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档案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企档案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企档案管理

国企档案管理范文1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计算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本文以我自身十九年一线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岗位经验,浅谈档案管理信息化对国企管理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原本就是重要信息资源的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显得迫在眉睫,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各级档案部门的发展重点,尤其是在国企的管理与建设当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也随之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传统的文件收集方式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国企管理的内部建设和体制核心。所以,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具有时代性。档案工作与国企管理同步发展,有利于档案工作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档案工作的信息化,从而有利于国企管理建设的发展,使得档案工作与时俱进,科学的发展,从而不断改革创新,更好的为国企管理建设做贡献,更好地服务社会,提高国企的效益。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对国企管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以下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分类探讨。

1 对于国企管理人员的意义:

1. 1、为档案管理人员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收集、整编、管理、提供单位利用,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很低,费时费力。

档案管理实行信息化后,档案管就实现了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不仅大大的提高了效率,而且对于工作的准确性也有了更高的保证。

具体表现为:

数据只需一次录入便可以多次利用:数据无论从文书管理录入、还是从档案管理录入,只需录入一次,即可在档案管理内部进行数据共享,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各种报表可以自动打印:数据录入后,不论是文书管理还是档案管理,可以方便的打印出相关的收发文单据、汇总表;可以方便的打印出档案的背脊、封面,案卷目录、文件目录、背考表等。

自动统计档案信息:档案库中的信息需要统计,并形成报表,这项工作由计算机处理,可以极大的提高管理人员的效率。

1.2、检索查询更加方便快捷,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传统的检索方式:档案管理人员从一本一本的目录中,找出所需的档案来,然后根据上面的记录到库房中查找,费时、费力。档案管理信息化后,档案的检索与查询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即时的查询,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显得更为方便简洁。

提供多种查询手段:管理人员可以从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中选取最佳的查询方式,在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

提供网上查询手段:国企内部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档案管理权限从网上自行查询档案信息,极大的减轻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负担。

1.3、档案的查借阅工作更加可控,对于查借阅记录更加清晰有效

传统的档案查借阅多为手工为主,费时费力、容易出错,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后,档案的查借阅采用计算机管理,操作方便,同时可以自动产生催还记录,对过期不还的借阅者进行有效的催还。免去了很多人工的不便因素。

2 对于国企职能部门的意义:

2.1、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

实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后,部门管理员工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是目录的打字员和档案的保管员,可以更好的从事档案的收集工作和档案的编研工作,极大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潜能也有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2. 2、提高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

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发展的大方向,每个部门都会在这方面投入很多的精力。只有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才能和企业的发展相协调,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适应不断进步的国企文化和内部建设。

2.3、有效的进行档案的收集工作

档案的收集需要管理人员付出辛苦的劳动;档案的分类、整编同样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平台,档案的收集和整编只能是零星的和不完整的。实现了档案的信息化之后,档案的收集工作就不是零星和不完整的了,就拥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4、有效的为科研服务

国企的竞争力日益加剧,科研开发也是其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将档案在网络上共享,国企科技人员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查阅档案资料,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更便于科技人员的二次利用和开发,提高了国企的科研系统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2.5、部门职能变保管为服务

档案管理信息化以后,国企的无形资产(企业档案,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等)可以在网络上方便浏览(有相关的权限控制),为国企领导和设计部门提供优质服务,这样档案管理的职能不再是档案的保管部门,而是公司内部信息的信息中心。档案部分的职能也实现了立体化,不单单是一个保管的作用,实现了企业职能的有效利用。

3 对于国企的意义 :

3.1、 更好的收集和管理档案

档案是一个立档单位为适应职能活动需要而直接产生的依法归档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与材料。档案是一种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大型国企每年都要产生很多档案资料,内容涉及文档、科技、合同等各种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忠实的记录了立档单位的发展历史,对立档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实行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后,必将能够更好的收集和管理这种信息资源。从而对于过去的发展提供更多有利的借鉴。

3. 2、方便二次利用、提高利用率

一般的单位形成的档案总是要隔一年才整理完毕,但事实上本年的档案在二次利用的要求上是最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利用效率;同时既已形成的档案利用起来也是相当麻烦,首先要登记,然后要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查找,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造成损坏,而且同一份档案在同一时期只能由一个人借阅,别人只能在他借阅完毕后才能再续借。而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成功之后,档案信息可以在内部网上共享,有控制地进行利用。这样极大的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方便二次利用。

