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长效沟通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1
【关键词】 统计信息质量;教育机制;惩治机制;制度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高度重视统计信息质量工作,从制定法规、完善制度等方面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效果颇为明显。由于利益的驱使、社会经济的复杂性、统计方法制度本身的局限、统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的差异等原因,统计信息失真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必须前移防范关口,构建“教育―惩治―制度”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抑制统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一、构建教育机制,从思想上预防信息失真
端正价值观念,构建教育机制,使组织或个人在思想上不想统计信息失真,这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首要任务。
1.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加强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
要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并与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紧密结合,着力提高人的素养,增强公民意识,坚决抵制本位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自觉保持和弘扬高尚的道德风范。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平台,把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统计失真的危害性以及统计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公之于全社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营造人人关心统计信息质量、抵御统计信息失真的良好氛围,筑牢统计违法犯罪的防线。
2.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统计专题教育
要着力加强领导干部对统计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促进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地位观的树立,使其客观、公正地对待统计信息,自觉地把统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要将《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列入普法和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负面现象发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统计各项工作,促进统计工作不断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积极关心统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状态,支持和帮助统计人员做好统计工作。要利用发生在一些地区或部门数据造假的案例,采取以案释法、以案说法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预防宣传和反面警示教育,促其惜权、慎权,在思想上筑起抵制统计信息失真的内在防线。
3.以统计人员为核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
要着力细化统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提升个人修养,树立职业道德操守。要培养正确的信息质量观,在质量上求精,在方法上求活,在技术上求新,防止绝对求准、机械求全、盲目求细,摒弃僵化的工作模式,把统计工作做细做实,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基础性保障。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确保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统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及时更新,培养造就一支思想好、素质高、技能过硬的统计队伍,使教育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构建惩治机制,从措施上打击信息失真
构建惩治机制,加大打击力度,使其在行动上不敢信息失真,这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环节。
1.增强统计立法力度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修订和完善统计工作中所涉及的有关法律,界定统计违法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确定相应的责任、预防对策和处置措施,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保证法律的前瞻性。要依法开展统计调查、依法履行为被调查者保密的义务,增强《统计法》的震慑力,克服统计工作中的“人治”思想,使统计工作切实纳入法制轨道。
2.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严格执行《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依法惩处统计违法违规现象。
(1)在打击对象上。对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统计人员、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自行修改、伪造和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未按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违法公布统计资料;泄露国家秘密和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毁损、灭失等现象,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轻者给予批评教育、警告、记过、通报、撤职、罚款处理,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2)在打击力量上。要发动广大民众参与,紧紧依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形成社会合力,进行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统计执法机构,配备专职统计执法人员,保证必要的办案经费。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打击方式上,要针对统计违法的特点,主要以奖励的手段拓宽案件来源渠道,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和惩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统计人员不愿也不敢统计信息失真。
