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导论课程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导论课程心得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教学实践改革
在IEEE 计算机协会2004 年6 月的Comput ing Curricula Computer Engineering Repor t, Ironman Dr af t 报告中把嵌入式系统课程列为计算机工程学科的领域之一, 把软硬件协同设计列为高层次的选修课程。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嵌入式系统认证”课程目录包括实时嵌入式系统导论、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嵌入式系统工程训练课程。美国华盛顿大学嵌入式系统课程名称是嵌入式系统设计导论, 它基本包括了前面三门课程的内容。2006 年6 月,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 试行) ”中也将嵌入式系统列为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
嵌入式系统产品需要设计者具有较强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大的课程,既涉及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等硬件知识,又涉及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软件知识,其过程极其复杂、繁琐,对于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而言,开始学的时候往往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无从下手。因此,迫切需要在高校建立一个新的、基于先进嵌入式工程培养的、基于ARM技术和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嵌入式系统教学课程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嵌入式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
由于高等教育提出朝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方向发展,培养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为了提高学生对外部变化的适应和反应能力,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以增强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后劲,各个高校都在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修改教学计划,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优化课程建设方案,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强化优势学科和打造学科品牌的目的。
实践教学是实现“做中学”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实施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从简单、实用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与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生动地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加深学生对学习本课程必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喜欢学习这门功课。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比如采用对比教学法:有些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强度。
(2)入门程序要直观、易懂、容易操作;使学生很快掌握软件的编辑、编译、链接、调试、移植等过程;掌握软件工程项目的概念。
(3)安排实用性强的实验项目,比如LCD显示、触摸屏、键盘等内容,并让内容与手机关联起来,使学生明白手机是如何工作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同时实施实例化教学方法,就是以实际产品(或者半成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强调从实际出发,采用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方式对方案进行设计测试,并在过程中对传统模式下的理论知识进行与时俱进的淬炼,努力使学生学习了一个例子,就掌握一方面实例的设计方法,学会嵌入式系统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以实例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涉及信息量大、知识点价值高、贴近实际应用,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在学期课程结束进行评价测试时,实例化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成绩和其他评测结果也好于传统模式下的结果。
(4)编写基于“做中学”理念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要紧密结合科研、产品与社会应用实践,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和教学改革新成果,积极开发综合性、设计型、研究型等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比重,要围绕让学生自己以市场的需要为导向,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分析、解决和实施等几个过程来展开。同时要紧跟时代的热点需求,以智能家电、iPad、PDA、GPS 导航等社会热点产品为CDIO的工程项目,使得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嵌入式系统的系统组成、开发过程及应用领域。
(5)网络教学模式的积极引入。制作课程的相关网站,通过编写教学课件、制作题库,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环境。网站已包括教学资源、网上教学、习题解答、疑难解答、最新留言、子程序库、教学体会、教学交流、学生心得等几个板块。通过和学生在课下互动,加深学生对课上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并且通过网站建设也与其他高校及相关行业人士进行专业交流。
(6)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及创新性试验计划。组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相关的科技性设计大赛,根据学生完成实际项目的情况和大赛获奖情况,判断教学改革的成效,对根据结果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
(7)重新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建立以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的模式,以实验考核为主;在实验考核中又以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成绩为主,通过观察学生所完成的实验内容、质量、正确性等,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作风,考核学生的设计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是否满足实验指标要求,期终考试则着重考核学生对原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王硕旺,洪成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6-119.
[2]陈春林,朱张青. 基于CDIO 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94(1):30-33.
[3]黄智伟,邓月明,等. ARM9 嵌入式系统设计基础教程[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1-4.
[4]张雯,高守平,等.应用型本科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04(18):39-40.
计算机导论课程心得范文2
【关键词】 地理信息技术;GIS;上机实验;高校教学
引言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二十一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 (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讲演,提出了“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的概念。戈尔在讲演中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一个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真实地球的三维表示[1]。戈尔关于“数字地球”的这些观点引起了科技界的高度重视与响应。21世纪已进入数字化时代,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数字城市、电子政府等词汇与理念开始深入人心。2004年8月,地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被美国劳工部并列为三大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2]。我国在这个世纪初以来,也注重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优秀教材也不断出现[2-4]。
笔者从2008年开始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其中本科生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为跨专业全校性选修课,研究生则为全英文教学的海洋事务硕士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从选修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来看,文理工兼具,层次也参差不齐。如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课堂上机实验的设计对于这两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尤其重要。本文主要以这两门与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为例,围绕课程上机实验的设计与探索,谈些体会,以飨读者。
1 知识背景与课程定位
据统计,地球上有超过80%的数据与空间相关,而地理信息技术是空间数据数字化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将地球上各种资源信息可视化表达、存贮、分析以方便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技术支撑。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空间信息获取、管理和分析的工具[5]。这里谈及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为3“S”,即: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RS,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其中,GIS 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和显示,并采用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6]。RS 与GPS 是两种重要的空间信息采集工具,是GIS重要的数据源。
