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1

摘    要: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在控制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采取随机盲选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50例实施医院感染护理干预,进一步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46.00%(P <0.05)。观察组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生活、社会功能上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护理干预实施于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纳及应用。关键词: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 护理干预 控制 医院感染 作用近些年来,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性疾病的发生率逐步升高,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炎、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瘘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1-2]。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病情显现出危、急、重的特征,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紧急的侵入性操作,再加上老年患者抵抗力较弱,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大[3-4]。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医院感染会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负担,其危害不言而喻,加强护理干预十分重要。鉴于此,此次研究重点探究护理干预在控制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中的价值效果,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采取随机盲选法分成2个不同的组别,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50例实施医院感染护理干预,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2.69±1.41)岁,病程1个月~1.3年,平均病程(6.81±1.02)个月,脑卒中31例、脑动脉炎10例、脑动脉瘤7例、颅内血管畸形2例;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2.67±1.28)岁,病程1个月~1.4年,平均(6.87±1.15)个月,脑卒中30例、脑动脉炎11例、脑动脉瘤6例、颅内血管畸形2例、脑动脉损伤1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所有入选者均通过实验室检查、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等确诊,符合《各类心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6]中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2)严重精神障碍者。1.3 方法1.3.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严格按照内科常规护理流程执行,处理好护理期间出现的异常问题。1.3.2 观察组实施加强医院感染护理干预方案,主要的护理内容如下:(1)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护理人员应提升医院感染防范意识,基于循证医学理念,查找文献资料,掌握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情况及高危因素,加强对于年龄>70岁、合并基础疾病超过2种、侵入性操作、钻颅手术等高危患者的监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完善院内感染控制制度;按照《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标准》,制定不同区域(如手术室、诊疗室、拍片室、器械消毒室)的感染预防规章制度,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把各环节的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进一步做好消毒隔离方面的工作,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由相关管理人员起到监管的作用,确保每个环节医疗器械的消毒合理规范,防止病菌污染。一次性物品使用后扔到指定位置,废弃物定点存放,专人回收,固定运输路线。(3)保证手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科室应完善手部卫生用品配置,在病床床位及走廊,配备足够快速手消毒剂,水龙头改为脚踏式水龙头或感应式水龙头。(4)贯彻落实消毒隔离制度:病房分区管理,每日使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床栏杆、门把手、水龙头等可能携带病菌的物品进行消毒;诊疗区域内,每日3次使用移动式空气消毒器进行消毒,持续1 h,消毒后开窗通风,使用含氯消毒剂湿拖2次,患者用品一人一用,不可交叉使用,每周为患者更换一次床单,如若发生污染,需及时更换。进行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应穿戴好帽子、口罩、手套等,认真洗手,物品分类摆放于清洁区及污染区,保证清洁区及区域内物品不受到污染,检查无菌包的有效性,且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扫地、更换床单等行为。(5)医院感染健康宣教: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文化程度,介绍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以及患者的感染风险评级,介绍医学感染知识,宣传隔离制度、“六步洗手法”等预防知识,告知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多饮用温开水,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医院感染风险。(6)医院感染自查整改:成立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监管小组,在医院感染检查整改过程中,需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检查方面可实施日查、周查以及月查等方法,并通过不定期检查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及责任心,针对其中的不足及时改进,并以此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及责任心。在检查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医疗器械检查、物品消毒检查、废弃医疗用品处置工作检查等,并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的例次,进一步对各环节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明确各环节工作存在的缺陷,及时上报,并结合实际问题,制订合理科学的整改方案,并及时整改,确保后续医护工作的高效及完善。1.4观察指标(1)记录两组发生呼吸道感染、血液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等医院感染的例数,计算发生率。(2)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量表),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生活、社会功能4个维度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生活质量成反比,即: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7-8]。1.5 统计数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生活质量评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医院感染发生率)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46.00%(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n(%)]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经积极护理后,对照组躯体健康评分为(68.50±7.52)分,心理健康为(69.71±7.75)分,物质生活为(67.82±8.05)分,社会功能为(68.70±7.86)分;观察组躯体健康评分为(79.50±8.71)分,心理健康为(79.55±8.16)分,物质生活为(78.13±9.25)分,社会功能为(80.51±8.94)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多存在失语、偏瘫等后遗症,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侵入性治疗及护理,医院感染风险大[9-10]。加强控制医院感染护理干预,应先对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加强高危患者监护,完善院内感染控制制度。再明确医院感染防范工作的执行标准。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做好清洁与消毒,贯彻落实消毒隔离制度,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如何防范医院感染,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基于医院感染发生现状作出整改,可有效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降低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表示,针对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方案,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并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与之相一致[11-12]。此次观察组加强控制医院感染护理干预,结果表明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此外,在护理期间相关护理人员也需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以和蔼、礼貌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交流,充分尊重患者,保护好患者的个人隐私,以此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从而能够积极配合院感防控措施的落实。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实施于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纳及应用。参考文献[1]卢一荷,章霞.人性化护理在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818-3820.[2]贺玉娇.老年脑血管患者磁共振检查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8):230-231,234.[3]金灵芝,钱凯华.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脑血管意外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5):54,70.[4]刘茜.老年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患者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8):140,142.[5]何晓雪.康复护理对脑血管意外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1):96-98.[6]武香梅.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51(11):1408-1409.[7]周华芳,利星.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在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应用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7):83.[8]丁宗英.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跌倒综合护理干预研究现状[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上海市护理学会:上海市护理学会,2019:301.[9]汪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4):72-73+75.[10]许曼丹,陈慕洁,张伟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5):164-165.[11]樊志香.早期康复干预对脑血管意外后下肢DVT预防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9):152-154.[12]彭云.浅析护理干预在控制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9,25(8):174-175.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2

