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DVT;高危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很容易发生DVT,而其潜在的多系统病变经常会掩盖DVT的症状和体征,导致诊断可能,严重时可并发肺栓塞,成为患者致死或致残【1】的突出原因。我们针对引发DVT的原因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有效减低了病人DVT发病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观察组2011年6月—2012年6月352例患者,发生DVT27例占7.67%,其脑卒中8例,骨关节术后5例,严重创伤6例,脊髓损伤3例,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3例,心肺复苏后2例。都有下肢疼痛、麻木、肿胀、浅静脉怒张、皮温升高、皮肤色泽改变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出现苍白、发绀【2】,静脉性肢体坏死。对照组2012年7月-2013年7月389例,性别年龄病情与观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而DVT发生数3例占0.77%。DVT发病率明显降低。

1.2高危原因分析统计见表1:

表1:观察组352例ICU病人DVT发生情况

2 对照组防治方法:分析表1发现引发DVT形成的高危因素是年龄、卧床天数、静脉采血次数、基础疾病等,故我们重点采取了对应的预防措施。

2.1预防先行:

2.1.1全面评估重点护理:对高龄入住ICU时间>1周行机械通气,昏迷或使用镇静剂、肌松剂等者应纳入重点预防对象。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每班重点观察下肢皮温、色泽及有无肿胀,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无禁忌症患者常规抬高下肢20°-25°,膝下垫一长软枕,下肢充分保暖,室温控制在22℃,每2小时翻身侧卧一次,减轻对下腔静脉和髂静脉的压迫【3】。

2.1.2加强下肢锻炼保护静脉血管:手术后及长期卧床者予翻身、拍背排痰,鼓励早期活动及深呼吸,加强下肢的主动与被动运动。如膝踝关节的伸曲、举腿等。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勿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应用,有炎症反应时应重新建立静脉通道。留置深静脉导管时以颈内或锁骨下静脉为主,禁止在下肢进行深浅静脉的穿刺置管或采血。静脉采血应尽量集中,采血次数多的血管处用50%的硫酸镁湿敷。使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DVT,以外部的压力抵消各种原因所致的静脉压力增高,防止深静脉血栓经交通支逆流入浅静脉,抗血栓弹力袜应每隔8-12小时取下,皮肤无异常30分钟内重新穿上。

2.1.3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袖带式血压计缠绕于患者肢体,接通电源。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及排气,促使肢体产生搏动性血流,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速度,改善术后肢体血流缓慢现象,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2.治疗性护理

2.2.1急性期管理:卧床休息1-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避免栓子脱落,在溶栓期间应减少直立性活动,其间抬高患肢20-30°或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屈曲15°,加强保暖促进静脉回流,严密观察患者皮温变化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2.2生命体征的观察:定时观察其体温、皮温、脉搏、呼吸并记录。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bid与健肢的比较,患肢周径明显增大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等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警惕肺栓塞的发生:突然的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为肺栓塞可能立即配合抢救。

2.2.3溶栓治疗:根据医嘱应用低剂量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尿激酶抗凝溶栓等。出血是共同副作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牙龈鼻黏膜出血等;定期进行凝血时间检测,颈部穿刺处用沙袋压迫6小时并限制其动度。观察局部有无肿胀、渗血、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便于及时处理。

3讨论: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和产生的多种抗血栓的生物活性物质对凝血纤溶系统进行调节可防止血栓的形成。在病理因素下其平衡及稳定性遭到破坏致血栓的形成。在血液高凝状态时抗凝物质的缺乏AT-Ⅲ以及恶性肿瘤、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等的刺激。再因长期卧床,肿瘤等压迫因素引起血流缓慢而触发。故在血管壁、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引发DVT形成的三个高危原因。临床上采取对应防治措施后才能有效减低了病人DVT发病率。