由以上可知,地理信息技术是与计算机、地理学等学科相关性很强的一门实用型技术,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GPS导航定位、利用谷歌或百度上的电子地图进行相关空间查询等。事实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已不再仅仅是地理学,已被应用于卫生、交通、林业、房地产、旅游、农业等各行各业中 [7-8]。世界最大的GIS软件公司环境系统研究所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ESRI)的创建者、总裁Jack Dangermond说过,GIS的应用仅受限于使用者的想象力。也因为这样,从2008年开课以来,学生选修这门课的积极性较高,不论他们的专业背景是历史、音乐、哲学、英语、或是化学、生物、建筑、机械自动化与计算机等。表1列出了2010-2011年开设的本科生全校性选修课和海洋事务硕士生选修课两门课的选课学生的专业及人数构成情况。
表1 选课学生专业及人数构成
由表1可见,两门选修课,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课程,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这给教学与上机实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无论是全校性本科生选修课,或是全英文授课研究生选修课,本课程的定位都是一致的,即结合自身的课题研究成果,如GIS在流域与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等,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功能及其应用,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数字 地球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并初步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
2 课程设计与上机实验教学方案
围绕上述课程开设的定位,进行了课程的整体安排与上机实验教学的设计。表2为全校性本科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课程的整体设计。由表2可见,涉及到GIS、RS软件实际操作与课程作业的第4、7和8讲,占整个课程课时(36课时)的近60%(22课时),这是出于该课程实用性较强,需有足够时间保证上机的考虑。
表2 全校性本科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之课程设计
基于同样的思路,开展了海洋事务研究生选修课的课程设计,详见表3。由表3可见,有关ArcGIS软件学习的时间占用了20个学时,并进一步设计了两个有关GIS软件的课程实践(作业),目的是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上机练习及完成课程作业。
表3 海洋事务研究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之课程设计
在保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能自己动手操作软件的前提下,基于课程的定位,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软件功能,进一步设计一些能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感兴趣的上机内容。表4进一步给出了本科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第4讲(表3)的上机实验设计。需要强调的是,本科生教学所涉及到的GIS软件为MapInfo和ArcView两个较易上手,界面友好同时对机房的硬件要求不高的桌面式GIS软件,主要的参考教材是《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一版)[3]。
表4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之第4讲上机实验设计
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空间数据采集(数字化)与编辑、属性数据输入与管理以及专题地图制作等基本的GIS软件操作,从课程难度上也较适合于这些跨专业(文理工兼具)的本科生。
对于海洋事务研究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表3所列的第2-10讲“ArcGIS软件学习”的上机内容进一步展开如表5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是研究生课程及上机条件的改善,学习的GIS软件为ArcGIS,主要的教材是《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三版)[2]。该教材有中文导读,其它内容包括上机说明都是英文,是现有较适合作为GIS英文教学的教材。在实际授课中,针对每一讲,采用“概念与原理介绍”与“上机实践”两部分相结合的形式,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上机时间。
表5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第2-10讲之上机实验模式设计
由表5可见,尽量课时有限,但基于研究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考虑,通过这样的上机实验设计,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了GIS软件的基本功能如空间数据采集、编辑、制图、简单的缓冲区分析、空间叠置等空间分析,并学到了一些高级的空
间分析,如地形分析、水文分析等以及GIS模拟。
3 期末课程作业设计与课程教学效果评估
对于这两门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如果在期末用闭卷考的形式,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原理、概念,则有悖于课程的定位。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结合实际情况的开放式课程作业的设计,来考核学生对课程掌握的情况,从学生提交的作品来评估教学效果。
对于全校性本科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通过2个期末作业来评估学生课程的表现。课程作业1是“数字化厦门大学本部地图”。通过采集身边的空间数据并进行制图表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MapInfo的空间数据采集,属性数据录入,数据编辑以及制图等基本操作。学生较好地完成了作业,并建立了不同的空间图层,如道路、林地、建筑用地、湖泊、草地等图层(见图1A)。课程作业2是专题地图制作“中国人口分布图”,通过该作业,评估学生应用ArcView进行专题地图制作的能力。图1是这两个课程作业的学生作品。
图1 本科生课程作业(A-作业1;B-作业2)
由图1可见,学生基本掌握了对周边地理事物进行数字化与制图表达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开放式的课程作业设计,联系身边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学以致用(如厦大校园地图制作),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对于海洋事务研究生选修课《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同样采用课程作业来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作业1是有关创建GIS数据库及地理制图。其中的制图包括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制作。通过开放式分组(按学生所在国家)作业的完成,让学生掌握从网上获取各种相关空间数据的数据采集方式,并进一步编辑与地理制图。作业2是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并与模型结合估算流域尺度的水土流失量并表达其空间分异性(基于课题研究成果)。该作业涉及到表5中的第6、7、8、10讲的内容,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并通过GIS项目练习对GIS的空间分析与地理表达有进一步的认识。图2和图3分别是来自美国与喀麦隆的两位学生完成的两个作品。
图2 研究生课程作业1之学生作品
图3 研究生课程作业2之学生作品
从图2-3可以看出,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与软件技能。值得强调的是,图2作业是本科专业是生物学的美国学生自己从网上下载相关空间数据图层,包括行政边界、河流、道路、人口等并完成制图的,来自韩国、喀麦隆等地的学生也完成了他们各自国家专题地图制作,篇幅所限,这里无法一一列出他们的作品。显然,通过这样的课程作业设计会使他们产生能用所学的东西制作自己国家地图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学以致用。课后来自不同国家、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的普遍反映是该课程的实用性强,能学到一些“超出预期”的东西。
4 教学心得与体会
通过三年多的跨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如下教学心得与体会:
4.1 联系实际并明确“学以致用”的课程定位。通过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并联系身边有关空间数据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是解决研究问题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常用工具,有效地减少了跨专业学生对这个从未曾接触的软件工具的陌生感。进一步地从实用性的角度进行课程、上机实验设和课程作业设计,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
4.2 “概念与原理介绍”与“上机实践”两部分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对于地理信息技术这种实用型技术的教学是有效的。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原理与概念介绍很晦涩难懂,在简要地对重点概念与原理介绍之后,通过给学生有具体操作步骤的上机练习,完成特定任务,在课堂上有成就感,这很重要。课程设计上要保证学生有较多的上机时间。
4.3 课程评估宜采用开放式的课程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提交作品,而非闭卷考试。通过进一步的上机操作、复习相关内容并完成作品,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一实用型技术的基本功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 Core A. 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th Century. Given at the 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Los Angeles,California,on January 31,1998
[2] Chang K S著,陈健飞译.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2006
[3] Chang K S著,陈健飞译.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一版). 科学出版社,2003
[4] 汤国安,杨昕.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 科学出版社,2006.
