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

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弃档 人事档案 管理 办法

一、“弃档”现象原因分析

1.人民群体档案意识淡薄。当前,我国人民群体对于人事档案的认识普遍模糊,不理解人事档案的重要性。我国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办法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一般由用人单位管理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在平时工作中根本看不到自己的档案,因此很多人认为档案可有可无,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再有,现有各个单位在用人方面只重视个人能力,只考虑人才在单位能够发挥的作用,忽略了人事档案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对本人的人事档案和户口不予理睬,这种现象也造成大量人员的弃档行为。

2.人事档案内容不够全面。第一,信息量过少,由于依然运用传统档案管理办法,人事档案中只重视记录人的政治方面的内容,关于人的能力、素质、信用的记载内容很少,即使有,也只是一些内容空洞的记录,真实性差,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成长状况。第二,同化现象严重,对每个人的评价大体相同,缺乏个性化的评价,在实际当中应用性不强。第三,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论证,很多单位的人事档案存在大量的造假现象,给档案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缺少人事档案的专业化管理部门。现有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人员很少调动,所以不同单位的人事档案都由本单位进行管理,和当时的社会制度也相适应。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多企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都进行了改制,对单位的内部员工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严格的约束力,因此出现了大量的人员调动现象,人事档案随着人员的调动而转到新的单位,致使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不再单一化,出现了“谁用人,谁管理”的现象,较为混乱。

4.人事档案管理实行封闭式和内向式管理。由于目前依然运用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办法,要求对个人的人事档案内容必须保密,所以导致当前的人事档案管理内容不对外公开,实行内部管理模式,即使是档案资料本人,也很难见到自己的人事档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人才流动现象,如果依然运用这种管理模式,显然会与当前的社会形势产生矛盾,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现象不相适应,因此这种管理模式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弃档”现象。

二、对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建议

1.提高社会公众的人事档案意识。在社会中广泛宣传人事档案的重要性,提高社会整体档案意识,征得广大人民群体的积极拥护与支持,才能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大量减少人员流动中的“弃档”现象。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向着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发展。

2.不断充实人事档案内容。第一,及时补充个人信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事档案可以为人民群体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的要求,运用新形式,增加新内容。根据当前各用人单位的需要,结合人才的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固定不变的材料,使人事档案材料更具实用性。通过增加大量实用性个人信息,可以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使人事档案更好地发挥作用。第二,大力查处档案造假现象。大力查外档案造假现象,收集档案信息时严把质量关,杜绝源头造假。保持人事档案资料的完整性,杜绝过程造假。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杜绝主观造假。

3.规范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第一,对人才服务机构加强投资与建设。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管理人才服务机构,由财政部门负责,要求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专业化管理模式,提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集中制。严格治理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混乱现象,人才管理机构不合格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严重失职的要停业整顿,清查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乱收费行为。第二,加强人事档案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虽然早已具备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也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但因为档案材料过于分散,因此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明确。所以,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各单位的人事部门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使人事档案的各个管理环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逐渐推行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必须实行社会式开放式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接近于人民的生活实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增加了开放式管理的可行性。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才的流动。将人事档案交给市场去管理,不但可以使人事档案更加真实安全,同时也节约了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1]林霞.谈流动人员“弃档”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2(14)

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人口;计划生育;档案

中图分类号:C93-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163-02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使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科学化进入了更高、更新、更严、更准的阶段。探索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科学管理的新思路,进一步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对更好地开展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科学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档案的重要性

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是计划生育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表图、影像、声音等不同形式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制定当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资料,是过去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淀。要提高科学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档案的水平,就必须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的作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是科学搞好档案工作的必要前提。

1.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可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资料是许多人口计划生育统计数字的来源。在工作中,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其结果可用于政府统筹计划,为政府决策提供人口数据,为发展区域经济明确工作重点,对科学统筹安排生产提供前瞻性的理论数据。

2.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可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资料,通过从存储计算机中的《育龄妇女基础信息表》和《生育证》、《独生子女证》等资料,可为育龄群众提供相应技术服务的依据。

3.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可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

有效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掌握流动人口动向,及时了解流动人口的婚育信息,可以满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工作的需求。利用流动人口档案通过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的流动人口管理交换平台,互通信息,既可引导流动人口及时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促进社会抚养费两地配合征收,又可防止两地因为“时空差”出现工作疏漏,如发错证、重复发证等等。

