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合院建设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合院建设设计范文1
【关键词】素混凝土;适筋混凝土;少筋混凝土;最小配筋率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86-01
一、概述
少筋混凝土结构是指配筋率低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最小配筋率、介于素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之间的一种少量配筋的结构,简称少筋混凝土结构,也称为弱筋混凝土结构。这类结构在水利工程设计中是难于避免的,有时,它在某些水工混凝土工程结构中处于制约设计的重要地位。从逻辑概念讲,只要允许素混凝土结构的存在,必定会有少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因为它毕竟是素混凝土和适筋混凝土结构之间的中介产物。
凡经常或周期性地受环境水作用的水工建筑物所用的混凝土称水工混凝土,水工混凝土多数为大体积混凝土,水工混凝土对强度要求则往往不是很高。在一般水工建筑物中,如闸墩、闸底板、水电站厂房的挡水墙、尾水管、船坞闸室等,在外力作用下,一方面要满足抗滑、抗倾覆的稳定性要求,结构应有足够的自重;另一方面,还应满足强度、抗渗、抗冻等要求,不允许出现裂缝,因此结构的尺寸比较大。若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常需配置较多的钢筋而造成浪费,若按素混凝土结构设计,则又因计算所需截面较大,需使用大量的混凝土。
对于这类结构,如在混凝土中配置少量钢筋,在满足稳定性的要求下,考虑此少量钢筋对结构强度安全方面所起的作用,就能减少混凝土用量,从而达到经济和安全的要求。因此,在大体积的水工建筑物中,采用少筋混凝土结构,有其特殊意义。
二、规范对少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规定
对少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规定体现在最小配筋率规定上,这里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下文简称规范)有关最小配筋率的规定,摘录并阐述如下:
1.一般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规范表9.5.1规定的数值。温度、收缩等因素对结构产生的影响较大时,最小配筋率应适当增大。
2.大尺寸底板和墩墙的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截面尺寸较大的底板和墩墙一类结构,其最小配筋率可由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受力钢筋基本最小配筋率所列的基本最小配筋率乘以截面极限内力值与截面极限承载力之比得出。例:
对墩墙(轴心受压或小偏心受压构件)的受压钢筋As’的最小配筋率可取为:p’min=p’Omin(规范9.5.2-1)
按上式计算最小配筋率时,由于截面实际配筋量未知,其截面实际的极限承载力Nu不能直接求出,需先假定一配筋量经283次试算得出。上列诸式中M、N――面弯矩设计值、轴力设计值;eθ――向力至截面重心的距离,eo=M/N;Mu、Nu――面实际能承受的极限受弯承载力、极限受压承载力;b、ho――截面宽度及有效高度;fy――筋受拉强度设计值;γd――筋混凝土结构的结构系数,按规范表4.2.1取值。采用本条计算方法,随尺寸增大时,用钢量仍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3.特大截面的最小配筋用量。对于截面尺寸由抗倾、抗滑、抗浮或布置等条件确定的厚度大于5m的结构构件,规范规定:如经论证,其纵向受拉钢筋可不受最小配筋率的限制,钢筋截面面积按承载力计算确定,但每米宽度内的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2500mm2。
规范对最小配筋率作了三个层次的规定,即对一般尺寸的梁、柱构件必须遵循规范表9.5.1的规定;对于截面厚度较大的板、墙类结构,则可按规范9.5.2计算最小配筋率;对于截面尺寸由抗倾、抗滑、抗浮或布置等条件确定的厚度大于5m的结构构件则可按规范9.5.3处理。设计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经验算,按所建议的变化的最小配筋率配筋,其最大裂缝宽度基本上在容许范围内。对于处于恶劣环境的结构,为控制裂缝不过宽,宜将本规范表9.5.1所列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提高0.05%。大体积构件的受压钢筋按计算不需配筋时,则可仅配构造钢筋。
三、规范的应用举例
例1一水闸底板,板厚1.5m,采用C20级混凝土和II级钢筋,每米板宽承受弯矩设计值M=220kN/m(已包含γO、ф系数在内),试配置受拉钢筋As。
解:1.取lm板宽,按受弯构件承载力公式计算受拉钢筋截面面积As。
αs==0.012556 ζ=1-=1-=0.0126 As==591mm2
计算配筋率p===0.041%
2.如按一般梁、柱构件考虑,则必须满足p≥pmin条件,查规范表9.5.1,得pOmin=0.15%,
则As=pObhO=0.15%×1000×1450=2175mm2
3.现因底板为大尺寸厚板,可按规范9.5.2计算pmin,pmin=0.0779%:As=pminbh(M).0779%×1000×1450=1130mm2;实际选配每米5φ18(As=1272mm2)
讨论:1.对大截面尺寸构件,采用规范9.5.2计算的可变的pmin比采用规范表9.5.1所列的固定的pomin可节省大量钢筋,本例为1:1130/2175=1:0.52。
2.若将此水闸底板的板厚h增大为2.5m,按规范9.5.2计算的pmin变为:
pmin==0.0461%则As=pminbh0=0.0461%×1000×2450=1130mm2
四合院建设设计范文2
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是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园艺,林学,文学艺术等自然与人文科学高度综合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按学门类划分,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当属建筑学之列,但从景观园林的形成,发展的过程,设计手法,施工技术及艺术特点等方面看,它又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有所不同。一方面景观园林中有建筑,景观园林环境离不开建筑及城市环境,大的景观园林可独立于城市与建筑之外,其规模与尺度又非建筑设计之所能,另一方面,由于所涉及材料,工艺,技术及功能不同,景观园林规划与城市规划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景观园林更像一门艺术,它似乎比建筑更高一些,正如英国哲学家F.培根所言: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与建筑密不可分。环境条件,是建筑师必须认可的一种约束,它制约着设计人员不可以像画家一样思绪所欲,信手涂抹,他只能在现定的环境设计,这种约束,一方面限制着建筑师,但另一方面却为建筑师提供素材,让他们从这些限制中获得创作灵感,以这些材料来进行加工,并最终以巧妙地利用了这些限制而塑造了一个建筑独有的个性。将绿化融入建筑设计,让人们生活在绿色的生态环境中。
绿化不仅在生态平衡,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其重要意义,景观园林学不仅是环境污染的溶剂,也是人与自然的纽带,并且已成为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物时的根本要素。所以,除了建筑物之间必须配置公共绿化带外,还要辅助以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平台花园,以至于将花卉,绿花引入室内,给人们造成接近大自然的感觉,景观园林学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追求建筑物的时代性,充分利用地形,结合地貌,在设计建筑物时,让一个山丘,一丛树木,一洼池水,组成精致的立体画面。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景观园林学是合理的造型美的创造,是美和功能的统一,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美是设计的要素和本质,建筑师的重要任务是将自然环境加以塑造,整理成为人类生活有效的,有表现力的和协调的环境。建筑不能破坏自然风景和原有的地形地貌,而是要按照地形,地势,地貌及环境特点去考虑建筑布局和空间组织,务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组合。一是取其自然,改造自然,因地制宜,精巧构思,用简炼,纯洁,朴素和雅致的格调来显示建筑物与环境协调,美观的立体画面。二是运用材料,体形,线条,尺寸的统一,以取得整体效果。三是运用光照方向,地势走向,为人创造情感,趣味,增加层次意识。四是运用品题与意境,使个体与群体,景点与建筑物,内外延续,相互协调,使自然景观与建筑物显现园林组景的整体气氛。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建筑师需要将自己置于住户的位置,在满足日照,通风等条件下,最大可能地为其争取良好视角,在住户无景观时,适时适地造景或组景,此外,还要善于利用场外之景,将基地外的风景借入建筑中,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例如《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涝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至于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观、园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随着山形地势起伏转折,高低错落,相宜布署。江河湖海岸边的建筑物必然随着港湾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历代陵墓尤其重视地形环境。所谓的"龙脉"即考虑到周围数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范围的地形、风水。园林更是综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景随时换,步移景转。对园内外环境的关系,相互配合最为讲求。"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明计成《园冶》一书中专门有"借景"一章。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把园外远处的山峰冈峦、楼阁塔影以至山林树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园内成景。景与景之间,也相互为借,隔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综上所述,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将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同时并举,在融合,共生,互荣中去形成和塑造建筑特色,就是所说的景观设计,亦并非仅仅意味着寻求一种可见的美观,它更是一种包含了从人以及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那里获得的多种特点的空间。恩格斯指出:自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我们只有尊重了自然规律,才能让我们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顺理成章,宛自天成。
