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智能档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档案范文1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构建出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法律层面上的管理责任机制以及管理制度。在政府公信力日趋下滑的现在,中国在现阶段的首要目的是构建出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法律层面上的管理责任机制以及管理制度。行政执法档案具备着至关重要的法律职能,对执法档案进行管理也具有着很大的意义,它是行政法律是否可以有效的对公权力进行限制的关键。
【关键词】
行政执法档案;法律功能;管理责任;管理制度
行政法的产生主要是在斗争过程和革命中妥协的产物,它存在于社会的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限制公权力。所有的权力自从出现开始就具备着天生的扩张性。就行政权力而言,如果没有受到法律的制约,就一定会使公民具有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所谓行政执法,指的就是实施行政权力,所以就行政执法而言,执法主体一定要严格的根据行政法律程序执行,切实做到合理行政、依法行政,力求用最小的成本获取行政目的。行政执法档案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所积累的档案材料,它记录着整个行政执法的过程。
一、行政执法档案以及具备的法律功能
行政执法档案指的主要是具备行政权力的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时积累的法律文书资料,它是对行政执法过程进行记录以及真实反映的,是在行政诉讼案以及行政复议中对行政行为具有的合法性进行判断的依据。总而言之,行政执法档案指的主要是在对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以及行政检查进行实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字、声像、图表以及电子载体等多种形式的记录。就功能而言,行政执法档案主要对行政执法的过程进行真实的记录,它是行政案件中对行政行为具有的合法性进行判断的依据,还是行政行为受到社会监督以及法律监督的反映以及依据,是执行实践行政问责制并对行政责任进行确切追究的法律依据。
二、行政执法档案的管理责任及其管理制度
行政执法档案管理的责任指的主要是对执法档案进行管理时必须要承担的责任。近几年,电子数据档案不断的增多,对行政执法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还会不断的出现违法和违规的行为。追究具体原因,最关键的为没有健全和完善的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制度,缺失健全的管理责任机制。
(一)缺失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在现阶段,尽管有很多地方(大连、哈尔滨)相继的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都是地方级别的,不仅在档案管理的手段以及管理目的上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关键的是作为具有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在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制定过程中的权限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地方性法律法规以及政府规章不能实施大部分严厉的刑事处罚以及行政处罚。根据我国的《行政处罚法》、《立法法》以及《宪法》等的规定,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只能进行不被限制人生自由的处罚和一定数额罚款,而地方政府规章也只可以进行警告以及数额较小的罚款,由此可见它们所具有的处罚力度较弱。这也是导致档案管理制度在实行过程中通不能有效发挥自身职能的关键。所以,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法律层面上的管理责任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缺乏健全的管理责任机制
行政执法档案在进行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机制,主要指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违反机关制度的违规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应该如何认定和应该承担哪种法律责任的相关管理机制。政执法档案在进行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机制,在我国法律体系里还没有被建立,现阶段所追究的和档案管理相关的责任一般都是按照《档案法》中的规定。而行政执法的档案的内容和其他档案进行比较,具备着很大的差异,它既可以使档案自身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可以代表着政府的公信力,如果根据普通的档案管理责任对其进行追究就显得处罚力度很弱,不能使对行政执法档案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的目的顺利的实现。缺失行政执法档案在进行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机制,还导致所有行政机关在管理行政执法档案时不能进行足够的重视,并缺失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一旦出现问题就采取内部解决的措施,有时还由于部门的利益而掩盖,并帮助违法者撒谎,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将要面临着非常严重的信任危机。例如前几年在浙江杭州发生“70码”时间以后,公安机关在人们心中的信赖度大大的降低。后来在很多地方的交通执法过程中,人人往往会质疑执法行为,从而使政府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还对全国范围内进行行政执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行政执法作为行政诉讼以及行政复议的裁决依据,是对行政机关行使自身行政执法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法制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的重要前提,还是对行政责任实施追究的重要法律依据。
三、结语
行政执法档案对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以及执行行政执法的控制等方面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实施依法行政的关键。但目前我国还没有构建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法律层面上的更加权威的档案管理制度,也缺失健全的管理责任机制,所以导致在进行档案管理行政执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违法违规现象,对政府形象以及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基于这种情况,一定要构建健全的管理责任机制和档案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颜士鹏.论环境基本法的功能与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
[2]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节能法律制度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
[3]杨倩.我国城市水环境管理的法律思考[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
人工智能档案范文2
关键词:人工智能发展;会计工作;挑战分析;应对探讨
目前,人工智能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不断普及,人工智能的使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产单位的工作效率,还能更加准确地处理财务信息。未来,人工智能将逐渐地应用到每一个角落,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对于应对人工智能的替代工作要提早做出准备。
1人工智能发展对于会计的挑战
对于会计工作而言,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会计工作将被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取代。随着计息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行业的工作方式其实早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到目前为止,最早的手工核算几乎已经全部被会计电算化所代替。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会计行业中的很多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例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会计科目分类等等,凡是具有规律性的基础工作到最后会全部被人工智能代替。根据相关研究统计,在未来二十年之内,人工智能将会取代50%以上的会计岗位。二是人工智能在会计工作中的大规模应用可能引起失业危机。从社会和技术进步来说,人工智能在会计工作中的大量应用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利用计息机统计汇总和数量的优势,为生产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并籍此提升生产单位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但是,根据相关统计,目前从事会计基础性工作的人员比重占会计人员总数的50%至70%,对于这一部分人员来说,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替代效应,当人工智能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越广泛,引发的会计失业人员就会越多。因此,人工智能大量应用的时代,也是从事会计基础工作人员产生失业危机的时代。
2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会计工作的相关应对措施
2.1适应时展,积极利用人工智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工智能虽然对会计工作构成了挑战,但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可逆转。因此,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不仅不应该拒绝和排斥人工智能,相反地,应该转变观念,认清形势,努力去学习掌握人工智能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让人工智能工具成为自己工作中的得力帮手,利用这些工具来高效完成会计基础性工作。同时,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集中完成难度大、情况复杂的会计工作,在人工智能来临的时代实现自身的进步。
2.2提升工作层次,实现升级转型