(3)在整治工作上。要认真研究和查找统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督促有关部门建章立制,改进管理,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加强统计监督力度,建立系统严密的权力监督机制,赋予统计监督机构独立的监督职能,行使独立的监督权力。健全统计监督机构,配足懂行、素质较高的统计监督人员,将监督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使统计的监督和制约得到真正的保障和落实。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逐步建立起网络环境下的统计质量监控工作模式,形成政府、部门、企业、城市、乡村纵横交错,相互配合的统计工作网络,使统计信息、统计违法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信息运用者和社会公众的检验,确保统计信息的真实性、统计分析和统计结论的公允性,有效督促政府、地方、部门求真务实,打消潜在违法者的侥幸心理,从而减少现实的统计犯罪,提高监督的实效性。
三、构建制度机制,从管理上遏制信息失真
构建制度机制,在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中堵塞管理漏洞,使统计工作不能信息失真,这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有效保证。
1.在统计制度的制定中
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起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特点的现代统计制度。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对规范统计管理、堵塞工作漏洞的重要性,把制度的制定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要在认真梳理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充实和更新,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和可行。要努力健全统计数据失真易发、多发的重点部门、重要岗位、重点环节的内部管理制度,避免给统计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有效抑制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2.在统计制度的执行中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统计工作的重点从主要为政府、领导提供数据转移到关注民生上来。要把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当前统计部门的最大实际,协调好管理和服务、统计与会计、统计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公开与保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收集、反映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反映各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提供更加及时的政策建议,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要重点抓好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等关键部门的制度建设,明确各部门和从业人员的责任,规范统计行为,严防工作疏漏。要把统计信息的质量与统计干部和职员的年度考核、绩效工资挂钩,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事后质量抽查转移到“检防结合”、“预防为主”上来,实行全程、全域和全员的统计信息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3.在统计制度的完善中
要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实行统计机构垂直领导,维护统计部门的独立性,从根本上避免各级政府部门对统计数字的行政干预。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岗位工资制、干部考核和群众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定量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制度和专业统计制度,规范统计核算程序,严格报送规定。要建立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不断改进统计核算方法,广泛应用抽样调查,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及时有效地反映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社会各方研究提供翔实的数据信息。
要强化内部监督,健全统计信息质量管理体系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建立规范的统计数据系统,采用统一的统计信息披露方式,进一步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继续开通“国家统计数据库”在线查询服务,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公信度,加快实现信息公开工作的数据电子化、流程标准化、办公网络化,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公众的作用。要建立民众广泛参与预防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健全投诉举报和保护举报人制度,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使统计造假分子无处藏身。
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领域、各个环节,需要全社会民众的共同参与、政府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和统计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遵从。通过构建“教育―惩治―制度”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能够使各级领导干部和统计人员思想上不愿统计信息失真,行动上不敢统计信息失真,工作上不能统计信息失真,从而有效地防治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顾爱军.论统计失真的危害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2(9)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2
一、无照经营的特点
无照经营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成因复杂,种类繁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动态性
由于经营人员的流动性和资本固有的流动性,造成无照经营具有动态性。具体表现:一是在时间上,一些经营户原来证照齐全,后来因各种原因,导致证照失效,产生无照经营。二是在空间上,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于从事经营活动的场地也逐年增加,这些场地用于经营之初,经营者办照意识不强,部门监管难以到位,产生无照经营。还有,一些从事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户被查处取缔后,为逃避监管,又换个地方,继续从事违法违规经营活动,导致无照经营屡禁不止。三是在管理上,政府及有关部门监管工作开展不平衡。也会造成无照经营的动态变化。监管到位,无照经营现象会相对减少,而监管一旦有所松懈,无照经营又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弹。