山西省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 山西省临汾市 041000

【摘 要】心内科护理工作具有工作专业性强、难度大、患者起病急、发展快、病情突发复杂多变等特点,因此心内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较其他科室具有更高的风险,对患者病情的发展和医院的整体形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我院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科学的应对策略,以期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消除潜在风险。

关键词 心内科护理;风险;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患者对医护人员期望值的升高,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心内科病室面对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来势凶猛,是目前医患纠纷的多发科室,在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心内科护理的风险包括药物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医院管理因素等。本文通过对潜在风险的全面分析,提出了应对和防范风险的对策,全面提升了心内科护理的质量。

1 心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

1.1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因素是心内科护理的风险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 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由于心内科患者的起病急,发展迅速,需要护士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部分护士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不足,在工作中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不能预见潜在危险因素。在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不能熟练使用抢救设备,延误抢救时机。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只按要求对患者进行医疗护理,而忽视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容易造成患者和家属的不满,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和心理状态,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1.1.2 护理记录不完善

完整、准确、及时的护理记录是反映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是记载护理工作开展情况的最有利证据。由于对护理工作的监督不足,造成护理记录不完整,事后补充监测记录,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是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隐患。

1.2 药物因素

除了药物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外,很多心内科的心血管药物使用还有其特殊要求,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患者轻度不适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引发意外事故。如多巴胺、胺碘酮等有较强的血管刺激性,易引起静脉炎;硝酸酯类药物要求严格控制滴速,若滴速过快可能会导致血压下降、眩晕等不良反应。

1.3 医院管理因素

1.3.1 护理工作安排不科学

由于心内科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护理人员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工作强度较大,易导致身心疲惫,精力不集中,从而造成医疗事故。由于心内科工作辛苦,易造成人才流失和人员配置不足,影响治疗效果。

1.3.2 医院环境因素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心内科患者来说,医院地面湿滑、病床无护栏等易导致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心内科护理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2.1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成立风险防控小组,汇总发生的心内科护理安全事故,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措施。定期组织心内科护理人员学习,总结和分析护理风险事故和纠纷案例,提高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医院的新仪器和新技术,掌握操作技能并熟练操作。使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心内科护理的质量。

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和规章制度的培训,使护士知法、懂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增强护士的责任感,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并定期组织考核,保证能够真实完整反映护理过程,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2.2 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

心内科护理需要优秀的护理团队,护士长可以根据每个心内科护士的个人素质,通过细化排班、细化工作职责,合理安排工作。可以采取新老护士搭配的方法,既满足了护理工作对实践经验的需要,又能满足高强度工作对体力、精力的需求。

