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1

【摘要】 目的 探讨艾滋病高热的护理特点。方法 对32例艾滋病高热采取高热护理、基础护理、 注重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结果 本组病例体温正常出院22例(69%);体温不降、经济困难而自动出院8例(25%);死亡2例(6%)。结论 有效的降温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关键。

【关键词】 艾滋病;高热;护理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发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转换,艾滋病高热的护理,已给医务人员带来了严重的挑战。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我科收治艾滋病高热患者3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2岁;感染途径:经静脉吸毒感染22例占69%,经性行为感染6例占18.72%,感染途径不祥4例占12.5%;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7例,高中5例,大学2例。

1.2 高热的临床特征

1.2.1 临床表现

规律发热10例;不规则发热12例;24小时持续高热10例。体温持续39~40℃ 20例;体温大于40℃12例。其热型多见于:稽留热10/32,占31.25%;驰张热15/32,占46.87 %;间歇热 7/32,占21.88%。

1.2.2 32例AIDS患者的特征可分为如下三步曲

(1)发热初期:体温为中高度热38-39℃,此期多为驰张热和间歇热,对口服降温药及一般的抗感染药有效。(2)再次发热期:体温正常后15~30天患者再次发热。体温为高热39~40℃,对口服降温药及一般抗菌素治疗无效,所以常用静脉给药降温和物理降温。75%可以获得降温效果。(3)顽固发热期:此时病人往往是半个月左右为体温正常期。当再次发热时,体温常常呈超高热>41℃,此时病人极度难受,并有心、脑、肺、肝、肾、胃肠功能障碍,这时发热多为稽留热。此时对所有降温药无效的情况下,呈为临终关怀期。

2 护 理

2.1 高热护理

发热是艾滋病发病的主要症状,其机理可能为机体免疫力低下,机会性感染存在,全身多脏器功能受损有关。患者由于持续高热,增加了耗氧量,导致脑细胞缺氧,加之多源性感染,毒素对脑的刺激,患者常出现惊恐不安、谵妄、嗜睡、昏迷。在高热情况下迷走神经兴奋兴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影响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同时,高热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大量消耗,水电失衡。由于高热新陈代谢增快、消耗增多、进食减少、体质虚弱,因此高热的护理极为重要。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措施:(1)物理降温:头置冰袋,四肢大血管处置冰袋,酒精擦浴,以及降低室内温度。(2)静脉输液:在超高热的情况下,静滴4℃冰液体,直接降低血循环温度。(3)冰盐水灌肠:用4℃冰盐水250ml,保留灌肠。(4)亚低温治疗仪:将控温毛毯置于患者背下,冰帽带于患者头部,根据发热的程度调整相应的温度,达到降温的目的 。(5)药物降温:以上降温措施不理想,应遵医嘱药物降温,一般先用口服降温药(如扑热息痛、消炎痛),口服降温药不理想,应改静脉滴注(赖氨匹林)。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

2.2 基础护理

2.2.1 口腔护理

高热时会引起口腔粘膜破溃,易造成真菌感染。所以每日保持口腔清洁,用0.02%呋喃西林含漱半小时,4次/日。

2.2.2 皮肤护理

注意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汗湿的衣裤应及时更换,使用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

2.2.3 休息及饮食指导

艾滋病患者高热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能量的消耗,因HIV感染引起食欲下降和消耗综合征,导致AIDS患者严重营养不良[1]明显消瘦,因此鼓励患者高热期应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无渣流质软食。恢复期,易消化软食,逐渐至正常营养丰富的饮食,以改善消化道的障碍。

2.3 同时注重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

3 护理体会

3.1 体温正常出院22例占69%;体温不降、经济困难而自动出院8例占25%;死亡 2例占6%。从2例死亡的原因看,都是高热不降,导致心、脑、肝、肾、胃肠功能衰竭而死亡。

3.2 艾滋病高热患者目前仍无特殊治疗方法,有效地采取降温等护理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关键。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是做好AIDS患者高热护理的前提。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源性感染,是实现医疗护理安全的保证。

