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住房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人住房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人住房设计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1

[关键词] 老上海;电影广告设计;吸引人注意力;方法

电影投放市场前,做好电影的广告宣传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电影票房的收入,因此相关的宣传受到各大电影制片公司与电影放映机构的重视。20世纪前期,老上海的电影广告种类较多,如电影海报、报刊电影广告、路牌电影广告、电影宣传单等形式多样,为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每种电影广告都将吸引人注意力问题作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现代广告界对广告吸引消费者注意力问题关注较早,20世纪初期,我国就已出现“广告非提醒阅者,不足收功”[1]的论断。老上海是20世纪前期我国娱乐业的中心,其电影广告在吸引人注意力方面方法较多,成绩突出,很值得当代电影广告界借鉴。笔者试将老上海电影广告中吸引人注意力的方法分析如下。

一、文字与图形引导视线

在电影广告获得人足够的注意力的方法中,采用元素引导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应引起广告设计师重视的是,元素引导需采用一种具有较强刺激的醒目的形式。20世纪前期,我国广告设计界认为“只有最强的刺激才能引起的注意”[2]88,在引导元素的处理上,“文字图画,惟浅显醒目是求”[3]是基本的准则,也是老上海电影广告以元素引导人注意力的最基本表现形式。老上海电影广告中采用醒目的文字引导人视线的设计方法出现较早,在1913年9月底上海《申报》《时报》《神州日报》等报纸刊登亚细亚影戏公司“上海战争活动影戏”的广告中,就有一幅配以“看!看!!看!!!空前绝后之上海战争活动影戏”的带有引导性的毛笔字体文字和手指上方“看!看!!看!!!”文字、呼喊中类似小丑的卡通人物图形等元素构成的电影广告,在当时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除醒目的文字外,用图形来引导人的视线也是老上海电影广告的常用设计方法,在当时,我国各类电影广告常“用引人入胜的图画,以挑起人们的阅读心思”[4],如1925年张石川导演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最后之良心》的以文字为主的广告中,“良心”二字处衬以很大的心形图形,不仅醒目、突出主题,而且能给人很强的视觉刺激,吸引人去阅读该广告。1934年应云卫导演、电通影片公司出品的《桃李劫》电影海报以泛黄的中间爆炸开并反卷的载有《桃李劫》电影信息的旧报纸和炸开成洞处露出的电影中黑白男女主人公照片为主图形。这种以爆炸式的轮廓中设置男女主人公的头像的形式,既吸引人,又是对当时电影男女演员的一种强调,在当时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力。

二、增大元素面积

电影广告元素较多,包括文字、图形、色彩、幅面等,增大任何一种元素面积,都可以起到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作用。20世纪前期我国广告设计界已经认识到“广告面积的大小,对注目力量的强弱,很有关系”[5]。因此,老上海电影广告设计中,设计师常常通过增大重要文字如影片名称、放映场所或著名导演、著名演员姓名面积的方法使电影广告能够瞬间引起人的注意。翻开20世纪前期上海的各类电影广告,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方法被普遍运用在老上海的报纸电影广告、电影海报、路牌电影广告、电影宣传单等形式的广告中。如1939年3月15日沪光大戏院在《文汇报》刊登的《木兰从军》电影广告中,“沪光”与“木兰从军”六字几乎占去了该广告面积的四分之三;1940年张石川导演国华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孟丽君》电影海报中导演“张石川”、主演“周璇”“舒适”名字被放大,片名“孟丽君”三字占去了整张海报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些粗大字体的运用,使得这些电影广告很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增大图形面积也可以起到吸引人注意力的作用,为了引起人的足够注意,老上海有些电影广告中主要电影人物与剧情图片往往占到整个电影广告的一半以上,如1947年上海国际大戏院散发的黄佐临导演的《假凤虚凰》电影宣传单(当时称本事、剧情介绍或说明书)正面三幅男女主人公的黑白剧照差不多就占了四分之三,其中两幅为男女主人公的半身剧照,很是引人注目。在几乎所有的老上海电影海报中,图形都占据了画面的主导位置,相对于文字而言,图形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除了增大文字、图形面积外,大面积的色彩渲染,也是老上海电影广告用来吸引人注意力的良好方法,如1934年蔡楚生导演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的《渔光曲》电影海报中,渲染了整幅画面的霞光色在当年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

三、运用留白

留白在20世纪前期也叫提空,是“与对比相关的一种因素”[2]90。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引人注意的原因,是因为这种方法能使广告设计中的对象“离群独立,有一种卓然挺立的精神,所以容易引起一般人的注意”[2]90。空白部分多了,不仅给读者留下了视觉休息的空间,也使实体部分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这种方式常出现在老上海各类期刊、报纸上刊载的电影广告中,以黑白方式表现为主,是一种既吸引人,又便于报刊制版的广告设计形式。1927年民新影片公司出品的《复活的玫瑰》海报中只有文字与剪影式的玫瑰及女主人像,大面积的留白使得广告图形与文字异常突出,很吸引人。联华影业公司1935年出品王人美、葛佑治主演的电影《小天使》广告除了小天使等少量的文字和飞翔的小天使头像,画面留下了大片的空白;1936年马徐维邦编导,陈燕燕、郑君里主演的电影《寒江落雁》广告,除两主演的漫画头像与片名等寥寥数字以外,大量的留白,使得图像与文字信息非常引人注目;1940年国联影片公司出品的《乡下大姑娘》海报除倚在木柱上的女主人公与少量前景外,背景以近乎纯黑色表现,近似留白的背景处理手法,使得女主人公很容易成为人们注意力的中心。

