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

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1

    (一)形成与确立过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1981年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其前身之一北京财贸学院),适逢改革开放恢复建立工商行政管理局,急需专业人才。受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委托,北京财贸学院创办了全国首家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并开始招生。由此作出的历史贡献和确立的历史地位,成为后来行政管理专业发展方向与特色的滥觞。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以经济主体及其经营活动为管理对象,以维护市场秩序为目标的经济监督管理活动,“经济行政”寓于其中。1981年国务院有关批示关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综合性的国家经济行政管理机关”②的定位直接证实这一点。1998年全国专业调整,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不复存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拓展为行政管理专业。在论证、确立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中,提出了“经济行政”的定位设想。在2003年教育部教学评估中,第一次对外提出“经济行政”的特色定位。后来,结合专业建设和有关项目申报、评估等工作’不断深化研究,逐步从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经济行政”的理论解说和支撑体系。

    (二)专业特色的支撑体系

    专业赌不仅需要觥上的解说,艘有系的雄。1.经济行政特色在培养方案上的体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特色直接而集中的体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提出了培养“懂经济、知法律、擅行政、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上,构建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行政学合理配置的模块结构。既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具有经济行政特色7~词时厂充分体现径、厚基础、应用铟的人才培养理念。2.经济行政特色在师资队伍结构上的体现师资队伍是培养方案贯彻的保障。为此,从组织依托上,合理利用学校各教学单位(院、系、所)的师资资源,有力规划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板块儿以及课程担负单位,形成跨院系的教学团队。同时,结合校外名师聘任计划项目和实践平台,配以校外名师和实践教师。由于行政管理系有经济行政(工商行政)的传统,加之所在学院是由区域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两大学科组成,使教师队伍的“经济行政”特色有传统性和现实性保障。教师结构的复合型特点突出,表现为学术理论与实战经验的复合,经济、行政、管理、法律的复合,国内外各类不同院校师资来源的复合等。3.经济行政特色在社会基础上的体现专业建设30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培养了上万名多层次的社会经济建设管理人才。毕业生分布于北京和全国各地,大部分从事管理、经济、法律事务。一批骨干和精英成为母校行政管理专业及其经济行政特色的印证和社会资源。以专业和毕业生为纽带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领域的互动,使行政管理专业及其经济行政特色有了广泛深人的社会基础。4.经济行政特色在教学科研成果上的体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经济行政特色教材建设上始终保持创新性和领先性。30年来,编写出版了全国第一本工商行政管理教材,全国第一套高等学校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系列教材;出版了具有创新性的学科研究成果《市场经济秩序丛书》、《经济行政研究丛书之一:工商行政与市场监管论集》。“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研究”获批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承担并完成了有关市场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持续承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政府委托项目。特色专业与特色科研成果形成良性循环,营造了特色人才培养氛围。5.经济行政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体现经济行政特色的培养模式是以前述的与经济行政特色相关联的培养目标为价值主导,以相应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研成果为培养要素,以教学、科研和实践资源为平台,以互动式、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方式的教育教学模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继承传统,依托环境,以行政管理为基础,以经济行政为特色,以开放、应用为保障的系统性特色培养模式。

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职院校开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这就给高职的行政管理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而我国的高职行政管理常年来面对着不够职业化、专业化的局面: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薪酬待遇不公,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培训不够,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落后,不能很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且水平也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等。而现在,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其管理队伍必须具备职业化的管理水平,走专业化建设的道路。

 

一、高职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职行政管理队伍的水平越高,学校的管理就越有序。然而现行社会下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长久忽略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推行,导致管理队伍无章可循,无规可守,影响了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2.薪酬管理制度不合理

 

高职院校薪酬制度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与所处经济环境的不匹配和薪酬体系的单调性。其中,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标准所参照的经济环境又包括当地的经济水平和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前者是对生存的保障,后者是对其社会地位的维护。目前,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普遍低于教学科研人员,这种低人一等的感觉会拉低行政管理人员的自信心,从而影响他们的管理态度和工作热情。而单调的薪酬体系容易消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

 

