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护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感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感护理措施

流感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肿瘤患者;PICC;感染因素;护理措施

近年来,肿瘤疾病发病率持续上涨,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均借助化疗疗法治疗,常用措施为中心静脉导管(PICC),该导管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减轻患者临床疼痛度。然由于PICC留置期间易出现感染、静脉炎等病症,间接增加患者疼痛和医疗负担。因此,如何预防PICC导管感染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探讨肿瘤患者PICC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将我院接收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为我院2010年5月~2014年11月之间的100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根据时期不同进行分组。将2010年4月~2012年7月接收肿瘤PCII留置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31例、19例,年龄25~75岁,平均(45.5±1.5)岁,疾病史1~4年,平均(2.1±0.1)年,导管留置时间4~356d,平均(152.2±12.2)d;将2012年9月~2014年11月接收患者作为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32例、18例,年龄26~76岁,平均(45.6±1.6)岁,疾病史1~5年,平均(2.2±0.2)年,导管留置时间5~360d,平均(152.3±12.3)d。两组PICC肿瘤患者年龄段、疾病史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25~76岁;(2)诊断为恶性肿瘤且行PICC置管;(3)PICC血流感染患者同意进行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计划拔管。排除标准:(1)PICC置管禁忌证;(2)怀疑全身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3)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者;(4)有严重出血倾向或穿刺部位皮肤破损者。

1.3万法

临床选用BD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导管和美国碧迪公司的PICC穿刺包,均可连接可来福无针密闭型输液接头,并选用统一的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体。手术期间,医护人员需确保在无菌环境下执行相关操作,将PICC导管植入患者血管,若期间出现局部疼痛、红肿或患者表现为寒战、高热等症状需行拔管处理,分别采取患者分泌物、静脉血等进行检验。

1.4临床诊断

临床针对局部伴有疼痛、红肿等患者分泌物进行检验,结果证实为细菌感染;血行感染患者发热、寒战,对病原体的血液进行分离,并将其他的感染源排除,在下列情况下满足其中一条即可诊断为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导管样本的培养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标准,半定量和定量培养结果分别为≥15.0cfu/cO、≥102.0cfu/cO,亦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中心静脉血培养阳性率检测结果高于外周静脉血培养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主要选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按照临床参数种类进行x2检验,以P

2结果

2.1影响因素

对照组患者发生感染10例,感染发生率20.0%,其中置管操作导致感染4例(40.0%),导管固定不牢移行导致感染3例(30.0%),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导致感染3例(30.0%),各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效果比较

两组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均出现感染现象,但观察组患者感染者3例,感染率为6.0%;对照组感染者10例,感染率为20.0%,两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临床PICC感染的相关因素

(1)置管操作因素。本次调查结果表明,PICC导管留置过程中的相关操作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因素,如:临床置管操作前期未对操作环境进行特殊化处理,普遍存在大多数操作人员穿普通工作服的现象,间接降低无菌性;导管预处理过程中行基础化的肝素液冲管处理;少数患者选用头部静脉,增加其反复性送管率,加大血管损伤;导管固定期间选用透明敷料,一旦患者出汗过多,将导致其皮肤潮湿;(2)导管移行。导管佩戴过程中,存在于肘窝处的导管易出现异动现象,加大临床感染率;(3)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患者化疗处理后白细胞计数将降低,或致使其处于骨髓抑制状态,间接降低免疫功能,加大感染率;患者未充分掌握导管维护措施,诱发感染。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置管时机临床肿瘤患者PICC置管前期,需密切评估患者病情变化,针对白细胞指标下降、感染期、败血症期等患者来说,应避免PICC置管。并且,临床所使用的导管需尽最大限度的选择三向瓣式PICC管,可有效预防返流、降低不良反应。

