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诊断大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诊断大全范文1
关键词:奶牛,疾病,诊治
1 奶牛皮肤真菌病的诊治
奶牛皮肤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临床上以被皮呈圆形脱毛、形成痂皮等病变为特征,且该病传染快、蔓延广。
1.1 临床症状
发病奶牛的皮肤病多发生在头部,特别是眼的周围、颈部等部位,不久就遍及全身。病初成片脱毛区域如小硬币大小,有时保留一些残毛,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出现界限明显的秃毛圆斑,一部分皮肤隆起变厚形似灰褐色的石棉状,病初不痒,逐渐开始出现发痒表现。
1.2 实验诊断
1.2.1 直接镜检:刮取患部痂皮连同受害部的毛,浸泡于20%氢氧化钾溶液中,微加热3~5小钟,然后将所采病料置于载玻片上滴蒸馏水1滴,加盖玻片镜检,可看到分隔的菌丝或成串的孢子。
1.2.2 真菌的分离培养:将采集的被毛、痂皮等病料,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灭菌吸纸吸干后,接种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添加1%酵母浸出液,同时为了抑制杂菌繁殖干扰,每毫升培养液添加0.125毫克的氯霉素),放在37℃恒温箱中培养10天,在培养基表面形成棉絮状的白色菌落,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棒状的大分生孢子和分隔的菌丝。
1.3 防治措施
1.3.1 分群隔离:对所有牛只逐头保定检查,有临床症状的牛只全部转群集中在同一牛舍内,病、健牛只固定人员饲养,不得串舍。
1.3.2 强化消毒:采取全方位的卫生清理和消毒,牛舍要求每天上、下午两次清扫,两次用消防水龙头冲洗,两次用来苏儿、百毒杀更替消毒,舍外包括人员、用具及场地等每天进行一次清现和消毒。
1.3.3 具体治疗措施:对于发病牛整个治疗工作分为三个疗程,每个疗程7天。① 用灰黄霉素原粉饮水对症治疗,每头5克/次,2次/天。② 先用温的来苏儿溶液浸泡过的毛巾对患部浸润→用牙刷去掉患部痂皮→用5%~10%碘酊涂擦患部→最后用达克宁外涂。③ 对于去掉的痂皮集中清理,洒油烧掉,保定牛只用具、人员和场地消毒处理。
1.3.4 健康牛只的预防措施:① 对于健康牛只饮用添加灰黄霉素原粉的水,每头4克/次,2次/天。② 对于健康牛只在各自固定的运动场进行日光浴,在天气晴朗时每天中午12:00至下午4:00进行日晒。牛只入舍时运动场随即实施清理和消毒。
2奶牛风湿病的诊治
中兽医称风湿病为痹症。现代医学认为风湿病是一种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常侵害肌肉、关节等部位。虽然牛关节风湿病比较少见,但不注意防治危害也较严重。
2.1 病因分析
风湿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久卧湿地,寒风侵袭,汗后受风或旋即下塘暴饮冷水,夜受风寒,突遭雨淋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
2.2 临床症状
病牛往往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患部肌肉或关节疼痛,背腰强拘,跛行,并随适当运动而暂时减轻。病牛喜卧,不愿走动。重者肌肉萎缩,感觉迟钝,失去使役能力。
2.3 防治措施
全身疗法。常用10%水杨酸钠注射液200-300毫升,5%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0-500毫升,或0.5%氢化可的松注射液100-160毫升,分别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5-7天。体温高者,可加用青霉素和维生素C注射液等。
局部疗法。对慢性风湿病,可用酒糟热敷,方法是将酒糟炒热后装入麻袋,敷于患部;也可用醋炒麸皮(麸皮6千克、醋4.5升,充分混合,炒至烫手,装入麻袋)热敷。论文大全。热敷时,需将牛拴在温暖厩舍内,使之发汗。
中药、针灸疗法。可用通经活络散或独活寄生汤加减,如配合电针或火针,效果更好。加强护理,主要是避免受风、寒湿侵袭。
3奶牛的冬痢的诊治
冬痢是牛群中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季节性腹泻,发生时间早的可在10月中旬以后,迟的在次年4月底以前,以春节前后发生最多。牛群中一旦暴发冬痢,将会迅速蔓延。病程为1周左右,死亡率很低。但由于发病头数多,严重影响产奶量。论文大全。发病后一般在3~4年内不再发生,因此认为本病痊愈后具有一定的兔疫力。发病原因至今仍未搞清。
3.1 临床诊断
可根据发病季节、发病规律及特征性的病状进行诊断。冬痢的潜伏期很短,一般感染后3天就发病。论文大全。发病迅速,呈急性暴发性传播。一个牛群常在一夜间就有20%发生腹泻,大多数牛在2、3天里发生同样的腹泻。粪厦呈水样,粽色,有腥臭味,常呈喷射状排出,约有50%~80%的病牛粪便中伴有鲜红的血液和血凝块,体温、呼吸、脉搏、食欲和饮水都接近正常,只有少数严重病例(5~10%)精神沉郁,腹围缩小,体躯发冷、衰弱,有时不能站立。乳牛产奶量明显下降。犊牛发病晚而轻或不发病。
