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会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端学术会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端学术会议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1

普药产品由于上市已经很久,被公众熟知,很多临床老师已经对它非常熟悉,觉得没有什么新鲜的学术内容,很难找到学术推广的卖点,再加上更新换代的同类产品的冲击以及来自于OTC市场的冲击,对于临床普药产品的推广面临很大的困难。

我公司产品已经上市20多年,可谓在临床上相关科室的老师无人不晓,国内还有很多仿制品,给产品的临床学术推广带来很大的挑战,那么对于此类的产品我们该如何找出新的卖点呢?

首先,公司结合产品的特点,市场部结合销售部门反馈的情况,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产品的相关学术课题,提出了今年的产品主推信息,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卖点。在这里我要指出,普药对于我们来说,有一点是我们的优势。那就是我们有大量的循证医学的文章,可以通过不断更新的学术观点,来发掘我们潜在的销售机会。

公司给出了产品主推信息,找到了产品的卖点,那么下面就要培养我们的讲者,在全国各地去普及我们的信息,让临床老师通过讲者宣传的学术内容学术熟知我们产品新的适应症或者用药方向。因此,公司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全国的讲者培训,集合了省级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内容的传递。

我考虑区域的实际情况,通过与主管的沟通,希望选择我的重点医院的有影响力的教授去参加这一次的会议,以便为我区域产品的快速启动、上量打好基础。

在教授培训过程中,我就积极的策划我的销售区域的学术会议,以便传达我们产品的新的卖点。

会议的前期准备中,确定了两位有影响力的讲者(都是参加北京讲者培训的),邀请当地有影响力的相关科室的负责人担任大会主席,充分炒作会议内容以及讲者。

关于邀请函的制作和发放也有很多技巧,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如果有朋友对于这方面有兴趣,可以看看“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发表于2008年3月19日我的同事张萌所写的“处方药营销学术会议邀请函浅谈”,写的非常详细。

此次会议的举办非常成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会议最后一个环节-高端对话,由于此次会议的讲者在本地有很大的影响力,会议来了很多有实力的专家教授,虽然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学术课题,但是还是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和讨论,更加令我意外的是很多老师对于我们的产品关注度还是非常高,对于在某些适应症产品的使用还是有很大的争议,观点也是不一,让我看到了很多潜在的销售机会,我们的产品虽然已经卖了二十年,但是在公司诸多处方药中仍然是卖的最好的,我坚信再卖个二十年一点问题也没有。

笔者个人认为,普药要想老树新花又一春,需要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找出符合产品特点、客户有需求的卖点。通过大量的循证医学,找出符合产品本身的新的适应症或者用药空间,当然要符合药物的特性,绝对不能夸大疗效,弄虚作假。

2、要利用专家的影响力。对于学术推广的观点,要利用他们的权威,来覆盖我们的目标客户,用专家的影响力去影响他们观念的改变,以达到我们学术推广的目的。学术推广我始终认为:观点重于关系,观点的改变更有利用销售的持续增长!

3、会议邀请函的制作、发放以及会议内容、邀请讲者的炒作。一个会议的成功举办,需要一个好的准备和策划,会议邀请函的发放技巧尤为重要,它可以决定你会议的参会人数以及参会人数的水准。

4、会议的全面安排组织。会议的安排时间、地点、以及会场的物料准备、客户接待等等都是要认真准备的,小小的疏忽都会给会议带来不利的影响。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2

虽然学会已经多渠道打开国际合作局面,但是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我会的国际布局与中国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尚不匹配;我会网罗的国际知名专家匮乏;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青年才俊明显储备不足,面临国际组织“后继无人”的窘境。要进一步提升中国航空学会的国际影响力,需从以下几方面同时发力。

(一)把增强学会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作为提升学会服务能力的总目标

ICAS1957年成立于美国纽约,注册地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当前秘书处设于德国,共有正式会员30余个(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组织任正式会员),涵盖所有航空主流国家。ICAS每两年举办一次航空科技大会,规模800人左右,是航空界的罗马盛会,汇集航空领域顶级专家,展示该领域最新科技进展。因此,若想提升中国航空学会国际影响力,应将该国际组织作为主战场,而主要途径是进入其执委会参与决策和举办会议。当前中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中国航空工业正在崛起,中国代表投稿与录用量多年来连续居非主办国第一,ICAS主席与执委会主席均与我会有较好关系,面临如此大好形式,我会必须抓住机遇,全力推荐合适人选进入ICAS执委会,代表我国航空科技界发声的同时,为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入智力资源。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副主任秦久怡在2015高端学术会议发展论坛及展洽会上作了关于《积极争取在华召开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在国际组织中开展工作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有专家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第二个层面是参与国际组织有关计划的制定;第三是举办国际组织会议;最高层次为将国际组织秘书处设在我国。这为学会在国际组织中的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鉴于此,中国航空学会应逐层深入,逐步加深参与程度,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形象。

