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体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档案管理体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档案管理体制

档案管理体制范文1

【关键词】档案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是转型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档案管理体制改革,须从国家关于各项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出发,厘清我国现阶段档案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指明现阶段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构筑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档案管理体制,其直接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我国现有档案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主要借鉴与苏联,同时照顾到我国特殊的国情而建立起来的,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主要是以“集中统一”为指导建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国家档案局统一领导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事物,对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事物进行统一领导、管理和宏观指导,同时负责国家级的档案管理工作;地方档案管理机关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区域内的档案管理事务,接受本地方行政区域党和政府的领导并接受上级档案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指导。可以说,我国现有档案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局馆合一”的档案管理体制,使得档案管理机构需要同时负责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两项职能,容易导致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文化事业机构的定位认同模糊,也易于形成档案管理局和档案管理管法律责任不清,档案管理机构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影响了档案管理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非国有单位档案及私人档案的管理是否仍旧采用传统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仍存在争议,需要从体制上予以确定和解决;文件管理及档案管理被人为割裂,给档案管理的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档案质量的参差不齐、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不高等,这些都是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性的问题。

二、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建议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目标是有效应对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性的问题,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档案管理体制,因此,今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档案管理资源,建立综合性的档案馆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并不是对我国现行档案管理体制的彻底否定和推倒重建,而是在现有档案体制范围内进行一定的改进使之更加顺应和符合新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继续坚持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其已经被证明是符合当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管理原则,在此基础上,统一整合当前地方档案馆档案资源,建立省(市)一级的统一的综合性的档案馆,打破以往档案管理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真正实现地方档案资源的统一管理、使用,提升规模效益,提高地方档案管理的效率。

(二)变革“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实行“局馆分离”

实行档案管理“局馆分离”是按照当前我国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同时也是基于当前我国档案管理现存问题而做出的,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和档案馆要进行分离,明确各自职能,各归其位。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档案馆要在机构、人事、管理等方面实行彻底分离,分离后,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将集中负责档案管理的统一领导、规划协调、监督指导等,而档案馆将承担其作为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将承担相关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等事宜,实行“局馆分离”后档案馆将逐步摆脱原有的行政化运作模式,真正发挥其专职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文化单位职能,真正走向民众,走向社会。

(三)实现档案管理体制的多元发展,为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注入活力

我国现阶段的档案管理体制主要是依照计划经济时代特点而形成,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实行统一管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档案管理的对象已经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各种非国有单位及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的出现使得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必须做出积极回应,因此对于这些非国有单位的档案管理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鼓励这些企业在不违反相关法律的情况下,赋予企业一定的档案管理自,地方档案行政部门及档案馆则负责对企业的档案管理进行直接或间接监督、指导,保证企业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合理管理、使用档案。

三、结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大力加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对进一步规范我国档案管理工作,释放档案管理工作活力,提高我国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健康发展都各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快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不断推进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军.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05:46~49.

[2]王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要点与难点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4,21:58~59.

档案管理体制范文2

[关键词]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管理体制生命周期

一、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的建构背景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

(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指在文件最初生成阶段、对电子文件就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当树立档案管理意识,确保生成文件符合档案管理功能要求;流程管理的一体化指对档案运动流程实施统筹规划、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指对文件、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协调,使文件、档案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4)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档案一体化管理不只是理论上设想的一种管理思路和模式,更多是实践中需要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简化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也改变了文件的生成方式和载体性质。其次,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文件运转的的方式和特点。这些都使得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有了实现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档案管理体制范文3

一是有的会计核算中心没有或未及时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不符合《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6条明确指出,“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结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形成的会计档案是委托单位委托被委托单位进行会计核算而形成的,尽管会计档案的实体由于保管单位的变更而变更,但其所有权仍是委托单位,属于委托单位全宗的一个门类,应当保持一个单位全宗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是纸质会计档案与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档案没有同步归档。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形式到运用电子计算机形式记账,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四章第7条明确指出:“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45条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然而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核算的地区或部门,基本都实行了电算化会计,形成的大量磁介质会计档案都保存在会计核算中心,即便是定期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的核算中心,也只移交纸质会计档案。