(二)复杂性
一是地域分布的复杂性,在城区、农村、城郊结合部等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无照经营现象,可以说有经营活动的地方,就有无照经营。二是行业类型的复杂性,无照经营涉及的行业类型多种多样,既有属于前置审批的行业。也有属于非前置审批的行业,既有高危行业,也有一般行业。三是产生原因的复杂性,既有经营户存在法律意识差、侥幸心理等原因。也有办证办照费用大、周期长等原因,同时还有历史遗留原因及有关部门审批效率低、整治不力等原因,四是从业人员的复杂性,既有下岗失业职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也有社会背景复杂的强势人物:既有不了解法律法规规定的普通群众,也有钻法律空子的钻营分子。
(三)隐蔽性
无照经营往往发生在城区的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和农村,一些从事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的经营户,为逃避监管也多选择在居民住宅区、乡村民宅等偏僻地方。甚至采用伪造、变造相关证照等方式逃避打击。给无照经营的发现和执法监管带来一定难度。
二、现行监管模式存在的不足
现行无照经营监管模式是通过巡查,或者根据举报和有关部门转来的线索进行检查,发现无照经营户,再登记造册,形成无照经营台账,然后采取监管措施,最后进行回访检查。这一监管模式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一)巡查难以到位
经营户数量众多,无照经营层出不穷,而监管力量却非常有限,对众多的经营户进行巡查,难免顾此失彼,疲于应付,结果容易出现为巡查而巡查,为检查而假查的情况。
(二)巡查不分主次
现行的巡查模式要求凡是巡查都要人户巡查,填写巡查表格,再由经营户和巡查人员进行签字确认;经营者不在经营场所的,还要求核对代签人的身份证,标明代签人的身份证号码及与经营者的关系。但对一些普通的简易巡查是否有此必要,则值得商讨。
(三)巡查发现滞后
无照经营的产生是动态的,现行的巡查模式对无照经营的发现严重滞后。经营户本身流动性大,经营过程中还随时可能存在因停业、转手、转业、搬迁等各种因素,产生新的无照经营。按照现行的巡查模式,即使巡查人员全部不间断巡查也无法及时发现新产生的无照经营,而对于处在偏远农村、城郊结合部、居民住宅区内的无照经营更是难以发现。事实上,一些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危害严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无照经营,往往不是通过巡查发现,而是依赖群众举报才能发现。
(四)巡查责任不明
现行的巡查总体要求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但并没有明确巡查的具体范围,对一些发生在偏远农村的无照经营户是否应全部巡查到位,对一些已巡查发现的无照经营户应在什么期限内履行什么职责等重大问题没有明确规定,缺乏具体的制度规范。在一些因无照经营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责任认定时,由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巡查考核标准,往往难以明确判定监管人员是否巡查到位,尽职尽责。
现行的巡查模式已难以适应基层巡查监管的实际需要,制约了巡查监管所应有的作用和效能。削弱了巡查监管人员的积极性,增大了巡查监管人员的履职风险。
三、构建无照经营监管长效机制的构想
(一)总体设想
无照经营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经营场所。由此,可以考虑建立全面统一的经营场所监管系统,以监管经营场所为重心来实施无照经营巡查监管:一是将经营场所与经营户的持证持照情况联系起来,分为空闲、证照齐全、证照不齐和已取缔四大类型,分类监管,针对不同的类型实行不同的监管方式;二是根据任务要求和巡点的不同,实施分级巡查,合理分配巡查力量,使监管力量向重点领域倾斜;三是结合经济户口登记系统、案件管理系统、投诉举报系统与无照经营抄告系统,全面实行对经营场所的录入、更新、监管和信息反馈等。这样,通过将无照经营从对人的监管转变为对场所的监管,实施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巡查监管模式,实施以点定户,以静制动,分类监管,有效整合的工作模式,实现监管目标明确化、监管任务具体化、监管职责明晰化、监管模式制度化、监管措施规范化的“五化”工作格局,从而构建起无照经营监管的长效机制。
(二)具体模式
1 建立台账
在全面走访、普查摸底的基础上,以片(段)为单位建立全面统一的经营场所台账,将走访到的经营场所按顺序进行排列,登记该经营场所的现状,分为空闲、证照齐全、证照不齐和已取缔四大类,对空闲的标注“空闲”,对证照齐全的录入经营户的基本信息,对证照不齐的录入监管信息,对已取缔的录入回访信息。建立全面统一的经营场所台账。需掌握以下原则:
(1)应有尽有,覆盖全面,对辖区内所有的经营场所都要走访到位,包括正在经营或曾经存在经营的经营场所都要登记到经营场所台账中,同时将经济户口登记系统、投诉举报系统、以往查处的无照经营案件等涉及的经营场所,都补充到经营场所台账中。力求全面、没有遗漏。
(2)统一规则,命名编号。按统一的命名规则,对每一个路段进行命名,逐一编号,并按顺序排列,便于开展按路段的巡查。对一个经营场所有
若干楼层的,则以第一层经营场所为基础,加注楼层号或房间号。
(3)注重现实,便于管理。一是对街道(道路)按走向顺序进行登记造册,对同一街道(道路)相邻的经营场所应登记造册在一起,对不同的街道(道路)的经营场所不宜混合;二是对区块性的经营场所,如集贸市场、商业城等按该经营场所的管理机构编制的顺序进行登记造册。
(4)关注将来,留有余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更加繁荣,经营场所也随之增加。原来不属于经营场所的将来也可能成为经营场所。全面统一的经营场所台账也应适应这一变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容易达到这一要求。
2 划定级别
根据工作需要,结合辖区实际,对经营场所划定区域。核定级别,对每个级别的区域制定不同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如对城区主干道、政府所在地、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划定为一类区,对其他地方划定为二类区或三类区。
(1)区域级别的划定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确有需要进行重点监管的区域才划为一类区,总体不应过多,对没有必要实行重点监管的区域。应划为二类区或三类区。
(2)目标任务的制定要结合实际监管力量。现阶段,监管力量非常有限,过高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实到位。
(3)区域范围的划分要具体明确。对每个区域的范围要有确定的起止地点,便于监管人员明确范围,也便于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4)区域级别的划定和目标任务的制定要相对固定。应避免对区域范围、级别和目标任务的频繁变动,如确有需要进行调整,应在年初进行,并听取基层意见,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
3 分类监管
将经营场所分为空闲、证照齐全、证照不齐和已取缔四大类。根据经营场所的不同类型,实行不同的监管方式,其中对证照不齐的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实行重点监管。
(1)空闲。用白色标记,实施远距离监管。
