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交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教育交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教育交流

国际教育交流范文1

一、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活动概述

(一)在国际远程教育专业组织中崭露头角

中央电大作为我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一所单一模式的远程教育大学,在参与国际交流上不仅有着较长的历史,而且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中央电大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南非等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远程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进行了广泛的项目合作和人员交流,电大还作为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和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理事会(ICDE)的成员,在国际远程教育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京电大、河南电大、江苏电大、江西电大、陕西电大、上海电大、四川电大、天津电大、云南电大以及香港公开大学和香港大学等也都是AAOU的独立成员。同时,中国远程教育专家也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为推广中国远程教育的研究成果做出了贡献。

(二)国际会议中的学习和交流

远程教育国际会议是各国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者公开、平等、自由交流各自所取得的成果、经验甚至教训的一个良好平台。改革开放后,我国打开交流的国门,不仅欢迎外国远程教育学者到中国讲学,传递远程教育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也派出了许多专业人士参加各种类型的远程教育会议,到国际会议的大舞台上展示中国远程教育的成果。

中央电大是我国远程教育国际交流中的一支主要力量,远程教育界的许多国际交流都是由其发起的。如早在成立之初的1981年,就在北京举办远距离教学讲习班,邀请英国文化委员会官员尼尔森、英国开放大学课程制作专家麦可睦、英国广播公司(BBC)海外服务部高级编辑邓克林介绍英国远距离教学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在国际会议中的学习和交流得到了明显地增长。世界远程教育大会(ICDE)是国际上最为著名的远程教育盛会,我国从1995年开始,连续有代表参加了第17届至今的所有ICDE大会。参加历届ICDE世界大会的中国代表,有的来自广播电视大学,也有的来自普通高校,并且在会议上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或者参与世界大会的筹备和会务工作,或者在世界大会上宣读论文获得国际学者的普遍赞誉。在ICDE世界大会上中国香港公开大学还获得了优秀院校奖,这是ICDE首次向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颁奖;2001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第20届ICDE世界大会上,中国香港公开大学校长谭尚渭又获得了大会颁发的个人优秀奖,这两个奖项的获得证明了中国远程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世界瞩目的。

在世界远程教育的学术论坛上,中国还是亚洲地区远程教育一支主要且非常活跃的力量。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成立于1987年,是一个在亚洲范围内负责开放和远程学习领域研究与交流的非政府组织机构。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组织其成员每年轮流举办亚洲开放大学年会,以促进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远程教育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到2004年,亚洲开放大学年会已经成功举办了18届,其中有4届年会在中国举行。这4届年会分别是1995年由我国台湾空中大学主办的第九届年会,1998年在香港公开大学举办的第12届年会,1999年在北京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第13届年会,以及2004年由上海电视大学主办的第18届年会。其中,在北京举行的AAOU年会是中国内地举办的第一次规模大、级别高的远程教育国际盛会,是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上海举行的第18届AAOU年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50人,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机构,是历届亚洲开放大学大学协会年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除了主动承办AAOU年会,中国代表也积极参加了在其他国家举行的会议,从1995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8届AAOU年会开始,中国代表参与并记录了会议召开的情况,向中国远程教育从业者传递每次会议的精神和理念。

大型远程教育专门会议是展现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通过一些较小型的远程教育会议则可以对专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如1999年“远程教育、远程学习与21世纪教育发展”国际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共同支持。国际远程教育协会(ICDE)主席A.R.Trindade教授,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IACEE)主席F.E.Burris教授在会上都作了特邀报告。在开幕式上清华大学主会场还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分会场进行了实时的对话,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奥岛教授及“全球虚拟大学”项目的专家在东京以远程方式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五个子主题都是当时远程教育的研究热点,分别是:远程学习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冲击,远程教育和学习的新理念,远程教育的技术支持,远程教育的课件,远程教育的管理。会议有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菲律宾、芬兰、比利时、日本、意大利、法国、葡萄牙、澳大利亚、中国及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华南师范大学和亚洲开放大学协会在广州联合主办了以“网络时代的学与教——实践、挑战与展望”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有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0位代表,其中30%是国外代表。

(三)国际研究作品层出不穷

谈松华先生曾说:“如何有效地延伸和拓展我国的远程教育,使远程教育能在建立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贡献,是我们目前正在探讨的主题。在这方面,了解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吸取远程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国远程教育工作者扩大视野,借鉴经验,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因此,为数众多的研究作品是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成果的一个很好表现。