3.2.2置管操作(1)置管环境。临床置管前期,医护人员需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预处理,让其自然干燥,随后借助紫外线消毒空气,时间为20min。置管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佩戴口罩、无菌手套等;(2)导管处理。目前,临床导管处理过程中均借助肝素液冲管,致使临床效果不明显。因而,临床需选用合适、有效液体进行冲管处理。如:地塞米松,将该药物充分稀释后浸泡导管,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病症。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炎性因子,减少相应炎性因子的释放总量,从而减轻炎性反应,增强抗过敏性能;(3)穿刺部位。临床置管期间首先需选择粗直、瓣膜少的静脉,若无法查找可选择正中静脉血管,位于肘周上方二指处,于此处穿刺处理可预防导管的移动,降低感染发生率;(4)消毒剂。导管留置前期需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处理,一旦消毒剂选用不当,将直接造成感染。在这种情况下,需选用合适消毒剂及消毒方法,如:首先用酒精消毒3~4次,随后再用安尔碘消毒3~4次,消毒面积为10.0cm×10.0cm,按照顺时针、逆时针的方式交替进行,自然晾干,以达到最终的消毒目的。

3.2.3导管固定

临床用无菌透明敷料固定导管,以保证皮肤干燥。此类敷料更加适用于易出汗患者,可有效降低感染率。并且,导管外露部位还可固定于患者前臂,避免导管的移动,进一步降低感染。

3.2.4封管PICC导管的封管处理意义重大,需引起高度重视。可于封管处理前期借助生理盐水进行冲管,随后借助肝素液封管。如:脂肪乳、化疗药物使用后,需立即使用生理盐水脉式冲管,以减少药液附着量。肝素液抗菌效果突出,可预防血栓沉积量,在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临床期间还需强化无针正压接头的应用,可使用可来福正压接头进行液体的输注处理,输注前期首先需对接头内缘、外缘进行逆时针、顺时针相互交替式消毒处理2次,封管后再按照此类方法消毒,随后借助无菌纱布包裹、固定,预防接头污染。此类接头需每8天更换一次,临床优势:可降低医护人员损伤,更为主要的是此类接头协同作用显著,尤其是上腔静脉高压患者,可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静脉炎病症的发生率。

3.2.5观察临床肿瘤患者化疗结束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温度、血常规等情况,一旦出现感染性征兆后应立即进行细菌培养,确定病原菌。同时,还需观察肿瘤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一旦出现不适现象后立即进行检查,以及时发现感染性因素。

3.2.6健康教育肿瘤PICC置管患者住院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向其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如:管道的维护措施、洗澡保护措施等,确保每位患者均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还需电话随访,以了解患者院外情况,并针对其存在问题耐心讲解处理措施,进而提高置管安全性。

流感护理措施范文2

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外科1病区,广西防城港 538021

[摘要] 目的 探讨胆石症术后留置“T”形引流管与胆道感染的监测和护理效果情况。方法 分析该院肝胆外科治的胆石症患者80例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普通护理组40例和针对性护理组40例。 结果 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普通护理组82.5%,χ2=18.46,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 0%、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 0 %均低于普通护理组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3.64,P<0.05)。 结论 胆石症术后留置“T”形引流管给予针对性护理,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胆石症;“T”形引流管;胆道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170-03

The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Detention T-shaped Drainage Tube and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after Cholelithiasis Operation

XIAN Xiuling NING Guanghe HUANG Xianfu

The First Surgical Ward, Guangxi Fangchengg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angchengga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8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onitoring and nursing effect of detention T-shaped drainage tube and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after cholelithiasis oper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0 cases with cholelithiasis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of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eneral duty nursing group of 40 cases and targeted nursing group of 40 case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e targeted nursing group was 100%, which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82.5% of the general duty nursing group, χ2=18.46, the rate of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of the targeted nursing group was 0, the incidence of bile leakage complications was 0, lower than the general duty nursing group&acute;s 10%, 5%, χ2=10.53, 3.64,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argeted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the detention T-shaped drainage tube after cholelithiasis operation, can increas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holelithiasis; T-shaped drainage tube;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Nursing