从目前情况来看,人工智能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还只停留在于基础性、重复性高的工作方面,而对于需要较高思维能力的会计工作,人工智能还难以胜任。例如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快速整理出财务数据,但是读出财务数据背后的信息,准确评价生产单位的整体发展能力,结合财务数据对企业战略、运营质量、竞争能力、风险价值等作出评判,人工智能还难以做到。即使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结合,目前也无法做到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替代。基于此,会计工作人员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可以打破本专业的限制,在掌握财务专业知识的同时,多涉足企业管理,由传统的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型。另外,还应该利用各种工作机会,站在单位发展的高度,进行财务分析、出谋划策,提升自己在生产单位的价值和层次。
2.3围绕专业发展,变更工作内容
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相对于人工智能而言,人的思维具有独创性。人工智能归根到底,也只是对于人的思维的模仿和拓展,控制和决定人工智能的最终仍然是人。在人工智能得到发展的时代,会计专业学科本身也会同步实现发展。随着会计学原理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会计方法应用也将发生很大改变,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也会随之改变。一是随着会计原理和会计方法的调整,会计人员在利用人工智能的时候,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工具使用与工作目的的统一;二是随着人工智能工具的发展,除了一些具有固定模式的工具以外,提供给会计人员由其结合实际需要,自主开发利用的软件工具将会越来越多,会计人员应该加强学习,掌握人工智能工具,使其变成自己工作的利器。
2.4关注行业动态,自我优化升级
作为会计人员,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动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实现自我优化升级。会计人员应认识到,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发展,改变的只是工作方式和内容,会计专业本身不会消亡。因此,会计人员在工作的同时,要密切关注本行业的发展动态,按照行业发展方向来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职业目标进行规划,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多掌握一些管理技能,努力提升财务分析能力和预判能力,以自我优化升级来应对专业变化和人工智能发展。
3结束语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会计工作人员必须适应时展,积极利用人工智能,不断提升工作层次,关注行业动态,实现升级转型;高等教育中的会计专业也应面向人工智能,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发展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档案范文3
摘要: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为老年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在优化老年健康管理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价值。与此同时,因其服务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对道德伦理的冲击表现得更加突出。当前,伴随着我国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企业与医疗机构的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领域已积累了部分经验,取得了初步进展。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价格壁垒难以突破、信息孤岛劣势明显、多方主体合作不足、专业人才稀缺等现实问题。推进人工智能与老年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中心、科技企业等多方联动,构建配套管理机制,从而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老龄化社会。
关键词:人工智能;老年健康管理;老龄化;养老问题
作者:向运华王晓慧(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国情,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49亿,占总人口的17.9%。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的同时,空巢老年人占比持续攀升,独居老年人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74.7%的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近4063万,上门看病、康复护理等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始终居于老年人各类需求首位。总书记明确指出“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健康老龄化成为健康中国时代和老龄化时代的重要命题。
万物互联的加速到来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崛起,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资源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AlphaGo大胜人类棋手,标志着人工智能已在某些领域走到了人类智慧的前列。以互联网为载体和AI为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正在逐渐形成,为社会各领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老年健康管理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智慧健康养老由此产生,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大数据收集、需求的智慧决策与服务的精准投放。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和卫计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强调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各地积极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打造“硬件环境+智能设备+互联网信息平台+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养老生态系统。如何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老年疾病预防、诊断、紧急救助、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如何有效联接医疗服务机构以确保老年人享受到更高效、更优质、更便捷的健康服务,是当前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这对于降低空巢老人独居风险,缓解老年护理人员短缺问题,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一、立场博弈: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机遇与隐忧
(一)人工智能的崛起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起源于1950年“图灵测试”的理念,其首次被公开提出可追溯到1956年“人工智能之父”McCartney在美国会议上的报告。随后人工智能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1960年人工智能已能够理解自然语言、自动回答问题和分析图像图形等,20世纪80年代又获得了学习和认知能力。21世纪以来,物联网的加速普及、大数据的崛起、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迎来了发展高峰,逐渐形成了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的特征,开始具有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复制甚至自我创新的能力①。人类相继进入了网络社会时代、大数据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三者共同构成了新的社会时代②。
关于人工智能的概念,国际人工智能专家N.J.Nilsson将人工智能视为怎样表示知识、怎样获得知识及怎样使用知识的科学③。其后,学者对人工智能的概念从类人、理性、思维与行为等四个方面着手定义,有学者进而从学科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了解释,如国内学者吴汉东将人工智能定义为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综合诸多学者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笔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实质是基于人类的设定与要求,能以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或软件。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甚至颠覆人类现存的生产、工作与交往方式。2016年美国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指出,AI系统在某些专业任务上的表现胜于人类。1997年国际象棋、2011年Trivia、2013年Atari游戏、2015年的图像识别与语音识别、2016年AlphaGo等AI产品的问世与应用,成为AI超越人类的里程碑事件,见证了AI的智能水平和社会意义。近十年来,人工智能愈发广泛地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农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于自动播插与灌溉、日常田间管理、采收与分拣、产品检验、虚拟在线销售等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大大减轻了人类的劳动量④。工业领域,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电制造等生产线,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服务业领域,微软“Cortana”、苹果“Siri”、联想“小乐”等智慧客服系统为大众所熟知;几乎所有股票交易员已被机器人取代,投资顾问、风险审查和安全防范监控监管都普遍智能化。公共服务领域中,人工智能亦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用人脸对比技术来筛查犯罪分子;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诊断与手术;人工智能用于智能评测、个性化辅导等等。人工智能也开始进入艺术创作领域、心理服务领域。学界普遍认为,弱人工智能技术在当前已基本实现⑤。
(二)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机遇
