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专业探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专业探索范文1
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时间冲突。一般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第三学年,正值学生顶岗实习离校在外,指导老师无法面对面的现场指导,只能通过信息、电话、网络等方式和学生建立联系。同时在最后一学期,学生面临执考、就业和专升本等压力很容易分心,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找工作上,到最后得过且过,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还有部分同学已定好工作的,觉得毕业设计无关紧要,甚至我行我素,不听从老师的指导。
2.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本科学历或来自于医院,虽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偏低,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科研能力,也许通过相关政策提升为高校系列的教师,但技能水平没有实质性变化,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还有部分老师是高校毕业的应届研究生,理论功底扎实,由于缺乏企业背景,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薄弱。同时师生比例失调,指导力量不足,在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之下,导致教师力不从心,难以保质保量完成。
3.学生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但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普遍反应不知如何写作,对毕业设计有回避心理。计算机应用能力差、专业知识不扎实,学校也没有安排系统的相关课程,大多学生不会查文献,且有的高职院校没有购买专业文献数据库,造成资料搜集困难,难以提高毕业设计水平。4.缺乏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毕业设计辅导监控难以到位,无法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及时的跟踪考核,同时学校缺少相应的监管与奖励机制,难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评价仅以校内老师为主,缺乏引入医疗专家社会性评价的环节,答辩考核内容多局限在论文与答辩成绩的考核,而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加之国家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特别关注,每年要求学校上报就业率,以此来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并确定来年的招生指标[2],造成学校对学生毕业答辩流于形式,重成果、轻过程,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相背离。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对策
1.合理安排时间。由于毕业答辩与执考、应聘和专升本等发生冲突,难以兼顾全面,可以提前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确定阶段任务和最后目标,达到先入为主的目的,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设计任务在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构思选题,收集素材[3],同时各专业课程的学习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单科课程的学习中建立和培养系统全局的观念。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指导老师是保障论文质量的根本。安排教师统一进行培训,寒暑假期间到医院进行实践锻炼或参加短期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组建毕业指导老师团队,不同年龄阶段教师进行合理搭配,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与医院合作建立双师指导制,由校内外两名老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校内导师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理解和创造能力;校外导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4]。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坚决反对“拿来主义”,毕业答辩不合格者,记载到成绩册中。其次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学校专门开设计算机和毕业设计等相关课程或讲座,使学生针对性学习毕业设计的方法流程及写作规范,如何选题、调查研究及进行文献检索,增强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夯实基础。还可以将往届优秀的作品提供给学生们参考,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4.建立监督评价体系。建立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网络化平台,加强毕业设计的动态监控。定期对毕业设计选题、开展情况、完成进度、毕业答辩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下一步的整改。建立和健全毕业答辩监督机制,毕业答辩成绩除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小组评定外,还应引入医院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正确引导学生,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5]。建立起奖罚机制,将学生评优评先、奖学金等与毕业设计成绩挂钩,对优秀作品给予表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毕业设计不合格者,延期毕业。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最后一次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虽然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目前存在一些困难,但根据高职学生培养目标,通过深化高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学生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教学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为进一步的临床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作者:吴俊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高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2004.
[2]钟苹.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职教论坛,2012,(14):47-48.
[3]高秀华,周凤兰.高职高专模具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256.
护理专业探索范文2
关键词 护理 职业道德 护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37
Abstract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ursing students in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rofessionalism, let it to stand out in today's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employment market is our vocational nursing school educators must face the problem.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and spiri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vocational nursing professional nursing students is shouldering the burden to heal the wounded and rescue the dying, cultivate their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for the future on medical job plays a vital role.