1956年,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函授教育,当时北京函授师范学校就编辑了《苏联函授教育经验选辑》,这是我国第一本远程教育国际交流方面的著作。改革开放后,我国远程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充分的发展,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也由函授教育转向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齐头并进。80年代,我国远程教育国际研究的作品主要有:中央电大远距离教育研究室编译出版的《远距离教育工艺学引论》(1987),周简叔编著的《世界高等函授教育概观》(1988)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远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成果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不但是成果在量上的增加,成果的质量水平也明显提高。代表的书籍有:丁兴富主编出版的《世界远距离高等教育概观》(1990),丁新等翻译的《远距离教育基础》(1996)和《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1999),黄清云等主编的《国外远程教育发展与研究》(2000),张伟远主编的《英汉开放远距离教育词典》(2003)。以上这些成果都是我国远程教育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重要成果。

研究论文方面,从1979年至今,中国远程教育界研究国外远程教育发展状况的论文已达数百篇,研究论文的范围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韩国、马来西亚、南非等后起之秀,还有印度、埃及、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范围非常广。而研究的内容不仅有介绍他国远程教育的概况和经验,而且有从比较远程教育的角度、从研究的目的出发,考察各国远程教育的制度、政策、质量保证等的研究分析类文章。张伟远先生根据我国已有的远程教育研究论文,把我国在国际交流方面的研究论文形式划分为三类。形式一:本国学者研究境外教育,其优点在于作者了解我国读者的特点,能根据读者需要直接参考那些认为有用的内容。形式二:特邀境外学者撰写文章,由我国学者进行点评。这类由境外著名学者按要求的内容撰写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远程教育文章,优点是文章内容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形式三:由本国学者和境外学者合作。这类形式的优点是,本国学者了解自己国家的远程教育,境外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视野来进行分析,这种结合能使文章的内容符合本国读者的需要又能从国际的视野来探讨。

在我国对国外远程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引入和分析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中国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开展时,利用google对全球远程教育、教育类的著作进行了查询,结果有3540本书都阐述或谈到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其中,由MichaleMoore等人主编的《远程教育手册》(HandbookofDistanceEducation),DesmondKeegan著的《远程教育基础》(FoundationsofDistanceEducation)等远程教育界非常有影响的著作都对中国远程教育开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另外,丁兴富教授的博士论文《中澳远程高等教育系统比较研究》(AComparativeStudyofDistanceHigherEducationSystemsinAustraliaandChina)英文版也由德国远程大学于1999年出版,是我国远程教育学者出版英文研究作品的代表之作。

(四)跨国界远程教育服务和合作的发展

引进国外的远程教育服务,在教材和课程资源上的合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从开办之初就给予了相当强的重视。如与英国开放大学在英语课程开发、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训、多种媒体课程材料设计制作等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地合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还与一些海外教育院校和商业公司(如加拿大奥兹网络公司),合作开设继续教育课程也取得了成功;上海电视大学凭借已有的在计算机教学领域和艺术教学领域中的软硬件优势,与日本京都精华大学合作开设动漫设计专业;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则特别下设了国际合作培训部,本着业务独立、资源共享、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以引进优质资源、孵化精品项目为目标,目前已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爱尔兰、瑞典等国家的一批优秀院校开展了合作,并将在广泛的学科领域面向在职管理人员和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涉及国际教育合作的学历学位教育和非学历学位课程培训;英国开放大学与人大网院合作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生;加拿大阿尔伯塔理工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信息技术应用学士学位教育”;美国管理技术大学与北京国际工商管理研修学院合作办学等等。

在向外推出远程教育服务上,中央电大也在远程教育界做出了表率。为扩大对美国的宣传影响、弘扬中国文化,通过教授汉语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决定在美国斯科拉(SCOLA)卫星电视网开设全中文教学频道。原国家教委决定由中央电大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中心负责该频道的节目组织、制作和播出,并与有关部门一道,在美国进行推广汉语教学、汉语水平考试(HSK)和调查研究等工作。这是向外提供主课程、及课件制作的远程教育服务。另外,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也利用函授或互联网向海外提供中文远程教学服务;华南师范大学通过与美国出版在线集团合作,在网上开展对印度尼西亚的华语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与华夏大地教育共同开办网上对外教学的学历和非学历课程、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教学与考试辅导课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训等相关网上教育课程,并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为考试的学员颁发国家认可的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和结业证书。