当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物联网迅速普及,大数据快速积累,算法模型与运算能力持续突破,智能行业应用快速兴起,为我国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提供了现实契机。从人工智能技术层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生物识别等,到人工智能应用层面的工业4.0、智能农业、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慧医疗与智能教育等,均得到了爆发式增长。我国正处于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峰,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医疗市场规模达到96.61亿元,增长37.9%。据估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到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⑥。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生理参数识别设备和无线射频识别装置等智能采集老年健康数据,为老年人提供双向、互动的居家健康监测、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干预服务以及紧急救助服务,克服时空限制,将健康管理贯穿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整个过程。人工智能时代为健康管理尤其是老年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在优化老年健康管理模式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缓解医护人员短缺提供了现实可能。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欧盟关于每千人拥有护士数量的基本规定是不少于8人,挪威以17.27人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和日本分别是9.8人和11.49人,发展中国家例如巴西和南非,分别是7.6人和5.1人,然而我国每千人拥有护士数仅为2.36人。即使是按照大多数国家的5‰计算,我国护士缺口也多达350多万,如果按照欧盟的标准,则缺口更大。与此同时,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专职人员数量少且增长速度缓慢。民政部2009年开始统计社会服务职业技能人员中的养老护理员,截至2016年我国养老护理人员仅8528人。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为4063万,占老年人口数的18.3%,按照3:1的国际标准计算,我国需要超过1300万的护理人员。同样,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但家庭签约医生覆盖率仍不容乐观。如何“以少足多”是摆在当前我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议题之一。人工智能的崛起为化解这一医疗难题提供了新路径。人工智能环境下,智能护理等机器的应用与推广,大大减少了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需要,虚拟医疗助手替代护士,在医生诊疗之外提供辅的就诊咨询、健康护理和病例跟踪等服务,既减少了老年人前往医院就诊的次数,又有助于提高护理能力。显然,这些对于缓解老年健康供需矛盾有积极意义。
第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一直以来,医疗服务效率都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医疗服务效率,即医疗机构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是医疗服务领域的核心命题与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各级医疗机构的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但受制于传统医疗机构管理模式的惯性思维影响,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与民众期望仍有差距。新时代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不仅需要制度的变革,也需要服务工具的革新。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优化医疗服务提供了便利。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了人力成本。医学影像占医疗数据的90%,而且这一数据仍在攀升,年增长率约为30%,而放射科医师数量的年增长率仅为4.1%,远不及影像数据增长速度。借助AI技术分析医学影像,将大大缓解医院缺少医生的压力。此外,语音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普及,也正在将越来越多的普通医生从日常机械式的医案录入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录入的效率,降低失误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提高了医疗服务能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应用在老年人某些特定的病种领域,几乎可以代替医生完成疾病筛查任务;智能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既能保证精准定位,减少老年患者的疼痛,又能防止传统手术易带来的传染疾病等危险;人工智能参与药物研发,对于提高针对老年患者潜在药物的筛选速度和成功率,缩短研发时间与成本有实际意义。综上,人工智能的嵌入打破了以往医治全程医生亲力亲为的运作模式,智能机器的自主研判与决策能力,对于降低人力成本,大幅提高医疗机构、医生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支出有积极意义。
第三,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多数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但是由于疾病通常在发病前期表征并不明显,到病况加重之际才会被发现。而且由于老年人机体形态的改变和功能的衰退,对于疼痛和疾病的反应变得不敏感、不典型,很多病症易被忽略或误诊,加上老年人行动不便,其中有多数老年人即使不舒服也不愿前往医院进行诊疗。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大缓解了这一状态。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的结合可以实现疾病的风险预测和实际干预,实时监测老年人的生理参数,其双向数据传输、在线沟通、便捷有效的特点,一方面可帮助老年人实时了解与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享受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健康咨询服务,满足其健康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促进其积极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和自我照顾,实现医疗卫生服务重心前移和全民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自我健康管理的实现延伸了传统医疗的覆盖能力,节省了传统医疗方式的时间、空间成本及医疗费用,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带给整个社会医疗系统的负担。此外,居家健康管理系统能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数据,有助于建立完备、标准化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使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应急体系的运转更为高效、准确。
(三)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隐忧
万物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同样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从诞生至今,其对伦理的冲击就不断被讨论。人工智能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道德伦理问题提出了重大挑战。与人工智能的一般伦理问题相比,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因其服务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表现得十分特殊与突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人格与尊严的多方面权益保障伦理问题更为加剧,二是老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更显突出。
老年人人格与尊严的多方面权益保障伦理问题体现在隐私泄露、社会孤立与老年人的“物化”三个方面。首先,为更好地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智能老年健康管理系统和智能设备需要采集老年人日常起居全时段、全方位、无盲区、长周期的海量生理数据,其中绝大多数的数据属于隐私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简单的分析和挖掘,就能得出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信息,一旦被无意或有意泄露,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以进行精准推销甚至精细诈骗等违法活动,这对于易受骗的老年人群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隐忧,由此可能带来的损失也不可小觑。《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人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正如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对于弱势群体运用特别的隐私保护政策①。然而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还不尽完善,如有关病历资料保护的法律或文件(《刑法》《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中多为宣示性条款,也尚无老年人隐私安全的针对性文件。如何保证健康数据在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分析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数据应当被保留多久、谁拥有隐私数据的访问权等都是智能老年健康管理领域亟需解决的隐私方面的具体伦理问题。其次,智能机器监护老年人可能导致减少老年人社交、子女的陪伴。关于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引入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影响研究表明,使用护理机器人的老年人易出现社会孤立现象,进而导致尊严受损②。过多的智能既会减少老年人外出和交流的频率,也使子女或亲朋责任感降低,对老年人的关怀止于虚拟问候,而不再是频繁地看望与聊天。有学者认为,健康助手功能会使原本亲近的护理关系转换为远程的虚拟的照料关系③。从而加剧老年人心理上的空虚感与孤独感。如何缓解和调节老年人心理问题是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应用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最后,老年人的“物化现象”也是值得关注的具体伦理问题。所谓物化,Kitwood对其的定义是:像对待无生命物质那样对待人:推、拉、拽一个人,不把他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Astell曾认为辅助机器人可能会机械地控制使用者,并逐渐使其变得失去自主性④。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操控式的服务过程有可能损害老年人自主意愿,老年人普遍认为不应该限制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如他们不希望所有人知道他们在家中跌倒,因为某些跌倒仅是小事,自己可以克服,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应通知别人。然而这与智能护理系统一旦发现护理对象跌倒,就立即发送消息给亲人或医护人员的护理策略相矛盾⑤。机器人应在何种程度上保障老年人的自主意愿,减轻其心理负担,维护其尊严,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老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区差异方面。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问题都不容忽视。考虑到护理服务涉及人最基本的健康权利,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不同,偏远地区、农村的互联网都不畅通,健康信息系统建设不到位⑥,老年人往往无力购买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健康管理机器,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如何在研发和推广智能设备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购买力,是关乎社会正义的伦理问题。
