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市场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创新市场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范文1

关键词 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发展

现在企业已进入了全面创新的时代,企业的竞争也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对抗。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长足而稳健发展的最有力的武器,技术创新是企业探寻未来利润源泉的法宝,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

一、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世界经济学家熊彼得在他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涉及范围很广,但“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种情况。

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是从50年代以后,逐步从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中分化出来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组生产条件和要素,推出市场认可的新产品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获取未来的利润空间,积累资本,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其必备的法宝。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建设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一定的群体(人才),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环境因素与人才团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

1.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活跃创新思维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潜能的发挥,与企业组织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度。所谓企业组织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本企业的价值理念、总体目标、管理哲学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组织文化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能否充分激发组织员工的创新思维是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

尊重每一位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调动每一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LG公司提出的“尊重人格”的经营理念。

(2)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潜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员工不断感受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为此企业要有组织有秩序的采用各种形式做好宣传和学习。如海尔集团通过《海尔企业文化手册》等企业内部刊物,通过对新员工的教育,日常案例教学、漫画教学等形式,向员工灌输海尔文化,让员工真正融入到公司中去,激发员工创新思维的活跃和发挥。

2.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吸引创新人才

未来企业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在竞争中胜出。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到自己的企业中来,为企业将来的竞争做好人才储备,奠定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辨证关系

技术创新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管理下进行的,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变化发展,曾经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会渐渐变得无法适应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时,组织创新就成为必然,否则就会严重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有时表现为技术创新的停滞;有时表现为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潜力得不到发展。可见,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是企业内部创新系统的共同体。因此,要通过不断变革创新组织来保障技术创新的进步。

四、技术创新过程是不确定的,多风险的,技术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科技进步和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打破原有技术模式下的一种技术突破,促使资源从低效率、低附加值利用的方面向高效率、高附加值利用的方面转变。这一过程往往是不确定的,通常伴随着创新――失败――再创新的反复循环。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做好风险控制。

五、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即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也称过程创新,它是产品的生产技术革命,工艺创新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它会便企业的利润空间增长。产品创新是指为了给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的变化,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如:从收音机产品到组合音响的发展,就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是低层次的,产品创新是高层次的。工艺创新往往使企业使用有限的生产元素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产品创新则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前景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了吗?我想只能是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发展。因为经济发展靠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如果经济仅仅是由人口或资本的积累而引起的“增长”,不能算作“发展”。

我国现在提倡“自主创新”,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摆脱“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

张瑞敏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竞争》中讲到,海尔的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要想实现目标前三强,“要靠创新来追”。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许多企业举步维艰,有的被迫关门停业。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企业要走出困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辟新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资料

[1]《经济发展理论》作者:熊彼得北京出版社.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范文2

关键词: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融资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的企业。本文对“创新型”的界定为有新技术发明和技术改进能力,有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等开发、推广和应用能力,有新商业模式创造和实施能力。我国12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国家贡献了超过50%的创新成果,涉及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我国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创新型中小企业托举起来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要走出危机的阴影必须立足于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而非“比较优势”,必须立足于经济转型,而经济转型离不开民间投资的启动和中小企业的真正复苏。融资不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也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融资结构优化是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尝试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优化问题进行分析。

二、相关理论回顾与评析

按研究方式划分,企业融资理论大体可分为三个体系:以杜兰特为主的早期企业融资理论学派、以MM理论为中心的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学派和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中心的新资本结构理论。现代企业融资理论承接杜兰特等人的观点形成两个主要分支:税差学派(主要研究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本利得税之间的税差与企业融资结构的关系)和破产成本学派(主要研究企业破产成本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问题),这两个分支又归结为以梅耶斯等人为代表的平衡理论(主要研究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取决于各种税收收益与破产成本之间的平衡问题)。新资本结构理论出现于20世纪七十年代,随着非对称信息理论研究的发展,诸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角度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新优序理论、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信号理论等。

上述融资结构理论尽管分析视角有较大差别,但暗含着共同的假设前提:研究对象为成熟企业。成熟企业未来现金流可预期且相对稳定,有可预期的公司治理结构、信息传导机制、激励机制等,可以作为企业融资决策的依据。融资结构分析的出发点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融资结构分析的路径为寻求财务杠杆利益与财务风险的最优均衡点。一般分析路径为:企业拟订若干方案,分别计算出各方案的投资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率及风险水平,选择收益率大于加权平均成本率的方案,相同加权平均成本率下风险水平最低的方案或相同风险水平下加权平均成本率最低的方案为最优。根据财务杠杆原理计算各融资方案的财务杠杆利益与财务风险的最优均衡点,以确定企业最优融资结构。

三、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理论分析

(一)融资假设条件

1、严重的信息非均衡与信息不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通常较外部投资者掌握更多关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推广前景的内部信息(外部投资者很难清楚了解),对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倾向于内部融资,而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则倾向于外部融资。信息非均衡条件下,作为博弈对象的投资者可预见外部融资项目一般风险较高,因此倾向于不向该项目投资。信息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对项目未来盈利水平并没有相对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优势。

