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护理评估;入院评估;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29-01

入院评估是获得患者入院时的全面健康信息的最好阶段,受临床护理人员经验及自身能力参差不齐,护理评估时间不足,以及患者群体的多样化等因素的限制,其质量存在波动。需要护士对入院评估存在的问题总结并予以措施,对入院评估予以持续改进。

1现存问题

1.1入院评估表

1.1.1只见表不见人

部分护士过分依赖评估表,按照表格依次询问患者,容易让患者感觉被质问,不配合评估过程的顺利进行。

1.1.2记录不全

评估表有部分内容以“其他”或者“___”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评估者自己用文字描述,这些内容因为没有选项可选,评估者容易漏记或是不愿意记录。

1.1.3评估结果干预不及时

部分护士做完入院评估后,将表格搁置起来,未及时对风险进行干预,导致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未形成连续性评估,导致遗漏和造假现象。

1.2 临床护士

1.2.1沟通能力

护患沟通时,重点不突出,耗时长;使用较多的医学术语,护患沟通障碍;医护缺乏沟通,记录不一致,存在医疗纠纷隐患。

1.2.2护理体检能力

缺乏护理体检能力,或是忽略护理体检。

1.2.3定向思维

根据患者入院诊断,断定患者应有的症状和体征,采用引导式的方法询问患者,得到相关信息并作记录。

1.2.4临床时间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护患没有时间充分沟通,无法获得完整、真实的信息。

1.3患者

患者来自不同的群体,文化知识水平、理解力不同;同时,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不一样,疾病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2 应对措施

2.1加强对护理评估表的监察,规范评估系统

2.1.1严格实行环节控制,评高估质量

责任护士做完入院评估后,由护理组长检查评估情况,把好质量关。护士长不定期地抽查评估结果与患者情况是否相符,对存在问题是否及时处理;并将检查情况汇总,定期组织科室人员讨论学习,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入院评估的质量。

2.1.2规范评估系统

根据护理部制定的风险评估(如跌倒、压疮等)的标准,以及相应的防范、处理措施。临床护士对评估出的风险及安全隐患及时归类并干预,在床头给予统一、醒目的风险标识,同时在腕带上标识,以便各班护士交接,在值班过程中加强巡视,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记录的真实性和连续性。

2.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2.2.1入院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临床护士应明确,好的入院评估过程,不仅可以确立正确的护理问题,同时可以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1〕。为此,医院和科室定期开展护理评估相关知识的讲座,提高护士对入院评估重要性的认识,护士们进行情景模拟训练,熟练掌握评估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入院评估的质量。

2.2.2护患沟通的方法

良好的沟通方法可以给患者留下好的印象,有助于护患交流,获得有价值的信息〔2-3〕。护士在评估之前,必须熟悉评估内容,确立评估的方法及重点;面对患者前,调整情绪,确保仪表端庄,动作表情得当;沟通前,注重个体化,不同年龄及文化层次的患者使用相应的语言、语速,确保沟通顺畅;沟通过程中,要有评判性思维,观察患者的表情和情绪,判断获得的信息是否可靠。

2.2.3护理体检能力

蔡仁美〔4〕等调查显示:在入院评估过程中采用护理体检的人占51%,而对自己护理体检技能满意的占9%。因此,亟待提高护理人员的体检能力。护理人员先要有护理体检的意识,然后通过培训掌握护理体检的能力,在体检过程中注重护患沟通,确保护理体检的正常进行。

2.2.险意识教育

岗前培训的时,对护士进行风险意识教育,以增加护士的工作责任感。护士在对患者做入院评估时,认真、仔细与患者交流和对病人查体,在细节中发现风险,减少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2.2.5团队合作

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之间需要充分沟通,在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做记录时,内容必须达到一致,避免因记录不一致埋下医疗纠纷隐患。同时,护士在对患者评估之后,应将存在的风险告知其他的医生和护士,医护人员共同防范,提高医疗安全质量。

3 结论

综上所述,新入院患者的护理评估在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面和避免医疗纠纷方面很重要。为了更好的完成临床护理工作,为患者服务,临床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理论学习、沟通技巧、医护合作等。对入院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归纳和总结,改进后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适应现代临床护理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陆霞.影响护理入院评估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吉林医学,2006,49(10):1261.

