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问候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礼貌问候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礼貌问候语

礼貌问候语范文1

关键词:问候语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策略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 ”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 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1)how are you ? 2)how is your work? 

礼貌问候语范文2

关键词:问候语;你好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61-01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媒介,也是人类传播、积累和交流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赋予了语言独特的内涵。

留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交际,需要克服的难关之一就是――如何打招呼,也就是如何问候。问候语是我们每天都会使用的言语行为,留学生来到中国以后,每天生活在汉语环境中,必然也要面对这个问题。留学生也大都希望掌握地道的问候方式。而对外汉语教材,基本都是以“你好”开始,留学生学习汉语,也是从“你好”开端。但是另一方面,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问候语对留学生来说最不易掌握,并且容易出错。问候语的运用与理解除了受到交际对象、情景的制约,也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所以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招呼语时出现的语用失误现象普遍存在。例如:要么将“吃了吗?”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进行运用;要么就只能简单地将“你好”作为打招呼的万能工具;或者将一些程式化的招呼语“去哪儿?”、“干什么去?”理解成具有实化语义的问题,进而当作是对自己个性及隐私的侵犯,从而引起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往往比语音、语法或语义等语言错误更加严重,语用失误更加“危险”,因为它可能冒犯对方,或影响人际关系,从而导致交际失败。由此可见。问候语在交际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问候语教学作为教学的第一课,无疑在交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留学生的一句问候,便可以看出其学习的汉语是否地道。就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最明显的问题,留学生打招呼的方式,趋于单一化。即他们见面都会问一句简单的“你好”。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这一语文文化背景之下,“你好”这一问候语是简单而无实意的。他们的回答一般会有三种方式:如果是两个人不熟悉的话,他们则会以同样的“你好”作为应答方式。如果两个人稍微熟悉一点的话,则可能出现以下两种不同的回答方式A:“我很好,你哪?”或者是B“不太好。”“我不好”。在后一种情况,他们是将问候语“你好”作为一个有意义的句子来理解和回答的。

你好”这一问候语出现泛化现象。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即便是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在和中国人见面时,往往都是一句“你好”而一言以蔽之。这些问题从语法上来说并没有毛病,但从语言习惯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却非常不符合中国人的实际交际习惯。

本文就这一问题,试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及教学建议。

一、母语的负迁移,造成交际方式不当

基于上文提到的“你好”的泛化现象。留学生掌握一句“你好”看上去貌似已经学会了使用汉语的问候语,实际上却离真正的交际得体性相去甚远。由于母语对于留学生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很多留学生即使在学习了很久的汉语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仍然会将母语中的一些习惯用法翻译到目标语中使用。问候语的使用情况也是如此。例如,说英语的人非常习惯用“Howare you”进行问候,每天都会使用,而对方只需一个“Fine”便可作为回应。这句话翻译成汉语就是“你好吗”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语法错误,并且与汉语的问候语“你好”十分相似;但是仔细一想,中国人几乎从不使用这句话来进行问候。

二、教师对留学生错误的宽容

由于对外汉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很多教师对于学生较为常犯的错误常常“视而不见”。比如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即见人就问候“你好”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也是常常发生的。虽然大多数教师明白这并不是一句十分得体的问候语,但是基于对方是自己学生的这一特殊关系,便常常对他们给予了特殊的宽容和理解,认为他们也是刚刚学习汉语。

三、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不够

礼貌问候语范文3

道教的问候语为“无量光”、“无量福”、“无量寿”。

无量光用于平辈之间问候语,代表着光明吉祥的涵义。无量福用于对于晚辈的祝福,祈求天尊赐福给予晚辈的涵义。无量寿对于长辈的问候和请安,祈求延寿星君给予长辈赐福延寿。教内全真派道侣相逢,则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您老慈悲”。有事求问,也必先道一声“您老慈悲”。“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礼貌语。

(来源:文章屋网 )

礼貌问候语范文4

关键词:英汉语言;问候语;差异

问候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它们也是一种常规用语,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同一语言内部,其成员对问候语的使用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社会习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本文将从语言学不同角度对英汉招呼语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通过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在表达形式和实际使用方面的差异。