三是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脱节。会计档案是会计核算的产物,它产生于会计业务工作之中,是会计工作的延伸,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管理下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标准知之甚少,也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与学习。各单位普遍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在各单位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却忽视了制定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把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职责中。在会计人员上岗前,没有邀请档案专业人员讲授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造成会计档案整理质量不高,封面内容填写不全,装订不整齐,有的分类、排列不规范,无目录等现象,使整理出的会计档案没有达到规范化标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

四是财政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会计委派制是近些年来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业务主要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管。然而从其成立至今,无论财政部门还是档案部门都没有对新管理模式下会计档案的管理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档案部门也没有主动地介入其中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财政部门只强调会计业务规范与否,而对会计档案规范与否少有问津,使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基本属于“失控”状态。

五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势必造成管理无章可循。不少会计核算中心并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等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整理标准,移交等问题没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只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工作,忽视了会计档案管理,没有把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中,也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

针对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给会计档案管理带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实行委派制管理的会计档案,应严格按照《档案法》、《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明确会计档案的所有权是委托单位,将委托单位的会计档案整理规范,在核算中心暂保管一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的案卷目录,连同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和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会计档案,向委托单位的档案机构移交。

二要加强会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会计档案的案卷质量。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整理的第一责任人。会计人员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的熟知、熟练程度,决定了会计档案案卷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将会计档案管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岗前培训,从会计档案整理的基础业务学起,使其熟练掌握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而从源头上做好会计档案的整理规范工作。

档案管理体制范文4

关键词:企业 档案管理 体制 改革

1.当前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企业档案管理仍然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存在管理方式上的落后和死板。在很多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成本、低效益观念始终影响着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效益原则。同时受企业自身在档案管理中沿袭传统工作思维的影响,在档案管理方式方法中不能很好的跟上企业改革的步伐,使管理方式出现落后和死板的状况,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企业。

第二,企业档案数量相对较少,管理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受企业自身发展规模等因素影响,企业档案数量上相对较少,并且材料相对比较分散,保存过程中基础性的工作做得不扎实,档案流失现象严重。同时受企业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追逐经济利益为根本的价值观导向影响,致使很多企业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是十分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程度较低,在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欠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现象突出。

第三,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对企业档案管理指导以及宏观改革的步伐明显滞后,出现了与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相脱节的现象。受国家政企分开制度改革影响,一些企业与上级的主管行政机关脱离隶属关系,由此出现了按照专业统一进行档案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失去了基础,又不能与新型的档案管理思路和管理办法相衔接,从而出现了档案管理的真空地带,一些企业具体的档案工作难以适应新局面,出现了各种新问题。

2.企业档案管理的具体特点分析

首先,企业档案管理不同于其他组织档案管理,呈现出必须要适应企业经济利益的特点。由于企业本身性质决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存在和发展都仅仅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利润追逐为最根本目标。由企业自身特点决定了企业档案管理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即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以是否有利于企业获得利润为根本目标。当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适应了这一需要,就会促进企业档案管理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不同企业档案管理呈现出不同的独特性和个性。受不同企业经营环境以及管理模式的不同、所处经营领域实际不同,都会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制约。在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我国大型企业以及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在档案管理中呈现出较高的规范性、科学性、层次性;但是一些受计划经济影响严重的企业在档案管理中则呈现出大一统的局面。

再次,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整体上还处于比较薄弱的境地。企业在档案管理者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之处,主要的表现为对企业核心知识资源控制上,与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的企业相比较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薄弱之处还体现在一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能还非常模糊。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中要对知识管理以及知识创新进行高度重视,通过借鉴和积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等方法促进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变现在所处的薄弱境地。

3.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决定了必须要加快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对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档案管理自身呈现出的特点可以看出,必须要加快企业档案体制改制工作,具体路径如下:

首先,要逐步建立健全以集中统一管理为根本指导原则的档案管理体制。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实行高度集中统一化管理,能够有效解决企业档案管理中出现的管理效率不高、操作不规范和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采取这样的做法,可以使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但在纵向职能上进行了延伸,同时在横向各项资料档案管理中也能够进行有效归并和整合。集中统一管理可以使企业根据经营状况和特点进行统筹规划,对档案管理实现高度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档案管理部门的重复设置;对于企业的下级单位档案管理,可以适当予以撤销,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企业下级单位档案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其次,要尝试建立企业档案管理、情报管理、图书管理三位于一体的集中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非常适合大型企业,通过这种制,设置适应企业特点的专门图书信息大楼和相应的研究所,将传统档案管理设置单独部门合并到相应的组织机构下,节省办公和管理费用,提高利用效率。