3.3、可以解决档案损坏、丢失的问题

完全依靠手工方式来收集档案、借阅实体档案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许多重要档案的丢失和损坏。计算机的管理可以避免重要档案在这个过程中的损坏及丢失。完美解决了档案的损坏,丢失问题。

3.4、形成完整的档案信息网络

纸质的实体不能形成信息网络,对于档案管理、统计、对外交流会产生很大的不便。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而档案信息化的建立可以使立档单位形成一个完整的档案信息化网络。极大的方便了档案管理、统计、对外交流。

3.5、形成电子信息资源中心

国企档案管理范文2

关键词: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不足;方法;能力

前言

国有企业的档案,是国有企业发展历程的重要记录,也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的载体。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高低与否,影响了企业内部的工作氛围。面对新的挑战,改革档案管理的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策略,才能替企业谋求更好的发展。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价值,端正档案管理工作的态度,才能让档案管理工作服务于企业进步。

一、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分析

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达到人们的期待。重视力度不足,管理方法不规范,人员素质有限,都限制了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成功。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几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

(一)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所受重视不足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体系性很强的工作,其涉及的内容与部门较多,工作量很大。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移交与存储,不只是档案管理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要完成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国有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且这项工作不能直接体现在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里。在社会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只重视经济绩效考核,并不重视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一些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因为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持的不足而无法开展,档案资源与企业经济活动实际不相符的问题也常用出现。

(二)国有企业档案管理规矩度不足

目前,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存有许多弊端。一些企业过于重视经济利益与财物管理,这些企业所留存的档案中,大多都是会计档案,而企业党政文书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相关档案则很少。片面的归档管理,加大了企业档案管理的片面性,不利于企业利用档案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全面加成,也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国有企业在档案管理集中性方面还有待提高。档案管理的统一性不足,表现在各个部门独立管理档案,一些部门上交给档案管理部门,一些部门独立管理,一些部门根本不管理。国有企业内部的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影响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完整性。档案管理混乱,影响了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三)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足

在很多国有企业管理者看来,档案管理工作无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属于内勤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国有企业并没有安排合理数量的专业人员执行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没有经历过专业档案管理培训的人才,甚至有许多其它岗位工作表现不佳的人员,以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为惩罚。这些档案管理者的专业能力不足,缺少法律意识,档案管理行为的随意性较强。没有一支专业的档案管理队伍落实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方法

(一)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是国有企业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第一步。首先,要建立全新的档案管理工作意识。无论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者,还是工作人员,都要认识到档案在企业运行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档案资源是企业生产运行的信息来源,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属于企业的无形财产,能够帮助企业决策者做出科学的规划。只有人人认可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才能让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其次,要加强档案管理责任意识的建立。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做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第一人,明确自己应当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做些什么。做好企业资源规划,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中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积极去承担规划与指导责任,才能促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

对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方式进行规范化升级,才能让档案管理工作更有秩序。第一,要优化国企的档案管理接收机制。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应当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再坐等其它部门主动上交档案,应当主动去征集档案资料,并加大上交档案资料的宣传力度。用更加主动的档案资料接收工作代替传统的管理形式,对企业内的档案资料进行定期扩充,保证相关档案的及时收集。第二,要促进档案收集范围的科学化。在传统档案管理范围的基础上扩展现代档案管理的范围,不再只关注纸质档案,同样收集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影像与图片、实物资料,能够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化。第三,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改革。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建立国有企业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做好档案信息的内部共享工作,才能保障档案管理工作价值的最大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够让档案管理工作者摆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提升其档案管理专业能力。

(三)建立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

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水准,就要打造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队伍。国有企业管理者要重视档案管理人才的招聘工作,适当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准入标准。在众多应聘者中,选择学历较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人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选择过程一定要公正且严格,利用笔试与面试两个环节去考查其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度。杜绝劣质人员的引入,同样要保证优秀人才不流失。另外,对于已经在岗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国有企业要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定期学习。国有企业可以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去培养人才,通过远程培训实时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督促其自主钻研业务技巧。