3.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不够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具有技术性、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特征,为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行政管理人员应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水平。一个专业的高职行政管理队伍,应该具有强大的策划能力与执行能力,不仅要负责院校各个科研计划的确立,组织、协调各项活动,还应该熟悉行政管理制度,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掌控各项管理工作的程序。但是,现在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

 

4.“双肩挑”现象过盛

 

为了节约人力成本,提高人才资源效益,“双肩挑”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且又缺乏有效的制衡机构,对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高职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1.完善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

 

为了推进高职行政管理中的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进程,完善行政制度,建立一个有法可依的法制环境是必须的。这包括:规范人事部的聘用制度,保证人才招聘的公正性与所招募人才的能力;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不断调整管理制度,使行政管理人员能始终在科学合理的环境下工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服务发挥最好的水平,进一步推进高职的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2.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

 

一个职业的专业化必然伴随着一定的资源回报和社会地位,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是对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肯定与身份地位的维护,可以有效加强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首先,薪酬的决定要做到因地制宜,这包括大的城市环境与小的校园环境。大环境是指管理人员的薪酬应该与当地的经济条件、消费水平、生活水平等指数相协调,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而小环境是指高职确定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时,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适当缩小与教学科研人员之间的工资差距,需要时可整体抬高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建立有活力的薪酬体系,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职能行政管理的薪酬体系应该由工资、津贴、奖金和福利等构成,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这是对员工工作能力的认同,可以激发员工之间的友好竞争,调节工作热情。

 

3.通过培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职的行政管理培训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专业化的岗前培训,让员工可以直接迅速地了解管理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与素质,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和学习目标;二是定期的岗内培训。社会是不断发展的,高职院校的结构体系更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与之相对应的行政管理模式也时刻在更新。管理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事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岗内培训,才可以确保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始终符合时念,从而保障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4.处理好“双肩挑”现象

 

对于高职院校,“双肩挑”的现象是不可避免,但也无需避免的,因为职业化与“双肩挑”其实并不冲突。职业化指的是专业员工的管理技能,是队伍专业化水平的体现,并不是盲目地排斥外来人员的管理工作,毕竟对一些学术性较强的活动,还是要有懂行的专家教授参与策划的。所以,只要确保两者维持在一个合适的度,即管理队伍中多数为专业性的员工,而另一些兼职的负责特定区域的管理,高职的行政管理队伍就是完整的。只要双方人员能够互相体谅,相互协调,有 “双肩挑”的管理队伍就依然是职业化、专业化的。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知道要实现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并通过不断的岗位培训和对“双肩挑”现象的理性处理,用科学、现代的理念,打造全新、有序的高职行政管理形象。同时,行政管理人员还要有竞争意识,注重自身管理水平、团队意识的提升,从而提高高职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

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3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39-03

【Abstract】We should renovate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theory-oriented policy to practice-oriented policy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o meet the needs on compound and practical talen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modern construction in the transition of the society. The local colleges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practice in the re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abilities, be guided by the career as well as form the pattern of students cultivation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by optimizing their teaching contents and improving methodolog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s and so on.

【Key words】The major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he pattern of talent cultivation Local colleges

西方国家100年间行政学的发展从公共行政逐步向公共管理的范式发生重大转变,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意味着公共行政正寻求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增强综合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新的途径和模式,正在寻求与市场力量、社会力量有效结合,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体制与结构。在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是在管理学门类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置过程中,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更名后才设立的专业。这不仅是在学科归属上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时期,正在推进的行政体制改革和大部制改革,促使行政管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日渐成为“显学”。对此,加强转型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课题,厘清未来发展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更加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建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强能力、高素质、厚学问为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培养出同时拥有行政管理知识和实际行政能力的专业人才,对于地方高校办好行政管理专业,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30年代,行政管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被引进中国,我国的行政管理学专业开始发展。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它于20世纪50年代终止,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恢复和发展起来。1984年,我国才恢复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校达到几百所,并有加快发展的趋势。当前,各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一批中高级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取得了一批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历史短暂、地方高校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有限、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深入等因素影响,导致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成熟,概括起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观念传统滞后