3结论 引发DVT形成的高危因素与年龄、卧床天数、静脉采血次数、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针对引发DVT的原因采取对应的防治方法可有效减低病人DVT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等.血栓病学[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54.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2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78岁。入院诊断为脊髓血管病。入院前口服阿司匹林0. 1 g/日。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712ng/mL,表明血管内可能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入院第二天下肢静脉超声回报右侧排静脉一支、左小腿一支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钙6150u每12小时一次皮下注射抗凝治疗。第10天,护士发现患者左下肢大腿外侧及上部肿胀明显,及时告知医师,查体:局部皮温高,颜色透亮,压痛(十),质硬,患肢肿胀处腿围为64cm,对应健侧腿围56cm。体表包块彩超示:左大腿外侧肌层数个血肿,较大者范围7. 8=}5. 1=}2. 5cm。遂医嘱停用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等易导致出血倾向的药物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经过30多天对症治疗与护理,患者血肿消退,病情好转出院。

二、护理  

(一)加强病情观察,记录血肿的动态变化    

监测并记录患者左侧大腿腿围,观察血肿的变化情况。采用三线定位法,工线为骸骨上缘5公分周径,II线为骸骨上缘15公分周径,III线为骸骨上缘25公分周径。在患肢用红笔做相应的标志,每日两名护士用软尺测量患者的三线,认真记录,并做好交接班。    药物说明书中指出低分子肝素钙与非<}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合用会增加出血危险,所以观察腿围变化的同时关注患者有无其他部位潜在的出血。每日晨晚间护理,责任护士在保护患者隐私的情况下检查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有无血肿硬结;班班主动询问并查看患者有无牙跟、鼻腔出血,有无黑便、血尿情况;定期遵医嘱化验血常规,观察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  

(二)通过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1.运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消肿、止痛    

患者左下肢疼痛,睡眠受干扰。医护沟通后制订了消肿止痛的方案,立即停止口服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等易导致出血危险的药物。配合医生为病人行低频脉冲电治疗,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低频脉冲电治疗镇痛原理:电流可兴奋周围神经的粗纤维,通过“闸门”调控抑制传导疼痛感觉的细小纤维,电刺激还可以使人体释放具有镇痛作用的吗啡样物质。每日责任护士负责护送患者行超短波理疗,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肿消散,促进病理产物的消除,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延长变软.松解粘连与挛缩。其次用50%的硫酸镁湿敷一日三次,每次15-2 0分钟,利用硫酸镁的高渗作用增加血液循环,促进吸收。湿敷间歇期将马铃薯切成薄片(1-3mm)外敷于患处,待马铃薯干燥后取下,有资料显示马铃薯有消淤止痛,促进炎症吸收的功效。

2.关注患者的排泄障碍,减轻痛苦    

除疼痛外,患者腹胀明显、便秘,导致患者不愿进食。首先护士给予饮食指导,鼓励患者晨起空腹饮用温开水,可以刺激胃肠反射利于排便,进食膳食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避免食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进食速度慢,细嚼慢咽。其次,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腹部按摩,于饭后1-2h,按摩10-15min/次,早晚各一次。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以鼻缓慢深吸气至感到腹部最大限度鼓起,随后以吹口哨状缓慢呼气,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腹肌收缩力「创。必要时遵医嘱排气,排气量较多,患者自觉腹胀减轻。必要时遵医嘱灌肠。通过以上措施减轻患者痛苦。    

脊髓血管病导致患者小便障碍,通过诱导方式均无明显效果后留置导尿。留置导尿期间,每日2次用温水给予尿管冲洗,并观察尿道口有无红肿,疼痛;鼓励病人每天多饮水(2500-3000m1);保持留置尿管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定时更换集尿袋。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状,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3.做好下肢静脉血栓的宣教工作,警惕肺栓塞的危险    