[作者简介] 冼秀玲(1975-),女,广西防城人,大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胆石症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其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甚至伴有黄疸发生。胆石症由于病情复杂多变,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是仍然可能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增加了死亡的风险性[1]。胆道感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胆石症患者往往因胆道梗阻,从而引起胆汁瘀滞,细菌大量的繁殖,从而引起胆道感染[2]。胆道感染发生后又为胆石症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促发因素。该研究通过对该院2011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拟探讨胆石症术后留置“T”形引流管与胆道感染的监测情况和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胆石症患者8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普通护理组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1.5±7.5)岁,临床症状:反跳痛者21例,黄疸10例,右侧上腹部压痛9例。针对性护理组4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2.2±8.0)岁,临床症状:反跳痛者23例,黄疸9例,右侧上腹部压痛8例。

1.2 方法

(1)普通护理组。主要针对胆石症手术患者给予常规性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常规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指导等措施。

(2)针对性护理组。在普通护理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对T型管、胆道感染的护理措施:①放置T型管护理:护理人员注意观察引流液的形状和引流量,如果有异常发现立即通知医师,进行相应的处理;②掌握停止T型管引流指征:熟练的掌握引流指征,可以及时的拔出T型管,促进术后恢复效率的提高,并且降低残石率;③拔管后的护理:对拔管后进行彻底消毒,降低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后的效率;④术后饮食护理:护理人员给予患者高营养、低脂肪、低蛋白,容易消化的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维生素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提高机体营养水平,食入适量的瘦肉、鱼类等为机体提供能量,促进术后恢复。多饮水,降低胆汁黏稠度,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⑤出院指导:做好胆石症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指导,防止胆石症复发。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评价标准[3]。痊愈:胆石症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通过实验室检查各项结果均恢复正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均有明显改善,结石阴影完全消失;显效:胆石症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通过实验室检查各项结果大部分恢复正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均有改善,结石阴影大部分消失;有效:胆石症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通过实验室检查各项结果基本恢复正常,通过影像学检查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石阴影部分消失;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者。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②观察两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肝胆外科胆石症患者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构成比表示,通过χ2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6,P<0.05),见表1。

2.2 两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

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普通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3.64,P<0.05),见表2。

3 讨论

胆囊炎并发胆结石是我国目前常见病和多发性疾病,胆囊炎和胆结石同时存在,互相诱发,互为因果,促使患者病情不断发展,影响了临床治疗效率。有资料显示[4],针对胆石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并发症。胆石症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以女性居多,近年来其发生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胆石症目前治疗主要是以切、取结石为主要方法,其可以有效的将结石去除掉,但是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无法不能彻底清除胆结石形成的趋势,造成术后复发和胆道感染[5]。胆道手术之后往往需要防止T型管进行引流,进而有效的预防胆总管内高压出现的胆汁外渗,促进胆道内脓液、结石、胆汁顺利的引流出,进而为胆总管开口部位水肿消退和创伤愈合营造条件[6]。放置T型管是胆石症患者重要的引流措施,T型管要保持引流通畅,不能出现受压和弯曲[7]。T型管可以作为支架,促进胆总管狭窄部位的修复基础,同时还可以经过T型管进行胆道造影,做好胆石症术后复查,通过其形成的瘘道放入胆石钳,通过胆管镜圈套器将残余的结石取出,降低残石率[8]。每天更换引流袋,引流袋位置不能过高,防止引流液逆流,造成感染的发生,也不能过低,过低会造成引流管牵拉和脱落[9]。掌握停止引流指征:体温恢复正常,黄疸症状消失,引流管排出胆汁逐步减少到200~300 mL/d,大便颜色恢复正常,胆红素明显降低并且无腹痛、发热及黄疸加重现象。通过胆管造影检查胆总管无阻塞、无胆结石生成。拔管后的护理:拔出T型管时要注意做好消毒处理,冲洗之后边吸引边拔管,拔出T型管后如果有胆汁流出,要等胆汁基本流尽之后在覆盖敷料,保持敷料干燥,3 d之后在引流口自行闭合。拔管之后注意观察腹痛情况,有时T型管窦道形成不理想或者是拔出T型管时窦道发生撕裂,会促使胆汁漏向腹腔,从而形成胆汁性腹膜炎[10]。患者术后要去掉枕头保持平卧姿势6 h,禁食24~48 h,注意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工作,排气之后可进食流质饮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逐步进行升级。患者出院后,注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调整合理的作息时间,食入低脂类,容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多饮水,禁止暴饮暴食,戒烟酒,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进行是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避免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如果患者有带T型管出院者,护理人员要耐心讲解T型管的自我护理方法,并且定期进行复查。该研究通过分析该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胆石症患者80例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普通护理组40例和针对性护理组40例,结果表明,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普通护理组82.5%,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普通护理组的10%和5%,提示胆石症术后留置“T”形引流管给予针对性护理,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贤芬,刘文硕.中医特色护理在胆石症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7):58-59.