Key words nursing; professional ethics; nursing students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各种行为规范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当然职业道德教育完全归于学校是不准确的,它需要家庭、工作单位和全社会一起努力。特别是中职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单位真正重视起来,需要中职学校与临床教学实习单位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只要营造出良好外部环境,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职业科学道德素质培养体系,敏锐捕捉到新形势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新要求,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能成长为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又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1 护理职业道德概念的界定
职业道德是指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①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②护士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与健康,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尤显重要,因此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服务方式的改变,人们医学健康观的发展,护患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了服务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患者的权利意识及在医患关系中的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护士的职责和义务了解的逐渐增多,患者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医疗体制改革中保持医疗卫生是事业的优势,护理工作者需赢得患者的信赖和尊重,担负起保护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光荣职责。
2 护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1)是提高护生更好服务患者的保障: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旨在使护理人员能为护理对象提供优质护理。③必须树立学生心中的典型形象,加强学生热爱专业、忠诚本职的思想。南丁格尔说,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患者的阶层、民族、年龄、性别、性格各有不同,患者病情又各有不同,这就决定了学生以后工作的复杂性,也就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不怕脏和累的人道主义精神,具有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忠于病人的思想,学到精湛的技术,树立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护理事业的理想。由此可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
(2)是提高护生就业水平的前提:在现代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服务作为一种竞争手段所得到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护理工作者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掌握和应用操作技能、提高工作技巧、做好本职工作的原动力。④提升护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能有效地使护生能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3 护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现状
由于受区域生源的影响,随着护理专业学生的扩招,学生数量快速增加,学生综合素质也有所降低。面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与现实的诘难,护理教育工作者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如增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开展护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培养、开展丰富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育质量与培养效果。
这些积极的探索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同时也发现尚存在不足之处。对护士职业道德培养路径的全面性把握不足,培养过程没有形成连贯性与系统性。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不够深入,没有把握住改革的关键点,没有摆脱学科体系的窠臼,致使改革的效果不能彰显,针对性与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课程重知识、能力的教育,轻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力度不足,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4 护理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4.1 入学教育中职业道德的培养
创新新生入学教育的手段,通过护理专业学生手册、入学教育大会、主题班会及德育活动课等途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手册中包含大量职业道德内容,如南丁格尔誓言、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简介,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认同感、人文关爱精神等职业道德水平获得提高。并且学生手册采取小册子的形式,利于学生长期保存,经常阅读与感悟。
4.2 制定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案
分析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探讨培养路径,制定护理专业职业道德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从创新入学教育手段、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职业道德培养的课外活动等多方面探讨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路径,力求体现全面性、创新性、针对性与时效性,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
4.3 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
在教案中体现德育目标,教学过程种融入德育案例,在教学评价中,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保障职业道德内容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护理工作始终贯穿着职业道德思想,护理专业课程是护理职业道德的重要载体。护理专业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在现代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才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4.4 护理专业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应用高尚的思想情操去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加强自身的良好的行为道德修养。临床护理工作者及带教老师要发挥用自己的榜样作用,不论在理论教学方面还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都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临床护理工作者及带教老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无意识地进行仿效。树立学生的正确道德观念。护理专业的学生对医学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不懂医生的职业道德,也不懂护理专业工作者应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什么样的业务水平,这些是职业道德的基本。所以学校教师及临床护理工作者应在教学、实习、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观念教育。
4.5 开展丰富的校内外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道德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的过程。社会实践是护理专业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桥梁,通过多种活动,以参与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⑤课外活动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开展与职业相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系统性的职业道德培养课外活动。
4.6重视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护理专业工作者不能仅靠各种规章制度对自己的约束,应让职业道德行为形成习惯,养成自己良好的职业品格。护理工作者要勤奋学习、不断地探索创新,丰富自己的护理经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结合专业课程进修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果必须在从业生涯中巩固和强化。在临床带教中,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是带教工作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护生实习效果及今后发展,是完成技能目标的原动力。⑥通过见习、实习教育、岗前培训、临床带教等途径加强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实习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服务的职业操守。将职业道德表现列入实习生鉴定内容,在出科鉴定与实习鉴定中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实践表现作出评定。
4.7 毕业教育
毕业教育中高度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采取教育大会于班级主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向护生传播必须养成优雅的风度,端庄的举止,才能让患者对护理工作者产生信赖感。护理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勤劳细致、严肃忠诚的品格,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弄虚作假。护理专业的学生需养成良好的个性修养,谦虚谨慎,在以后的工作中尊重、体谅、帮助每一个患者。要养成沉着果断,遇事不慌和灵活机动的好习惯,始终保持自己崇高的职业道德。拓展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包括岗位职责、风险认知、职业形象、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等。把握护理职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将最新的内容带给学生。举办优秀毕业生讲坛,宣传毕业生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等优秀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5 结论
通过对用人单位及带教老师的问卷调查,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座谈会、电话访谈等多种途径,检验职业道德培养的实际效果。结果显示毕业生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快速提高,以及职业态度、人文关爱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大幅改善;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职业认同感、职业价值观强烈,综合素质满意度显著提高。实践证明,通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探索与实践,对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 陈惠珍,苏爱华,张玲等.社会学习理论在护生职业道德培养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A):66-67.
