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1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或palliative 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对于人来说,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一般认为,老年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无生存希望,直到生命结束之前,这段时间称为“临终”。临终老年患者一般经过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难免会产生对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惧,难免会产生巨大的悲伤和痛苦,为了让其乐观地面对,作为护理工作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老年患者临终护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1 提供舒适环境。

临终老年患者应安排单人房间,室内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湿度适中、空气新鲜、避免噪音。其目的是让老年患者安静舒适的休息,最大限度地为老年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治疗环境,让老年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最后时光。

1.2 做好基础护理 。

帮助老年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勤翻身,勤拍背,以预防褥疮、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密切配合医疗,及时准确地完成各种治疗和护理任务,如输液、吸痰、吸氧和采集各种化验标本等,不随意终止各种维持生命的措施。

1.3实施心理疏导 。

临终老年患者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心理护理是临终老年患者护理的重点。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老年患者真实的想法,随时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根据各自不同的职业、心理反应、社会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

1.4切实做好临终老年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 。

家属是老年患者的亲人,也是老年患者的精神支柱。家属的精神痛苦会影响老年患者的情绪变化,使老年患者症状加重,因此要做好老年患者家属的工作,促进家属的心理适应。

1.5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

融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减轻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护理人员应站在老年患者的角度,体察他们的需要,并运用敏锐的洞察力,适当地将患者内心的情感反映出来,使他感受到被了解及接纳。

2 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基本要求

2.1护士要具有亲切温柔自然的表情。

温柔、亲切、自然会使患者无戒备心理容易接近,使患者具有安全感。

2.2护士要具有镇定自若的眼神。

护理人员镇定自若或忧郁惊恐的眼神都可做为导体给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惊恐会使患者慌乱,眼神凝注会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眼神镇定会使患者放松对死亡的关注,增加面对死亡的勇气

2.3护士要具有准确表达语言的能力。

恳切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临终患者的护理中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年龄、职业等层次的患者要使用不同语言,语言恳切真挚,语速稳健和缓并配合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如抚摸等,使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处于被关怀体贴慰藉之中,濒死者进入死亡阶段后视力模糊、语言困难但听觉保留时间长,护理人员在床边既不能窃窃私语以免增加患者猜疑焦虑也不能毫无顾忌,讨论病情防止患者受到意外刺激。

2.4护士要具有动作敏捷轻柔的操作能力。

对临终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时动作要特别轻柔敏捷,有序操作准确尽量降低人工呼吸机等各种抢救设备噪声,增加舒适度。

3 临终患者不同心理阶段的护理

3.1否认期的护理。

否认是患者抵御严重精神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心理,护士在此阶段应与患者坦诚沟通既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也不要对患者撒谎,要了解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维持他们的适度希望,缓解其心灵创痛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逐步面对现实。

3.2愤怒期的护理。

此期护士应把愤怒看作是一个健康的适应性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而千万不能把患者的攻击看作是针对某个人的并予以还击,对患者不礼貌的行为应忍让克制同时也应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共同给予患者关爱、宽容和理解使他们能发泄自己的愤怒宣泄他们的感情,并在必要时辅以药物稳定他们的情绪,尤其被事业家庭、子女等困扰的中年患者,发怒时要充分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护理上尽量做到仔细、动作轻柔,态度和蔼可亲得到患者的谅解。

3.3协议期的护理。

此期患者尽量用合作和友好的态度来试图推迟和扭转死亡的命运,因此护士应理解这个时期的心理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应抓住时机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动和希望,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减轻痛苦控制症状。

3.4忧郁期的护理。

此期护士应允许临终患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悲哀,尽量安抚和帮助他们允许家属陪伴,让患者有更多时间和亲人在一起,并尽量帮助患者完成他们未竞的事宜,此期患者有强烈的因孤独产生的关怀需要,虽然患者有时会有独自静一静的想法但不可误解患者喜欢孤独,事实上是患者担心自己害怕孤独造成家人情感上的负担与不舍。这种心理反应是家属和护士在提供爱心的支持与关怀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3.5接受期的护理。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2

关键词:老年人 居家临终 临终关怀 现状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45-01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指有多学科、多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临终关怀团队,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患者缓解病痛,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得以舒适安宁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1]。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日益增多,临终关怀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以及政府的关注。对于现阶段我国国情,居家临终关怀的发展是必然的。居家临终关怀是临终患者在家庭中由社区护理人员定期访视,以家人照顾为主,使临终患者在舒适熟悉的环境中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我国居家临终关怀起步晚,发展缓慢,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居家临终关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护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1 我国居家临终关怀现状分析