护士指导家属抬高患者下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禁止按摩、挤压、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并随时询问病人有无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三)加强心理护理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宫颈癌;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深静脉异常凝血,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阻塞,是子宫颈癌症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癌细胞可促进凝血物质的分泌,非常容易形成血栓[1]。急性DVT栓塞引起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导致猝死[2]。有效预防下肢DVT十分重要,本文旨在分析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为预防宫颈癌患者的围手术期DVT的临床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6年1-12月接受宫颈癌手术的患者113例,其中Ⅰa3期13例,接受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Ⅰa2期-Ⅱa2期100例,接受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广泛淋巴结清扫,将其设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同时选取2015年1-12月接受宫颈癌手术的患者107例,其中Ⅰa1期10例,接受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Ⅰa2期-Ⅱa2期97例,接受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广泛淋巴结清扫,将其作为对照组因为部门没有进行手术来预防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评估,实施常规护理,两组患者既往均无血栓形成史,无凝血功能障碍;采用全身麻醉,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1.2护理措施1.2.1术前护理(1)术前危险因素评估。根据DVT风险评估表评估风险因素:低风险(1分),中度风险(2分),高风险(3~4分),极高风险(≥5分)。开展系统性的护理和规范化的防治治疗。风险评估标准见表1。(2)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血栓形成的原因、危险和后果,引起患者和家属的注意,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特别是血压、血脂、血糖的监测,糖尿病、晚期病情等高危患者需加强自我保护,并告知患者若出现下肢肿胀、发热、疼痛等不适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告诫患者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3)功能训练。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并翻身。训练患者在床上做脚趾屈曲、内旋、外展,脚踝背屈足底屈曲,股四头肌收缩放松等下肢活动锻炼,发挥小腿肌肉泵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功能训练4次/d,15次/min。(4)防止血液浓缩。为了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常规进行肠道准备。为了防止体液过度流失,导致电解质量障碍,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诱发血栓形成,术前1d给营养液补充循环液量。(5)使用弹力袜。根据患者的下肢小腿腰围选择合适类型的抗血栓弹性袜,并帮助患者在手术前佩戴。术中麻醉,下肢肌肉会放松,血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穿袜子避免发生打褶并需维持压力梯度等。1.2.2术中护理(1)选择:脚踝、膝窝放置软枕头,减少手术床对血管压迫,以造成血流缓慢,形成湍流;(2)手术中注意进行踝关节伸屈活动、膝关节的屈曲运动。(3)气候炎热的夏季,手术中体液会丢失过多,造成血液高凝,补充液体可以减少血黏度。(4)合理调整手术室温度,温度过低时会使得血管内皮细胞痉挛,血流缓慢。手术中要保护好下肢,手术中避免下肢静脉穿刺。1.2.3术后护理(1)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让患者认识到主动和被动活动下肢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性。(2)抬高下肢,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使用CPM机辅助患者下肢进行运动;选择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回流;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下肢进行按摩。(3)嘱患者多饮水,选择清淡饮食,降低血液黏稠度。(4)观察脚趾和下肢的颜色,末梢循环状态。(5)血液黏稠度高者,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1.3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6.19%(7/1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DVT发生率的13.08%(14/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多出现于肢体的主干,随后可能进展为深静脉血栓,导致输尿管堵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急性期时栓子脱落,容易导致肺栓塞。研究发现宫颈癌手术后患者是DVT的高风险人群[4]。因此,宫颈癌术后的下肢DVT预防十分重要。临床研究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宫颈癌患者出现术后深静脉血栓[5];有研究表明,通过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仅为0.89%[6];江杰等学者研究发现早期活动,穿刺,循序减压弹力袜,合理饮食、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使妇科恶性肿瘤术后DVT发生率显著下降[7];同样有学者通过151例宫颈癌手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的DVT发生率仅为3.30%;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手术前,术中和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血栓发生率为6.19%(7/1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08%(14/107)。综上所述,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子宫颈癌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术后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许颖.综合护理对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5):512-513.

[2]李莉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AngioJet系统血栓消融术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60-62.

[3]孙春儿.老年宫颈癌患者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与护理[J].浙江医学,2014(7):631-633.

[4]尚彩立,石玉萍.骨科围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383-384.

[5]姜慧萍,姜丽萍.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4(19):262-263.