(四)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改革

建立一体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将档案资料的管理与相关服务工作的提供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档案资源发挥出作用。国有企业实现档案管理一体化,就是要将现代的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做好档案管理控制力度,也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合理化。从档案资源产生的第一时间,文秘人员做好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在应用过程中做好备份,保证企业各项档案的完整性,更要合理规范档案收集的范围。一体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企业内部全体工作人员的参加。每一位员工都建立档案意识,关注工作相关资料的留底与备份,能够在无形中扩展档案管理工作范围的扩大,提高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完整性。

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保管好记录企业经营信息的档案资料,是国有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基础。国有企业的领导与工作人员应当意识到档案资源的重要性,保护这些保证企业发展决策科学化的基础信息。支持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持,改革档案管理,有利于国有企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瑜. 新时期如何创新国企档案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 赤子(上中旬),2015,09:193.

[2] 周洪艳. 如何创新国企档案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 兰台世界,2013,S1:60-61.

[3] 陈玲. 档案管理工作如何适应铁路国企改革[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240.

[4] 周廷,陈勇. 推动国企档案工作创新服务机制[J]. 机电兵船档案,2003,06:20-22.

国企档案管理范文3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 会计电算化 档案管理 问题 方略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应用数学方法,围绕以创造价值为主要目标的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所开展的重要管理活动,而会计电算化档案则是反映和储存会计资料的一种载体,即将所有与会计有关的信息通过档案的形式反映出来。当前,会计电算化档案以其高效、自动、方便、准确、及时等优点正日益受到广大企业单位的关注,然而,由于这种档案形式的会计电算化在我国起步较晚,在普及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就会计电算档案在企事业单位普及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问题的症结制定了解决方案,以期为提升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效能和提升会计工作质量而献计献策[1]。

一、企事业单位在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开展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了多个项目的开发与应用,以及一定的成本投入。如硬件平台的建设、财务软件的选择与开发、会计电算化相关人员的素质配置与分工、运行规程以及相关机制的建设与完善,等等。普及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过程中的障碍一部分来自这些项目,同时也受到了人力因素的影响,综合来说,其主要体现在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理念问题

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大都经过了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发展历程,经过企业决策者的艰苦奋斗,才开创了今天的局面。这些优秀的企业家有着丰富的市场经验,以及独特的战略眼光,然而老一辈企业家在当代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与时代脱轨的迹象,他们的管理理念是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普及的主要障碍。

(二)形式化问题

受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成功个案影响,有些企事业单位不结合实际情况,不进行现状剖析,盲目的投入资本实施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而在引进项目之后却受多种因素影响无法发挥其最大功效,最终使得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流于形式。此外,财务软件被当作打字机、储存器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软件无法为单位提供财务信息方面的数据支撑,造成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错误的认为其不能为单位发展服务,最终使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逐渐的荒废,会计管理工作又回到了原始的起点[2]。

(三)财务软件问题

当前大多数单位应用的会计电算化管理软件通用性能差,集成化程度低,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会计人员仍要做大部分辅助工作。此外,各核算管理模块缺乏衔接,总账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问数据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以实现自动转账,相关查询等功能,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处理和储存上的先进性。

二、强化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效能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认识

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要让单位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形势,就必须借助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以便为及时与准确提供相关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而开展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宣传,更重要的是对各级主管部门及单位领导宣传,使他们正确认识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单位负责人应亲自组织领导会计电算化工作,统一规划,开展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其快速发展。

(二)解决形式化问题

各单位在应用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单位的实际状况,对单位当前的规模、经济条件以及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分析,避免盲目跟风,重视会计电算化档案建设的实际效益。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开展电算化档案建设工作,是单位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决策。要在手工会计归档与电算化档案管理之间择取适合当前单位发展状况的管理模式,正视会计工作对单位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避免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形式化,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单位发展服务[3]。

(三)解决会计人员素质问题

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普及必须要有专业的人员保障,因此,在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时,应注重培养“会计――计算机――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期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对工作人员进行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培训的内容,普及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基础知识水平和整个理论结构体系,既要使管理人员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又要随时更新其知识储备,以期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其中尤其是作为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实施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计算机的操作及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是培训内容的重中之重。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效能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数据档案管理模式具有具有耗时、耗力的缺点,因此,在落实网上预立卷归档工作的前提下开展档案管理,需要首先将有价值的纸质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采用档案管理软件实现档案归档,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软、硬件建设。首先,在硬件建设方面,企事业单位应全面更新现有设施,建立一个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档案管理平台;其次,在软件建设方面,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局域网计算机组,利用局域网中的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等功能,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机械化”。此外,在管理软件方面,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档案管理软件有易度和金锐,而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也可以利用Excel、Foxtable等系统自主制作档案管理软件[4]。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国企事业单位普及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要着重依靠人才,对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要;其次,单位要健全管理制度,为开展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后,单位内部都应该增强对会计软件的使用意识,加大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效能和质量,并让良好的会计工作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其中,田婧.我国企事业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之方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3):231-232.