二、现实考察: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困境
(一)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统计,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216.9亿元,比2016年增长52.8%,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有望超过700亿元①。其中,“人工智能+融合医疗、金融、教育和安防等领域企业”位居全球人工智能目标市场行业首位,总计占比40%。国家高度重视,企业与医疗机构积极探索老年健康产品的研发、推广与应用,先后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进展,为人工智能服务于老年健康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先,信息化与大数据推动智慧医疗的发展,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化与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有效嵌入的基本要素,因此医疗信息化的实现和医疗大数据资源的壮大是推动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应用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社区光纤网络覆盖率不断提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互联网逐渐向高龄人群渗透,60岁以上老年人对互联网的接触率和应用率逐年上升。与此同时,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推进,早在2011年,老龄办和民政部门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启动试点工作,试点项目50余个,据统计覆盖老年人口仅3000多万;2014年民政部和发改委确定在全国选取了42个地区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改革的重点之一即是加快信息平台建设。201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推进远程医疗覆盖全国所有医联体和县级医院,支持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城乡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专线保障远程医疗需要。“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初具规模,各级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积累了大量老年人有关的数据资源,其中包括老年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大数据共享平台与服务平台建设,为下一步人工智能的嵌入奠定了坚实根基。
其次,国家高度重视,政策与法律建设不断推进,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制度基础。一方面,为推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指导性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如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同年12月工信部公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2018年1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提出确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医疗、养老等多领域的应用。各省市积极响应,出台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意见,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应用确立了方向。另一方面,为应对各类风险与危机,我国不断推出信息建设与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据统计目前我国信息治理层面的相关法规已有100余件,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侵权预防和网络犯罪惩治等多个领域②。具体到医疗行业,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都着重强调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等,都指出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要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完成信息动态更新。这些直接或间接性文件的不断完善,为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最后,在技术与政策环境的激励下,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初见成效。从易得的传感器,到智能化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护理床、健康服务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越来越多智能设备参与到老年人健康管理领域。近几年,房地产商、保险公司、养老机构积极推出高端养老项目,健康服务机器人也随即而来,其中天津哈士奇机器人作为全球首台健康服务机器人成为标志性事件。而后,机器人也开始应用在福利中心和养老机构,仅杭州就有70家养老机构和40家照料中心引进了“阿铁”养老机器人①②,机器人具备健康检测、健康顾问、紧急报警与陪伴逗乐四项主要功能。同时依托“互联网+”搭起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桥梁,一是通过智能健康腕表随时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数据。相关研究表明可穿戴智能设备在治疗慢性病方面有显著效果,治疗费用、住院时间等都有所降低③④。二是“开心”等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通过人体感应、摄像头远程监护、声源定位、语音识别等系统为居家老人提供安全监护、用药提醒、数据分析等健康服务,约87%的受访者表示类似于“开心”的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会对空巢老人有用⑤。三是通过“互联网+”和远程医疗、远程手术等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通过机械骨骼、轮椅机器人等助力老人康复⑥。从监护到治疗,人工智能在各种养老模式的老年人中的初步试水,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战略性思维。
(二)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难题
人工智能为老年人实现全过程健康管理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老年健康管理模式的突破与创新,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仅处于起步阶段,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从应用范围来看,价格壁垒难以突破,老年健康管理中人工智能缺乏动力。医疗行业本身就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已推行多年,但仍有很多问题为人们所诟病。人大代表罗卫红曾提出目前医养结合虽初具成效,但仍存在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难以保障护理需求等问题。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设备造成的健康管理服务费用谁来支付、怎样支付,目前国内尚未达成共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智能健康机器人多出现在养老机构,而非居家老人家中。不可否认,在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非常重要,机器人的引入对老年人尤其是对高龄老人、半失能老人与失能老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无论是9064模式还是9073模式,绝大多数老年人是居家养老。针对居家生活老年人的健康监测、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和心理慰藉等服务需求亟需人工智能的嵌入,然而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因为智能装备价格较高,老年人个体往往无意愿或无力购买较为昂贵的智能感应设备,另一方面是因为担心后续健康服务能否持续跟进,比如一个智能腕表就价值几千元,如果后期的服务没跟上,老年人损失就会很大。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考虑各方支付意愿,其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可推广的范围。如何围绕大健康战略来定位发展人工智能,实现医疗健康服务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其二,从信息化建设来看,人工智能应用于老年健康管理的信息孤岛劣势明显。人工智能的应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推进医疗服务大数据建设,建设老年群体数据库与医疗服务信息平台,统一相关数据标准是基础。“人工智能+医疗”最大的问题在于数据的来源和质量,因为我国的医疗数据在医院与医院间、医院与家庭间存在信息孤岛,即使在同一个医院提取和利用数据仍涉及很多操作手续。与此同时,虽然各地政府一直在强调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但进程并不乐观,多数老年健康服务仅停留在通过社区门诊或体检获得数据,共享在街道一级,实现市级统一平台建设的省份屈指可数。除了技术条件的制约,更多的是缺乏全局的考虑与统筹规划,民政部门、统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医院等多部门之间的责任模糊,各涉老部门缺乏沟通与配合;各地区各自为政,缺乏共享理念和共享动力,有效的沟通不足,相互之间在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语义表示、数据库类型,乃至硬件管理平台上存在差异,医疗信息数据不能有效实现地区共享,阻碍了人工智能赖以为生的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流通,既造成了数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也限制了数据信息资源功能的最大发挥。可见,要想人工智能应用于老年健康管理,积极突破数据壁垒势在必行。