[2] 蒋素燕,项春晖.腹腔镜联合ERCP术治疗胆石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44-45.

[3] 冯凡弟.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手术治疗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2, 24(22):2745-2746.

[4] 李燕,邱智萍.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术后老年胆石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21):3334-3335.

[5] 零蒋.胆石症伴糖尿病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53-56.

[6] 陆萍,施亚周.急诊胆石症胆道感染超高龄患者32例围手术期处理[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2,24(6):513-515.

[7] 何晋红.高龄高危胆石症患者腹腔镜手术的循证决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105-107.

[8] 邢桃红,汪文翠,杨海燕,等.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6):124-125.

[9] 蒋素燕,项春晖.腹腔镜联合ERCP术治疗胆石症的护理体会[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44-45.

流感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 护理干预;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尿潴留

[中图分类号] R271.4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077-02

The observation of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cooperated with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postpartum retention of urine

LI Xiufeng, LIN Feng, ZHOU Xiaoyan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ihui City, Sihui 526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cooperated with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postpartum retention of urine. Methods: 13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retention of urine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69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68 cases) by the hospital stays, according to priority.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cooperate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pure coope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compared the voluntarily urinationsituation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retention of urine. Results: Through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cooperate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voluntarly urination rate was 90%, but the pure coope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which the urination rate was 70%. Conclusio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cooperated with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postpartum retention of urine, which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coope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P

[Key words]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Coope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Postpartum retention of urine

祖国医学认为尿潴留属于“癃闭”范畴。产后6~8 h膀胱有尿而不能自行排出者,称为产后尿潴留。临床表现为下腹满闷胀痛,尿意窘迫,欲尿不出,辗转不安等痛苦症状。它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常影响子宫收缩,导致阴道出血量增多,给产妇增加痛苦,也是造成产后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总结我院产科2005年8月~2009年8月治疗护理的产后尿潴留138例,其中通过护理干预措施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70例,单纯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68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为2005年8月~2009年8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分娩方式均为阴道分娩,年龄22~39岁,平均30.5岁。其中,头位分娩113例,臀位分娩2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娩方式、身体状况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38例患者按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68例,观察组通过护理干预措施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通过单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2.1 护埋干预措施几种简便的诱导排尿法,①听流水声:利用条件反射缓和排尿抑制,使患者产生尿意,促使排尿。②热敷法:将热毛巾或热水袋置于患者下腹部膀胱区,利用热力使松弛的腹肌收缩,腹压升高而促进排尿。③按摩法:将手置于患者下腹部膀胱膨隆处,向左右轻轻按摩10~20次,再用手掌自患者膀胱底部向下推移按压,以减少膀胱余尿;有人采用坐式按摩膀胱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方法是:患者取坐位,操作者坐在产妇的后右侧,并以操作者的左肩及上臂为产妇的靠背,右手沿顺时针方向按摩患者膀胱区3~5 min,压力由轻到重,直至有尿液排出[1]。④热气熏蒸外:患者取蹲位,将盛有开水的水盆置于患者会,利用水蒸气刺激尿道周围神经感受器而促进排尿。

