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 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编号XJK016CZY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以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为例,论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开发方法、实施思路以及成效。

一、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行业背景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集团企业办学,所属三一集团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该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学院所属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按照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来进行人才培养。

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经过七年高职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建设和改革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该专业在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德国、加拿大等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创新专业建设思路,坚持服务就业的宗旨,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1.企业调研确定专业方向和就业岗位

学院寒暑假组织骨干教师形成调研团队,通过走访、座谈、问卷以及研讨会议等方式,对专业服务面向的部门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做好专业技术定位,熟悉企业一线人才需求,做好培养规格定位,最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表1是通过调研得到的专业技术定位和毕业生就业面向的岗位。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热爱企业文化,掌握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使用各种装配工具,运用工程机械通用装配技术及产品调试工艺方法,从事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下线检测及设备维修、生产组织与管理,且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在专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思想,结合加拿大DACUM课程开发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形成“1235”的专业课程体系。即围绕1个目的:培养企业招聘不到的;执行2个标准:专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企业作业标准;完成3个转换:职业领域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面向5大岗位:装配钳工、维修钳工、下线检测、调试以及班组管理。

4.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

装配与调试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按照岗位群工作典型工作课程设置情境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采用三种方法,完成三个转换。

第一个转换:从实际工作到典型工作的转换。按照生产流程,将实际工作中各关联任务所需要的技能进行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完成这些典型工作即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课程开发要对职业岗位群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分析,按照工作生产流程的顺序,将关联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合并重组,开发出典型工作作为课程开发的原始素材。所选典型工作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综合性、复杂性,源于工作现场却又高于实际工作,它是实际工作向一体化课程转换的桥梁,从而解决了一体化课程的来源问题。

依靠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要素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形成岗位群工作分析表,详见表2。重点明确专业面向的核心工作岗位和所需要的核心职业技能。

第二个转换:典型工作到课程的转换。按照从低端简单典型工作到高端复杂典型工作的顺序,完成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与排序,体现单一到综合的能力形成规律。归纳总结每个典型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素养,是完成典型工作向课程转换的基础。教学内容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以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点为依据,将各知识点串联后形成以完成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知识系统,其内部遵循工程机械产品装配与调试工位流转的流程,课程结构采用项目式教学。课程中的实践部分根据工作的需要设计,既有真实的职业特征,又有系统性的、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知识重构;课程与课程间能力的培养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递进性,同时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形成一整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详见表3。

第三个转换:从课程到学习情境转换。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学习情境中的基本单元是以完成某一任务设计的,将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就构成了课程中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来实施。学习目标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主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为导向。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施

1.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均采用创设学习情境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学习情境肩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使命。学习情境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目标,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

2.课程教学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迁移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结合企业与学院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开发,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形成以完成专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独立获取资讯,分组制订计划,进行决策,并予以实施;教师参与学生互动,对学生整个过程进行引导,实施后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系统。

3.教学保障

(1)硬件条件。校内上课地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外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实施车间生产线式教学。

(2)软件条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并且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在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本专业以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依托集团公司平台,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

(3)教材编写。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均采用自编方式,体现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4)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通过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主讲讲师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加强教学沟通和反馈。

四、课程质量评价与反馈

1.教学评价

课程质量评价是通过收集教学系统各个方面的信息,并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及其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过程。本专业课程质量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别是学生评教、学习收获评价、行为变化评价和产生的效果。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为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2.分析反馈

根据企业对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反馈,总结课程体系的缺点与不足,动态跟踪企I人才需求情况,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实时优化调整,使该专业建设始终与企业发展同步,以达到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最大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军利.浅析高职模具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2]章慧云,黄晓伟,章建群等.试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J].教育学术月刊,2011(4).

[3]徐涵.学习领域课程与项目课程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5(4).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2

【关键词】高职广告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体系优化 工作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24-0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应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以培养广告设计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按职业岗位中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整合,搭建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过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不是对原有学科体系开发的否定,而是依据就业需求、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来重新梳理我们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思路。本文探讨的广告设计专业仅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所设置的广告设计专业。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专业发展至今,主要面向武汉地区,培养能在媒体、广告公司、图文设计公司、影楼、电商平台以及企事业单位等行业企业一线,从事创意、设计、制作等多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分析