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接下来本文就将逐一从五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

1

内容差别

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

中文问候语的内容可以根据说话双方的关系、场合、心理状态等进行变化。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2 意义差别

英汉问候语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表达意义上的差别。汉语和英语有时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但是由于语义场的不同,两者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English

Chinese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从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但是汉语的“早上”指的是8点以前,而英语的早上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的这段时间。所以英语的“Goodmorning”比汉语的“早上好!”在一天内可使用的时间范围要长。而“Good afternoom”则是中午到下午6点之间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Good evening”也是用于下午6点以后的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这两者在汉语的日常会话中都找不到对应项,除了在电视电台广播节目,或是正式的演说中出现。相同的例子还有英语中的“Hi!”是一个中性问候语,在汉语中也没有对应,只能根据发音用“嘿!”替代。事实上,“Hi!”同汉语中的“你好”意义相近,只是在意思上表露的不甚明确。

3 结构差别

英汉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存在差异。例如,汉语也有将天气作为问候语的时候,但是汉语通常使用感叹句,如:“天气真好!”或“天气真糟糕!”来表达对好天气的欣喜和对坏天气的不满;而英语通常使用反意疑问句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如,“Lovelyday,isn’t jI?”,“Il’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这在汉语中却是极为少见的。类似的差异还有在汉语中有很多可以用“是”或者“否”来回答的问候语,如。“上学去啊!”,“出去呀?”,“洗衣服啊?”但是英语中就没有类似的问候语。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汉语的问候语在一些场合趋于简化。熟人在路上见面的话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多以“嘿!”或“改天我再找你!”,“哪天我给你打电话!”。

英语问候语形式较为固定,回复也较为正式。如,

——How ale you?

——Fine,thanks./I’m fine,thanks,and you?

汉语问候的形式就较为灵活,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伐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双休日打算去哪?,上网了吗?,你们单位效益怎么样?/现在在哪儿干呢?

4 称谓差别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在称谓上也有所体现。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仅仅第二人称汉语就有“你”和“您”,而英语只有“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一般而言,“您”是和较高的社会身份相联系的。地位低的人称呼地位高的人为“您”。而地位高的人称呼其下属为“你”。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呼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卑语。例如,称呼别人用“君”、“公”、“先生”、“足下”、“阁下”等,称呼自己用“鄙人”、“在下”、“弟子”等。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汉语问候语中的代词的使用却远不如英语的频繁。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差异。

(1)How ale you?最近怎么样?

(2)How is your work?工作怎么样?

(3)How is your family?家里都好吧?

“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张老”,“李老”等。但是在英语中相应的翻译就变成了“Old Zhang”,“Old Li”,失去了尊敬的意味。因为在国外称呼对方“老”是很不礼貌的。在使用问候语时,直接称呼对方“先生”、“小姐”或“女士”即可。

其次,在中国,一个人的职业或头衔可以直接被用来当作称谓,如。赵经理、李校长、王工程师、张老师等。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英语中有这样的称呼“Bureau Director Smith”,“Manager Black”, “Principal Brown”,等。在英语中,只有少数职业名称可以作为称谓使用,像“Doctor”,“Governor”,“Mayor”,“Professor”等,但后面均不加姓氏。

汉语的一大特色就是有一套复杂的亲属称谓体系。根据血缘关系以及年龄大小衍生出了不同的名称。例如,英文中的aunt在中文中就有若干对应词:姑姑(大姑、二姑),婶婶,姨妈,等等。中国人不仅用这些亲属称谓词称呼和自己有关系的人,还用于称呼非亲属关系的人或者是陌生人,以此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如称呼老人用“爷爷、奶奶”,称呼中年人用“伯伯、叔叔、大婶、阿姨”等。而在英语中,只有称呼亲属才会使用这些词汇,对于非亲属关系的人一般使用“先生”、“小姐”或“女士”。

5 合作差别

1967年,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了会话交际的合作原则。格莱斯认为,为了保证会话参与者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这就是会话的“合作原则”。

大多数英语问候语都遵循“合作原则”,即被问候人都尽可能回答问候人的询问。例如:

A:How ale you?