[2]陈新.对事业单位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4(1):174-175.

[3]吴琴.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J].祖国:建设版,2013(8):336-337.

国企档案管理范文4

关键词:国企档案创新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国企从建立以来,档案管理工作经历了从一般的资料室,情报室等分散管理的形式逐步发展成为集中统一管理国企各种门类、各种载体档案的综合档案部门的过程,通过档案升级,达标,目标认定等级活动的开展,国企档案部门硬件的升级,基础业务假设有了很大的提高俄,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适应计划经济条件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

一、国企档案工作现况分析

(一)国企档案机构呈多元化

国企档案机构不同于政府的档案机构,在现代国企下,国企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为中心,根据自身的特点,国企选择适合本单位的档案管理模式,随着国企进步和科技发展,国企的档案机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终极的国企档案馆,综合档案室或者档案管理网络,也可以是区域协作组,甚至也可以委托管理。当然最理想的是构建成档案信息中心,有的国企档案管理人员只管理档案,而现在一岗多能的环境下,多数国企的档案管理人员还兼管着图书,资料,晒图,复印,摄像等工作。但是无论怎么变化,都会想着适合国企自身,对国企有利,富有创造性和自身特点这样的档案管理模式来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完善。

(二)国企档案工作面临新的结构环境。国企为了在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并获得较为丰厚的利益,会选择旨在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纵向一体化、相关多元化等战略,逐步向主营业务的上、下游延伸,向相关的产业和国际市场拓展。在这一过程中肯定有大量的文件资料等档案资源伴生。这就需要档案部门针对不同的新业务在档案的门类设置、馆藏结构调整等方面有所考虑。

(三)管理关系变化使国企档案工作面临新的组织环境。无论是国企的战略性重组还是国企内部的适应性改革,也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业务链条的完善,其间必然有资源权属的变化和相应组织结构的调整。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在档案工作层面必须对原有的相关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界定,在保持统一、齐全、完整的前提下,就档案资料的分拆、移交和继承作出安排。

(四)信息化使国企档案工作面临新的技术环境。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国企在局域网和远程互动平台建设以及产品资料的数据化生成、流转、利用、共享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档案管理部门作为国企各种信息归集、编研、提供利用的部门,其管理手段、存储介质等不可能游离其外,也不应该落后于技术环境的发展。

(五)改革发展使国企档案工作面临新的环境。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对国企信息的运转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企改革破题攻坚,伴有大量的深层次历史问题,需要档案工作提供佐证;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档案部门理应承担起这些重任。

二、目前国企档案工作的不足

(一)机制变革迟缓,与新的外部环境不适应。档案管理工作基本上是几十年一贯制,带有明显的党政机关档案管理的色彩。同时,实际工作中一直存在重藏轻用的传统思维,档案人员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业务上,而忽视了对其他工作的渗透及体现现实价值的服务,使得档案工作机制滞后于环境变化,档案工作的价值大打折扣。

(二)管理创新不够,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不适应。国企根据市场导向和人们消费升级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产业或产品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必然引起档案工作内容和管理方式的一系列变化。然而,目前档案工作的现状基本是甘居管理链条的末端而无主动延伸,拘泥于原有体系而无结构调整和细化,被动地应付,缺乏方式方法创新。这一现状使档案工作难以敏感地反映国企内外的变化和调整,对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难以起到推动促进作用。

(三)制度失灵,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的现实是国家及行业的制度创新力度很大,国企大的制度建设有分管领导主抓,而具体到档案规制修编就很少有人问津。于是在档案管理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大类问题参考国家机关标准、新的业务问题随意处置的现象时有发生,制度失灵,管理体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正规化。