1.1 老龄化社会

我国的临终关怀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目前我国临终关怀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即临终关怀专门机构、综合性医院内附设临终关怀病房、居家照料[2]。据统计,到2025年,几乎14%的人口将是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成为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这就预示着将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将成为临终患者,生活不能自理[3]。根据李霞,付伟对188位老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6%的老年人渴望获得家庭式的专业护理[2]。

1.2 资金来源有限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想要从政府资金渠道挪出专项经费来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建立没有盈利的关怀病房是相当困难的[4]。不同于国外临终关怀机构有充足的慈善捐款和政府资金支持,我国政府专项资金少,发展临终关怀机构仅靠民间集资和慈善捐款,建立的机构规模较小,又多不以盈利为目的,机构运转困难。鉴于这种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临终模式更有发展潜力。

1.3 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儒家思想“仁孝”深入骨髓,“落叶归根”,都让老人选择居家临终,“养儿防老”,传统孝道的教育让老年患者和其家属都希望能在家中与亲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时光。这种现象在我国较为普遍,是居家临终护理的发展的有效前提。

1.4 开展临终关怀教育,加强“死亡教育”

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来说,死亡教育几乎不曾提过。而美国的死亡教育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相对于我们国家到现在对于死亡话题都是讳莫如深,死亡教育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传统上对于死后的世界描述都是极其恐怖的,“地狱”,“阴间”等词汇耳熟能详,从小家长就给孩子灌输鬼怪恐怖的思想,对于死亡更是一种禁忌话题,连谈论都是忌讳的。这种思想上的,必须被打破,不然会成为妨害临终关怀发展的强大敌人。加强“死亡教育”,首先可以提高对于生命的认知,了解生老命死的自然规律,也是临终关怀发展的关键。

1.5 临终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据赵佩英[5]等的调查分析,指出护理人员的不足有临终关怀知识缺乏、缺乏临终关怀的护理培训、缺乏规范的临终关怀护理常规。护士在面对传统死亡观和临终关怀的矛盾存在困扰与迟疑,首先从自身出发,走出传统死亡观念的困境,克服恐惧心理,才能帮助患者和家属,传播现代死亡观念,正确认识死亡的自然规律,平静接受,共同度过。

1.6 医院模式

由于医院是以营利性为目的,“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困扰患者就医的难题。医院现阶段以“治疗”为目的,开展以“关怀”为目的的临终病房只是少数,临终病人在医院相对应只能做一些基础的护理工作,而由于床位的紧缺,很多急需住院治疗的病人却无法及时的得到救助。医院治疗已不能挽救病人生命,且多数病人虽然医保政策能报销一部分但自费部分也承有较重的经济压力。老年患者由于担心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疾病无法医治,也会提出回家休养。而医院病人饱和,医院无法提供足够的床位给临终病人,也多数建议临终病人回家修养。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既可较大的降低费用,又可得到家人照顾。

2 我国开展居家临终关怀的对策

2.1 创建舒适的环境

对于老年临终患者,选择居家临终,对于家中环境熟悉也是一个原因。而家属可以根据患者喜好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利于患者保持较好的心情,与其亲属进行告别。良好的家庭环境能降低晚期临终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并有利于家属参与照护患者[6]。

2.2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教育

多数老年患者受慢性疾病的长期困扰,会产生消极厌世的心态,对于外界事物漠不关心,郁郁寡欢。此时更多的是需要家人的悉心照顾和安慰。护理人员可从帮指导患者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变化,从医学的角度,说明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宽慰患者,多多珍惜与家人相处时间,不要过于悲伤。

2.3 注意患者家属的心理教育和疏导

居家临终关怀不仅仅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也要加强对居家临终患者心理的教育,使之懂得生命老化的正常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患者能够接受家人即将离世的现实,协助社区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工作。老年患者临终阶段护理人员因做好家属的工作,提前告知病人病情的发展,预防家属出现过激的情绪和行为,让家属多做安慰鼓励病人,更能缓和病人的情绪。

2.4 家庭照顾为主

居家临终护理有社区医生护士定期访视,更多地是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日常护理工作由护理人员指导家庭成员完成,需告知患者病情进展,以便及时抢救,提高病人生命的质量。在居家护理中,以家庭为单位,家人照顾为主,既能完成家人敬孝的心愿,又能让老人感受温暖的亲情。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5.