(二)以大型国际会议/赛事为依托,加深与其他国际学术组织的参与度

中国航空学会现已与多国航空学术组织建立起双边关系,这种具有共同活动平台的双边关系比较稳固,并通过定期活动得到不断强化和加深。例如,我会与澳、韩、日联合主办亚太航空航天技术学术会议,每年一届,轮流承办。依托此会议,中国航空学会与其他三国航空科技社团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相比而言,与美国、俄罗斯、以色列、巴西、法国等国家的双边关系由于缺乏固定交流渠道和平台,而流于形式。如果能够以学会主办的大型国际活动与赛事为依托,将双边关系做实做深,不仅有利于活动的国际化、经营模式的转变,也将为学会未来拓展海外联系提供重要积累。在活动中加深其他国家学术组织的参与,可以通过邀请作为联合主办、海外专家进入组委会等多种方式实现。

(三)打造“一阵地”“一窗口”,聚拢国际专家,扩大对外宣传

以学会主办的航空学报英文版为阵地,聚拢国际知名专家进入编委会,不仅能够提升期刊国际化程度,提升文章质量,还十分有利于期刊在国际航空科技界的推广,从而扩大中国航空学会的知名度。另外,全面提升学会英文网站的可视度与信息量也是展示学会风采的重要平台。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开启中国航空学会微信平台,并在其期刊上、会议宣传册上、网站上多途径进行广泛传播宣传,也是扩大学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应重视国际会议网站与宣传册的制作,因为这是海外合作单位与代表了解会议信息、评估活动质量、判断主办单位实力的第一途径。

(四)以需求为导向,夯实双边关系

学会存在之根本是为会员服务。中国航空学会有单位会员150余家,覆盖航空全产业链。面临国内航空政策利好,企业与航空科研机构迅猛发展,国际合作需求迫切的大好形势,如果学会能够通过走访调研,及时了解单位会员需求,协助其与海外组织或者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服务会员,更能够为自身拓展稳固而持久的海外关系。此外,与航空科技发达国家的航空社团建立会员共认制度,是快速吸收海外会员、扩大学会国际知名度、丰富会员权利、提升学会吸引力、强化学会间合作的有效措施。

(五)做好人才储备与托举,成就后继有人、百家争鸣之景象

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会作为一个组织,能在国际社会上享有重要地位,靠的是其自身的实力,但是实力的体现靠的是人才。虽然我国航空领域从业者数以百万计,同时具备学术水平高、英文交流能力强、活动能力得到国际认可的中国航空领域科学家却是屈指可数的,这已经成为我会难以在ICAS领导层取得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要想后继有人,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发掘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通过国际会议发现游离于学会组织之外的专家学者;通过国际赛事,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委员;通过大学生活动,发现具备潜质的年轻才俊,将信息整理分类,首先纳入学会会员系统,之后分门别类的培养与发展,以期成为中国航空学会未来国际舞台上的中流砥柱。人才培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是学会未来推动产业发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以及航空强国梦的战略储备。

(六)激发组织活力,形成学会总会与分支机构齐头并进之势

由于中国航空学会所处行业具有军工背景,其国际化的进程远远落后于全球化的进程。如何迎头赶上,引国际先进技术与人才为我所用,需要学会总部调动起各个地方学会、分支机构、会员工作站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各级组织将具备条件的内部会议发展为公开会议,公开会议发展为国际会议,鼓励分会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国际组织以及海外组织进行调研,适时地以总会或者分会名义加入相关国际组织,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力雄厚的他国同领域组织建立双边关系,联合举办研讨会或开展具体项目合作。

(七)引国际人才与资源为我所用,着力提升学会的软实力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3

各位十月馨的创业同仁,十月馨的家人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时节,春华秋实!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我们共聚泉城,迎来步源堂干校第十二期市场干部集训班开课。今天的付出与努力,正是为着明天的丰收与收获!