(四)管理措施落伍,与现代企业需求不适应。大多数国企的档案部门往往是匆忙地配备上微机,进行电子文件接收保存,再脱网单机编目或提供检索。这种被动、孤立的档案信息化过程,充其量仅能使档案成为信息化“孤岛”,而无法成为基础性、知识性的资源被便捷利用。

(五)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与档案工作需求不适应。员工素质低下业务技能不足,而在显性价值标准体系下,档案部门往往成为机构改革、机关精简的对象,成为职称评聘、薪酬改革、闲杂人员安置的“灾区”。这种与新环境、新技术、新要求背离的队伍状况,将会给档案工作本身或国企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三、创新改善国企档案工作价值的办法

(一)紧跟需求,适应档案工作新要求。

国企档案管理是直接关系到国企运行及发挥效益,是国企衡量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应该提高认识,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整体发展规划。高度重视国企档案工作。明确领导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网络。面对国企改革攻坚实际,档案部门要随时注意国企重组、资源整合、组织结构和队伍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档案工作的领导机构,保持健全的专兼职档案管理骨干队伍,使档案工作始终有人管、有人干,有责任制,同时要做好历史档案的接转传承。根据国企完善产业链和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档案部门要对原有馆(库)结构、分类、编目等进行适应性调整,有的新业务要设立独立的档案单元,新产品要纳入产品档案细分体系。这样才能方便利用,体现档案的现实价值。

(二)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和机制。

国企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国企档案管理制度,如综合性的规章制度,立卷归档、档案保管制度,档案保密、保卫制度、井放档案的利用制度,未开放档案的利用制度,档案专(兼)职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等,从根本上加强国企档案的管理和制度建设。以保障国企档案的日常管理规范、有章可循。还要甄别废除完全不适宜的规定,修改完善部分不相宜的规则,建立新兴业务的管理办法,扬弃结合,弥补缺失,反映变化,全面覆盖。将这些新的制度与原有制度有机结合,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完整体系。要建立阶段性修编档案规范的制度。在档案部门环境不断演进变化的过程中,档案工作制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应定期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评审,组织系统内的管理力量集中进行筛选、修订或补充,以使制度符合实际和行之有效。

(三)加强国企档案的硬件建设。

从档案保密的角度来看,档案库房和办公室应该尽量分开,门窗加固,以防盗窃。从档案安全的角度来看,档案库房要求有防火、防潮、防尘、防热、防磁、防冻等严密的措施。因此,保障国企档案库房的相对独立和保密,是单位硬件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档案的经济价值、市场价值逐渐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树立超前服务、主动服务的意识,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了解信息需求方向,充分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还需具备广博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为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大胆的创新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过硬的业务技能等素质。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档案工作人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档案管理基础知识,还要在意识、能力、精神3个方面有新的提升。树立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创新意识,打造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培养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的精神。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教育,在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多提供参观学习先进单位的机会,多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以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要公平,保证档案工作人员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福利待遇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岗位平等的权利,保持骨干队伍的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危机教育,建立日常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档案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国企电子档案工作建设。

国企档案管理范文5

关键词:企业档案档案管理管理模式

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是指企业内部档案机构的设置、档案保管场所的集中程度,以及与此有关的档案管理内部机制和运作机制①。一般来说,企业采用何种管理模式,主要根据本企业的规模、需求而定。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加之缺乏规范的行业指导与规范,档案管理工作良莠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档案工作的高效发展。因此,选择合适的档案管理模式成为许多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现阶段中小企业档案管理的主要模式

(一)集中管理。是指企业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对本企业的所有档案进行集中收集与管理。常见的是设置一个档案中心(如档案室、档案处或档案部),企业在日常生产中所产生的一切档案全部由此档案中心进行管理;另一种是指企业实现了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实现不同职能部门的文书档案等信息资源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利用。但是,这种模式建立的前提是企业信息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档案管理有一定的基础②。

(二)分散管理。分散式是相对于集中而言的,指企业不设置统一的档案管理部门,而是将档案分散保存在各个形成部门,各职能部门对本部门形成的档案进行收集保管。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管理方式一般是在企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比如按照统一的归档制度、保管期限鉴定制度、查询利用制度等。

(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指企业成立中心档案管理机构,在各职能部门、下属单位设立档案分机构③。企业档案中心通过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及标准,对各部门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而各职能部门及分属机构在档案中心机构的领导下,对本部门形成的档案进行科学管理与利用。