4.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可保证计划生育执法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实施,使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承担的监督执法任务越来越重。《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证》的实施,提高了群众的维权意识,这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的真实信息,为计划生育执法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打下了基础。

5.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可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

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可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科技信息,帮助农民“少生快富”奔小康。特别是帮助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信息,为他们传递国家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奖励扶助政策,如农业部门优先向贫困女孩家庭提供高产优质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金融部门对符合贷款原则和贷款政策的贫困女孩家庭优先发放小额贷款;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的对计生户优惠扶持等一些优惠政策,让他们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脱贫致富。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工作现状

1.领导重视不够

在档案保管的全过程中,基层人口计生档案室的整理保管工作是基础,但这往往是工作的薄弱环节。一些领导不够重视基层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档案工作在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中没有地位,根本提不到议事日程上来。比如,没有将档案保管工作是否达标列入各级人口计生的考核体系中;在人员配备上,只考虑是不是党员,但却不考虑其是否具有档案专业的背景;档案工作人员兼职多,专职少;基层档案室没有制定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等,从而导致工作人员对各类人口计生工作的档案管理只能是“随心所欲”,各行其是。

2.缺乏档案管理意识,档案保管条件差

目前,因基层档案保管工作基本没有开展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基层工作人员在档案业务素质、档案意识等方面,均与《档案法》的要求相差甚远。基层档案工作者大都缺乏档案保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业务能力,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较为杂乱无章。多数基层部门缺乏必要的档案保管条件,无论是库房建设,还是添置必要的档案保管设备,或是对档案库采取经常性的保护措施等,均存在不容忽视的隐患和问题。《档案法》颁布后,除国家、省、市级人口计生档案室外,县以下的基层人口计生档案室普遍还没有制定严格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没有添置必要的档案保管设备,尤其是县人口计生单位的档案室均存在一房多用、办公用品质量低等现象,由此造成档案资料的污损、丢失等大错。

三、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管理现代化建设

在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科学化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应用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那些时间较长的计划生育档案,著录工作量大而且复杂,如果没有一整套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会使计算机因数据准备不足而无法有效使用,甚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的进展速度。因此,在著录时掌握以下重点才可以取得基本的“多”、“快”、“好”兼而有之的效果。

1.全面普查案卷,去糟补漏,取精去陈重新组合案卷,实现案卷规范化。将那些组卷过厚、不规范和内容混杂的案卷进行重新装卷,尽可能将那些相互存在某种联系的文件组合在一起,去掉过期不符合的案卷。

2.统一归类,建立门户,搞好类别,保证计算机检索的显著优势。为了确保检索的完整性,在分类过程中,首先根据《中国档案分类法》进行分类、规范题名,档案的分类号保证了检索查全率,而题名准确才能保证查索的查准率。

3.分级次著录,省时省力。在著录过程中将案卷分层次进行著录,对人口报表等数据进行图表级著录;对影像、声音等资料进行影音采集刻盘分类保管;将反映问题单一或查考价值不高的档案进行案卷级著录;对一卷内几个文件涉及同一个内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档案进行文件组合级著录;而对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问题庞杂的文件则进行文件级著录。这样处理不仅能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和特征,而且也可以减少著录条目和录入条目,既节约了时间、人力与财力,又提高了效率。

4.分门另类,对于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病历档案”、“案件”等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分门别类地充分利用档案目录的原有基础可以减少著录环节,大大地提高著录速度。

5.用关键词替代主题词,简化查找时间。主题词存在着查找烦琐、效率较低的弊端,可以采取以关键词替代主题词的做法,即从题名或文件主题中用靠思维归纳出揭示主题内容的词汇――关键词进行标识,待录入计算机后,利用计算机批量处理的功能进行处理。

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范文3

【关键词】人事档案 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437―01

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老化

目前,不少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还是以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很多地区管理手段落后,档案管理不规范,没有配套的硬件设备,完全停留在手工操作,档案库房设置不合理,保护技术跟不上,档案的物质载体不断受到人为的破坏。伴随着人员增加和个人档案材料的增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日趋繁重,个人档案越来越厚,每天会有各种不同的资料送达,等待处理。如果仍采用落后的管理手段,显然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混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频繁,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位和个人双向选择的余地在逐步扩大,这在客观上加大了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难度。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混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转递混乱,移交不及时或不移交时有发生。二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混乱。三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思想的混乱。四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办法的混乱。