[2] 黎丽华.护患沟通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4):364 .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2

1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的不安全因素

(1)高危风险评估能力差。因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护理队伍组成不稳定,新入职护理人员相对较年轻,由于经验不足,专科理论知识缺乏,对老年骨科患者中潜在或已存在内科疾病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缺乏预见性评估,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多发伤、复合伤或病情变化较快的老年患者的护理更具有特殊性,颈椎手术后容易发生呼吸道堵塞而危及生命,腰间盘突出老年骨科患者因视力减退或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而容易跌倒等。这类可能发生风险或意外的老年骨科患者,对护理人员预见性和评估能力要求更高,而多数护理人员因理论知识缺乏,只机械地执行医嘱,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2)责任心不强。临床护理工作中,部分护理人员不能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落实核心制度;对患者病情的观察不到位、不细致,对病房的巡视工作不到位,仅留于形式,导致未能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如老年患者体温调节能力差,骨科手术出血多,术后体温容易发生波动,护理人员如观察病情不到位,患者可因高温而容易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如不能及时发现并提醒主治医生采取相应措施,严重时可危及老年患者生命。(3)业务水平缺陷。部分护理人员因缺乏专业的、科学的理论知识,导致他们的临床护理工作缺乏预见性,而老年骨科患者原发疾病迥异,处理方法各不相同,如在护理老年骨科患者时,不能对不同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在致命并发症发生时,护理人员措手不及,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4)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对于因意外损伤而入院的老年骨科患者,患者及家属情绪往往比较激动、急躁,护理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服务态度不好,不能合理、耐心地给予相应解释,会导致护患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如老年骨科患者合并糖尿病而造成手术伤口愈合延误导致家属不满时,护理人员应依据专业知识,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高血糖容易造成伤口延迟愈合、严重时可造成感染而危及生命的情况,避免因误会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5)法律意识淡薄。护理人员由于法律知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和应急防护措施,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潜在的隐患。病房护士流动性大,其护理专业素质也存在较大差距。当患者较多,加之病情复杂时,部分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未能按要求严格护理、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未能严于职守。

1.2引起跌倒的外部因素

(1)环境因素。因老年骨科患者多为外伤入院治疗,此类患者多行动不便,病房内拐杖、助行器等障碍物较多,患者夜间均留有陪人,因陪人床摆放不规范,造成病室内通道狭小、拥挤;床头呼叫器故障而不能及时与护士沟通;保洁员清洁地面时地面湿滑,未能及时放置警示牌;以上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患者跌倒或滑倒。(2)药物性因素。腰麻、神经阻滞麻醉术后的患者,由于神经阻滞,其肢体疼痛消失,自行下床时因肢体感觉弱且无力而造成跌倒。部分老年患者也可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跌倒,如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容易发生低血糖而晕倒。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或突然改变发生低血压。使用抗心律失常、强心、利尿、血管扩张药或任何对平衡造成影响的药物都会引起跌倒。(3)骨科辅助支具使用情况。如轮椅、助行器、拐杖都是老年骨科患者辅助步行的主要工具,若支具维护不当,如拐杖底部防滑垫损坏、丢失、拐杖支架连接松动,致其性能存在问题但未及时发现,可使患者失去平衡导致跌倒。(4)其他因素。老年骨科患者多数长期卧床,因患侧肢体疼痛,活动受限,不能自主运动,卧床通常超过2周,突然起坐,可因出现眩晕导致跌倒。

1.3引起跌倒的自身因素

老年骨科患者情绪不稳定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是引起跌倒的主要因素之一;身穿病服过长、过大,鞋子大小不合脚或鞋底不防滑;老年骨科患者关节多僵硬,或因外伤或闭合性骨折而不能正常坐立,活动受限时,起床时会因突然改变而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发生头晕而跌倒。

1.4引起坠床的因素

老年患者发生坠床通常与纠正失衡的能力降低等有关。老年骨科患者由于多为长期卧床、活动受限制,加之因惧怕疼痛而翻身困难,如翻身时幅度较大或远处取物,都会加大坠床的风险。