2、风险水平高。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普遍高于传统企业,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风险主要源于信息不完善,未来盈利能力的高度不确定导致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外部投资者都难以有效评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第二个层面的风险主要源于严重的信息非均衡。不对称的风险收益关系更加重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3、对企业控制权有强烈的偏好。创新具有连贯性,依赖于有效的内部控制保障实施。研发管理团队的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决策和控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企业与外部投资人对未来风险、收益的预期不一致时,分散企业控制权将导致内部协调成本大幅度提高,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决策效率,增大企业经营风险。

(二)融资特征。与传统企业相比,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以下特征:

1、重视现金和现金流。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的开发、推广,新商业模式的创造和实施通常以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为先导,因此创新型中小企业较传统企业对资金的依赖程度更高。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外部投资者更加注重项目建成后的净现金流和项目本身的资产能否具备充分的还款能力,更加关注项目及企业的未来收益而非目前的资信状况。

2、对融资时机和时间敏感度高。创新型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市场垄断地位,对市场变化敏感度高,融资需求时效性强,最佳融资时机变化快,关键资金需求时间短,资金需求量往往呈现震荡性变动。

3、注重创造长期最大价值。创新型中小企业通常将财务目标设定为创造长期战略价值,并以牺牲短期收入为代价。

(三)融资结构优化分析的逻辑起点。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研究给定投资机会时,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目标函数和收益成本约束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确定最佳融资结构,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战略目标?它以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组合比例作为融资结构优化的核心问题,认为该比例直接决定企业的财务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的控制权结构,并成为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控制手段。

然而,独特的融资特征决定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分析范式不同于传统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开发过程中,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尚未启动,投资收益率、平均成本率、风险水平难以测算,企业市场价值无法有效评估。传统的融资结构成本收益分析法因缺乏有效的计量工具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结论。

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一旦开发成功,其投资利润率将远远高于一般项目,并可在一定时期内垄断市场,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战略目标。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能力及速度、新产品的技术独特性、新商业模式的市场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因此,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关注的焦点不应是各种融资工具的成本收益,而应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化成功的速度,是企业能够将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快速整合成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分析应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化成功的概率为研究的出发点。

(四)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分析。企业能力理论定义融资结构优化为企业通过成功融入非同质资本经初始产权重组完成资源优化整合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而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融资结构优化实质上是对上述过程的管理调控,其核心要素为:资本的非同质性、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分析的路径可表述为:资本市场融入非同质资本初始产权优化重组构建新的企业内部控制权结构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创造持续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战略目标。

1、从资本市场融入具有互补性、先进性、相容性的非同质资本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化成功的前提。资本所有权代表着非同质的企业资源要素。创新型中小企业原有股权代表的资源要素为无形资产(技术与创新能力),资本市场的风险资本股权代表的资源要素为资金和风险管理经验,两者具有突出的非同质性。为促进资源有效整合,非同质资本还需具备“互补性”、“先进性”和“相容性”。“互补性”是指风险资本的附加价值(如风险管理经验、市场咨询等)与企业技术优势及原有治理结构形成互补。“先进性”是指创新型中小企业与风险资本各自代表的资源要素在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容性”是指创新型中小企业与风险资本的经营战略、价值观及文化的相容或能有效沟通(如都拥有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宽容背叛、专家至上及敢于冒险的价值取向)。融入资本的相容性是构建新的企业内部控制权结构的基础。

2、产权清晰和未来利益分享主体确定是融资结构优化的保障。风险资本有效融入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基本保障是产权清晰。如果创新型中小企业或风险资本的产权不清晰,引入风险资本后,产权重组和资源优化整合的难度和进度都将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协调成本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过高的内部调控成本将直接制约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产生的高风险也要求企业未来利益分享主体相对确定。因此,严格界定企业未来利益分享主体,有利于企业资源优化整合形成新的内部控制权结构,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3、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是融资结构优化的核心。“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够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整合资源,为顾客提供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替代的特殊价值、附加价值的能力。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的核心不仅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在于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持续竞争力必须依赖一个有效的过程管理体系创造出来。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融资引入资金及科学管理方法和市场竞争机制,经整合形成新的企业内部控制权结构和高效的过程管理体系,按照过程管理程序实施企业动态控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持续竞争力,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4、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是融资结构优化的目标。这里衡量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未采用传统财务管理中比较分析融资方案的平均成本率和收益率等基本分析工具,而是考察创新型中小企业与风险资本能否发挥各自资源功能优势、促进资源有效整合,保持密切合作与有效共同控制,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

(作者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6-2007)[R].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范文3

摘 要 装备制造企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设备的基础性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其整体能力和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 装备制造 竞争 技术

一、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搬迁改造、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制上市的十年发展,成为重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企业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紧抓机遇,大力实施“三改一加强”,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营规模、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机制体制以及综合实力和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实现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重大转变。

但是从根本上看,大连华锐重工的技术创新能力依然不够强,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张,尤其是面向未来的产业转型和国际化发展,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内涵式增长不足,与国际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主要核心技术还依赖国外,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滞后;重大装备国产化不强;制约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瓶颈问题,必须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