四合院建设设计范文3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的特殊教育类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也因此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搭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实施全方位的校企文化结合,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研合作, 即(行业 )企业、和学校的全方位结合,特别是指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行业)企业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课内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无论对于高职院校还是对于(行业 )企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比分析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具有相通性、延续性和传承性的,它们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以及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它们的本质都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们的外在表现都是一种群体行为规范,它们对人的影响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移默化的。处于企业基层的员工则主要来自于各类的职业院校,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自然的衔接关系。附着于人才身上的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也自然会随着从学校到企业的流动而自然的转换与衔接。这使得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本身就存在着相互传承与衔接的必然性。所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培养互相融合,将企业文化培育进行前置与渗透,应该是企业文化培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校园文化的路径选择
随着现代教育的迅速发展,渗透并融化于社会各领域的校园文化影响力对于学校的发展已经变得日益重要。高职院校要想在教育市场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并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同企业一样,打造自己的品牌,树立其品牌形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培育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而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校园文化,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实现对接融合是一条最佳路径选择。
(一)大力宣扬出色的企业文化,使之融入于始终贯彻办学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第一,帮助学生搭建与企业交流的平台,给予学生进入企业实践的条件,感受企业蕴涵的文化。第二,专门在学校开设企业方面的讲座,邀约在企业从事文化领域的人员同学生进行交流。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开设的讲座也可以因此做出分类,让学生从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或是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等层面深入感受企业文化的内涵。第三,举办有关杰出企业的文化内容展览,通过综合展现一个甚至多个企业的文化,亦是分专栏分类展现一类或一个企业的文化,促进学生深入领会企业文化。
(二)以技术合作模式将企业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具备有力的优势是促进合作的前提。高职院校有得天独厚的科研条件,经其研究的多项技术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若是两者之间得以齐心合力,高职院校不但在资金资源方面有了保障,还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技能,并同时把企业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企业在技术层面也由此获得相应的保障。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各取所需,达成了技术方面的合作,创造出双赢的局面。
(三)创建实践基地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建设文化构建浓郁的环境氛围
四合院建设设计范文4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构建起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指出了应尽快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法律法规的推行、办学机制的构建和健全以及推动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当前新形势下,推动校企合作体制的构建已成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共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国际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优质人才。
2.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技术产业等新型产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步转为自主创新技术的竞争,本质上讲则是人才的竞争。储备丰富的高质量人才资源,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已成为当前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因此,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化,促进校企合作体制的不断创新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3.政、企、校实现共赢的必然选择。高等职业院校培育优秀人才需要依靠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学校四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对高职院校而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对行业协会和企业而言,其战略发展更是离不开充足的人才支撑。因此,深化多方合作、校企合作,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体制,是促进政、行、校、企联动,实现校企生共赢、成果共享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构建路径思考
1.完善管理体系,强化监管力度。其一,建立政府协调配合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政府积极发挥协调、监管作用,要做到积极配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强化法律法规对企业和学校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将对企业的监管作为工作的重心,充分调动起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其二,强化监管力度。通过对学校实施必要的监管和指导,保证学校可以更好地基于企业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优化,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
2.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形成教育价值认同。从接受学角度讲,只有符合自身需求和利益的外界刺激才会获得认可和被接受。校企合作过程中,只有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教育价值上的认同,实现二者教育资源的共享,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同时,也有只有推动二者教育认同的形成,才能使校企合作达到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对学校和企业来讲,二者形成教育价值认同的基础在于企业高技能人才,而学校则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阵地。为推动学校和企业教育价值认同的形成,就必须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对接。要将一些绿色理念、节能理念、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在学生观念中形成对这些理念的认知和认可,实现企业文化、产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和推广。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融合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校企教育价值认同的形成,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升华。
四合院建设设计范文5