本病应与沙门氏菌病、饮食性胃肠炎、病毒性腹泻等病相区别,特别注意粪便中有无血液,血液的新鲜程度及全身症状等情况。沙门氏菌病,粪便中虽可血液,但多呈急性、发热及败血病,死亡率较高。饮食性胃肠炎虽有腹泻,但较少含有血液,而且曾有食人腐败变质问料的病史。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有高热及白细胞总数减少,并发生鼻镜、口腔,舌、食道、前胃、皱胃和趾间损害。冬痢则无以上变化。
3.2 防治措施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根据各地经验,冬痢无需特殊治疗即能自愈。但对于症状较严重的病例,须进行一定的对症治疗,以缩短病群。一般采用磺胺眯,每头50克,或痢特灵,每头2克,灌服1~2次。也可用肠道防腐收敛剂,如松馏油、克辽林等,每头30~60克,混合灌服,12小时后再重复一次。对脱水严重和衰弱者要进行补液,并适当控制精饲料喂量,以供给营养丰富的糊粥为好。
4奶牛自汗症的治疗
4.1 临床症状
奶牛自汗症又称盗汗症,老龄、犊牛、瘦弱及产后的母牛多发,膘情良好的牛在春秋气候多变时易发病。患牛得病后脊、腰、双肋汗出如露珠,心率加快,呼吸急迫。有的体温偏高、鼻流清涕、鼻鸣、头低耳搭、行走如酒醉、不喜饮水。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生命危险。
4.2 防治措施
4.2.1 中药疗法
(1)产后虚弱、体瘦患牛,可以应用补气健脾、固表止汗的方剂:太子参50克,黄芪100克,白术60克,防风50克,麻黄根60克,浮小麦40克,牡蛎40克,五味子40克。如出现心率加数、四肢站立不安加茯神、枣红、生麻各30克。共研细末后连服2~4剂。一日一剂。
(2)气候骤变、寒风邪气侵袭致病的患牛,宜采取祛风散寒、鲜肌固表的中药方剂:桂枝60克,白芍50克,黄芪80克,生干姜40克,何首乌100克,防风40克。出现腰背,关节强硬可加入葛根60克,灵仙、川断、牛膝各50克,共研细末后连服2~3剂。一日一剂。
4.2.2 西药治疗
静脉输入25%葡萄糖1000毫升、0.9%氯化钠1000毫升、10%维生素c 50毫升、安溴100~200毫升、40%乌洛托品80~100毫升。肌肉注射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1毫升含有效成分10毫克的包装)10~20毫升,一日1~2次,连续2~3天。有利于改善急性微循环障碍。
5 奶牛产后截瘫的诊治
奶牛产后截瘫是一种急性风湿病。
5.1 临床症状
病牛体重540 kg,心跳弱,P 98次/min,R22次/min,T 36℃,结膜潮红,口色淡红,粪便稀,四肢发凉,驱赶时前肢呈打弓式,想站而站不起来,刺后肢无反应,两腿屈曲,食欲稍减,反刍正常。
5.2 防治措施
电针刺激百会、肾愈、肾棚、巴山、大跨、小跨、汗沟、邪气等穴位,1次/天 ,15 min/次,连刺15天为一疗程;灌服中药独活散:独活30g,秦艽、白芍、防风、归尾 、党参、焦茯苓、川芎、桂枝各15 g,杜仲20 g,牛膝20 g,甘草10 g,细辛5 g,共为细末,开水闷1 h,后调服,1剂/天,连服5剂为一疗程;西药可肌肉注射VB12 5 g, VB 1 20 ml, 硝酸士的宁5 ml, 地塞米松10 mg, 连用7天为一疗程。 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2 000 ml,10%葡萄糖500 ml,连用3天为一疗程。用上方治疗一个疗程后,患畜食欲有所增加 ,体温37 ℃,驱赶能站立,行走步态不稳。继用上方一个疗程,加维生素D3 1 000万u, 每天肌肉注射,病牛逐渐恢复,产奶量也增加。
护理诊断大全范文2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材
1998~2000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年ChenChiuHseuh编著《Acupuncture:AComprehensiveText》。1999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护理诊断大全范文3
关键词:通脉散;康莱特;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8-0039-02
康莱特是传统抗癌中药提取精制的薏苡仁油甘油三酯,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既能直接杀伤癌细胞,又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癌的能力,起到祛邪扶正作用。乳剂对癌细胞具有很好的定向性,可提高抗癌作用。药效学研究证明,本品对肺癌、肝癌、结肠癌及抗肺转移癌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人体肝癌的抑制率几乎接近环磷酰胺(91%),优于其他一些西药[1]。而康莱特注射液为水包油型白色乳装液体,PH值为4.8~6.8。对局部皮肤、组织的刺激较大,较易导致血管变硬,局部皮肤红、肿、痛等静脉炎症状,常累及整个穿刺侧手臂,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从而影响治疗效果。2005年4月~2011年1月笔者采用自制中药通脉散局部冷敷治疗,收到显著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外周静脉输注康莱特发生静脉炎5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27例,其中肺癌28例,结肠癌29例;其中男30例,女27例;年龄43岁~81岁;2组静脉炎部位均在上肢前臂。