1.5引起烫伤的因素

老年患者皮下脂肪少,皮肤弹性较差,其感觉也较迟钝,进行如微波治疗、红外线照射或使用热水袋等理疗时,如时间、温度长或功率偏大,均可引起烫伤。

1.6引起误吸的因素

老年骨科患者由于神经反射性活动减退,吞咽肌群不协调,而造成吞咽障碍。进食时易发生呛咳,因误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也有老年患者服药而误食药品的锡纸包装,据统计每年因误吸、误食窒息死亡占死亡患者总人数的1.3%。

1.7引起压疮的因素

老年骨科患者大多长期卧床并伴有其他疾病,不能自主活动,身体各项机能下降,缺乏营养摄入或营养吸收不佳时,导致患者身体状况不如正常人,加之老年患者反应迟钝,感知度减弱,护理人员如不及时帮助其翻身,即可导致压疮的发生。

2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2.1重视护理人员专科培训

根据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医院护理部应定期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分层、理论、操作的培训及考核,从而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水平。科室每月针对老年骨科患者,以护理安全为核心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培训,并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质量考核,与绩效考核挂钩,从而使护理人员从意识上给予重视,积极主动学习,确保护理质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关爱每一位患者”,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打下坚固的基础。

2.2全面评估风险因素

从医院的设施、环境、患者精神状态、病情、家属及陪护人员理解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筛选安全隐患发生率较高的老年骨科患者,建立高危风险评估登记,班班交接,重点监护,加强对陪护人员及家属风险因素的告知力度。

2.3制定风险防护措施

(1)运动障碍患者。老年骨科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步态不稳而行走困难,此类老年患者必须。

24h看护。根据患者实际情

况增加床栏,防止坠床。(2)智力障碍患者。针对智力障碍的老年患者,详细登记高危风险评估表,并建立老年患者走失评估表。针对神志不清的老年患者进行适当约束,防止坠床。

2.4完善应急预案

完善压疮高危评估、跌倒、坠床、走失等应急预案,外出患者做好相关记录。

2.5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由成员(责任护士)—小组长(高级责任护士)—组长(护士长)的三级质控管理,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从意识上重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6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宣教工作时,因老年骨科患者的理解、沟通能力相对较差,健康宣教质量要求较高,宣教后须确认宣教效果。加强患者及家属对危险因素的认识,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鼓励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护理安全管理,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进行跌倒相关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系统有组织、有目标、有实施计划的一项评价性教育活动,可以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向所有护士、老年骨科高危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及指导训练方法,使其从意识上重视跌倒预防。重点对护士、护工、保洁、患者及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风险防范措施,并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

2.7加强法律意识及专业知识培训考核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不定期进行提问考核。加强护理人员骨科专科知识、技能培训,包括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科内患者安全应急预案、护理常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及原则,使其掌握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及熟练的专科操作技术,提高护理人员对不安全因素的识别能力,提高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3结语

护理安全隐患存在于护理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才能保证护理质量的安全[3]。老年骨科患者突发事件较多,做好护理安全管理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首先要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为患者着想,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关心,同时护理人员需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确保质量安全,让患者和家属满意[4-5]。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合理排班,完善日常工作分配,护士长需不定期抽查并指导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与护理人员沟通并指导纠正。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安全管理计划及措施,落实护理安全管理方案、成立科室护理安全管理质控小组,强调专科护理知识及专科技能培训,加强法律知识培训,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入院宣教及安全教育质量,科室全员参与质控管理,加强科室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见性思维,并有计划地实施护理服务。通过护理安全管理实施,大大增强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护理人员积极性明显增强,各种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促进了老年骨科高危患者早期康复,使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幅度增高。

作者:龙卓毓 单位:西安凤城医院

参考文献:

[1]王鹰.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2014,20(8):324-325.

[2]郭庆玲.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对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意义[J].当代医药论丛,2013,11(12):18.