2.3 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

心内科护理人员要更新理念,通过主动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使其了解到疾病的进展,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进行高风险操作时要告知患者和家属,让其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加强安全教育,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利于治疗的开展和疾病的康复。

2.4 加强病房日常管理

每日查房时注意检查病床等医疗设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在病房和走廊设置防滑措施和标语,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

2.5 加强药物安全使用

心内科护理人员要做到三查十对,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等。在使用新药前详看药品说明书,在使用药物时要严密关注患者反应,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定期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原因分析和总结,以防范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3 结论

心内科护理工作复杂,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心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不仅能够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更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史小峰. 心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0:123-124.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3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运用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应用预防性改进、过程改进和持续性改进质量控制模式,对收治的860例住院患者按护理差缺、差错和意外事件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理差缺率由改进前的4.5%下降到1.4%;护理差错率由改进前的1.7%下降到0.2%,意外事件发生率也有所下降。其中护理差缺改善最为显著(P<0.01),护理差错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对护理工作的每一环节进行有效控制,能有效减少差错的发生,住院患者满意度从95.0%提高到99.3%(P<0.005),改善明显。

[关键词] 老年病房;护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b)-119-03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aontrol and evaluation process for establishment of geriatric ward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ode

GU Moli, CAO Jia, SUN Yingna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Cadr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geriatric ward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 Using the risk factor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control and evaluation process, and applying the quality control model of preventive improvement,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860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lack, error and accident. Results: The nursing lack rate fell from 4.5% to 1.4%, the nursing error rate fell from 1.7% to 0.2%, and the accident incidence rate also declined, among which,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lack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P<0.01),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erro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while the accident incidence rat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due to the lack of statistical data.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every aspect of nursing,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error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satisfaction from 95.0% to 99.3% (P<0.005).

[Key words] Geriatric war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它包括了一切护理缺陷和一切安全隐患[1]。

护理安全管理运用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应用预防性改进、过程改进和持续性改进质量控制模式,使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及意外事件的发生例数明显减少,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防止护患纠纷发生方面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模式是集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于一体的安全管理模式,2008年10月,我科采用此模式,对病房高危因素、护士操作流程、技术理论水平、护理服务方面采取预防为主,动态监控,细节管理、持续改进等方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9月收入我科6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860例,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9月收住的423例老年患者为实施前组,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住的437例老年患者为实施后组。两组老年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成立护理安全质控小组

2008年10月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护师组成的安全质控小组,负责收集本科室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每月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在全科护士会议上提出讨论,并制订预防控制措施。

1.2.2 重视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通过对护理人员(含进修生、实习生)进行护理安全、医疗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教育贯穿护士工作始终,使科室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同时,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消除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2.3 运用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围绕安全抓护理质量

1.2.3.1 护理危险因素的识别 总结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9月护理安全管理经验,其主要目的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内在和外在风险因素。内在因素有护士责任心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操作欠缺、护患沟通能力缺乏;外在因素有管理监控不严格、技术培训不到位、规章制度不遵守、操作流程常违规。

1.2.3.2 护理危险因素的评估 建立了意外事件、压疮预报评估表,对跌伤、坠床、压疮等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1.2.3.3 护理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 根据科室的专科特点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切实落实护理规章制度,加强风险意识的管理,注重护患安全。每月召开护理人员座谈会,分析护理现状及安全隐患,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明确各个风险因素的影响力[2]。护士的业务素质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3-5]。我科室分层次对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技能培训考核,在考核中注重个性化,分析存在的问题,督促护士改进、提高。同时,在临床管理中注重细节管理,加强对高危人群、高危时段、高危操作的管理。科学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弹性安排护理班次,调查工作时间,从而缓解护理人员心理压力[2]。为突出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室制订本专业护理常规及危重患者的护理抢救流程,确保关键时刻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好科室各种设备管理,定期检查、清洁、维护。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发生故障的应急处理能力,严格操作规程,加强对科室抢救、毒麻药品的管理,班班交接并制订专用交接登记本。

1.2.3.4 提供优质服务,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医疗纠纷中65%以上是医患沟通不良造成的[6]。我科室推广“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推行“五个一”,即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一张整洁的床铺、一份详细的介绍、一杯温热的开水;实施“一个要求、两个掌握、三个留意、四个满足、五个回声”的护理服务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该模式实施后,护士安全意识增强,护理差缺、差错发生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前患者的满意度为95.0%,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9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Р<0.005)。见表3。