[2]李霞,付伟.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143-145.

[3]吴俊晓.农村居家照料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769-770.

[4]王玉梅,肖适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9(3):180-182.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3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临终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68-02

临终关怀是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护理,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让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光里,能够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1]。本文旨在探讨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临终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根据医生诊断,预期寿命在6个月以内、准备在医院临终的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合并有糖尿病的22例,冠心病的16例,肾功能不全的9例,恶性肿瘤伴转移的6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4例,骨折等其他疾病的3例;年龄66~97(82.21±5.88)岁。

1.2方法

1.2.1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①减轻疼痛 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②改善呼吸功能。③改善血液循环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色泽和温度等。患者四肢冰冷不适时,应加强保暖,必要时给予热水袋。④增进食欲,加强营养 注意食物色、香、味,少量多餐,以减轻恶心,增进食欲。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便于患者吞咽。必要时采用鼻饲法或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保证患者营养供给。加强监测,观察患者电解质指标及营养状况。⑤促进患者舒适。

1.2.2评价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测定病人生活质量状况,疾病治疗功能评估调查问卷 (FACT-G)。分别在病人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的第1天(干预前)、及第四周末进行测评。采用自评法,由护士行个人访谈后代其填写。

1.3统计学分析:所得资料全部应用 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2结果

见表1、2。

3讨论

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2]。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由于临终前患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这要求我们注意自身修养,掌握临终前患者心理变化,培养较高的分析能力,对临终患者给予真挚的同情,全心全意为其解除病痛,珍惜患者的残余生命[3]。同时,对患者家属应予以理解,以深表同情的态度劝导他们,必要时提供适当场合让他们发泄悲痛。心理学家认为,长久压抑悲痛的感情,会导致人们的心身疾病;大声哭泣,让悲痛发泄出来,能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4]。因此,护士应做好患者死亡家属的思想工作,多关心,多体贴,多理解,使他们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给予精神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具体地说,可用以下方式帮助他们,促进其心理适应过程[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临终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提高;疾病治疗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刘玉凤.老年患者的临终关怀[J].中国实用医药,2009,29(2):107

[2]崔丽娟,李彦林.养老院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的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47-248

[3]张雪银.94例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10,12(4):245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4

【关键词】 老龄化;临终关怀

【中国分类号】 R4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93-01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to develop hospice-care under the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a low economic level, lack of professionals in hospice-care,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The purpose of palliative care is to improve dying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strengthening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can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project in our country.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二十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于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已跨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临终前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减轻肉体上的痛苦,平静的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而我国81%的临终患者为60岁以上的老人[1],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是癌症、心脏病、脑血管病等。帮助老年患者实现"活得好"又要"死得好"的愿望,临终关怀是最好的举措。

1、 临终关怀的意义

临终关怀是由医护人员、社会学者、伦理学者、心理学者、律师、志愿者和宗教人士等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是一个立体化社会服务机构[2]。他们怀着强烈的同情心、深厚的爱心尽其所能为临终者创造舒适、无痛苦、有意义的生活,致力于提高临终者的生命质量。对于一些临终的人来说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主要途径。

2、 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近20年,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目前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99%的老人没有享受到类似的社会关怀[3]。由于我国从事心理、伦理、社会学工作者较少,宗教人士参与社会活动很少,还不能有效建立起全面的临终关怀。有资料表明,25.78%的护士不愿意参加该项工作[4]。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经过相应培训,对临终病人仍采取以治疗为主的服务方式,不考虑老年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医疗费用过高和医疗资源的浪费[5]。医学技术进步的本意应该是提高生命质量,而不是设法机械的延长个体在世的时间,临终关怀正是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事实,实质上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由于医疗设备的不足及卫生资源的匮乏,目前大多数临终关怀机构要靠医疗收入来维持,这大大阻碍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同时缺乏应有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也是临终关怀理念发展的一大障碍。

3、 建立符合我国特色国情的临终关怀

3.1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临终关怀是一种体现终极关怀意义的事业,其责任主体应是各级政府,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及相关的法律条文并认真组织实施。政府要进行相应人事制度改革,使社会工作专业和护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临终关怀领域能够获得正式的职业认可。