首先,我谨代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公司总部全体同仁对大家的归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步源堂干校为市场干部组织轮训,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内强素质、苦练内功,充分调动员工的创业内动力,深入理解“关爱健康,服务至上”的核心内涵,厚积薄发,让我们的内动力和宗旨外化成强大的销售力!让“预防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效益和“有豪宅、有豪车、有品位、有尊严”的个人价值能够统一地充分地得到体现!

从去年三月十二日十月馨销出第一盒算起,时间过去一年半,这个时间段在十月馨品牌战略积淀的过程中算不上太长,但却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 十月馨已由最初的星星之火演化成目前的燎原之势:

目前,十月馨已辐射包括京津在内的25个省市,南至深圳,北及内蒙、宁夏、辽宁;东达江浙,西至云贵川陕渝!已真正实现了宽幅度布局,为下阶段的大纵深发展、实现全国大品牌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市之初,十月馨品牌含金量不断增加,已参加过七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全国产科服务模式与正常分娩疑难处理研讨会、四川十六次妇产年会、河北2013妇产年会等重点性的学术研讨会。历次高端学术会上,都有重量级专家对十月馨在围产和临床上的重大意义做深度阐述。

金秋十月及下半年,十月馨将在学术界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即将参加10月18日环渤海地区围产学术会议、10月24日召开的八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10月30日第四届中国妇幼保健发展论坛及一系列省级地级专业学术会议。

七八月份,十月馨通过战略合作伙伴中国母婴第一媒体宝宝树向全国一万多名孕产妇发出调查问卷,57%的孕产妇表示会继续服用十月馨,43%的孕产妇表示会考虑继续服用十月馨。

十月馨的品牌成长已进入加速期!

为进一步提升品质,十月馨最新进行产品的第二次升级,全面采用来自美国、德国、英国、瑞士的进口原料生产,产品实现了“稳定性更强,纯度更高,吸收利用更好”的提升,确保为广大孕妈妈打造真正安全有效的专用营养补充剂!

第二, 十月馨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专业化的品牌队伍:

一年半的时间,围绕十月馨的创业项目,在这个创业平台上已经凝聚了一支认同十月馨

文化、认同十月馨理念、认同十月馨产品、认同十月馨体制、认同十月馨服务模式的子弟兵队伍。这支种子队伍必将真正受益于十月馨大发展的成果!

在现有市场操作升级实现精耕细作的同时,我们要加快市场的规模扩张,2013年要实现全国XXX人的基本架构和基础,2013年要为我们未来每个人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 十月馨的推广和运作模式已成熟,品牌战略愈加清晰:

十月馨以“专为中国孕妈妈均衡营养研制”的产品定位和“宝宝更聪明,妈妈更漂亮,十月馨因为有爱”的品牌定位,明确了“打造中国孕产第一品牌”的战略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配套了成熟的运作推广和服务模式,“XX + XX + XX + XX”的模式,确保多对一全方位的“权威 + 体验 + 服务”理念的真正落地。第一品牌的构建与积累已真正具备了执行层面的可行性保障!

各位同仁,精通的目的在运用,因此,大家要学以致用。

为此,向大家提几点要求:不管我们学习基础知识,还是技战术经验,我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传播优生优育常识,通过观念的转变,才能形成高层次的认同与合作,这样就建立起了十月馨和广大客户及孕妈妈的关系,再加之我们高附加值的售前售后服务,十月馨品牌的意义就真正意义上形成了。这需要我们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地努力!

