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

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范文1

关键词:护理干预; 痛风; 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与现代经济发展和饮食结构有密切关系的疾病[1]。痛风迁延反复,较难根治,不仅给老年患者造成了躯体上的严重损害,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本院自2013年1月~2014年8月对收治的48例老年痛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8月住院患者48例(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58~86岁,痛风病史6个月~16年。按患者就诊时间的先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痛风健康知识宣教。对治疗组予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①认知干预:向患者宣教痛风的相关知识,包括痛风的病因、诱发因素、预防和治疗,识别并发症发生的先兆,特别是嘌呤、酒的摄入对痛风的危害性,提高患者对痛风的认知程度;②心理干预:关心爱护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真实心理动向,取得患者的信任;获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帮助;与患者家属沟通,让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动员家属以乐观的态度,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来感染患者,提高其心理应对水平;鼓励家庭成员监督、支持患者完成饮食、运动等干预计划;③行为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制订饮食卡,帮助患者将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分类。限制嘌呤摄入,嘌呤的摄入量应在75mg/d以内,鼓励多饮水,多补充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予低热量、低脂肪、低蛋白饮食,禁饮酒;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督促患者适当运动、坚持服药、定期监测尿酸、定期来院复诊等。采用电话、门诊复查等形式,由专职护士对患者和家属每月随访1次并记录患者的血尿酸、服药、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1年。

1.2.2生活质量评定采用SF-36生存质量表[2],其中项目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躯体疼痛、总体生活质量和以往健康相比较。每个项目得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态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1.3观察指标 包括患者的生活质量、血尿酸水平,依从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饮食治疗依从性问卷均参考国外相同问卷,根据中国人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正和增减[3]。

1.4统计学方法 计算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1年后两组生活质量情况 除生理功能外,两组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躯体疼痛、总体生活质量和与前1年健康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血尿酸的变化 在干预开始前两组患者的血尿酸从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资料有可比性;1年后对照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与1年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1年后血尿酸水平却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痛风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变化 在干预开始前两组患者的依从性从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资料有可比性;1年后对照组患者依从性与1年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依从性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痛风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容易转成慢性,导致关节僵硬、变形,形成痛风石、瘘管、肾结石,严重者导致肾损害,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防治的关键在于有效地控制高尿酸血症,但其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单用药物治疗不能取得满意效果,只有将健康教育与饮食结构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控制痛风的发作,同时家庭关系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持系统,与情绪、心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家庭成员的参与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4]。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认知、心理、行为、社会支持等综合护理干预的进行,治疗组患者的饮食治疗依从性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熊曼琪,邓先智.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9-291.

[2]Ware JE,Sherboume CD.The MOS36-item shortfom health survey(SF36).Conceptual fm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J].Med Care,1992,30:473-483.

[3]王淑英,阚丽君.浅谈痛风的食疗[J].中医药信息,2009,26(1):42-44.

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范文2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折;护理干预;疼痛;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b)―0027-02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呈上升趋势。随之而来的老年骨折患者越来越多,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护理方面应制定有效地措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加速疾病愈合。为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骨折后生活质量及疼痛的影响,该院对2011年9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66例老年骨折患者中的33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介入整个治疗过程,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积极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科接受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66例,经x线拍片诊断其骨折明确,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8例,年龄54―72岁,平均(66.5±7.2)岁;其中,跌倒伤20例,车祸伤13例;实验组中男27例,女6例,年龄53―76岁,平均(67.8±7.9)岁;其中,跌倒伤21例,车祸伤12例;均除外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不能手术者,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护理干预

1.2.1对照组护理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通知医生给予及时处理,并给予对症护理措施。

