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生职业教育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 医学生 职业道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151-02

所谓职业道德,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医学职业道德(简称医德)是在社会道德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制约下,反映人们在医学职业中的一种特殊职业道德。医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而医德是医生的灵魂所在,对于“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医生职业来说,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从业医生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改革步伐加快,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已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同时,医德医风问题都逐步为人民群众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结合新时期医疗卫生工作实际,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1、当前在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1、1 当前在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各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都开展了《医学伦理学》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但由于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原因,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未能真正起到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作用。突出表现有三:一是医德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明显脱节。二是教学方式与高职高专医学生理心理特点脱节。三是专业教育与医德培养脱节。国外医学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往往能很好抓住有利时机,卓有成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我国部份医学专业课程教师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的传授忽视或摒弃了应有的职业道德教育。

1、2 当前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重点突出的内容

当前,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高职高专医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亦出现多元化倾向。由于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越来越高和具体化。新时期,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观。应帮助高职高专医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病人生命,尊重病人人格,尊重病人应有的权利 ,平等待病人,同情、关心、爱护病人。

二是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医学生用恰当形式满足自己的职业成就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自觉抵御拜金主义。

三是职业献身精神。帮助医学生认识到医疗工作是神圣而崇高的职业,引导医学生自觉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培养医学生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病人献出身心精神。

我国的医学教育目标对医学道德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现代医学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医德情感,更加注重技术与人道主义的协调作用,这是现代医学模式与医德观念新的一种启迪与呼唤。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和谐环境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因此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试做以下建议:

职业学校从生源上来看与普通高校相比缺乏优势。另一方面,因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回应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呼唤,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各业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技能性和技艺性,学生能力的培养固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首位。与之相对,道德教育则目标模糊,在道德上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等存在的不确定的因素较多,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衡量,因此,学校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从学生角度看,进入高职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高考落榜生,进入高职是一种“失败”,是无奈的选择,觉得职业学校名声难听,形象不好,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工作丧失热情,进入工作领域,也会对工作不满意,缺乏职业道德也是自然之事。也有另一种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认为以后工作明确,只要学好技术技能,成为本岗位的高级技术人才便可高枕无忧,从而疏忽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素养的提高。

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多样性;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它的内容有具体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职业认识的提高,职业情感的培养,职业意志的锻炼,职业理想的树立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养成等五个方面。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在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要求是:(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职业技术与业务,在职业活动中发挥创造才能。(3)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以主人翁精神对待工作。(4)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注意增产节约,爱护公共财务,廉洁奉公。由于各行各业有自身的特点,所以职业道德规范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本行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特点,按照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来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如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如教师、医生,要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不可将个人的主观情绪带入到工作中去,能迅速融入角色。再如秘书,要做好保密工作,从公司的利益出发。

3、职业道德教育要求职业教师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和教育性决定着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教育工作。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对所学专业的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本职业的重要性、趣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所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主人翁精神,对本职工作负起道德责任和义务。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水准提高,是职业岗位的本质属性和职业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而不是拿出某种版本职业道德规范读本读读、念念、讲讲来隔靴搔痒,基本不能针对职业特点及共性问题、个性特征。

4、职业教育过程中,强调其职业特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变换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岗位变换作好准备,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或自己更感兴趣的工作。岗位变换也可消除一个人长期从事某项工作的厌烦心理,重新调动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5、在实习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即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让学生进入一些优秀的人文氛围较好的企业和公司实习,亲身体验工作中良好的道德的重要性,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实习或工作后,学校要关注和重视社会反馈,与职业岗位相联系的评价、评估领域对本校学生的满意程度,所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和促进学生完善职业道德。

总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个人素养、专业水平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章越松,论医学院校师德建设和学生医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73(5):49-50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2001年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医学院 医德 职业道德教育

医德,作为从医人员的一项基本的道德准则,它始终贯穿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国际卫生组织(WHO)和学会针对“医德”制定了相应的文件对医务人员进行一定的约束,使得医德已经成为当今医护人员的一项重要的行为规范。我国在1998年颁发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它是全国义务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行为准则。现阶段,加强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并努力培养他们的救死扶伤的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将社会主义的人文关进行有力体现,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1.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已经逐渐走向市场化和商品化道路。一定要加强对医学院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杜绝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进而有效提高我国医疗卫生的服务质量。