其三,从健康服务相关主体来看,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不足。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服务机构本身不生产人工智能设备,而是通过引进人工智能设备服务于老年人,科技企业才是人工智能产品的生产者。服务机构最了解老年健康管理全过程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产品,而科技企业则在技术上独占优势。二者通过跨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明确研发内容,最大程度缩短研发周期,以满足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需要。然而目前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在该领域的开拓相对滞后,除了发达城市的大型房地产公司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建设高端养老基地,应用人工智能参与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了企业间的人工智能合作外,多数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有待进一步跟进。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提升自身对人工智能产品的驾驭能力也离不开同科技企业的有效合作。两者有效合作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年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的提升。两者如何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是人们不得不思考的当务之急。
其四,从研发主体看,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人工智能发展受制于稀缺的专业人才。人工智能任何相关技术方面的突破都依赖于人才,可以说其发展能力取决于人才数量。《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全球AI领域的人才缺口达到百万量级,2017年工信部发言人指出在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稀缺的专业人才资源是制约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的一大短板。人工智能的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数据挖掘、语音图像识别等计算机层面知识,又要了解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客观状况。AlphaGo之所以能战胜人类围棋世界冠军,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设计者DemisHassabis本人就是天才棋手①。因此,人工智能老年健康领域的专业人才需要集计算机专业技术与健康养老服务行业实践于一身,才能研发出适合老年群体的智能健康医疗设备。目前国内的人工智能专业性人才缺乏,且多集中于制造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工作,虽然一些科技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取得初步的成果,但在医疗领域结合上缺乏深度,直接针对健康服务领域的人工智能人才更是不足,阻碍了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行。
三、未来选择: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关键路径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老年健康管理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同时也对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需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老年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以促进适应时代诉求的老年健康管理智能化。
(一)构建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的管理机制
DouglassC.North指出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范式②。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迫切需要现有机制的突破与创新,当前必须做好三个层面的具体工作。
一是形成专业的领导机制。人工智能科学嵌入老年健康管理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和部署。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整合了此前散落在人社、民政、卫计委、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的相关医疗职能,改变了“九龙治水”的管理局面,为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健康领域的嵌入提供了契机。在老年健康领域推广人工智能应纳入医疗保障局的工作内容,积极推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全方位部署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格局,从传感器,到智能化的可穿戴设备,健康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床、陪护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从智能家居设备、养老服务机构智能设备,到智能医疗机器,从老年人健康数据建设到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与护理等,培养一支兼具智能理念和实践经验的新型领导队伍,确保政府部门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二是培养多元主体信息共享机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依赖于数据,因此,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一方面需要挖掘分析大量老年健康数据,以便人工智能设备的研发,另一方面需要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服务中心、老年人等相互间的数据连通与安全共享,促使多方有效参与老年健康管理。加快健康养老信息平台建设迫在眉睫,要着力提升多元参与主体的数据素养和技术素养水平,促进多元主体相互间协同配合,协调老年健康数据在各部门间的流通,实现数据信息的交互及供需的有效匹配,从而打破数据壁垒,为提升老年健康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建构道德伦理矫正机制。享受人工智能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对道德伦理的挑战。首先,进一步完善信息保护机制,减少甚至消除老年人对个人信息数据泄露的担忧。其次,科学认识和使用人工智能。虽然现有的人工智能在某些层面和维度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了人类智能,但其工具性色彩没有改变,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健康管理水平,而不是取代医护人员和亲朋好友。儿女的关心、好友的慰问以及老年人必要的社交互动都不可或缺。最后应通过技术发展,为人工智能注入情感,促使人机交互更加和谐。
(二)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载体的老年健康技术系统
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和各地养老机构在老年健康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通过智能化处理系统和便捷高效的急救处理流程,即系统能自动采集老年人身体状况数据并进行分析,当发生意外跌倒或生命体征数据出现异常,智能呼叫相应的医疗机构,使老人及时、准确地获取医疗服务。为此,应重点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
一方面,建设针对老年健康管理的智能处理系统。智能化系统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强化老年健康的数据挖掘系统和数据存储系统建设,有效整合老年健康管理智能化进程中的各类非数值型、非结构化数据,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合适的人工智能技术,如生物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虚拟等,提升人机交互过程中老年健康数据的处理效率,并以此形成由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解释器和知识获取等组成的老年健康管理系统,为提高老年健康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创新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医疗流程。智能系统的生命在于应用,老年健康管理途径与方式的优化必须以智能处理流程的创新为依托。其一,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自动检测,根据不间断、全方位的健康数据跟踪,智能评估老年人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状况,并基于数据分析提出智慧决策,确定老年人在健康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其二,智能系统要在识别老年人紧急救助需求的基础上,主动通知医疗机构,使老年人及时得到救助。至于医疗机构的选择应符合分级诊疗原则与就近原则。这对于减少老年人独居风险,为空巢老人提供“健康保险”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校—企—医/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合作机制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科技企业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而医疗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是老年健康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推进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迫切需要三者的深度协作,以达到通识成材、借势运力、以智发展的目标。