3.2加强死亡教育,使临终关怀深入人心:临终关怀要大力发展必须要从改变人们的死亡观念入手,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使更多的人彻底更新观念,完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3.3多渠道扩大和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广泛吸收社会志愿者参与,对他们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培训,从而基本解决人员紧缺问题。我们还可以参照国外经验考虑根据国情改革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同于呼吁社会团体和个人予以捐助,从而基本解决经费问题,争取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国家也可拨专项经费来支持临终关怀事业,改善现有的机构设施,营造良好的医护环境,使病人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度过有限的时光。

4、 我国未来临终关怀发展方向设想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水平的限制,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今天, 没有人能够给出中国临终关怀的终极发展模式,但我们可以从中国临终关怀未来的发展策略及其指导思想进行一个大致的设想: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必须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设置专门管理机构,组织协调医疗卫生、人事、财政相关部门,广泛吸收民间团体、慈善机构和志愿者队伍,积极探索以医院、社区、老年公寓、养老院、家庭为载体的多种服务方式,最终建成一个从资金来源、人员招收培训到服务项目和内容城乡一体化的临终关怀模式。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使每个公民活的幸福,死的安详,实现和谐社会应该具有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李义庭,李伟,刘芳等,临终关怀学[M],北京: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2003:17-27

[2] 石大钋,医学中的伦理纷争[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17-27

[3] 茅竞伟,乔丽枝,谁来关怀"临终关怀"[J],世界医学杂志,2005;3:20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5

【关键词】社区护理临终关怀

中图分类号:R47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355-02

社区护理工作中,临终关怀体现了崇高的医护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患者的价值,包括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1] 。在社区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高超精湛的临床护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2]。

1 社区护理中临终关怀的理念

以照护(care)为中心尊重生命尊严的理念: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3]。由于观念上的原因,现代医疗体系中皆以治疗为主。医护人员往往是立足于抢救生命,千方百计采用各种手段治疗或延缓生命。诚如库尔勒・罗斯医生指出:“临终病人希望获得休息、平静及尊严,但他们得到的却是静脉注射、输血及气管切开[4]。而在社区护理中临终关怀强调的是以舒适为目的的照护,照护体系不依从护理人员的想法,而是尽量照着病人及其家属的希望来进行护理[5]。临终病人有权知晓自己的病情发展及共同参与治疗过程的讨论,社区护理人员应以病人的要求为服务宗旨,提供一个安适的、有意义的、有希望的生活,与家人共度温暖生活,接受关怀。

2 社区进行临终关怀护理的目的

根据世界公认权威的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出版的“医学主题词表”解释,临终关怀是对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医护措施[6]。社区护理强调的是对临终病人实施姑息性照护(care)不是治疗性照护[7]。对临终病人来讲,大医院的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社区护理的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

2.1在社区护理工作中通过帮助临终病人了解死亡,进而接纳死亡的事实,来维护人的尊严。社区护士应维护和支持其个人权利,如保留个人隐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选择死亡方式等。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8]。所以社区护理工作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

2.2 社区护士给予病人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接受一切即将来临的问题。侧重于解决心理问题,测量病人的个性特征及情绪状态,更加关注与疾病紧密关联的心理学问题,所采用的护理方法必须遵循心理学理论,使用依据心理学原理研制的心理测评工具,较多地通过激发个体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心理调节等方式帮助个体实现其正确面对死亡的目标[9]。

3临终关怀社区护理重点

3.1社区护理要做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侧重心理保健,强调对患有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或干预[10]。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适当延长病人的生命。临终病人由于疾病的折磨,极易产生悲观、恐惧、绝望、自暴自弃的心理。但是他们对亲人的依恋和对生活的留恋,使得他们的情绪变化异常,极不稳定,求生的欲望使得他们心理异常脆弱,并且更加依赖医护人员,没有良好的精神护理,一切治疗及护理的措施就会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心理支持与精神护理对临终前的患者尤为重要[11]。以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增强其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