除了以上4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以外,我国还通过各种形式的考察与访问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到1999年,中央和各地省市电大已接待各国和地区考察团、来访专家超过22次。而中央电大和各省市电大也派出了至少7个访问团到国外学习和交流。考察和访问在集中学习和交流双方感兴趣的远程教育问题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考察和访问也有利于增进我国与国际机构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争取国际上对于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和帮助。如1985年,由武汉市教委和武汉电大组成的武汉市成人教育代表团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与加政府国际开发署、加成人教育协会签署《中国·加拿大共同发展武汉市成人教育中心协议书》。该协议书规定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无偿援助武汉电大106万加元,其中26万加元为电教演播制作系统设备费及安装费,用于发展武汉市成人教育中心的9个合作项目;帮助武汉电大选派22名教师、一批电教专家、两批管理专家赴加作访问学者、攻读硕士学位和访问学习等。另外,选派人员到国外进修和学习也是国际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中央电大通过中英合作的奖学金项目和志奋领奖学金项目,选送了超过22位研究人员和教师赴英国学习。

二、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史思考

1.科学引进国外远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是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首要原则。国外开展远程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起步,在远程高等教育的许多子领域都开展了广泛而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具有较高价值和较为普遍的适用性。国际上几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如英国开放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知识媒体研究所等,开展的研究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和先导的位置,是世界远程教育研究的榜样。

但是,引进国际远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必须要注意将学习与借鉴同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实际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要看他们在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方面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而绝不能把在某些国家取得成功的经验就当作衡量远程教育发展水平高低或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引进国际远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还需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国际远程教育进入我国后,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传统习惯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并非所有先进国家的先进经验都适应在我国直接使用。

国际教育交流范文2

关键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外国留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05-07

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方式分为四类: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其中,境外消费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最主要的形式 [1],其总体规模与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其他三种方式。而留学生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层次多级性、形式多样性和内容广泛性的教育形式,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最典型的服务产品,也是最具成熟特性的贸易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境外消费的基本内涵和特性。近年来,顺应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国内高校一直致力于推进外国留学生教育进程。目前,浙江省已成为国内留学生数量增长较快的省份之一。

一、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现状解析

(一)基础背景分析

1.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意识催生良好政策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全力推进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方向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教育厅颁布《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国际化”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并从教育输出、英语教学改革[2]等几个方面加以规划和指导。最近颁布的《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将“扩大教育开放”纳入“十二五”期间的主

要目标,并专门对合作办学、外国留学生教育及国际汉语推广等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另外,浙江省教育厅还颁布了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规划——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对省内高校对外合作交流事务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指明发展方向。

全省高校均将拓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作为提升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相关机构与人员得以不断扩充。目前,浙江省77所高校中有87%以上设立了专门的外事部门或配备了专职外事干部;2/3以上的高校已将国际化纳入学校发展总规划;有25%以上的高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具体负责留学生教学工作。具备留学生招生资格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组建以留学生办公室为主体,校办、保卫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后勤部门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网络,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情况,采取果断有效措施, 将事件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2.人缘和学术优势助推市场、拉动需求

浙江省是中国重点侨乡,有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近150万人,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地以浙江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为主成立的团体有300多个。浙江省充分利用以上人缘优势,引导侨胞为祖(籍)国与所在国间的教育贸易项目服务,全力助推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进程。比如,温州市教育局为该市43万海外华人华侨资源与当地高校牵线搭桥,开办短期汉语与中国文化培训课程,建立华文教育基地,吸引海外华裔青少年及其他外籍人士来华求学;宁波市亦积极发挥海外“宁波帮”作用,拓展对外教育交流渠道,有计划地吸纳海外学生到宁波留学或短期游学。

高校外国留学生数量“实际上是该校学术地位的一种象征”[3],而高校学术地位的提升亦有助于增进学校知名度和整体实力,吸引更多留学生就读。鉴于此,浙江省高校借助贸易全球化契机和沿海地缘优势,着力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国际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及国外研究基金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比如,浙江大学与日立集团共建浙江大学-日立建机流体动力联合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和美国宝洁公司共建纺织品保护研究中心,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通用电气发那科自动化公司共建GE 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实训室等。目前全省高校已与世界各地的8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无形中提升了高校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层次,使外国留学生有机会在留学费用相对较低的浙江享受国际高水平的学术资源,这一亮点无疑是拓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制胜法宝。

吴 敬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背景下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3.全方位服务举措奠定发展基础

浙江省不断出台一系列针对外国留学生事务的工作简化程序和管理强化条例。比如,浙江省教育厅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实际,不断缩短外国留学生审批项目法定工作时间,并于2007年11月着手改革了原来跨地区、跨部门审批的工作方式,对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医学院等6所高校实行窗口延伸服务,授予其外国留学生签证表自行审批权。2011年初,具有自行审批权院校数量进一步扩大至22所,极大地调动了有关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积极性。