② 徐晓雪,夏小红,林佳佳.浅析护理职业道德与护士职业素质的重要性[J].吉林医学,2010.31(3):382.
③ 史瑞芬.市场经济中的护理服务文化[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3):1-3.
④ 张秀蓉.浅谈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的有效性[J].护理研究,2003.17(6):64.
护理专业探索范文3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通过学校的理论教学和有限的实验教学是难以做到的[1]。目前高职护理学生所缺乏的是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了培养适合临床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有必要适当改革教学内容,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我校实训课程中开展综合性实训项目有效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一体化,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现总结如下。
1 护理综合实训课程设计
1.1 在护理专业中增设综合实训课程的意义
护理专业作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主要由核心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两大部分组成,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两大部分,必须对全部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如果只是在分解状态下进行,后果将是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该专业技能的实质,从而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难以使其达到专业培养的全面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分解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时,必须将技能课程进行整合,将专业课中若干个核心技能要求合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的技能要求有一个系统和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能,专业课程各科目教师之间应达成共识,在教学实践中互通有无,协调互补,把原来分散在各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进行整合,构建起具有专业整体性特征的综合实训课程,使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朝专业一体化方向发展。该课程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完成整体护理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护士的核心素质。
1.2 开课时间
综合实训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末,学生临床实习之前8周,每周2学时,共16学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完成了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护理理论、护理程序,各种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对临床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和护理措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由于接近实习,对临床工作环境有强烈的向往,求知欲望高。
1.3 课程设计
综合实训项目将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外、妇、急危重症各科护理技能进行优化整合,融入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精选、设计综合性实训病例和模拟临床情景,形成“强化技能、注重综合、体现人文”的综合性实训课程[2]。以真实临床护理病例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将具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常见疾病设计为综合实训题目,学生经过分析和查阅资料发现护理问题、提出护理诊断、确定护理目标,从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3]。
1.4 课程实施
教师集体备课,选择实践性强,设计性强的临床病例,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和编辑,将学习任务与病例有机的融合,病案按科室共分内科护理模块、外科护理模块、妇科护理模块和急危重症护理模块四大部分。
教师将准备好的案例于综合实训课前一周给学生,每班分成16组,每组5―6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分组讨论、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解决相关的护理问题。课堂上创设情境,在模拟病房创造条件,模拟患者住院的情景。由学生分角色、分任务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化护理。根据学生表现,教师给予指导、评价、考核及总结。
1.5 效果评价
我们对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综合实训课的开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间形成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利于把各门课程进行贯通,为进行临床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6 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主要分为个人考核和小组考核两大部分,个人考核评分主要看该同学在实训中承担角色的任务完成情况,护理操作技能的正确与否及熟练程度,相关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小组考核评分主要包括角色分工是否合适,团队协作情况如何,护理措施是否得当,是否存在护理错误,是否有独到见解。
2 讨论
首先,综合实训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寻找答案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4],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把病案真实再现,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有助于提高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加强。
其次,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综合实训课程将护理职业技能与专业临床课程知识进行优化整合,构建模拟临床真实情景病例,可以达到淡化课程、学科界限,体现相关学科、相关知识与护理技术的交叉与融合的目的。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运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可达到实训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顺利对接,学生在走向实习或工作岗位后会降低陌生感,从而很好的适应岗位需求。
最后综合实训课程的开设有利于高职高专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5]。教师们必须集体备课,充分讨论,设计好病例,阅读大量的相关内容, 以应对学生对问题的各种解答[6]。教师只有具备了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操作,解决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因此,要加强实训教学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技术素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综合实训课程质量的关键,因此我系教师在具有教师证的同时都具有护士资格证或者医师资格证。并且我校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年必须有不低于两个月的医院顶岗实习任务,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避免教学与临床脱节。
综上所述可知,综合实训课程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魏碧娜.在医学检验专业中增设综合实训课程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8):115-116.
[2] 雷芬芳,邓翠珍,赵亚珍,等.护理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216-218.
[3] 周彩云,袁俊.临床实习前开展护理学基础综合项目强化训练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8,22(27):2529-2530.
[4] 高颖.建构主义理论在见习前护理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教育,2011,8(6):278-280.