[5] 黄金良,洪华生,张珞平,张玉珍. 地理信息技术在海岸带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台湾海峡,2003,22(1):79-84
[6]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计算机导论课程心得范文3
关键词:数据结构;现场编程;联动教学改革;C语言
作者简介:蔡敏(1975-),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汪世义(1974-),男,安徽桐城人,巢湖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 合肥 23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巢湖学院教研项目(项目编号:Jyxm201102)、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097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03-02
“数据结构”课程对于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但因其理论抽象、逻辑性强、对程序设计基础要求比较高,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程难以理解,上机实践也不知从何着手,对该课程缺乏应有的兴趣。王晓东教授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受专业基础课程成绩和对课程学习重要性认识的影响,增加实践性教学和以案例为先导的理论课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本文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
一、与C编程语言联动改革
学习数据结构离不开编程。所学的理论只有落实到程序实现上,学生才会真正感到“数据结构”课程的用处。以前教师只试图通过一些有趣或实用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猴子选大王、24点游戏等问题,但这种兴趣并不能成为学生尝试编程实现的动力,其根本原因不是学生偷懒,而是他们的编程基础比较差。在这种情形下,要求学生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如果只是单纯对“数据结构”教学进行改革,不解决学生编程基础差的问题,改革必定难以取得成功。我校开设的“数据结构”以C语言为描述工具的,因此对“数据结构”与“C语言”两门课程进行了联动教学改革。
有的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较好,教学也非常负责,但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有意或无意把公共C语言等级考试的大纲当作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大纲来开展教学。他们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语法细节的教学,没有将教学重点放在算法上。这种教学对提高非计算机上专业学生等级考试通过率效果非常显著,但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却效果不好。
C语言本身概念复杂、规则繁多、灵活而易错,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语法规则,注重算法,以练代记”。提高编程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编程,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掌握并灵活使用诸多繁杂的规则。把语法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师须重点讲解的语法,比如for语句,应重点讲解其结构以及嵌套方法,并辅以足够的练习;第二类是非重点语法,这类语法不应占用课堂时间,比如for语句的各种省略形式,如果实践中遇到需使用这类语法的情况,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三类是尽量不用的语法,主张在编程时使用简单明了的语句,比如在表达式里要求不用(i++)+(++i)+(i++)形式。
过度地强调语法一方面偏离了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占据了过多课时,使得后面的指针、结构体等内容得不到充分学习,而这些内容恰恰是C语言的难点和精华,也是数据结构的重要基础。缺乏这些知识,将很难理解数据结构。
二、数据结构教学改革
1.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
教师在讲解课本算法时要广开思路,不能就题论题,应适当加以扩展、发散,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这既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本算法,又能开阔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实践表明,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高。
例如课本例题:有两个顺序表LA和LB,其元素均为非递减有序排列,试编写一个算法,将它们合并成一个顺序表LC,要求LC也是非递减有序排列。[2]
课本算法思路是:首先根据LA和LB中数据元素个数之和,为LC分配空间;其次依次从表头到表尾扫描LA和LB中元素,比较它们当前元素的值,将值较小者插入LC中,直到其中一个顺序表扫描完毕;最后将另一顺序表中剩余元素逐个插入LC中。
对此例题准备了两个发散点。发散点一:如果希望LC合并后的结果是非递增有序排列,经讨论得到可得到两种办法,一种是扫描方向不变,而把插入方向反过来,即从表尾往表头方向插入;另一种是插入方向不变,把扫描方向反过来,但每次将值较大者插入到LC。如果把扫描和插入方向都反过来,每次比较时将值较大者插入LC,就可以得到原题另一解法。发散点二:课本算法使用了3个循环,其中后两个循环只会执行其中一个,那么可不可以只要一个循环就能达到目的呢?[3]首先带学生分析为什么课本算法要三个循环。这是因为第一个循环后必有一个顺序表中会有剩余元素。要想在一个循环就能实现,必须在这个循环内让所有元素都能插入到LC中。方法是在两个顺序表尾各加一个无穷大。注意控制循环条件,不要把无穷大也插入到LC中了。
可以发散的例子很多,比如再讲二分查找时,可以发散到三分查找,也会引发有趣的讨论。再比如折半查找还可以用来迅速找到第k小的元素,等等。
2. 适当采用现场编程示范
很多学生反映上课算法思路能听懂,许多问题他们心里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但就是不知道如何用编程语言或算法表达出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室,在课堂上可适当采用现场编程方式。[4]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见习教师把自己的思路转变成代码的全过程。程序从无到有,到最终运行通过,对学生编写和调试程序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C语言教学中涉及的程序通常较短,最好能让学生主写,而数据结构程序通常比较长,也更复杂一些,可由教师来主写,边写边讲解。教师也可故意制造一些问题,由学生积极献计献策加以解决。现场编序虽然比较耗费课时,但适当示范还是必要的。
例如猴子选大王问题,教师先带着学生先把算法总体思想写出来,这个算法不依赖于具体的存储结构。接下来分别用顺序结构和链式结构加以实现。这对学生深刻理解绪论中“算法的设计只取决于逻辑结构,而算法的实现则依赖于具体的存储结构”这句话很有帮助。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用类C语言表示的算法与用C语言实现的程序的区别。同时,学生也能认识到,算法并非只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可以运用到实践中的。
经过这次课的讲解,直接把课本算法照抄到电脑上运行的学生大大减少,不少学生课后按自己的思路,写出了程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编程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编程意志和自信心
意志与兴趣并不矛盾,有兴趣固然是好,但没有产生兴趣之前,意志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当学生能解决很多问题时,往往就有兴趣了,至少不觉得痛苦。学习编程也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虽然教师布置任务时总希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但实践中总会遇到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如果学生没有坚强的编程意志,知难而退,最终也难以成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比如24点游戏,因为担心学生意志力不够会中途放弃,所以采用逐次增加任务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实现课本表达式求值算法,然后要求他们修改程序和结构,随机产生1至13的整数,当输入一个表达式后,能判断是否正确,最后再要求如果用户输入“?”应能给出一种解,或提示无解。等全部实现完之后,学生发现已经写了几百行程序,特别有成就感。学生在完成该课程设计题的过程中,经历了反复认真的思考,耐心的调试,对培养学生编程意志和编程自信心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其他辅助措施
1.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
由于每次上机实验的学生数较多,有些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如果学生问题积压多了,也会逐渐失去兴趣。教师可通过电子邮件、QQ等方式给他们提供及时帮助,还可以开展编程兴趣小组,让编程能力强的同学帮助编程基础差的同学,也为他们相互交流编程心得提供了方便。
2.严格考核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不愿独立思考,把同学做好的作业直接拷贝过来。因为学生数较多,难以逐个甄别,为此教师采取了随机抽查答辩的方式。每次抽取一半学生当面给教师解释所提交的程序的部分代码,如果不能正确解答,则本次作业被视为不合格。这种方式至少能鞭策学生设法弄懂拷贝来的程序,这也是一种收获,而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地或经过与同学讨论完成作业。
四、结束语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对编程产生兴趣,学生才有可能主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主动去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后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好的编程基础是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如何使学生产生和保持编程兴趣,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吴英杰,等.算法与数据结构学习兴趣影响因素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0,(12):73-76.