(四)社会化管理。指企业把本单位所形成档案的全部或部分交由社会上成立的专业或非专业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一般包括:档案的实体管理、档案数字化加工、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或是档案库房的建设等。目前常见的有: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及商业性文件中心等。

二、企业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常见问题

(一)所选管理模式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由于部分企业刚刚起步,对整个企业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更不要提其他文化方面的建设,但有些企业却不顾其实际情况,或是为了迎合上级部门,或是盲目跟风,一味追求高标准的档案建设,有的甚至直接照搬某些已经成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一开始的档案建设中便投入较多的人、物、财力,结果却发现操作困难,或生成的档案数量过少,不需要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以及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流程,最终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企业的效益。

(二)自主管理中存在问题

由于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指导、对档案的认识有偏差等,部分企业在自主管理档案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管理理念落后。在大多数企业中,档案的管理理念仍是“重保存轻服务,重本位轻协作,重历史轻现实”;二是管理体制不符合需要。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组织还是隶属于行政办公职能,没有从档案资源的独特性、综合服务特性、跨部门横向特性等方面去考虑、建设组织,至使档案资源不能够从组织上解决关于档案直接服务于生产科研第一线的问题④。此外,企业档案的管理缺乏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档案资源的管理基本模式仍然实行的是文档管理部门指导下的分级管理,数据与信息分散、资料分散,而且各自受到了分级单位的限制与控制管理,导致档案资源很难横向跨部门发展,难以支持生产、科研、工程等的高效协作,更是难以支持信息资源的相互交流与共享。三是档案专职人员的基本素质难以满足需要,具体表现在学历普遍偏低、非专业人士占多数、技术性人才缺乏等。

(三)社会化管理中存在问题

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能力不达标、档案数量少等原因,将本企业所形成的档案存放在档案中介机构,虽节省了开支,降低了运营成本,但这些中介机构毕竟都是带有商业性质的托管机构,受其自身利益的限制,在对委托企业的档案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档案保密程度、档案实体安全、档案利用等问题。和在本单位保管相比,档案利用的程序会更多更繁杂,无论是在距离还是时间,尤其体现在急需档案的利用上。

(四)其他问题

部分处在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各个方面不够稳定,具体表现在制度不完善、组织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性强,尤其体现在档案部门,档案人员短期内的频繁变化,引起了档案管理与利用的失控,从而导致档案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此外,还由于某些企业产品更新过快、淘汰快,但是档案部门却更新速度慢,赶不上企业的发展变化,从而造成企业发展与档案建设的不对称,造成大量有价值信息的遗漏或部分没有价值信息的保留。

三、坚持因企制宜,创新管理模式

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的规模与需求,根据其自身的经济能力与水平,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保障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与利用的关键,也是企业制胜的砝码。盲目的选择或是忽视档案工作,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坚持因企制宜的基础之上,加强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十分迫切和有必要的,当然这需要国家档案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其的监督与指导

可以通过建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团队,针对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出符合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方案或模式,内容可以具体到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各个方面,但这种模式或方案只能是对中小企业起到一定的引导或指导作用,而不是全权控制。

(二)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与学习

1.改革创新管理思想与理念。要树立重视档案的意识,档案部门应坚持以价值为导向,重视“收集和利用”;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档案管理工作除了应该保证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之外,还要认识到档案的综合价值,即服务于企业现实需要的实用价值、知识价值、信息资源价值;树立起信息共享意识,每一个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将本部门形成的对企业发展具有价值的档案上报或交由档案部门集中管理,每一个部门都有权利申请使用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档案材料,各职能部门应该打破各自为政互不交流的局面。

2.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目前,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机构设置为垂直线条式,各部门各自为政,办事效率低下,很难实现文件档案等信息资源的共享⑤。在文档管理一体化平台的大趋势下,借助于数字信息化手段,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使纵向传递逐步转化为横向传递。如果中小企业能力不足,可以在专业的咨询公司协助和支持下,建立一套适应本企业发展的理论体系与管理模式。

3.重视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培养档案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除了需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了解法律、外语、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其次,企业还应实行“三纳入原则”,即将档案工作纳入到立档单位领导的议事日程;纳入到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纳入到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或是岗位职责制,比如可以针对档案人员设立专门绩效激励机制,激发档案人员的工作热情。