四、突出名导演、名演员与社会名人

名导演、名演员与社会名人极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出现在电影广告中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20世纪前期,我国民众已经具有“名导演”的意识,很多老上海的电影海报也顺应民众的这种意识,在宣传上突出对于名导演的宣传。如1934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再生花》海报宣传中突出对导演“郑正秋”的宣传;1947年文华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夜店》海报中导演“黄佐临”名字的文字大小要超过当时已是名演员的周璇等人,其文字大小仅次于电影名称大小。除了名导演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名演员也是20世纪前期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老上海的电影海报中突出名演员形象的案例屡见不鲜,如1930年郑正秋导演、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桃花湖》宣传册,封面采用的就是在当时人气极旺的女明星胡蝶与男主人公的形象;1934年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神女》海报中红极一时的女明星阮玲玉的形象占据了画面的主导位置;1947年史东山导演、联华影艺社出品的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海报中突出的就是白杨和淘金的形象。一些社会名人有时也会参与影片的拍摄,如1928年张普义拍摄电影《洪宪之战》时,曾邀请参与此事件的唐继尧将军做影片主演。在该电影海报设计中,社会名人唐继尧将军的戎军照被放置在海报的显要位置,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五、采用新奇手法

新奇手法类似我们今天的创意手法。20世纪前期我国设计界观点认为“新奇之广告,犹之魔术,能引人入胜”[6]。为了更好地吸引人们注意力,新奇手法被运用到了老上海的电影广告设计中。在老上海的电影广告中,新奇的手法主要通过文字、图形与色彩这三大要素体现。在文字表现方面例如1926年李泽源导演、上海长城画片公司出品的《一串珍珠》电影广告中,“一串珍珠”四个字由红色的象征珍珠的小圆圈排列而成,在两个圆形的主人像周围以白色珍珠环绕。这种通过元素组合构成文字的新奇形式,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又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文字的肌理变化,也能起到创作新奇视觉效果的作用。上世纪40年代昆仑影业公司上海分公司出品的《三毛流浪记》海报中“三毛流浪记”五字由淡黄色带木纹肌理的碎木条图形拼成,活泼而带有流浪的意味,不仅醒目而且让人容易记住影片名称。通过图形变化创造新奇视觉效果往往能起到令人想象不到的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如1926年汪均康导演的《石榴裙下》海报在放大的石榴裙下聚满了缩小的或跪倒或站立的崇拜者的人物图像,夸张的石榴裙造型占据了画面较大的空间,既点明主题,也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1927年陈天导演的《白芙蓉》电影广告中坐着的男女主人公的头发各被夸张地拉出长长的一缕,集中到右上角飞着的小天使的手中,设计师用这种新奇的表现手法表现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关系,既突出爱情主题,又很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在色彩表现上采用新奇手法以吸引观众注意力方面,主要是在电影广告的色彩运用中打破常规,以新的色彩搭配形式来吸引人的目光。当时已经有广告设计研究学者注意到常用的“白底黑字――有时或者不足以引起注意。所以有许多的广告,是用了黑底白字,或白底红字及其他颜色的字体,来引起人们的注意”[2]90。增加广告设计中色彩对比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广告中的重要信息显得醒目,容易引起人的注意。1926年洪深、张石川导演、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刊登在1926年《明星特刊》杂志第19期上的电影《爱情与黄金》广告中,金黄色的片名文字与白色的其他信息文字在墨绿色背景色的对比下,显得独特而引人注目。1948年昆仑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万家灯火》海报中,粗大的红色的“万家灯火”四个美术字在白色背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这些新颖的配色方案,在吸引读者注意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结 语

以上几种老上海电影广告中的吸引人注意力的常用广告设计方法,即使以今天的评价标准来看,其理论与设计水准也较高。这些设计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电影广告设计的首要问题――吸引观众注意力问题,为老上海电影的成功宣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代中国电影业已经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然而在电影广告设计上却普遍模仿西方,迷失了中国人自己的方向,有些海报设计水准平平,毫无吸引力可言。老上海电影广告中的这些吸引人注意力的广告设计方法,或许能给我国当代的电影广告设计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铎,等.日用百科全书(商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6.

[2] 童泳鎏.怎样设计一幅动人的广告[J].心理季刊,1937(01).

[3] 孙作民.中国日报广告以外之广告事业:近十年中国之广告事业[M].上海:华商广告公司,1936:18.

[4] 萧剑青.工商美术[M].上海: 世界书局,1940:82.

[5] 黄宇祯.广告制成的要素[J].自修,1940(98).

[6] 罗冶欧.广告实用(上)[J].商业杂志,1927(03).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2

楼梯响了10年,终于有人下来了。6月23日,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决定自7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4地率先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以房养老”)试点,试点期为两年。

“以房养老”不如买国债?