(2)证照齐全。用绿色标记,实施远距离或近距离监管,对T类经营户实施近距离监管。非T类实施远距离监管。
(3)证照不齐。用红色标记,实施零距离监管。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又具体分为已监管和未监管两个小类:未监管按红色标记,实行每日提示,要求监管人员尽快发放相关文书,纳入巡查监管范围;已监管转为黄色标记,实行每周提示。要求监管人员按时跟踪执照办理情况。
(4)已取缔。用黑色标记,实施近距离监管。实行每月提示,要求监管人员按时回访。
4 分级巡查
现行的巡查模式是针对所有经营户进行巡查,包括了对无照经营户和持照经营户的巡查,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巡查的经营户数不断增加,而巡查人员又非常有限。最终难免造成巡查流于形式,甚至为应付检查而假巡查。对此,应改革现行的巡查模式,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和巡点。实施分级巡查模式。既适应基层巡查的实际情况,防止出现为巡查而巡查、为检查而假查的情况,又可以合理安排巡查力量,将有限的监管力量安排在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监管上,提高巡查效能。
(三)工作流程
1 制定年度目标任务
年初部署总体工作,制定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和考评标准,确定具体考核指标,如经营场所登记率、巡查率、文书发放率、无照经营抄告率、无照经营查处率、案后回访率,持照率等。
2 建立经营场所台账
经过摸底普查,对经营场所进行登记,同时对经济户口登记系统、案件管理系统、投诉举报系统、无照经营抄告系统等经营场所信息进行汇总,建立经营场所台账。内容包括:编号、地点、区域级别、场所类型、经营户登记信息及监管信息等。
3 实施巡查监管活动
根据所属的区域级别,以经营场所台账为基础,按规定的频度,进行巡查监管。同时根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的不同,实施分级巡查。巡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章行为可以发放通知,要求限期改正。对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的违法违章行为立案查处。
4 进行监管信息反馈
将巡查文书发放情况、查处取缔情况、案后回访情况、无照经营抄告情况等巡查监管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录入经营场所监管系统。
5 开展绩效评估考核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培养;长效机制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机制问题,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的重大理论课题。国家历来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增加了“现代”两字,并说明:“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思想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说明现代职业教育不光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现代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学生干部作为基层学生工作队伍中人数最多、年龄最轻的一份子,肩负着联系学校各级领导与广大同学间的重要责任,也是构成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主要群体。随着高校逐渐加强社会服务职能,当代高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社会复杂的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目前在高校学生干部群体中出现了结党营私、贪慕虚荣、拈轻怕重、自我懈怠,甚至违规违纪等消极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工作者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疏于创新性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
通过长效机制的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不仅能从原本靠人的管理转变为靠制度的管理,而且还能实现由培养组织的要求变换转化为组织系统内部的所蕴含的自觉性要求,最终实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能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切实增强了学生干部培养实效性。二是整合学生干部培养力量。三是发挥大学生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主体作用。四是全面科学地促进学生干部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长效机制构建
(一)需求机制的创建。随着经济化、网络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高职院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其需求随之也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样式、不同角度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职务级别、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生源地等因素均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需求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系统、长期、科学化的分析,进而建立长效、联动的需求分析机制,以便应对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需求。例如:搭建信息沟通平台(飞信、微波、QQ群、博客等现代化工具);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主题的热线电话进行匿名的电话沟通;建立教师、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四位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促使学生干部与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有效沟通。
(二)决策机制的创建。在需求机制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决策机制的创建,只有信息现状的全面了解是不够的,必须形成相应的程序及应对措施,这就需要决策机制进行把关。首先要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信息进行详细分类,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科学化分析,寻找到表面信息所要表达的内涵意义,并进行简要概括进行说明。其次,运用学生座谈、走访等形式对上述进行概要说明的信息进行逐一核实,辨别信息的真伪性,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欲与剔除。最后,进行民主集中的讨论,确定最终信息,针对最终信息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科学的、系统的决策方案。