为了适应市场和行业的岗位需求,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专业每年都进行专业的市场调研,对武汉及周边地区的视觉传达、广告、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各类设计企业及本专业的毕业生从业情况进行集中调研,明确广告设计专业的就业岗位、职业能力、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及时有效的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应对市场需求。考虑到近几年武汉异常火爆的婚庆市场,以及在全国范围迅速崛起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影楼和电商两个行业领域纳入调研范围,不难发现,这两个行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如:摄影、图片后期处理、网店装修美化等与广告设计专业结合紧密,人才需求量相当可观。

鉴于此,通过调研将本专业的就业岗位确立为:广告设计与制作(操作员、网络美工、设计师)、策划与推广(客服、策划、企业形象推广)、影像处理(摄影师、照片后期)等。围绕工作岗位,梳理典型工作任务有:图形图像处理、单页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页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策划等,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沟通表达能力,设计软件应用能力,编排印刷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策划、创意、文案撰写能力,艺术审美修养,协同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来看,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设计制作能力逐渐向设计创意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迁移。

通过对以上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梳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情况,从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武汉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面向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司、图文设计制作、电子商务平台、媒体、影楼等,适应于广告设计与制作、创意策划与推广、影像处理等领域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适用社会岗位的动手技能(能力),能进行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精设计、能制作,会策划、勇创新”的多层次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强调“高、职”特色,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实用性、技能性、实践性,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基于以上对于武汉地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专业课程内容必须跟随市场的需求更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也应从市场、行业的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按照“精设计、能制作,会策划、勇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梳理,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整合,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三大学习环节,将工作过程导向这一主线贯穿于每个学习环节中的每个课程内容中,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予以组织实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基本符合企业工作的过程。

在“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中,本着与“市”俱进,“纳新去陈”的原则对本专业原有课程进行整体梳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情况,理论课程以“够用”为度进行精简,以培养职业素养为主,强调基础加运用;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将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实践课程中,优化整合原有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实训、设计比赛、毕业设计、工作室教学等形式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本课程体系的“基础”环节中,打破传统单一课程设置方式,尝试整合重组。如:将构成类、绘画类、史论类课程进行精简整合,确立“造型基础”、“构成设计”课程,在“构成设计”课程中弱化三维立体构成,适当引入包装设计知识;将图形创意与图案课程整合为“图形语言与设计应用”课程,强调应用设计;同时在“基础”环节,纳入“字体设计”课程,整合“字体设计”和“POP广告”,强调字体的创新设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素养。

“技能”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设置课程有:PHOTOSHOP、CORELDRAW、广告设备实训(含排版输出软件、雕刻机使用)、摄影。这些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在学习中将真实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课程内容中,强调应用能力。如:针对影楼和电商岗位需求,PHOTOSHOP结合摄影课程,侧重图片的艺术化处理、图像后期美化,与淘宝美工、照片后期岗位零对接。

“学习领域”环节打破传统分科课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和任务的工作过程对传统课程进行梳理、归纳、整合、重构,创新性整合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图形图像处理、单页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页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策划等,并将这些工作任务转化为多个学习领域:单页设计与制作、招贴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站整体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策划与推广、毕业设计与展示推广、顶岗实习。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可以支撑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循环往复的学习领域训练,在不同层面或不同领域教学中,贯穿“应用”这一主旨,融和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最终形成一个整体,体现职业能力系统化培养的特点。

三、依托企业,健全工作室制度,借助线上线下产学研创平台推进课程实施

在现有“广告设计实训中心”、“逗号工作室”、“雕刻打印制作中心”等实体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工作室制度。充分利用工作室与实训中心的资源,与雅士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武汉创智广告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亿彩科技有限公司等成立校企联盟,将全面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活动,提供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支持,依托公司项目,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等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创立“艺彩・原创”产品研发中心,并成立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的产学研创平台,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供支撑。通过对“艺彩・原创”产品研发中心品牌形象的设计推广、研发中心系列产品的策划推广、摄影、照片后期、包装、网店装修设计、销售等一系列实际项目的训练,将“设计――制作――拍摄――宣传――展示――售卖”一系列的工作流程贯穿于整个学习领域,促进了课堂教学与市场的全面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激情。

通过毕业展览、以赛促学等形式推进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极大提升。在第七届教育部高职委艺术设计年会“优秀毕业设计奖”评选中学生毕业作品获银奖,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学生作品以省一等奖选送全国参展,获教育部优秀美术作品二等奖,在中国权威设计网站――视觉中国举办的“2013 年艺术院校毕业展”活动中,学生毕业作品高居人气作品榜首。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门的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ADOBE中国认证设计师资格认证等,在训考结合、训赛结合过程中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从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的迹象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课程体系从市场、行业的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整合,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三大学习环节,将工作过程导向这一主线贯穿于每个学习环节中的每个课程内容中,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予以组织实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基本符合企业工作的过程,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Z].2006.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文[Z].2008.