[3]贺云.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2):43-44.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3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救;护理安全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其过程主要包括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衡量与评价、医疗风险处理、医疗风险管理效果评价[1]。急诊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都是急、危重患者,面对群体伤害事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为了保障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过程中的救护安全,我科自2009年以来利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组织抢救突发事件29起,收治群体伤员238例,男137例,女101例;年龄7~76岁; 食物中毒106例,交通事故98例,爆炸伤21例,重物压伤13例;院前死亡9例,在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27例,其余经抢救转住院或留院观察治疗。

2 实施院前风险管理的方法

2.1 风险识别

经充分调查分析,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风险隐患主要为急救流程欠完善,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等几个方面。

2.2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的风险评价

2.2.1 急救流程欠完善 应急体系不够完善,对人力、物质等资源未能合理的协调和统筹,各种风险的应急预案、防范措施未健全。

2.2.2 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 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 突发事件中危重伤病谱广,病情危重凶险,急救经验不足,协作性技术技能下降,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法律意识淡漠,没有风险观念。

2.2.3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 群体伤员因突然发生意外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加上创伤的剧烈疼痛,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与家属很容易产生激惹情绪,如解释沟通不到位,易发生医患冲突。

2.2.4 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 转运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患者可能发生意外的原因未进行分析,患者的转运承受能力未评估或评估不全面。

2.3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3.1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安全管理监控小组,对急救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预案,培养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风险信息,分析急救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3.2 建立急救领导小组,制定院内急救预案 院内急救预案:①急诊科接到抢救通知时,立即通报科主任、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成立检伤分类组、抢救治疗组、病情观察组、护送患者组。②畅通急救绿色通道,按群体伤员病情轻重快速分类编号,把编号标牌套在患者的手腕上或贴于胸前,并根据病情轻重做出紧急相应处理,一切诊疗操作检查,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③护送组负责送伤员检查、住院、手术,护送前先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对危重伤员应有专人护送,携带简易呼吸气囊等抢救物品,并注意观察病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④一般患者或经急诊处理后的患者,由病情观察组人员专人分工负责治疗护理,加强巡视,高度警惕沉默不语、表情淡漠的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避免忙乱遗漏患者。

2.3.3 持续专业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 急诊护士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2],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娴熟的抢救护理技术。科室人员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进修、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安排护士去心电图室轮流学习,定期进行呼吸机的使用和管理、气管插管、心电除颤、心肺复苏等训练,掌握各项急救流程。科室实行“三定三不定”[3]质量控制方法,对急救技术进行检查,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演习,通过模拟训练,建立一支快速的应急抢救护理队伍。

2.3.4 加强心理素质稳定性的培训 急救重在“急”字,医护人员必须对病情做出判断,做到眼、耳、手并进。实施稳、准、快的抢救。只有在具备扎实的基本急救技能的基础上遇到意外情况,才能不惊慌失措,才能灵活应用现场条件和设备,相互默契配合。除了平日加强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外,每周业务学习时,安排模拟情景训练,以锻炼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反应速度。

2.3.5 护理记录要全面、真实,急救护理文书涉及法律、赔偿等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4],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到达时间、生命体征、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抢救患者或紧急情况下用药,完成每项操作后及时补写医嘱,避免护理记录与医嘱单不符。

2.3.6 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实行告知 由于存在着医疗技术专业与患者认知水平的矛盾和患者就医的高期望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5],群体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性有时难以预料,护理人员应突出“急”字,妥善合理安排患者,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预后,不能轻易下“没问题”、“不要紧”等结论,以免病情突变,家属无思想准备,出现误解和纠纷,在使用急救器械时如心脏起搏器、侵入性操作等,应告知家属其目的、配合的注意事项、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3 效果评价

在29起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混乱现象,抢救工作分工明确,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对高风险环节,能及时控制缩短了救治时间,使全部患者得到妥善处理,无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4 讨论

4.1 风险防范规范了过程的管理 风险管理是把发生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成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更科学[6]。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急救预案,成立急救小组,对高风险环节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建立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体系,使急救人员各尽其责,进入应急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护工作,保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4.2 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有计划的专科培训,执行急救任务后,有组织地对救治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提高急救人员的风险意识,能迅速发挥人员调配、物质供应、信息报导等职能作用,有预见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人力、物力上的准备,做到忙而不乱,准确执行抢救方案,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处置。

4.3 促进急诊救护质量的持续改进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时,涉及部门科室广、人员多,在组织管理的同时进行质量检查,加强风险管理,每次抢救患者后总结讨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同时狠抓薄弱环节:如节假日的排班、新调入人员的培训等,全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9(7):398.