(三)评估机制的创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实施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标准,是通过相应的检验标准进行评定的,这就需要我们构建相应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评估机制。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评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是有一整套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生干部培养的目标、内容、队伍、举措、过程、绩效等的评估。具体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为总体说明,包括评估的目的、意义、相关要求。第二为相关评估指标,要进行细化,必须要到可操作层面,不能进行抽象性说明。第三为制定针对评估指标的评定等级,尽量做到“比较好、较好、一般、差、较差”五级分类,每级分类要说明所需提供的材料,以便进行验证。这样才能实现量和性的系统客观的评估。
(四)激励机制的创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在上述三个机制的基础上,必须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不仅要包含物质奖励、还需精神奖励,从而促使学生干部能健康、可持续的身心合一的发展。其实施途径主要包括: 一是发挥学校各种评优、评先制度,促使学生干部的前进动力。二是树立典型,在学生干部中间选拔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干部,进行宣传,使其影响其他学生干部向应靠拢,形成团队组织,以便发挥更大能力。三是创建不同内容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干部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洗礼,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四是举办社会名人、优秀团体、杰出校友的展示,让学生干部不断增强知识面,形成学生干部与社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进而带动学生整体发展。
四、结语
总之,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长效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多方面力量的努力与协作,才能真正实现其长效机制的功效。对于长效机制构建来说,必须以和谐理念为指导,以需求机制为导向,以决策机制为前提,以评估机制为动力,以激励机制为支持,以保障机制为基础,各机制相互联系、协调发展,才能共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健康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磊.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国家图书馆2004年2月,第22页.
[2] 罗海英.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J].求实,2011 ,2:79.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4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社会服务;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4-03
一、引言
校企合作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开发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综合效益。因此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科学、健全的合作机制是促进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也是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真正实现深度融合与共赢发展,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基于社会服务平台的长效机制。
二、基于专业社会服务平台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激励机制——驱动校企通力合作
高职院校应以适应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在校企合作中争取给企业带来更多利益。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在服务企业的同时融入区域经济,一方面延伸了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也助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校企合作中利益驱动对双方来说都很重要。企业的利益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政府对企业在各方面的扶持产生的社会影响与形成的效益;学院专业对企业在员工培训、客户沟通、人才引进、产品研发方面的技术支持、为企业提供的低成本劳动力。学院的利益体现在如下方面: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可以按教学计划完成,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学习实践场所,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职人才;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与对口率;在师资方面得到企业的有效支持,提升专业师资的实践能力与教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拓宽学校发展空间。归根结底,校企长效合作的最大收益者还是学校,因为企业加入和学校共同更好的履行了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职责。
(二)保障机制——规范校企健康合作
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保障和约束。首先在政府层面应构建可操作的法制保障机制,以法律形式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权利,制定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实现校企“联姻”,为校企合作的长久深入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完善人才使用政策,鼓励学校教师及企业人才在校企之间合理有序流动,提高人力资源的社会效益,制定相关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人事保障。学校层面则可构建开放式的运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确保学校按照企业及社会需求组织教学,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评价考核体系与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服务体系。
(三)情感机制——奠基校企长期合作