1.2.2实验组护理①术前准备:老年患者因伤后活动能力明显下降,使其在术前养成床上大小便的习惯,因其接受能力不如年轻人,需耐心教其使用呼叫器、学会在液体输尽或不适时呼叫护理人员,加强皮肤护理,特别是术区周围的皮肤护理。②疼痛护理:针对老年患者对疼痛反应较差,但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耐心解释疼痛原因,注意观察疼痛是否由于术后不佳所致,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老年患者对止痛药物的反应较差,在使用正确药物的前提下,护理人员多花时间对其采取注意力转移的方法减轻疼痛:可以将老年患者合理的分区管理,相互间通过聊天等方式转移对疼痛的关注。③营养护理: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其每日进食量及进食次数,制定个性化进食方案。同时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下降,需进食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个性化强调患者对味觉的满足,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要求,但仍以清淡饮食为主。④睡眠管理:需护理人员密切关注,了解影响睡眠的原因,给予合理的干预措施。若是环境改变所致,需加强沟通,疏导其对病房环境的认同:若为疼痛所致,可在疼痛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应药物治疗;若为焦虑等心理因素,需加强心理疏导强度使其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⑤并发症预防:特别是褥疮的发生,需协助其床上翻身,变换姿势。对活动能力重度下降者,需要给予褥疮易发部位的按摩,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做好床旁清洁护理。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应特别留意其症状的变化,如加强排痰,教其有效排痰的方法,鼓励排出痰液,合理使用祛痰药物等等。⑥心理干预:需加强疾病宣讲力度,使其对恢复健康充满信心,通过聊天方式,倾听患者的述说,使其心理得到合理有效地舒展。通过鼓励机制,强化其对治疗的依从性。⑦康复训练:使病人认识到积极而正确的功能锻炼是康复的关键、调动病人积极性,根据病情、体力、耐力制订锻炼计划。掌握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逐渐从被动向主动过渡。如果功能锻炼需要借助支撑物如:拐杖、轮椅、步行器等,最好在手术前教会并能运用。

1.3观察指标

1.3.1疼痛评分记录入院时(110)、手术前(T1)、术后2d(T2)及术后7d(T3)时的疼痛评分。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Pain Rating Scale,NPRS),是用数字计量评测疼痛的幅度或强度。数字范围为0―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痛”,患者选择一个数字来代表他自觉感受的痛。“无痛=0,1,2,3,4,5,6,7,8,9,10=无法忍受的痛”。

1.3.2疼痛引发的相关性症状观察并记录术后因疼痛引发的需要给予对症治疗的相关性症状,主要为心悸、血压升高、血糖升高。

1.3.3生活质量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和手术后1个月,采用“生存质量测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通过填表问答形式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评价其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者,生活质量越高。

1.3.4住院天数特指术后住院天数。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数据,观察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x±y)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的比较

入院时(T0),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T1)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术后随着护理干预的进行,两组患者的疼痛开始降低,均于手术2d后(T2)疼痛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因疼痛而引发的相应症状的比较

实验组中术后患者因疼痛发生相应不良症状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及环境领域各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者住院天数

对照组33名患者的住院天数为27-45d,平均(37.5±7.2)d;实验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为18-33d,平均(25.6±7.7)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疼痛是创伤后和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老年骨折患者虽对疼痛的反应性降低,但其持续时间长,对老年患者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其他器官功能的下降,易出现因疼痛而导致的继发病变。所以临床工作中,在疼痛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护理干预有效地减轻疼痛,是护理工作者面对的一大难题。综合分析,老年骨折患者主诉疼痛的原因如下:①躯体性疼痛,其特点是多为轻中度疼痛,但持续时间长,可通过药物治疗有效干预:主要由于不佳所致,需要护理人员的协助。②心理因素:老年患者随着认知能力的下降,对疾病的愈合情况及生活、住院费用等的忧虑,也会加重期疼痛值。有效地心理疏导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该次的实验中,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兼顾了对疼痛的护理和心理因素的干预,起到良好效果,术后第2天开始,患者的疼痛值开始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的明显区别体现出干预的有效性,并再次证明了有效地生理和心理护理能减轻疼痛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同时,这种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因疼痛而导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

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范文3

【摘要】 目的 对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分别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和再次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结果 B组患者在治疗后SAS、SD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况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结论 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十分明显。

【关键词】 早期心理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CHF)指的是以进行性的左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不全做为临床主要症状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目前临床心内科中一种最常见的综合征,对人类健康的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危害[1]。为了对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提供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护理的最佳方案,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该类患者在治疗后的复况得到有效控制,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和临床常规方法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SAS、SDS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治疗后的复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这四年时间内,抽取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7岁,年龄最小者58岁,平均年龄71.6岁;患者中有49例男性患者和39例女性患者;患者中病程最长者14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6.3岁;抽样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88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A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护理;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SAS、SDS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治疗后的复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患者心理状态评价:采用SAS、SDS评分标准对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客观的评价[2]。

1.4 数据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在治疗后SAS、SD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3 讨论

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受到自身临床症状、活动力逐步下降以及慢性疾病所普遍具有的长期性的特点的因素影响,比较容易发生且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心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目前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出现的具体机制尚还不是十分明确,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史、生化、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3]。接受住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而且上述因子得分明显较中国成人常模高出很多。临床心理护理具体指的是护理人员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语言、表情、行为举止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使其不科学、不正确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方式得到显著改变的活动,对患者的全面的身心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研究证实,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患者进行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再增加实施心理护理可以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总而言之,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使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国仗,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26(6):12-13.