关键词:和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181--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为加强和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确立了新的视角,构建和谐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对高职院校而言,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任务必然落实到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具体行动上来。笔者认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高职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为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构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构建高职和谐校园是落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只有紧紧抓住“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的机制和使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的根本利益,才能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真正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当然,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高职校园文化,关键要调整好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而校园内外关系主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调整好这种关系,才能建立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
首先,要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以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为基本特征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其次,要协调好学院领导干部与教师群众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学院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扬好民主作风,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同时还要保证教师的各种合理利益得到实现,要关心、理解、尊重和激励广大教师,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
二、构建高职和谐校园文化,必须营造高职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其校园文化必然有别于其他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不难看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强化就业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力培养特色,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因此,营造高职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探索和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模式。在建设高职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才培养特色,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成功地实现对接。它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个性、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才的培养方向,具备了学院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比如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厚德强技、求知笃行”,就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
2.积极开展具有职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也是高职院校育人的永恒主题。学校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在实践中积极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框架和文化系列活动。同时还要始终坚持先进性,突出高品位,努力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在活动中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高职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完善和谐校园文化的制度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努力,而且更需要制度对高职院校各部门的职责做出规定,对于有碍于文化建设的缺陷进行适应性修改和重建,只有这样才能买现具止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
四合院建设设计范文6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宽带通信技术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28
The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Communicati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CT Technology Integration
SHI Hongyan
(Hua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CT technology, the network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diversified, and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maintenance technicians are more comprehensive. Combined with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Huai'an Inform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discusses the basic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munication special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vering all areas of the ICT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erarchical vocational certification. I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ing team building and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provide the method and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broadb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随着通信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已成为电信业发展的新趋势。通信网、互联网与广电网的三网融合,加速了IT与CT技术融合,运营维护成本的缩减又促使电信运营商维护中心上移至省会。因此,综合代维取代传统集中维护,对综合维护技术人员的技能要求更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改革是通信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率先与华为合作就业教育项目,推出了覆盖ICT全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层次化的职业技术认证,提供通信产业链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通信技术专业遵循学院“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办学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构建“四个嵌入”的课程体系(“四个嵌入”具体内涵即“将职业培训体系嵌入学历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入专业课程,将行业标准嵌入教学大纲,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环境”),实施专业建设改革,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适合通信企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践,探索全方位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1 专业建设改革
(1)依托企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发展方向。ICT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融合应用产业。从产业技术角度来说,ICT产业是IT产业和电信产业的跨界竞争引发的技术创新和相互融合;从产业构成角度来说,ICT产业是应用导向的信息服务业;而从更广义的经济模型角度考虑,ICT产业则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依托,以新应用模式、新商务模式为核心竞争的,以社会化和行业化服务为价值目标的新型产业,由于ICT产业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又被称为“第四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