3 讨论

3.1 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3.1.1 以“预防”为主

本模式重点将“防”放在首位,实施过程控制,细节管理,持续改进,将解决护理危险因素的关口前移,及早消除不安全隐患,把发生护理不安全因素后的消极处理转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

3.1.2 重视风险管理

本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集全程引导,动态监控,责任到人为一体的方法,从严格落实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技能培训、加强环节质控、重视风险管理、重视安全教育、定期隐患自查、实施干预措施等方面一一细化,由点及面,进行全方位管理和控制。

3.1.3 加强护士专业技能培训

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的基础[7]。我科根据科室特点加大新护士的培训考核力度,经过培训――考核――应用――检查,提高了新护士的专业技能。表2结果显示,通过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减低了护理差缺的发生,其中护理差缺降低最为显著(P<0.01),两组间护理差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在本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方法不断更新,护理工作更系统化、规范化,使护理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护理安全管理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患者入院、住院、出院的过程中,强调了“以防为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了护理安全的管理,强化了护士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行为,增强了护士的自律性和安全意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随着护理缺陷发生数的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明显提高,表3结果显示,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良好的护患关系,又促进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地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安全管理应始终贯穿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只有护理人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专科水平,以爱心、慎独为指导,认真履行职责,从根本上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才能使护理水平进一步提升[8]。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芳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 程凌燕,蔡金华,李加宁,等.护理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12):10-11.

[3] 郭春英.护理安全问题及安全管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0,8(5):1294-1295.

[4] 华玉珍.如何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管理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4):154-155.

[5] 黄芳平,林湘燕,陈碧珠,等.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院,2007,7(1):120-121.

[6] 赵炳华.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35.

[7] 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 防范护理差错[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4

【关键词】妇科;安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20-02

引言

患者安全即在患者的就诊过程中,实施必要的安全措施, 预防或避免病人发生不良后 果或伤害,包括预防差错、偏误和意外[1]。目前,医疗护理安全质量已成为患者选择就医医院最重要、直接的标准[2]。患者安全是医疗护理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医护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患者的就医安全质量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3]。妇科的护理是具有较高风险的工作,要求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因为当前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的限制,病人的病情变化存在不可预知的特殊性质,病人对就医成效的希望值过高、患者情绪的多变复杂性、加上护理工作的服务职业属性,令妇科医护工作者在工作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度较高的安全隐患[4]。为了有效地预防妇科安全隐患的发生,我们对我院妇科护理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制定实施了针对性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 一般资料

1.1.1一般资料。我院妇科共有护理人员18名,均为女性,30岁以上者8名,30岁以下者10名,平均年龄25岁。本科及以上学历者5人,专科学历者10人,中专学历者3人。中级及以上职称者5人,护师6人,护士7人。

1.2方法

1.2.1对2011年1月份2013年1月我院妇科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妇科护理安全隐患的来源,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①患者方面,如目前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对当前医疗要求高,对医疗费用产生疑问等。②护理方面,如护士自身法律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等。③其它方面,如大手术患者、化疗患者、老年患者、急腹症患者等都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安全隐患。

1.2.2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防范对策。①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②加强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与考核。③加强护患沟通。④对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重点环节加强细节管理。