[2] 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3]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

[4] 张颖,高秀芬,史忠岗.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354.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4

摘要: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是由管理层及职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基层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实现控制目标。从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对策思考,以建立、实施有效的基层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基层医院问题; 对策思考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166021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涵义、目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是由管理层及职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会计控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需要随着新情况、新要求适时改进;二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与实施与医院各层次相关人员均有关系;三是内部控制在形式上是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结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些方法、措施和程序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处理风险,促进医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会计信息报告质量、资产管理水平和法律遵循能力,实现发展目标;四是内部会计控制只能为实现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由于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管理层的逾越和串通舞弊等原因,难以确保每一个单位必定成功实现既定的目标。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在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管理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规范医院经济管理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实现发展战略,提升医院可持续发展和创造长久价值的能力。2 基层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1)缺少良好的内部环境。一些基层医院的管理层特别是高层管理者,都是医疗专业出身,多为当地知名的医疗专家,不愿意放弃已有的专业,只有极少数人参加学习EMBA或其它管理学习班,缺乏对内部控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了解只停留在“内部牵制”的层面。医院的组织机构大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延续,因人设岗、权责不对等的现象较为明显,人力资源政策尚未形成体系,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较差,内部控制被认为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内部会计控制缺少良好的内部环境。(2)缺少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现实中,一些基层医院对本院的发展没有清晰的目标,既是有目标,也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目标系统,更没有建立起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及评价、应对的机制。(3)控制措施不完善。职责分工、授权控制存在一定的因人设置倾向,本来是某人的工作却成了他人的工作;预算多是为了向财政、卫生主管部门交差,与医院的年度业务计划和业务战略没有关系,起不到控制作用;采购与其它管理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相互扯皮,财产保护控制效力大为降低;内部报告、经济活动分析还未形成日常工作,只是在领导或上级部门需要时临时编制提供;绩效考评更多的象纸上谈兵,考评部门把考评结果汇总起来即告本期考评结束,没有主动将考评信息分析反馈;信息技术虽已应用医院,但是手工理念印迹明显,不能有效体现信息技术的控制作用;工作制度、流程仅凭相关环节自己提出并制订,一些环节在制订制度、程序时有意无意地扩大权力、缩小责任,导致实际工作中内部控制的制度性失效。(4)没有建立收集信息、充分沟通的机制。一些基层医院的财务人员尚未彻底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考虑的只是如何把账做平并在年底顺利地完成决算、向财政部门交差。财务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尚未形成收集信息、充分沟通的习惯,收集信息、沟通多依赖于个人的素质或领导的临时意愿,而不是机制。(5)没有形成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一些基层医院的内部控制工作本身就存在问题,尚未开展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自评、检查的工作,有的只是财务部门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履行的自我核对,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检查基本上取决于当前最高管理层的临时决策。(6)内部会计控制难以达到其预期的目标。一些基层医院的账面药品、库存材料竟然是红字;应收、应付款项没有分类,全部在其它应收款、其它应付款科目混合核算;报账严重滞后;已报废、形成呆账的资产长期挂账;等等。这种状况降低了财务信息的质量,无法对医院的经营管理、战略发展产生积极意义。3 基层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思考3.1 努力营造良好内部环境(1)倡导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价值观。医院是社会公益性单位,应当倡导和创造一种比经济利益更重要的价值观氛围。这种价值观能够更好地留住人才,为医院和人才自己实现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诚信和道德观即是超越经济利益的价值观,是内部会计控制重要的因素,医院管理层应当将此做为医院的行为准则,一身作则,并有效地传达到每一个职工。(2)全面践行唯才是用的政策。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因素,一般来说,基层医院对医护岗位要求很严,有学历、资格的硬性要求,对其它岗位则没有系统规定。其实,非医护岗位特别是有关运营、财务岗位也需要拥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来担任,这样才不会出现“木桶短板”效应,所有的岗位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整个系统才不会出问题。