国际教育交流范文3

关键词:中国学生 国际交流 话语权

近些年来,话语权成了政治权力的一种越来越突出的表现方式,国际政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话语权政治”。纵观当今世界的话语权状况,大体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处于一种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则相当有限[1],处于“失语”状态,中国并不具备与之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强而有力的话语权。因而,中国越来越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抢抓先机,加紧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与重塑,而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则是一重要渠道。通过增强我国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可以传播中国的理念和文化,能够提升中国软实力,从而抢占国际话语权高地,重塑中国话语权。

1.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权这一概念,直接脱胎于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关于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的理论[1],是目前学术领域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话语”解释为“言语,说的话”[2]。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对话语权的解释虽然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的关注点,多数学者认为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其指的是一种“权力”,而非“权利”。换言之,话语权不是指有没有说话的权利,而是指话语背后体现着的权力关系,话语权决定了谈什么。掌握了对外话语权,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占据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若我国学生掌握了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我国就能在国际人才培养、留学生教育、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拥有主动权,能促进中华文化知识的传播,增强我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现状分析

客观冷静地分析认识当今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所拥有的话语权的实际情况,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建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前提。

2.1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得到很大提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学生培养的观念、制度、实践等多个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突破,与国际化接轨,确立了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加强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建立健全了学生培养国际化的管理机构,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并行的战略,拓宽了学生国际交流的网络和渠道,通过加入各类国际教育联盟,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学术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以及通过校际合作研究、参与国际会议、合作办学等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学生数量增长迅速,国际交流形式日益多样[3],这不仅使中国学生的学术成果得到认可与重视,还很好地传播了我国的优秀文化、核心价值观、国家形象等,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得中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得到极大提升。

2.2西强东弱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学生国际交流的话语权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国际话语权的根基依然坚固,中国在此方面的话语分量依然有限。在学生教育国际化上,我国尚未确立清晰的教育国际化目标和路径,国内绝大多数大学的国际化战略都是形式上的,都是被国际化的,重经验借鉴,轻自主创新,缺少像西方大学那样涉及到核心价值体系的国际化实质,没有自己的特色,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极度缺乏,这大大影响了我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争取。同时,受诸多条件制约,我国学生的国际交流仍然有限,呈现出机会少、数量小的特点,在当前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场合很难听到中国学生的声音,同时,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国际化层次不高,尚未形成国际性育人氛围和环境,来华留学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也不太理想,这些都与国外大学形成鲜明对比,限制了我国学生国际交流的话语权。

2.3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话语权争取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话语权上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问题众多,归纳起来,主要有:①学生教育国际化重形式,轻内容,没有特色。大多数高校只是简单移植国外的教育形式,没有自己的核心理念,没有与中国的国情、学校的校情相结合建立自身的特色,从而就影响了能够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的质量。②教学质量评价盲从国外标准,缺乏自有评价体系。当今,我国教育国际化中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大多依赖外国的标准,没有建立一套本土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不仅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也使得我国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丧失。③国际交流的主动性不强。当前,在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学生发出的声音很少,大多学生因英文写作、演讲能力有限,很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术成果对国际学术界影响甚微,得不到了解与认可,这是限制中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④国际交流形式化。目前,我国学生国际交流的形式多样,有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等,但大多流于表面,成效不大,没有形成规模性的创新学术成果,也没能积极地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大大影响了中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争取。

3.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对策建议

我国应基于理念和实践,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现状,以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而提高我国的政治、文化地位。

3.1对内提升学生教育国际化的质量,为我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优秀的人力资源基础

3.1.1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

应顺应教育的“新国际化”趋势,确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坚持开放式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国际化办学思想,将学生的培养工作置于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中进行考虑,按照国际标准来培养人才,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促进世界共同进步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成为国际交流的中坚力量。同时,应注重制定教育国际化的长远战略,保持实践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力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应在吸取和借鉴国外其它大学的先进管理理念、良好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充分分析自身的现状和潜力,采取差异化战略,发挥比较优势。

3.1.2注重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加强英语的教学和学习

课程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应在国际化理念的指导下,实现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应调整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开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培养拥有国际知识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并根据世界前沿课题的研究,不断更新学科设置,使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也可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开办课程,或直接从国外引进;亦可设立海外学院,通过让学生赴海外创业或教育中心进行学习和工作;在经费允许时,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海外高校或机构开展网络课堂与网络研讨会[4]。