[3]张勇,吕唯评.广告设计专业实施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室内设计;高职高专

新的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并非不要知识而是按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序。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

我认为体系的构建核心工作是把传统体系的多讲少练改为精讲多练为核心的体系。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开始了对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课程内容由原有的章节课程体系改为项目任务式的内容,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每个项目任务中。

1 专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1.1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年工程产值总量由2005年的1.15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1万亿元,总体增长82.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左右,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增长水平近3个百分点;总的来讲,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资源永续、业态常青的行业。而且在未来20年中,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其特点主要是:有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高强度的社会投入,高增长率以及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盈利水平。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1.2人才需求分析

按全国行业从业人数1200计算,受过系统教育的约占10%,主要集中在设计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层面,按照行业发展的需要,现在主要需求是有文化创意设计创作能力的设计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 专业建设基础

2.1专业现况

我校多年来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对建筑装饰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积极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途径,在国家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逐步形成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专业办学特色。

2.1_1教学改革

坚持走依托行业合作办学的改革创新之路,与牡丹江地区装饰集团长期合作,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创新上,取得较为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创新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即4学期在校学习,1学期进行单项基础技能实训,1学期到企业岗位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实训。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室内设计》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创新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承担国家级教研课题3项,省级课题2项。主编教材5本,参编教材8本,50余篇。

2.1.2实训条件

打下了稳定的产学研、开放办学的基础和规模。校内实训基地初具规模,现有设施齐全CAD实验室、家具与装材料展室、室内设计实训室、装饰结构与构造样板间等实验室、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实训场,现有设备总值160万。与市内多家装饰工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4个。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创造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专业技能实训环境,基本保证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的教学的新职教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满足了学生技能实训需要。

2.1.3专兼职教学团队

师资力量不断壮大,骨干专业教师多数参加技术服务,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有的在牡丹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担任专家理事,为专业建设和利用行业教学资源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聘请6名企业家和资深的室内建筑师与专业骨干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建筑师1名,助理讲师3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以上,院级名师1人,硕士1人。根据第5、6学期的实训课程安排,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1_4毕业生就业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显著了成效。

2.2办学特色

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对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对没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因材施教,瞄准岗位,互有兼顾。

3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

3.1总体目标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与牡丹江地区及省内知名的装饰集团合作,探讨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理事会及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对接,按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完善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

3.2具体目标

校企融合,共同参与,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按照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式,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融入二级建造师、室内建筑师职业资格标准,导入黑龙江省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工艺标准和相关企业的标准,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开发完成8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或讲义;通过3年建设,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5门。

4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4.1推进校企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跟踪装饰行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轨迹,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依托,通过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营造真实(仿真)的工作环境,加大工学结合的深度。在顶岗实训中注重过程管理,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其次加强组织纪律管理,要使学生牢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价;最后由学校和企业按教学和生产的双重标准对顶岗实训学生进行考核。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4.1.1专业带头人培养

聘请主持过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建筑装饰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在省内外装饰行业中有较高声誉的企业专家1人作为专业带头人;对现有专业带头人采用外派出国学习、培训和企业锻炼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

4.1.2骨干教师培养

确定4名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具有5年以上高职高专教学经历,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引进2名骨干教师,根据骨干教师的岗位任职标准进行修改化培养。

4.1.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积极创造条件使青年老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丰富其企业工作经历,其中4位教师下企业半年,其他专任教师每年要有一个月下企业工作经历,直接主持或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不少于1项:专任老师积极考取注册室内设计师、注册建造师,使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老师总数的比例达到90%以上。

4.2转变培养方式,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组建一支由职业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以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分析为出发占,打破学科界限,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重新构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4

【关键词】宁波;工业设计;对策建议

工业设计的根本是创新,发展工业设计,将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推动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城市工业设计水平发展将提高城市影响力,促进专业性人才集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还将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时空新兴业态融合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宁波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以来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但目前宁波工业设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推进宁波工业设计发展必将促进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工业生产和社会文化的有效融合。