护理专业探索范文4
关键词:医教协同;护理教育;培养模式
1基本情况
1.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以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护理专业2017届、2018届4个医教协同班学生(研究组)和参与教学管理的医护人员为主要对象,以接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学生(对照组)为参照对象,通过教学成绩相关数据比较、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了解人才培养质量。
1.2调研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由调研组成员负责问卷发放和回收,调研组负责人进行实地走访、记录和梳理。共发放问卷185份,回收185份,回收率100.00%;实地走访两个教学医院,分别为楚雄州人民医院和大姚县人民医院。
1.3统计学方法
主要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道网录入数据,获得问卷结果。
2结果
2.1培养效果较好,但师生主观评价稍有差异
调查组分别从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对培养效果的满意度、再次参与的主观意愿等方面对学生和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与医护人员的主观评价存在一定差异。医护人员对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一致持肯定态度,总体满意度非常高;84.97%的学生认为培养模式改革很有必要,但是只有65.57%的对培养效果感到满意;而在再次参与医教协同培养方面,70.69%的学生选择愿意,有29.31%的选择不愿意或无所谓。经过访谈,调查组了解到部分学生存在对医教协同培养模式认知模糊、对医院教学环境和方式不适应以及依赖心理较强等问题。
2.2岗位能力提升,但就业竞争优势未凸显
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第二学年的护理专业课程在医院开设,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教学,学生融入医院环境,直接接触临床,将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相结合,培养临床思维、临场沟通、应急处理、团队协作和人文关怀等岗位能力,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2]。从调查结果看,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学生在操作能力、人文素养和护理礼仪3方面有明显优势,操作能力较为突出。以培养目标为参照,校院双方均认为学生还存在专业知识有待加强、理论与操作不能很好地衔接及自我认知不清、定位过高等问题,可见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效果欠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有待加强。就业是社会对毕业生能力认可程度的直观反映,调查中研究组34.66%的学生认为与对照组相比自己在找工作过程中稍有优势、43.75%的认为没有优势。从两届毕业生就业率来看,研究组学生就业优势并未凸显,与对照组差别不大。
2.3专业课程设置合理,但教师教学成效不好
为进一步了解教学成效,调查组统计两组学生第二学年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和护考通过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学生专业课程平均成绩略高于对照组,但在人均挂科率、护考通过率方面并不占明显优势。调研组就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成效两方面进行了调研,发现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虽然学校和医院均要求选派经验较为丰富的医护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教师,但研究组近40%的学生认为在校教师上课效果好,83.98%的学生认为在校教师有必要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并且多数学生认为来自医院的教师应加强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师生沟通能力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培训。而参与教学的医护人员也认为需要通过观摩、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学能力。
2.4学生管理规范,但课外活动有待丰富
学生管理是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实施的困难之一。目前各教学医院依照学校管理模式,为学生选聘专任班主任进行管理,并按照学校教学时间安排学生作息,总体情况较好。但有两个问题较为突出:(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研究组学生和教师普遍认为在医教协同培养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缺失。(2)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问题。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调研组发现研究组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频率远远低于对照组,活动形式也比较单一,多数是教学医院的职工活动,专门针对学生的活动很少甚至没有,这与调查中研究组45.51%的学生选择偶尔有活动,35.96%的选择一学期有1~2次活动的结果一致。
3讨论与建议
3.1重视医教协同宣传,提高学生认同度
本次调研发现,研究组学生对医教协同培养模式有一定了解,但较为肤浅,仅停留于表面。参与前多数学生对医教协同知之甚少,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不清楚,没有从内心对这种模式产生认同感;参与后又因缺乏适当的交流和引导而出现适应不良,被动学习,自我定位不清,对学什么、怎样学缺乏思考,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加强对医教协同的常态化宣传,通过主题班会、动员会、座谈会、新老生交流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并接受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号、微视频、学院网络宣传阵地等宣传医教协同培养现状和进展情况,促进学生对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从认知转变为认同。学生入院后应组织岗前培训,全方位帮助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明确学习要求,清楚学习安排,融入医院文化,并按照医院的规定和要求履行自身职责,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成效。
3.2明确实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护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护理岗位需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院校双方应在实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将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素质进行有机融合,以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人文关怀与合作能力、信息运用和终身学习能力4方面专业核心能力为重点,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3]。逐步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效果反馈体系,借用客观量表如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评判性思维量表等,建立有利益相关的第三方人员参与的综合评价系统,及时获取政府部门、行业单位、行业专家、学生及家长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方式,提高社会及教学医院的认可度。尝试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有效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是实现校院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情景“三融合”的有效途径。(1)鼓励学院专业教师“下、访、挂”,担任医院护理部相关职务,在教学医院组织开展岗前培训、教学巡讲和示范教学等活动;鼓励医护人员到校随堂听课、观摩,参与学院师资培训;学院和医院教师定期进行讨论交流,学习新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根据教学医院实际情况创新授课模式,将研究组教学进程和课程安排与对照组分开,如授课计划不以2学时为单位,而是按专题或项目内容随机安排,甚至可以单科推进方式开展某些课程教学,通过教学方式小班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全面推进教学改革[4]。
护理专业探索范文5
1设计思路
1.1科学划分小组
科学划分小组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保证每个小组的水平大致相同,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学习动力,增强取胜信心。