(三)规章制度不完善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档案的规章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才流动的需要,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诸如收集、归档、变动登记、鉴别、销毁、统计、划分保管期限、提供利用等,这些都需要根据新形势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标准,补充和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

(四)人事档案的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事档案具有机密性强的特点。近些年来在职称评定、提拔干部、晋升工资等过程中,一些人盗窃人事档案的机密信息,打击报复、压制他人,甚至篡改档案内容,以谋私利的现象日益增多。这主要是一些领导,部分档案管理人员政治觉悟、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保密措施不得力等原因造成的。

(五)人事档案“分散多头”的管理现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企事业单位纷纷涌入市场,流动人口增多,再加上一些单位和个人对人事档案的作用认识不足,我国人事档案出现了“分散多头”管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事档案隶属混乱。参加主管人事档案的有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甚至一些无权保存或管理人事档案的单位也来保存和管理人事档案,人事档案出现“多头”管理状态;二是人事档案极其分散。人事档案有的保存在用人单位,有的保存在人才交流中心,有的甚至保存在私人手中,处于一种“分散”管理状态。

(六)擅自弃档、建档现象严重

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人事档案的神秘性逐步被打破,有一些人对人事档案的作用产生怀疑,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擅自“弃档”、擅自“建档”等不正常现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弃档族”。擅自“弃档”、擅自“建档”已成为当前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值得引起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人事档案管理中相关问题的对策分析

关于当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上已经进行了相关的分析,那么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呢?以下将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全民档案意识,探索新形势下人事档案工作的新模式,管好、用好档案;要重视人事档案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要树立正确的人事档案理念。我们既要重视人事档案的历史鉴定作用,又要重视个人的现实表现和能力。我们要改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凡个人的一切事物都“唯档是举”的弊端。同时也不能片面认为,在市场经济主导的今天,人事档案就“一无是处”,要不要无所谓。毕竟按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当前的人事档案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事档案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善待”人事档案。

(二)做好人事档案的收集归档

必须加强人事档案的基础业务建设工作,从档案材料的收集上下工夫。必须建立健全归档制度,积极宣传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宣传什么样的档案材料应归档,让每个职工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积极将个人手中的材料及各部门形成的对个人有价值的材料归档保存。另外,收集档案时必须注意形式和内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及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做好收集归档工作,提高案卷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打下基础,为人事制度改革服务。

(三)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人事档案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条件等方面寻在着许多无序现象,制约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对于全面地了解干部,更好地开展组织人事工作,开发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指根据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的现实要求,科学地,系统地,动态地管理人事档案,使人事档案发挥更大的效能。在人事档案管理中,要实行规范化管理,目标化管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及制度建设,制定规范化标准,并严格执行,以保证人事档案收集完整,鉴别准确,整理有序,保管安全,利用方便。

(四)改革人事档案内容

要对人事档案内容进行创新,在人事档案管理中,要克服公式化,突出个性化,实现档案内容的立体化、动态化。人事档案是以人为单位整理而成的专卷。每一份人事档案都应具有各自的特点。

应根据时代变化,根据人们职业的多元化,对其进行重新分类,重新确定收集范围和收集标准,有选择地不断补充新产生的人事信息内容。

(五)强化以人为本

人事档案工作要强化以人为本,树立人才资源的思想观念。必须真正实现四个方面的转移。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必须实现从只注重政治材料、思想品德评价向注重综合素质、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方面转移。从“突出政治”的圈子里跳出来,树立人才意识,及时补充新材料,努力实现人事档案立体化,以利于选拔人才。第二,在其档案内容的收集上,必须实现由一般性收集、被动性整理向人才开发及经济建设的一线转移。第三,在其管理形式上,必须实现由过去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动态管理、科学管理转移。第四,在其服务职能上,必须实现由保管型向利用型的根本转移。

(六)使用现代化手段

要推广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使人事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人事档案以其材料越积越多为特点,大大加重了档案管理工作量。因此,类似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化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运用,缩微技术已运用于不少档案中,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甚至运用激光技术存储档案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先进的技术以其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省空间、易管理等优点,为人事档案管理引出了微机化、网络化管理的道路。