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有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有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条索状静脉。长度大于2.5 cm,有脓液流出。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注射液浸湿4层纱布直接敷于患处,用保鲜膜覆盖,胶布固定持续湿敷,每日2次,每次2 h,3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采用自制中药通脉散(大黄、虎杖、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羌活、黄芩、冬青叶、芒硝等,将药物烘干,研成细粉末,用蜂蜜调成糊状备用)局部冷敷。使用时,将患处皮肤清洗干净,然后将调成糊状的中药涂于纱布上,厚度0.5 cm~1 cm,面积大于病变部位,外敷于病变部位(需避开穿刺部位,穿刺部位可以用无菌棉球覆盖),使贴片全面紧贴皮肤,用纸胶布稍作固定。药物温度:常温。每次12 h,每日1次,3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9 d后评价2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χ2检验。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3] 治愈:疼痛症状缓解,局部红肿及静脉条索状红线或硬结消失,血管弹性恢复正常;显效:局部红肿消失,疼痛减轻,有轻微压痛,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缩小2/3以上,血管弹性未完全恢复;有效:局部红肿消失,疼痛减轻,有压痛,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缩小1/3以上,血管弹性未完全恢复;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有进展。
2.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3。
3 讨论
静脉炎常由于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输入速度过快,超过血管的应激能力或长时间滴入血管,持续刺激血管导致内皮细胞破坏所致。如果药物或液体的pH和渗透压过高,刺激血管内膜,可以引起患者的不适或疼痛[2]。而恶性肿瘤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疾病的输液患者[4]。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红、肿胀、疼痛、坏死,更严重者可引起局部感染、败血症等,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也影响治疗和康复。
笔者采用的中药方剂为云南省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李斯文教授的经验方。方中主药为大黄、虎杖、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羌活、黄芩、冬大青叶、芒硝等,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毒,祛瘀通络,消肿止痛,敛疮散结等。其中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虎杖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羌活可散寒,祛风胜湿,止痛。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的功效。冬青叶可用于治烫伤,溃疡久不愈合,闭塞性脉管炎。芒硝有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的作用[5]。统观全方,诸药配伍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痛的功效。综上所述,采用中药通脉散局部冷敷治疗康莱特所致静脉炎方法简单,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患者感觉舒适,易被患者和医护人员接受,是治疗康莱特所致静脉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傅宏义.新编药物大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58.
[2]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8~122.
[3]毛亚平.中药外敷治疗妇科化疗药物引发静脉炎的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5):568.
[4]薛容花.两种方法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05,24(1):52.