“以房养老”其实官名叫做“反向抵押贷款”,也称“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一种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年金相结合股票基金综合保险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即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屋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居住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屋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这也就是通常说的“以房养老”。

保监会表示,当前我国缺少将社会存量资产转化为养老资源的有效手段,开展试点盘活老年人房产,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养老选择。

但是,这种新型养老模式似乎并不被看好。新浪针对网友们对“以房养老”的态度做了一个调查,有九成网友认为“以房养老”荒唐,仅一成网友认为有合理之处。在不少网友激烈的言论中,多数网友认为“无法接受,不确定因素很多且不靠谱”。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算了一笔账:以北京为例,如果在城区有一套房产,平均售价在300万元左右。如果将其出售,购买5年期国债,年收益就可以达到16.23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收益稳定,本金还可以以备不时之需。

保险公司态度谨慎

除了消费者对于该项政策的接受程度有限,事实上,满足条件的保险公司,态度也较为谨慎,有险企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尚无试点公司和试点产品的报备。险企人士也表示,尽管拥有了所抵押不动产的处置权,“但是未来老人家一旦去世,房产70年产权到期,房产贬值,房屋维修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仍然困扰着保险公司。

《意见》称,根据保险公司对于投保人所抵押房产增值的处理方式不同,试点产品分为参与型和非参与型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其中,参与型产品是指保险公司可参与分享房屋增值收益,通过定期评估,对投保人所抵押房屋价值增长部分,依照合同约定,在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进行分配;而非参与型产品,指保险公司不参与分享房屋增值收益,抵押房屋价值增长全部归属于投保人。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3

关键词:个性化;年长人住房;生态设计;环保

Abstract: from the common housing development to the individual housing, an older house and ecological residential three aspects discussed the progress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trend.

Keywords: personalized; An older housing. Ecological desig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收入增加,所以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居民对住房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住房的个性化将成为购房者尤其是年轻人的第一需求。另一方面,求创新、求个性是一个建筑设计师的基本素养,不能只是堆砌、重复和抄袭。因此,可变的、多样化平面布置的大开间灵活隔断住宅将会成为住宅市场中的亮点,个性化住宅是目前民用住宅的一个发展趋势。在建筑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个性化住宅的设计意图:

1.1 丰富住宅空间的功能和形式

设计者要注意到,在设计主卧室时,要设计独立卫生间和独立衣帽间及书房。除了客厅、餐厅满足日常需求,休闲厅或第二起居室同样也是人们的日常需求。阳光房、屋顶花园、空中花园则为那些喜欢阳光、喜欢接近自然、享受生活的人们所青睐。而错层、复式、跃层等建筑则通过空间的变化满足了有限面积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1.2 细部的个性化

设计形式多样的窗如凸窗、落地窗、转角窗。阳台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方形、弧形、三角形、半圆形等应有尽有。阳台的进深也大小不一,小到只有 600~900mm, 多与卧室相连; 大到 3000mm,休闲、娱乐完全没有问题,很受住户喜爱。诸如此类的建筑设计,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实现个性化住宅的设计。

2 老年人住宅建筑设计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已达 1.32 亿,占总人口 10%之多。预计 2050 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 40 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 以上,这将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如何在住宅设计中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满足老年人的特有需求是当前民用住宅建筑设计的另一发展趋势。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体态及心态上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在体态上会出现视力下降,肌肉动作迟缓,腰腿疾患等;在心理上,老年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 生活上则喜欢安静,但不希望寂寞;喜欢阳光,不喜欢阴暗,等等。诸如此方面的变化,在住宅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满足老年人群的使用功能。在建筑设计时,应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外观

针对人年老以后记忆力衰退,应加强楼宇外观的识别性。设计者可通过制造楼宇外观及外部环境的差异、改善照明、增加光的强度及采用多色彩、大字体的指示性标志来提高识别性。

2.2 楼梯

建筑的入口台阶和楼梯要适应老年人体能,坡度放缓、宽度加宽、双侧设置扶手。

2.3 房门

居室房门须适当放宽尺度,便于轮椅进出,满足护理需求,保证急救需要,担架能够方便进出;同时不设置门槛,无高度差。

2.4 房间朝向

老年人由于脂肪组织的减少,对外界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夏天怕热,冬天怕冷,且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卧室应选择向阳的房间,保证四季有充足的阳光。窗户的位置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选择背风的方向,既能透气,又能避寒。

2.5照明

在居室到卫生间的通道等主要的起居活动地点,应多处安装就近照明用灯,以方便其使用。

2.6警报装置

由于生理老化,老年人的判别力、行动力急剧减退,因此,室内应安装紧急呼叫装置,能方便、及时地或自动地发出警报,从而使老人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2.7其它方面

老年人一般喜静,所以墙壁一定要隔音。老年人由于生理老化,腿、脚动作逐渐变得不灵活, 所以住宅内的地面材料要求防滑, 要排除高差和门槛,门最好是推拉式。浴室和卫生间也须考虑老人的生理要求,在厕所和浴室应安装扶手、有暖气,最好淋浴或采用平底浴盆。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特别是浴室和厕所,一定要大一些,以保证老人活动需要和协助老人时所需要的空间。总之,老年住宅设计应体现老年人的生活及形态特点,从功用性、安全性、健康性等方面考虑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为老年人开发建设安定、舒适的住宅是社会的使命, 也是对老年人的关爱。