英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在实行教育国际化时要特别注重学生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可引入全英文课程,也可建设双语课程,以加强英语的教学和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应用能力,使他们能毫无障碍地直接吸收西方丰富的信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为国际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所在学校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海外高校的交换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使学生在参与国际交流时拥有良好的学校背景。

3.1.3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应通过实施“走出去、请进来、靠自己”的三步策略,建立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国际化的质量,真正培养出能够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一方面,应大力培养中青年科研教学人员的国际化水平,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外语培训,重视教师的海外交流,可聘请国外著名学者前来讲学或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并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进行国际科研合作。另一方面,应加强“引智”工作,用优质的工作条件如提供高薪高福利,建立科技研究所和国际一流的实验室等方式和途径,吸引国际知名学者、教授来华访问和讲学,聘请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等[4]。

3.1.4建立本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尤其是国际化教育的评价大多是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准,没有形成自身的评价体系。因此,为了提升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强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应建立自己本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减少对国外评价标准的依赖,促进我国自有评价体系的大力发展。可借鉴国际经验,实行双评制度,增加影响力。还可利用自己的评价体系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增加外国对我国本土评价体系的认可和支持。

3.1.5重视重大国际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

西方的话语往往基于学术研究,而中国的话语则缺乏学术理论支撑,因此,中国学生要想在国际交流有一定的话语权,就不能再继续只关心中国关心的问题,而必须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更加深入和细致地了解,在关系中国的重大国际问题上,要作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要拿出自己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有力量的话语体系。我国高校应成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站在全球的层次上研究世界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国际关系学院和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的作用,争取在重点院校形成一批高水平智库[5],以为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争取奠定理论基础。

3.2对外主动出击,实行多样化的国际交流形式,加强对交流内容和实质的重视,争夺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

应通过大力宣传,增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渠道,将各方面的跨文化、跨国界交流整合起来,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将文化软实力优势转化为话语权优势。

3.2.1加强留学生的“输入”和培养交流

外国留学生是向世界传播中国理念和文化,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针对目前我国留学生“输出”远远超过 “输入”的特点,应该采取各种措施, 吸引留学生到中国来接受教育。各高校应加强宣传力度,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挖掘本校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的潜力,给留学生提供充足的奖学金和科研经费,逐步扩大留学生的规模。

在培养留学生时,一方面应介绍外国优秀文化和科技知识,另一方面也应将本国的文化源源不断地介绍给外国,促进跨文化传播。本校学生也应利用机会加强与留学生的交流,传播中国先进的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这样随着留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文化间学术交流的日益兴盛,能够使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学术成果等被外国所熟知,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力。

3.2.2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

高校可设立国际学术会议专项,举办创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为我国学生打造学术交流的高层次平台。我国学生应尽快提高英文写作、演讲水平,积极、广泛地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勇于在重要国际场合就相关国际问题,诸如文明对话、世界和平、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等等各种世界性的重大时代课题,发出中国学生的声音,积极占据世界思想文化制高点,以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从而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

高校还可成立固定的国际国内问题学术组织,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共同开展理论、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国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提供另一个高质量平台。也可适时适当地加入相关国际学术组织,这既可以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发展优质的国际合作伙伴,也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的层次和效果,促进我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提升。

3.2.3积极开展学术信息交流

中国应改变重输入轻输出的现状,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行的方式,成立学术精品海外推介平台,积极向世界传播展示我国学生的优秀学术成果,在国际事务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概括出新理论,使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可重点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外文学术期刊,打造若干大型国际性研究数据库和有影响力的外文学术网站,支持设立海外出版发行基地,鼓励高校学生加强学术成果的国际发表和出版,推出一批体现国际学术地位的标志性成果,以增强中国学生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向国外显示中国学生的能力,提升我国学生的国际交流话语权。

3.2.4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与培训计划

高校可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先进学科专业优势,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公司等交流与合作,可开展学生海外交流、海外访学计划,开办各类短期非学历合作项目、学分制暑期课程班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让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方法,了解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6]。

同时,这也是我国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应树立理性和成熟的话语体系,采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来宣传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人权价值理念等,让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发生改观的方法在于使对方认识到我们之间存在相同之处,而不是去强调彼此的不同,可强调与国际接轨,引入了诸如“全球化”等国际通行概念,适当淡化政治色彩,突出人文因素,另外,要敢于和对象国社会中的舆论权威进行竞争,提升中国价值观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国学生争取更多的国际交流话语权。

本文得到2011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调研及政策研究”课题:《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课题批准号:2011GJB001)课题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张志洲.话语质量: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J].红旗文稿,2010,(14):22.