1.2.2 中西医结合治疗①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新斯的明对膀胱平滑肌有兴奋作用[2]。②小剂量开塞露塞肛[3],涂松节油于下腹部以刺激膀胱肌收缩,引起排尿反射。③针刺引导排尿,取穴位:内关、关元、气海、中极等强刺激,留针1~15 min。④中医辨证:产后尿潴留为气滞血瘀,中气不足,肾气虚惫,至膀胱气化不利。方剂:四苓散、二陈汤、四物汤、利气汤等加减[4]。

1.2.3必要时行导尿术经以上处理仍不能自行排尿者,可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

1.3 疗效判断标准

经处理后1 d内(24 h内)恢复自行排尿者为优效;2 d(48 h内)恢复自行排尿者为显效;3 d内(72 h内)恢复者为有效;3 d后(72 h后)恢复者为无效,以此作为检查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

3 结果

在1 d内恢复自行排尿者:观察组50例,对照组26例。2 d恢复者:观察组11例,对照组14例。3 d内恢复者:观察组2例,对照组7例。3 d后恢复者:观察组7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为间断性恢复过程,即经导尿后能自行排尿,第2天又不能自解,又行导尿,于第5天恢复。经统计学?字2检验(χ2=17.948 2),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尿潴留后自行排尿情况(n)

3讨论

3.1产后尿潴留的原因

妊娠末期孕妇的膀胱、尿道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在分娩过程中胎先露的压迫或多次的阴道检查会使充血水肿加重[5],再加上屏气用力时腹压骤增,使膀胱内压力明显上升,可使膀胱感觉及张力均有所减退,而尿道的水肿又使排尿阻力增加,两者协同失调而发生尿潴留。分娩后因惧怕伤口疼痛不敢用力排尿而长时间憋尿,引起反射性尿道括约肌痉挛,增加排尿困难。

3.2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尿潴留属于“癃闭”范畴,其病位在膀胱。膀胱是藏精所在,人身水液的通调有三焦之气化,下焦最为重要。气化则能出。水中有气,气中有水,水即气,气实而闭之,结于小肠、膀胱之间,气化不利,水道不能通调,遂成“癃闭”。中极为膀胱之募穴,具有解瘀开结之功效;关元,温化膀胱,对膀胱具有气化作用;气海,属于任脉,具有理气益肾化水之功效。中极、气海、关元穴均位于任脉,三穴合用益肾温阳,增补元气,温阳利水,从而达到使膀胱气化得利、小便自通的目的。任脉为“阴脉之脉”,任脉起于胞中,有“主胞经”的功能,为女子维系胞宫之所,又为“生气之源”,主治小便不利[6]。

3.3小结

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尿潴留是通过中医的舒筋活络达到理气益肾、温化膀胱的作用,配合护理干预措施:局部热敷按摩与心理护理等方法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促使膀胱收缩,促进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复。这种技术是中西医治疗与护理技术联合运用的一种创新,且简单易行,同时帮助我们解决了临床护理中的难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敏英.热按摩疗法在防治产后尿潴留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5,4(11):228.

[2]卢和平.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疗产后尿潴留[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5,11(4):207.

[3]谢爱凤.开塞露在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40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46.

[4]张凤华.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34(1):56.

[5]金茶花.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48.