3.2 减轻病痛及防止并发症的社区护理:有调查结果显示7%的晚期肿瘤病人和60%其他疾病末期病人主诉疼痛[12]。疼痛是一种几乎人人都经历过的感觉经验,随着疼痛加剧和疼痛时间延长,病人可以发生人格的改变,同时,痛苦的哭啼或,使每一个接近病人的亲友都处于继续接近还是撤手不管的矛盾之中,也使参与治疗疼痛的有关医务人员承受内疚和失职的压力[13]。所以,在实施社区临终关怀护理时,解除疼痛是关键。处理原则为主动防治,而不是被动压抑。美国护理学会在临终机构关于推动临终病人采取舒适及减轻疼痛的倡议声明中也明确指出:“只要能控制病人感觉到的痛苦,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药物,多大的剂量,采用何种给药途径,都是可以的”[14]。2000年,WHO提出“让每一个癌症患者无痛”,患者在癌症晚期,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不是治愈疾病,延长寿命,而是减轻痛苦,让患者舒适,提高生存质量[15]。及时给予评估疼痛的指数,根据疼痛指数来描绘疼痛曲线图,找出疼痛的规律,在疼痛发作前给予止痛剂。绝对不能让患者强忍疼痛,违反医疗的人性化护理原则,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吗啡类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防止呼吸抑制,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在社区护理中要加强生活护理,给患者洗头、擦身,保持皮肤的清洁舒适,维护患者尊严。

3.3死后家属的情绪支持:有许多调查表明:丧偶或失去家庭成员是人生最痛苦的经历[16]。亲人去世后,家属的悲痛情绪首先表现为失去感觉,随后出现哭泣、呜咽,然后为抑郁[17]。通常最好让家属尽可能地表达其悲痛心情,不要劝阻,不要试图终止表达悲痛的过程,除非他们没完没了。由于亲人特别是配偶丧失所致的老年人抑郁症,常常不能自我控制而持续下去。因此,社区护理方面主要进行抚慰教育,既要鼓励他们多与社会接触和交往,又要为其提供或寻求心理精神方面的治疗和护理[18]。

4临终关怀社区护理措施

4.1实行社区整体护理:完成常规的基础护理内容后,还要做好勤翻身、多拍背,以预防褥疮、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19]。社区护士应和家属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帮助病人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共同商量病人的饮食,既要满足患者的热量需要,使病人感到舒适,始终保持最佳心理状态。临终病人病情变化多端,护理的难度极大,因此社区护士对临终患者要实施整体护理,以便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以相应处理。

4.2密切配合社区医疗:及时准确地完成各种社区治疗和护理任务,如输液、吸痰、吸氧和采集各种化验标本等,不随意终止各种维持生命的措施。认真书写护理病历和特护记录。按要求如实填写好每个项目,包括病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变化,特殊用药、出入量,为医生提供可靠的依据。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

4.3争取家属的配合:社区护士要动员家属与社会成员多看望病人,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生活在温暖和希望中,忘记烦恼和孤独,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心境。用发自内心的语言去安慰病人,耐心倾听病人内心的痛苦,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恐怖与不安,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诱导,使其得到解脱。病情的告知应取得医生和家属的同意并统一口径,最好不要欺骗,否则会使患者多生疑虑,甚至不再相信医护人员而采取不合作态度。

综上所述,社区临终关怀护理深刻体现了现代医学生理_心理_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是社区护理工作对生命价值认识加深的重要体现。社区护士从精神上安抚病人家属,用适宜的医学手段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与折磨,社区临终关怀护理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益处,是针对死亡过程中多种问题做出恰当处理,为病人提供温暖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医疗环境和坚强的精神支持,使临终患者感受到保全生命质量比延长没有生存质量的生命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淑英 王彩云.临终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81-283.

[2]田碧珊;陈少娜;叶瑞芬;;社区家庭临终关怀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5年09期

[3] Sham MK.Pain relief and palliative care in Hong Kong[J]. 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5,17(34):6573.

[4] Defilippi K, Downing J, Merriman A, et al.A palliative care association for the whole of Africa[J]. Palliat Med, 2006 ,18(7):583584.

[5]谢开.巫纪英 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期刊论文] -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3)

[6] Austin LJ.New directions in endoflife and palliative care in North Carolina[J]. N C Med J,2005 ,65(5):311.

[7] Gunten CF.Financing palliative care[J].Clin Geriatr Med, 2004 ,20(4):767781.

[8]王玉梅;肖适崎;冯国和;;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9] Manima A.Ethical issues in palliative care: considerations[J].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3,17(34):141149.

[10]韩业坤 曲秀芬 等.恶性肿瘤患者临终阶段心理支持方法探讨[J].护理杂志,2006,18(5):18.