(3)合适的组织功能。合适的组织结构功能能够为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检查活动提供框架,有效实现医院的目标。根据《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基层医院应当推行总会计师制度。总会计师是协助院长统管财务、经营工作的院级领导,是至少具有会计师职称的财务专业人员,在财务、经济管理方面有专业优势,有利于将内部控制理念融入医院的整体管理工作之中。(4)营造全员内部控制主体理念。内部控制主体是内部控制的责任者,是院长和所有职工。内部控制是由全院管理层、职工共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进的过程。只有动员起全院职工的控制责任意识,作为内部控制核心的内部会计控制才能有良好控制环境。3.2 建立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风险评估是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因素,基层医院各环节应当形成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风险评估是一个前瞻性的过程,医院和每一个科室在制定年度计划、发展战略时,就要对实现年度计划、战略目标及提供信息质量等的风险进行系统化的评估,由此发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度。每年的风险评估,都会帮助医院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向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3.3 坚持五项内部控制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要规范各项经济活动,覆盖对人、财、物的全范围管理,不能留有空白和漏洞。二是重要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对预算、物资采购、货币资金、债权债务、工程项目、收入支出、固定资产、财务信息、监督检查等重要事项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三是制衡性原则,内部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当科学并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确保不同岗位、部门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四是适应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要适应各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并随着其环境的变化、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完善。五是成本效益原则,实施内部控制的花费应当不超过控制产生的效益。3.4 采用十项内部控制措施一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不相容职务必须由不同的人去承担,否则就可能会产生舞弊行为。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合同签订与合同审核,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采购与验收,询价与选择确定供应商等。对于关键岗位应当在不超过5年内进行岗位轮换,甚至强制休假。二是授权审批控制,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对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集体的决策意见。三是会计系统控制,根据《会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制定适合本医院的具体财务会计制度,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和完整。四是财产保护制度,采用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限制直接接触等方法,确保财产安全完整。五是预算控制,加强预算的编制、检查执行、分析工作,通过预算控制促进医院提高管理效率和业务发展。六是运营分析控制,采用因素分析法、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采购、资产、融资、业务服务量等进行运营情况分析。七是绩效考评控制,科学设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各科室、部门、个人的工作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科室评选先进、个人晋升调资、调整岗位的重要依据。八是内部报告控制,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九是关键点和补偿性控制,针对错弊容易发生的环节,制订关键点控制措施,对重要的控制点还要制订补偿性控制措施,以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可靠性。十是形成书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基层医院财务部门应当承担起牵头责任,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形成书面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监督落实。3.5 推进信息化建设基层医院应设法筹集资金推进信息化建设,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会计系统、成本核算系统、医疗护理业务系统等。信息技术可以避免人情、面子等因素造成的控制空白,大幅提高信息收集、加工、传递、沟通的效率和效果,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3.6 强化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高,越能起到审计检查的作用。基层医院管理层应当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成立由院长直接领导的审计部门,对财务、采购、物资管理等科室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常规审计、评价;同时,邀请外部审计机构或上级部门对本院内部会计控制整体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审计、评价。另外,督促医院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参考文献[1]中国注册会计会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83200.[2]张云亭.顶级财务总监――战略、资源、理财与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85311.[3]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实务科目[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279304.[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讲座[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静脉输液 不良事件 查对制度 问题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006-02