护理诊断大全范文4
关键词 体针 头皮针 治疗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疗效
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栓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临床上一组多发和急重病症,其急性期过后,往往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属中医学之“中风”、“偏枯”之范畴。我在临床中运用体针加头针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76例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42~80岁,其中42~50岁者20例(26.3%),51~60岁者38例(50%),61岁~70岁者15例(19.7%),70岁以上者3例(4%)。病程3个月以内者62例,3~6个月者14例。左侧偏瘫者35例,右侧偏瘫者4l例,伴有语言障碍和中枢性面瘫者38例,其中脑血栓形成42例,脑溢血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所有病例均已进入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分型:①气虚血滞:肢体偏废,偏枯不用,肢软无力,肌肤麻木不仁,面色痿黄,苔白舌淡有瘀斑,脉细而涩。②肝阳上亢: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头痛头晕,耳鸣面赤,舌红苔黄,脉弦有力。③风痰阻络:肢体麻木,言强语涩,苔白脉弦滑。④肾虚精亏:肢体不遂,音暗失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苔白舌红,脉沉弦。
治疗方法:①取穴:主穴:内关、人中、极泉、三阴交。②配穴:气虚血滞加中脘、足三里、脾腧,肝阳上亢加中冲、合谷、劳宫、行间、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中脘足三里、合谷、太冲、丰隆,肾虚精亏加肝俞、肾俞、太溪、行间、阴郄、神门,血压高加人迎,失语加廉泉、通里、哑门,上肢全瘫或曲伸困难加肩、肩,、曲池、外关、中渚、合谷,下肢全瘫或曲伸站立困难加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丘墟、太冲、隐白,尿失禁加中极、关元、太溪。中枢性面瘫加地仓、颊车、下关。③治疗:根据分型选取相应的腧穴,进针后施提插捻转之平补平泻法,同时加载G6805电针治疗仪中断续波电流,频率120次/分钟,电流量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
头皮针治疗:①取穴:对侧运动区,配以感觉区、足运感区。②治疗:按头针手法要求操作,用手捻针,频率为200次/分钟,持续2分钟,每间隔12分钟再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
疗效标准:①基本痊愈:失语、面瘫、尿潴留等症状消失,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肌力与健侧相似,可以从事家务劳动和恢复工作。②显效:失语、面瘫、尿潴留等症状消失,瘫痪肢体肌力恢复到Ⅳ级以上,能独自行走或稍带跛行,上肢握力较差,生活自理,能从事轻工作。③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一级以上,或尚有某一部分功能未恢复,如失语未复、手不能握物或不能行走,部分生活需人帮助。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上、下肢功能无明显变化者。
结 果
76例患者均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基本痊愈15例(19.7%);显效48例(63.2%);好转12例(15.8%);无效1例(1.3%);总有效率为98.7%。
典型病例:患者,男,53岁,于2006年4月18日早晨起床时感到左半身瘫痪无力,手不能握物,语言不清,遂来我院就诊,经CT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住院治疗半月后转来我科治疗,查:神清,被动,语言稍有不清,口角歪向右侧,左侧上、下肢肌力2级,浅感觉减退,巴氏征及霍氏征阳性。遂依法针刺治疗4个疗程后,患者语言清晰,面瘫症状消失,病理反射消失,左侧上、下肢功能恢复正常,行走自如,基本痊愈。
讨 论
本病属中医之“中风”之证,多由素体气血不足,风痰流窜经络,血脉痹阻,经络不通,气不能行血,血不能濡筋,以致肢体废而不用。中医认为,阳主动,肢体出现运动障碍,其病在阳,而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如果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旺盛,则运动功能易于恢复。故选取以阳明经穴为主的三阳经腧穴治疗该病,目的在于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康复。
本病病变部位在头部,配合头皮针治疗,可以增加脑血流量,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使脑出血患者的脑部淤血得以很快吸收,脑梗塞患者的脑部梗塞得以疏通,加快康复进程。
本组病例采用以上两种方法同时治疗,结果:基本痊愈15例(19.7%);显效48例(63.2%);好转12例(15.8%);无效1例(1.3%);总有效率为98.7%。说明此法治疗该病十分有效。
该病在治疗的同时还应该配合按摩,鼓励患者积极配合肢体功能锻练,有助于提高疗效,促使瘫痪肢体的恢复。同时要加强护理、避风寒、调饮食、预防褥疮。
参考文献