1.2迎合了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一大特点是培养技术型和实用性人才,这种情况下就会很容易出现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同时,由于现阶段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原来不能进入高校的学生也能进入院校求学,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将直接影响医院医德医风建设。部分医学生认为只有专业重要,其他的都可以不管不顾,只要专业成绩好,职业道德就无关紧要,因此,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没有服务态度,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学生的境界与当前大多数人所提倡的救死扶伤的精神还存在很大出入,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2.开展高职高专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改革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对医学生的专业特征和学习进程情况有所把握,进而科学安排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这样就能够让医学生在校的每一个阶段都接受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也要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渗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2.2加强医学生的临床医德实践

在新的形势下,对医院的医德建设进行加强,能够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医德教育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学校和各大实习医院及相关部门都应该对医学生这一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强化。一方面,各大实习医院要由职业素养高、责任心强的医疗干部担任医学实习生的带教老师,他们认真负责实习医学生医德,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学校要派责任心强的领导干部管理医学实习生,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2.3强化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教育中进行应用,能够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自觉找到医学人生的目标。例如:在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可以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对诚信待人和互帮互助的原则进行有效渗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进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灵共鸣。

2.4加强医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育工作是一种用自身的人格对他人的人格进行塑造的事业。因此,医学院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将自身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等强大的人格力量进行体现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的教师要对自身的学术水平、道德修养等不断完善,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格,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关心和热爱自己的学生,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丰富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心智进行启迪,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1]。

2.5强化医德教育建设力度

2.5.1在制订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明确医德教育

新时期,要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就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医德教育内容进行明确,这样就能够对整个医学教育过程进行直接指导,与此同时,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还要对各项医德教育的目的进行明确。

2.5.2对医学生的监察和考核制度进行完善

对医学生的医德进行考核大致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进行。如在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阶段,进行理论考核依据就是医德课程考试分数和学生在德育操行中的评分等。实习工作完成以后,就要对学生的整体业务能力和水平进行考核。对医德水平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让学生写医德体会,对调查报告和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还要进行小组讨论。此外,还要对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的工作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础上,还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对医德优秀的医学生进行表扬,调动医学生工作的积极性。相反,对于表现出不良医德行为的学生,也要坚决给予经济惩罚或者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以便营造良好的医德氛围。

3.医学院校建立完善的学生在校医德档案制度

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进行相关的医德教育时,可以设立一定的医德档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自我品德进行评定,并对学生的医德学习经历和实践结果进行评价,进而帮助医学生学习相关的医德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医德实践活动。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3

关键词:医学院校 毕业生 就业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71-01

1 开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总体来说导致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各方面的原因,其具有复杂性,不仅有现实中大环境的影响,还有医学院校自身没有目的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双面标准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最大的影响是医学院校毕业生中就业思想的观念比较落后。

针对这种情况,各个医学院校都开始高度重视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一些院校的就业指导功能和内容的理解上有差距,没有真正认识到医学院校毕业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它的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就业指导工作比较重视就业创业教育,通常只是以之前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而教育,医学院校所理解的就业指导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找工作,学校主要是追求高的就业率,对毕业生开展思政教育、端正毕业生就业观、加强学生到医药领域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光荣感方面做的比较欠缺。

(2)以前的就业指导行为不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手段老、范围窄、方法单一。对于解决各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是解燃眉之急,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在之前的就业指导上引进新的思政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进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措施改变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坚定毕业生去医疗缺少的西北地区、农村等基层地方的决心,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理念。

2 开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医学院校和其他的综合性院校相比较,由于特殊的医学院校文化教育背景和毕业生之后所从事行业的特点及现在就业难的情况,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思政教育具有特殊性和不同,因此所采用的思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应该随时改变。

(1)将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将就业指导和德育教育相结合,这意味着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之上,将德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重点来指引就业工作。要想把德育教育工作贯穿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来,就需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步骤。首先就是就业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可以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思想,促使学生改变就业理念,走出就业思想误区,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实现观、人生观和“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其次就是在求职应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应聘实力、端正应聘和从业的态度,帮助学生正确的衡量得与失,促使他们在应聘中准确定位。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在应聘时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面试礼仪等方面给予帮助指导。最后就是就业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精神、遵守行业道德准则、敬业精神和团队的精神。

(2)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加强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将名医先贤作为榜样,提高毕业生的荣辱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名医先贤的事迹和精神作为增强学生荣辱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学习资料,并且提高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学院的校广播台、学报、校报、宣传橱窗、阅报栏为中心,形成校园先进议论园地,引导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促使他们主动的投身到国家最需要医学人员的地方去就业,到西北地区、社区等基层的地方工作。