流感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感染因素;护理措施 

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通过静脉或是动脉置入导管检测中心静脉压, 并给以患者营养、输液和血液净化处理等, 但该种措施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 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感染症状,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危害, 延长患者ICU治疗时间, 增加患者治疗费用。本文为进一步了解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护理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68例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 男15例, 女19例;年龄38~71岁, 平均年龄(54.57±5.06)岁;体重49~78 kg, 平均体重(63.58±5.27)kg;对照组34例, 男14例, 女20例;年龄39~72岁, 平均年龄(55.02±5.71)岁;体重50~79 kg, 平均体重(64.11±5.62)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在患者进入ICU病房中给以其对症、饮食、生活、环境和药物等护理措施。 

1. 2. 2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 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以综合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①合理使用导管, 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适应证, 选择合适的导管。选取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较为理想, 在输血、脂肪乳剂和血制品后24 h内或是停止输液后, 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在中心静脉置管后, 应常规用肝素盐水冲管, 避免管内形成血栓。同时护理人员应每日评估保留导管, 不需要时尽早拔除。缩短留置静脉导管时间。对于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 应及时将导管拔除, 显著降低死亡率。特别是紧急状态下置管, 若不能保障无菌操作, 应在48 h拔出导管, 并做相应护理, 避免感染。②加强管理和培训, 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 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降低感染发生率。因此, 应对插管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其置管熟练程度, 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定期实施考核, 确保标准统一规范。③严格无菌操作, 指引操作人员在置管前用速效手消毒剂搓擦双手15 s, 操作时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和手术衣等, 在穿刺部位铺无菌巾, 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避免再次接触穿刺点皮肤, 保障消毒有效性。尽可能使用透气性好和无菌透明的敷料覆盖穿刺点, 每周更换2次。对于出现出汗、高热和穿刺点渗血的患者应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每天更换1次。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 对两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状况、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密切观察。疗效判定:临床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全部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显著减轻, 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改善幅度>50%;无效:患者感染症状没有改善, 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没有任何改善。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状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24% VS 67.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相比较 观察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导致患者出现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导管、操作相关因素和感染菌株的流行动态等。①导管相关因素。导管的材料对促进血栓和微生物附着具有一定作用, 感染同血栓形成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导管材料根据形成血栓的上升顺序为硅胶、聚氨基甲酸乙酯和聚苯乙烯。应选取组织相容性良好和光滑柔韧的导管, 便于减少给患者血管内壁带来的损伤, 同时, 降低感染发生率。②操作相关因素。穿刺部位细菌密度为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成人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较高, 究其原因主要为下肢静脉血流相对较为缓慢, 长时间卧床休息形成静脉血栓。股静脉靠近会, 皮肤极易感染, 细菌较易侵入。颈部毛发覆盖, 细菌密度较高, 因此, 锁骨下静脉置管较为理想。在对患者置管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操作。③感染菌株的流行动态相关因素。目前, 平均留置3周的导管污染主要来源于接头和导管腔内, 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念珠菌, 少数为肠道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肠球菌和嗜麦芽黄单胞菌[2]。 

综上所述, 针对患者出现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原因护理人员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发生率。同时, 综合护理措施可指引医护人员规范操作规范和监管, 选取正确的穿刺点进行处理和护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置管时间, 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临床可积极采用。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流感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综合护理;ICU;血管内相关性血流感染

随着危重医学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所有ICU患者均需通过静脉或动脉置入导管对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 实施静脉营养、输液、血液净化处理, 但这些治疗措施会导致出现各种并发症, 其中以感染症状最为常见且危害性更大, 使患者ICU治疗时间明显延长, 医疗费用随之增加[1]。本次研究对ICU血管内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将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抽取82例ICU血管内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 女17例;患者年龄36~74岁, 平均年龄(56.3±1.6)岁;体重44~78 kg, 平均体重(54.2±3.9)kg;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 女16例;患者年龄38~75岁, 平均年龄(56.5±1.7)岁;体重43~79 kg, 平均体重(54.4±3.8)kg。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体重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ICU病房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1. 2. 2 观察组护理方式 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主要内容为:① 提高相关医护人员专业水平;② 在治疗操作期间合理选择穿刺点;③ 重视对基础疾病的治疗;④ 尽可能控制置管时间;⑤ 保证合理应用抗生素类药物;⑥ 积极预防血栓形成。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ICU血管内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效果、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 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感染症状彻底消失, 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感染症状明显减轻, 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幅度超过50%;无效:感染症状没有减轻, 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没有任何变化, 或进一步恶化[2]。