护理诊断大全范文5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著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著《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著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著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著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护理诊断大全范文6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保守治疗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骨折,其中有3/4的跟骨骨折累及关节面[1],随着CT技术、术中透视技术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对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自2003年8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并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59例中保守组32例,双侧跟骨骨折5例,单侧跟骨骨折27例,共37足。男23例,女9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5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 h~2天。致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所致。根据Paley分型[2]均为累及跟距关节内骨折。其中A型6足,B1型8足,B2型11足,C1型7足,C2型5足。手术组患者27例,单侧跟骨19例,双侧跟骨8例,共35足。男23例,女4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1岁,其中A型5足,B1型6足,B2型9足,C1型8足,C2型7足。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随机分成两组,肿胀严重,有张力性水疱者,予以中药内服外敷消肿,并石膏固定,7~10天肿胀消退后再予以整复或手术。
1.2.1 整复方法 患者在局部醉下俯卧位,消毒后于跟骨结节处垂直于下肢纵轴线穿一枚直径2.0 mm克氏针,用于牵引,在C型臂X线机下,牵引恢复跟距角,并双手挤压使两侧块复位。若距下关节、足弓恢复不理想,可再予以斯氏针撬拨距下关节,同时手掌顶压足弓成形,透视满意后包扎撬拨创口,维持牵引下带克氏针石膏固定,固定时跟骨两侧适当加压。术后按中医骨折辨证治疗,早期行活血通经治疗,方用活血续骨汤加减,药用桃红、川膝、川芎、地鳖虫、赤白芍、党参、黄芩、虎杖等;后期行补肾接骨,温经通络治疗,药用当归、党参、熟地、鸡血藤、补骨脂、黄芪等。3周后拔除克氏针并拆除石膏固定,在不负重下行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6周后扶拐部分负重行走,10~12周后弃拐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1.2.2 手术组 硬膜外麻醉下取跟骨外侧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注意保护腓肠神经。牵开腓骨长、短肌腱,暴露跟距关节及跟骨,直视下复位,尽量恢复跟距角及距下关节面,缺损处取自体髂骨植骨,满意后钢板固定。术后石膏固定1周,第2周进行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8周后部分负重扶拐行走,12周逐步恢复正常行走。
2 结果
本组5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3]:优为无疼痛,行走正常,恢复原来工作,评分为90~100分;良为行走基本正常,可有轻微的行走痛,但恢复原来工作,评分为75~89分;可为有较明显行走疼痛及轻度跛行,需改变工种,评分为50~70分;差为50分以下。
评价结果如下:保守组:优18足,良14足,可4足,差1足,优良率86.5%;手术足:优21足,良10足,可4足,差0足,优良率88.6%;两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跟骨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骨折,对于关节面损伤的跟骨骨折的治疗,一直以来多有争议,目前对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以期达到解剖复位。但是由于跟骨骨折多为垂直压缩应力引起。当身体从高处坠落后,应力作用导致足弓塌陷,跟骨体两侧皮质骨被挤破使得跟骨横径增宽,关节塌陷,跟距角变小,消失,足跟内外翻畸形。由于骨质压缩,严重者粉碎,而且跟距关节面多不规则,手术解剖复位往往比较困难。
牵引加撬拨手法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能恢复跟距角和正常的足弓,撬拨可以基本恢复塌陷的关节面。夹挤跟骨两侧,可整复跟骨两侧膨突移位的骨折块,恢复跟骨的宽度,防止跟腓接触,腓骨肌腱功能紊乱和腓骨肌腱滑脱等后遗症[1]。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可与多枚克氏针固定,并且在C型臂机的监护下使用本方法也基本能达到良好的复位。
由于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患者均在早期进行了积极的复位治疗。保守治疗虽然关节面的损伤难以达到完全的解剖复位,但在C型臂机的监护下,能基本达到接近解剖复位,所以疗效能基本与手术治疗组相近。
我院近几年来对伤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行骨牵引加撬拨复位石膏固定,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与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相似的疗效,并且术中不损伤软组织,不剥离骨膜,骨折碎块在相对完整的骨膜包裹下,充分保护骨折块的血供,减少了对骨折愈合过程的干扰,复位后骨折容易愈合。由于创口小,避免了切开复位后出现的创口坏死、不愈合等现象。当然,本方法有并发针道感染、皮肤压迫性坏死的可能,但只要注意术中无菌操作,石膏固定及恰当护理是可以避免的,本组患者未出现以上并发症。该组患者术后第1天即服中药活血续骨,既促进足跟部淤血吸收消散,可有效防止针眼感染。骨折后期予以补肾接骨,温经通络方药有利于促进骨折的生长和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 过邦辅.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0,78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