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范文4

1.1社保档案是社保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社保档案事关参保人一辈子的工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档案。一个参保人从申请参保办理到离退休享受社会保险的各项待遇,涉及时间跨度较长,再加上中间工作流动、失业而变更、续接保金等诸多环节,涉及的内容较繁杂,既有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的原始记录信息、还有中间账户划拨、利息计算、缴费及养老金调整记录、保险关系转移和基金的转入转出手续等材料,种类较多,数量庞杂。而这些恰恰是今后社保机构支付社保人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如果对其不重视加以认真管理,必将影响后续保险工作的正常开展。

1.2社保档案是维护参保人利益的有力保障社保档案是参保单位和个人参保过程的记录,是参保者以后享受相应待遇的重要的原始依据。社保档案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参保人的利益,尤其是现在跨区域流动频繁,流动人口的社保档案的衔接变动较大。安全而完整的档案资料是参保人维护利益的最直接的有力证据和保障,是实现为参保个人“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目标的重要条件。

1.3社保档案是特殊的民生档案规范管理社保档案不仅是因为它事关民生,更主要的是社保档案是我国档案家庭的一员,它的管理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档案事业的总体建设水平。规范的科学有序的社保档案管理不仅是提高社保工作办事效率,更好服务民生的需要,也是我国档案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当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十提出到2015年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3.57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2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6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1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亿人。由此可见,社保档案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增长速度还将很迅猛,必将使社保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扩大、服务内容多样,因此社保部门的档案方面管理力量逐渐凸显薄弱,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稍显落后,这些已逐渐影响到社保工作的开展。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式落后,标准化不一社保管理机构层次多且分散,管理方式落后,尤其社保管理基层平台建设比较落后。社会保障种类繁多,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归口不一,有的归社会劳动保障局或人力资源与保障局,名称也不一,有的称社会保险事业基金结算管理中心、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中心)或社会劳动保险统筹办公室,既有社会保险委员会、社会保障部门、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及相关银行、各类社区服务站等。位于管理后端的社保档案材料管理就更加不规范,如农村或社区社保机构社保管理基层平台建设比较落后。虽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了管理标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暂行办法)》,但基层社保经办机构更多的注重当下如何提效和便民,由于服务场所、人员编制、经费支持及软硬件建设等限制,很多业务工作仍然实行手工操作,基础数据及各类社保信息没有信息化,或信息平台呈现“碎片化”局面。

2.2重视不足、软硬件设施不配套,信息化不高由于社保业务工作数量庞大,环节繁琐,因此重视业务一线设施的改善,轻视后端的档案管理设备的配备,对社保档案的管理缺少相应的软硬件投入,管理多数处于人工或简单的微机辅助,很少有单位使用档案管理软件,真正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造成社保文件前端与后端不通。此外一些社保业务单位因办公用房紧张,压缩库房面积,功能区没有分开,甚至没有相互独立的专门档案库区、办公区、查阅区,库房保管条件差,设备简陋等,这些都会影响社保档案的永久保管利用。

2.3管理人员非档案专业,操作随意,规范化不足多数社保经办人员并非是档案专业出身,相关档案业务知识、管理方法和相关政策不太熟悉,档案意识和档案技能不高,在现实工作中就出现部分社保业务人员随意处置档案,如随意留存不能及时归档、社保档案丢失或者泄密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参保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由于社保档案管理员多为社保业务人员或不定期找兼职人员整理社保档案,因此管理缺乏连续性、科学性,日常管理相对比较非常混乱,查询、更新较慢,影响了社保档案信息的利用服务和开发。

3规范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对策

作为事关民生的社会保险档案在整个社保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社保档案是社保经办机构与参保人员间的桥梁,是参保者维护其权益的基本凭证,也是社保部门科学管理、服务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保部门应加快社保档案建设力度和投入,努力改变目前相对滞后的局面,将社保档案管理纳入社保工作的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同步发展,从而推动社保档案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逐步适应当前和今后社保工作的要求,维护社保工作的持续性。