其一,探索高校与企业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美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我国明显滞后。据领英数据显示,我国从业经验10年以上的AI人才占AI人才总数比例不足40%,而美国这一比例超过70%;美国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人才数量占比分别为22.7%、37.4%和39.9%,而中国为3.3%、34.9%和61.8%,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如上文所述,人工智能的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数据挖掘、语音图像识别等计算机层面知识,又要了解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客观状况。科技企业需要高校的理论与人才的支持,而高校则可借助企业的数据资源和技术平台推进科研理论进展,将研究价值落地。因此,高校应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吸引国际顶级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加强与科技企业、国外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将技术教学贯穿到实训项目中,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贯通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软硬件技术与医疗服务领域应用的纵向跨界人才。人工智能校企合作将有助于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加速发展,为人工智能应用打开新局面。
其二,搭建医疗服务机构与企业合作平台。近年来,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和华为等国内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为老年健康管理的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人工智能本身就涉及多重技术,不同行业或领域的关键技术必然存在差异,加快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医疗服务机构既要借助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引入智能技术,又要借助科技企业的智力优势,培育服务人才。这就要求医疗机构积极通过研发外包的途径,由科技企业打造契合老年健康管理需求的智能软件与硬件,加快老年健康管理智能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产品从监护提醒类、健康监测类,到医疗设备类、陪护聊天类,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注意开发心理健康护理机器人,实现智能产品的多元化与精准化。与此同时,医疗机构通过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提高本机构内部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力。
(四)构建老年健康管理人工智能产品的定价与补贴机制
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推行受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囿于无利可图与老人抱怨收费高现象并存。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既不能完全市场化也不能严控低价,应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与相应的财政保障机制,以平衡市场主体盈利与老年人经济承受力来促进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
一方面,合理确定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的价格。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过高的价格会忽略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过低的价格又影响社会资本的收益率与参与积极性,阻碍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任何资产的期望收益率都由无风险利率和对所承担风险的补偿—风险溢价两部分构成,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合理的投资收益率应等于或略低于市场平均投资收益率,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财政补贴机制。虽然老年人收入来源更加多元,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有能力购买健康管理设备,但价格仍然是影响其选择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受年龄、身体状况、收入等多重因素影响,有必要分地区、分群体进行大面积的调查统计,找到不同身体状况与经济状况的老年人有能力和意愿支付的平均价格。根据计算出来的市场价格与老年人可支付的价格,分类别分等级进行补贴,对于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要免费配置相应的智能设备。
此外,加强老年健康管理人工智能应用状况的监管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整体还处在较低的发展层次,在认知能力、感知行为、风险对抗等诸多方面仍比较笨拙,应在加强人工智能嵌入的可能性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采取第三方评估方式,科学评价人工智能应用过程的技术适用、服务质量等环节。推进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四、结语
人工智能档案范文4
一、利用人工智能,强化用户体验,降低机构成本
人工智能最首要的功能就是强化用户的体验,降低机构运营成本。保险行业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保险营销、保险咨询以及保险理赔等,在以往的保险服务中,采用的主要是人工服务手段,在服务的效率上比较低,客户的满意度也不高。尤其是保险理赔过程,手续繁琐、理赔流程漫长,使用户的体验大大受到影响。加之一些保险销售员在销售的过程中往往对保险行业夸大其词,与保险的服务内容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以至于在后期的理赔中使用户感受到巨大的落差,这也是用户与保险公司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逐渐提高,保险的购买率在逐渐升高,与此同时理赔率也在不断提高,如果保险公司依然采取以往的人工理赔服务手段,就显得工作效率过低、处理时间长,并且管理难度也比较大,而且在对理赔定损的判定中,也容易产生差错。这些都造成了保险公司巨大的经营压力,一些大的保险公司对风险或许还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是对于一些中小型的保险公司来说,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差,如果保险公司长期处于这种风险之中,将会面临较大的经营危机[1]。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保险公司都相继研发了远程定损系统,虽然远程系统提供了较大的方便性,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还是有不理想的地方,而随着智能人工技术的不断拓展和水平的提升,保险公司远程定损的精准度和自动化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这为保险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推向了更高的领域。目前,利用智能远程技术进行保险定损的检测,已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为定损效率也提供了较大保证。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利用,大大的降低了在理赔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使保险理赔的流程更简单,不仅简化了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也缩短了用户等待的时间,智能人工的应用有效的提升了用户的服务满意度,也达到了降低保险行业经营成本的目的。智能人工服务不仅体现在理赔领域,还更多的体现在咨询服务的领域和保险购买服务领域等,人工智能服务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利用人工智能,提高保险行业风险决策以及反欺诈能力
利用人工智能,能够有效提高保险行业风险决策以及反欺诈的能力。在保险行业的发展中,长期以来都受到欺诈信息的影响。盗卖投保人信息、被保险人信息以及虚假理赔的发生都为保险公司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以车险理赔案为例,在美国保险行业中,发生的虚假理赔案例每年高达百分之二十。在中国车险行业中,每年发生的假理赔案有百分之三十,损失的金额估计会高达上千亿。可见保险欺诈对保险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有多严重。欺诈案件在保险行业屡禁不止,欺诈案件数量的升高与保险行业监管不严和行业漏洞都有很大的关系,欺诈事件频繁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保险行业的成本升高,如果长期以此现象发展下去,保险公司的利益会遭到严重的损害。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对保险从购买、报案再到理赔各阶段实施全程监控,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理赔流程中,大大的提高了保险理赔反欺诈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保险行业监控和决策的能力。相比于以往的人工系统,智能系统具备更强的规则与策略,针对可疑数据的分析和决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基于人工智能系统进行的保险理赔,能够很好的防范理赔中的风险,相比于以往的理赔流程也更加的动态化,使理赔的流程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2]。现阶段,应用在保险行业理赔中,主要是通过对机器学习模型的定位将各项理赔的出险指标定义出来,以此来分析保险理赔的概率,从而在针对相应的理赔案件的时候,通过监控将保险公司相关联的服务商、定损员给予科学的提供。
三、人工智能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一)加强对会计电子档案、电子发票等的推广现阶段,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很多都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平台进行支付的,而在发票的开具方面,由于纸质的发票不易保存,非常容易出现丢失、损坏等方面的情况,因此,企业可以支持电子发票的开具,一方面可以提升发票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值得大面积推广。现在的财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很多都是通过财务软件来完成的,已经很少有企业采用手工账簿的方式记录企业的财务信息,我国法律也有明确的规定,电子账簿和纸质账簿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不需要在经营纸质发票以及纸质账簿的制作。