[2] 李杰,黎频,吴红金,等.心力衰竭患者年龄、性别及心功能分级与心理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8):622-624.

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范文4

[关键词] 舒适护理;老年痴呆;认知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c)-0168-02

老年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病症之一,以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异常、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属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老年痴呆包括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病及混合性痴呆。老年痴呆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已经处于老年人致死疾病的第4位[1],此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为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而目前临床还无完全治愈手段,因此及早发现疾病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病情发展是治疗的关键。舒适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也是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为探讨舒适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该次研究对该院2010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患者采取舒适护理,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120例老年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满足美国国立精神病学、语言技能障碍及中风研究所(NINCDS-ADRDA)《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有关老年痴呆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61~80岁,平均(75.10±8.12)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60例,且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监测、常规给药护理等。观察组基于舒适护理理念与认知障碍护理采取以下措施。

1.2.1 认知障碍舒适护理 记忆强化护理:护理中应该通过数字、图片、实物等不同的记忆方式让患者反复记忆,并鼓励患者定期看报纸、看电视,刺激其大脑皮层,进而提高记忆能力。老年痴呆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智力下降,因此必须加强脑部练习,必要时可给予增强认知功能的药物。思维障碍患者应该给予引导,以信息和语言进行刺激,同时给予充分的关心和鼓励,使其大脑兴奋。

1.2.2 心理舒适护理 尽管老年痴呆患者的脑功能明显下降,但仍对爱和关心充满渴望,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了解其对环境的陌生感与恐惧感。首先应该关心体贴患者的生活,对其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为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例如:打扑克、下象棋等,使患者在玩耍中保持乐观情绪,建立良好的心态,使其能够自主从生活中发现乐趣和满足,这对改善患者认知能力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2.3 生活舒适护理 ①睡眠舒适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养成正常的生活作息,睡前控制饮食,必要时可服用少量镇静药,睡前应用温水泡脚,不应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用物及食物,睡眠时间保持在6~8 h,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②安全护理:保证病房的干净、整洁与舒适,同时考虑患者可能存在空间与时间的定向障碍,当患者活动时应专人陪护,避免跌倒或走失等护理风险出现。另外应该在病房内关键处设置醒目标志,例如床位、坐便器、防滑地面等,病床应维持原状,不可随意移动。病房内若有危险物品,例如绳索、刀具等应该收回。③饮食护理:患者应多摄入高蛋白食物以增加脑细胞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促进细胞功能的活跃,所以应该多食用豆制品、瘦肉、鱼类、蛋类、谷类等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同时食用果仁、花生等有益大脑功能的食物。④环境舒适护理:病区应保持整洁、舒适,注意采光与通风,温度维持在22~24°C,湿度60%。⑤身体舒适护理:在患者可承受范围内进行一定的体力锻炼,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包括穿衣、吃饭、上厕所等,并通过简单的智力游戏来刺激大脑,延缓疾病进程,长期卧床患者应采取气垫床或胶原蛋白泡沫敷料防止压疮发生。

1.2.4 社会舒适护理 观察患者社会角色的变化,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参与积极性,病情不严重的患者应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并定期让患者家属前来看望,维持患者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关系。闲暇时可通过谈话或物品来激发患者回忆过去,刺激其产生远期记忆。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MMSM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3]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与语言能力,总分30分,27~30为正常,低于27分为认知功能障碍。②家庭功能评分采用APGAR家庭功能评估表[4],包括家庭适应度、成长度、亲密度、情感度、合作度5个指标,分别对应0~2分,0分很少,1分为偶尔,2分为经常,0~3分为重度家庭障碍,4~6分为中度家庭障碍,7~10分为无障碍。③采取改编版老年痴呆生活质量评定量表(ADL量表)[5]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于护理3个月后进行评价,包括穿衣、卫生、营养、活动能力、安全性、居家生活共6个指标,每个指标分为5个等级,分别对应1~5分,1分为完全自理,2分为少量需协助,3分为部分需协助,4分为少量自理,5分为无法自理。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及家庭功能对比