当前地方高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一层不变,停留于传统的层面上。在教学上,有的教师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认为讲什么,怎么讲,都由自己做主,而学生只需记住自己的任务是认真听讲以牢记于心,不必对课上所讲的内容有所思考和质疑,这就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也使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间接导致理论学习效果不显著。同时,教师只注重常规内容的训练,教学内容仍以概论性、介绍性、原理性知识为主,不涉及其他方面,例如沟通、写作、统计、办公自动化、餐桌礼仪、交谊舞等能力。即使明知有些技能对学生未来得发展有用处,也未将其提上日程,究其原因,就是培养这些技能违背传统的教学模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落伍,为了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达到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出现了重视理论性课程、轻视应用性课程的问题,安排的政治学、管理学等基本原理类课程比例高达50%以上,而英文口语、办公操作、公文写作、语言表达与口才等应用性课程比重只有20%。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以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能力没有得到着重培养,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来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高校在安排各类课程的课时时,存在课程时间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学校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学生实习的课程时间安排的极少。据统计,现有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92%以上的时间在学校里学理论,即使有实习,也只是打打杂,没有实际有效的行政管理行为。[1]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需要实践才能学以致用的学科,没有得到实践检验的理论便是空谈,学生也就无法展开行政管理行为,以成长为复合型的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地方高校在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上,多数采取理论教学模式,其中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比例较低,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更是脱节。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学习的乏味性,使学生无法轻易地掌握内涵丰富的行政管理理论。案例教学的运用则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抽象的概念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是一个模拟的实践环节。而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的质量渐呈滑坡之势,有的高校虽然安排了社会实践,但疏于管理,结果流于形式,以致质量没有得到保障,使学生在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地锻炼。实践教学的滞后无疑是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巨大缺失,忽略以及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做法,致使很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只会纸上谈兵,等到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4.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行政管理专业主要开设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课程,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就投身于教育事业之中,他们主要从事于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因而毫无实践经验,缺乏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深刻体会,也就无法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得到质的突破。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对师资队伍要求较为严格,需要多种领域的专业教师,而地方高校由于内外的多种原因达不到师资力量雄厚的要求,因此一些学科师资薄弱,甚至没有专业教师,只能让从事史学、哲学的老师给学生上行政管理课,这些教师本身并不懂这些理论知识,只能照本宣科,因此,学生和教师都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教学理论体系创新

传统的教学理论体系已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要,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理论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要完整地掌握基本原理、行政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如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学生要系统地接受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学习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发展知识、发展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所需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必要的实际操作能力,懂得一定的社交准则,形成良好的素养。同时,地方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量增加公共管理的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及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塑造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定位的新形象。

2.注重能力素质培养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多倾向于在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任职,而这些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这就需要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公共政策执行力、组织协调力和了解分析管理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原理提出新的对策和思路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社交礼仪。同时,为了达到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关要求,高校在理论教学环节设置上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度,在教会懂得必要知识的同时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技能,提高全方面的素质;在教学实践环节要注重安排学生的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锻炼,培养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懂得行政人员在处理行政事务时的基本思路,能够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行为,单独处理一定的具体行政管理事务。

3.拓展实践教学环节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来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普及虚拟实践教学。鼓励教师对学生展开案例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其能够身临其境,置身于一个近似于实践的环境中。其次,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依托所在地区优势并积极拓展实习基地网络,以院属各单位为基础,以事业单位为核心,并拓展到党政机关、公检法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的实习基地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跨区域、跨行业的行政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网络。同时,要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双方切实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合作,如开展学术交流与座谈;派遣学校老师为实习单位职员进行人力资源培训,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与项目申报等各种形式的联络。且可将实习时间提前到第五或第六学期,学生有问题可以回到学校再行研究解决,使学生实习时真正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合理构建师资队伍

教师是大学的灵魂,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再合理的培养模式也无法实行和取得成效。[2]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改善。第一,分批派遣教师去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了解它们的实际运作情况、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条件,并对有关的公共管理课题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和学习。第二,积极主动聘请相关的政府部门官员、事业单位负责人担任行政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让他们将自身实践中的所得所想再结合理论传递给学生,以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的不足,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实际战斗力。此外,根据地方高校的自身状况,结合全校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建设有利于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师资队伍。针对各高校的薄弱学科,一方面,可以选送本校优秀的老师去深造学习,待其学成归来,就可以变薄弱学科为优势学科了;另一方面,可以高薪引进这些学科方面的权威教师,使行政管理专业各个学科达到平衡。