3.3 注重降温方法的选用,使体温降低而不伤身,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4 AIDS患者的高热是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护理难度大,尤其是对降温药物不敏或各种降温措施无效的情况下可能是一种临终的关爱。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发热;护理;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62-02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时,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腋下温度〉37℃、口腔温度〉37.5℃定义为发热,其中,37.5~37.9℃为低热,38.0~38.9℃为中热,39.0~41℃为高热,〉41℃为过高热[1]。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2]。持续发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损害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因此在不影响病情观察诊断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有效的退热降温成为发热病人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我校120例发热病例的回顾,总结和分析了有效降温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我校医务室处置的120例发热病例,均为在校中学生,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在17~19岁;病史0.5~2天;体温37.5~40℃;主要表现:乏力、头疼头痛、肌肉酸痛、呕吐、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经检测,均未感染H1N1、H7N9流感病毒。

1.2护理措施

1.2.1降低体温:实施的有效降温措施有:①物理降温 措施(一)用30%~50%酒精擦拭病人身体,特别是窝、肘窝、腋窝等大动脉流经处,促进患者体表蒸发散热。措施(二)用冷毛巾或冰袋放在病人头部,有效保护脑细胞,不至于因高热而引起谵妄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同时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流经处放置冰袋,促进机体散热。措施(三)协助病人洗温水澡,促进表面皮肤蒸发,从而散热。②药物降温 措施(一)口服扑热息痛0.25~0.5g,每日三次。措施(二)遵医嘱给予病人复方氨基比林2ml肌肉注射或遵医嘱采用其他药物降温。措施(三),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中草药。上述措施逐条实施,选其一实施,30分钟后重新测量体温,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若体温未降,则根据情况进一步采取措施,直至体温下降,并加强观察。

1.2.2 病情观察:发热分为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1,若病人脸色苍白,畏寒,寒战,说明病人处于体温上升期。2,病人脸色潮红,出汗,呼吸快,说明处于高热期。3,病人大汗,皮肤潮湿,说明处于体温下降期。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护理,上升期注意保暖,高热期注意散热,下降期注意更换衣物防治二次着凉。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同时观察脉搏、血压、呼吸灯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3 饮食护理:体温升高时物质代谢加快。一般认为,体温没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所以发热病人的物质消耗明显增多。如果持久发热,营养物质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病人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导致消瘦和体重下降[3]。护理过程鼓励病人多饮水,每天达3000ml,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1.2.4 基础护理:卧床休息,督促其暂停学习,多睡觉,避免劳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体能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透气衣服,利于散热;注意房间空气对流,加强通风。

1.2.5 心理护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认为生病耽误学习,出现紧张、抑郁等负性心理。因此,积极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疏导其负性情绪敦促他们安心养病。同时,加强健康宣教,详细讲解发热的原理,使其了解发热也是一种机体防御反应,对机体也有积极的一面。

2 结果

经过3~7天的治疗护理,120例病例,体温均恢复到正常,降至37℃以下,一些疾病的症状也消失,疾病痊愈,继续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 讨论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往往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4]。发热可造成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机体脂肪蛋白等分解过多,不利于学生机体康复。本文搜集的120例在校学生病例,排除了重大疾病的可能性,故可积极采取降温措施,促进了病人的机体愈合。物理降温是利用气体、液体或固体等导热物质,通过蒸发、辐射、对流和传导等物理方法达到人工散热的目的 。物理降温起效快,安全,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且因其舒适度高,中学生病人易于接受。药物解热,包括化学药物水杨酸类、类固醇解热药以及清热解毒中草药,都有很好的解热效果。执行过程中,注意服药注意事项以及肌肉注射时的无痛技术,同时做好心理抚慰,消除病人对药物的恐惧抗拒心理。除了医护人员无微不至地关照,还可动员老师同学多来看完病人,让他们拥有归属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

本文中120例中学生病例,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包括物理药物降温、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使患者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消失,身体得到痊愈,未有一例发生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校中学生离开父母、独自求学,自我照顾不周、加上升学压力大,易发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各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体温促进机体愈合,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 内科护理学. [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6

[2]李楚杰. 发热时体温的正调节和负调节. 中国病例生理杂志,1994,10(5):553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3

目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及生存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但由于先进的技术或化学药品还没有达到特异性阶段,所以对正常组织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同形式的不良反应。笔者重点对83例肿瘤患者出现的发热反应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4年10月~2007年6月在放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反应较重的83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50例,女3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3岁,平均49.2岁。鼻咽癌患者62例,喉癌18例,鼻腔癌3例。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者25例,单纯放疗40例,单纯化疗18例。发热程度:38 ℃~39 ℃者50例,39.1 ℃~40 ℃者33例,时间短者5 h,长者达1周。