[2]郭继文.从话语权视角谈和谐世界[J].前沿,2009,(10):30.

[3]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62-67.

[4]李友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加坡经验——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南洋理工大学为例[J].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30(1):89.

[5]杨卫、王小奕等.发出中国的声音——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的研究[J].新远见,2012,(1):18.

[6]邹美旸.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1,(9):195.

作者简介:

王苏春(1964-),女,安徽安庆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管理。

国际教育交流范文4

“本土留学”这一新概念将亮相于即将在8月份举办的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上,此次博览会的主办方北京市教委的主管领导在向我们介绍“本土留学”的由来和发展前景时说:“本土留学”将成为未来留学新宠。

自1993年北京市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诞生至今,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历了10年发展历程,目前各种合作办学机构达71家,其中非学历教育机构50家,学历教育机构21家。在学历教育机构中,高等学历教育机构10家,中等学历教育机构11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7个,涵盖除义务教育以外的各个办学种类,涉及包括美、加、日、德、法、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专业包括外语、商贸、工商管理、信息技术等众多热门领域,在校生近3万人。

实践证明,中外合作办学是加速教育交流的桥梁,推动了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更好的贯彻落实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北京教育大会的精神,展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果,中外合作办学十年成果展将亮相于今年8月24日至26日举办的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2004)上,教育部审批认可的在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和北京市教委审批认可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将同台展出,与学生和家长亲密接触,零距离提问,为中国学生圆一个不出国的“本土留学梦”。

出国留学是众多学子及其家长的梦想,但限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不少人只能望留洋而兴叹。“本土留学”弥补了这一缺憾。因为随着我国入世,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蓬勃发展,多种多样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方式,不仅吸引了境外学生来华留学,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教育发达国家、地区的教育机构到中国大陆来办学。原汁原味的国际课程、原版教材、外教授课,同时又省钱、省心,“本土留学” 正逐渐成为留学新宠。

政策为留学保驾护航

“本土留学”发展了十余年,但对于普通百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只是奢望,一方面是缺少法律政策上的保证,另一方面是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违章操作,打击了学生和家长的“本土留学”愿望。随着教育国际化形势的发展和我国法律法规的健全,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走上正轨。

2003年9月1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实施,今年7月1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又隆重出台,都为中外合作办学逐渐铺平了道路,在鼓励学生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就读或就学的同时,也尽量从政策上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出规定,进一步保障学子们在求学过程中的切身利益。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提供符合标准的校舍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按照招生简章或者招生广告的承诺,开设相应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应当依法建立学籍管理制度,依法按学年或者学期收费并公示,不得跨学年或者学期预收;每年向社会公布该机构或者项目的办学层次和类别、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招生规模、收费项目和标准等情况。

对于督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规范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专设一章对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出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则从几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了条例的规定,其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者应当如期、足额投入办学资金,不得抽逃办学资金,不得挪用办学经费;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中外合作办学者作为办学投入的知识产权,其作价可以由双方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协商确定;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得举办其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规定已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中外合作办学者申请设立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必须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评估。

为了更好的保障就读学生的权力,《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内部管理也做了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担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理事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的成员;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聘任专职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资产,但不得改变按照公益事业获得的土地及校舍的用途,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每年向社会公布该机构的办学层次和类别、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招生规模、收费项目和标准等情况;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按学年或者学期收费,不得跨学年或者学期预收。

当然,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就读,不光要看其合法性,同时要考虑自己的喜好特长和未来的就业需求,不要盲目跟随所谓热门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本土留学”优势明显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有多种类型,最主要的包括4种:首先是有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般可同时拿到中外两个学校的学位;第二是以二级学院的身份与国外教育机构进行的合作,学位问题与各个机构的层次和类别挂钩;第三是职业教育方面的,主要是培训性质的,一般可拿国内的学历,国外的证书;最后是项目合作形式,表现为教师、教材的互换共享,最有代表性的是各种MBA项目。除了这4种,我们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形式还很多,包括语言培训等许多方式。

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及项目多采用“1+3”、“2+2”、“3+1”和“4+0”等模式。各数字分别为学习年限,比如“2+2”就是在国内完成一半学业,到国外完成另一半学业。这种模式也是为大家所比较看好的。像中国农业大学最近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签定了合作协议,确定两校在互相承认学分的前提下,联合培养本科生以及其他相关合作,其中对于学生培养模式就采用“2+2”,即学生在农大完成了一、二年级的学习后,可到康奈尔大学继续三、四年级的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且成绩符合要求的,可以同时申请农大和康奈尔大学的学士学位。今年农大有22名学生申请该项目,其中7名已经被康奈尔大学录取。