[2]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26.
[3]T.Cormen,C.Leiserson,R.Rivest,等.算法导论[M].潘金贵,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计算机导论课程心得范文4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做实验的总结,有助于大家学习
做实验的总结1经历了四周共八个学时的焊接学基础实验,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大二的时候自己也在金工实习的时候学过电焊,但是那时候自己对焊接原理是完全不了解,到现在基本学习完了焊接学基础的理论教学再来做实验的我感觉轻松了,因为我懂得了很多焊接学的原理。也知道了焊接不只是电焊,另外还有气焊等等。
这四周的焊接学实验我们总的来说学习了气焊和电焊,气焊中也分了对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的焊接,我们在焊接过程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对于高中低碳钢的难易明显不同!
有一次课程我们学习的是铸铁的焊接,对于铸铁的流动性也明显可以感受到比较差!每次体验实验之前老师总是给我们介绍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实验内容!通过老师的介绍和之后亲身的体验可以说我们对于每次实验的内容都有很好的理解和体会。
对于这次的电焊实验我的记忆尤其深刻,因为在试验过程中我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总会给我详细解释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比如有一次的试验内容是薄板钢的对接。两块薄薄的钢板,我很认真的摆放在试验板上焊接,我本以为这是最简单的焊接了,但是结果却不如意,当我用平焊的方式把这两块钢板焊接完以后才发现焊接后的钢板出现了严重的变形,原本平的钢板变得翘起来了!而且由于焊接技术不好使得焊缝很不平整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焊穿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焊接产品我真是无地自容!但是老师给我详细解释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比如钢板翘起来了是因为焊接过程中的散热不均匀,这些现象可以用经验解决。对于焊穿的那个窟窿老师握着我的手一点一点的把它填上了,老师告诉我这是由于汉弧太短以及焊接速度太慢造成的!他还鼓励我别灰心,我特感动!
我十分懊恼自己有一身的理论知识却还是焊接处这么差的效果,所以我觉得这次的实验是很必要的,对于我们这些学了很多理论知识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它使得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经验的不足,以后需要勤奋的学习的同时多注重实际的运用,这样才应该是全面实际的应用型人才!
做实验的总结2透过这次实验,我大开眼界,正因这次实验个性是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和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需要用软件编程,并且用电脑显示输出。能够说是半自动化。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受易非浅: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实验前的理论知识准备,也就是要事前了解将要做的实验的有关质料,如:实验要求,实验资料,实验步骤,最重要的是要记录什么数据和怎样做数据处理,等等。虽然做实验时,指导老师会讲解一下实验步骤和怎样记录数据,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是很难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乱按老师指使做,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
在这次实验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加强了我的动手潜质,并且培养了我的独立思考潜质。个性是在做实验报告时,正因在做数据处理时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很难的继续下去。例如:数据处理时,遇到要进行数据获取,这就要求懂得labview软件一些基本操作;还有画图时,也要用软件画图,这也要求懂得e_cel软件的插入图表命令。并且在做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实验,获取数据时,注意读取波形要改变采样频率,等等。当然不只学到了这些,那里我就不多说了。
还有动手这次实验,使测试技术这门课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深刻了我对测试技术这门课的认识,巩固了我的理论知识。
但是这次实验虽好,但是我认为它安排的时刻不是很好,还有测试技术考试时刻,正因这些时刻安排与我们的课程设计时刻有冲突,使我不能专心于任一项,结果不能保证每一个项目质量,因此如果有什么出错请指出!