三、优化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思考

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不同,其承担的人才培养的任务也不同,社会期望值及服务目标的取向自然不同。依据当前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又区别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而着重培养以有较深厚的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为基础,更具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能够胜任县、市或以下政府机关公务员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具体行政管理工作,服务于区位经济发展的人才。

1.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行政能力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一般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区域范围内经济与社会环境变革培养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就是培养具备行政管理业务能力与素质,能适合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必须认真研究本地方、本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针对性的培养能够解决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地方高校重视人才培养的市场调查与预测,准确把握地方发展与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结合点,以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行政能力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开展专业方向的调整与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整地掌握行政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发展知识、发展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所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要具备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3]通过四年的专业训练,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应具备政治辨别力、公共政策执行力、组织协调力和了解分析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原理提出新的对策和思路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要合理调整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合理调整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接受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能够熟悉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熟练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行为,能够单独处理一定的具体行政管理事务。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中应以学生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体系模块化。如设置①公共管理模块:开设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领导学、西方行政学说史、中外政治思想史,国家公务员制度、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非政府组织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服务公众的意识与能力;②企业行政管理模块:开设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运营管理、企业文化与形象设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薪酬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才测评与招聘、劳动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能力。选修课设置应突出专业方向,如设置专业基本技能模块、沟通与交往能力子模块、写作能力子模块、基本行政技能子模块等,为培养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要更新教学方式,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样化和现代教学技术结合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用丰富的事例、案例来阐述并解释理论,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阅读、讨论、写作。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位,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

3.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和锻炼。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操作是理论的深化。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非要削弱理论教学,而理论教学也不能挤压实践教学的学习。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大学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紧跟市场需求,在各个年级段要通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暑期实践、毕业实习等各环节,加强学生毕业前走入工作岗位的锻炼,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一是认知层实践教学活动,即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党政系统、企事业单位的学习实践,可以增加对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现实与现象的认识与判断,增加了解社会需求和激发学习动力;二是开发层实践教学活动,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进行管理沟通、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沟通与交往能力的训练,通过基础写作、公文写作、科研论文写作等写作能力的训练,以及开展行政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速记、公共关系等基本行政技能训练,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三是生活层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专业课程的社会调查、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各种兼职的锻炼以及毕业实习等,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此外,要拓展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实训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与社会上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搭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实训平台。[4]

参考文献

1 彭忠益、许源源.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1(2):51~53

2 蒋国宏.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2008(4):52~55

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4

结合当前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分析发现其中有一些问题是共性问题,即多数经济发达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都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行政管理干预市场经济发展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政府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多事,很多事情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上规定了它的发展轨迹,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市场经济特性,扭曲了其按照市场经济特征的发展模式,人为的采用行政管理机制来管理其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限制了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自由发展,这是很多经济发达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问题,其实质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横行,这也是行政体制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行政管理机制公开化、透明度不够高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机制的公开程度和透明程度,一直受到老百姓及企业的质疑,很多行政管理部门,如工商管理管理局,质量监督局,物价局等等,其行政管理的执行能力和执行效率都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社会监督机制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很多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也是其行政管理机制不够公开和透明的原因之一。

(三)经济发达镇政府职能与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要求不相适应

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乡镇政府职能的有机整体。而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许多经济发达镇对于经济发展相当重视,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导致的结果是乡镇公共产品短缺,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

二、经济发达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内容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发达镇政府职能的定位及转变,政府事权、财权及人事权的界定,政府机构的重新设置等。

1.创新管理体制。探索“机构设置综合、管理扁平高效、运行机制灵活”的新型基层政府管理构架,创新建立符合管理部门区域特点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行政管理体制。

2.扩大管理权限。以转变职能、增强效能为重点,明确地区按行政级别管理和享受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权责一致、能放就放的原则,充分放权授权,赋予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权限。

3.强化公共服务。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重点突出社区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机制,形成惠及当地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1.积极转变行政管理职能职责。根据经济发达镇政府职能的目标定位,结合其履行职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现阶段经济发达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改变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局面,全面履行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规范经济管理职能,把乡镇经济发展职能落实到为市场主体营造发展环境和提供服务上来。三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扩大基层民主,完善乡镇政府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行政务公开,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利。”