(3)结合医学院校中专业的特点,以易学文化校园为教育园地,因人、因地适宜的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可以将传统的医学文化教育和现代毕业生思政教育文化整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引领他们逐渐的成为为群众着想、办实事的好医生,这样做有利于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一代医学人才。

(4)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宣传医学事业的发展成效,坚定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在临床教学中,鼓励和支持毕业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给学生们讲授在临床中面临的各种危机和挑战,宣传本院的成绩和建树,宣扬在医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利用一线工作的医生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指引学生在医学道路上勇敢前行,恪守职业道德,激发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5)利用毕业班优秀毕业生和党团组织的示范效应,发挥榜样的示范影响并以此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医学学校可在学院的网站上、就业大会上以及就业专题讲座中建立专栏,发掘和宣扬在医学领域有突出成绩的毕业生典型,邀请他们回校为师弟师妹讲授经验,利用讲座和论坛等活动形式,让他们用自己的成功经验激励毕业生。让学生们明白外面广阔的职业天地,都可有一番成就,不要受到自己专业的限制。

总而言之,在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学校要做好全面的指导工作,而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中两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学校的就业教育通常看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关注学校的就业率的高低,缺失对毕业生的人文情怀的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人格得以完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了学生们的医学医术,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吕振波,张晋.教育大众化时期医学生就业问题透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3).

[2] 陈晨,朱俊勇,许斌.浅析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0(1).

[3] 周英.医学毕业生产生择业焦虑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16).

[4] 张玮.主体性德育对医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

[5] 张美俊.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择业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131―03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摆在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和学校面前的重大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核心,不仅要对其现实的境遇做出有针对性的制度调节,还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目前,各高校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和保障大学生就业,特别是在“先就业再择业”的职业指导理念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问题,但这种带有一定盲目性的择业观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分制逐步到位,学生选择专业、课程自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目的是使其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特点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社会活动的影响和约束下个体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择业方式、择业标准、择业类型等几个基本方面。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既具有传统的择业意识,又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受到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1.就业思想日趋成熟。择业观念更加实际

近年来在抗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活动中,无数的大学生投身到公益服务工作中,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意识和观念逐步增强,其择业观从“务虚”向“务实”转变。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模式不断创新的新形势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具有流动性和竞争性的人才择业模式已得到普遍认可。

2.部分学生择业期望过高,功利主义倾向突出

大学生择业时普遍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向往经济水平较高、发展空间较大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发展,对于一些地域较远、福利待遇较差、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尽量回避,同时,对于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大学生把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作为首选,而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鲜有问津。这种带有一定功利主义倾向的择业倾向往往缩小了大学生的就业面,给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带来障碍。

3.部分学生择业准备不足,投机心理强烈

面对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明显表现为求职准备不足,比如一些学生的简历千遍一律、生搬硬套,个别学生应聘时衣着随便、不合时宜,面试回答漏洞百出、随心所欲等方面,甚至对于招聘单位和招聘职位的基本信息一无所知,“随大流”和“投机心理”明显。一些学生频繁“签约――违约――再签约――再违约”,这种走马观花似的“跳槽”给许多毕业生带来挫败感和压抑感,严重影响高校的就业率和社会信誉。

4.职业定位灵活化,注重个人价值实现

当前大学生职业定位由“专业对口”向“兴趣导向”转变,在择业时十分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拘泥于所学专业。只要招聘单位的薪酬待遇、地域位置等方面能够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大学生择业时不仅关注个人的兴趣取向,还关注个人才能的发展空间以及上司、同仁的认可度,同时单位的发展前景也是影响职业定位的因素之一。

二、大学生择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个人认知不足

大学生受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局限,对社会没有全面、实际的体验,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从而导致大学生自我评价过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和定位自己。另外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择业能力并不了解,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发生,最后其结果,一是对个人期望过高屡屡碰壁,二是选择并不十分喜欢的工作勉强签约。

2.受家庭因素和传统就业观念影响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虽不是其成长成才的决定性因素,却是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步形成具有特定性和稳固性的择业观,特别是在大学生尚无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大部分毕业生都会考虑家庭因素而做出一些看似主动实则被动的职业选择,从而出现一批“假性”就业困难学生群体。