2 护理

2.1 明确发热的因素 虽然放疗及化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对肿瘤患者而言,出现不良反应并不少见,只是不良反应症状有轻有重,特别是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尤为多见,多数患者低于低热状态,体温在37 ℃左右。上述83例体温处于高热状态。出现发热反应原因是多方面的,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及肿瘤组织本身的坏死成为致热源,由于放疗、化疗引起造血系统急骤改变,白细胞大量的下降或三系细胞同时减少,都可致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化疗患者多数是由于化学药品毒性反应,也有个别患者出现上述因素。总之导致发热的因素较多,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查明发热原因,才能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及时有序地进行放疗及化疗。

2.2 放疗与化疗前的护理 在临床护理中,经常遇到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发热反应。实践经验告诉护理人员,为减少不良反应,特别是对出现发热反应的患者必须做到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精心护理,尽最大的责任心来关心护理患者,才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患者在放化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较为常见[1],但如果能做好放射与化疗前的准备工作,患者不良反应就可明显减少。特别是初次接触患者时,如何与患者沟通好,是护理人员非常重要的技巧问题。多数患者在接到诊断书后,会经历一个心理失衡的过程:由否认、疑虑到无奈地接受,随之而来的是紧张、焦虑、不安、孤独和恐惧等心理,这种心理致使患者陷入十分无助的困境。因此,应及时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从患者的语言、行为特征去了解其内心活动。根据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职业状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放疗与化疗的作用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要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疾病,去理解为什么要放疗与化疗,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也要树立战胜不良反应的信心。随着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心理安慰、精神支持、生活上的鼓励等,使患者尽快减少或消除心理上应激反应,从消极低沉的心态转向为积极向上的心态[1],嘱患者吃好、睡好,保持良好的精神和机体状态,为放疗及化疗打下较好的基础,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2.3 放疗与化疗期间的护理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转移肿瘤患者一般采用化疗。目前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往往是两种治疗同时进行,部分医院采用化疗与放疗间断进行。总之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及治疗条件而定。尽管肿瘤患者治疗条件越来越先进,但目前仍未解决放疗及化疗药品对正常细胞杀伤作用所带来的全身或局部反应症状。当出现不良反应时,部分患者情绪波动,顾虑多,特别是出现发热不退时,患者更加恐惧,精神状态差,导致患者有时不配合治疗。在这非常时期,护理人员要配合好医生,共同与患者架起沟通的桥梁,做到用诚恳的语调,语意明确,表达到位,使患者感到温暖[2]。反复的向患者解释放疗、化疗的重要性,出现不良反应是暂时的,设法让患者消除顾虑。同时指导患者进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有白细胞下降明显的患者,多指导其食用动物肝、排骨、鸡汤、菠菜及增白细胞较好的食物。对化疗反应较大的患者,鼓励他们战胜恶心、呕吐、厌食等难关,维护机体正常代谢,完成放疗与化疗的全过程。

2.4 发热的护理 由于肿瘤患者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在放疗与化疗中,出现不良反应也不大相同,有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本组83例的不良反应中均出现高热反应。放疗或化疗引起的发热原因也较为复杂,有肿瘤本身因素,也有放射及化疗药品因素。而且发热时间表现不一,短者数小时,长者1周余。一旦患者出现发热反应,轻者低热,重者高热。83例是近3年来放射与化疗中发热比较典型患者。对高热患者在护理上要有高度责任感,同情感,包括:(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特别是高热患者恐惧感是重点,怕自己出现这样那样问题。因此情绪特别不稳定,烦躁不安、易怒,不易接受护理人员沟通。患者越是情绪不稳,越是要细致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沟通时注意礼貌性语言、安慰性语言、鼓励性语言、暗示性语言、艺术性语言。通过五种语言来减轻或消除患者心理上的应激反应。(2)要做到三勤:勤到患者床前慰问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勤帮助患者做好全身护理及局部护理工作;勤为患者购买所需要的用品及食物,其目的从侧面上起到降温作用。(3)要积极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中医中药降温、饮食降温。用诚恳的语调告知患者,发热是放疗与化疗的不良反应,并不影响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4)要做好患者家属及亲人思想工作,也让他们了解病情,了解放疗与化疗的知识,利于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全方位感受到社会与家庭的关爱,进一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

3 体会

通过对83例在治疗中出现发热不良反应的肿瘤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发热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尤其是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了生活质量。笔者体会:护理上做到良好沟通,履行告知义务,符合患者的心理需求,体现现代护理模式,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自我保健和安全医疗的要求,实现共同的目标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陈美莲.肿瘤反射治疗的护理体会.中华临床护理杂志,2006,4(4):77-78.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60-0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性强的呼吸系统疾病。给予正确氧疗,重症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执行隔离措施,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9~65岁,平均38岁。