[6]王素娥.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7(1):46.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4

颈动脉体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前患者易出现心律失常、晕厥、颈动脉窦综合征,术后易出现移植血管扭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脑神经损伤等。护理重点:① 加强心电监护;②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③正确卧位;④定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注意伤口渗血情况。

颈动脉体瘤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化学感受器肿瘤。目前原因尚不明确,手术难度大,术后易出现并发症,护理缺乏经验。我院自2000~2007年9月共收治5例动脉体瘤患者,实施手术者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典型病历

患者,女,37岁,发现颈部肿物2年,于2007年9月7日入院。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及大小便均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减轻,偶有眼花、心慌、气短,曾晕厥4次,每次持续3 min~4 min,均自行缓解。查体:T 36.8℃,P 60次/min,R 20次/min,Bp 12/7 kPa,发育正常,甲状腺不大,右侧下颌角下方有一约3 cm×3 cm的肿物,质地较硬,边界清楚,活动性差,皮肤颜色及温度正常,有压痛,吞咽时伴疼痛,压迫肿物时可出现吸气困难,但不伴吞咽困难。气管软化实验未见异常,B超示右侧颈部可探及4.87 cm×3.13 cm×1.86 cm低回声区,内有动脉血管穿入,提示颈部实性占位性病变。病理诊断:右侧颈动脉体瘤,侵犯血管及包膜,有多核瘤巨细胞出现。ECG示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于9月25日在局麻下经右侧股静脉置心脏起搏器。9月26日在全麻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术中血压稳定,切除瘤体时出现多源性室性早搏。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抗凝治疗,3 d后病情平稳,撤心脏起搏器,术后8 d就痊愈出院,1月后随访已能参加体力劳动。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律失常和晕厥 瘤体压迫化学感受器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偶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律紊乱。患者自发病以来,曾晕厥4次,并伴有耳鸣、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亦与肿瘤压迫颈动脉体有关,同时由于心脏功能受到抑制,可突发心跳缓慢、血压下降,导致脑缺血缺氧出现晕厥。 护理措施:①做好心脏起搏器的护理;②定时测血压、脉搏、呼吸;③进行心电监护;④完善各项检查.。

2.1.2 预防颈动脉窦综合征的发生由于疾病本身所致 护理措施:①进行Matas实验,即用手指紧压患侧动脉使其阻断血流,压迫1~2次/d,由每次阻断数分钟延长10 min~20 min,若不出现脑缺氧症状,说明脑部侧支循环良好;②加强脑缺氧症状的观察。

2.2 术后护理

2.2.1 移植血管扭曲 由于卧位不当所致。护理措施:①术后去枕平卧位,可避免移植血管扭曲,并有利于增加脑部血流;②床旁备气管切开包;③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每15 min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平稳后改为1次/h。

2.2.2 伤口渗血 因血管吻合口破裂所致。 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渗血较多时要及时更换敷料,严重者及时通知医生;②定时测凝血酶原时间。根据凝血酶原时间,在动脉和动脉吻合口愈合后,可停用抗血栓形成药物;如动脉和动脉吻合口愈合不良,可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肝素6 500 U加入10%的葡萄糖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0~15滴/min,连续输注3~5 d。

2.2.3 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中移植大隐静脉所致。 护理措施:①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②下肢制动;③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及温度。

2.2.4 心脏起搏器失灵 电极脱出、电能耗竭所致。 护理措施:①定时检查起搏器的各种参数;②观察心律、脉搏是否规律。

2.2.5 脑神经损伤 由于颈动脉体瘤与舌下神经、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或喉返神经等粘连,术中分离肿物时损伤上述神经,致使术后出现伸舌偏移、饮水呛咳或声音嘶哑等。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饮水时患者的反应;②注意伸舌、说话时的变化;③加强对生命体征的观察

3 讨论

3.1 目前,颈动脉体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有人认为双侧颈动脉体瘤有家族遗传史,可能与血液成分变化有关。有报道在海拔2 000~4 000 m的高原地带,颈动脉体瘤的发病率相对增高,这可能是由于高原地带慢性缺氧状况刺激颈动脉体引起组织增生,继而演变成肿瘤。临床表现有颈部肿物,少数患者有晕厥、耳鸣、视物模糊等脑缺氧症状。当肿瘤增大可出现霍纳综合征,即声音嘶哑、面部无汗、瞳孔变化等。患者可合并颈动脉窦综合征,肿瘤压迫颈动脉体引起心跳缓慢、血压下降、晕厥。因此,术前要重视病情的观察,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出现并发症。

3.2 该患者实施术式为肿瘤切除、大隐静脉移植术 即部分阻断颈总动脉血流行大隐静脉和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在缝合最后1~2针时放松阴断血管钳,合凝血埠和空气冲出,颈总动脉血流部分阻断时间为17 min,最短几分钟,颈内动脉和大隐静脉吻合时,最长为22 min,最短为几分钟,所以术后极易出现脑损害。