做实验的总结3在第一学期的专业导论课程之后,我们初步认识了船舶与海洋工程这个专业,所以在这个学期,我们脱离幻灯片,脱离那些图片,文字,看到了真正的实验室,船舶就是这样造出来的。每个星期的星期四下午,两点开始,拖着尚未完全清醒的身体,我们游走于各个实验室,听老师娓娓道来,每一个实验室的故事,每一个实验室的作用。这是上个学期专业导论之后,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次实践吧,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的专业,虽然其中老师说的很多专业名词我还是没有听懂,但是认真听听还是会觉得,我有再进一步了解了这个专业,可是说专业导论的延续外加实践。
前几个星期,我们在性能实验室中听老师介绍了一些有关船性能方面的知识,参观了大型船模拖曳水池,大型深浅操纵水池,当时还看见学长学姐在做实验来着,估计过一年两年就到我们了吧。虽然这些实验室现在看起来有些陈旧,虽然我们现在看见的只是一些钢啊,铁啊,水槽啊,更加确切一些的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些生了锈的钢铁,还有感觉里面很脏的水槽,可是这些实验室里东西当年可都是国内很先进的实验室装备,大型船模拖曳水池:1,深浅两用,且能作船队试验,在国内独具特色;2,大型深浅操纵水池:为亚洲人工操纵水池之最;3,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造船工艺与设备实验室,其“肋骨冷弯机器人”实验设备为国际水平;4,大型结构试验平台与完备的静力、动力加载与分析系统国内同类高校第一;5,循环水槽、风洞、24单元造波机、计算机工作站及相关软件等高水平研究平台。这些实验室都是研究船体性能,船舶性能,广义上指船舶各种性能的总和;狭义上指船舶静力性能和动力性能的概括。狭义的船舶性能与船舶的主要尺寸、形状及载装情况等有密切关系。在理论研究中,以流体静力学为基础研究船舶在不同条件下的浮性、稳性及抗沉性等,以流体动力学为基础研究船舶的快速性、适航性及操纵性等,这些都是船舶最基本的性能。听完之后真的觉得船舶也是一样很神奇的东西,在那样的风浪中,居然还可以载着这么多的物品航行,另外那些军舰什么的更是厉害了,这么大的体积还可以有这么快的速度,不禁对造船工作者肃然起敬,克服了这么多的阻力,造出这么厉害的船舶。接下来,我们参观了有关船舶构造的实验室,构造决定性能,所以船舶的构造可以说是相当于人的身体一样,皮相当于船壳,骨头相当于船体骨架等等,都是一一对应很重要的。通过老师讲述,我们初步了解到一般船舶是由船壳、船体骨架、甲板、船舱和上层建所组成。船壳又称船壳板,船的外壳,它包括船侧板和船底板。船体的几何形状是由船壳板的形状决定的。船体承受的纵向弯曲力、水压力、波浪冲击力等各种外力首先作用在船壳板上。船体骨架是由龙骨、旁龙骨、肋骨、龙筋、舭龙骨、船首柱和船尾柱构成,它们共同组成了船舶骨架。甲板位于内底板以上的平面结构,用于封盖船内空间,并将其水平分隔成层。甲板是船梁上的钢板,将船体分隔成上、中、下层。甲板对保证船体强度及不沉性有重要作用,而且提供了布置各种舱室、安置武器装备和机械设备的面积。甲板数量多少视船舶的大小,取决于舰艇的类型、使命和主尺度。通常小型舰艇有1~3层;中型舰艇有3~5层;大型舰艇有5~10层。船舱是指甲板以下的各种用途空间,包括船首舱、船尾舱、客舱、货舱、机舱、锅炉舱和各种专门用途船舱。上层建筑是指主甲板上面的建筑,上层建筑位于上甲板围成、主要用于布置各种用途的舱室,如工作舱室、生活舱室、贮藏舱室、仪器设备舱室等。供船员工作起居及存放船具。上层建筑部分有首楼、桥楼、尾楼、甲板室及各种围壁建筑。当然,以上大多是我上网查的,老师虽然向我们做了介绍,但不至于这么详细。
然后就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船舶操作的轮机实验室了,轮机实验室的老师很负责的在介绍船上有什么设备,分别是什么作用,虽然我们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不是轮机工程,按道理来说我们更关注的应该是船舶构造,但是我们还是听得很有意思。轮机综合实验室主要系统有:主推进系统,船舶管系,船舶电站系统,机舱自动化系统,柴油机数字化监测与诊断系统。其中我们详细认识了船舶管系,有机舱燃油系统,机舱油系统主海水和主淡水管系,压缩空气系统,机舱舱底水,压载水,消防水系统。首先向我们介绍的是机舱燃油系统,船上一般有柴油和燃油当然还有油,老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用汽油而是用柴油呢?汽油要点燃,柴油是压燃,为了安全起见所以选用柴油。离岸的时候耗能量少,靠岸的时候耗能量多,原因是靠岸的时候需要调用多种系统,但是离岸的时候就不用这么多,所以靠岸的时候耗能量比较多。还有我们了解到原来还有重油和轻油之分,重油通过管道的时候要加热,这样才能顺利在管道中游走,否则就会凝固在管道中,所以在离岸的时候通常是用重油,在靠岸的时候通常用轻油,为的是保护机器,如果用了重油,凝固在管道中将为下次启动带来很大的麻烦。接下来介绍的是主海水和主淡水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为了冷却机器。为什么还分海水和淡水,原来海水中盐含量高,容易腐蚀机器,于是要把海水先进行淡化,首先我们想到的是盐水分离,但是老师说这样盐分还是太高了,最后他告诉我们,一般来说,是用蒸馏这种方法将盐水转化成淡水。冷却本来目的是要带走能量的,但是柴油机主要靠获得高温来为系统提供能量,如果能量被都带走了,那就不符合经济效益,所以是用高温淡水对机器进行降温。高温淡水用完之后盐水再对其进行降温,之后循环利用,达到降温目的。油水系统介绍完毕后,我们看到压缩空气系统,压缩空气系统,顾名思义是通过空气压缩机来产生的热量,供其他部件使用。
最后我们简单了解了一下船舶种类,通常按用途分类:一般运输船舶客船、杂货、散货等。专用运输船舶集装箱船、木材船、滚装船、冷藏船、油船、液化天然气船等。多用途船舶矿散、矿油等。特种用途船科考、破冰、救助等。其中我们最感兴趣的当然就是豪华游轮,超级豪华游轮通常是指排水量在100,000吨以上的超级游轮,截止到2010年年底,这样的超级游轮已经超过15艘,其中的游轮要数2010年12月进行处女航的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的“海洋绿洲”号。该游轮长约360米,宽约47米,吃水线以上高约65米,共16层甲板,设有2700间客舱,能搭载搭载6360名乘客及2160名船员。排水量22.5万吨,被誉为“活动城市”。真是非常向往这样的超级豪华游轮!