3.1理顺社保档案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细化管理规范现有的社保档案管理体制比较分散,这与档案集中管理原则有悖,尤其是今后“五险合一”普遍推行后,社保档案工作的运行环境、流程衔接、材料生成等都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各保险经办机构必须及时调整档案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保档案工作,建立地方社保档案管理中心(类似文件中心),散存在各类社保业务机构中的社保档案集中管理,这既方便参保者利用,也解决社保机构在档案管理上精力、物力不足问题。同时,这种管理机制也适合社保档案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2009年以前社保档案工作主要参照《档案法》和《保险法》及各类档案管理规章,社保档案管理规范比较笼统、随意。2009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2010年6月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达标验收工作的通知》,尤其是前者第一次系统地划分社保档案种类和保管期限,并对各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等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这初步改变了社保档案管理无章可循的状态,但是还需结合实际细化各类社保档案具体管理细则,如分类标准、鉴定方法、利用保密制度等规章制度,使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从材料生成、整理归档、上架排列、利用等环节都有章可循,确保其档案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3.2提高社保档案意识,加大社保档案投资,优化软硬件环境档案部门要通过宣传与督促,促进社会保险相关部门应顺应形势正确认识到社保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保当档案管理工作是社保工作顺利开展基础保障,加大投资,购买软硬件设备,改善社保档案保管的软硬件环境。如按照功能分开的原则规划档案库区、办公区、查阅区,根据工作实际均衡各自面积;按照库房验收标准适合配置硬件设备,将社保档案管理系统纳入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综合规划,逐步消除前台社保业务软件与后端档案管理软件之间的屏障,采用信息安全措施建立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同时要采取措施逐步改变目前综合档案室只保管文书档案,社保业务材料存放在业务科室,且管理办法各异的状态,建立一个完整的、能够查询到一个人的全部社会保障档案的资讯中心。同时电子文件管理按照目前电子文件管理办法,实行双轨制,纸质与电子档案双套保管,并随着计算机发展不断更新设备环境,确保社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真正建立一个良好、安全的社保档案软硬件环境,以便长久利用。

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范文5

经过调查研究可知,现在很多的大学生不注重自身档案的管理,对档案作用功能模糊不清,致使档案管理单位也不予重视。人事档案记录着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整体素质信息,是整体上反映毕业生素质的重要凭证。但目前相关人员对档案不够重视,现有很多问题需要整改。

一、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毕业生自身不重视个人档案管理。随着劳务制度的改革变化,用人单位对有关资料的审查要求,使一部分的毕业生认为毕业档案没有什么作用,存放档案后不管不顾。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自由制定用人标准,所以毕业生们为了尽快找到工作,忽视对档案的管理,在入职公司之后,相关人事部门也不过于重视毕业生档案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有欠缺性,影响了毕业生档案有关作用。

2.档案的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相关档案管理部门没有自身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对档案进行归档、收纳等工作时不认真负责,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不高,没有专业性的管理方法。使部分档案甚至在管理过程中遗漏甚至丢失,此种情况严重的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查找档案的难度。

3.档案管理方式陈旧。在部分地区还在使用手工的形式管理档案,这种方法既不能保证档案的准确性,还会造成流动人员篡改档案,管理手段十分不严格,在现在的信息化社会不能够有效的使用电脑科技快速准确的管理档案,也是档案管理部门的一大落后现象。档案长时间没有人认领,传统管理方式又做不到及时的数据更新,致使一些档案存放时间过期,存档人不知道,管理部门也不清楚。档案信息反应了毕业生在校活动的真实情况,是各方面人们认识客观事实的依据材料,不管是毕业生的档案还是社会各界人士的档案,都是一项最具有价值的信息载体,高校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更是关系到了众多毕业生的自身利益。

二、做好毕业生档案管理的有关措施

为了让大中专毕业生的档案更好的发挥出其作用,为毕业生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出几点管理档案的具体措施。

1.加强毕业生对档案的重视性。毕业生初步迈进社会,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自然是意识不到档案的重要性作用,毕业生只以为档案只是脱离学校存入社会,对档案的存放问题予以忽视,所以在毕业生毕业时,学校相关部门一定要让毕业生们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辅助做好档案存放和转移到生源地的有关工作。而另一方面,作为用人机构,要向毕业生说明档案的实际作用,依照流程做好档案的接收和存放的工作。对于档案不在本地或者遗失等一些情况,要及时的做好补充工作,千万不能忽视。