1.2重视学生预习工作
预习是学好课程的前提条件。在一次课结束时将下次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并布置在下次课中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小组在下次课上都有机会为大家讲解。如果是新的护理操作项目,则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找相关操作视频,到实训室先自行练习。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则记入笔记,待课堂上解决。
1.3课堂小组间交流
互助提高经过学生自主预习,学生们对课程内容有了一定认识,也有了思考后的疑问。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请各组学生对新课进行讲解,每组讲解一部分(每组讲解内容由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定,为了让所有学生全面预习),护理实践操作方面,则由老师随机抽查学生操作。最后将所有小组的问题总结到一块儿,小组之间交流研讨,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教师启发引导,操作演示,帮助解决。
1.4课堂练习及评价检测
课堂练习及评价检测能及时发现学生是否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及时暴露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使师生双方及时改正错误和不足。随机抽取小组内成员进行检测,被抽取的学生成绩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平时的课堂测验成绩将要计入期末总评。这样做,则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组内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过程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所以这部分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前一周先提供给学生一个病例:上午9时接到门诊电话,有一名男贫血患儿将收住入院。患儿由家长抱入病房,面色苍白,呼吸急促。通过问诊,获取病史资料:患儿,男,早产儿,9个月。生后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近1个月来逐渐出现面色苍白,且食欲不佳,精神不振。查体:营养差,皮肤、黏膜苍白,精神不振。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0g/L,红细胞3.5×1012/L,MCV70fl,MCH23pg,MCHC30%。末梢血涂片显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以小细胞为多。入院诊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根据这个病例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让大家下去查阅资料,下次课每个组推荐一名同学就各自分配到的问题进行讲课,教师将对每个同学讲课的效果进行评定打分,分数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计入期末总评。问题有:该患儿诊断为贫血的依据有哪些?贫血的严重程度如何?缺铁性贫血对机体有何危害?如何对该患儿进行护理?……
3实践效果
分到任务后,学生们课下查阅资料,热烈讨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积极询问老师,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是前所未有的。在各自讲课过程中都能讲述清楚、透彻。对于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同学们激烈讨论,寻求正确答案。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护生为主体的小讲课模式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模式教学中,由于护生需要查阅文献以了解相关知识新进展,可发掘护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潜能[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真正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经过实践,小组合作制在护理教学中显现出以下优点:
3.1更好地达到护理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者,转向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习成果分享者。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育对象由一个个学生转变为数个小组;师生交流过程中,由单一的“填鸭式”转变为师生间多向式的交流。教师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教学得失。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3.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此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锻炼自我以及交流提高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锻炼了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一次以上的发言机会,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听取别人见解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3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教学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将全班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成员共同学习、探究、讨论为教学活动基本形式,为每个同学创造了平等机会,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的表现机会增加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信心得到了加强。教师可以充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弥补了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3.4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护理专业探索范文6
关键词:班主任;英语;涉外护理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71-02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迅猛增长。目前医疗服务国际化发展迅速,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却严重缺乏医护人才,虽然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医护人力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和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的医护英语教育在学制、护理理念、临床实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护理院校的大中专和本科毕业生不能直接与国际接轨,在国内外呈现出就业难的局面。同时,国外缺乏医护人才的地区也已经将医护人力资源的开发目光投入到我国人才市场。目前具有良好的外语技能和护理国际化水平的医护人员在深造上占用绝对优势。于是,医学院校纷纷开设涉外护理专业,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培养国际型护理人才。
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04年开办涉外护理专业以来,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涉外护理专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打造涉外护理这一品牌专业,师资力量尤为重要。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通过对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之间的比较,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将笔者做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班主任的思考介绍如下。
一、涉外护理专业现状
(一)学生特点
首先,学生素质特点。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生源筛选相对比较严格,不仅对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和总分要求比较高,并且要进行口语面试。所以比较而言,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入学成绩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高,素质也相对较高。