3生态建筑及其设计理念

如今的社会提倡低碳的生活理念,作为设计师当然也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今绿色、环保、生态、智能化、节能等名词逐渐耳熟能详,在各种报刊、视听节目和老百姓的口中频频出现,它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进步和人心所向。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同样,生态建筑是当前民用住宅建筑设计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力图实现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的核心思想。舒适指的是通过设置适宜的温度、湿度而满足人体的热舒适。显然,人为地改变温度、湿度,违反自然规律,不仅造成人体的不舒适,还会带来极大的浪费。例如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夏季室内空调温度往往很低,甚至达到需要穿上长衣长裤、薄毛衣裤的地步。这种畸形的舒适不仅是对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给人体健康埋下极大的隐患。因此,健康的设计理念尤为重要。在建筑设计时,应该尽量使室内拥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 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 以及采用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健康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 以满足人们对私密、安全及与邻里之间交流交往的要求。高效的设计理念不仅指通过合理的设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更重要的是指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对于上述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过低的例子,过分地依赖人工照明、空调等高能耗的机械设备,低劣的建筑质量等等,这些显然有悖于高效的设计理念。

美观和谐也是生态住宅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时,应该尊重材料固有的美学特性,发挥材料的物理性能而不矫揉造作;还可以通过巧妙的绿化设计,同时达到舒适、健康、高效与美观的生态要求。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率,除了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向立体发展,向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

总之,在建筑设计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手段达到生态设计的目的:

一是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由土壤、绿化、水及空气组成的外部环境以及其他建筑组成的现实环境,为住宅室内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这样可以减少建筑中设备的数量和功率,节省能源和运行的费用。

二是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例如 3R 材料(节约资源-Re-duce、可再生利用-Reuse、可循环-Recycle), 雨水与中水的利用及节水器具的使用等。

三是自然采光与通风。如引进日光照明、自然通风、保温隔热、遮阳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4

[关键词] 以房养老;老龄化问题;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94

[中图分类号] F840.67;G9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188- 03

1 引 言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当前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据社科院权威,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然而,长期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大部分家庭为所谓的“四二一”结构,抚养系数太大,导致子女负担太重,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中国养老模式并不完善,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养老模式更应多元化,因此“以房养老”逐步浮现。

2 我国“以房养老”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2.1 “以房养老”的概念

“以房养老”,全称叫“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又叫“倒按揭”。简而言之,就是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然后按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其间老人仍然可以住在这里,仍然拥有对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直至身故。而在老年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剩余金额返还给老人指定的继承人。

2.2 我国“以房养老”的发展现状

“以房养老”最早出现在荷兰,成熟于美国,这种模式在西方国家已经日渐完善。在中国最早提出“以房养老”概念的是“中国房地产之父”孟晓苏博士。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赖明,在两会上提出《关于推行“以房养老”的建议》提案,引起热议。2013年9月13日,由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将“养老”与“房子”相结合,引发讨论。2014年6月23日,中国保监会了《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自2014年7月1日起至2016年6月30日止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试点实施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两年。2015年3月,经过保监会批准,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幸福房来宝”A款,首款保险版“以房养老”产品,这一年4月,北京的两位老人签下“幸福房来宝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投保单,标志着“以房养老”保险正式落地。2016年7月,保监会了《P于延长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期间并扩大试点范围的通知》,将试点延长至2018年6月30日,并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的部分地级市。

相关数据显示,此次试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四大试点城市仅有一家保险公司推出了相关产品,并且只有60户投保。对于2亿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这只是九牛一毛,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据了解,还是有很多老人前来咨询,但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政府参与度不高,相关法律政策的不完善和房地产市场不稳定等问题,而没有参与进来,说明与“以房养老”相关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3 推行“以房养老”中遇到的问题

3.1 传统观念的束缚

东亚文化一直保有“但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思想,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父母觉得自己全部的财产应该留给子女,也怕将房子抵押后,而与儿女产生隔阂,而且大部分子女认为父母的房产留给自己是理所应当的,不支持父母参与“以房养老”。并且中国人把房子看得很重要,因为它不仅代表中国传统观念的家,还与户籍制度息息相关,所以大部分人从年轻的时候就从银行按揭贷款买房子,到中年或晚年好不容易辛辛苦苦还完贷款,还要把自己大半辈子还款来的房子拿来抵押,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第一个推出“以房养老”的荷兰,也是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愿意把房子留给下一代以及对房子的重视,导致此方案在荷兰的不成功。所以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并不是一件易事,这个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