(一)坚持技术创新,是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

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不仅能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更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这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坚持技术创新,是企业解决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历史使命

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大连乃至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必须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通过自主创新,锻造具有各自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内外部优势资源向东北地区增值流动,建立起一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构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平台,带动我国民族装备制造业的快速繁荣。华锐重工作为我国重机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获得了国家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性机遇,更肩负着站在中国装备制造发展的角度和站在民族工业振兴的角度,解决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历史性使命。企业必须要以重大装备国产化为己任,用战略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端向高端发展,从低层次的生产要素累加向高附加值发展,从传统机械产品向与新技术与机械产品结合发展,为国家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管理内涵和主要做法

大连华锐重工始终把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构建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牵引的有机结合,推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式”的升级和战略性新产业的拓展,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主要做法如下:

(一)实施技术创新和改造,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是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大胆引进先进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设计技术、核心零部件批量化制造能力和工程成套能力;依托风力发电设备、TBM/盾构机、大型船用曲轴等新拓展项目,本着“引进一个人才,搭建一个平台,开发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原则,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型人才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引智工作;依托产品开发,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锐意实施自主创新,填补国内空白;加强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构筑产品设计“三化”、研发数字化、试验科学化、工艺规范化等“四大”技术平台并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三室、三所”(机械传动实验室、电气自动化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焊接技术研究所、热工技术研究所、硬面技术研究所)。

二是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企业工艺制造水平。出资引进具有国际当代先进水平技术,并新增大型减速机试验台、数控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建设了风电增速机、偏航系统、轮毂、主框架、控制系统五大部件和总装调试批量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线,建成了国家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研制基地;在泉水基地填海6万平方米,新建厂房1.6万平方米,购置曲轴精加工车床、数控龙门铣床、数控曲拐立式车床等设备45台套,形成曲轴批量化生产能力;对泉水基地实施改造,新增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新增了数控滚齿机、数控插齿机、数控磨齿机、弧齿锥齿轮刮齿机、试验台、焊接机、运输设备等近50台关键设备;在大连开发区“双D”港新建了偏航偏桨批量化研制基地,新增了数控磨床、磨齿机、滚齿机、数控滚齿机生产线等共近60台先进设备;通过华锐铸钢上市融资渠道,投资建设大型水电铸件设备制造基地,将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三是对产品生产流程进行再造,提高企业组织经济能力。重点是将产品铸锻件、一般零部件等技术含量低的部件采取社会化协作,改进和淘汰一般性技术和低水平铆焊、粗加工工序,而企业自身从事大型结构件生产、关键件机械加工、产品装备和整机发运。

(二)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

大连华锐重工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风云中,始终围绕产品结构和新产品开发,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使企业成功的走上了发展型良性运行轨道,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企业运行效率明显提高,为企业走向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是,市场瞬息万变,产品升级换代速度不断刷新,企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及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迟早会淹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公司高层的目光时刻停留在市场变化、竞争对手的身上,解放思想,超前思维,随势而动,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持续提高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打造热加工能力,拓展新的市场领域

重组搬迁后,大连华锐重工的热加工能力,通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规模和能力上并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与企业的整体发展不相匹配。因此,从2006年开始,企业从整体发展角度提出大力发展热加工能力,对下属子公司铸钢公司进行扩容,调整产品结构,由内配套和小型铸钢件,重点发展大型铸钢件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市场由传统的重机市场向电站市场方向转变,经过几年发展,公司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的大型铸件等铸造领域的先进技术已通过自主努力完全掌握,在国内水轮机和蒸汽的汽缸铸造领域占据领导地位。

2.发展有市场前景、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坚持“高起点、差异化、专业化、快回报”的发展理念,淘汰落后产品,发展有市场前景、大型、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产品从单一的传统重机市场、起重市场向电力等拓展性市场、替代进口市场进行重大调整转变。重点在传统优势产品上进行升级换代,集中发展“港口机械、冶金机械及起重机、散料装卸机械”等传统主导拳头产品,加速发展以电控减速机为代表的控制和传动核心零部件产业。通过对传统产品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保证了企业在传统产品领域、在更新、更高的市场竞争平台上取得竞争优势。

一是从单机向成套方向发展。重机行业的传统生产模式是单件小批的生产组织,而从国外的同行企业发展阶段以及国内重机行业的企业不断扩大的能力来看,工程成套、机电液一体的项目成套将是发展方向。公司在重组时就提出产品要由单机生产向工程成套、项目成套总包方向转变,并因此在泉水基地设置了三大事业部,定位为成套产品的生产、总装和发运基地。公司承包了大连粮食储运码头“北良港”项目,马迹山港30万吨矿石码头、秦皇岛港煤四期和煤五期工程、山东莱钢1500热轧机电液系统集成、内蒙古亿利电石炉项目等重大工程成套总承包项目,企业的工程总包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是巩固整机市场的同时发展高精零部件市场。冶金机械的整机产品一直是大连华锐重工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但面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企业在巩固整机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冶金机械的高精零部件市场,发展轧辊、特焊辊、高效连铸结晶器、扇形段等冶金用特殊零部件专业化、规模化的制造能力,向全球配套方向发展。