2.2 两组护理前后ADL量表对比

3 讨论

舒适护理最早由台湾学者萧丰富提出,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创造性、个体化的护理模式,通过对护理活动与患者舒适感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目的为了患者在生理、心理上获得舒适的状态,可缓解病症为患者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达到恢复认知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目前老年痴呆还无具有特异性的治疗方式,且此病进展缓慢,一般7个月~11年,平均4.7年[6]。患者需长期住院,且生活质量出现下降,并以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人格行为改变等为临床表现。后期会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外界事物无认知能力和应激反应,最终因身体多器官衰竭引发感染、压疮死亡。其具体发病及病情进展机制不明,但此阶段患者的认知能力仍有较大的可塑空间。胡竹芳[7]等人研究发现,采取迎合老年患者心理的干预方法能够提高对患者行为的控制能力,改善其认知能力,进而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难度较大,关键在于早期的护理干预,这是延缓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全方位的护理措施,通过覆盖各个生活细节的舒适护理可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最终实现舒适护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8-9]。

该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认知障碍舒适护理、心理舒适护理、生活舒适护理、社会舒适护理,目的均是为了提高患者的脑功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面对疾病。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家庭功能指标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穿衣、卫生、营养、活动能力及安全性与护理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可证实优质护理在老年痴呆患者康复进程中的临床价值,与李华[10]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在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认知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贺敏,曾俊.腹腔镜下胃转流术的手术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473-474.

[2] 李华,慕P萍,常亭玲,等.住院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3):28-31.

[3] 郑娜,沈军.养老院老年痴呆护理员压力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3):1491-1495.

[4] 江芳辉.应用整体护理干预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4(8):721-723.

[5] 郑红云,蔡叶佩.老年痴呆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12-13.

[6] 盛志娟,向梅,金雅君,等.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表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3805-3806.

[7] 胡竹芳,吴慧群,邓乒翻,等.情感护理法对中度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状态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1152-1154.

[8] 王敏,刘宇,孙静,等.伴有行为问题住院老年痴呆患者护理员的照顾体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8):9-12.

[9] 帅苏蓉.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1):30-32.

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范文5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社区;护理干预;生活质量满意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3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1-01糖尿病是内分泌科最常见的慢性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继发性肾病最主要的发病危险因素。糖尿病可累及多系统器官,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越来越成为威胁人们生命的健康的一类慢性疾病[1]。本研究通过对选取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给予不同的护理模式对比研究,证实科学的社区护理干预对于促进老年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血糖控制率等方面有着不错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内分泌科就诊的II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年龄在58-70岁之间,平均(65.62±3.23)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选中患者行血糖控制情况询问,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多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相关信息。

1.2方法实验组给予社区护理干预,包括互动模式健康教育定期宣讲,配置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安排相关的心理指导,并定期测量血糖和问卷调查。实验组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健康卫生知识宣传:让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这种疾病的基本卫生知识,包括血糖值升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以及如何预防并发症等;②饮食控制与运动教育:让为一位患者清楚明白饮食的控制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向患者讲解如何合理膳食,计算食物热量,并劝说其应该彻底戒烟戒酒;强调适量运动对于控制病情的具体好处;③服药常识教育:向患者介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不良反应,说明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的重要性及其不规律用药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④定期为患者行空腹血糖监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嘱咐血糖值过高的患者及时来医院处理治疗。⑤心理辅导:定期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及时了解患者需要和疑问,妥善处理患者的一切问题。帮助患者调节心理,教会其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积极面对生活解决困难。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护理管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定期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满意情况进行调查并纪录之。

1.3诊断标准与判断采用《生活质量满意率调查问卷[2]》无记名调查方式,对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满意率=(非常满意+较满意)/总数×100%。

1.4统计方法总准确率采用x2检测,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实验组满意率为86.67%,对照组满意率为61.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缺乏导致的一种内分泌疾病,是可防可控的一类慢性疾病。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本身的危害性的同时,可以减少患者发生心血管病、靶器官损伤等并发症患病的风险率,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社区护理干预模式,是由专业护理人员实施的有计划、有目标以及有评价系统的科学活动,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意义[3]。临床证实护理干预措施在一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老年糖尿病患者这一群体,受到疾病本身的困扰,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生活质量通常较差。通过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模式,为患者提供家庭式的治疗,无需患者时刻医院就医,在不需要太大的经济投入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4]。

糖尿病应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观念,采用更为人性化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增强医患合作关系,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本次研究通过对上述糖尿病患者进行疾病知识教育、饮食与运动的教育、服药常识等护理干预措施。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到两组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满意率,实验组满意率为86.67%,对照组满意率为61.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1]沙春玉,王艳,张平,等.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36(18):116-117.