情感永远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和剂,情感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学院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二是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在校企双方利益的结合点上互通有无;三是经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一旦企业的相关人员对学校及校企合作工作产生了感情,校企合作就有了稳固的基础和较高的质量,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三、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探索例证
下面结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基于专业社会服务平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上的探索进行举例论证。
(一)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概况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创办于2004年,专业在学院“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准确定位“精技术、善管理、懂规划”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目前专业在校生总数239人,截至2011年专业已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50人。
(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专业社会服务平台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践
1.以服务求合作,找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以服务求合作”,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设以来,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延伸专业社会服务功能,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校政行企四方联动,打造“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发展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助推专业又好又快发展。学院建设“淮安物流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与“淮安市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并承担了政府和企业多项管理优化和政策咨询项目。物流专业教师大部分受聘于企业任兼职咨询顾问、科技特派员等职,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三年,专业面向淮安企事业单位员工及周边学校师生开展助理物流师培训300余人次,一次性通过率均在95%以上。通过科研项目和培训项目的开展,物流管理专业总体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行业职工培训、行业企业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专业师资团队水平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赢得了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同与合作。
2.以贡献谋支持,以共赢促长效,拓宽校企合作的结合点。物流管理专业以贡献、以互惠求支持,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校、政、行、企”合作机制。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学院实现了与行业企业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并形成浓厚的职业教育氛围,夯实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5
为进一步加强区(镇)国土资源长效管理,巩固卫片执法整改成果,坚决遏制违法用地行为。根据县府办《关于进一步健全全县国土资源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精神,结合区(镇)实际,现就建立滨海工业区(马鞍镇)国土资源长效管理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依法高效”的要求,坚决杜绝新的违法建设,逐步解决老的违法建设,努力形成国土资源长效管理机制,促进滨海工业区(马鞍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健全组织
为认真抓好国土资源长效管理,决定建立“镇、村”两级管理体制。
1.镇级层面:建立镇国土资源长效管理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镇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城管局、国土分局、农发局、综治中心、驻村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镇国土资源长效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城管局内),由镇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城管局、国土分局、农发局、综治中心、驻村指导中心主要负责人任副主任,各驻村指导员和镇专职联络员为组员,做好上下对应联络和沟通衔接工作,日常管理由镇长效办负责。
2.村级层面:充分发挥驻村指导员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在违法用地源头防控上的基层基础作用,驻村指导员为联络员,各村(居、社区)设立国土资源长效管理联络点,各村(居)书记、主任任联络点负责人,并对全村划分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由一名村(居)两委班子成员负责管理,做到责任到人,区域包干,构建全村管理网络。
3.镇长效办要加强对村级长效管理联络点的指导与沟通,切实加强对村(居、社区)违法用地防控工作的指导,全面构筑“镇、村”两级联动的违章建筑、违法用地长效管理网络。
三、工作职责
1.镇长效办具有对全镇违章建筑、违法用地处置工作的检查监督权、通报权、考核权与问责建议权。
2.城管局、国土分局及农发局每月不少于两次协同负责组织全镇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对全镇违法用地行为进行制止、拆除、复耕等工作。并负责督查《村违章建筑、违法用地周巡查登记表》的填写情况。
3.各村(居、社区)是本辖区有效制止违章建筑、违法用地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属地及分片管理要求,落实专人切实加强各自辖区日常动态巡查,村(居)主要领导要带头巡查,村(居)两委班子成员对各自区域进行日常巡查,构建辖区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巡查网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填报《村违章建筑、违法用地周巡查登记表》。
同时要协助镇政府对辖区内违章建筑及违法用地的拆除、复耕等工作。
4.各驻村指导员作专职联络员,要及时掌握各村(居、社区)的情况,在每周星期一、四下午4点钟前经各村(居)书记、主任、驻村指导员签字后的《村违章建筑、违法用地周巡查登记表》上报镇长效办。