相信大家都能做到!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4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从问题出发,聚集各种有关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并从中推理出一个共同的正确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的心理操作过程。迪斯尼正是运用“聚合思维”,在建立游乐设施、出售门票基础上,利用世界各地的迪斯尼乐园建立的卡通形象的品牌力量,整合影视、图书、玩具、礼品、服装、商业地产等多种产品,通过品牌形象的多层次深入开发和利用,不但保持了迪斯尼的领先定位,也实现迪斯尼品牌在多领域的溢价和永续发展。在商业竞争中,聚合思维通过分析市场走向定制面向未来市场的设计战略,为架构全新战略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在全国学会开展的继续教育中,也必须从提升继续教育活动效果出发,按照聚合思维的方式,在业务活动中聚集相关信息,全面统筹规划,才能达到较好的继续教育整体规划效果。1.继续教育与会员服务相辅相成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全国学会,有义务也必须为会员提供学习机会,满足其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迫切需求。而继续教育培训主题、内容、形式的确立,则主要来自学会在为会员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与会员的深入交流,汇总会员对行业发展专业技术知识需求的反馈。只有通过该方式确立的继续教育培训主题,才能切实满足行业发展需求。2.继续教育与学术会议互为补充在全国学会组织举办的学术会议中,通过大会报告,行业专家的专业技术领域、技术水平、授课能力、内容吸引力都能够得到全面而直观地展示。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极为关注的大会报告,在继续教育活动中,可以为相应专家提供更长的讲授课时,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在继续教育活动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课后普遍咨询、广泛关注的行业新动态、新技术等前沿课题,则可以作为全国学会组织学会会议过程中的讨论议题,及时有效地为行业发展解决难题。3.继续教育与网络宣传相互促进全国学会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对继续教育活动全程进行宣传报道,以及在培训前期微信公众平台将与继续教育活动主题契合的内容持续推送,对全国范围内相关行业认识、了解学会的继续教育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宣传作用。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学会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内容上的充实,并且随着培训活动的开展,其关注量也节节高升,从而为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学会各项活动的宣传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4.继续教育与科普宣传相互支持在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提升培训效果编写的图文详解手册,不仅辅助了培训过程中实际操作环节的教学,保证了培训活动的效果,更是通过之后的公开出版发行,在全社会普及了专业技术。5.继续教育与人才评价协同发展继续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部分,但是不同组织机构继续教育的教育水平良莠不齐,必须建立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人才评价机制在人才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功能,是进行人才识别、人才配置的基础和前提,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因此,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与工程技术联系紧密的行业,人才评价体系必须对参加人员进行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评定。通过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学员进行人才评价,也能够直观衡量学会培训人员的学习成果,为学会的继续教育品牌建设进行广泛宣传。

二、结合人才发展需求,确定立体交叉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立体交叉”是公路工程专业术语,指两条或多条线路在不同平面上相互交叉的连接人工构造物。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的主要形式。全国学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首先要对本行业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充分适应人才发展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建立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而实际工作中,人才发展方向,正与四通八达的立体交叉公路体系相同,具有诸多发展方向。因此,全国学会建立了立体交叉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和基于此体系的人才评价体系。在为会员提供服务、开展学术交流、走访调研企业等业务活动中,搜集整理行业内对继续教育需求的信息,全国学会了解到不仅刚刚从事工作的初级从业人员需要继续教育培训,已经入行多年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希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甚至许多行业专家也希望学会能够邀请权威专家组织高端研修活动。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岗位的差别,对专业技术的关注也有所差别,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岗位转换的问题。因此培训体系也必须是立体交叉式的。1.建立立体交叉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全国学会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相关人员的职业要求及《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的“岗位培训、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高级研修”体系,并参照了国内外大量相关先进经验,如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以解决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建立员工岗位胜任特征模型为核心的培训体系框架;电力行业突出全员性、独特性、技术性、适应性、超前性的行业培训特点,以保证培训可持续性,兼顾从业人员自身发展需要,进行全盘而周密设计,确立了立体交叉的继续教育体系(图1)。该体系,针对工人、工程师、管理员三个不同职业序列的从业人员的不同发展阶段,分别提供了对应的专业技术提升、工程技术培训、前沿高端研修活动的立体交叉的继续教育体系。通过开展立体交叉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解决会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需求。在该体系中,等级的划分实现了不同系列之间的对等,为实际工作中切实存在的人员转岗问题,提供等级参考依据和继续教育保障,完善继续教育的交叉进行,使该体系更加贴近会员的发展需要。2.建立基于立体交叉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人才评价体系立体交叉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为全面实现学会会员的人才评价提供了可能。在人才评价体系中(如图2),专业技术提升、工程技术培训、前沿高端研修活动分别针对初级从业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学者,全面覆盖了学会的全部会员,并在继续教育活动后为学员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作为参加对应等级人才评价的凭证。立体交叉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具有多层次、分类别、交叉综合考虑、目标聚合的继续教育体系特色,是聚焦于切实提升学员个人能力及社会竞争力,按行多层次、不同职业序列进行针对性培训,全面提升会员个人能力及社会竞争力的新型终身学习体系,符合会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切身需求,得到会员的一致认可。

三、根据行业学科特色,进行多授课方式结合的复合式教学

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周期越来越短,教学体系正逐步从传统的单一教学体系向现代的复合式教育体系发展。教学方法和内容也趋于多样化,重视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融,以启发式、讨论式等现代教学方法为主。全国学会在开展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也必须充分结合行业学科特色,充分运用专项培训、综合培训、集中授课、在线学习、专题研修、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试验指导、现场参观等方式,建立复合式继续教育模式。