Intravenous infusion Care Problem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Hu Qixiu

(Panzhihua City, Sichuan Provinc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617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in the intravenous infusion to explore the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quality of care,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infusion adverse events. Methods intravenous infusion on hospital medical wards to receive from the drug check system configuration process, service attitude,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potential pitfalls and problems of timely corrective action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intravenous fluids links the occurrence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reducing the infusion disputes.

【Key words】intravenous infusion adverse events check system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多见的治疗方法,其治疗层面涵盖肠道外输液,营养支持,用药与输液治疗,是维持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最常采取的治疗措施;它以给药迅速、刺激小、疗效快等优势,在挽救病人的生命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同时也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之一,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1]。因此护士应做好静脉输液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尽量减少护患纠纷,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1 静脉输液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1 药物的问题 药物混淆、药物过敏、输液瓶中出现絮状物或异物、护士没发现而被患者或家属发现,引起投诉。更有非常少见的输液反应. 输液中出现用药错误,护士没发现,患者发现,引起纠纷。

1.2 技术水平问题 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尤其是在抢救中,不能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影响抢救成功率, 二次进针更容易造成安全隐患,造成患者的痛苦。

1.3 输液过程中意外事件 输液过程中发生漏液,局部疼痛,输液针头与输液管脱落,拔针后按压不到位引起的出血等。

1.4 客观不可预知的因素 在输液全过程中存在许多导致不良后果的未知因素,如一次性产品质量不过关 ,药品生产环节不完善 ,同一品种药物中途更换厂家,患者个体差异等。

1.5 医护患三者沟通不到位 患者对药物剂量、用法有疑问时 ,不及时与医生沟通 ,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或药物副作用时忽视患者的心理感受和信息反馈 ,造成患者误解或不满[2]。

1.6 健康教育不到位 输液工作多集中在上午,护士工作量大,忙于完成输液任务,无暇顾及向病人解释所用药物的名称及作用、用药量、液体的滴速、液体滴完时的处理方式等;即便患者询问,护士忙于应对日常工作 ,无暇顾及新药物知识的学习,解释的不够完善。

1.7 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规范 无菌区被污染,配好的液体药物放置时间过长,操作技术不正规,没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新药在药物配伍禁忌表上没有,导致药物配伍不当,造成安全隐患。

2 对策

2.1 强化执行医院的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的查对制度。护士给患者输液时必须贴输液标签,配制药液、更换液体须在输液标签相应处签名,以杜绝输错液体或漏输液体的护理差错的发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药理知识 ,加强对新药的了解 ,避免配伍禁忌及输液微粒,絮状物的发生。

2.2 落实健康教育 将常用药物的名称、性质、输注速度、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做成宣传栏张贴在病区走廊,方便病人及家属的阅读。静脉穿刺成功,调节好滴注速度后,交待患者及家属 ,不得擅自调节滴速;在输液的过程中 ,多询问患者的感受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 ,及时与医生沟通 ,进行耐心、合理的解答[3]。

2.3 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 苦练输液技术基本功 静脉穿刺是护士最基本的技能操作 ,精练、娴熟的技术能增加患者的信任度[4]。阅读护理杂志,搜索前沿护理技术,及时了解护理动态及护理技术操作经验 ,将静脉穿刺技术好、综合素质强、患者普遍认同的护士作为护理输液小组带头人,对穿刺难度高的患者采取选派技术过硬的护士专人操作 ,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2.4 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做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护理质量、防范护患纠纷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通过交流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 ,避免患者不良情绪,及时化解。

2.5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 增强护理人员法制意识,明确职业道德,自觉覆行职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一旦发生输液反应一类的纠纷时,及时主动地按医患双方共同封存的原则处理液体。

2.6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重视人性化护理对出现频率高、后果严重的输液问题建立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 ,加强输液过程质量监测 ,定期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使不安全因素遏制在萌芽状态。一旦出现纠纷意向,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尽量站在患者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患者的利益 ,实事求事的查找工作中不足,取得患者的信任和谅解。

2.7 加强医院职能部门合作 避免不可预知的因素的发生 供应室、药房、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密切合作,药品 输液器材无菌物品合格率提升也是避免输液隐患的重要保证之一。

3 讨论

通过以上的说明并对已出现的纠纷及时分析,查找问题,提出整改方法,确保病人在输液安全;护理人员要重视护理安全,必须严格护理操作规程,严格护理查对制度,执行核心制度,了解输液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掌握防范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来确保静脉输液安全,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玲红.急诊静脉输液治疗的现状及思考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 6) : 757-759.

[2]李艳敏.医患沟通在医患矛盾中的作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4) :8417.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6

1.1灭菌效果的影响

高度危险的口腔器械应最终达到灭菌效果[2],若器械因清洗不到位,造成血渍、髓腔残渣、唾液、生物膜等残留在器械轴节,缝隙中,影响高温高压蒸汽无法穿透器械表面,将无法达到灭菌效果,增加医院感染的概率。

1.2口腔器械特点

口腔器械种类繁多,材质也不尽相同。不同材质需要选择不同清洗消毒方法,以免损伤器械表面上的金属结构,减少器械使用寿命[3]。器械小而尖锐、高度精密、形态复杂、动力设备,使用后器械表面难以完全处理[4]。