1.2治疗:严格执行隔离措施,给予正确氧疗,重症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量≥40 mg/d,疗程≥3个。治疗并发或继发感染,早期可应用抗病毒药物。重症者可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2护理

2.1心理护理:SARS患者处于隔离区的特殊环境,大多有恐惧、焦虑、孤独和濒死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对疾病的负面心理及不良情绪反应,向患者介绍疾病进展与转归,消除绝望、恐惧的心理。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激发患者生存意志,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当患者出现各种异常情绪反应时,护士应主动耐心地积极疏导,表示理解和同情,安慰、鼓励患者在语言交流受限的情况下,利用手势进行沟通,使患者得到关怀保持情绪平衡。

2.2气道护理:鼓励患者自主排痰训练。不能自主排痰者,护士应根据气道分泌物的情况,定时或按需给患者吸痰,当听诊肺部有痰鸣音、呼吸机气道阻力高、血氧饱和度或氧分压突然下降或持续不升、患者呛咳或有分泌物在呼吸机管道溢出时应吸痰。可在机械通气同时进行雾化吸入,痰液黏稠时,可采用加温湿化,或在雾化液中加入化痰药,如生理盐水或沐舒坦等药物。患者使用镇静剂或长期卧床,加之重症期间,应用呼吸机,口腔分泌物或上消化道反流物极易误吸,加重肺部症状,可在患者生命体征平衡状态下行人工或机械两种胸部疗法,如叩背法、振颤法等,以促进排痰[2]。

2.3氧疗护理:遵医嘱给予不同方式的吸氧治疗,避免出现吸氧导管脱落、折曲等现象,保证氧流量、氧浓度,并注意监测氧疗效果。氧疗时观察缺氧改善情况,根据缺氧程度调节氧浓度。当面罩或鼻导管吸氧不能维持氧合效果时,应进行无创通气治疗(NIPPV);当PaO2

2.4营养支持:有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影响其消化功能。因此,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非常重要。患者尽量经口进食。在经口进食效果不佳时,可选择留置胃管,给予鼻饲,确保高热量饮食。应尽早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使其提高免疫力。遵医嘱由流质饮食逐渐向普通饮食过度,确保患者进食时不影响吸氧及呼吸机的使用,具体方法是:将吸管从面罩下放入病人口中,吸入时嘱患者掌握好节奏,以不降低血氧饱和度为标准。对不能进食或进食较差者应加强营养支持,适当补充液体及维生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5发热护理:大多数患者首发症状为发热,且有时为高热,要针对体温变化,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出现其他并发症。要保证患者足够的水摄入,以促进降温。

2.6保证足够休息:休息可减少氧耗量,重症SARS患者存在严重低氧血症,不宜大量活动,应绝对卧床休息,生活起居均需照护,要求护士生活护理体贴周到,技术操作轻柔、迅速。治疗、护理集中进行,以减少患者的氧耗。

2.7吸痰安全操作要求: 吸痰不可过频,以避免加重气道黏膜损伤,或因气管迷走反射而致气管痉挛。如双肺弥漫性浸润,肺功能极差,吸痰时氧饱和度下降明显而快速,吸痰前后要给予高浓度吸氧,或短时间内给予吸100%氧。整个吸痰过程要密闭式进行操作,防止患者的痰液和病毒播散。同时应保证气道的温度和湿化。

2.8积极预防感染:认真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各种留置导管护理等,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3]。准确及时遵医嘱用药,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3出院指导

病人出院后应在家隔离2周,且不要与家人和朋友亲密接触;当有他人在场时,要戴口罩;不要与家人共用餐具、被褥和毛巾等;经常对所在卧室、卫生间等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如再次出现发热等SARS症状,应立即到发热门诊就诊,同时在出院后1个月内定期复查胸部X线片。注意休息,劳逸结合:SARS患者出院后应保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生活要有规律,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建议康复者练习太极拳等对呼吸、心身有好处的运动项目,以利于体质恢复。积极预防感染:认真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各种留置导管护理等,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准确及时遵医嘱用药,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治标准专家共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6):323.