再次,要从制度层面入手,为企业档案管理营造良好的法制化环境。通过在第二章中企业档案管理的特点来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最大的阻碍就是企业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因此,国家层面应当从相应的法制入手,将企业档案管理纳入到企业法人自律的行为框架中,引导企业通过相关法律发挥对本企业档案进行高效管理,实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与社会发展同步。

最后,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法人享有了很高程度的经营管理权限,设立了企业管理经营的内部机构。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要加快制定适应新经济形势的档案管理组织和工作方式,对企业自身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重新定位,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形式,以便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高效化。

总之,新形势下要对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加快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和管理好档案信息资源,加快推进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档案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颖、刘平.浅谈如何加强投资管理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2010,(3):51

档案管理体制范文5

高校资产无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的管理,都具有客观性,其档案管理工作同样要符合资产管理和档案管理的一般规律。从内容来说,一般可分为存证性档案、使用档案和制度性档案三种类型。

存证性档案是记录资产购置、形成和灭失情况的档案,包括资产的购置、安装、调试、销毁等方面的资料;使用性档案则是记录资产使用、维护,产生的客观效益等方面的档案,它是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主体内容;制度性档案则是记录高校为做好资产档案管理工作所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实施情况的档案。这三类档案中任何一类档案的缺失意味着高校资产管理档案内容体系的重大缺陷,不可偏颇。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与高校资产档案运行体系相对应的,这三类档案的管理不是一种单一、平面的管理,而是立体、多级的差别性管理。以使用档案为例,学校、院系,资产领用(保管)人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资产档案管理,这种管理是有所区别的。从范围看,学校层面需要对全校的资产档案进行管理,院系只对本部门的资产档案进行管理,而资产领用(管理)人则只需记录、整理与自己相关的少数资产的档案资料。从侧重点看,学校比较重视资产效益与安全方面的档案记录与分析;院系除此之外,还会重视资产维护、调整方面的记录情况;而资产领用(保管)人则注重本人所管理资产的原始使用记录。这三类多级的资产档案管理内容体系各有侧重,各司其责,共同完整、立体地描述出高校资产管理的真实情况。

二、明确评价主体,构建二维动态评监体系

有资产,就有资产运用,就会产生资产管理档案。由于高校资产档案涉及面广,每个单位、每个职工都有可能是相关档案的产生者;动态性强,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新资料。要做好高校的资产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监体系。

高校资产管理档案的评监体系应是二维的评监体系。一方面,应从档案的角度出发,评价各单位资产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分析利用的质量;另一方面,还应从资产管理出发,从档案中去分析资产管理的效益性和安全性,寻找改进措施。

资产档案的评监体系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评监体系。动态主要体现在监控上,应定期、不定期对资产档案管理的某个环节或多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及时掌握工作状态,促进质量提高。有条件的单位可开发网格管理系统,实现即时性管理。

三、明确投入主体,构建质量支持保障体系

档案管理体制范文6

【关键词】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建档案管理涉及土地、房产、交通、人防、园林、环保、水利、气象、地质、地震等各专业档案的形成、管理、归属流向和开发利用,国家有关部门应考虑结合政府部门职能转换、机构精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积极探索城建档案管理方面的完善法治、创新机制和理顺体制的新路。

一、现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体制的特征

1、机会和优势

(1)城建档案的力量源泉来自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更好的开展城建档案工作提供各种力量保障;

(2)城市化建设的日新月异为城建档案馆的建设、扩展、改建提供物质保证;

(3)城建档案馆的效益型道路由市场经济体制来确立,为城建档案工作提供效益平台;

(4)信息化的快速更新为城建档案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5)城建档案馆通过图、情、档一体化的发展,在担负城建信息中心任务上有了新的经验借鉴和理论基础;

(6)城建档案体系的逐渐完善,其档案工作经验的积累,能进一步发展城建档案馆,起到互利作用。

2、威胁和问题

(1)档案意识薄弱影响城建档案工作者积极性;

(2)城建档案馆由于很少普及群众公共意识,使其自身社会形象淡薄;

(3)档案管理资金渠道狭窄及档案保证金的取消,使城建档案经费来源减少,加大了档案馆接档困难;