三是发展新产品、新市场、新产业。大连华锐重工在不断对传统产品进行技术和结构升级的同时,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国家的振兴装备制造业意见》中提出的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方向,以积极拓展“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大连华锐重工重点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泉水某地的临海优势,大力发展港口机械产业、隧道掘进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风力发电、船用曲轴等高新产业,在满足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的同时,实现了企业由传统的重机企业向装备制造“大通用”的制造中心方向转变。

(三)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从课题选择到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过程管理体系没建立包括技术及人才的引进、合作、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科级创新能力体系。大连华锐重工多年一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传统产品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研发速度。

三、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管理效果

大连华锐重工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为企业发展的“引擎”,创新驱动战略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驱动以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强力支撑,发挥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推动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综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依靠高端技术、高端制造和高端管理,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发展新路。

(一)技术工艺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实施三轮技术改造,形成了五大标志性能力:一是以占地面积2.28平方公里的“五大基地”为标志的持续扩充发展能力;二是以2座5000吨级码头、260吨门座起重机和28.4万平方米露天装配场地为标志的临海临港超大型产品总装发运能力;三是以5.5米数控龙门铣床等100余台大型数控加工设备为标志的大型产品机加工能力;四是以60吨电弧炉、100吨VOD炉、100吨LF炉和11米×13米热处理炉为标志的大型铸造和热处理能力;五是以磨齿机等几十台大型数控齿轮加工设备为标志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加工能力。这为企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传统主导产品实现升级换代

通过大力实施技术创新,采取“移花接木”等多种方式,研发出国内首套7.63米焦炉机械、世界最大的20000吨桥式起重机、国内最大的6000吨/小时装船机、12500吨/小时取料机、新型四车翻车机和莱钢1500毫米宽带热连轧机组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传统主导产品向大型成套、安全可靠、自动高效、环保低耗方向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更新换代。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范文4

内容摘要 :本文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部因素为基础,构建了技术、资金、市场及管理四维结构模型,分析了四维结构的内涵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即动态协同机制、缺位支撑机制、成长管理机制,同时指出在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变化的不同阶段,影响其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由此导致四维模型发生动态演化,企业管理者应根据这种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四维模型的基本稳定,从而为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培育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可持续成长 结构模型

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技术、资金、市场和管理等主要因素,每一因素中又包含诸多子要素,企业能否持续成长是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基于外部因素不随企业的成长而改变的固有属性,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因素上,即从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因素出发,揭示其持续成长的结构模型及机理。

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四维结构

根据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部因素分析,可以将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部结构分解为技术、资金、市场及管理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和动态协调发展推动企业的持续成长。

(一)技术维度

技术维度是企业在技术资源和技术活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反映企业按照资源配置方向合理高效地组合使用其资源的能力,体现企业生产要素配置的技术效率的高低。技术尽管只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部分,但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由技术本身支撑起来的,没有技术就没有高新技术企业,从高新技术企业整个生命周期来说,技术因素在整个过程中都很关键。因此,技术本身和R&D投入在高新技术企业各个阶段都很重要,只不过每个阶段的重要程度有所区别。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开拓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上,还体现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功效方面,同时企业也只有具有技术上的优势,才能实施差异化战略,体现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这样可以决定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如何取得技术领先优势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技术领先地位的取得必须以知识产权垄断或科技转化优势为基础,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企业不仅需要技术优先,而且需要技术垄断和由此形成的市场壁垒作为基础。技术领先是领导市场需求、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首要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

(二)资金维度

高新技术企业无论是在创建还是在成长壮大过程中,没有资金作为基础是绝对不行的,资金因素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中的显著地位、重要作用已取得了人们的共识。实践证明,许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惨遭失败,在资金上出现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资金好坏程度突出表现在资金状况、融资能力两个方面,而稳定的财务状况和雄厚的财务潜力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基础。有些企业尽管资金状况并不好,但由于企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人们对其期望值也很高,其融资能力却表现得比较强盛,如目前利用创业板上市的一些中小企业,因为其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通过上市取得了大量资金,这些企业大多是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因素通常包括资金及资产总量、融资能力、盈利能力等,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以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的最大化为目标,才能抓住财务核心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企业资金能力。

(三)市场维度

市场维度是企业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正确处理和协调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以赢得利益相关者合作和支撑的能力。市场因素一般包括团队及营销人员能力、市场占有率和目标市场持续增长率等,市场能力的增强是企业成长的表现,也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前提。一方面企业生产资源需要从市场获取,另一方面产品要实现市场化也需要企业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利益相关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会对企业经营及其存续产生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企业要不断地谋求出路,其重心必然着眼于市场的开发、占有以及新市场的开拓等方面。一个企业如果对市场把握不准,不能很好地开发和占领市场,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四)管理维度

管理是企业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对有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智力活动,是企业有序经营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影响企业组织形式、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的培育等,是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因素。管理因素包括组织与制度、所有者的素质和能力、产权治理结构、管理团队的合作与经验、企业文化等。管理出效益,一切成功的计划和企业成长都是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来实现的。管理者能够审时度势,发挥企业的优势资源,克服和回避薄弱环节,整合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是保证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保障。强有力的管理者能够制定思路清晰、高瞻远瞩的成长和竞争战略,加快发展速度,控制成长风险。因此,由优秀的创业企业家、关键技术人员和核心管理人才组成的人力资源优势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因素。