[2]袁彬. SARS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18.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a-2b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 副作用;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35-01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高,病程长,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容易演变为肝炎后肝硬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a-2b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被公认为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法之一。我院感染科应用α-2b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例均 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住院病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16~50岁,平均30岁,均为慢性乙型肝炎,其中轻度20例,中度8例。治疗方案:采用α-2b干扰素,剂型:α-2b,每次剂量500万u或300万u,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3~12月。

1.2 毒副作用发生情况流感样症状28例、脱发10例、消瘦22例、皮疹2例、精神神经症状2例。持续发热4例,白细胞减少2例。

2 护理

2.1 治疗前的护理(1)熟悉病情、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a-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适应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注意禁忌证是患者能否顺利完成治疗的关键,a-2b干扰素治疗应有明确的指征:即病毒复制指标阳性,处于免疫应答状态,肝功能ALT轻中度升高的炎性活动期患者。禁忌证: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精神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体质、小儿、老年、孕妇、肝硬化及SB高于正常值两倍、肝功能失代偿患者等。(2)患者的心理准备,治疗前应向患者告知干扰素治疗的必要性,作用机制、疗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使患者明白注射a-2b干扰素是必须的,出现副作用是必然的,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3)了解必要的家族史,尤其精神、内分泌病史,有相关家族史者慎用α-干扰素及密切观察。

2.2 治疗中的护理(1)心理准备,消除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恐惧心理及对疗效的担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严密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早期发现及时防治,治疗初期主要观察有无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等流感样症候。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主要观察情绪、睡眠、精神神经反应、饮食、血液系统的改变等。(2)定期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应常规检测,必要时应进行相关自身免疫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的检查,早期可能出现ALT“反跳”现象,轻者无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加强护肝治疗,出现黄疸应及时减少药物剂量或停药。

2.3 常见副作用的处理对策常见副作用主要出现在用药初期, 为一过性和可逆性反应,轻者如发热、头痛、乏力不适、食欲减退、消瘦、脱发等无需处理,如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需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

2.3.1 流感样症状a-2b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均可出现,本组病例发生率100%,表现为发热、怕冷、头痛、乏力不适、四肢关节酸痛,体温一般在注射2~4h后上升,4~6h达到高峰,体温常在38℃~39℃,个别患者高峰时可达40℃左右,3~4h自行消退,轻者无需处理。高热持续不退患者,必须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鼓励多饮水,防止虚脱。出汗多的患者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加强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可给予冰袋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消炎痛、复方氨基比林或地塞米松等药物降温。肌注a-2b干扰素,发热一般发生在治疗的第1~3天,应用1周后不再有发热或呈低热,仍有发热估计该患者无法耐受,应予停药。

2.3.2 血液系统副作用一般发生在用药后2周~2个月,主要表现是白细胞减少、血小板轻度下降。故用药期间应1~2周检查血象,若白细胞轻度下降时,

2.3.3 精神神经系统反应a-2b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易激怒、情绪改变和抑郁等精神神经反应,发生率5%~10%,立即停止a-2b干扰素治疗。焦虑、失眠障碍给予心理辅导,抑郁症状最为严重,甚至可有自杀观念和行为。护理中应注意生活心理护理,以防发生意外,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

3 讨论

a-2b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公认有效的药物,但其疗程长,不良反应多 ,患者心理负担重,尤其特殊的毒副作用往往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的耐受性和依赖性而中断治疗,导致治疗的失败。[1]本组病例2例,因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停用a-2b干扰素。做好a-2b干扰素治疗中副作用的护理对策,正确处理不良反应,具有积极意义,临床护士应熟悉掌握a-2b干扰素药理作用、副作用及预防措施,严密观察、及时发现、正确处理以确保治疗顺利进行。治疗前患者的心理准备和必要的检查是必须的,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一般副作用无需停药及处理,出现血象改变和精神抑郁的不良反应,是减少药物剂量及终止治疗的重要原因。加强观察,定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毒副作用,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完成的关键。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小儿感冒发热;临床观察;护理效果

感冒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属于感冒易感人群。小儿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患得感冒,其中冬春季感冒发生率最高[1]。在感冒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小儿家长更加关心的问题也是小儿感冒发热情况。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效果,为小儿感冒发热处理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95例感冒发热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都呈现感冒的临床症状。其中,男45例,女50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年龄(2.03±0.05)岁;体温38.6℃~40℃。患儿的主要症状是体温>38℃,同时还伴有咽喉疼痛、咳嗽等情况。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 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尤其要保持房间通风,保证新鲜的空气进入房间,同时温度控制在20℃最为适宜,湿度在50%~60%之间。让患儿多饮用水,不能捂闷,针对患儿情况,采取合适的退热措施,不能过量使用退烧药物。其次,当患儿发热时,要减轻患儿的衣物,不可穿太多衣服。当患儿体温达到39.0℃时,要立即给予其退烧药物。在感冒期间,患儿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的情况,此时要让患儿禁止饮食,待其好转以后,让其食用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最后,患儿感冒,家属会比较紧张,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耐心地向家长解释患儿的情况,说话B度要温和,树立患儿家属的信心,使其配合医院工作。