3.行政管理机构精简改革。一方面,精简“条条”,对“七站八所”进行重新分类和精简。通过合理区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事业,实行分类管理。公益性的,要强化服务功能,经费由财政进行保障;经营性的,要逐步推向市场。另一方面,打破“块块”,按照经济发达镇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重新设置专业管理机构。长期以来,“上下对口”是机构设置的定势思维。

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5

1研究型和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分析

1.1研究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

传统研究型行政管理发展多年,其内容大体研究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主体、过程、保障、目的等5个方面,其中重点了解行政过程、保障和目的,具体内容为:①行政管理的过程,主要有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监督,一直以来属于行政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②行政管理的保障,即行政管理过程要能够顺利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依据一系列的保障手段。主要有:财务行政、行政法治、行政方法、行政道德。③行政管理的目的,指出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行政改革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由之路,属于现代政府行政管理主要关注点之一。

可以看出,研究型行政管理主要提倡系统的研究和了解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其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多致力于培养学生能具备从全局角度去开展各项管理活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倾向于培养中高层行政管理人员,强调决策和判断能力,工作内容是考虑“做什么”行政管理工作的问题,这与各行业经济实体倾向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具备“怎样做好”的实操能力的诉求则相差甚远。

1.2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对比研究型行政管理,应用型更多是根据实际市场实体经济活动中涉及事务性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操作,要求从业人员知道“怎样做”及可以具备“怎样做好”的能力,因此具体教学内容为:①了解所接触单位、部门、岗位的基本行政职能有哪些;②研究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等有什么特点,对管理有什么影响;③观察、研究所接触单位的组织设置情况,了解其结构、功能、联系,分析其中有无值得改进完善之处;④观察单位中的领导如何决策,或协助其准备有关行政问题解决的计划方案等,分析其决策与目标计划的效果如何;⑤分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如何制定新的管理规则、工作流程,或就原有的规则、流程进行优化改进,以及如何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论证、公布、培训、执行、实施;⑥参与会务活动组织安排。了解会前、会中、会后的一般常见活动及操作方法,以及一系列会议文件的制作、加工、整理过程;⑦观察、配合进行部分的人员招聘、录用、配置、考核等相关事宜的人力管理活动;⑧观察、协助领导进行工作检查、协调、沟通、监督等;⑨熟悉了解办公室日常工作内容;⑩了解单位组织中管理文化的建设情况。

2.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应用型行政管理教学内容符合当前各个社会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但推行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2.1对专业实践教学认知上的误区

2.1.1对当前实践教学认知上主要存在两种误区:

第一,坚持理论型教学实践方式。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方式,认为应用型教学实践活动会导致学生“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践教学重点应当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让学生统筹开展行政管理全面工作,至于一线工作的实操能力,利用入职初期自行适应即可。这种认知误区容易导致员工刚参加工作时候显得难以适应基层工作人员的角色,职业适应性表现较差;

第二,片面强调应用型实践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认为应用型实践教学应该就是让学生掌握“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力,方便学生在行政管理实际工作中站稳脚跟。这种认知导致教学实践活动中过度重视学生会务组织、办公室日常工作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忽视其他如参谋、决策、统筹协调等综合能力开发,容易让学生参加工作后开始能较快适应常规的基础工作,但随后因为综合能力的缺陷很快遇到职位晋升上的瓶颈。

2.1.2两种认知上的偏差根源来自于对当前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缺乏清晰的认识。

一方面,各行业市场主体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毕业生入职后能尽快开展工作,避免增加用人上的各项成本;另一方面,各行业市场主体希望经过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适应工作后逐步担负起管理、决策的任务,而不是仅仅充当随时可替代的基础事务从业人员的角色。