3.缺乏对社会正确且全面的认识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呈现一种“雾里看花”的状态,对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持极乐观态度。一方面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天之骄子”,是炙手可热的精英人才,不是自己找不到工作而是学校或政府有关部门理应安排他们的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把社会理想化,对于社会的复杂情况估计不足,强烈希望用人单位能够主动向他们“招手”,并且对于他们任何要求也都能无条件满足,这些“单纯”、“幼稚”的看法往往是由于缺乏对社会正确且全面的认识造成的,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大学生自信心不足、自主择业能力脆弱。

4.高校过于追求“就业率”,泛化“先就业再择业”措施

“先就业再择业”原本是为了应对就业形势不乐观而提出的一种积极的就业理念,不少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也渗透这种以务实为本的思想,以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但各高校在“高就业率”目标的驱使下,这种无奈的选择被许多学校过分强调或泛化,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忽略了对职业和未来的规划而盲目的选择第一份工作,并在极低的职业认同感中频繁跳槽,这种做法不仅人为地延长了大学生正常的求职之路,而且让用人单位加深了对毕业生的不信任感,正是这些原因让很多用人单位不得已采取了高额的违约金以保护自身利益,甚至拒用“应届毕业生”以减少人才的流失。

三、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有效途径

1.正确处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基于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而提出的系统化、全程化、个性化的择业观重塑的一项活动。大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就是协助个人达到和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认清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在评估内外环境的优劣、限制等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可行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它对改善就业状况、提高就业质量、减轻就业压力、完善就业工作体系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职业目标一旦

确定,就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减少了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不再一味追求薪酬待遇的高低或工作的难易程度,而更多的将其注意力转移到个人发展空间的大小和未来职业上升的幅度上,这就大大缩小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供求观念不一致而导致的偏差,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2.全程实施,构建系统化的就业服务模式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系统化的教育,形成从大一到大四的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全程化的实施过程不是简单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分离,而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同步进行。同时,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有利于完善高校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配备及硬件措施等各个方面的建设,进一步转变高校就业工作中“服务”多于“指导”的工作思路,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

3.量体裁衣,最大限度地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可以科学地制定职业目标,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针对个人气质特点及兴趣,有的放矢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和特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高校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和个性化,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理念。

4.人职匹配,达到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美国“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在大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测评工具初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同时,大学生在特质因素论的引导下,可以正确评估自我能力和素质,在清醒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从而实现人与职业的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章冬斌.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思考[J].山东行

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09―110.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5

【关键词】生命教育;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事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命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可是,医患矛盾日益凸显,医患之间开始出现信任危机,一方面的原因正是部分医务人员对于生命的漠视,亵渎生命的神圣。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已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生命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提出不久,但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是亘古不变的,也体现了人性的本质。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不仅包括教育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也包括医疗救助和医患沟通与关怀。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职业精神培养的客观需要,对促进祖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卓越医生”,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成为现代主流医学模式,“卓越医生”已逐渐被大家所熟知。现代不仅包括临床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培养,还包括为患者提供优质人文体验的能力。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提出“医学知识”、“临床技能、“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同为医学生核心技能。医学要求其从事者必须接受一定的职业精神,尤其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教育。

1.2缓和目前紧张医患矛盾的利剑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社会媒体报道伤医案层出不穷。毋庸讳言,当前医疗环境并不理想。国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之时,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同样刻不容缓。医学是人民生命的最后保障,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根基。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教育,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水准、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3促进医学生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多元文化汇聚,医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多元、不确定性、盲从性和矛盾性等特点。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学生择业受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影响,往往表现为功利性强,这与救死扶伤的初衷所违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造成医学生的的困惑彷徨,信念不断动摇。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是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承担起推动祖国医学发展的重任。同时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医学品质、人际交往能力,无疑增加了个人竞争力。

2生命教育视阈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

尽管生命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提出不久,但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是亘古不变的。对于生命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陶清提到,生命教育是以实际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为研究对象,生命教育初始价值目的设定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1]。刘小勤认为生命教育内容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责任教育、死亡教育、生命价值教育,体现维护患者权益的人本性原则,受教育者情感参与的体验性原则,爱岗敬业的职业性原则及职业素质养成的终身性原则[2]。简言之,生命教育是从教育角度揭示生命的宝贵和价值,端正对生命的态度,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也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初始价值追求。新时期的医学职业精神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将病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具体来说,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表现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2.1尊重生命