2 结果。

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后,2013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妇科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明显减少,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上升至95%以上。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我院妇科护理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①患者方面。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前进的大环境下,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处于持续的增强过程中,患者整体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使其在寻求医疗支持的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同时患者也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医疗护理的安全质量、医疗护理技术的提高产生了更高的需求。临床上,常有一些病人及其家属因为没有对自身疾病和医疗技术发展现状的充分了解,认为自已的疾病经治疗后好转并非难事,对治疗护理的效果出现过高期望值, 一旦经治疗后未获得令其满意成效,则常常将其对治疗效果的不满情绪牵怒于护士,进而导致护患纠纷的产生[5]。有时患者还会因对医疗费用项目的不了解,认为护士多收了其治疗费用,而对护士产生误解,引发纠纷。②护理方面。护士自身法律及安全意识不强,在工作中与患者沟通交流不足,导致安全隐患;护士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临床护理技术经验不足,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局限于本科专科知识面,不能及时对患者可能出现的非本科问题进行准确的预见,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后十分被动;低年资护士因其临床操作技能的不足,可能会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导致患者疼痛不适或因技术能力而造成操作失败,也易引发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满意、不信任,从而出现护患纠纷。③其它方面:老年妇科患者因其具有各自身体器官储备功能不足,且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的生理特点,故其在住院期间可能较年轻患者面临更多的安全隐患,如跌倒、坠床、压疮、烫伤等,会对老年妇科住院患者的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6]。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后留置各种管道,加之病人对病情、手术等方面的知识匮乏,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紧张不安等负性心理与情绪,同时手术本身就有麻醉带来的风险以及术后并发症风险,因而,手术后相关安全隐患比较多,如管道脱落、跌倒、坠床、压疮也不容忽视,对妇科围手术期患者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7]。妇科急腹症其存在起病急、发展迅速、病情严重、难以及时确定诊断等疾病特点,如果未能对这种患者实施准确及时的诊疗护理措施,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8]。妇科化疗患者使用化疗药物也是护理安全隐患之一,化疗药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出现外渗等情况,造成皮肤坏死或其它严重后果,则护患纠纷难以避免,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对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极大。

我们针对上述妇科护理安全隐患,制订并实施了以下针对性的防范对策:①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牢牢树立起“依法行医,文明行医”的意识 [9]。教育和引导护理人员在出现医患纠纷时,冷静自制,理性分析,注意保护自己。②加强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提高妇科护理医护人员整体素质。深厚的专业知识,沉淀、娴熟的专科操作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是妇科护士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护理安全的必备技能。我们要注重专业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培训的强化,按层级定时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理论和操作培训考核、应急预案演练等培训活动,每月均至少一次组织疑难病例讨论、护理查房、业务学习等。特别注重新上岗护士和低年资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积极参加各类层次不同的在职继续教育,来持续提高其业务水平,促进妇科护理队伍的整体发展。③加强护患沟通。重视对护理人员仪表和沟通能力的提高,良好规范的护理形象,易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而愿意主动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可明显提高沟通效能,使患者能够理解护士,尊重护士,当出现不良事件时,愿意与护士一起努力,减轻损害而非单方面的责难护士。④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加强细节管理。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如实习生、见习护士、新上岗及进修护士等,这几类人员是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必须做好岗前培训、带教要规范化。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管理。以妇科疾病病种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为依据,合理安排护理人员,重点时段增加护理人手,重点环节加强防控。加强对特殊、高危病人的安全护理,防止意外发生,如妇科大手术前后患者要加强围术期的观察和护理、化疗病人要加强药物护理、老年妇科患者的安全措施要到位,急腹症要做好应急护理等。重视对高危药品的管理,高危药品是在用药的过程中有较高的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生命风险的药物[10]。高危药品应定点放置,标识清晰。护理人员应熟知其药性、特点、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对患者做好用药指导和宣教,使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出现问题,及时处置。配置时使用标准计量用具,切实履行高危药品风险告知义务 [11]。规范护理行为对护理安全起着保证作用[12] 。应不断制定完善并演练各种应急预案、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制定并重点落实护理安全制度。

4 结论

临床妇科护理工作存在较高的风险性,来自于患者、护士自身以及其它多个方面的因素,使得妇科护理工作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13]。将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的被动处理,转化为事件出现前的积极防范,是医疗卫生机构低投入高回报的先进而有效管理模式[14]。就加强妇科护理安全来说,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和安全意识的强化是前提,提高妇科护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是根本,重视和加强护患沟通是基础,做好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的细节管理是重点[15]。妇科护理安全存在着多方面的隐患,制订并实施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可有效降低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妇科护理安全,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哈维超,周亚夫,顾民,等.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2 009,29 (1):2 0-22.

[2]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

[3] 黄美萍,刘翠萍,王爱敏. 护士对病人安全文化认知情况及安全文化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 011,11(1):65-67.

[4] 蔡瑾瑾.妇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0,23(11): 4382-4383.

[5] 冯下芝.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护理研究,2009 ,21 (5C) :1394-1395.