2.2 缺乏规范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评价制度

2.2.1评价制度制定的主体未能全面参与。评价制度涉及的主体包括了教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实践教学所在部门等多方面主体,而多数高校评价制度的制定往往以教务管理部门制定初稿,然后交于教师讨论然后反馈修改到嘴周确定的方式完成的,这容易导致评价制度涉及的内容不全面或者主观、随意性较强,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2.2.2评价标准不合理。主要有两种状况,一是评价标准过于简单,通常采取让学生反馈、专家检查、教师自评与互评等形式进行,侧重于检查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是否完备,对实践结果采取简单定性评价方式,评价对实践课程的改进效果不明显;二是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低,即评价标准与行政管理专业特点不相吻合,原因是开展行政管理实践教学评价时,大量借鉴或者照搬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标准,导致评价标准表面看起来涉及面广而且条理性强,但是具体操作就会发现难以开展,最终会使考评流于形式。

2.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缺乏。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大多属于“双师型”教师,但是其来源主要来自两条途径,一是“学院派”,这类教师就读期间受限于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较短,主要接受的还是理论教学为主,因而投入教学活动时实践教学能力有限;二是“实践派”,多是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有过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但其实践经验往往是行政管理工作内容中某一方面,这在教学过程起到的作用就有一定局限性。

2.4实践教学设备设施有限。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实训室大多是属于能提供学生开展情景模拟等简单实践活动的场所,而涉及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内容的各项针对性的设备及软件等比较缺乏,或者只能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的设备来完成,实践教学受限较大。这个是由于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不长,实验实训室建设所必须的设备、软件在制作和研发方面还未能及时满足需求,并且受限传统思维,建设所需的资金在审批和拨付方面还是比较谨慎,资金投入有限。

2.5 校企合作开展状况不佳。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开展状况未能尽如人意。具体体现在:第一,对比理工科专业,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的岗位或者机会比较少;第二,企业指导有限,主要是在制度方面不能给予企业相关指导老师有激励效果的待遇,指导老师投入精力有限。主要由于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等公共管理类专业还是习惯于原有的和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的实习合作,以理工科为开始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深度不够,双方合作实质仍属于交流的性质。

3.解决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3.1转换观念

3.1.1客观全面认识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用型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并非是是去除传统教学内容或者简化,而是有针对性的就当前市场经济下对行政管理能力的要求进行教学,保证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并具备较强的职位晋升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服务社会的目的;

3.1.2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及时更新对现代各行业组织对行政管理实践能力的述求信息,保证对当前各行业组织对行政管理实践能力细节方面的需求能及时反应到相关的实践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3.2完善实践教学评价制度

3.2.1全员参与评价制度制定。一方面,通过全体动员的方式,全员参与评价制度的制定,有利于制度科学合理性,保证评价制度的有效度;另一方面,全员参与有助于评价制度涉及的各个主体对制度本身的了解,从而降低制度开展的阻力,而且能对制度实施效果的反馈和改进速度和有明显促进作用;

3.2.2制定符合专业特征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可以采取多方参与制定评价标准的方式,包括行政管理专业专家学者,相关管理部门,实践教学教师,资深行业从业人员,学生,其他具备合理评价标准的专业的代表等参与者,对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全方位的进行分析和制定,确保评价标准合理且行之有效。

3.3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选派理论知识功底深厚的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交流活动,及参加企业具体的实践工作,提高相关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提倡对具备实践特长的教师加强进修,扩大知识面,进而能扩大自身实践经验应用的范围,更好的指导实践实习。

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范文6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  本科就业  对策  

    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政治学的恢复、重建与发展,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治学科发展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经过20多年的发展,行政管理学已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教学育人方面 ,都洋溢着一派喜人的景象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校合并潮的兴起,高校追求大而全,原主要在文科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在大量的理工科类院校开始开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国内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高等院校近500所,以国家行政院学的成立为源头,各层级政府也在原来所属党校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行政学院,对本级政府组织的公务员开始系统的培训,行政管理专业呈现出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

    与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喜人景象相比,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却呈现出越来越令人忧虑的状况。

    一、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变化

    1.刚设立时的就业状况

    198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在国内高等院校相继恢复的时候,行政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象征,在实行单位分配制、双向选择以前的年代,一出校门就是干部身份,如果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符,还能以专业不对口的名义正当地向组织提出要求,并加以更换。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面向政府组织,那时候毕业的本科生更多地在各级政府组织或者事业性单位里面从事机关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外专业的学生看来,他们既体面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2. 双向选择后至公务员实行考试录用以前的就业状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的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就业应当同其他劳动力一样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这就是对大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就业的理论基础。90年代初大学生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推行,大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了毕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由于当时《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刚刚颁布,政府组织用人还没有实行或全面实行“逢进必考”的机制,大量的大学生通过与政府组织的“双向选择”后,就可进入政府机关或执行行政事务的事业单位工作。特别是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由于专业对口,有着政府组织行政管理的理论基础,尤其受到各级政府组织与行政性事业单位的青睐,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段时期,应该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黄金时期。

