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1

【关键词】间歇性神经病;护理

一、引言

间歇性精神病的发病原因大多是由于精神受到重创,病人本身无法自行调解,产生心理障碍。间歇性神经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间歇性神经病患者有时候精神正常,具有正常的辨别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而病发的时候精神则会处于错乱的状态,没有判断力和行为控制力。正是这种特殊的病症使其在护理上要求很高。所以我们医护人员要对不同病因的患者作出有针对的治疗和护理。

二、间歇性精神病的发病病状和发病特点

间歇性神经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患者的精神状态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患者的头脑能够保持清醒,具有正常的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在病发时的,就会丧失了辨认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就是说其精神病症是处于间断性发作的状态。间歇性精神病症状的具体表现在联想、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障碍和其他的常见精神症状。患者症状表现是情感淡漠、迟钝、不协调、倒错或自笑等。在思维上出现思维松弛、中断、涌现、倒错以及一些破坏性思维及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在活动上患者易出现少动、孤僻、冷漠被动、退缩、对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与社会功能概念下降,出现一些离奇行为间歇性神经病是危害人体正常活动的一种严重疾病,对患者、患者家庭及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和危害。

三、间歇性神经病的护理

1、安全护理

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我们医护人员的第一要务,而对于间歇性神经病患者来说,在其发病阶段,其本人已经处于大脑失控阶段,没有正常的判断力和控制力,会出现自杀或者伤人的现象,无论对患者还是其家人都有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护理的第一要务就是保证患者及其周围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其病发阶段我们要保证患者及时用药,及时控制病发症状。在患者出现暴力抵制的反应时,可以强制使用镇静药物,保证患者及他人的人身安全。

2、心理护理

间歇性神经病患者,由于其本身疾病的原因,会受到来自社会、朋友、自己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问题随时会导致患者的疾病暴发。所以心里护理要贯穿整个间歇性神经病患者的治疗阶段。在心里护理上,我们首先要从护理患者的人员开始,护理患者的人员要有一定的素质,不要因为患者的病情,出现对患者厌恶、反感的态度。在护理时要经常用温柔谚语,和蔼的态度,恰当的行动来表现你对他的关怀和挚爱,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对于患者明显脱离现实的想法,不要试图去说服他,更不要同他争辩或嘲笑他,可以在其正常阶段要让其知道自身的一些情况,帮助患者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并鼓励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要让患者过分脱离社会活动,要让其参加简单的劳动、温馨的社交活动等。不论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了多么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加以鼓励,来帮助患者重建的自尊和自信,对于其犯的错误,尽量避免抱怨和责备。通过感受正常的社交活动,简单的劳动,让其感受到社会的认可,缓解其心理上的压力。

3、日常护理

间歇性神经疾病患者的患病时间长、周期不规律,需要长期的进行日常护理,来保证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在护理是要遵守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到谨遵医嘱,保证患者按时服药。间歇性精神病的治疗过程是比较长久的,患者就算处于康复期,还是要接受药物的维持疗的,患者和家属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不要因为病情得到很好的治疗之后,就擅自调整药物和停用药物,这样很可能会造成病情恶化,患者和家属都要谨记这一点。

其次是适量的运动和锻炼。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日常生活的锻炼,逐渐让患者在康复之后慢慢融入社会,这种生活锻炼方式也是能够很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

再次是在护理时避免患者受到精神刺激。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注意到影响患者的外界因素,避免精神和心理刺激,外界的精神刺激对间歇性精神病患者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直接引起患者复发,造成严重的后果。

然后是饮食上要注意多补充营养。间歇性精神病的饮食护理是能够很好地调养患者身体,通过营养物质的补充,对患者身体各项技能进行调理和疏通,使患者的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这也是能够很好地防止患者复发的。

最后是安全上的护理。保证护理期间患者不要出现在危险的场所,一些危险物品也不要出现在患者居住的环境内,确保患者的安全。

4、护理上家人的注意事项

间歇性精神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其发病反复无常,家属需要逐步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家人要增加一些精神卫生的知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安全管理、心理支持等能够能增强病人的防御功能的措施,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减轻其焦虑、恐惧、不安等负面的情绪。家人要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不要因为其带来的负担在病人面前表现出不满、厌恶等态度。要为他的某些病征作出解释,对他担心的事情提供保证。要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在病人症状明显或病情不稳定的阶段,要有专人看护,有严重自杀企图和外走观念的要不离视线,一切对病人生命有威胁的物品不能带入病人的房间或活动场所。

四、结语

精神病作为一种精神心理上的疾病,护理的要点自然更要从心理护理着手。关于精神病相关护理问题,精神病护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心理上的安抚,身边亲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的冷漠甚至歧视都会让精神病患者雪上加霜。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我们需要也应该去主动关怀那些精神病患者,用我们的温暖给他们送去康复的福音!