一、宁波工业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支持力度大,政策环境良好

宁波工业设计政策驱动提速明显,《关于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波市工业设计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宁波市创新设计发展(2019-2021 )》等政策相继出台,突出了工业设计的定位,为宁波市工业设计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而工业设计不仅是宁波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和保障,也是实现工业生产和社会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与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宁波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创意宁波2020 ”建设计划》等政策与规划也都在重要篇幅提及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

(二)产业规模扩大,聚集效应显现

制造业和文化产业优势为宁波市工业设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设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 年,宁波工业设计服务收入达166.7 亿元,同比增长15.2%。此外,宁波市工业设计聚集效应显现,目前我市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 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0 家。同时以和丰创意广场为核心,形成了镇海I设计小镇、杭州湾e设计街区、北仑数字科技园等一批工业设计园区。和丰创意广场是中国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国家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已连续七年在省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工业设计园区成为产业聚集的载体,这些园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泛吸收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等,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聚集效应显现。

(三)创新设计能力提升,创新设计成果涌现

宁波市工业设计产业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制造业较大产业优势基础下,创新设计能力提升。从宁波市授权专利情况来看,近三年宁波市授权专利数持续增长,2019 年授权专利数47220 件,较2018 年增加2443 件。其中实用新型24733 件,占总量52.38%。从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投入及产出情况来看,2017 年-2019 年规模以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速明显,2019 年研发费用达到336.8 亿元,这促进了企业创新设计能力提升,2019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34.2%,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6059.1 亿元,同比增长10.3%。近些年随着创新设计能力提升,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创新设计成果涌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竞赛中获奖。2017 年宁波市奖励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竞赛获奖作品14 项,2018 年增至21 项,2019 年突破到62 项。

(四)企业创新设计竞争力增强,设计企业逐步壮大

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研发费用不断提升,企业授权专利数总量也稳步增长,企业创新设计竞争力不断增强。近三年,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共获得世界三大设计奖19 项,获奖数位列企业工业设计中心首位。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共获得世界三大设计奖8 项,是获得美国IDEA设计奖最多的企业工业设计中心。此外,工业设计企业逐步壮大,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工业设计企业,宁波木马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近三年共获得4 项红点产品设计奖,是获奖较多的工业设计企业。宁波东方船舶设计院有限公司、茵德斯工业设计(宁波)有限公司、宁波卓一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被评为工业设计企业类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二、宁波工业设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科技投入不高,创新设计活力不足

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相比,宁波创新科技投入不高。2018 年宁波R&D经费支出情况占地区生产总值2.6%,但长三角主要城市上海、杭州、南京、苏州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3%,其中上海更是达到了4%。2019 年杭州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投入和产出情况优于宁波。此外,创新设计活力不足。从专利授权情况看,近年来宁波市专利授权总量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主要城市。若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研发费用和R&D经费支出情况长期落后于其他城市,将影响企业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局面。

(二)自主设计创新意识缺乏,工业设计能力待加强

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设计部门,也没有委托工业设计企业设计,他们普遍缺乏设计费用投入,自主设计创新意识仍然缺乏,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从而导致设计的产品服务雷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差。而设立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更多是服务于本企业,满足本企业发展需要。同时,工业设计能力也有待于加强。从长三角和珠三角主要城市专利授权情况来看,“设计之都”深圳市授权专利总量是我市的3.5 倍多。GDP总量低于我市的佛山市,2019 年授权专利总量多于宁波市11532 件,优势明显。此外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给出的35 个技术领域来看,在关键技术领域我市工业设计能力不足,譬如计算机技术、医疗技术等领域,企业工业设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工业设计企业整体竞争力欠强,设计市场资源流失

我市5 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都属于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类型,没有工业设计企业。30 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企业仅6 家。从近三年我市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竞赛获奖作品来看,多数为我市各类企业工业设计中心获奖。此外,如宁波木马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宁波洛可可创意咨询顾问有限公司等工业设计企业母公司均非在本市,我市本土有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企业缺少。由此可见,我市工业设计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设计服务企业,设计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和文化企业融合能力不够。当企业自有设计资源无法满足创新需求时,企业将通过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的方式实现创新需求,但很多企业认为本地工业设计企业难以满足企业需求,造成我市设计资源流失。