(二)做好网上报销系统的普及工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携程等网络电子平台上购买火车票、机票等,还有客户在网络平台上预定用车;企业常用的办公用品也多是在网络平台上采购,针对这种情况,电商平台就可以直接为客户开具电子发票,企业在报账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将电子发票上传至网络平台,系统可以自动对发票的内容进行识别,生成报账信息。省去了财务人员手工填写报销单,制作报销凭证的麻烦,一方面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更加环保。
(三)充分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要想实现业财融合的管理目标,就需要充分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真正达到财务管理全电子化的目标。现阶段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就是ERP系统,其能够将以往企业中相对独立的部门联系到一起,使企业管理者能对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还可以将ERP系统与企业财务人员在报账、进行电子支付等方面的工作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整合成更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全新的信息管理系统,真正将涉及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财务工作整合到一起,实现自动化处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人民生活以及工作中的普及,企业中很多岗位的工作都被信息技术取代,一方面帮助企业节约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提升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由此可见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大趋势,企业管理者必须主动转变观念,迎接全新的时代。
人工智能档案范文5
Web3.0大量借用人工智能的成果,其媒介形态直接指明网络广告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高级的智能性。可以说智能广告是未来网络广告发展的必然趋势。Web3.0可以使“网站内的信息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Web3.0具有个性化、定制化、整合性等特征。从实现原理上来说,Web3.0是一种全新的人机对话方式,它借助开放的API(应用编程接口),使网站成为一个基于“定向搜索+开放式TAG(分类系统)+智能匹配”的操作系统。这种操作系统具有极强的智能性,以至于能够部分替代人类的劳动和思考。Web3.0作为一个广告营销活动平台,可以完全根据用户的需求智能化的整合互联网上的信息,最终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Web3.0相对Web2.0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前者升级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又称“智能模拟”。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各种电子技术来模拟人类的某些智力活动。有模拟识别、学习过程、推理过程、探索过程、环境适应等。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特征是具备学习、进化和自组织能力。注入了人工智能因子的Web3.0将极大的改变互联网广告的形态。
可以说,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的划分,不但实现了时间上的跨越,更重要的是这种划分实现了人类使用网络方式的革新。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这个时代。如果说Web1.0时代以门户网站的信息综合呈现以及客户的单向访问为代表,Web2.0推进了普通个人使用互联网的进程使之成为草根狂欢的世代,那么Web3.0则进一步发挥了Web2.0的优势,大大提高了网络的智能化程度,解决协同生产方式的恒久动力问题和信息最优化自动整合的问题,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智能广告就其传播学意义上来说是关于广告主及其产品或服务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智能网络进行的信息高效化合理化沟通问题,Web3.0平台为解决这个问题铺平了道路。
随着Web3.0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广告领域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以Web3.0为平台以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新的广告形态。尽管它们的形式可能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本质能力,就是能够针对用户接触媒体的习惯做出简单的分析归纳、推理判断,进而合理的安排广告方式,解决传统广告无法解决的定向、精准、高效的问题。我们将这些具有近乎人类思考和行动的简单推理判断能力的广告形态,称之为智能广告。
二、智能广告的几种表现形态
智能广告常见的表现形态主要有如下几种:
1多感官广告
在互联网Web3.0的发展方向下,智能广告主要表现形态就是多感官广告。人类对外界的体验能力来自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第六感(潜意识)几大感官。前五感是人类可以借之明确传递感觉、情感、思想或其他体验的感官。人类在感知事物时同时运用这五种感官,因此,在某种体验的传播中,如果媒介调动受众的感官越多,人的感知感觉就越仿真。显然,广告信息若经由这种仿真媒介得以传播,广告的作用效果将会大大提升。Web3.0时代,计算机图形、数字影像、人机交互、传感设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和综合运用能创造出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这就是“虚拟现实”。人们通过人机交互设备与虚拟环境当中的对象自然交流,产生“沉浸”于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2自动广告
随着网络广告的进一步智能化,互联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广告系统。这种广告系统能够根据一些特定因素自动选择将广告放置在哪里。这些因素包括用户信息、站点分析、页面内容和广告过去的表现等。随着Web3.0步伐的加速,网络广告的发展也进一步智能化。
3智能搜索引擎广告
智能搜索引擎被称为第三代搜索引擎,是区别于以人工进行目录分类的Yahoo等第一代搜索引擎和当今以百度、Google所代表的以关键词搜索为核心技术的第二代搜索引擎而提出来的全新的搜索方式。作为对第二代搜索的一种超越,第三代搜索的范式革命主要在于呈现方式以及参差多态的演化路径。其呈现方式有诸如Clusty、bbmao的自动分类、聚类功能以及Autonomy基于某种专有的模式匹配和概念搜索的算法,可以自动根据文本中的概念进行分类,自动标引,并基于用户兴趣自动匹配出个性化、多侧面的直接或隐含的相关档案。其演化路径有例如个性化搜索、社会化搜索、本地化搜索、知识问答社区、社区内容搜索等等。而在核心搜索技术上,则大致包含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语义分析、神经网络等发展方向。
4微件广告
微件广告是一种新型的广告服务方式,广告商通过它为用户提供有用的服务,增强网站的个性化功能,从而获得消费者的眼球和宝贵时间。这种广告的妙处就在于,消费者在享受广告商提供的微件服务时无形中接受了广告信息,建立起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整个体验微件服务的过程是一个人机交流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网络应用的智能性。
三、智能广告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以上几种常见的广告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智能广告可以具有虚拟现实、自动、智能匹配等特征。尤以受众识别、方式、内容生成和效果监测等方面的智能化特征最为显著。
1受众识别的智能化
智能广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精确的识别广告的目标受众。受众的细分是一个鲜明的趋势,细分的同时伴随着的是新的聚合方式,而受众识别的任务就是发现细分后个性化了的人以及重新聚合了的群体。从现有的模式来看,受众的选择和识别方式有以下几种:
(1)基于网络用户使用行为的识别方式
这种识别方式主要结合IP和Cookie方式追踪和收集用户信息。发现用户的浏览兴趣和使用行为。通过使用探针检测、Netflow采集、DNS访问统计、鼠标轨迹分析(鼠标点击热图)、基于系统日志收集技术等数据采集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网络用户使用行为方面的数据。除此之外,用户的属性数据和价值数据、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经营数据等业务数据还可以从业务系统或者通过情报分析获取。
采集到了原始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网络数据、用户数据和业务数据,制定相关的数据过滤、预处理、数据综合分析处理等程序,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分析结果,并以准确直观的方式表示出来。现有的一些技术已经能够分析出网络用户的人口统计学方面的信息。
(2)基于页面内容的识别方式
基于网页内容识别用户的定向网络广告(Content-Tar-getedAdvertising)大大拓展了广告投放的空间。增加了被用户浏览的机会。这种识别方式是对基于关键词识别方式的一种演进。这种识别方式使用智能技术分析页面内容。进而对用户使用习惯作出判断。通过用户浏览过的页面进行内容分析,根据信息主题对页面进行聚类。把用户浏览行为对其兴趣的作用列入聚类结果,得到综合评估模型。页面内容的分析受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水平的限制,比如有时会产生在关于“人工智能”的网页内投放“人工流产”广告的失当行为。
(3)基于内容过滤的识别方式
这种识别方式多见于一些社会性网络(SocialNetwork-ing)中,这些网站通过诸如类型、关键词、标签等表述、分类或评价方式来建造个性化的发现和推荐机制。通过这类网络服务,可以很好的发现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用户。比如,国内用户熟悉的音乐推送网站“潘多拉”()。只要在“潘多拉”网站首页的播放器中输入用户最喜欢的歌手名字或者歌曲标题,网站就会自动建立一个网络电台,源源不断地播放最符合用户口味的曲目。用户喜欢或者不喜欢一首歌,可以点击相应的反馈按钮,让系统更明白自己的喜好。
(4)基于协同过滤的识别方式
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Filtering)技术,是推荐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它基于一组兴趣相同的用户进行推荐。协同过滤基于这样的假设:为用户找到他真正感兴趣的内容的好方法是,首先找他与他兴趣相似的用户,然后将这些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推荐给此用户。国内网民比较熟悉的当当网、豆瓣网等就是使用了协同过滤技术的代表性网站。这种过滤方式是基于一定的推荐算法。通过这些算法可以推测出用户喜欢的内容。当然协同过滤除了运用了智能技术,也大量借助了网民自身的力量完成推荐任务。协同过滤方式使网络能够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向用户推荐他们所喜欢的东西。也包括适合他们阅听的广告信息。