3.3 吻合口血栓形成 一般发生在术后1~2 h,主要是由于吻合技术不过关或吻合口狭窄粗糙引起。患者可出现昏迷、偏瘫,一旦发生要行取栓术或溶栓疗法。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5

冠心病是目前心脏的多发病之一,尤其对于伴有心、肾、肺功能不全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目前临床上引进了一种新的冠心病治疗术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该法在心脏正常工作、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操作,可以明显降低由于体外循环所致的炎症反应、多器官栓塞、心功能不全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患者术后疼痛感减轻、出血量减少、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成为临床上主要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为探讨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对策,为此该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间对1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救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是50.1岁,其中40例合并糖尿病,20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18例合并肾功能不全,13例合并高血压,9例合并心功能低下,上述患者均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手术前要多次巡视病房,要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同时要耐心地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式,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并时常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在冠心病患者中老年人居多,所以护理人员要注意与患者的交流方式,态度和蔼、耐心、并应理解患者此刻的心情,及时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心理难题。护理人员也要为手术准备好必备器材、及时检查手术室的消毒情况、仪器是否完好等,防止手术中意外事故的发生。②用药指导:术前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严格监察,尤其是对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情况进行认真检查,由于患者术前使用抗血栓药物时多使用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术后易造成患者出现出血不止的现象,故而术前护理人员要劝导患者停用阿司匹林类抗血栓药物,而对患者注射克赛类药物。由于该组患者术前均停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现象。护理过程中有2例患者在术前发生了心绞痛,护理人员及时使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类药物,继而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可以正常接受治疗。③皮肤清洁护理:术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皮肤状况进行了详细检查,同时患者术前5 d内避免进行伤及动脉和静脉手术。术前护理人员也对患者的皮肤进行了彻底检查和护理,帮助患者清洗所有皮肤,时刻保持患者清洁,防止术后感染。④血压监测:该组患者中有13例合并高血压,术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了认真监测,由于高血压患者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影响手术的进行,所以术前我们指导高血压患者按时服药,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防止患者由于过分紧张和焦虑引起血压升高,这一时期也要求患者多注意休息,防止患者出现劳累和情绪过于激动等现象而造成血压升高影响治疗。每天护理人员都及时检查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维持在正常水品,进而利于治疗。

1.2.2 术中护理 ①熟练掌握规范的造作步骤:术中护理人员要掌握规范的造作步骤,可以与医生顺利配合,如要求术中建立多条通路,此时护理人员要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及时准确的打开多条通路,同时也要做好包扎工作。术中要及时检查所使用器材的完整性和清洁程度,在仪器使用中要规范、认真,同时仔细观察其型号,避免错拿仪器造成手术的失败。②输血、输液情况的监测:术中要及时监测患者的输液速度,防止由于输液过快造成患者短时间内体内液体过多而使得心脏负担过重最终影响治疗,这一时期护理人员也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心电图水平,及时记录患者不同阶段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并且严密注视患者是否出现室颤、早搏、心率不齐、心率过快等现象,一旦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果断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并及时向医生汇报。④患者体温的控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顺利实施需要患者保持恒定体温,因为体温过低会使得患者血液凝固和心脏的收缩功能障碍,同时患者的免疫能力降低,容易造成严重感染和心功能障碍,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但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相对较低的温度利于操作,所以术中采取保温措施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术中给患者穿着循环水保温服,并适时调节温度保持患者体温恒定,这种保温措施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④保持患者的正确:术中为了更好的将手术部位暴露给医生,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及时调整患者手术床的位置,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头部操作时,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将手术床调到头部位,这样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在对患者进行消毒时要求护理人员将患者的身体固定,并将患者的双臂、腿脚摆放在适当位置,同时使用固定架将患者双手固定,防止手术过程中由于器材、人员的伤害对患者造成压迫。