    3.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以后到2003年之前的就业状况

    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的逐步深入实施,要求对公务员实行统一考试录用的呼声日益高涨。以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实施对公务员统一考试录用为契机,各级政府组织开始遵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借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录用的具体做法,先后程度不同的开始实施“逢进必考”的制度,到1998年左右,基本上各级政府组织都全面地推行统一的考试录用制度。这对于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较之以前无疑增加了许多的障碍。行政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都得参与这样的竞争,与原来的“宠儿”一下成为“贫民”,失去了往日的竞争优势。但2003年以前,虽然大学普遍已实行了扩招政策,但1999年第一届扩招的大学生尚未毕业,政府机关就业受阻,大学生们还可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由于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认识程度不足,大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接纳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从事办公室管理与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4.2003年以后的就业状况

    2003年,是国家实行扩招政策后,第一届扩招生毕业的头一年,当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了212万,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同时,由于高校大量的合并热导致的高校追求“大而全”的办学体制,行政管理专业不再是原来由文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许多理工科院校不顾实际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的不足,盲目的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造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空前的增多,给他们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据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处统计,2004年,该校第一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50多名学生中,在毕业前,仅有9名同学实现就业,就业率仅18%。9名同学里面还包含保送与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同样的情况,在其他院校也不同程度的出现。1即使是国家“211”工程的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其就业状况也相当不理想,一次性就业率也仅在60%左右。

    二、2003年以后行政管理专业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受扩招总体环境的影响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大规模的扩招加剧了社会的一般性就业矛盾,即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引起的就业矛盾,使得4年之后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趋于白热化。2003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2万,2004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52万人,2005年则急遽攀升到338万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高达413万人。2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攀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2.公务员实行考试录用制度的影响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研究行政管理活动,其中包括对公务员制度的研究。但在公务员考试方面,行政管理专业并没有额外的照顾。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是资格考试,根据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条件,其中之一是要求报考者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因此,一般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

    均可报考国家公务员。但具体到某个职位或岗位时就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了。如,外交部2006年拟招考的职位对外语的要求是:“外交业务类考生,无论本人所学专业为外语或其他文科专业,其外语水平都应达到能独立开展对外工作的要求;行政技术类考生,其英语水平要求能处理一般对外事务;专业匹配:考生所学专业须与外交部的要求一致,对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不同者,其任一阶段所学专业与我部要求一致的,可视为专业匹配。”在公共科目考试方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具体职位对专业以及专业知识的要求大大限制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报考以及录取,从而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公共部门就业的机率,加大了其就业的难度。

    3.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总体看来,和其他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样,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而应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4.学校制定的就业方向不明确

    翻看一下各大高校的招生政策,在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介绍时,将其就业定为:“毕业生可从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协理员、办公室主任、行政主管、协调决策层高级助理、中外大中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本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现代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熟练运用英语及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文秘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掌握我国行政制度以及人事管理制度,并能运用办公自动化处理日常工作,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各大、中、小型企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从以上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上看,缺乏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明确定位。定位泛而滥,这也是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5.教学与就业的矛盾

    (1)教学:要保持学科的性质

    1997年学科调整以前,行政管理学完全归属政治学,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学科中发展而来的,因而大都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

    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政治学类的课程比重过大,纯管理类、经济学类、定量分析方法类、技术类课程的比例则较低,力求在教学上保持学科的一致性。对学生的培养偏重学术性、理论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案例教学,不重视实践环节等;很少有学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行政伦理方面的内容等。

    (2)就业:企业方向居多

    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已经降低,大多毕业生选择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就业,企业方向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相应地,毕业生对管理类、经济学类、技术类等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的需求日渐加大。

    教学是就业在实践上的脱节,加大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以及顺利承担工作任务的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