“本土留学”与出国留学相比,其省钱省心的优势明显,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首先,语言和文化的预热。对于很多人而言,最好有在国内预热语言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国外的生活、学习环境。

其次,费用划算。学生通过国内阶段的学习,可以取得国外合作院校承认的学分,到国外以后这些学分也同时得到转移,相应的课程在国外合作院校就可以免修,把4年(或2年)的学习过程分成国内、国外两个阶段就可以节省很大一部分费用。大学本科全部在国外读,学费和生活费加在一起,通常需要30万元至50万元人民币,还得准备额外的中介费用,而通过国内、国外各完成一半学业的方式,就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大约1/3的费用。

第三,就业抢手。学生完成全部学业后,获得国外大学的学位证书,这些证书在许多国家都能得到承认,大部分合作项目的学位在国内也被认可。由于具有多种技能,学生回到国内后往往是抢手人才,当然,也可以选择在国外继续深造或就业。

最后,出国的把握更大。高中生或大专生直接出国读大学本科,申请签证会有比较大的困难,一旦被拒签,只能重新联系其他国家的学校。而通常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1+1”、“2+2”等项目是在各国使馆备案的,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到签证,万一被拒签,也可以由学校协助签到其他国家的学校,确保学生可以在国外完成学业。

国际教育交流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交流 合作 意义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9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联系日益加强,文化领域的交往与交流集中体现在教育领域,教育的国家化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口号,而是朝着实践化方向发展,各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与学术力量,纷纷同海外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思想理念的人才,同时也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整个世界了解了中国,可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所影响的范围是广泛而深远的。

1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交流与合作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海外留学派遣、留学生互换、海外专家学者座谈会、国际联合办学等等。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客观形势对于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任何一所高校都应该积极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因为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高校国际化发展,紧随时代先进理念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对“国际化思想”的理解,模式、方法以及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一些以点为单位的形式开展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例如:国际学术交流座谈会、留学师生互换等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小,其影响力也较为有限,一般只有参与其中的师生能够感受并认识到国际化氛围。相反,如果建立一个覆盖全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相对均等、公平的参与机会,则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力,体现在:增强师生的国际化意识、打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启发师生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优化其知识结构、开拓视野,同时在中外文化的交往与交流中,能够碰撞出火花,促进学术研究的创新发展,从而推动交流双方学术研究的进步。

1.2 促进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优化发展

不同的高校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影响也必然存在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以点为单位还是系统化的国家交往、合作都需要一套科学、健全的规范制度、行政管理方针的监督、维护与组织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各交流合作点之间的科学联系与有效沟通,双方本着遵守共同的规范、规章制度的原则,各自享受自身的权利、履行各自义务,、取长补短、实现各自优秀学术文化资源的分享,而且当遇到一些交流上的分歧或发展中的障碍时,也能够根据事先拟定的规章制度来争取问题的和平解决,从而维护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双方交流与合作的友好、持续性发展。

1.3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一些世界发达国家,例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在科技探究、专利发明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无论是他们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其中的一些民族文化都闪耀着光芒,这些宝贵的精髓都应该成为世人学习的对象,所追求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同西方国家一样获得同等的国际地位,只有通过教育领域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融入世界知识殿堂,使广大莘莘学子、教育学者等享受到文化的熏陶,在交流与合作中来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学术研究的进步、文化水平的提高,支持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总的来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是相互的,其力量的积极性也是巨大的,丰富了交流双方的学术文化内涵,提高了整个学术领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合格人才,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国际化发展与进步。

2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交往不断密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进程与持续时间也必然会受到客观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从当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结合现今的世界交往与交流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势必朝着以下趋势发展:

2.1 教育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水平、层次都将更加深入

合作交流的形式与内容也将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从当前的留学生互换交流、国际学术会议座谈等简单初级形式朝着创建国际教育合作组织与机构等方向发展。

2.2 更加注重对外来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

以往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知识获取方面局限于“引进”,所引进的知识往往无法被充分地吸收和利用,中外学术知识或文化仍然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无法实现切实的交流与融合,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与合作交流的日渐频繁,加剧了中外双方对于发展创新的需求,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学术教育都试图走向国际化,跻身国际舞台,这些客观形势都使得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加深对外来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吸收,使之同自身文化相融合,创造出能够彰显中外各自文化优势的文化系统。

2.3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地位的颠覆性变化

传统的教育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通常处于被动地位,以辅助配合的身份来从事学术交流与研究,主要以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为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术研究与发明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国际化交流势必会打破这一被动局面,朝着对等交流与合作方向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也会成为一大主宰力量,在国际化交流合作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力量和风采,向世人贡献出属于自己的研究和发明,彻底颠覆传统的从属性被动局面。

3 总结

高等教育作为振兴民族发展的文化力量,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舞台上发挥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必须不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的程度和水平,建立健全国际化交流合作制度规范体制,加快我国高等院校学术研究的步伐,在双方友好合作、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自教育、文化的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梅.新时期地方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工作思路[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7):3-5.