B:Just fine.How’s your mother?I heard she WEkcJn’t well.

A:She’0 got a headache.but she i8 much better now.

B:Glad to hear that.

A:Thank you!

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标准,汉语的问候语大多违反了这个原则。汉语问候语的回答较为模糊、笼统。

A:你家孩子出国的事情怎么样了?

B:估计还得几个月!

A:要好好培养啊,孩子学习好吧?

B:凑合吧!

在上面的例子中,A询问事情的进展是否顺利,而B只是告诉对方一个时间,并没有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更是模糊,或许只是为了表示谦虚。

汉语中的问候语还可以用一些和问候人所说话题不相关的问题来回答。比如:

A:您老要去提水啊?

B:你这是要去哪儿?

礼貌问候语范文5

【关键词】中英 礼貌用语 文化内涵 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75-01

语言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礼貌用语体现了国民的素质和修养,而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日常礼貌用语,这些礼貌用语差异不仅会给学习者带来理解的困难,也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本文试从英汉日常用语的称呼语、问候和祝福语、赞美语和告别用语方面加以对比分析,并作出相应对策,有助于我们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素养。

一 礼貌用语差异的主要体现

第一,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正确的称谓可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符合礼貌规范,反之则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伤害。鉴于中西文化背景差异,这点尤其值得注意。通常在西方国家,男女老少都喜欢直呼其名,以表示友好,平易近人,如“John Smith”。而汉语礼貌用语中不能对不熟悉的人直呼其名,例如“张晓丽”这个名字,一般人不能直呼“晓丽”,因为这种称呼仅限于朋友、亲人或熟悉的人。汉语中社会称谓喜欢用上“小+姓”来称呼晚辈,显得和蔼可亲,具有长者风范。但在西方国家,一般用“小”是很不礼貌的。同时汉语还喜欢用“老”或者“大”,甚至“哥”、“叔”、“婶”等来称呼长辈,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或恭维。但在西方国家,“老”是禁忌语,“老”让人想起年龄大、体衰、无用等,尤其对女士更不能莽撞的用“老”称呼;还要注意的是中国人对职衔也很关注,这与中国历史上长期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有关,在中国,为表示对职位高的人敬仰恭维,一般都用姓+职衔相称,如“王院长”、“李局长”、“方经理”等,但在英语中则不完全相同,很少听说“Manager Fang”,“Principle Smith”等等。

第二,问候和祝福语的文化差异。见面相互寒暄问候是中英文化共同的礼仪,但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礼貌准则,我们应该了解、学习这些文化,才能在社交场合做到彬彬有礼。西方国家的人通常以时间作为问候的开始,如“Good morning”、“Good evening”等,或者用简单的“Hi”、“Hello”等。中国人在同事之间,熟悉的人之间都可以问及一些私人问题,如:“你收入高吗?”“结婚没有?”等诸如此类的问候语,而在西方国家这些都是私事,一般避免提及婚姻状况、薪水、年龄、、政治观点等问题,可以谈论天气情况、业余爱好、体育活动等;而在中国比较注重饮食文化,这体现在日常问候语“你吃了吗?”,而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可能会对“Have you had dinner?”感到迷惑,是不是对方邀请我吃饭还是其他暗示。此外,节日、庆典等的祝福问候也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祝福语往往简洁明了,如西方最大的节日圣诞节的祝福语,常见的有“Merry Christmas”,“Wish you a happy Christmas”等,而以中国的最大节日“春节”为例,祝福语五花八门,大家熟悉的有“恭喜发财”“年年有余”等。

第三,赞美语的文化差异。赞美语在中西文化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贬己尊人”是我们的礼貌原则,而西方人则是“赞美原则”,所以赞美语在应答形式上体现了文化差异。谦让是中国人心中的美德。如当听到别人的赞美语,中国人和西方人回答不同。中国人会很含蓄,虽然心里高兴,却以“我不敢当”、“受之有愧”等谦卑方式应答,这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感到困惑;而西方人热情开放,往往会高兴接受这些赞美之词,并礼貌地回答“Thank you!”。