四、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开展聚合式交叉复合模式继续教育活动实例

早在2003年美国国防部委托国家科学院调研的《面向21世纪国防需求的材料研究》报告中就曾指出:“到2020年,只有复合材料才有潜力获得20-25%的性能提升。”近年来,北京、江苏、山东等省市,相继建立了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已经由传统的国防、航空航天领域,扩展到关系国际民生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经济、科技和人类的生活。复合材料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复合材料行业所需培训量也逐渐赠大。2014年,国内开设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高校仅为26所,年毕业生人数仅为700-800名,高校教育严重滞后于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复合材料行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作为复合材料行业唯一的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按照聚合式交叉复合模式继续教育策略,于2014年8月和11月分别组织举办前沿高端研修系列的“全国纳米复合材料前沿高端研修班”和工程技术培训系列的“全国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培训班——制备工艺培训”,均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统筹规划学会各项工作,聚合于继续教育整体策划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采用聚合思维方式,在会员服务、学术会议、网络宣传、科普宣传、人才评价等业务活动中进行相关信息聚集,为继续教育活动进行了整体策划。在“全国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培训班——制备工艺培训”中,邀请之前参加学会主办的“复合材料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技术咨询研讨会”,并做“高性能纤维与汽车轻量化技术”报告,得到与会代表高度关注的东华大学余木火教授作为授课讲师。在4个学时的培训课堂上,余教授为各位学员充分讲解了“复合材料工艺在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现状”,得到了学员的热烈欢迎。学会组织专家为提升该次培训活动编写了图文并茂的培训资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成型操作手册》,在培训结束后,经修改,将通过与出版社联合出版,面向全社会普及复合材料专业技术,并且作为培训资料继续使用。培训结束之后,通过考核,学会为学员颁发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结业证书》,此证书不仅是学员参加培训,取得预期效果的凭证,更是今后参与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并且学会为每位学员都进行了积分记录,将对其成长轨迹进行终身追踪,及时提供服务。学会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对培训活动进行了从培训通知、开班、圆满举办的全程跟踪报道,在行业内对培训活动进行了充分宣传,尤其是微信公众平台自培训通知的2014年10月初开始,坚持以复合材料制备为主题推送相关信息。到2014年11月24日培训开始时,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量也由3200人快速增长到4500人。

(二)结合行业人才发展需求,开展立体交叉的继续教育活动

“全国纳米复合材料前沿高端研修班”立足为行业专家提供高级研修平台,邀请香港科技大学终身教授Jang-KyoKim、香港理工大学周利民教授等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专家讲授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动态。高级研修班得到了全体学员的高度认可,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近距离了解到了国际的最新科研动态,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研究方法,此类研修班对国内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全国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培训班——制备工艺培训”属于立体交叉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中的工程技术培训活动,主要针对复合材料工程师和项目经理进行先进工程技术经验的普及。本次培训活动,由来自全国44家复合材料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或部门经理,共74位学员参加,也切实为他们解决了工作存在的诸多技术难题,得到会员的高度认可。

(三)结合复合材料行业特色,进行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复合式教学

复合材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涉及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机械等多门学科交叉,是一门极具发展潜力的多学科交叉新型专业。复合材料设计与加工一体化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有较高要求的学科。一名优秀的复合材料工程师,必须在实践中体会增强体和基体材料的实际性能和加工特点,通过理论学习,更好地进行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不断优化,提升其力学性能。因此,开展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复合材料继续教育活动,为缺少实践操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熟悉增强体和基体材料性能和加工特点的机会,为已有复合材料加工经验的操作人员提供理论知识的指导,对于提升全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的工程技术培训活动,坚持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复合式教学模式,确保在理论授课环节有大量工程案例分析,在实践操作环节每位学员都能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操作。树立了培训内容丰富、重实效的继续教育工作品牌。

五、结语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5

1986年考上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下属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成室的研究生,在王其灼导师指导下攻读药物化学-医药情报学硕士学位。

1989年研究生毕业,次年赴美国北德克萨斯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1年转入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化学系并于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不对称合成和不对称金属催化化学家Halterman教授。

博士毕业后,一直在波士顿几家主要的生物技术公司: Proscript/Millenium, Biogen和 Scriptgen/Anadys 从事新药开发工作。

1996-1997年加入美国第二大生物技术公司――生基公司(Biogen)从事新药研究,对抗充血性心衰药物CVT-124的后期研究作出杰出贡献,使其顺利进入Ⅱ期临床;此外,还解决新型抗哮喘药VLA4拮抗剂的GLP合成的关键步骤,使Biogen与Merck顺利签署1.45亿美元的合作项目并参与该药的临床报批的前期工作,使之在短短的三个月中迅速进入临床Ⅰ期试验,受到Biogen各级领导的好评。