4.学习借鉴国外中小企业的成功案例。和我国企业相比较,国外的企业档案管理自主性强、个体特色突出、随意性大,各个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立、变更档案管理部门、制定企业文件的归档范围、制定保管期限表等。比如,在美国,企业除了自己保存档案之外,还会选择将本企业的档案交由具有公共性质的保存机构代为保存,如高等院校或是历史协会。早在1916年,哈佛大学就首创了系统保存企业文件的先例,并得到了诸如华盛顿大学、科内尔大学、加州大学的竞相效仿。

此外,在国外还出现了通过建立“档案协会”来实现档案的管理与交流,我国许多地方的企业也在慢慢地学习探索之中。这种档案协会是作为企业自愿联合组织、自愿协作、进行档案业务交流的重要的民间组织,它更是侧重于档案实际操作能力、技术能力方面的交流与学习。通过建立档案协会,可以将各行各业以及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档案工作者(团体或个人)组织起来,加强交流与沟通,实现不同层次、背景、行业的人员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对话,促使企业档案管理向理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节省企业的资本与时间⑥。

由于国情的差异,我们不可能直接复制国外的某种特定的档案管理模式,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从一些成功案例中得到启发,在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模式,并不断地寻求改革、创新与突破,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档案价值,实现档案事业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注释:

①陈建.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一些思考[J].兰台世界,2008(6):36-37.

②③刘金霞,刘莺莺,黄存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四川档案,2006(1):16-17.

④叶亚莉.新建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泸天化科技,2010(2):129-131.

国企档案管理范文6

一、我国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现状

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发端于延安时期。当时,党和军队为了选拔干部需要,建立了以反映干部个人经历和德才表现的干部档案管理制度。建国后,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身份”为区分的干部、企业职工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基本内容如下:

(一)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的相关政策法规

国有企业职工人事档案包括干部档案和工人档案两类。人事档案管理依据的政策法规主要有《档案法》、《保密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1991)、《干部档案整理细则》(1991)、《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1992)、《关于进一步开展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通知》(2006)、《劳动合同法》(2007)、《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2009)。实践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管理体制、档案收集归档的内容、档案的保管及档案传递方面的内容。

1.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干部档案管理条例》规定,干部档案管理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县以上(含县)机关、单位的干部档案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集中统一管理;县以下机关、单位的干部档案实行由县委组织部集中管理,或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等单位相对集中管理。不具备保管条件或档案很少的单位,其干部档案由上一级单位管理。《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指出,企业职工档案工作由劳动主管部门领导与指导,实行分级管理,同时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职工档案由所在企业的劳动(组织人事)职能机构管理。实行档案综合管理的企业单位,档案综合管理部门应设专人管理职工档案。

2.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内容

国有企业中干部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内容参照《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中组发〔2009〕12号)执行,工人档案按照《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1992)执行。干部、企业职工档案的收集归档内容均分为十大类,包括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考核考察材料、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政审材料、党团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工资任免出国等材料及参考材料。在具体内容上,干部档案收集归档内容每一类均有详细规定,企业职工档案收集归档内容只在涉及学历、学位、学绩、培训结业成绩表和评定技能的考绩、审批等材料以及涉及招用、劳动合同,调动、聘用、复员退伍、转业、工资、保险福利待遇、出国、退休、退职等材料有详细规定外,其余类别没有详细规定,实践中一般参照干部档案收集归档做法进行收集归档。

3.人事档案的保管

《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指出,企业职工档案所在企业的劳动(组织人事)职能机构对职工进行考察、考核、培训、奖惩等所形成的材料要及时收集,整理立卷,保持档案的完整。企业职工档案材料统一用纸、统一用笔、统一制作标准。职工档案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做好防火、防蛀、防潮、防光、防盗等工作。按规定需要销毁档案材料时,必须经单位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批准。

4.人事档案的传递

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档案传递有严格规定。《干部档案工作条例》规定,干部工作调动或职务变动后应及时将档案转给新的主管单位。《劳动合同法》(2007)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无论是干部人事档案还是职工人事档案的传递应通过机要交通转递或派专人送取,不准邮寄或交本人自带;转出的档案必须完整齐全,并按规定经过认真的整理装订,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转出。