(四)高水平人才短缺,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能力较弱

宁波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目前本地设计公司工业设计师规模大多在10 至20 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仅占设计师总量3%左右。而作为我国首批“中国工业设计示范基地”、连续七年在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考核中全省第一的和丰创意广场,集聚的专业人才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创意设计专业人才比例也较低。从整体看,宁波中高级工业设计师人数与杭州相比仍有差距,高水平工业设计人才短缺。此外我市本科院校设置了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专业,但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科技前沿、社会经济还有距离。虽高校中也有不少国际设计大奖作品产生,但整体工业设计产学研能力较弱,未形成创新设计生态系统。

三、推动宁波工业设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府支持力度1.持续推进产业战略规划,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制定新一轮工业设计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配套产业发展政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产学研用金”相互协调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搭建平台,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建议成立创新设计领导协调小组,由发改委、经信局牵头协调其他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宁波市工业设计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创新设计领导协调小组要组织力量,建立下基层机制。2.提升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发展。要提升宁波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作用,通过行业协会来统一规划、协调、指导、沟通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发展,突出工业设计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吸引优秀品牌工业设计企业成为协会成员,引导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分离设计部门,转型为专业化工业设计企业,积极承接设计外包服务,提高本企业盈利水平,进而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推动设计商业化氛围。此外,工业设计协会还应积极主办工业设计展会和竞赛,引入高标准、专业公正的评选规则,提升宁波市工业设计交流活动规格和频率,形成工业设计互动交流风潮。加强企业间专业设计交流,帮助会员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促进制造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间对接,减少设计市场资源流失。3.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出台相应工业企业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设计能力。结合宁波“246 ”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继续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工程,实施重大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补助和工业设计竞赛活动奖励。提升“和丰奖”奖励力度,吸引国内外更多优秀作品参赛,提升宁波工业设计世界影响力,打造宁波自己的设计大赛品牌。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高研发费用比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出台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发挥财税金融政策合力效应,加大对绿色低碳设计、智能设计项目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设计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畅通融资渠道。

(二)搭建高端平台,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创新

1.实现以展兴业,增强工业设计“软实力”。依托宁波产业优势,培育本土工业设计行业品牌展会,承接全国性、甚至国际性工业设计品牌展会和会议,提升宁波在我国,乃至国际工业设计业中的影响力。定期举办“和丰奖”和工业设计行业高级别会议论坛,打造宁波自己的设计大赛品牌,形成持续影响力。通过品牌展会、大赛和高级别会议论坛能集聚优势资源,促进交流和工业设计展示交易,促进“政产学研用金”创新设计生态系统构建,助力成果转化,提升宁波工业设计影响力。2.畅通投资渠道,引来工业设计“硬通货”。加强工业设计园区建设,发挥工业设计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搭建开放共享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应畅通投资渠道,引导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等各种资本进入,鼓励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机构参与市场化运营管理。完善工业设计园区网站、数据库、检验检测、质量认证、设计交易等平台建设,鼓励设计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构建设计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园区工业设计企业孵化,发展设计服务平台企业,吸引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品牌企业入驻,引来工业设计重大项目。3.提供资金保障,产生工业设计“加速器”。修订《宁波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促进工业设计发展“加速器”形成,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工业设计产业基金建设,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创新设计能力提升项目,促进我市工业设计发展。

(三)加快人才储备,夯实工业设计基础

1.搭建产学研通道,促进院校与企业间交流。创新工业设计教育模式,促进院校与企业间交流,鼓励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工业设计实训基地。企业参与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接纳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参与企业实训。与高校共建孵化器,推动学生设计成果转化。按照设计人才职业化的发展思路,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鼓励我市高校与国内外工业设计优势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工业设计研究所或优势院校联合培养班,搭建产学研通道,助推工业设计人才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定期举办全市设计成果展,促进我市工业设计氛围形成。2.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社会培训体系,优化工业设计人才结构。完善工业设计师人才评价体系,推动工业设计人才积极申报中高级工业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优化工业设计人才结构。引导高精尖工业设计人才,开创工业设计师品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助力打造若干工业设计师品牌,扩大宁波工业设计影响力。完善以知识、技术、专利成果等入股的产权激励制度,激发工业设计人才创新动力。定期委派工业设计师参与国内外设计机构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我市工业设计人才专业化水平。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5

本次大赛由无锡市人民政府、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办,无锡市科学技术局、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承办,无锡市工业设计协会、无锡市设计商会、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组委会协办。

本次大赛主题在首届大赛“互生”的主题上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定为“再生”。在生物学里,“再生”是指生物体对失去的结构重新自我修复和替代的过程,“再生”可引申为再造、来生等。在此概念的基础上,本届大赛希望从文化的再生、资源的再生、能源材料的再生等更多角度对“再生”这个概念进行理解与引申。