1.2.2饮食护理 在患儿感冒期间,要密切注意患者的饮食状况,多食用清淡的流质食物,如水果榨汁、粥以及面条等。饮食时要少吃多餐,不宜食用油腻的食物。在患病期间,患儿更需要充足的水分,补充因为代谢旺盛而丧失的水分。患儿感冒恢复后的1 w内,其呼吸系统仍处于不健全的状态,损伤患儿肺部的通气功能,余热没有完全消除。家属可以要煮一些冰糖雪梨,最终达到润肺止咳的效果。

1.2.3口腔护理与服药护理 保持患儿的口腔清洁是护理的重要部分,2次/d用温水冲洗患儿口腔,坚持饭后漱口。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小、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浸满盐水的棉签清洁口腔,清洁3次/d。在做好口腔护理的同时,医护人员还要监督患儿服药,体温

1.3评价标准 评价实施护理对策前后的护理效果,自制满意度评价表,主要分为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等几个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的统计学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

2结果

经过密切的临床观察,实施正确的护理对策后,患者的满意度(75例,78.95%)明显高于实施护理措施前(93例,97.89%),P

3讨论

儿科最常见的疾病要属小儿感冒发热,在患儿感冒期间,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的临床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对患儿的体温进行观察 当患儿的腋温超过37.4℃,并其在1d之内患儿的体温不断波动,波动超过1℃便属于发热。当患儿的腋温在37.5℃~38.0℃时属于低热,处于38.1℃~39.0℃则属于轻度中度发热,39.1℃~40.0℃属于高热,当体温超过41.0℃时属于超高热。患儿发热时间超过2 w时属于长期发热,发热时要及时地为患儿量体温,4 h测量一次最为合适。测量的部位主要包括口腔、耳部、颈部等。对于年龄超过5岁的儿童,最好采用口腔温度计测量,而对于年龄偏小并且不配合的患儿,医生采用直肠温度计进行测量比较好。注意测量温度的时间,口腔以及温度不低于3 min。

3.2对患儿的神志进行观察 患儿的病情严重情况不能完全通过体温高低来判断,因为患儿尚未形成对温度准确控制的体温中枢[2]。当患儿病情较轻微时,其体温可以达到40.0℃,病情更为严重时,其体温达到38.0℃。当患儿出现感冒发热的情况时,医生更需要观察患儿的神志。想要了解患儿感冒的轻重状况,可以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病情较重的患儿其精神状态比较差,会哭闹不止,甚至嗜睡、很难被唤醒。而病情较轻的患儿通常比较好动、精神状态良好。

3.3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 ①观察患儿的面色:患儿脸色红,说明患儿持续高热,面色呈青色表明情况更加严重[3]。当红色减退时,表明其热退。面色暗淡、眼神呆滞说明患儿的病情严重,患儿皮肤呈现暗紫色或紫色,说明患儿出现皮肤出血情况。②观察患儿出汗情况: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出汗量、出汗时间。出汗说明热量在散失,但是大量的出汗会导致患儿虚脱,所以要密切关注。③观察并发症的情况:当患儿出现感冒高热、咳嗽不止、呼吸比较困难时,持续如此可能会引发肺炎等并发症。患儿耳朵流脓、耳痛时,要防止患儿出现中耳炎并发症。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实施正确的护理对策后,患者满意度(75例,78.95%)明显高于实施护理措施前(93例,97.89%),说明经过临床观察与采用正确的护理对策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对于感冒发热患儿,要进行密切的观察,并采用恰当的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孙月,李斌.小儿风寒与风热感冒的预防及护理要点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16(03):1-9.

[2]贺永兰.婴幼儿感冒的护理对策及预防分析探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89(03):16-23.

[3]罗慧玲.辩证施护在外感发热物理降温中的实施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3(1):56-58.

[4]刘安,李俊安,韩涛,等.连不同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以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分析与探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09(02):1576-1577.

[5]林安安.莲花清瘟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早期13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27(09):5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