维护人类生命的神圣,应该在保证生命质量的前提之下,彰显生命的价值。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并不是通过无条件的存在来体现,如遇到现代医学无法救治的患者,应根据病人病情和生存质量、家属的意愿和经济承受力等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治疗、维持治疗,甚至放弃治疗。不管采取任何措施,都应该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意愿。

2.2关爱生命

不是对抽象意义上生命存在的关爱,而是对现实存在个体的关切与爱护。在现实接触诊治病人中,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治疗体验,切身感受患者忍受疾病的痛楚,除了急于改善患者疾病的诊疗手段,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灵的抚慰与人性的呵护。

2.3珍惜生命

医生要明确对患者、家属及社会负有的责任,医生的诊疗措施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家属的负担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

2.4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3]。敬畏生命,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贵,对生命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油然而生。敬畏生命同时也要敬畏死亡,尊重自然规律。当面临死亡的时候,应该勇敢的面对,死亡是生命终点,因此才赋予了生命特殊的意义。

3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

医学生命教育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注、生命质量的保证、生命尊严的维护。在现代医学模式背景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养成必不可少,而生命教育作为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维度,却在现实中普遍处于边缘弱化地位。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大量医学专业课程而忽视了职业精神培养,有的则把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理科出身的医学生有明显重医轻文的的偏向,选择人文课程只是为了凑足学分,等等。由此可见,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问题急需解决,而生命教育可以作为突破口,围绕其探索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

3.1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教学体系

要实现生命教育目标最直接有效地途径就是开设相关课程。独立开设课程,配置师资,虽然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但势必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增加院校运营成本;同时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尚浅,教师经验不足,势必导致课程流于形式。现阶段深入挖掘现有课程,可操作性更强。首都医科大学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和第二年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课,并在进入临床后开设《医德修养》必修课。自201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一直负责《医德修养》课程教学,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良好。课程形式多样,除了常规授课模式,还组织同学们参加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分组实践活动,角色扮演,亲身参与真实感;天安门观看升国旗活动,感受爱国情怀;模拟医患沟通表演,重现场景时才感到自身知识欠缺;教师自述身边实例,生动感人。以上课程作为载体,渗透进入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融入生命观教育、伦理思考、死亡教育等内容,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守护职业精神。

3.2高等医学院校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

鉴于医学生职业特点,生命教育仍要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主阵地,发挥其渗透作用。生命教育应该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上。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个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解剖课课前向遗体默哀,向“无语良师”学习到对生命的敬畏;实验课上,对动物实施麻醉,无痛操作,计算苏醒的时间及时安乐死,以减少动物的痛苦,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伦理课上讨论现代医学技术的伦理问题;进入临床医院实习时亲身体验医患沟通的技巧,体会医务工作者现实中承担的生命责任。

3.3通过通科轮转实习增强医学生生命体验

通科轮转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实践阶段,生命教育当然也离不开这一阶段的突然。从临床实践中,医学生可以切身零距离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理论学习阶段的生命感悟得以升华。在妇产科经历孕妇怀孕十载,一朝分娩之痛,感悟生命的珍贵与来之不易,加深珍惜生命的理解;在儿科,面对无法用语言表述病情的幼小患者,以及患儿家属急切焦虑的心情,深感医患沟通技巧的重要;面对肿瘤病人,同样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细致的沟通,安抚绝望的患者及家属,在现有医学技术仍不能治愈的疾病面前,保证患者生命质量和医者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从实践中医学生最能体会“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誓言,从而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内化为崇高的职业精神,督促在行医生涯中用行动来践行生命誓言。

3.4完善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

传统生命教育评估体系存在较多弊端,例如:只重视评价的结果,评价过于外在化,从而导致生命教育流于形式。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应该建立在四大原则上,即人文性、互动性、实效性、全面性[4]。第一,人文性是构建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的出发点,传统的评估体系过于机械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生命教育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实现认知领域的拓展延伸[5]。科学的评估系统应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以学生为本。第二,互动性指多方面的互动。现实条件和情况是在动态变化的,这就需要多方面的互动反馈才能及时调整策略。以往的评估体系里,课程、教学、评价界定分明,各个环节相对静止。增加三者的互动,才能科学的构建评估体系。第三,实效性是评估体系的重要落脚点。对于生命教育的实现程度要有特定的评价指标,以达到生命教育制定目标,满足教育主体的需求。生命教育要最大化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作用,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促进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第四,生命教育评估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四大原则相互影响与制约,为使整体发挥最大作用,需要统筹兼顾,全面设计。自北京天坛医院开设一系列德育课程以来,理论、实践、专题讲座并行,而生命教育的评估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思想的提升,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除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也占有较大比重,包括教学评价,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4小结