[11] 李玲;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08期

[12] 郭辉.李小惠.范爱飞.胡艳华 某院肿瘤相关科室医务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状调查 [期刊论文] -护理学报2009(12)

[13] 魏鞍钢.老年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5):476-477.

[14] Rajagopal MR, Venkateswaran C.Palliative care in India: successes and limitations[J]. 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07,17(34):121128.

[15] 吴辉.曾 医护人员对癌症终末治疗和死亡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期刊论文] -护士进修杂志2009(6)

[16] 李玲敏;;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特征及沟通技巧总结[A];二零零六年度全国第五次护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7] 刘辉;重危患者家属需求评估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文6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接受了生死都是自然现象。然而,只有近距离地接触了死亡和濒死患者,才能看到人的求生本能。不但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看到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患者与病魔搏斗,积极抗争的人性之光。同时,很多晚期患者靠药物和治疗维持生命,却不得不忍受极大的痛苦,这让人不得不思考,临终关怀作为保障人生存质量的一项制度,在我国是否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一、临终关怀制度简析

临终关怀是对当前医疗条件下尚无治愈希望的临终病人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缓解临终病人极端的身心痛苦,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使其安宁舒适地结束生命。临终关怀尽量避免刺激性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对疾病本身无意义的治疗,这也要求医务人员具备熟练的业务水平和良好的服务能力。

现代意义的临终关怀制度创始于1967年,由桑德斯博士在英国创办的第一所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院,之后临终关怀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叉学科,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也同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二、中国的临终关怀制度

2.1中国临终关怀制度背景

从社会角度而言,我国从2001年正式迈入老龄化国家,根据中国老龄办《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2]临终关怀制度目标群体正在不断扩大。

从法制度角度而言,虽然我国还没有对临终关怀制度的立法规范,但根据世界医学协会的《临终医疗服务声明》不难看出,在世界范围内,临终关怀制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从经济角度而言,计划生育造成了现在普遍的“两人养四老”家庭结构,家庭养老负担越来越重。我国养老金制度还不完善,同时老年人人口基数大也是社会养老制度的巨大挑战。养老的两大主体,均因老龄化面临养老困难。

2.2中国临终关怀制度现存问题

中国的临终关怀制度,经过不断向西方学习,目前已进入一个理论和实践均衡发展的阶段,但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1.分布不均,覆盖率低。首先,地区分布从沿海向内陆明显不断减少。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和开放的地区,临终关怀机构的数量大大多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这说明临终关怀事业在地区普及上的局限性和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其次,主要面向群体绝大多数是恶性疾病患者。这不符合中国拥有全世界大比例的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AIDS患者的现实,再从年龄上来看,对象服务侧重于老年人。

2.职责混淆,分工不清。相当一部分临终关怀的医师和护理人员都是临时抽调,来自各临床科室,并未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学习,临床治疗和临终关怀的混淆,不但不会减缓反而会增加病人的痛苦。

3.缺乏支持,独力难支。政府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支持这一制度,民间的临终关怀机构同样也缺少政策支持和社会资助,使不少临终关怀机构资金短缺、设备不足。同时临终关怀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因此服务对象缺乏,使得大多数临终关怀机构难以为继。

2.3中国临终关怀制度发展建议

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我国老龄化比例还将不断上升,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

中国的临终关怀工作要符合我国人口多、情况复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可谓任重道远。对于这一制度的完善,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临终关怀社区化、家庭化。由于我国老年人人口较多的情况,我国不可能建造大量的临终关怀机构,参考我国“家庭病床”制度,让临终关怀人员进入家庭照料和陪伴,不但减少了投入成本,也降低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将资源进行了有效配置,避免过度投入和浪费。

2.专业化。将临终关怀制度作为独立制度,建立医护人员、心理学者、法律人员、社会志愿者等多方参与的立体机构层次。从生理和心理上减轻病人的痛苦;而同时也要考虑到,临终关怀与中国传统伦理并不完全匹配,也需要排解家属的压力和心理痛苦,也是极大的变动成本。

3.社会化。我国目前对临终关怀的接受度不高,尤其在较落后地区,临终关怀被认为是送病人去死。这也是临终关怀发展的重要难题。要对临终关怀进行科学、通俗的宣传,让临终关怀的概念深入人心,这一神圣的工作才会更加持久、积极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