1. 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 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表示计量资料, 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ICU血管内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ICU护理后有10例患者的血管内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有18例患者治疗有效, 有13例患者治疗无效, 血管内相关性血流感染治疗有效率68.3%;治疗组经综合护理后有14例患者的血管内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有22例患者治疗有效, 有5例患者治疗无效, 血管内相关性血流感染治疗有效率87.8%。两组ICU血管内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4.13±0.68)d治疗后ICU血管内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得到控制, 共计接受(6.72±1.07)d ICU治疗, 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6.68±2.05)d;治疗组患者经(2.04±0.73)d治疗后ICU血管内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得到控制, 共计接受(3.31±0.64)d ICU治疗, 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0.32±1.46)d。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 有12例对照组患者ICU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 占该组29.3%;有3例治疗组患者ICU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 占该组7.3%。两组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体会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ICU中比较多发的一种并发症,与疾病实际类型,患者身体情况,抗生素类药物的应用情况,置管治疗的时间等相关因素有直接关系,上述原因都是导致出现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专业的技术操作规范和监管,选择正确的穿刺点进行处理和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尽量控制置管时间等, 都可以有效预防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出现[3]。

参考文献

[1] 卢庆文.糖尿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检测和药物敏感度分析.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0(12):48.

流感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 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原因;基础疾病;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9(a)-013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 of venous catheterization-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i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Methods 38 patients who had venous catheterization-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Clinical data of these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causes of infection were summarized,and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were proposed. Results Among 1376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venous catheterization,38 patients had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and the incidence rate was 2.76%.The patients with the catheter indwelling time of 31-40 d had the highest rate of infection,with 17 patients (44.74%).The department where blood stream infection occurred the most was ICU,up to 11 patients (28.95%).The main disease was cerebral hemorrhage,with 10 patients (26.32%). Conclusion There are multiple high-risk factors for venous catheterization-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Specific inter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so as to avoid infections and ensure patients′life safety.

[Key words] Venous catheterization-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auses;Underlying diseases;Intervention measures

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获得性感染之一[1],是指患者在静脉置管治疗期间,发生细菌性或真菌性血液感染的情况[2],其发病率极高,俨然成为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详细分析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8例发生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感染发生的原因,旨在为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生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寒战、发热、低血压、心动过速及呼吸急促等典型症状,经相关病理检查和血液检查确诊。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0~86岁,平均(63.7±7.3)岁;深静脉置管27例,经皮外周静脉置管11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出现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出现感染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对有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征象者,进行双份血及插管部位皮肤分泌物标本无菌采集,立即送检,按细菌培养常规方法处理标本,并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5]。

1.3 诊断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6]制订诊断标准:①静脉置管期间,出现高热(≥38℃)、寒战、低血压等症状,予以拔管处理后,症状消失;②导管和血液培养结果均为阳性,并且培养出同种病原菌;③血液检查显示血白细胞升高;④经过严格检查,排除其他感染源致血流感染的可能。

2 结果

2.1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

在1376例接受过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中,38例出现相关性血流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76%。