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四维结构的作用机制

技术、资金、市场和管理构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四维结构模型(见图1),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支撑,通过其相互间的作用机制,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稳定的关系结构,保证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企业成长的持续性。

(一)动态协同机制

四维结构中技术、资金、市场和管理都是影响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因素,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四个因素的功能不同,资金孕育着企业获利的潜在空间,技术和管理是提高企业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的保证,市场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力量,功能的互补与协同是企业成长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在机理之一,任一因素的故障都会影响其他要素,这种动态协同作用决定企业成长的持续性。

(二)缺位支撑机制

当企业局部蜕变时,四维结构中的某方面出现缺位,其他方面可以支撑企业在某一方面局部蜕变期间的正常运转,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如企业在技术退化期,如果有强大的资金和市场支持,就为技术蜕变提供了时间差,企业经营就不会突然受到明显影响,从长期来看企业实现了持续成长。

(三)成长管理机制

企业成长过程是复杂的,支撑企业成长的四维结构不可能一直保持稳定,一般要经历稳定与不稳定、规则与不规则的动态变化过程,当四维结构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变得不稳定时,需要进行调整、改善和创新,使四维结构逐步趋于稳定。在不断调整中保持四维结构的动态稳定是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核心和关键。

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四维结构模型揭示了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构成要素,四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培育指明了方向,对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具有指导作用。

四维结构在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演化

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在不同成长阶段,影响的关键因素也是不同的,因此,以技术、资金、市场、管理构成的四维模型也是动态变化的,只要能维持四维模型的动态平衡,高新技术企业就能顺利度过一个生命周期,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并不断实现蜕变,达到持续成长的目标。四维结构在高新技术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演化如图2所示。

创业期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技术和市场。在创业期,技术更被视为决定性因素,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生存之基的核心技术和初创产品能否成功尤为重要,如果此时技术不成功或不能为市场接受,企业没有技术作支撑,就会面临困境甚至难以发展。同时,企业开发的最初产品需要在市场展示,接受市场的考验,市场能否接受或何时接受其产品,直接关系到创业成败,这期间市场如果出现变化,可能导致前期的研究和开发失败,产品只有具有一定的扩散度才能变成商品,企业生产的产品也才能实现产业化。

成长期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资金、市场。成长期企业加速发展,更需要资金的投入,而企业自身创造资金能力还不强,此时外部融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在成长期,市场因素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推广和同行业的竞争,企业应该积极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部门,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分析,制定营销战略,加大营销力度,实现产品利润,否则资金链的循环将无法实现,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成长。

成熟期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资金、管理。成熟期的企业逐步有了自身产品和服务收入,自身创造资金能力渐渐表现出其重要性。在成熟期,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组织模式、人力资源等都可能出现僵化,需要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加速企业成长。

蜕变期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技术、管理。企业经历相当一段成熟期后,如果没有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往往会步入衰退,此时,企业为尽快摆脱困境获得新生,往往会通过技术创新、转产转型、重组等手段进行蜕变,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研发是企业能否实现蜕变的关键。在蜕变期企业可能出现管理松散不力的情况,直接影响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在蜕变期比较重要。

结论

从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来说,影响其可持续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资金、市场和管理,由此构成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四维模型,这四个主要因素通过其相互作用机制,共同维持动态平衡,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成长。这些影响因素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曲线也随着发生改变。如果某一方面因素出现重大波动,并导致此模型不能保持平衡,那么高新技术企业就不能持续成长,这也是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不能长期稳定发展的原因。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变化的不同阶段,影响其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这导致四维模型发生动态演化,企业管理者应根据这种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四维模型的基本稳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琦.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简论.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

2.刑以群,廉玉虹.高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特区经济,2005(3)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范文5

仅10年时间,中国建筑钢构行业增长率达到20%以上,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在国内众多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中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近10年钢构行业发展速度创造了奇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钢构企业已超过10000家,而有影响、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也有100余家。各钢构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不外乎两个原因:

国家经济发展托起建筑钢构行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钢结构以其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新颖美观等特点,在建筑应用中的优势日益突出。80年代还仅仅应用于少数建筑屋盖部件,如体育馆的网架、工业厂房钢屋架,到了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随着我国钢铁业高速发展,钢构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建筑工程中出现了钢管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高层钢结构建筑、重型工业厂房以及一大批以网架、网壳为代表的空间结构。尤其是近几年奥运工程、大型体育馆兴建中,大量采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索膜结构和重钢结构等,更是托起了建筑钢构行业的兴旺。