2广告方式的智能化
据艾瑞网消息,一个完全自动化的广告网络业已。它能将几种价格模式和定向方式混合在一起,以保证广告获得最好的设置,广告主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消息详细报了Turn公司刚刚的与众不同的广告网络TurnSmartMarket,它能够根据一些因素自动选择将广告放置在哪里。这些因素包括用户信息、站点分析、内容和广告过去的表现等。由于把不同的定向方法联合起来,该广告网络可以采用几种价格模式,如CPA。CPC和CPM等。Tum的机器知识平台可以预测什么广告和价格模式结合后,能给广告主带来最多的收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相关性。广告主保留着排除某些商站点的权利,并且可以根据效果反馈和回复分析来调整广告活动。但是对于广告出现在那里则基本没有控制权。
3广告内容生成的智能化
广告内容的生成能够根据受众识别的结果并配合广告系统进行精确匹配,智能组合,生成适合特定用户的特定广告信息。
当然这只是在广告推送过程中使用了智能匹配技术,广告内容生成更具智能化的目标广告内容生产本身的“智能化”,这种生产过程是通过智能网络挖掘人类智慧潜能,进而生产出最具传播力的广告内容。
4广告效果监测的智能化
为了网络广告的科学投放,需要对广告效果进行系统有效的监测,对受众行为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保证网络广告投放的效果。在网络广告效果监测方法,最有效的方式便是采用智能监测系统。比如DoubleClick公司推出的DART(DynamicAdvertisingReportingandTargeting)便是一款业界领先的广告智能管理监测系统,其含义是动态广告传送及精准传送。该系统能够对在线广告和其它数字传播渠道进行管理、跟踪服务和报告,帮助网站在现有架构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广告的命中率。
四、智能广告的发展方向
1广告本体的淡化
Web3.0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将不复存在,广告日益超脱了原来的形态,变得越来越隐性化。而且消费者主动阅听广告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广告与内容之间的界限变得消弭,广告被沟通、体验、娱乐、文化消费等活动所替代。
2处处有广告,处处都不是广告
法国广告评论家罗贝尔·格兰曾说过:“我们呼吸的空气是由氧气、氮气和广告组成的。”在Web3.0时代,借助先进的客户端普通用户就能实现复杂的网络应用,屏蔽不请自来的广告显得轻而易举,所以广告被驱逐出用户的视野。然而,即使是用户的一个最简单的网络应用,都被广告商布下天罗地网,你的身心都被暗含的广告所洗礼。广告以一种友好的方式出现在Web3.0时代的消费者终端屏幕上。
3创意依旧为王
无论媒体技术如何发展,在网络广告界最有话语权的永远是创意和创新。在“世界是平的”的时代里,技术复制成本是如此低廉和便捷,使技术不再掣肘创意,更多是创意在填平技术的沟壑。
网络广告早已进入动屏时代。即SISOMO时代。SISOMO是由Saatehi&Saatchi广告公司全球总裁凯文·罗伯茨在其新书《SISOMO——thefutureonscreen》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由画面(Sight)、声音(Sound)和动作(Motion)的前两个字母组成的。强调通过画面、声音和动作的整合将要成为新时代的主要传播形态,这一传播形态呈现为无处不在的屏幕媒体,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档案范文6
一、县级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现状
(一)智慧档案馆定位模糊,影响智慧档案馆的普及与发展
目前,尽管智慧档案在我国不同区域被广泛推广和实践,但是由于对智慧档案的定义缺少深入地研究分析,导致对智慧档案馆的定论依旧停留在较为笼统和模糊的层面,影响了智慧档案馆的建设定位。此外,一些县级智慧档案馆建设期间,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依旧习惯延续以往的建馆模式,对智慧档案馆建设不敢尝试,也影响智慧档案馆建设和普及以及进一步发展。
(二)注重档案数字化建设,忽略智慧馆库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不同步
县级档案馆建设的重点依旧放在档案数字化、利用微机化、传输网络化上,以为这就是智慧档案馆了,其实这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档案馆相距甚远。真正的智慧档案馆,是对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移交、利用全方位的智能管理、智能储存、智能使用,重档案数字化建设而轻馆库智能化建设的现象,会导致智慧档案馆的建设滞后跑偏。
二、县级智慧档案馆建设建议
(一)建好“一个中心、两平台多系统”
“一个中心、两平台多系统”,即档案资源数据中心、档案馆管理平台、智慧库房一体化管理平台。智慧化库房建设包括智能化控制技术、温湿度检测控制技术、防盗报警技术、自动防火报警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智能门禁管理技术、信号采集技术等,智慧馆库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库房RFID系统,可实现基于RFID系统的实体档案管理模式。根据标签结合电子档案信息,可实现实体档案定位、出入库提醒、丢失报警、盘点等。平台整合RFID系统定位功能,将实体档案在架、错架或离架信息进行实时提示和报警,实现在线盘点、统计分析、库区安全管理、档案智能存储管理、库区联动管理,系统提供联动历史追溯功能,将过程通过视频、日志等方式进行回放和查看。
(二)做好适配基础软硬件
集成先进的数据采集工具,及时捕获各业务系统预归档数据,通过强大的自定义表单及工作流引擎、即时消息服务,实现档案收集、利用、鉴定等环节的在线审批流程,以及档案收集、整理、移交、归档、统计和利用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涵盖多个网络(政务网、网、因特网),涉及多个应用软件的应用部署,采用分级授权管理,满足“三库”(管理库、保管库、利用库)分离的部署形态,以及不同地域档案的集中式或分布式规范化管理。
(三)全方位实现智慧档案馆功能
智能收集。利用大数据技术、NLP技术,智能判断前端业务数据是否应归档、是否有重复归档,并及时主动提醒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实现档案收集、整理、签定的全自动化管理。智能签定。运用NLP、深度学习技术,对待归档信息进行智能价值鉴定,分析并理解文件内容,自动判断是不是该归档,自动赋予其分类号、保管期限、密级,并通过持续深度学习达到越来越精准的目的。智慧档案编研。利用自然语言技术、自动标签功能、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特定主题的资料收集、中心语义的自动抽取。比如进行智能人物编研,可根据照片及相关文档进行人物画像,通过一个基本人物人脸照片,找到系统里所有的照片档案,并把照片元数据、背景资料自动合成为一个大的素材库。智慧档案利用。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档案远程利用审核以及文字、图像搜索、音视频搜索等。运用档案智能标签技术,实现智能、主动推荐档案给相应的利用人员。运用图片搜索技术,直接对一个图片进行相似性、关联性搜索,给出图片相关信息。运用音视频搜索技术,实现基于用户画像的实时个性化推荐。智慧档案管理。利用RFID自动识别、图像识别、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RFID电子标签对档案实物进行唯一标识,实现档案实物的非接触、多文件、快速采集,实现档案的在线监控、快速定位、高效盘点、动态路径跟踪等功能,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高效化与智能化。智能化无人档案库房。通过融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集多人无感快速测温及安防联控、纳米雾化消毒、4A智能系统(自动导航、自动避障、自动补液、自动充电)、365天*24H全能防疫消毒、AI人机交互等核心功能的智能机器人,通过机器人自动抓取档案上下架、自动盘点、自动整架、档案消毒,实现档案远程化、无人化操作,提升档案服务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智能检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图谱技术将搜索功能智能化,根据用户过往的检索记录、借阅习惯、爱好等数据,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选取匹配度较高的档案信息向用户推荐个性化档案资源,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智能检索。绿色节能。系统设备应采用先进的变频技术,节省功耗,有效的照明节能,同时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于库房的灯光、门禁、密集架等设备的统一控制。平常库房内不使用的设备处于断电或休眠状态,工作人员进入库房后,系统会根据此次工作的内容,自动开启设备,可根据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自定义设置,包括温湿度设置、报警时间设置、通风时间段设置、净化时间段设置等。
三、县级智慧档案馆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数智驱动,创新发展
用大数据结合图像识别技术,把图像数据转变为文本数据,实现档案利用增值服务、信息导航服务、组件化推送服务等;改善档案服务手段,提高档案检索、查询档案的服务质量,运用大数据分析对海量档案数据资源进行归纳、分析、研究,设计数据模型,感知我们的需求,分析我们的利用行为与喜好,推动档案管理的创新及档案数据资产的开发利用。1.馆际互通,异地查档把各个地区的档案馆网络打通,在保证安全和授权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异地查询、调档等操作,让借阅人能够在自己最近的区域进行档案调阅。2.实体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通过RFID系统,结合电子档案的属性以及密集架的存储状态,智能辅助排架,自动分配新入库档案的存储位置,快速实现实体档案的盘点以及移库等库存管理。3.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系统,同时做到绿色档案,节能减排。
(二)重视关键技术的应用与人才培养
县级智慧档案馆建设期间,必须重视关键技术的应用。关键技术主要涵盖环境温度以及档案资料管理技术,二者作为智慧档案管理重点,管理者以及建设人员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积极尝试利用温度湿度的控制技术以及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实现环境温度管控以及档案质量的管理工作。县级智慧档案馆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智慧。在未来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大力引进专业优秀人才,为县级智慧档案馆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综上所述,智慧档案馆以其感知全面化、应用综合化和存储智能化的特点,成为今后档案馆建设的方向。县级档案馆应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智慧元素,或为智慧档案馆建设预留出端口,以便快速步入城市智慧化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郑玮.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有效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和提升服务能力[J].办公室业务,2020,(19):92-93.
[2]秦杨.我国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20,(06):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