其后,加入美国SCRIPTGEN从事抗感染药物的新药开发和研制工作。其研究范围包括运用快速平行合成和组合化学于抗真菌,抗病毒的创新药物研制。成功地发现一系列高活性、高选择性小分子化合物(Ana-245; Ana-246 已完成临床前开发,参见:省略),并申请了两项专利。

目前,从事于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开发中国微生物资源和科学化草药资源。

在近10年的旅美学习和工作生涯中,梅晓丹博士的研究成果在世界性的杂志上发表,并在多个学术会议上予以展示和演讲。

除了学术研究之外,他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曾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1992-1993年度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并表现出杰出的组织才能,获得休士顿领馆颁发的杰出领导荣誉证书。

因为对美中医药信息和产品开发特别感兴趣,他成为美中医药开发协会纽英伦分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任1998-1999年度副会长兼公关部主任;成功地使其从二十几位的小协会发展到拥有350多名科学家、教授和企业家的协会,90%以上的会员具有博士学位,是未来医药事业发展的广大的脑力资源。他还参加组织了美中药协(SAPA)1998年第六届年会,吸引约500位海外华人药业科学家和学者参加;积极组织了美中药协纽英伦分会第一届年会,主持美中药协纽英伦分会第二届年会。现任全美美中医药开发协会常务理事。

同时他还与其各界朋友承接了一份旨在联络海外华人社团的同仁报纸《新大陆》,任该报社副社长兼主编。

另外,他还是国际高科技合作协会(参见省略)的主要发起人,并任该协会的会长。在短短的三个月间,发展起由数十名不同国籍的高科技专家组成的高科技协会,并构架了内部的长期稳定、跨文化、多方位合作的组织结构。

2000年,应中国人事部和南京人事局邀请,他率领19位高科专家代表团分别参加六月份南京高科学术、商务交流会及大连的海外留学人员周暨创业恳谈会,参与北京大学“21世纪生物技术前沿论坛”,筹办2001年沈阳-大连629海外学子创业周的“生命科学结束前沿论坛”,邀请了数位世界顶尖级科学家如“伟哥之父”诺贝尔将得主Feurid Marray博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 Collier博士,美国“克隆技术公司”董事长,拥有数亿资产的Kenneth Fong 博士,及10名海外著名华人教授,分别邀请了1993年诺贝尔奖得主Richard J. Robert博士,199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 Rolf Zinkernagel博士,2002年Kurt Wuthrich博士和10余位外籍科学院院士来华讲学与合作,为我国外国高端智力引进,高端人才培训和国际交流做出卓越的工作和贡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为了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策划了定期的国际新药发明科技年会,国际生命科学前沿论坛。近期组团参予了中关村五月份召开的新世纪生物前沿论坛。

高端学术会议范文6

孜孜以求,

做一名出色的“领军人”

我国有位著名医学专家曾说:“医学是一项极其神圣的事业,是一项极需做出奉献的事业,更是一项需要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事业。”纳丽莎主任正是这样一位视医学事业无比神圣、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医德情操的医师。48岁的她,温文尔雅的举止,亲切和蔼的为人,却掩饰不住她对待医学专业的严谨、认真和务实。她从1990年7月在西北民族大学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便一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超声心动图室工作。现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脏中心功能检查部主任和心脏中心管委会委员。她的专业是心脏大血管超声诊断,主要技术专长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诊断各种心脏疾病及术中监测手术疗效,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前病例筛选、术中优化参数、术后随访和疗效评估,以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临床的应用等。

工作中,纳丽莎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以服务于临床诊断为己任”,廉洁行医、勤业敬业、精益求精。自2009年担任心脏中心功能检查部主任以来,她主持了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带领科室大胆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并获得多项荣誉;多次主持大型国际会议,培训和推广心血管超声诊断新技术,将医院心脏大血管超声诊断工作做得风声水起,为该区心血管超声影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已成为宁夏地区心脏大血管超声影像专业学科带头人,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在国内,尤其是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在24年的医学生涯中,病人的需求、科学的诊断就是纳丽莎行动的指南。她为人谦虚严谨,真诚热情,工作中更是严以律己,严格遵守医德规范,在全科树立 “服务病人、服务临床”的理念,时刻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千方百计为病人、为临床提供科学、准确的诊断报告。日常工作中,她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在认真履行好本岗位职责的同时,严谨求实、奋发进取,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工作之余,她悉心关心科室同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从各个方面考虑每个人的实际困难,并予以帮助和解决。