建筑市场壮大成就钢构企业规模。由于钢结构经营进入门槛低、安装施工周期短、利润比建筑施工相对较高,因而涉足钢构市场的企业越来越多。一些企业在钢构市场掘到第一桶金后,再投入自办加工厂、生产线,轻钢构、重钢构同步发展;一些企业通过谋划上市,或借壳、收购曲线上市,在市场募集到资金再经营于钢构的科研、设计、制造等,促使自身规模不断扩大,迅速成为当地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而另一些钢构企业通过承接高难新等有影响的钢构品牌工程后,迅速名扬市场,并与一些中小钢构企业拉开了竞争档次,夺得行业发展的先机。钢构企业迅速发展的现实和良好的利润空间,又促使一些建筑企业、房地产集团纷纷投入这一行业,而一些省市提出将钢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力扶持,各地政府也积极推动钢构产业基地建设,为钢构企业做大提供了孵化摇篮。

二、建筑钢构市场前景广阔

当下一些知名的钢构企业迅速崛起的成功先例,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点,同时,新颖优美的钢构造型激发了众多建筑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些有利的基础和仍处于高速成长的钢构行业,必将吸收大量的资金。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广阔前景毋庸置疑,与建筑业血脉相连的钢构业也是无限商机,已经成为国内外钢构企业的共识,而这个乐观的预测还基于两个方面。

国际上已经有成功的先例。由于发达国家先进的钢构工业,使钢铁材料品种和质量可充分满足钢结构需求,同时,由于钢结构具有安装容易、施工周期短、投资回收快、环境污染小等优势,促使业主、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选择钢结构。在欧洲以及美、日等发达国家,轻钢结构住宅由于工业化程度较高,因而成了这些国家主要的建筑结构形式,在美国采用轻钢结构非住宅建筑投资达到50%以上。

国内巨大的建筑市场给钢构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我国钢产量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这给进一步扩大钢结构在工程建设中比重,全面推进建筑钢结构行业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建筑工程应用钢结构,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我国钢结构行业的现状,有关方面已确定:至2010年,力争全国建筑钢结构在建筑工程投资额总量的比重从10%扩大到20%,建筑钢结构用钢量达到全国钢产量的6%。而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场馆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普遍采用,钢构产品在又一轮新机场建设、新铁路站台建设热潮中的应用,以及多高层钢结构住宅、门式钢架轻钢房屋和重型工业厂房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必将推进建筑钢构行业新一轮的发展。看到建筑钢构的良好前景,国内外各路资本也跃跃欲试,投资和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这就是现行建筑钢构的市场和前景,也是众多钢构企业发展的机遇。

三、建筑钢构企业发展的着力点

在钢构行业巨大发展潜力的另一面,是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众多建筑钢构企业。建筑业"僧多粥少"的残酷竞争局面如今同样在钢构行业重演。随着钢构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先进技术和特殊材料应用成为结构设计的亮点,而大跨度、大空间、大吨位、新结构应用也给钢构企业安装施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成为众多建筑钢构企业深思并着力探索的新课题。综观国内建筑钢构企业,其发展的着力点应有所不同:

强势钢构企业要在做大规模与持续发展的联结点上,突破自我赢得未来。股市有强势股,钢构行业同样也有强势企业。所谓的强势企业,是指在国内众多建筑钢构企业中具有影响力、有相当规模与实力的前20强。其经营能力涵盖从轻钢、重钢到钢结构体系大多领域的设计、制作与安装。这些有影响、有实力的钢构企业依托上市融资、人才引进、科研开发和已建的品牌工程优势,无疑在这场竞争中占得了先机。尽管是强势企业,但与国外钢构公司比,无论是经营观念、设计理念,还是科研投入、人才优势、资金实力、技术先进、质量品牌,以及钢结构加工制作水平、施工安装装备仍有一定的差距。

钢构行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由行业中的强势企业来担当领头羊,也惟有强势企业有市场推广的能力,能把一部分中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能把创新转化为巨大财富。强势钢构企业要在钢构行业的未来担当"率先"的使命,缩小与国外著名钢构公司的差距,就必须在做大规模、做强产品中,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即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创新涌动,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一个面向全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第一,要聆听市场声音,创新发展模式,引领未来钢构市场。一个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决定着这个企业的发展力。强势钢构企业相对中小钢构企业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但横向比,强势企业之间水平相当,各有特色。强势企业如果不置于竞争前沿和高端,优势的含金量必然不高,如不把世界一流作为追赶目标,每年如拿不出优异的成绩单,优势地位必将被后来居上者所替代。这就要求强势钢构企业对产业规模和内涵有更高的追求,其竞争着力点不能只停留在同行间的竞争,而是要向国外的先进企业看齐,与强者比,向优者学,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这是强势企业应有的抱负与气慨。随时聆听市场的声音,适时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再造竞争优势,这正是强势企业未来发展的着力点。这中间最关键的是要改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创新力促经营结构调整,从以往的粗放式、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产相结合,引领未来钢构市场的技术进步增长方式。要实现这个转变,应着力从管理理念、经营战略、品牌更新、企业文化、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管理上实现全面创新。同时积极创建完善适应市场的应变系统,不断提高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开发、产品设计、过程控制、营销策略和售后服务能力。以此做大做强规模,做新做优产品,以此来确保质量、价格和服务上占有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经营盈利能力的不断提高。强势钢构企业惟有不断聆听市场声音,不断攀登市场的高端位置,全力争做市场的高端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引领未来钢构市场。