此次的认知实验我收获了很多,从以前到现在任何科研无一不是经过实验的验证的,也可以说,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决不能容忍自己读死书,死读书,只是在理论上去分析而缺乏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动手动脑,再辅之以勤奋和坚持,必能不断提高我们的实干能力,必能不断的创新,为我国的造船事业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做实验的总结4高校实验室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十分重视的,这一问题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做相关实训并完成单片机实验报告,在实验的形式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从单片机实验心得中学生就可以总结出大量的经验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学习单片机这门课程,要掌握单片机指令系统中汇编语言各种基本语句的意义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单片机与其他设备相连接的输入输出中断等接口技术。使学生从硬件软件的结合上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掌握单片机的应用。
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认识、基础、综合3个阶段。以往的单片机实验是进行软件的编制和调试,与实际应用中的硬件电路相脱节。使学生缺乏硬件设计及调试分析能力,对单片机如何构成一个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缺乏认识。单片机实验板,通过计算机连接仿真器在实验板上把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一起调试,
软件的修改也非常方便,软件和硬件调试都通过后,把程序固化在eprom当中,插上8051单片机构成一个完整的单片机应用系统。
一、单片机实验板的构成及基本功能
单片机实验板,它由8031、8155,eprom2764,ma_232键盘及显示器组成。其中8155片内有256个ram单元,接6个7段码显示器和8个按键作输入。串行口连接ma_232串行口转换芯片,p1口留出作为一些控制量的输入输出用以扩展使用。在实验板上可编写键盘扫描程序、显示程序、时间的设定及计时程序、从键盘上输入两个加数或减数显示结果程序、位变量的逻辑运算程序及串行口和上位机通讯程序等,还可和其它课程相结合,进行实验。例如,《电子测量》课程中各种频率的测量,可通过8031单片机p1口输入被测量,由单片机来进行检测和显示,把几门课程结合在一起学习,使课程有延续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p1口通过插座引出,也可外部扩展a/dd/a等其他接口芯片,以构成新的应用系统。
二、单片机实验板的衍生功能
此单片机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板是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电路。有键盘输入和显示输出,在这个基础电路上通过p1口对不同检测或控制对象还可衍生出各种应用来。例如:时间的设置及显示、温度的检测及控制等,在此实验板上,编写相应的软件即可,否则,只在计算机上模拟调试软件,则无法了解单片机接口中各种控制信号的使用。还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单片机实验报告中都要体现出来。
做实验的总结5_月_日,在学院理事会办公室主任__的带领下,学院财务、审计、教务及各系实验室负责人一行,奔赴__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就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行交流学习。
此次参观学习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聚焦应用型、复合型,实验实训条件完备,紧密贴合行业企业需求。机电工程系是学院重点建设系部之一,共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六个专业。在校生1944余人,计60个教学班级。教学设备先进,实验实训条件优越,有电工、电子、液压传动、自动检测、自动控制、CAD/CAM、PLC、电机与拖动等近十个专业实验室,有可编程控制室、模具设计与工艺编程演练室、机加工中心和数控加工中心等专业实训中心。通过与(来自:ACT)、PE2400型PCR仪、GENEGENIUS全自动凝胶成像及分析系统。许多仪器多带自动进样装置,只要在计算机上设好数据就可自动工作,很省事。中心最忙的地方是前处理室。现在仪器分析的化学的发展方向是前处理,在这儿我有了这个认识。在这儿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设备先进管理严格,人员素质高。
_月_号我们参观了陕西农业厅农药检验检定所。工作也比较简单主要是依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检验检测农药是否合格或接受委托检测果蔬类的农残是否超标。这项工作也要求工作人员严谨求实负责任的态度,每一项数据都关系到农民或企业根本利益。在本系校友带领讲解下,我们先后参观了液相色谱仪和高效气相色谱仪,气质连用色谱仪,及前处理室,遇到不明白地方都得到详细的解释。接着单位领导在会议厅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单位的管理制度,使我们对事业单位管理机制有了一定了解。还有这儿每年要接受国家的检验,确定盲样所含那几种农残及其含量。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是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能够作到的,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我深刻体会到了我知识的不足,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
_月_日我们参观实习了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是国家一级监测站,负责对空气水污染的检察监测,下设三个地方站。这儿有很多职员是西大的校友。在校友前辈的陪同带领下参观了水污染几空气污染处理室。通过校友的介绍了解到如今国家对环保工作越来越支持,他们的试验条件和十年前有了很大改善试验条件及设备越来越好。
_月_日,我们到了最后一站到了陕西华山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这是我们此次实习的一家企业。陕西华山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1997年8月由原陕西省华山化肥总厂整体改制而成的省属国有大型化工企业,同年由集团公司控股,联合11家投资单位共同发起设立了陕西陕化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现有员工3600余人,总资产12.5亿元,注册资本4.1亿元。年产合成氨20万吨、尿素30万吨,硫酸15万吨、磷酸二铵14万吨,甲醇3万吨,三元素复合肥5万吨,编织袋1000万平方米。以前以为生产化肥尿素没什么值得参观的,到了厂里我发现我错了,生产尿素远没有我认识的那么简单,不是一简单的方程式,生产过程涉及到很多化学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我们依次参观了沼气车间,合成车间,控制室,及厂里的实验室最后到了尿素合成车间。一进厂,厂里的校友就一再向我们强调安全问题。厂里在一些显眼位置都有安全生产的标语,还有考查岗位的工作情况,一些在岗位上打盹,或精神不振被点名批评,的确安全生产是第一位。进入公司企业后不能再自由散漫了。
经过短暂的四天实习使我获益不浅。第一,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我们在学校所学到的书面知识多么深厚,理论掌握的多么牢固,最重要的还是要联系操作联系生产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同时还需要有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第二,使我积累了一定的生产工作经验,认清了就业方向及就业特点;第三,通过这次生产实习,使自己认识到我自身的不足,争取在未来通过努力学习,是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进一步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第四,通过这次生产实习,使我眼界得到了拓宽,学会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的生产实习机会,让我们更好地锻炼自己,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作为一名学生,我想学习的目的不在于通过结业考试,而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工作技能,换句话说,在学校学习是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保证能够完成将来的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
计算机导论课程心得范文5
关键词:流媒体课程;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简介:郑丽伟(1979-),男,山西五台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北京 100101)巩丽红(1973-),女,山西太原人,北京开放大学宣武分校,讲师。(北京 100053)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JGZD04)、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项目批准号:京教函[2009]630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27-02
本文依据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实践教学研究。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设计将相关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通过不同阶段的任务体现,使学生在应用中学习,在应用中构建所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高,最终提高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
首先给出模式描述如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在充分认识学生现有计算机知识水平、专业背景以及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制定教学任务,通过面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流媒体及各种学习资源,教师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1-4]是模式的理论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主要的教学方法,但不等于排除其余的教学方法,其余的教学方法同样发挥作用;认识学生现有计算机知识水平、专业背景以及社会需求是前提;任务制定是关键;分组学习是必要条件;面授与自主学习是必要形式;教师引导是保障。
建构主义[5-7]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任务驱动”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8-10],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一、整体设想