作为全区心脏大血管超声专业学科带头人,纳丽莎始终致力于做好超声心动图诊疗、教学、科研、培训及行政管理为一体的工作模式。她紧紧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制订适合本科室发展的各阶段工作计划,并分步实施。她始终把诊断报告质量和患者安全管理提高到科室日常工作的首位,制订、修改、完善科室各种检查流程、诊断报告质量控制体系、患者安全管理等文件。积极参与危重症及疑难病例的诊断、会诊和治疗工作,做到及时诊断、及时处理,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她尤其注重加强科室基本设施建设,购进高端心脏超声专用医疗仪器、设备,全面提高科室业务水平;同时,她还十分重视学科专业人才的梯队建设,合理培养、利用人才资源,拟定出科室各级医师的亚专业发展方向,并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培养。她针对实习、进修医师及临床住院医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定期开展专业小讲座、专题讨论,使他们在业务能力上逐步提高。她积极带领科室人员开展新课题、新项目的研究,不但提高了科室整体科研水平,还有效激发了全科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并在紧抓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仍然不忘加强科室员工的医德医风教育和思想素质教育。

真情奉献,赢得尊敬与爱戴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责任重于泰山。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纳丽莎对医学前沿的探索坚定而执着,对慕名求医的患者极为热情和负责任。她经常叮嘱下级医师:“做医生,医德是最重要的。一颗真心实意为病人着想的心就是一剂良药。作为医技科医生,科学务实的态度更重要,如何在第一时间为病人做出准确的诊断,便于病人早期治疗、解除病痛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永恒的课题。”

婴幼儿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同行公认的“最令人头痛”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婴幼儿通常需要在安静状态下才能顺利进行检查。一部分婴幼儿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烦躁不安、不易入睡、哭闹,个别患儿服用镇静剂后也不起作用,这非常不利于检查,使得诊断难上加难,花费的时间更长。而且,凡是纳丽莎参与会诊的婴幼儿,几乎都伴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情常常处于危急状态。为了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让婴幼儿最大限度地“配合”,尽可能缩短检查时间并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每一次检查时,纳丽莎都会根据不同年龄段安排科室人员为小患者播放手机音乐、喝水喝牛奶、边检查边逗孩子,让家属给孩子讲故事等等;有时实在没办法了,就让年轻医生给患儿小声唱歌;如果仍然行不通的话,就再次预约检查时间。对于远道而来的患儿,无论下班后的中午还是晚上,科室人员总会看到纳丽莎忙碌的身影,还会听到她耐心细致地给家属交待孩子的病情,以及诸如下一步需要到哪个科室去就诊之类的问题。

作为守护生命的卫士,纳丽莎经常强调:“一定要多为患者着想。”她以身作则,对待每一位病人都认真检查,耐心解说并科学地因病施诊。她教育年轻医生:“健康是指身心健康,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面对患者针对诊断结果的任何疑问,你的回答都必须是严谨、准确、科学的,但同时还要讲究技巧,争取给患者满意的答复。”每逢专家会诊时,她面对前来就诊、咨询的每一位患者,都不厌其烦、通俗易懂地向对方讲解。当患者有疑虑时,她总是耐心、仔细倾听并给予满意的回答。病人期盼的眼神、发自内心的感激,激励着她更加努力工作。在她看来,给病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本身就是良药。

她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从检查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为患者着想。如果是远道而来的患者,尽量争取当天做完检查明确诊断;若诊断结果属于“危急值”范畴,她会亲自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请对方及时施治或尽快收住院。这不但为患者争取了治疗时间和抢救机会,还节约了食宿费用。许多患者及家属深受感动,送来锦旗或感谢信,以表达他们的谢意,赞誉这位“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好医生;有些患者甚至会送给她钱物及礼品,但都被她婉言谢绝。

“真情换真心”。多年来,纳丽莎凭借自己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全区同行、全院同事以及广大患者的爱戴、信赖和尊重。