生命教育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密不可分,医学高等院校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在职业素质养成中的重要意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和评估系统,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性,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与内涵,为祖国医学事业培育可持续的高素质人才。结合我院多年临床德育工作经验,生命教育应通过课堂授课系统化和理论化,通过设立医德修养课程,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同学们系统学习了医德基本理论和规范,通过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帮助同学深入理解医患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同时采用医患沟通模拟训练和临床实战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同学反映普遍较好,但仍需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清.生命关怀论纲[J].江淮论坛,2009,(3):82-88.

[2]刘小勤,罗平.生命教育,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J].医学人文教育,2012,33(1A):59-60.

[3]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孙岳兵,周俊武,鲁良.论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学报,2015,14(6):107-110.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6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医疗卫生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医学职业道德在整个职业道德体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更加显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高职院校承担着新形势下培养高技能医学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须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发扬救死扶伤的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的精神,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不断推进社会和谐。笔者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将自己在医护专业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得总结于此,以期得到同行的指导。

一、要重视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

第一,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中较为常见而又敏感的人际关系,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部分。作为医疗卫生机构,肩负着维护人民健康,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责。和谐的医患关系影响到国民基本健康权利的实现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也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可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医德高尚、医术过硬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高尚的医疗职业道德,奠定较系统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掌握较熟练的临床技术的技能型劳动者,有利于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权利的实现,更充分地体现医疗机构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宗旨。

第二,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医德建设,是医疗卫生战线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明显,医患、护患关系的矛盾有所表现。对此,有必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医学生在入职前就深刻理解“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的内涵,为其在今后的职业劳动中自觉运用医德规范来约束、调整和评价医护实践活动奠定思想基础,从思想上筑起一道杜绝行业不正之风的防线,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更好地维护医护人员“白衣天使”的职业形象。

第三,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应的医护伦理规范成为医德体系的核心。医德理想的具体化和先进的医学技术相结合,会更加拓宽医学伦理道德学的视野,促使更多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职业劳动者去追求医疗技术上的精益求精的同时,努力地实现医德修养的更高境界,为祖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医学生接受系统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献身于医学事业的职业理想,使他们在入职后能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卫生工作中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四,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在日常教学中很容易出现重专业理论和技能、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如果不重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学生有才无德,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不道德行为,一方面造成了医疗机构在社会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损害了这些学校的声誉,还会影响后续学生的继续就业,这对学校自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第五,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经济的全球化,一方面,有利于医疗卫生行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国外医疗机构的进入,也使我国的百姓有可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也使我国的医院卫生机构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要在平等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赢得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需要医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以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的褒扬和患者的信赖,为医院实现“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宗旨做出积极贡献。

二、要拓宽、丰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

第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贯穿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医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把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相结合,在相关章节挖掘与医学伦理及医疗职业道德有关的课程资源,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强化医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各专业课教学要注意联系医学科学作为保障和维护人类健康,治疗和预防疾病,保护人类生命的一门科学,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医学专业的德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研究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弘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把医德教育贯穿于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实践道德规范,实现知行统一。因此,道德教育只能将道德活动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而通过临床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学生已经掌握的道德知识,增强道德学习的动机,增进其道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临床实习是学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这正是医学生已有的医学伦理观、道德观与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医德认识尚未形成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的时期。所以,我们应该倡导和组织实习生加入到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中去,开展医德医风建设的交流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中受到启迪,亲身感受医生肩上的重大责任。学校应争取医院对实习工作的大力支持,由医院选派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做实习指导教师,这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医德教育活动。如开展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专题讲座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自觉追寻医学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组织学生深入到贫困地区、农村去义诊,为群众提供医疗健康服务,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感受对病人一视同仁的医德观念和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利他主义。这是对学生进行的生动而深刻的医德教育,这种体验式的医德教育有利于固化学生已有的职业道德观。另外,可通过建设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基地,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提供实践环境。

第四,营造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积极营造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医学生中要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校园公共场所悬挂医学誓言、医学界名人名家画像、名言警句等文化作品。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要率先垂范,自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事无巨细,严于律己,做学生的道德楷模。医护专业(系、院)的文化活动要注重突出医学特色,将医院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将专业技能竞赛与医学职业道德知识竞赛相结合,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营造高雅的专业针对性较强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上这些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均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