2.确保档案管理部门的规范化。档案的管理部门在接收毕业生档案时,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和分类存档,要详细根据学历、专业等信息进行编号,注意收集档案信息,做到所有毕业生档案统一管理,分类存档,便于日后查找和整理,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室。档案管理部门要聘请专业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采用信息化管理办法,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档案的管理工作。事实证明,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档案管理,不仅减少了日常的繁琐事物,还会大大的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3.加强毕业生档案信息的利用。有关人员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信息,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社会实践情况等等,并设立多项查询条件,可以根据不同的查询条件快速的查找到符合条件的人员。毕业生信息多元检索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管理人才储备资源,保障优秀人才不流失。

三、结语

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范文6

关键词: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利弊;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5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事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型人事管理方式,是对传统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性突破,已成为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政府部门为各类人才、用人单位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自1995年原人事部部长宋德福提出推行人事制度以来,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它的实施,对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具有生机活力用人机制,促进人才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对于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克服人事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人员能进难出、职责能上难下、待遇能高难低与干好干坏一个样等弊端,提高人事管理效率;对于实现单位自主择人,人才自主择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拓宽人才服务领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是,纵观人事的发展历程,在观念、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各级人才管理服务机构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人事制度的变革,伴随着人事制度变革应运而生的人事制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但是,人事制度在我国产生的时间短,拓展速度快,全国尚无统一规范的政策规定,以至于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构建科学、规范的人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事业单位实行人事制度的必然性

首先,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来看,政府要下放权限。原来,事业单位是政府的附属物,现在是独立法人。政府与事业脱钩后,政府不直接管理事业单位,但不是不管理,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方针政策怎样去影响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有个中间环节起上通下达的作用。人事机构就是这个中间环节,它能够保证政府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

其次,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讲究人才成本。有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受条件限制招聘不到急需的人才;有的情况下,虽然能够招聘到所需人才,但是单位亲自去招聘,人才成本太大。这就需要通过人事机构为其招聘人才。这样,既解决了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又降低了人才成本,减小开支。

第三,事业单位原来的人事管理业务具有可分性。原来的人事管理业务可以分为三部分:(1)直接与人才使用有关的事项。这部分事项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核心,不可能由人事机构。(2)间接与人才使用有关的事项。这部分事项与事业单位人才管理的长远利益有关,体现在各种关系、手续等项目上,实际上体现的是单位与社会的接口。这部分事项可以由人事机构,也可以不。(3)为人才服务的事项。这部分事项与用人单位无关,完全可以从用人单位分离出来,由人事机构,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如,户籍、计划生育、结婚证明、离退休人员管理等。后两种类型的存在,是人事制度产生的客观基础。

第四,人事制度的产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行政体制改革来看,其方向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机构负责宏观管理,微观管理要尽可能社会化。很多企业反映,人事管理事务中,那些专业性强、技术性强(技术含量高)的部分应由人事机构。

2人事制度在事业单位中实行的利弊分析

2.1人事制度的优点

实行人事,聘用人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疏通了人员的出口渠道,有利于富余人员向外流动,免除了事业单位在用人过程中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后顾之忧。 实行人事,增加了事业单位用人的灵活性,使用人单位拥有真正的用人自,同时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危机感、责任感,提高竞争意识,有利于营造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挖掘职工个人潜力。 实行人事,人才个体也有充分的择业自由,这种比较宽松的用人制度有利于吸引人才,同时也容易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

2.2人事制度的弊端

2.2.1由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人们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原来的管理模式上。对于人事制度,大多数人都还不了解。而人事人员也因为档案放在人才市场,基本保险纳入社会, 变“单位人” 为 “社会人”, 从而心理上没有安全感、公平感,刚开始确实是抵制的。尤其是目前人事制度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事业单位实行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不光有的“新机制”人员不理解,甚至有的“老机制”人员也表现出不理解的态度。 有的甚至认为 “新机制” 人员就是一种合同工,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临时用工。工作上按照行政管理,待遇上按照合同执行,标准不一致,从而引发合同纠纷,并导致非编制人员集体归属感较弱,不能积极投身单位发展。

2.2.2目前事业单位工资福利体系都是按照国家及所属各省市的相关政策来建立的,享受的是类似公务员的社保政策。而人事人员工资福利体系却是依据社会上劳动力市场而制定的,享受的是社会保险。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些无法衔接的部分,例如养老保险、工资构成、工资晋升比例等,甚至适用的范围也不尽相同,某种程度上会给一些人事人员造成不便。这可能在无形中会造成部分人心理上的不平衡, 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整体团结与凝聚力。