3.2 法律制度和政策不完善

一个新项目想要被大多数人接受,需要有相关配套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但“以房养老”试点两年多,一直没有建立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目前只有中国保监会颁布的一份部门规范性文件《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来规范市场,但法律效力较低,条例太笼统,对于相关行业没有配套的法律政策支持,没有具体规范双方的权力与义务,没有相应的监管部门以及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而我国在房屋产权的续期上还存在相关问题,《物权法》第149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对此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则认为,房屋产权70年到期后,究竟是免费自动续期还是有偿续期,有偿续期的标准与补偿费用计算及土地出让金、税费如何征收,目前都没有明确的法律、政策规定。这才是关键的问题,许多保险企业因此都心存顾虑,不敢投入进去,而国外房子产权私有化,保险企业因此不承担手续费问题,投资风险更小一些,更容易实行。

3.3 政府的参与度不高

一个新项目的实行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广,但“以房养老”的推行,缺乏政府的参与,缺乏公信力,而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公众对它们信任程度不高,反之国外政府对于“以房养老”给予大力的支持,类似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机构的损失是由美国政府来提供担保;英国对贷款机构的借款人权利和贷款费用等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果不符合,将对你进行处罚;新加坡政府更是直接引领“以房养老”。以上证明政府的支持会更容易推行,没有政府的支持,老百姓因此会觉得没有保障,机构会对未来产生的风险感到焦虑,政府应该切身介入,对于机构的风险和投保人的风险,给予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使双方都积极参与进来。

3.4 房地产市场不稳定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不成熟,房价波动风险较大,房价不稳定,所以双方对于未来的房价的不确定而造成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于保险企业来说,无法规避未来房价波动的风险,因此试点这两年多,大部分保险企业都处于观望状态,不敢以身试险,而对于投保人来说,心里往往对于未来房价预期很高,不愿意轻易尝试。房地产的交易又离不开房地产评估行业,但我国房地产评估行业属于起步阶段,存在评估制度的不完善,良莠不齐,造成市场有恶意竞争,使“以房养老”发展举步维艰。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

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新事物就很难进入公众的视野,所以推行“以房养老”不易。“以房养老”在美国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宣传,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设立专门宣传的非营利机构,向老年人宣传养老新产品,帮助国民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政府也可以通过大众媒介,来引起舆论,提高国民对“以房养老”的理解;对老人宣传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保险条款的简洁明了,用一种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转变他们的观念。

大部分人在年轻时通过按揭贷款来买房子,用家庭财产的一大部分来还贷款,到了中老年时终于把贷款还完,但家中的流动资金也不充足了,正所谓“有房富人,现金穷人”,应该引导老人合理运用占总资产大部分的房子,使固定资产转化为流动资产,在不需要改变居住习惯的基础上,提高老人生活水平,可以有一个更好的晚年生活,也需要对子女进行宣鳎消除她们认为父母的房子就一定留给儿女的观念,提高年轻人自我奋斗意识。

4.2 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2017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针对“房屋产权70年到期后怎么办”的提问,回应称“住宅土地使用权70年到期问题,国务院已经抓紧研究提出议案,可续期,不需申请,无前置条件,不影响交易”,表明了政府想要解决房屋产权问题的决心,这对想要参与“以房养老”的保险企业增添了信心。“以房养老”刚刚起步,涉及多方包括保险行业,金融行业及房地产评估行业等,需要建立相关法律以保障它的运营实施;政府应对“以房养老”的运行程序,投保人的申请条件,双方的权利义务,机构的行业门槛进行法律规定;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监督与管理,保障投保人权益;出台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企业所得税,对投保人的养老金收益实行减免个人所得税,这样既可以减免机构的风险,又可以减少公众的顾虑。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加强政府监管,规范经营主体,保障投保人的利益,规范市场机制,避免产生不良竞争,为“以房养老”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让公众积极参与进来。

4.3 政府深入参与

“以房养老”参照其他国家经验,起初应由政府介入,进行宣传引导,心理上给予民众支持,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提高双方的积极性。比如房子发生天灾等不可抗力的事件,政府应该提供担保,降低保险企业的各种风险,政府还可以分担评估房子的相关手续费,对保险企业实行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相关的行业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以联合保险行业,金融行业和信托行业设计有中国特色的“以房养老”产品,来各司其职。

4.4 规范房地产市场

“以房养老”的显著特点是长期性,为避免未来房价大涨或大跌,政府应通过土地、税收和法律等方面来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严格规划房地产供给计划,限制房地产投机行为,防止恶性炒房,从而稳定房价,减少双方顾虑。其次要建立健全房地产评估行业相关法律,提高行业人员专业水平,加大对行业的市场监管力度,来增加群众对行业的信任,为“以房养老”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5 结 语

一项制度的引进到发展成熟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应结合本国国情,逐渐转变成适合本国特色的制度。因为我国传统观念等多方面的限制,“以房养老”普遍发展的可能性不高,所以可以针对部分群体来培养,比如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失独老人等,把他们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对于 13亿的人口大国来说,必须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一项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以房养老”还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肖岳.“以房养老”的前世今生[J].法人,2016(7):29-30.