(4)城建档案法律规范还未完善,又为城建档案馆增加了依法治档的难度;

(5)档案馆藏结构不齐全、不合理、少特色和馆藏质量的弊端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

(6)档案管理队伍素质不高使城建档案管理的发展缺乏应有活力。

二、改进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1、观念先行,增强城建档案管理人员“三种意识”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更要转变观念,开拓视野,增强公共意识、服务意识和现代化意识。这三种意识相互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共意识涉及城建档案馆的服务范围,新时期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应突破只为城建部门、档案形成单位服务的局限,转向为社会公众服务;服务意识关系到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观念的改变,要求城建档案管理人员要把自己看成是服务者而非公务人员,真心诚意地为城市建设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而现代化意识则关乎城建档案管理人员为公众服务的手段和效率问题,只有借助现代化手段,才能不断满足公众利用档案信息的求快、求准、求新心理。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应牢记自己的宗旨,不断增强公共服务意识,使城建档案工作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平台。

2、夯实基础,抓好馆藏资源建设

城建档案馆是以城市为单位,按照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建立起来的,集中统一管理本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是城市建设专业档案馆,不同于主要按全宗接收同级党政机关单位档案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其馆藏建设的关键点为树立国家档案资源观念,明确馆藏范围、抓住馆藏重点、突出馆藏特色。具体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城市勘测、规划资料,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普查及详查成果,各种测量及地下管线图,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材料等;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工程资料,包括道路、桥涵、供(排)水、燃气、供热、照明、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名胜等;城市交通、电力、邮电,包括铁路站点、厂房,民用机场建设材料,公共交通设施工程及线网布置,电源、电网建设,邮政、通讯网络及网点建设等;城市民用、工业建筑工程,包括居住工程及行政办公、旅游、文娱、教育、商业服务、大中型工厂、粮食副食加工工业建筑等各种社会单位的建设、位置材料;城市建设系统科研、设计材料。在明确了自己的接收范围后,城建档案馆还应结合本地实际确定馆藏重点,这一重点一般包括:重点工程档案、地下工程档案、声像档案、环保档案、村镇建设档案、历史档案等。

3、确保安全,实施全面系统的防护策略

档案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可能导致整个安全体系的崩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为此,城建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必须从整体出发,着重于体系建设,通过对所有相关因素的分析梳理,建立起系统、高效的档案安全防护体系。其一,在防护对象上,既要着力保护档案实体的安全,又要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和档案文件生存环境的安全;既要维护传统载体档案的安全,又要维护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其二,在防护主体上,要全面发动,全员防御。无论档案文件的形成者、管理者还是利用者,都必须提升安全意识,赋予安全责任,明确保密义务,所有相关主体通过“各司其责、各守其则”的联防互守来确保档案文件的安全。其三,在防护环节上,要对档案文件的生命全程实现“不间断”防护。通过各种措施来严密监控档案文件形成、存储、处理、传输与利用过程,实现自文件至档案的一体化防护。其四,在防护手段上,要综合运用技术、管理和法规等手段,建立起综合性的安全防护体系。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的应用只是档案安全防护的手段之一,而安全风险的评估、安全策略的确立、安全措施的组织实施、安全标准及安全制度的制订等,同样是档案安全防护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网络安全案件通过加强管理即可避免。因此,档案信息安全必须技术、管理和法规并重,从系统设计、人员管理、制度规范、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护。其五,在防护策略上,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一手抓防范,一手抓治理,在积极实施主动性防御的基础上,对由于历史原因或不可抗力而造成的受损档案、濒危档案开展抢救性的保护与修复。

总之:我国城建档案工作源自建设事业发展,服务于建设事业发展,离不开建设事业管理体制;建设事业得益于城建档案工作发展,交融于城建档案工作发展,同样离不开城建档案工作发展;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城建档案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城建档案工作法规制度建设,健全城建档案工作机构,稳定城建档案工作队伍,充实城建档案工作专业技术力量,努力提高城建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积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对我国建设事业的极大贡献,也是对我国档案事业的极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丁华东,窦晓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实践成就[J]. 档案学通讯. 2003(01)

[2] 孟晓华.档案管理体制研究[J]. 档案学通讯. 2003(01)

[3] 高永青.中国档案管理体制批判及重构[J]. 档案管理.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