1.2.3 术后护理 ①患肢部位的护理:术后患肢的护理对于患者康复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血管的血流情况、动静脉的搏动状况、是否出现异味以及患肢的运动情况等,并且定时记录患者对于患肢处的感受情况,同时帮助患者经常运动患肢,叮嘱患者休息过程中要避免伤及和压迫患肢。②呼吸状况、血糖水平监测:由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于呼吸状况影响甚微,所以该组100例患者在术后3 h内均拔出插管,同时也采用随时对患者进行听诊的方式及时观测患者的呼吸情况,鼓励患者进行深吸气和轻度咳痰练习。

术后对患者进行了血糖水平测定,结果发现大多数患者的血糖水平均高于正常值,针对上述状况采用胰岛素进行定期治疗,结果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了正常范围内。

2 结果

该组100例冠心病患者在通过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和细心的护理均顺利的康复,在院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冠心病这一医学界的难题也逐渐被人们关注, 尤其是对于伴有心、肾、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治疗工作显得尤为困难[2],目前临床上引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该方法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治疗,避免了由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补体激活等因素造成的患者术后出现血栓栓塞的危险,利用该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也降低了患者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患者术后出血量减少、疼痛感减轻[3],也明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并且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近年来该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4]。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6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其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80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提出术前健康教育。术后通过早期积极主动和被动活动促进静脉回流并常规给予抗凝及扩容药物,改善凝血及微循环状态。结果:80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只有一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后症状消失,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指导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并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对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术后卧床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不能自主活动,双下肢活动受限,国外有文献报道骨折伤病的下肢DVT发病率为43.2%[1]。大都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少数可造成肺栓塞(PTE)导致死亡。因此增加对DVT的认识,掌握DVT的预防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需求。现对80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DVT的预防和护理干预做初步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从2007年7月份―2010年8月份我科共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29例,伴有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7例,平均年龄24―70岁。其中坠落伤41例,车祸伤21例、砸伤18例,合并有脊髓或神经损伤69例,手术据受伤时间4小时―168h,平均为60h,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1.2 方法 通过术前健康教育,评估高危人群,术后早期积极主动和被积活动,预防性抗凝治疗。2 结果

结过护理干预后,只有一例患者出现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进行患肢抬高制动、保暖、抗凝溶栓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未遗留后遗症。3 护理3.1 术前健康教育(1)评估高危人群,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容易发生DVT。(2)向患者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警惕性,讲解DVT常见症状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让患者初步掌握本病相关知识。(3)劝告患者禁忌吸烟、饮酒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给予低脂、低胆固醇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每天做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避免用力排便,导致血栓脱落[2](4)做好手术前心理疏导,由于胸腰椎骨折病人病情来得突然,在精神上所受打击较严重,腰部疼痛,严重影响生理活动,患者多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应多于患者沟通,认真向患者讲解疾病的转变过程,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以较好的心态面对疾病。3.2 术后护理(1)加强术后早期病情观察,术后应注意保暖,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而使血液淤积,观察腰背部疼痛情况,双下肢感觉,活动变化及有无麻木、感觉障碍等不适,治疗DVT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术后严密观察血液凝固状态,抽血或输液时,如发现回流差或采血后血液快速凝固,应进行必要化验检查。我们要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出现下肢沉重,胀痛不适伴浅静脉怒张、肢体肿胀、肤色温度异常,应考虑DVT立即汇报医生,以便及早明确诊断,为患者赢得溶栓治疗时间。(2)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下肢因静脉瓣多,血流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3]在下肢长期输液反复穿刺刺激局部血管内膜发生炎症反应易导致血栓形成。应避免在下肢长期输液及推注刺激性药物。(3)卧位的护理 胸腰椎骨折病人平卧硬板床,协助患者翻身时,用手扶着患者的肩部和髋部同时翻动,要保持躯体上下一致的原则。适度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不易于形成血栓。(4)功能锻炼 术后医护人员要随时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功能锻炼,并让家属协助、督促。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级有效咳嗽,以增加横隔运动,减少静脉压力,促进血液回流,不穿紧身衣裤,以免血液淤滞。(5)抗凝治疗, 抗血栓药物在血栓形成3d内效果最好,因为这时血栓内含丰富的水分和纤溶酶原,6―7d后血栓已机化,水分丧失,纤溶酶降低疗效较差。 4 讨论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