2.2 培养结果

所有患者尖端导管培养和血培养结果均为阳性,且两者培养出同种病原菌。

2.3 导管留置时间与感染的发生情况

38例血流感染患者中,不同留置时间下感染的发生情况显示,留置导管时间在31~40 d的患者出现感染的概率最大,为44.74%(17例)(表1)。

2.4 感染发生的科室分布及基础疾病情况

38例感染患者的科室分布及基础疾病情况显示,血流感染发生最多的科室为ICU,多达28.95%(11例),主要疾病为脑出血,占26.32%(10例)(表2)。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静脉留置血管内导管是当今医疗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医疗操作[7],但随之带来的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极高[8]。经分析,笔者认为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静脉置管时间:如表1所示,导管留置时间在31~40 d区间内的患者,发生感染17例,占44.74%,提示感染的发生与静脉置管时间密切相关,留置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概率越大。②疾病危重程度及患者身体状况:如表2所示,ICU发生感染的人数最多,为11例,占28.95%,主要是因为ICU中多为重症及高龄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机体免疫能力显著下降,加上病情较为复杂,因此在接受静脉置管治疗时更易发生感染[9]。同时,感染的发生还与医护人员手卫生、无菌操作是否规范、置管技术、置管质量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此外,引起静脉置管治疗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很多[10-11],除静脉置管治疗患者基础疾病和机体抵抗力外,医源性感染也不容易忽视[12]。因此,手卫生、进行严格的皮肤消毒、手术单铺巾、静脉置管治疗患者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每天评估插管等操作非常必要。

3.2 干预措施

①置管后,护理人员每天应评估导管留置的必要性,对于情况良好,无需静脉置管的患者应酌情予以拔管,以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发生感染的风险[13]。②科学饮食,尽量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对于无法自主进食患者,应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以增强患者抵抗力,提高其抵御感染的能力[14]。③加强教育培训建立专业化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维护队伍,包括置管操作技术规范和置管后护理方法等内容。定期进行考核,以确保医务人员置管时最大化无菌屏障、遵守严格的导管护理管理、严格洗手、穿衣、戴手套等无菌操作规范,降低CRBSI风险,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费用[15]。④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制度[16],尽量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可能性。⑤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受污应立即予以更换[17]。⑥对于长时间静脉置管的患者应给予密切观察,定期确认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或脓性分泌物,若发现患者有原因不明的寒战、发热、低血压等临床表现,立即拔除导管,及时行导管和血液培养,明确是否发生血流感染[18]。⑦本院建立关于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和发生率相关数据系统,及时在院内网公布总结相关感染危险因素与问题,及时指导临床,以提供快速改进措施。

综上可知,引起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众多,而其中多数是可以有效避免的,要求医护人员在临床治疗中,正确进行置管操作,加强置管后的护理工作,以降低感染发生率,避免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对于有早期感染征象的患者,应给予足够重视,及早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情,以免延误病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李薇薇,叶红波.静脉输液治疗专科学组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388-390.

[2] Silva TN,de Marchi D,Mendes ML,et al.Approach to prophylactic measures f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in hemodialysis: a critical review[J].Hemodial Int,2014,18(1):15-23.

[3] 高敏,王鲜平,曾独娟,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调查及防控[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10):805-806.

[4] 高岸英.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7):3758-3759.

[5] 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11.

[6] 王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原因分析与预防控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5):1-3.

[7] 何倩,冯梅,方云香,等.普外科患者术后静脉置管的护理对策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4):170-171.

[8] 李正兰,杨琼,余昌伟.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4):43-45.

[9] 穆玉霞,李萍,高俊焕,等.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4):351-352.

[10] Tao F,Jiang R,Chen Y,et al.Risk factors for early onset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in 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J].Med Sci Monit,2015,19(21):550-556.

[11] O'Horo JC,Maki DG,Krupp AE,et al.Arterial catheters as a source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rit Care Med,2014,42(6):1334-1339.

[12] Frampton GK,Harris P,Cooper K,et al.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vascular catheter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critical care: evidence map,systematic review and economic evaluation[J].Health Technol Assess,2014,18(15):361-365.

[13] 糜琛蓉,张t博,杨莉,等.外科重症监护室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5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 10(3):178-180,201.

[14] 迟园园.无针静脉导管接头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J].天津护理,2013,21(2):179-180.

[15] 谭建辉,俞阿红,刘军,等.肝移植术后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 24(4):956-958.

[16] 蒋卫桃,李芳,王灿辉,等.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4, 21(22):122-123,127.

[17] 徐丽萍,陈亚琴,陈连萍,等.某病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1):1033-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