转贴于

第二,整合科技资源,增强自主创新,实现钢构创造梦想。尽管有的建筑强势钢构企业近几年在科研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强于建筑中小钢构企业,一批专业设计、施工安装人员的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但为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与我们科研水平、设计理念、建造工艺、配套钢材限制有关,也是一些重大、重点工程在招标中往往被国外设计方案中标的主要原因。的确,钢结构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传统建筑设计理念,设计超前体现建筑钢构应用发展新趋势,北京奥运"水立方"、"鸟巢"工程的建设,江苏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建设,最复杂的可开闭式屋盖制作、安装难题的突破,必将给设计师的创新开拓思路。要求设计不断翻新、技术不断创新、工艺不断改进,已是项目业主对钢构应用的新需求。而新颖钢构施工历来是在设计创新施工条件不胜具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设计的创新力与施工安装能力,以及新颖钢构产品的生产能力,已成为强势钢构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惟有先进技术才能取得市场竞争之胜利。

要赶上市场潮流步伐,改变高新技术依赖跨国公司、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状况。目前国内领先的强势钢构企业就必须加速引进人才,加强科研投入或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联姻,兼并有特色、有科技含量的中小钢构企业,整合科技资源,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国内外钢构设计、加工、施工最新发展为方向,以解决工程中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为目的,为重大结构工程的重大技术的设计、制作、安装等量身定做专利技术,以此抢占市场高端,拓宽市场竞争平台。当然,科研开发、技术创新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强调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上看,依我们现在的科技资源和能力,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而一方面要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力求在高端技术设计、制作、安装水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实现拥有自己的钢构集群品牌、高端品牌和著名品牌,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应用创新成果,并与相关部门一起建立和完善钢结构技术标准及设计软件,编制相应工艺工法,为新技术推广开辟绿色通道,进而提升钢构行业整体水平,真正实现从创新技术到创新市场,从"钢构制造"到实现"钢构创造"的梦想。

小钢构企业要在做强自身与寻求特色的联结点上,力促企业转型的纵身一跃。目前钢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些企业相对于一些有影响、有规模、有实力的强势钢构企业而言,由于专业化程度低、经营手段单一、人才缺乏、科研资金缺少、创新能力不足,在现阶段又由于钢构产能远大于实际产量,生产业务不足,导致恶性竞争、相互压价和利润下降。尽管竞争激烈,举步维艰,但还是没有到面临洗牌的危机。其原因是钢构行业一部分属于设计、加工组装型的制造业,如果没有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其产业就没有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基础。钢构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业主对钢构要求的个性化、独特化以及设计者对钢构造型的差异化,使钢构市场需求始终存在着多元化。市场的细分大大削减了某家钢构企业一枝独秀的可能性,这既给一些中心钢构企业带来市场机遇,同时,又给中小钢构企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而目前一些中小钢构企业的经营模式:一是工程分包施工;二是提供材料与加工,竞争的主动性欠缺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调整和优化经营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构建竞争新优势的重要环节。中小钢构企业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谋求主动,关键要从数量型转到技术创新型,在做强自身与寻求特色的联系点上,构建新优势,其经营运作方式有:

第一,要遵循市场规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中小钢构企业大多小而灵活,靠机遇发展而来,这是中小钢构企业的特点,也是特色。寻找市场需求,从企业最熟悉,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做起,就是遵循市场规律。企业经营最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不顾自身财力、物力情况,别人上网架,你也硬着头皮盲目上马,结果产能过剩背上包袱,压价竞争效益下降。量力而行,不是不作为,也不是慢作为,而是要在经营中正确处理可能性于现实性的关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从中寻找自己能做好,能做出特色的经营路子。专攻一行,做出特色;做精一个,做出品牌。遵循市场规律就是讲求科学,遵循"有多大的锅,贴多大的饼"经营原则,才是中小钢构企业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着力点。

第二,要寻求市场突破点,把握机遇,勇于创新。中小钢构企业大多存在着经营类同、产品重叠等现象,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中小钢构企业要谋求新发展,必寻求市场的突破点,这一突破点就是创新,比如,别人发展设计、计算、分析软件技术,我则提升施工机械、焊接、栓接及先进吊装技术装备的效率;别人主攻高层矩型钢管混凝土结构,我则在低层冷弯薄壁型钢龙骨结构上下功夫;别人有大批量钢构生产能力,我则在节约用钢、合理用钢和降低成本上体现优势。由于客观条件不断变化,有些事今年条件或许不成熟明年或许就水到渠成。所以开拓钢构市场,既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把握机遇,勇于创新,又要积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点,并朝着"做专"、"做精"的方向努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通过品牌打造,培育专有技术,增强特色技术,提高综合竞争力成为中国建筑钢构市场的领跑者。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范文6

关键词:产业;国际分工;区域集聚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018-02

0前言

目前,产业分工向纵深发展,从传统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为主的产业间分工

转向目前以水平型为主的产业内分工,分工越来越细。如何提升产业结构,确保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许多学者已经作了深入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区域聚集会加强。但是,对于二者为什么会加强的背后经济学解释,相关研究还没有。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试图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二者同时加强背后的经济学解释。