攻关科研,专注学术

做一名德技双馨的好医生是纳丽莎不懈追求的目标。伴随着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感促使她及时了解、跟踪国内外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新动态,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经过多年勤奋刻苦的钻研和努力,她在宁夏全区乃至西北地区心脏大血管超声医学专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通过严格的国家公派留学考试,纳丽莎以Visiting Scholar的身份赴瑞典林雪平大学医院研修一年,主要从事心血管超声领域的科研工作。回国后,她应用所学知识,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进行科研立项3项:2005年、2007年获得批准自治区人事厅“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项目2项、2006年立项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2006年、2007年分别荣获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新技术新业务院级二等奖、三等奖殊荣。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她以Academic Fellow的身份赴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带薪研修一年,主要从事心脏超声专业技术临床实践工作。回国后进行科研立项4项,其中2009年自治区人事厅“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 项目1项,2010年立项自治区外国专家局“2010年度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计划”1项,2010年立项自治区科技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项;2011年立项自治区人事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择优资助经费” 项目1项。2010年、2013年获得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新技术新业务院级三等奖和二等奖殊荣。

自2010年至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中心“宁夏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已连续举办了5届,由该院心功能检查部超声心动图室承办的“宁夏心血管医学影像学术会议”也已连续举办了5届,每一届参会代表均超过120人。作为宁夏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纳丽莎不仅肩负着本科室业务发展的重任,还以全面促进全区心脏大血管超声专业的发展,促进宁夏地区超声心动图专业诊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己任,旨在惠及广大病患者。每次论坛或会议都特别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就心血管疾病基础、心血管影像学,以及临床内外科治疗方面的最新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指南解读、个案报告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和现场操作演示。5年期间,纳丽莎所领导的团队持续、深入地贯彻医院“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方针,共邀请国内外著名超声心动图专家和临床心血管专家36人次来院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仅国外专家就达13人次,分别来自丹麦奥尔堡大学医院、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新加坡妇女儿童医院。 2013年10月,她还牵头承办了自治区人社厅项目“全区超声心动图与临床高级研修班”,参会代表超过120人。

纳丽莎和她的同事们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学术会议,将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技术方法传播进来,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提高了本地区心血管医师诊断水平,规范了心血管疾病诊断指南;加强了心血管影像学领域诊断新技术的交流及推广,同时改变了基层医师诊疗的理念,降低了误诊率及错诊率;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共同提高了本地区心血管诊断水平和科研水平,为宁夏及周边地区心脏大血管超声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顾全大局,铸就累累硕果

近年来,随着医学各专业学科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临床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新生儿科、儿科、呼吸科等科室对超声心动图诊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纳丽莎深知,只有自己首先努力钻研业务,提高科研能力,向纵深度发展,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才能够不负众望地当个合格的科主任,科室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壮大,最终满足临床科室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她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合作,不断提升团队服务能力,积极组织选送科室人员进修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并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她特别注重学术梯队建设,心脏中心功能检查部目前已有两名医生为在读博士。对年轻的下级医生,她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精湛的技艺、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一支科研能力强、临床技术水平高、教学水平过硬的科室专业队伍。

自从2004年赴瑞典林雪平大学医院研修返回医院以后,她以第一主持人身份相继开展了6项新技术新业务,其中4项获得了院级奖励。2007年、2013年与心血管内科合作2项,2010年、2013年、2014年与心脏大血管外科合作3项,2006年与妇产科合作1项。以上所有新技术新业务均填补了区内学术空白,为该领域专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有力提升了该院心脏大血管超声专业在宁夏地区的影响力。

纳丽莎的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和科室工作,却常常对家庭照顾不周,用于操心女儿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并不多。2012年6月,正是她女儿高考的冲刺阶段,但就在她女儿实现人生“冲刺”的关键时刻的7日和8日这两天,碰巧遇上心脏中心功能检查部承办“第四届宁夏心血管医学影像学术会议”。为保证会议能够如期顺利进行,她舍小家而顾大家,在会议现场有条不紊地主持大会,直到送走最后一位国外专家。在她的精神感召下,科室人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潜力,虽然办会期间工作较辛苦,但良好的科室氛围,使每一位员工都倍感温馨快乐,并进一步激发了大家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的热情。

在率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前进的同时,纳丽莎自身也取得了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她个人发表了专业学术论著34篇,其中14篇为国家级核心期刊;共参加完成科研课题18项,主持科研立项7项(均为省厅级项目),3次获得自治区科技厅成果奖,4次获得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院级奖项;作为编委,2012年、2013年她参编发表了两部有关心血管超声影像学方面的教材和书籍;主持或参与原卫生部全国多中心注册项目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