2口腔器械清洗效果的管理措施

2.1强化医院感染组织构建

作为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各临床科室院感监督员对感控工作实施三级管理,院感质量控制有相应的职责要求。各科室成立由科主任、护士长、院感医生及院感护士组成的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小组,对科室院感相关制度、操作流程、日常培训及质控活动等工作进行统一负责。

2.2口腔器械操作流程建立

感染管理科以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相关条例[5]为理论依据,天津市口腔质量控制中心下发的文件为指南,结合我院情况,制订《口腔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的规范制度及流程》,每两年修订一次,经感染管理委员会及重点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审核通过后,应用于各相关科室。

2.3口腔器械清洗消毒人员管理

2.3.1管理对象。器械的清洗消毒需要临床护士与消毒室护理人员配合,故管理对象为门诊、急诊全体护理人员。2.3.2培训大纲。感染管理科每年制定培训大纲及考核要点,对护理人员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培训。培训大纲中将不同岗位的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的器械清洗、消毒等知识点详细做出要求,便于培训后的理论及操作考核。2.3.3培训形式。为保证培训质量,将护理人员分五批次进行理论学习,在1个月内完成培训。授课教师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讲解,配合操作视频及现场操作,重点讲解器械清洗、消毒部分。课后的课程课件与视频内容以光盘形式下发各科,以便科室人员巩固学习。各科感控护士结合各科内特殊器械处理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科内学习,并做好记录。感染管理科每月进行检查并予以考核。2.3.4考核。理论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考核试题主要围绕器械清洗中设计的职业防护、职业暴露、消毒剂配制、器械刷洗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试卷为百分制,95分以上为合格。理论培训课后1个月内,感染管理科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现场操作考核,分为现场问答和操作,操作内容以院感质量控制表作为依据,操作考核为百分制,90分以上为合格。对理论知识及操作考核均合格者,方可取得消毒员上岗证。

3器械清洗质量的管理

3.1院内感染三级管理制度

科室感染质控小组每周选择清洗消毒后的器械进行随机抽查,每月对在科内院感质控自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整改并记录成册;感染管理科每月对科室器械清洗质量进行检查,对重点科室联合医政科、护理部进行检查;感染管理科每半年对存在问题进行整合,在感染管理委员会中提出需要各职能部门协调解决的情况,遇重点问题提交领导班子,共同讨论整改方案,并由感染管理科进行质量把控与溯源反馈。

3.2器械清洗质量检查及风险评估

口腔器械轴节、凹槽、螺纹处为检点[6]。科内质控小组与医院感染科根据风险评估中高危项目进行质控检查,如高危险操作科室、侵入性操作、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高度危险器械等。若发现操作人员因理论知识掌握不足,不按规范进行操作,错误使用清洗消毒工具及器械等原因,导致器械清洗消毒效果不合格,需重新进行清洗消毒,并扣除当月绩效考核分。科内质控小组或感染管理科重新培训考核后,从事器械清洗消毒工作。

3.3多种方法对器械清洗效果进行评价

复用口腔器械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清洗、消毒后,采用目测、放大镜、检测指示条、微生物检测等方法进行效果评价。3.3.1目测法。使用目测法[7],对器械进行直观的检查。若发现明显的血渍、污渍,重新进行清洗、消毒。3.3.2放大镜法。使用5倍或5倍以上的放大镜对器械轴节、凹槽处进行检查,尤其针对根管锉、车针等小型器械螺纹处进行检查,若发现残留在器械缝隙处的污垢,重新使用超声清洗机清洗。3.3.3器械清洗效果检测指示条法。使用器械清洗效果检测指示条,通过比色方法快速测出器械中残留的蛋白,确定器械清洗效果。指示条在检测前为黄色,通过蘸取器械上重点部位的多余水分,来判断器械清洗效果是否合格。若器械含有血渍变为褐色或黑色,需重新进行处理;若器械中残留的含氯制剂未冲洗干净,指示条清洗合格。3.3.4卫生学检测。每季度选择消毒后的器械和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卫生学检测,在采样及监测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若检测结果显示菌落数超标或存在致病菌,对可能引起的不合格原因的各个环节做好排查。通过微生物监测,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交叉感染的风险[8]。

4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