与以往两届大赛相比较,今年的大赛突出以下特点:

一是“再生”主题切合实效。面对大气环境“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玛雅新纪元”末日重生等时下热议的话题,大赛主题——“再生”在上届“互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进行提升,发人深思。本次大赛主题拓展性强,可从老品牌的复活、老产业的更新、传统产品的新生、老产品应用新技术、废弃物的再生等多角度理解。产品范围覆盖范围广,包括家具、家居用品、生活用品、家电、首饰、电子产品、交通工具、公共设施等领域。

二是赛事奖励形式多样。在去年奖项的基础上,本届大赛创意组增加“最佳指导奖”,以赛促教,鼓励高校教师、学生参与大赛。这不仅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更是为后续更好地与院校合作,打造新型政产学研联合打下有利基础。产品组在奖金鼓励的基础上,更注重企业扶持力度。获奖企业在项目申报时,政府将根据企业特点,在政策方面予以一定支持。

三是资源整合全程护航。本届大赛紧扣无锡地方转型发展需求,坐拥“工商业名城”无锡良好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仰仗江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人才优势,凭借同济同捷、中科芯等著名企业的研发实力,从课题研究、创意设计到成果产业化形成全程无缝对接。大赛后期将组织对接会,邀请获奖作者、设计公司、厂家、商家、媒体、院校、支持厂家等进行人才、项目及作品方面的对接,以此助推大赛成果转化落地。

大赛自2013年1月拉开帷幕,至2013年5月结束,历时五个月。大赛分为设计阶段、邀请阶段及评奖颁奖阶段。届时,大赛创意组将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20名及最佳组织奖和最佳指导奖各5名,入围复赛选手将获得优秀奖。大赛最高奖项金额10万元。评选结果将通过大赛官网公布。部分作品将在今年5月底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上展出。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范文6

设计是人类对创新活动的计划和策划,是将知识、技术、文化和创意转化为产品、工程、经营和服务的先导和准备,决定着制造和服务的品质和价值。设计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必定随之而进化。面向知识网络时代,传统的工业设计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新需求,它必须进化为创新设计。创新设计以网络智能、共创分享、绿色低碳为特征,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服务模式创新于一体,以产业和社会为主要服务对象,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重视设计是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要特点。德国早在1907年就确立了“设计定标准,设计定质量”的战略,从而铸就了奔驰、大众、西门子等百年品牌。日本政府1969年先后成立“设计行政室”和“日本产业设计振兴会”,并设立“日本好设计奖”,推动设计产业蓬勃发展,使日本品牌迅速占领全球市场。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发表《21世纪设计时代宣言》,宣告以3个“五年计划”实现设计立国,推动了三星、现代、LG、大宇等企业创新,造就了韩国设计强国地位。

当前,欧美各国更是大力发展创新设计引领新产业革命。美国政府为了巩固全球创新优势地位,2013年投资3.2亿美元成立“数字制造和创新设计研究院”。2011年欧盟成立设计领导力委员会,制定了面向创新设计的联合计划,并颁布了《为发展和繁荣而设计》纲要。

我国发展创新设计势在必行,因为创新设计是实现从跟踪模仿到引领跨越的突破口,也是产业和产品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企业,因产品设计未能抓住网络智能的特征而导致衰落。我国汽车产业因长期缺乏自主设计、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外资以40%的资本,占据我国50%的市场份额,攫取70%的利润。而Apple、Google、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依靠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占据了全球各种资源,引领了全球产业发展大潮流。

当前,以信息、能源、材料、生物等技术为主导的技术创新,和以互联网、智能化为特征的产业创新和社会创新,将成为推动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引擎和动力,而创新设计正是将引擎和动力装入列车驱使前进的关键环节。我国要大力促进创新设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柔性制造、物联网、智能城市、云计算等新技术,催生出创客、众包、众筹及个性化定制、网络设计制造等新业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发展。

(一)国家“十三五”规划将发展创新设计等作为重点内容是极为正确的决策,将为中国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把创新设计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建立创新设计部际协调机制,通过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提升我国的创新设计能力,强化创新设计在创新链中关键环节的作用,提升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制定“中国创新设计十年行动纲要”,力争到2025年实现我国创新设计竞争力进入世界设计强国之列,有力支撑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竞争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