3制约因素及原因

3.1对大力推行人事制度必要性的认识仍不足

人事在我国南方城市和沿海较发达地区发展相对迅速,这固然与经济发展水平、人才活跃度有较大关系。但不容否认的是,特别是我国北方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少单位和个人观念上,仍受制于传统人事管理模式的约束。部分单位认为实行人事,在落实了用人自的同时,也面临人才流失的危险,以档案、户籍等制约人才流动的手段就要失灵,能否留住人才,就完全取决于单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个人实行人事后,虽然有了流动的自由,但对单位的依附关系没有了,随时都有可能被“炒鱿鱼”,有下岗失业的危机感。因而,部分单位和个人对推行人事制度的积极性不高。

为数不少的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在用人上不规范,只想用人付薪,至于人事档案、户籍、职称、党团关系、社会统筹保险等概不想管。而有些从业人员认为,我只管打工挣钱,还要什么档案,单位办保险,还不如发给自己更实际。

3.2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多头管理的状况困扰着人事的良性发展。

目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多头管理的状况依然存在,如教育部门、非政府职业介绍机构、社区(街道)等都存有流动人员档案。根据有关规定,大中专学生毕业在两年派遣期内其档案可在学校留存,致使部分毕业生无法及时办理人事。有些国有企业员工辞职或解聘后,档案关系不按规定转移到人才服务机构,甚至辞职、辞退人员自存档案。

3.3制约人才流动的体制较难在短期内消除。

与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水平相比,我们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还不够成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户籍、档案、身份、住房、社会保障等体制,仍是人才流动的羁绊。

3.4人事机构自身建设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才市场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完善,管理服务手段相对滞后,从业人员少,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4对策及建议

各级政府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人事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4.1抓服务理念,促观念更新

当前,加强依法行政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为人才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强化宗旨意识,以人为本,把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才资源市场化,而推行人事制度,变“单位人”为“社会人”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是促进人才市场化配置的重要保证。人才服务机构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这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努力把人事服务机构建成各类流动人员的“公共人事部”。

4.2抓政策引导,促机制转变

针对事业单位推行人事制度较为困难的实际,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转变用人和人才从业的传统观念,改变用人机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结合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行人事。营造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职称)能上能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事管理新体制。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原则,精减人员,鼓励竞争,促进流动,逐步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政事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配套措施完善,科学分类的管理体制。实行聘用制度,推行人事,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在目前情况下,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宜对新进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和人事。

4.3抓制度创新,促服务规范

在推行人事制度过程中,除要认真执行现行人事政策和人事法规外,还要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相应政策。要根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按照“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政策规定,解决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多头管理的状况。要主动与公安部门协商,制定流动人才户籍管理办法,协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及流动人才聘用单位,做好他们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逐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打破阻碍人才流动的各种障碍,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强化配套服务,扩大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业务覆盖范围,疏通缴纳渠道,理顺人事中的社会保障关系,探索如失业金、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缴纳办法,形成约束机制,完善人事配套服务体系,切实解除人员的后顾之忧。

4.4抓市场建设,促协调发展

人才市场是人才流动的集散地,人事业务的拓展,离不开人才市场的发展。据统计,近几年通过人才招聘办理人事手续的约占总量的40%左右。抓市场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其核心内容。要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网络化人事服务体系,一是人事机构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联网,开展人才信息共享、联合招聘、异地委托招聘和人才租赁,联合开发人事服务新技术和新手段等。二是人事机构与对象建立起直接的网络联系,为服务对象提供便捷的远程人事服务。三是人事机构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专家的合作,提高人事科学化管理水平。四是不断提高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创新思路,大力开展人才发展规划、人事诊断、人才素质测评等,不断拓展新业务。

4.5抓诚信建设,促诚信档案构建

人事是以“档案”为主的人事管理方式,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质量。开展人事档案诚信调查,建立包含有工作经历、主要业绩、年度考核和诚信记录等内容的诚信档案。加强管理,防范各类弄虚作假的“人才欺诈”,倡导诚信鉴证,以建立职业信用体系为宗旨,保障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诚信人才”建设,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化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体系。

4.6抓队伍建设,促服务质量提高

以质量求进度,靠质量谋发展,是保持人事制度旺盛生命力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服务范围更加趋于多样化、多层面化,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对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要求要抓好人事机构队伍建设,强化素质和能力建设。只有建立起专业化、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叫响“人事服务”品牌,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