[2]李宇嘉.“以房养老”: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J].中国房地产,2016(25):13-17.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5

【关键词】 老年住宅 住宅市场 发展模式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老年人的住房问题是重要一环,其中开发老年住宅市场、建设老年住宅公寓是保证老年人住宅起居舒适安全的主要内容之一。日本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日本老年住宅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研究日本的老年住宅对中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老年住宅模式

日本的养老模式更注重孝敬老人,提倡老年人和家人居住在一起,更具家庭化倾向。日本的老年住宅实行市场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打造具有针对性的老年住宅产品,基本能够服务于不同需求和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日本老年住宅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两代居”住宅模式

“两代居”模式的住宅是为适应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在保留传统家庭模式的基础上而建设的相距不远、老少同住的新型住宅体系,这是一种专为年龄较高、体弱多病的老人设置的新型居住模式。其大致包括四种类型:同居寄宿型、同居分住型、邻居合住型、完全邻居型,可适用于不同年龄阶层和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家庭使用。同居寄宿型住宅是指户门、厨房及起居室完全相同,老人的居室仅配备厕所或简易的烹饪设备;同居分住型是指居住同一户门,但厨房、浴室、厕所及起居室各自分开;邻居合住型是指浴室、厕所及厨房分开使用,但同住一个起居室;完全邻居型是指户门、浴室、厕所及厨房全部分开,各自配套使用,但起居室相通。随着家庭独立性的逐步增强,上述四种类型的“两代居”模式的独立性按顺序增加,如此可适合于不同的老年家庭使用,当前这种“两代居”住宅模式已经成为日本老年住宅的一大特色。

2、“长寿型”住宅模式

长寿型住宅也称通用式住宅,由于人对自己居住过的地方往往怀有很深刻的情感,不愿意经常搬家,因此一种从出生到死亡都可以使用的“长寿型住宅”应运而生,如今这种老年住宅在日本也很普遍。由于此类老年住宅的设计和建造要满足人一生中各个阶段的要求,尤其要考虑老年人的需要,因此要尽量方便老年人自己照顾自己,在细节的设计上关照老人,比如拓宽过道、增加扶手等。

3、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也称作老人之家,分为公立、低费和完全自费三种形式,主要由身体健康的老人居住,老年人可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不同形式的公寓。日本的住宅部门负责老年公寓的建立,公立老年公寓主要是指养护老人之家和特别养护老人之家两种,低费的老年公寓就称为老人之家,完全自费的老年公寓称为收费老人之家。日本的建设省和厚生省为了给日常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合适的租赁式公寓,曾联合提出过“银发住宅建设计划”。

4、机构养老模式

日本的机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养老院和护理院。居住在养老院或护理院的多数是身体虚弱或需要看护的老人。建立养老院、护理院的职责主要由国家福利部门负责,包括建立“收费养老院”、“低费养老院”、“护理院”、“特别护理院”等。

二、日本老年住宅市场发展的启示

日本的老年服务产业起步较早,在发展老年住宅的过程中,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住房政策和法律法规,实现了政府资金与政策的良好配合。解决老年住宅需要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从设施服务、社会保障、居住环境等各个方面推进老年住宅发展,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积极吸收他国优秀的发展经验,对老年住宅进行新建、改造、扩建,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老年住宅体系。

1、完善服务理念

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年人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为老年人服务的领域不断增多,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断完善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显得尤为重要。1974年,日本厚生省公布了“收费养老院设置运营指导方针”,针对养老机构的设施、服务标准、服务人员的配置等都做了较全面的规定。政府通过制定《护理保险制度》为痴呆和瘫痪的老人提供特殊的护理服务,保障患病公民能够得到全面、合理的照顾。

未来中国的老年产业服务人员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除了提供日常的生活服务,还要为老年人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包括保健、护理、娱乐、提供法律服务等,还要在高校设立老年护理等专业,扩大服务人员队伍,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类别、更多层次的服务产品。

2、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日本的老年住宅多,建设的密度大,社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具有小规模多功能的特点,日本政府也大力提倡在社区中建设服务设施。日本老年住宅的配套设施就比较齐全,服务也比较周到,日本相对成熟的老年住宅市场就是以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为其支持条件的。日本颁布的《老人保健法》就是为了更好地尊重老人,全面推广老人的保健设施,确保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机会。

中国人口众多,但各地区风俗习惯差异较大,配套的服务设施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各自的风土人情而有所差别。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增设适合老年居住的服务项目,以灵活多变的方式为老人提供服务。加快实施“推动和扶持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加快推进坡道、电梯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改造”。

3、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日本政府在日本老年的住宅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日本老年住宅供给模式的多样性与政府颁布的健全的福利保障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日本的老年政策是根据老年人各种需求和老龄产业的发展特点,分阶段出台,建立的一套完整、健全的养老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国民年金法》、《老人保健法》和《老人福利法》作为日本老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法律支撑,对日本老年住宅市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民年金法》强制要求20―60岁的国民加入国民体系。日本政府还在财政上对老年住宅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对有居住需要的老人实行个人支付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政策,尽量满足不同需求、不同收入水平老年人的住房要求。

国家政府应该健全、完善老年人的住房保障制度,拟定不同的保障方式,确保贫困老人也能住得起老年住宅。还要积极探索新的保障方式,实行专业化管理和贴心化服务,投资兴建需求较大的低档住宅。扶持涉及老年住宅产业的相关金融措施以及银行贷款,积极引导老年住宅产业的发展。