在面向对象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了解社会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充分认识学生的专业背景,职业特点,才能设计出既能满足教学目标又贴近学生真实需求的任务。然后教师要设计任务,在面授教学课时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同时串讲完成任务必要的基础知识以及对完成任务进行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完成任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指导;学生展示任务完成情况,教师与学生对任务进行效果评价。
二、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1.模式具体实施步骤
一是对学生进行面向对象技术知识水平调研与测试(面授)。二是对学生进行分组。结合测试水平以及个人意愿,在组员水平基本一致且略有差异的原则下分组。三是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学生水平、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制定教学计划与任务。四是公布课程的总体教学安排进度,进行第二次面授课,布置第一个教学任务内容、完成的目标、需要参考的流媒体课程章节,安排小组学习的具体细节。教师对观看流媒体、如何完成任务、查找资料进行指导。五是通过QQ、MSN、Email、BBS进行答疑,适时在网上进行小组汇报和任务总结。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者、学习伙伴、导航者身份较为明显,学生则通过自学、互学进行知识、技能的意义构建。通过Email收取第一次完成的任务。六是第三次面授课,选择任务难易程度不同的几个小组的学生自己讲解任务的完成过程、知识点,谈心得体会,教师总结重点、难点。讲解下个任务涉及的知识要点,布置下一个任务。七是之后的面授课重复第五和第六步。八是最后一次课总结、复习、答疑。九是考核评价:终结性考试+平时成绩(任务完成情况、参加答疑讨论情况、课堂表现情况等)。
2.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1)任务情境的创设。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就是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成人学生对于学习已经不陌生,如果内容不吸引人,必然会产生消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与学生工作、学习、生活实际相关的任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的热情和教学质量。
(2)任务设计。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针对学生特点。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源的学生学习背景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许多北京生源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具备了基础的Java编程能力,而来自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学生则可能完全没有编程经验。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专业背景、兴趣等特点。例如简单的游戏类程序相对容易被学生接受和专注。
第二,要注意知识点的综合性。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任务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概括性,主题突出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应用的水平。
第三,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常言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举一反三,开阔思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小型软件项目时,就要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可用素材,然后通过互相沟通,小组合作完成整个项目。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一个三人小组中,由一名具有美术功底的学生负责系统界面的设计和美化,由一名具有程序开发基础的学生负责完成系统主要算法,由一名基础较差的学生负责简单代码开发和文档编写。该小组最终项目完成情况考核未优秀。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或者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与协作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协作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合作精神。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随书光盘、流媒体课件、网络等寻求帮助,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4)交流展示与评价检查。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结论表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往往比较客观一些,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难以衡量。根据面向对象技术课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特别注意,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弱点,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主张两者必须相互结合,互有侧重。
三、效果与建议
1.模式的教学效果
使用该模式后,教学效果在以下方面得到改善:一是学生出勤率提高。出勤率的提高代表学生对课程有了兴趣。二是学生综合运用软件开发环境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有所提高。通过实验环节的考查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三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要主动寻找帮助,通过这个过程,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四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有所提高。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对面向对象理论和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主动提出实际项目开发中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
2.对流媒体课程的建议
流媒体教学有诸多的好处,比如说学员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自己方便的时间收看课程,进行学习,是网络时代一种更为便捷的学习方式,同时由于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和讲解,与面授课比较课讲得更加细致。但是由于流媒体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开展的时间不长,如何让学员更好地了解与接受这种形式,并顺利进行学习,成为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主要借助宣武电大流媒体教学平成流媒体教学,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调查分析,对流媒体课程的实施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流媒体课件制作。一是增强流媒体课件的生动性与交互性。学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接受流媒体这种授课形式,在制作流媒体课件时应丰富流媒体课件的内容,使流媒体课程更加生动,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其中如何增强流媒体课程的交互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二是课件内容的选取。及时扩充教学内容,补充学生关心和与实际使用相关联的内容。更新的速度可以加快,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第二,增加约束学生学习的技术措施。笔者所在学校在实施流媒体课程过程中,将学员的出勤和收看情况纳入形考,以便约束学员自觉进行网上学习,但如果能在技术上进行约束,如上网时间达不到课时要求的百分比就无法参加考试,效果可能会更好。
3.关于教师作用的思考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否教师的作用就不重要?淡化教师讲授,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否定教师的讲,尤其是现阶段,远程教育在诸多方面还没发展到放弃面授课的地步,面授与网络教育将在一段时间内互为补充。简单地把面授视频搬到网上并不是远程教育,只是课堂的搬家,学生不爱看这样的视频,感觉枯燥、乏味,点击率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说明学生进行了在线学习。而且有些实操型的课程,特别是理工农医等类的一些课程,面授是很有必要的,所以,现阶段,教师的讲是必要的,关键是看教师怎样讲,讲多少。教师讲应是精要地讲,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和“点讲”。有些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学生模糊不清、认识错误的东西,教师不引导、不点拨、不讲解就不行。否则就像韩愈所讲的,“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四、结语
本文给出一种基于构建主义的流媒体课程教学模式,并依据实践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该模式对实践教学工作有如下益处:第一,学生受益。学生的实际软件开发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发展。第二,教师受益。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和学生一道操作,一起讨论,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质。第三,理论贡献。依托课题的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流媒体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对E-Learning教学理论在特定领域的完善和发展。
未来将继续在实践中深入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内容,丰富教学模式的内涵,探索如何进一步利用网络来完成模式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William Wiersma,StepGhen.Jurs.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影印版)[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4.