[6] 聂建英.妇科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 011,27(21):3335-3336.

[7] 张颖.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 012,9(23):102-103.

[8] 林奋越,林利.妇科急腹症的临床护理体会[ J ].中国医药指南,2 013,10(7):51-52.

[9] 孙玺荣,王文洋.护士长在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中的职责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09,25(12):20-21.

[10] 马丽萍,孙正圆,张晓乐,等.我院高危药品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2012,23(45):4259-4262.

[11] 陈丽萍.加强妇科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9):977-978.

[12] 黄梅.影响妇科护理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J].全科护理,2 013,11(6):1693-1694.

[13] 文凯歌.影响妇科临床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J ].中国实用医药,2 012,7 (14):216-217.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5

【关键词】 高龄患者; 髋部骨折; 风险控制; 围手术期

随着社会的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髋部骨折逐年增多,骨折后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1]。特别是围手术期的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笔者搜集2005年6月-2012年6月太原市中心医院骨科资料完整的高龄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68例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6月-2012年6月太原市中心医院骨科高龄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7例,女81例,年龄75~94岁,平均年龄82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59例(35.12%),股骨粗隆间骨折109例(64.88%);伤前活动情况:139例生活基本自理(82.74%),29例需扶拐行走(17.26%);伤前伴发疾病:本组有137例患者并存内科疾病(81.55%),128例患者心电图有ST-T改变(76.19%),78例诊断为冠心病(46.43%),69例有房室传导阻滞(41.07%),19例有肺气肿(11.30%),76例有糖尿病(45.24%),伴有高血压者89例(52.98%),脑血管意外后遗症47例(27.98%),重度贫血6例(3.57%),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4.76%),中重度肺功能通气障碍129例(76.79%)。

1.2 手术方法 股骨颈骨折59例全部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09例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中DHS 35例,PFN 28例,PFNA 21例,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16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9例。

1.3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进行全面检查,询问病史,了解伤前的活动、生活及饮食情况,对全身各器官状况作全面评估。伴发疾病请专科医师会诊协同处理,使伴发疾病得到控制后尽早手术。手术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手术选择以简单、快捷、创伤小的术式为首选。术中心电监护、吸氧,输血,保证血容量。尽可能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彻底止血。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应用高效广谱抗生素1~3 d,同时继续对伴发病进行治疗。定时翻身拍背,皮肤护理,鼓励咳痰。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逐渐增加手术髋关节的负重活动。

2 结果

本组患者166例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死亡2例(1.2%)。无切口感染。术中急性肺栓塞死亡1例(0.6%);1例(0.6%)术后1周急性心肌梗塞死亡。4例(2.4%)术后冠心病发作经抢救缓解,治疗后痊愈。脑梗或脑出血3例(1.8%),经治疗基本痊愈。肺炎8例(4.8%),经抗生素、雾化吸入等治疗后痊愈。术后发生DHS主钉部分退出1例(0.6%),髋内翻2例(1.2%),股骨头切割1例(0.6%)改行股骨头置换,泌尿系感染3例(1.8%),褥疮2例(1.2%),分别做对症处理。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19例,良42例,可5例。总优良率95.8%。死亡2例。

3 讨论

3.1 术前合并症的治疗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合并症以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常见[2],术前合并症的控制可以改善患者机体功能,减少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Ma人等[3]认为术前合并症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McLaughlin等[4]主张老年人术前应纠正主要的异常体征和实验室结果,可以降低术后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另外,术前应常规彩超检查是否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Seymaru等[6]报道肺部疾患占老年术后并发症40%,占术后可预防死亡的20%。国内有研究报道术后肺炎发生率为6.6%[7],本组术后肺炎8例(4.76%),较前者低。因此术前有效治疗肺部伴发疾病、教会患者咳痰非常重要。

3.2 控制术前等待时间 高龄患者长时间卧床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积极的手术可减少卧床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国外文献报道髋部骨折保守治疗的死亡率为34%,手术治疗死亡率为17.5%,而北京医院股骨转子骨折保守治疗的死亡率为3.6%,手术治疗死亡率为0.83%[8]。本组病例的死亡率为1.2%,虽然本组死亡率高于北京医院,但明显低于国外的报道,原因可能与有效地控制伴存疾病、缩短术前等待时间有关。本组病例通常收缩压控制在165 mm Hg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下即考虑手术。同时应积极地支持治法,提高老年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加强心理护理,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