1产业国际化分工特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际产业分工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特点:首先,产业分工的层次进一步细化,由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转向产品内分工。早期国际分工的典型特征是产业间分工,即发达国家搞工业,发展中国家以传统农业为主。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制衣、轻工等产业部门)由发达国家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逐步从农业国与工业国的产业间分工,转向出于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而产生的产业内分工。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兴起以及世界各国的开放浪潮,为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条件。其次,产业分工的内涵进一步深化,由贸易分工、生产分工转为要素分工和价值链分工。20世纪中叶前,国际分工主要通过国际贸易进行,各国按照各自的自然禀赋生产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获取国际竞争力。二次大战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分工出现了贸易、生产、投资一体化的趋势,一些在发达国家缺乏生产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被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的生产性分工特征。这使得发达国家不再局限于将劳动密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IT等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部分设计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三,产业分工的形式进一步多样化,外包生产模式正在成为全球产业分工的潮流。外包又称为合同制造,以前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销售都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现在产业细分使价值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逐渐把一些不是自己强项或成本较高的业务外包出去,走委托制造(0EM)甚至委托设计(ODM)之路。如美国Nike公司几乎不做任何制造,而是将运动鞋的生产转移到低成本的亚洲地区合同制造商,然后将产品贴上自己的商标。它只对产品的开发、设计、市场和品牌加以控制,却获得产品80%以上的利润。

2产业区域聚集的特点

21世纪,知识和技术的创造、传播和共享方式剧烈变革,使得企业区域交流能力骤增,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其价值活动,形成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与此同时,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又极大的突出了地方企业集聚的重要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决策者共同认识到,在全球经济激烈竞争中,需要增强国家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压力促使各国政府在产业组织和区域管理中采取有效行动,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在主要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区域集聚发展,是提升其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战略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面临着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技术、资金、规模和品牌上的优势,单打独斗难以取胜,采取区域集聚的方式,以群体的竞争力,联手走向全球市场。一般情况下,某个企业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它们必须在许多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信任、相互联合而又相对独立,在既联合又竞争中求得生存。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

3二者同时加强的经济学解释

产业的国际分工为什么会不断加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经济学解释:

3.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分享分工带来的利益。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专业化分工发展到零部件和工艺专业化阶段,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生产链的一个环节进行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积累,从而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分工地位。同时,由于所生产的产品互补性很强,联系极其紧密,需要相互不断的交流,这就需要企业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因此,随着产业的国际分工得到加强,产业的区域集聚也得到了加强。

企业集群可以在集群内高效率地获取专业性雇员和专门化供给,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竞争基础。由于企业集群内储备着许多有经验的雇员降低了企业招聘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企业集群能为高度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它不仅使厂商较少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且降低了雇员进行工作迁移的风险。另外,在很多行业中,产品和服务生产以及新产品的开发都需要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而大多数单个企业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服务需求市场来维持众多的供应商的生存,也无法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

3.2弹性生产理论

传统认为,企业为了追求规模经济,进行大规模生产。但是,随着需求个性化的发展,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者,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市场群体进行细分、定位,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身客户市场的需求。这使得企业间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分工趋于深化。同时,个性化的发展使得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常常需要面临突变的市场需求,为了降低风险,需要其他企业的合作。这时,产业的区域集聚能够有效的抵御这种风险,降低所有参与企业的风险。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形成足以诱使消费者购买的特殊性,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企业通过产品差异化进行弹性生产,有利于树立起一些在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商品,从而满足顾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得到高额回报。集群内部的产业环境,使集群内的企业更能适应市场环境及其变化,利用产品差异化,与市场占有率之间的交互反馈机制,形成市场势力。一方面,已经形成产品差别化的企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可以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具有较大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规模经济实力,通过研究开发、购买专利、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进一步扩大产品差异化,形成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良性循环。

3.3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本地的产业集聚带来企业的集群,而企业的集群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

本地的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关系的社会制度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地方特色产业本身能形成区域在这一产业方面特有的声誉,吸引新的生产者和客户过来。

产业集群作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其自身的规模扩张优势远优于单个企业,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规模,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1)新企业的扩张。由于集群区域内企业的赢利示范效应,会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进入;(2)产业链的扩张。随着企业集群规模的扩张,更多资金和生产要素进入产业集聚区,大量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也相伴产生,集群区域内的企业就会出现全方位的高速扩张,不断拓展产业链,产业规模成倍增长,迅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3)产业整体合力的扩张。企业集聚虽然加强了企业竞争的压力,但也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在企业集群内部,由于各自追求的细分市场并不完全相同,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合作,容易形成产业的整体合力,企业群的外部效应也随之放大。

由于学习及竞争效应的存在,企业集群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1)有效的竞争压力。企业集聚既加剧了竞争,同时也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2)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3)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也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学校、管理咨询机构等。这些机构加强了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陈秀山等.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王秉安.区域竞争力研究述评[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5]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6]左集宏等.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5,(16).

[7]张秀萍等.泛珠三角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问题探析[J].南方经济,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