其次,学生性格特点。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自主意识较强。创新能力强,相比较其他专业学生,自我优越感表现明显。
第三,专业性质特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课时多、要求高。此外,为了突出涉外护理专业的特色,在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汉、英双语讲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配备
1. 班主任。要打造涉外护理这一品牌专业, 师资力量尤为重要。笔者所在的学校,涉外护理专业的班主任要求较高,英语教师和护理双语教师是该专业班主任的最佳人选。班主任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同时在英语和护理专业课的学习方面可以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指导和帮助。
2. 任课教师。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仅专业素质要过硬,还要有较高的人文修养, 才能成为国际型护士, 这就需要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 以打造该品牌专业为己任。在我校,涉外护理专业的教师要做到业务精通,品德端正,为人师表。
二、思考
(一) 加强班主任自身队伍的建设
在我校,涉外护理专业的班主任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该专业班主任要求不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做的有声有色,还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强自身的英语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了解并学习学生所学英语教材,适时的在英语学习上帮助她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对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学生英语学习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涉外护理专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合格护理人才。护理工作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工作,其人际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及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心理素质是从事护理职业的基本要素。因此,涉外护理专业的班主任,在平时管理学生时要重视素质教育,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借助英语知识的学习创建良好班风
班主任要明白: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学习的价值在于以英语为工具,完成工作任务;与服务对象有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了解病人需要、服务于病人;促进、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充分利用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特色,结合英语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高尚精神等德育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种英语课外读物,增长有关英美国家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
1.英语知识的学习。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处理班级的一切事务。我校采取的是封闭式管理,学生只有周末时间才可以出校门。那么,在学校里,老师就是她们的家长,尤其是班主任。学生每天在学校生活、学习,与她们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班主任是她们在学校最亲的人,在学生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学生心理这一优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和强化英语知识。比如,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生早晚自习的时间:早自习领学生读书,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晚自习可以抽出半小时的时间,对所学的课文和单词进行默写,并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赏罚。
2.班级英语活动的开展 。我校学生每天下午有二个小时的课余活动时间。这段时间,正是班主任可以开展班级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针对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班主任可以从网上发掘蕴含积极的文化内涵英文材料或文学作品中,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比较东西方文化异同;或者请学校的外籍教师做比较文化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下转73页)(上接71页)日益受到越来越多西方人的推崇,了解到英国人的礼节和严谨,了解到美国人勇于创新勇于尝试的民族精神等。出了学习文学作品以外,班主任可以教学生唱英文歌。许多学生喜欢唱英文歌曲,而不少英文歌曲本身就包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思想教育题材,通过有选择性地教唱英文歌曲,以学生喜闻乐见,轻松愉悦的方式,让学生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培养良好品质和精神,并且提高英语的听力水平,学习一些地道的表达方式。另外,班主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设计模拟病房,培训服务意识临床实习注重英语强化训练,用英语交接班和书写护理病历,开展护理服务素质训练,强调服务意识,进行良好性格、气质、与人格特征的引导。
班主任除了组织多样化的英语活动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英语的学习:班级内部举行英语演讲比赛,多排练和表演英语话剧,自主的设计英文板报,创办属于本班级的英文报纸,多去学校的英语角练习口语等等。通过一系列的英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充分发挥她们的特点和优势,还可以培养和谐友爱、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班集体。
(三)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
学生的学习情况、上课效率,任课老师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要掌握学生课堂的真实情况,要求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多沟通交流。班主任通过任课老师可以了解到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以及个别差异生的学习情况,从班级管理入手,开有关学风建设的主题班会,树立学习榜样,交流学习经验,并督促学生课后的预习与复习,配合任课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此外,笔者建议,涉外护理专业的班主任可以担任本班的任课教师,以情感因素激励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他们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激发。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帮助者,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设置教学情境等方面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善于从情感的维度、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其实际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组织,将知识讲解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努力为学生提供能发挥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为了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涉外护理专业的建设必须继续受到高度的重视。作为班级管理中的引导者,班主任需要更加努力工作,完善自我。在涉外护理专业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将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成功地培养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个人修养、职业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对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柏靖. 关于涉外护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