3.3 手术风险控制 在手术方法的选择上采取简单快捷有效的术式。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术中常规应用心电监护,监测心脏功能。术后常规置负压引流管,利于引流液排出。另外麻醉前应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并采取有效地措施防止意外发生。有学者报道致死性肺栓塞未经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25%~30%,及时正确的治疗,病死率可降至2%~8%[9]。本组1例(0.6%)术中死于急性肺栓塞,以后的患者伤后24 h常规注射低分子肝素到术前12~24 h,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并术前常规行下肢静脉彩超,本组病例发现患肢静脉血栓形成8例,放置静脉滤网,有效地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3.4 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防治 本组患者术后当天即主动收缩肌肉,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尽快恢复关节功能,以后逐步增加锻练强度。本组患者中人工股骨头置换者1周内下地,内固定者2周后视全身情况可酌情下地患肢不负重活动。陆启白在研究中报道手术治疗总优良率83.5%[10],本组的患者总优良率为95.8%,较前者明显提高。因此,患者术后常规应用镇痛剂,减轻伤口疼痛刺激,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也是获得较高优良率的有效方法。术后应严密观察、处理原有伴发疾病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疾。纪泉等[7]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疗效的多因素分析中报道表浅软组织感染2.6%,心脑血管意外3.9%,肺炎6.6%。同时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围术期各种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较高[11],本组病例对患者血常规,电解质、酸碱平衡、血糖情况应进行监测,对营养状况不佳的患者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本组病例均为术后24~48 h拔引流管,减小感染的几率。伤口疼痛减轻后鼓励患者坐起进行功能锻炼,应强调患者的主动活动,利于患者排痰和功能恢复。术后12 h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预防血栓形成。尿管于术后3 d内拔除。防止泌尿系感染。护理方面要有详细的计划和针对性,既要注重生活护理,又要注重心理护理。本组病例经过上述对各项手术风险的预防控制,各项并发症的发病率都较低,褥疮为1.19%,脑梗或脑出血为1.79%,肺炎为4.76%。

3.5 国内有学者报道骨折术后早期死亡率为2.7%[12],本组病人死亡2例,占1.2%,较前者低。1例为术中死亡原因为手术过程中突发肺栓塞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患者术前未常规做静脉彩超检查。1例为术后7 d突发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死亡。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13],术前术后应常规抗凝,常规进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发现有静脉血栓,应常规放置静脉滤网,预防急性肺栓塞发生。

总之,采取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较好地控制手术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Jenson C S Mak,Ian D Cameron,Lyn M March.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ip fructures in older persons:an update[J].MJA,2010,192(1):37-41.

[2] Roche J J W,Wenn R T,Sahota O,et al.Effect of comorbiditie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n mortality after hip fracture in elderly people: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J].Br Med J,2005,331(1):1374-1376.

[3] Ma R S,Gu G S,Wang C X.Relationship between surgical tim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senile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s[J].Chin J Traumatol,2010,13(3):167.

[4] McLaughlin M A,Orosz G M,Magaziner J,et al.Preoperative status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J]. J Gen Intern Med,2006,21(3):219.

[5] Zam H R,Skinner J A.Preoperative prevalence of deep r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and delayed operation[J].Injury,1999,30(9):605.

[6] Seymaru D G,Pringle R.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elderly surgical patient[J].Gerontology,2001,29(2):262.

[7] 纪泉,高凡,文良元,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疗效的多因素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27(6):497-499.

[8] 王福权. 谈髋部骨折[J]. 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3):131.

[9] 关振鹏, 吕厚山, 吴淳, 等.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处理[J]. 中华外科杂志, 2003 , 41 (1): 37-40 .

[10] 陆启白.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实用医药,2010,5(5):29-31.

[11] Axhron C,Petesn N,Wray N,et al.Th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en.ungergoing noncadiae surgery[J].Ann Intern Med,1993,8(4):504.