4、建设不同类型的老年住宅

日本老年的住宅条件是在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上,实现多样化的老年居住模式。但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够完善,老年住宅种类较少,发展模式较单一,没能广泛照顾到不同的年龄阶层。受老年人住宅习惯、养老思维的限制,在中国老年住宅还未能被完全接受。而经济因素也是制约条件之一,一些开发较好的老年住宅,对客户的定位相对较高,仅为经济条件优越的老年群体服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既要建设适合低收入老人养老的老年住宅,又要针对高端客户群需求。对已经建成的部分老年住宅进行改造,在档次和形式上体现不同的层次和各具特色,满足不同需求和不同经济水平老人的住房需求。

5、提高住宅产品质量

老年住宅既要在建筑的设计上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还要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在日本,无论是老年住宅本身还是为老年人提供的公共设施,技术化程度和电器化水平都很高,比如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保健中心等,都能够保证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照顾自己,这也是当前日本老年住宅最大的特点。1995年日本出台的《对应长寿社会的住宅设计方针》对住宅内各部分各细节的设计都进行了严格规定,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行动需要,确保其行动安全。1997年日本制定了针对老年住宅的建设和改造增加贷款的政策,对老年人的住宅进行翻修和改建,确保其住宅安全。

日本还创立了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针对住宅产品的安全性、耐久性、价格及供应等条件,由日本住宅优良部品认定中心根据特定的方法和程序,采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综合审查。每个受检产品包括住宅的材料,都要在模拟的恶劣条件下,经受严格的测试。因此,我们在老年住宅的建设过程中,也要注重提高住宅的产品质量,从住宅产品的外观到内部的各个细节,都要保证老年住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6、实现投资多元化

随着日本老年公寓供不应求状况的出现,仅依靠政府投资建设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庞大的养老需求。为鼓励个人和公司出资建造老年住宅,日本出台了《面对高龄者优良住宅租赁制度》的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建设老年住宅并给予一定补贴,此举极大的促进了地区性小规模养老住宅的发展。

因此老年住宅的建设不光需要政府的投入,也需要企业的资金支持。要大力吸引和倡导更多的社会团体、非营利性机构以及营利性公司积极参与老年住宅的建设,制定运营补贴、减免税收,以增加融资渠道,拓宽融资面,更好地发展老年住宅及其相关产业。

7、扶持老年住宅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住房需求、购买力都随之逐步提升,日本除了关注老年住宅市场的发展,也开始关注相关老年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了“老龄商务伦理纲领”,成立了“银色标志认证委员会”,协会由消费者、产商代表及学者等代表组成,对符合认证条件的社会养老机构、老龄产品、老龄服务等进行认证并将结果公布于众。

目前我国的老年住宅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许多开发商商对于进入老年住宅产业仍然有所顾虑。政府要继续大力扶持老年住宅产业,制定我国老年住宅产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对老年住宅产业进行监管,保障老年人的住房消费,合理规划利用土地,推行各种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并与市场、社会分担责任,实行市场化运作。

(注:本文属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消费理论视阈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12YJA790166)。)

【参考文献】

[1] 张天宇:从日本老年住宅的发展看如何建立我国老年居住体系[J].工业建筑,2011(41).

[2] 田香兰:日本老年住宅保障政策探析[J].社科纵横,2014(11).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6

    关键词:老年社区; 居住环境; 配套设施

    我国自上世纪末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以达到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根据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过程的预测,我国已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第二阶段,即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阶段。2010~2040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我国即将面临的严重问题,因此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迫在眉睫。

    1老年居住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模式除少部分选择传统的养老院等福利设施外,大部分老人的居住模式可归为以下几种:(1)合居模式,即传统的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几代合居的养老模式已经逐渐在减少。(2)独居模式。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由于种种原因常独自居住。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老人独居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3)毗邻模式,即老人和子女毗邻而居,既保持了各自的独立生活,又能方便照顾老人。

    在这几种养老的居住模式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以下问题:家庭住房面积不足,导致老年人居住条件无法改善,不利于老有所养;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藉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环境设计和建筑的细部节点中缺乏对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的考虑等。有资料表明有54%的老年人对小区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区表示了不满;有45%的老年人对小区或街道上没有设立医疗机构表示不满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日益严重,现有的社区居住环境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从上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里除了政府兴办的福利院外,陆续出现了商业化的专门的养老设施,如托老院、老年公寓等。这些设施提供老人的住宿、医疗、卫生、娱乐等众多生活的方便。他们从建筑模式上可分为: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

    各种养老设施作为新兴事物,存在着一下一些问题:

    a.布局不尽合理。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没有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目前存在着一些老年公寓虽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好,但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各级政府所办的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有些虽然设在社区附近,但相对来讲占地小、活动场地有限,环境较差。这也是许多老年人不愿入住的缘故。

    b.价格对老年人收入水平来说相对较高。这也是许多老人不选择这些养老设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c.空间单调、缺乏人性化设计。犹如筒子楼的设计,缺乏交往空间,老人的生活空间很小,生活面也很窄,导致了许多老人不愿入住。