二 解决礼貌差异的策略

第一,了解中西文化概况,入乡随俗。从以上文化差异对比中可以看出,要做一个有礼貌素养的人,一定要掌握中西文化概况。英美人注意保护个人隐私,所以我们在交流时要避免谈及婚姻、年龄、金钱等敏感话题。

第二,交际对象,知己知彼。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但要熟悉英汉文化的不同,还应了解交际对象,掌握对方的文化背景、身份、特点,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和语言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对方禁忌语或本国的双关语,使交际在相互理解、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三 结束语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中外跨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中国人越来越重视礼貌用语的应用。尽管中英礼貌用语有互相接近的趋势,但差异仍然存在,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研究中英礼貌用语差异,树立文化差异意识,,采用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礼貌问候语范文6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中国式英语 汉英对比

一、引言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1]。问候语、邀请话语和恭维语是几种较普遍的语言现象。作为社会交际用语,它们具有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创建和保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功能。本文通过这几种相似语境下的言语对比,提出解决方法,从而使二语习得者避免使用中国式英语。

二、汉英相似语境下的不同言语对比探微

1.汉英问候语对比。

我们经常会在跟外国人打招呼时说:“Where have you been?”“Are you going home?”等之类的话。这样的问候对于我们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甚至在用这些言语进行问候时,我们还传达了一种亲密感情。然而,这些问候却常常使一些外国人感到尴尬,在外国人看来这些纯属个人隐私,别人不能随便过问。在英美国家,真正符合习惯的问候语有“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Fine day,isn’t it?”等。外国人认为这些问候既表达了对彼此的友好,又不涉及个人隐私,是非常得体的问候语。

2.汉英邀请话语对比。

首先看一段中国邀请者邀请朋友吃饭时的典型对话:

A:明天来我家吃饭吧!

B:不了,太麻烦了。

A:麻烦什么呀,菜都是现成的,好做。

B:还是不要了,不想麻烦你。

A:一点都不麻烦,你不来我也要烧饭吃呀。

B:那好,你千万别费功夫,我们就随便吃点好啦!

A:那你什么时间有空?

B:我下午下班就来吧!

美国的邀请方式是:“Frank,we’d like you and your wife to come over for dinner this Friday evening.How about six-thirty at our place?”[2]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重礼貌,美国人简单、直接,他们不喜欢像我们那样反复地邀请,并且美国邀请者不喜欢被邀请者的回答里面有“about”,“in the morning”,“in the afternoon”等字眼,他们喜欢准确、明了的回答。

3.汉英恭维语对比。

虽然汉英恭维语的主要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保持双方和谐一致的关系,但汉语恭维语侧重于表示尊重和关心对方,而英语则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如去别人家做客即将离去时,汉语文化背景的客人一般以道歉的方式表达对主人的谢意,诸如:“今晚做了这么多菜,辛苦你了”,或者“今晚打扰你这么久,真不好意思”之类。而英语文化背景的客人会感谢主人的招待,并恭维他(她):“It’s so good to be with you this evening.”;“I had a pleasant time.”等[3]。

三、如何避免中国式英语

语言是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人民进行交际的纽带。由于中西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在相似语境下,两种语言在实施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树立跨文化意识。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既受文化的制约,又反映着各自的文化。在相似语境下,两种语言在实施方面的不同,是由于双方各自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只有了解彼此间的文化差异,才能相互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2.培养英语思维方式。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汉语和英语之所以不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英语时,要努力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克服已经形成的汉语思维定势。在掌握大量的英语单词和语法规则的基础上,二语习得者应通过大量阅读英语小说、欣赏英语电影等途径来丰富英语知识,提高语感。

3.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

所谓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而出现的失误[4]。这种失误主要指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者说得不合时宜。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会语言知识,又要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得当,可以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维系正常的人际关系,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使用不当,则可能适得其反。所以,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性,有助于避免产出不地道的中国式英语,甚至减少和避免跨文化交流时可能会出现的冲突。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5.

[2]杨艳.中、美礼貌语言选择及语用失误中隐藏的群体取向、个体取向[D].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春节问候语

下一篇周一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