[2]李向晟,张永华.研究型大学学生对外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J].浙江统计,2006,(12):18-19.

国际教育交流范文6

关键词: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

一、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促进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

(一)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黑龙江区域经济已有长足发展。黑龙江省要想发展,首先必须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这一切都与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适时根据省情,分析现有的人才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积累经验且向所需专业方向发展。黑龙江省要振兴发展,必须以人才为支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了解国外文化的科技人才将会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必将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强调的是扩大再生产, 科技进步和各项开发项目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必将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高职院校积极展开国际对外交流能够促进科技的创新和理念的碰撞。培养国际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必将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深化经济改革带来新机遇。

二、黑龙江省高职高专国际交流现状与问题分析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历史沿革和教育整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一线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能服务地方,还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和进入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综合能力。促进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高职院校走出国门之路。

课题组经过在黑龙江省内部分高职院校通过投放问卷进行调研。对展开对外交流合作院校深度访谈。对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在调查的16所黑龙江省内高职院校中11所均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占所调查院校的69.8%。其中有5所职业院校没有开展任何对外交流合作项目。从展开国际交流合作的职业院校了解:黑龙江省由于地源优势90.9%的职业院校均与俄罗斯的友好城市有合作项目往来。排名第二的是日本,其次是韩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如下表。

国际交流合作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国内外联合办学:1.“2+2”模式――在国内学年后,编入国外本科院校大三学习,能拿到双学历。2.“2+1+2”合作模式在国内修完两年的学分后,第三年到国外接受一年的语言培训,申请2年的专升本,修满学分取得国外大学的本科毕业证。3.“3+2”合作模式:在国内高职院校学习语言达到外方要求,可持毕业证直接申请专升本,学制2年。

(二)开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主办和承办各种大型会议、国际交流论坛等来提高高职院校在国际高等技术教育中的影响力。长期或短期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课程。职业院校领导及各类专业教师前往境外国家考察学习,探索合作项目,交流办学经验。国际往来频繁,增进了院校间的友谊,扩大了交流范围,提升了黑龙江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三)留学生互换:境外大学在校生到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习交流。高职院校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

(四)外企就业:与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创办以企业品牌为名称的订单班。根据企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力打造国际化技能人才。

尽管黑龙江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撑,但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一)黑龙江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实践缺乏对宏观设计和战略联盟思维。各高职院校自为战、整体层次不高,政府教育职能部门欠缺对各院校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二)黑龙江高职院校对外交流合作模式单一,尚不能结合各高职院校特点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等高层次的合作。交流合作多采取N+N合作模式(境内几年再加境外几年),这种合作满足了学生专升本的愿望。但没有引进国外先进资源,高职院校成为了外国本科院校的留学生预备班、生源基地和留学中介结构。不能有效开展有高职特色的具体合作。(三)政策扶持、资金来源、生源质量、师资待遇等内在因素影响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高职院校为招生盲目设置市场热门专业。无法真正建立起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完善的体系和战略,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交流合作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适应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对优秀的合作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展开高职院校间的合作,有利于提高黑龙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提高黑龙江省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培养黑龙江省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实用人才。

(二)根据市场需求, 引进符合黑龙江省实际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高职院校要考虑学科间的优势互补,采取国际化战略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选择合作伙伴,科学地定位目标。通过有机的嫁接与合成,吸收、消化和创新,迅速提升自身水平和层次。

(三)促进高职院校双向的国际交流。黑龙江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但要向世界上发达国家引进其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要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输出意识,把黑龙江高职教育形成品牌服务输送到其他国家,。通过与境外联合办学等形式把外国留学生招到国内来展开我们的留学生教育。

(四)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 设计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师生的国际教育交流服务能力。将国际交流合作融高职院校其他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促进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教育国际化。加大与国外合作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进修课程、学历教育等活动;开拓并创新合作模式;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和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凌晨.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