    笔者在对朝阳区的不同档次的老年服务设施进行了考察,从大的环境看,他们老年公寓所处的位置都处在或邻近社区中心,但相对封闭、独立,自成一体。高墙大院、铁门紧闭,给人以与世隔离的孤僻感,整体气氛压抑。

    2国外老人居住环境的发展

    国外的老龄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老年住宅的发展也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发展比较成熟。逐渐从对老年人单纯的生理扶助转向生理、心理的并重。现在国外老人居住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养老设施在居住模式上多样化发展,根据老人的独自生活能力和健康状况以及经济能力有多种居住模式选择: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疗养院等。同时在规模上趋向小型化、社区化,以利于住户间的相互认识和护理者的照顾。

    第二,以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为目的进行合理规划,灵活布置各种设施。

    如日本发展了混住型老年公寓。根据混住的状态不同又可分为横向布置、纵向布置和混合布置三种③。这种住宅型式又可分为 横向布置型、竖向布置型和混合布置型。横向布置型是指在公寓中至少布置一层老年人住宅,通常布置在一般住宅的下面。这种布置方法使老年人住户与其它住户混住在同一栋住宅之内。竖向布置型是指在楼内某一端沿竖向至少布置一列老年住宅,使各层都有至少一户老年人住户,一般考虑布置于临近电梯的位置。这种布置方法将老年人住户分散在各层中,稍好于横向布置型,但有的老年住户所居楼层偏高。混合布置型:在公寓适当位置布置老年人住宅,使之被全包围或半包围在一般住户之间,并临近电梯。这种类型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住户与一般住户之间的混住化的位置关系的问题,避免产生“孤立化”。

    另外,本着老年服务设施支持老人在社会中的自立为目的,在规划设计中将其置于老年社区与外部结合处,将其向周围社区开放,使周边社区的人有机会利用他们,从而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或使老人设施于其它公共设施相连或接近,或者将社区的公共设施与老人居住设施穿插布置③ (如图2)。

    第三,重视老年室内居住环境的功能和细部设计。除建筑功能和指标满足老年人需要外,在细部处理上更是依照老年人的特点进行特殊设计,如墙地面、门窗等材料及处理;家具和厨卫设施的尺度及安全设施借助轮椅等设施的便捷性;室内灯光、色彩等的运用都考虑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第四,提倡个性化服务和个性空间。社区机构既可对年龄和身体状况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老人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调整接受服务的项目。尊重老年人的个性,营造家的亲切感觉。在空间设计上为自立的生活行为提供必要的空间。

    第五,尊重家庭观念的习俗,设计适宜国情的老人住所。像日本的两代居、新加坡的多代同堂组屋计划,都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改善居住环境的范例。

    3着眼于中国国情,促进我国老年居住环境的发展

    我国有着优良的尊老敬老的传统,传统的亲情观念导致的居家养老仍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然而,老年人口的基数大,政府的投资有限,旧的管理体制等导致了老年设施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促进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发展应立足我国国情,充分考虑到我国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体现养老社会化、居住亲情化,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优良的综合养老环境。

    首先应树立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意识,使老年居住模式呈多样化发展。从中国老年家庭的实际出发,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可以有两种途径:第一,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改善现有居住条件和环境;第二,依据不同需要,在新开发的居住区内建设老年住宅。就设计角度而言,应切实从我国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使不同收入,不同阶层的老人家庭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租”或“买”等方式来选择理想的养老居住环境。

    a.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发展通用住宅。也就是注重住宅潜在的可变性设计,在设计和建造时就把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在使用中实现,从而满足家庭和人生年龄变化对居住环境可变性的要求。据日本估计全部考虑这些要求所增的投资不会超过房屋造价的10%④。针对我国人均收人较低(老年人尤其如此),政府补贴不足,建设用地紧张,人口基数巨大,以及传统的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模式等现实问题,我们应把这种通用住宅作为现在住宅设计重点,如室内空间考虑轮椅通行的需求,楼梯间考虑安装升降椅的可能性等。

    b.发展和探索新的合居型住宅。我国传统的亲情和家庭伦理观念,使多数人选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父母毗邻而居。

    这种毗邻而居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子女和老人在就近的小区内居住,如新加坡的乐龄公寓就是在成熟社区中兴建的老人公寓以供社区老人使用。政府应当鼓励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设置一定数量的老人住宅。可单独设置几栋,使其位于小区自然环境相对好的位置,可毗邻幼儿园设置使老年人不致被孤立。这样,老年人能和小辈住在一个小区,既互相照应方便,又相互不干扰。另外也可设置混住的住宅,即在一栋一般的住宅中,拿出几个单元来作老龄住宅,同时在住宅楼内设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并可向附近的老龄住宅提供服务。这种居住形式,可增加老年人住户与其他一般住户之间的交往。

    另外就是考虑到两代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在户型设计和配比上采用适宜的配比,设计老少居的户型模式,即一套相对大面积的普通住宅和一套面积相对小的住宅,可捆绑作为一套住宅,也可分为两套住宅。这是一种具有传统大家庭模式的现代家族型住宅。这样老年人和子女能真正毗邻而居,生活上互不影响,又可方便的相互照应。一家人隔而不离,共享天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