[2]K G Brown.Using computers to deliver training:Which employees learn and Why?[J].Personnel Psychology,2001,54(5):271-296.
[3]A Wang,M Newlin.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who enroll and succeed in psychology Web-based class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92(1):137-143.
[4]L J Baker-Eveleth. An online third place:Emerg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D].Ellensburg: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2003.
[5]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祝智庭.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概况[J].开放教育研究,2001,(4).
[7]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8]赵建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计算机导论课程心得范文6
一、课程目标科学化
要确立合理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目标,必须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和中小学艺术教育严格区分。艺术教育有专业与普通之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属普通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与普通艺术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专业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创造精神产品的专业艺术工作者,普通艺术教育则重在培养热爱艺术的普通爱好者和欣赏者,它不强调艺术技能的掌握,而是注重以艺术影响同学们的生存方式,引导他们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虽同属普通艺术教育,但程度上大有区别。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对的是文化基础较高、思想较成熟、情感发展较稳定、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更注重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将艺术与专业、与人生、与社会联系起来进行理性的思考。同时,他们还关注艺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对其进行评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征就在于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并富于理论性。
总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不能是单纯的艺术知识积累和艺术技能训练,也不能是培养一般艺术感受力的浅层次学习,而应以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智慧、人格和人文精神全面提升为主要目标,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创造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内容规范化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阶段的艺术教育目标大都没有实现。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承担着“补课”的任务。现阶段的实际状况要求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结构应从基础搭建,同时还要求分类设置、综合实施和分层规划课程内容,以实现课程内容的规范化,确保实现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
1.分类设置课程内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充分体现综合性与专门性、知识性与体验性、传统与现代、审美情感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大致可分为基础理论课、作品欣赏课、技能实践课和文化史论课四大类。
基础理论课侧重于培养大学生在艺术审美时所必需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感受能力,起到指引大学生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作用。作品赏析课侧重于通过引导大学生鉴赏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外优秀艺术作品,培养自己“音乐的耳朵”和“形式美的眼睛”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品位。技能实践课侧重于通过让学生参与一定的艺术技能训练,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形式的艺术美。只有通过亲身的艺术实践才能引发同学们对艺术更为浓厚的兴趣,加深同学们对艺术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感受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文化史论课侧重于传授艺术史、艺术概论、艺术美学等理论性知识,培养大学生对各种艺术及其表现形式进行批判性评价的能力。在这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把艺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领悟。
2.综合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实施课程内容,即实施综合性课程,已成为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性课程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艺术门类中的不同类型课程的综合,比如综合性的音乐作品赏析课就应融合基础乐理、主题视唱、音乐作品分析、音乐简史等相关课程内容,从音乐审美切入,将基础理论、技能实践、作品赏析和文化史论的学习融为一个整体,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音乐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是指多种不同艺术门类课程的综合,比如综合性的文化史论课就应融合文学、音乐、美术、影视、建筑、摄影等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赏析,以及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理论,使学生在广泛联系和多角度思考中学习提高。这样,同学们不仅能够对艺术理解得更深刻,而且也能够对人生、对社会理解得更透彻,从而大大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3.分层规划课程内容。各高校应根据《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师资配备情况,大致将公共艺术课程划分为限定性选修课、任意性选修课和艺术类系列专题讲座三个层次,使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有助于形成规范化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而且还有助于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与个性发展。
首先,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足开齐《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8门限定性选修课,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和《戏曲鉴赏》。课程定位在以鉴赏为中心,以审美为主线,融合艺术基础理论和作品鉴赏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为他们下一步学习艺术任意性选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为热爱艺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或在艺术方面有所追求的高年级学生开设艺术任意性选修课。课程定位于让学生通过学习写、画、唱、跳、演等艺术技能,参与艺术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艺术美,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高层次的文化史论知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审美判断能力和艺术批评能力,以升华人生的境界。
再次,举办艺术类系列专题讲座,充实和完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邀请着名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大师为大学生介绍艺术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大学生交流丰富的演艺经验和艺术心得,使大学生深刻体会艺术所藴含的人文精神,提升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感悟能力。
三、教学方式现代化
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应再以教师为中心来灌输书本知识、传授艺术技能,而应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去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体系、学习艺术技能,使教师处于引导和辅助的地位。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和改进教学方式是全面实施艺术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大力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相结合,积极拓展学生获取艺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实的学习内容和丰富的学习体验,以便增强艺术教育的实际效果。
学校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提高艺术教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力争能够充分利用网上及远程艺术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并研发艺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一步促进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规模与水平。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由于现阶段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认识上还没有达到高度一致,仍然存在着只看重艺术竞赛成绩,并以竞赛获奖情况作为教学评价唯一标准的做法。教学评价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障碍。
从艺术教育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出发,对艺术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应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倡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4。对于学生,不仅应对其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还应注重对其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领域发展水平进行整体评价,要把静态的教学结果评价与动态的课程实施评价相结合。对于教师,应以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开拓,教学方式是否创新等作为评价的基本依据。另外,还应将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评价。只有切实推进艺术教育改革,才能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