[2]卡迪尔亚・阿布都卡迪尔.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2(06):350-351.

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范文6

关键词:综合评估护理模式;老年冠心病;生活质量;影响

冠心病主要产生的原因和冠状动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狭窄、阻塞有关,进而导致患者冠状动脉功能降低引发病症[1]。冠心病,也可以叫做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属于心内科的多发病、常见病,主要发病的人群为老年。临床主要症状为心绞痛,且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情况[2]。为此,临床方面对待为急重症患者的处理,应更加谨慎、小心,防止发生不良事件。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为患者提供综合评估护理模式服务、常规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护理模式下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我院2015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病症的诊断标准。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66~82岁,平均(74.6±4.5)岁;病程5~7年,平均(6.4±0.7)年。对照组男34例,女17例;年龄64~80岁,平均(72.1±4.3)岁;病程4~6年,平均(5.7±0.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实行常规护理干预,按照医生叮嘱服药,并做好生命体征的检测,如心率、血压、脉搏等。

1.2.2观察组 实行综合评估模式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2.1心理综合疏导,加强日常和患者间的沟通,为其讲解病症基础知识,并告知其治疗的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此,稳定患者的情绪和心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1.2.2.2综合健康宣教,为患者讲解病症产生的原因和需要配合和注意的事项,进而使得患者对自身病症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及早做好预防工作,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和护理工作。

1.2.2.3用药综合指导,叮嘱患者、患者家属,按照医生叮嘱服药,严格遵守服药的时间、次数和剂量等,防止产生延误用药和停药的情况。

1.2.2.4饮食综合指导,叮嘱患者平时多以清淡食物为主,多进食一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等食物,禁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1.2.2.5自我综合监管的方法,护理人员需教会患者自我检测的方法,确保患者定期能够实行自我心率、水电解质、尿量等的检测。结合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加强康复训练指导,如慢走、散步和打太极等。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可过长,且活动的强度需循序渐进,避免发生不良事件。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实行观察。

1.4生活质量评分标准 按照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的量表,对患者生活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交往能力实行评分,评分的范围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护理满意度,按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护理服务质量、健康宣教等,经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进行调查。

1.5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的数据均经过SPSS 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P

2 结果

2.1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 两组生活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交往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08%、74.5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冠心病,属于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在心血管类病症的范畴。当前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3]。临床主要症状:胸闷、心悸、乏力等。冠心病使患者易于产生不良的心理和情绪,这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非常不利。主要发病的人群为老年,病症易于反复,长时间住院治疗,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4]。而病症的发生易于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进而对患者的预后、临床效果均会构成影响。还会对患者的精神构成刺激,产生严重的不良心理、如不安、焦虑、抑郁等[5]。为此,本次研究,为老年冠心病患者提供综合评估模式护理,临床效果较好。主要经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自我综合监管等,开展综合评估模式护理工作。实行心理的疏导,能够帮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可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冠心病,并了解病症产生的原因,进而树立治疗的自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用药指导,旨在促使患者按照医生叮嘱服药,严格遵循服药时间、服药次数、服药剂量等,避免产生严重不良发应情况,还能促使患者及早获得恢复;饮食指导,告知患者、患者家属平时多以清淡和易于消化食物、高营养食物为主,禁食辛辣刺激性等食物;教会患者自我监管的方法,主要的目的为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医护人员,以及早实行处理,不会对病情和临床效果构成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生活健康评分、心理健康评分、社会交往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这与曹婷的报道基本一致。由此能够看出,老年冠心病患者实行综合评估护理模式干预,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而促使患者及早获得康复。

综上所述,综合评估模式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护理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并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患者因病症所承受的痛苦,促使患者及早恢复生理、心理、社会交往能力,值得临床方面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董银梅.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安徽医学,2013,34(7):1020-1022.

[2]丽.综合评估护理模式在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9):57-58.

[3]杨立娜,王小琳.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7):2563-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