[12] 于学忠,张伯勋,梁雨田,等.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合并疾病和并发症的分析和处理[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6,5(4):261-264.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6

关键词:心血管;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106-01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餐桌饮食质量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经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心血管疾病是血管疾病和心脏疾病的统称,具体还可以表现为脑血管疾病和肺循环疾病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为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同时也是危险性和突发性最高的两种,下面就心血管护理的安全管理进行简单的介绍。

2 心血管护理安全管理简介

2.1 护理安全管理的概念:在护理安全管理中护士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位置极为重要,主要原因有护士是患者进行自主护理的协作者和教育者,同时也是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代言人以及整个患者群体的管理者,总得来说护士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负责患者的安全,同时还要负责对患者的安全进行管理,是一个肩负着管理研究与改进的双重角色。而护理安全管理是指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针对可能引起或导致患者发生法律和相关规章制度允许外的机体结构、心理或功能上损害、缺陷或死亡等的管理活动,其不仅包括护士的执行安全,同时还包括保证患者享受到应有的良好服务和护理等。深入的分析和概括护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安全因素,不仅能够为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还是有效的减少医患纠纷和加强整个护理工作的水平。

2.2 护理安全管理中隐患分析:在护理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的是环境因素,包括患者床位的稳固性、周边物品摆放的合理性,室内光线的强弱,地面是否湿滑造成跌倒等;其次是药物因素,在使用药物之前首先应该了解患者是否具有不良反应或者过敏症状,而对于镇静剂、心血管扩张剂及强心剂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且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避免造成不良伤害;最后是由于患者自身的协调功能差导致跌倒、坠床或烫伤等,此外由于心肺功能较差或者情绪低落导致的自残、自杀等心理不安全因素也是应该重点注意的方面。

3 心血管内科安全管理的策略

3.1 入院评估的安全管理:入院评估是对患者进行安全护理管理的首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对于重症或者紧急的病人应该安排在靠近护士站的房间以方便抢救和病情观察,同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合理的安排护理病房的类型及位置远近等。此外对于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使用床头卡、腕带等等级标示制度,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以考虑留院陪伴以最大限度的确保患者的安全。

3.2 重点患者和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所谓的重点患者是指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病情较重或需要特殊照顾的患者,如急性心衰竭、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患者均应安置在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的心理、生活或疗效观察,在保证护理工作预见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做到全面、准确和及时的掌握患者的情况。此外对于一些年老、行动不便和患病种类较多的患者也属于重点看护的对象,由于老年患者属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多发人群及重点看护人群,所以对于这类患者的安全管理也应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还有就是对于患有血压病的老年患者极易出现饭后低血压、性低血压和药物性低血压,所以在进行安全护理时应该尽量安排患者进行卧床休息,在改变或者下床行动时应保证动作缓慢或有专人进行帮助,此外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还应建议家人陪护,如果家人不能陪护的应该签订说明病情的协议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另外采取简单易懂的语言向老年人进行护理安全措施的讲解,及时进行沟通也是减少和降低安全隐患的重要措施。

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可以分为对于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管理和针对重点区域和时段进行重点管理等两个方面,其中第一点是指由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为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或老年人,很容易感染流行病毒延误治疗或者加重病症,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做好病房环境及个人的卫生工作,采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以降低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而第二点是指对于厕所、门窗、用水房等容易发生意外的区域应该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保证隐患的及时发现和排除。此外重点时段是指在患者就餐或起床的时段应该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进行相关的协助工作,而对于患者因起夜时易发生意外的时间应该采取双板或者倒班的制度。

3.3 患者出院前的心理康复指导: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反复性和难治愈性等特点,多数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会经历长时间的恢复和反复治疗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极易产生沮丧、不安和情绪激动等影响治愈效果或配合程度的不安全心理因素,所以安全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及时发现和消除其不良情绪,帮助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患病的本质和特征,在保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加强患者心理康复的指导。此外还应该向患者或其家属耐心、详细的讲解相关的日常饮食注意事项或者需要进行进补或调养的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还

有助于患者身体和心情状态的同时恢复。

4 结语

通过上文对于心血管护理安全概念和相关影响因素的简单介绍,加深了对安全护理管理的认识以及相关安全管理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虽然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安全还存在较多需要改进和分析的方面,但随着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以及安全管理措施的不断提高,一定能够使心血管内科护理的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