二、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人事档案在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方面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随着国有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不断深入,职工流动越来越频繁,国有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多头管理影响人事档案的完整性

目前有的国有大型企业的职工档案,分别由组织、人事、劳资(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分别管理。由于企业职工在企业内不同岗位之间流动频繁,而人事档案多头管理往往造成了档案记录滞后于职工岗位流动,造成了人事档案信息未随着职工流转的情形,影响了人事档案的完整性。此外,随着国有企业破产、改制、并轨,很多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再就业,导致政府劳动部门、失业管理部门、社会保险部门、人才服务中心也是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的管理部门,由于管理制度方面不完善,出现了职工人事档案“断档”“丢失”等问题,影响了人事档案的完整性。

(二)收集归档的内容缺乏有效性

实践中,我国企业职工人事档案收集归档与干部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基本内容一致,类别众多,内容繁琐,而且多侧重于职工的历史性和政治性信息,这类信息对于机关和事业单位效用较大,对国有企业的效用较低。由于国有企业干部数量较少,绝大多数职工是从事生产、开发、营销、技术服务人员。国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要依靠企业职工的创新力和技术水平,企业需要的是职工档案中关于岗位流转、业绩贡献方面的信息,而不是学习成绩、党团材料一类的“固化”的信息。因此,由于国有企业人事档案收集归档的内容对企业管理缺乏有效性,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对人事档案工作不够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在企业中处于边缘化的现象。

(三)对人事档案管理投入水平低

我国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方式大多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很多国有企业认为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次要性工作,与国有企业的盈利目标关联较小,对于人事档案管理不仅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较少,而且在人员分配上也是精简人员,很少去培养、引进专业人员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很多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审核任务由兼职人员完成。人事档案管理日常工作停留在“你送我装”“你借我调”的粗放式、手工管理阶段。即使一部分国有企业购买了电子设备,并进行了信息联网,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化的人才,也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大数据系统对人事档案进行归类、整理、分析,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仍处于较低水平。

(四)档案传递管理不规范

我国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转递管理存在不规范的问题。随着企业职工流动性的增加,一些企业职工解除合同或辞职后,其人事档案并未按照规定的手续转递到新的工作单位或者(组织)劳动部门,而是仍然保存在国有企业内部。在新录用员工时,一些国有企业也不要求职工调动人事档案到本企业。还有的企业在人事档案转递过程中,不填写转递单,不经密封钤印,就随意将档案交给本人自带,致使篡改、丢失人事档案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存在很多“人在档不在”“档在人不在”等人档分离现象,影响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性。

三、对策建议

国有企业职工是创造企业财富的源泉,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对于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信息、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价值。要实现国有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相融合,通过人事档案管理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职工基础档案、业绩档案、薪酬档案、党团档案为内容的多层次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提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

(一)理顺国有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理顺国有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必须改革目前国有企业职工人事档案多头管理的现状,根据企业规模建立在企业党委领导下的人力资源部门统一、分级管理国有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在管理方式上,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应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使人事档案管理与企业员工录用、岗位流转、技能培训、薪酬管理、业绩考核等环节紧密相连。在管理范围上,国有企业应建立全员档案管理的观念,对全部职工包括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国有企业招用的职工、季节性用工、农民工都应建立相应的职工人事档案。

(二)对不同职工类型实行档案内容分类管理

国有企业职工类型复杂,既有正式员工也有非正式员工,既包括管理岗位干部,也包括一线工人。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管理既要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也要维护职工的正当权益,针对不同类型职工建立相应的人事档案制度。如对国有企业的干部严格按照《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管理;对于正式职工建立关于基础档案、薪酬档案、业绩档案、诚信档案、党团档案为主要内容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对非正式职工建立包括基础信息、劳动合同、业绩情况、社保缴纳为主要内容的简易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三)加大对人事档案管理的人员资金投入

国有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视,改变目前处于企业管理边缘化的处境,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的投入。一是要加强人员投入。对人事档案管理实行专人管理并进行相关培训,同时注意引进档案管理专业人才,提高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硬件设施投入。由于人事档案管理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国有企业需保障人事档案管理所需硬件设施,达到防潮、防火、防蛀、防潮的基本要求。三是加大信息化投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员工的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存储、查找,进而实现网络化管理、动态化管理,提高人事档案信息化水平,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和工作效率。

(四)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