四、处置流程
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违法用地处置流程如下:
1.镇级层面:城管局、国土分局及农发局协同负责全镇范围内违法用地动态巡查,巡查中如发现违法用地行为的,巡查人员应当场制止即时签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拍照取证),并于当日报镇长效办;村级层面:驻村指导员应联系所在村(居)加强日常巡查,如发现违章建筑、违法用地行为应予当日及时向镇长效办报告。
2.镇长效办在接到县长效办书面告知或其他途径的违法用地报告后,应及时向违章建筑、违法用地所在村(居、社区)及驻村指导员发出违法用地告知书。村(居、社区)及驻村指导员负责做好制止、劝阻违章违法行为及业主自行拆除恢复原貌工作。对不听劝阻的业主,村(居、社区)及驻村指导员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协助镇政府采取措施,复原。
3.城管局及国土分局根据镇统一部署,对辖区内不自行拆除复原的违章建筑、违法用地行为,进行复原。自发出告知之日起,要求在7日内拆除完毕,属于耕地的还应在15日内复耕到位。
4.镇长效办对上报违章建筑、违法用地处置情况,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抽查与验收。检查通过的,及时报结;检查通不过的,书面责令进行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由镇组织进行强拆复耕。并视程度不同分别对有关村(居)进行通报,同时提请镇纪委约谈有关人员,乃至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追究法律责任。
五、加强配合
1.镇相关部门要按照县政府《关于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有效制止违法用地的意见》明确分工要求,各司其职,联动配合做好违法用地防控工作。尤其是工商、电力、水务等部门要从源头上参与并支持违法用地处置工作,在接到镇长效办违章建筑、违法用地信息通告后,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不得通电、通水、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已经通水通电的,要及时切断。
2.镇长效办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对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有关部门也要按照要求切实履行好职责,齐心协力地处置好违章建筑和违法用地。
六、严肃考核
1.工业区党工委、管委会、马鞍镇党委、马鞍镇政府将对违章建筑、违法用地长效管理工作列入年度村(居、社区)及驻村指导员的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具体由镇长效办负责考核。
2.镇长效办实行对各村(居、社区)违章建筑、违法用地发现日通报制与违法用地处置周通报制,通报结果与年度岗位责任制挂钩。
3.各村(居、社区)在违章建筑、违法用地的发现和处置工作中有以下情形的,将扣除相应的岗位责任制考核分:
(1)对土地管理不严,违章建筑、违法用地行为实施期间未及时上报行为发生信息的,每起扣村(居、社区)、驻村指导员岗位责任制考核各1分;
(2)违法用地未及时拆除、复耕的,每起扣村(居、社区)、驻村指导员岗位责任制考核各2分;
(3)对村干部擅自签订协议,同意或默许违章建筑、违法用地行为发生的,每起扣村(居、社区)、驻村指导员岗位责任制考核各5分;
长效沟通机制范文6
1、人口出生情况:2013年统计年度截止5月底,全镇共出生51人,其中一孩37人,二孩10人,政策外一孩4人,二孩0人,二多孩政策符合率为100%。
2、节育手术落实情况: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全镇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共计67例,其中上环59例,皮埋2例,女扎6例。其中:全镇统计年度期内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为92.31%,达到考核要求。
3、孕情跟踪服务情况:2013年统计年度数量政策符合率达100%,二多孩早孕发现率100%,孕情掌握率100%,其中一孩孕情掌握率92.16%。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建章立制,抓好计生队伍建设。首先,计生办实行分工负责制,确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其次,严格执行例会和议事会制度,做好交流沟通,以会代训,不断提高整体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2、加强考核,落实“村为主”工作机制。坚持做到季度督查,把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实行动态化管理,按季兑现奖惩。督促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分片包保责任落到实处,基本形成了镇、村齐抓共管计生的工作局面。
3、夯实基础,抓好长效落实和信息化建设。通过努力,对历年来手术欠帐、政策外怀孕对象及生育对象进行集中清理,目前长效欠账已全部落实;对全员人口基本信息和流动人口进行反复清理、核查,做到不重不漏,及时更新,不断提高WIS数据质量。目前,生育秩序得到较好转变,政策符合率和期内长效落实率也明显提高,基础信息也更为准确。
4、优质服务,提高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水平。重点开展国家免费孕前检查,降低出生婴儿缺陷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到5月底全镇有47对夫妻参加了免费检查,占全年任务数的66.20%,不断增加育龄群众优生优育的意识,提高出身人口素质。
5、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倡导树立新型婚育观念。通过上门了解、群众走访,认真开展摸底登记、组织评议、资格审核,共申报奖励扶助对象25名,后经三榜四级公示、复核全部申报成功。目前全镇奖励扶助对象共计105人,特别扶助对象9人;双女户绝育对象已完成摸底登记工作,下一步将按照程序上报;镇、村财政出资为符合条件的育龄人群90人购买各类保险,合计保费达6650元;推进城乡居保优待计生家庭政策落实,使1383人受益,提高标准30元。通过以上多种途径,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惠民政策,建立起良好的利益导向机制。
6、严格管理,减少政策外出生。在做好服务的同时,尽可能杜绝和减少政策外怀孕出生现象发生,同时,也积极做好补救工作。截至目前,社会抚养费征收立案调查6例,已征收金额15500元。
三、存在问题
1、年轻人在外打工,监管困难,导致一孩早孕发现率偏低,存在不到年龄怀孕或生育的现象。
2、长效节育措施落实只能靠做工作,而且有许多妇女在外省,存在不理解不配合的现象。
3、流动人口数量多、流动频繁,动态管理性强,难度较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抓考核。对照上级计生工作考核要求,进一步完善“村为主”工作机制,优化村级计生考核方案和激励机制,切实增强镇、村两级工作责任心。
2、抓基础。一是开展好孕环检工作,特别是重点人群,切实提高早孕发现率,对政策外怀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要求人人见面,做好访视。二是信息化建设,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协调,确保交流平台运转正常,信息上报及时准确。三是充分调动和发挥组级信息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早孕发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