参考文献

[1] 林文华,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分析与改[D],2011(5):25-25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2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防治;信息化管理;实践;探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精神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同时精神病患者对他人和自身造成的伤害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因此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康复等问题亦然成为了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问题,此外随着其对社会公众造成伤害的影响程度愈来愈大,其也成为了影响公众健康、卫生等社会问题,因此精神病的预后不仅是当前社区的重点服务对象,也是政府部门的首要公共卫生服务的重大项目[1]。我市制定了对于加强全区精神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的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强化社区管理、构建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各类人群的自我防护能力,建立和完善长效运行机制”的精神病预防工作要求。故此,本工作单位北京市上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我市其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神患者的三级管理网络及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于去年年底进行了本社区内的精神患者的摸底调查,对精神患者的初步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切实可行的随访工作,其总结和探索如下。

1 社会精神病防治管理体系

1.1社会支持 精神病是一个特殊的病种,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因此精神病调查工作的开展也自然而然会涉及到多种社会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协助[2]。对于社区服务中心及下属的卫生系统而言,建立卫生、民政、公安和残联等多种系统组成的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小组,对精神病患者的规划和协调进行推动性的展开,同时需设立下属的办公室进行日常工作的处理和调查。

1.2业务实施体系 在对精神病的业务可以分为3个等级,并在区级地区设立专科医院,由于我中心属于本市的城区近郊,故而其可作为全区的精神病的防治和管理的工作中心办公和汇总地点,对其下属的精神病防治而言,区级的疾病预防中心可作为我区全部精神病患者业务指导的管理中心,而同时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区的二级管理中心,因此此地应有精神病防治医生和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如重性精神患者管理、精神患者病态行为危害的预防和处理以及辖区精神患者信息管理[3]。医院护理干预主要是目前临床中精神病患者在医院内接受的常规护理,社区护理干预主要以基层社区为主,定期组织护士、医生等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心理、生理干预,家庭护理干预则是以患者的家属为主,通过鼓励患者多关心、照顾患者,同时对患者正确的康复护理,以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4]。而最为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立为一级防控业务,其主要的工作职责为对精神患者的发生、随访和预后的管理与记录等。

1.2.1确定患者社区护理管理等级[5] 根据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分级管理标准,社区精神病患者划分为4个社区护理等级,不同的护理等级有不同的随访要求,以便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措施。根据社区精神病患者分级管理标准,一级管理:疾病发作期、治疗期,住院期间请假出院观察者,6个月内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6个月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安定行为者。二级管理:经过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超过半年但仍需要治疗,连续>半年且≤2年未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连续>半年且≤2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病情稳定但拒绝治疗者。三级管理:病情稳定超过2年,自愿接受治疗者;连续>2年且≤5年未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连续>2年且≤5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四级管理:经过系统治疗,病情达到痊愈且已停药,连续5年未发生对社会、家庭及自身不良影响者。

1.2.2患者随访管理内容 患者一般情况: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个人生活自理情况;精神症状:阳性、阴性、自知力评估,期间有无危险行为发生及次数、性质;精神疾病治疗情况:用药名称、剂量、用法,依从性及用药效果、不良反应表现;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及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用药依从性,治疗副反应;康复指导:个人生活能力训练,家庭职能训练,社会交往训练,学习劳动训练,职业功能训练;心理护理及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心理支持与疏导,疾病知识及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患者情况变动:走失,住他处,迁出,死亡,管理级别更改,转介措施(转诊流程、转诊目的地),药物名称、剂量、用法。

1.2.3随访方式[5]

1.2.3.1上门入户随访 社区护士定期或不定期(根据患者需求)走进患者家中,按随访管理内容对患者及监护人进行访视。

1.2.3.2集中访视 社区护士定期(1次/月)到社区固定地点集中访视,允许部分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家属参加,集中访视同时开展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1.3疾病资料信息系统 我国针对精神病康复治疗编制了精神病防治康复手册,因此各级和各区的卫生服务站应该为每个管辖区域内的精神病患者建立个人的管理手册,并且此手册应该由各个社区的医生进行妥善保管并按时对手册内容进行随访更新,做到认真填写和完善每位精神病患者的档案记录,在每次随访中也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诊疗情况、服药情况和康复措施等信息进行管理,对患者的走失、迁出、进入、康复及复发肇事等具体项目进行核查,并交由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相关信息的电子记录和管理。在进行各级的治疗的完善同时对电子化资料的更新与管理业应不断的更新,实现网络化管理与基本管理二者一致,同时应借助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对社区管理的信息完善化和简便化[6]。争取做到三级管理井然有序,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去管理体制的制度化运行。

1.4医疗救助体系 根据我区人民政府对去辖内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工作的要求和体现党和政府对我区弱势群体的关心与关爱,本社区服务中心实行对精神患者的免费医疗救助,对经济困难者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在此基础上本社区服务中心又制定了贫困经济困难患者免费药物领取管理意见,本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免费药物的在此救助,即对医疗救助减免后的自负部分,由区精防经费列支减免,实现了贫困精神患者住院全免、门诊患者每人每年减免定额管理。

2 问题与对策

2.1精神病患者的检出率偏低 对我区的精神病患者的在档人员进行统计分析,我区的精神患者的检出率仅为2.7%,故而应该加强对患者检出率的提高。本中心属于社区服务中心范围,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故而其就诊人数较少,此外对院内人员的统计也较为落后,因此对本中心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系统的管理是可增强其有效控制率,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对患者的就诊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把握,为后续的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要发挥本中心这一基层卫生组织的作用,与民政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村(居)委会作用,及时掌握辖区内的精神患者情况。

2.2日常监护工作不到位 从当前统计的数据来看,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随访情况结果显示其精神病患者并没有进行及时的随访,故而对患者的观察还不到位,因此也不能全面的掌握患者的康复信息,因此在考核各个医疗卫生服务时对患者的随访及信息的电子化处理也应该加强,同时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变动及日常的检查不合理,因此建立清楚的台账势在必行。

2.3医生对防治专业知识匮乏 精神病的防治工作应从2005年开始实施,精神病医生由于是其他科室的医生兼任,因此其对专业的精神病知识的了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同时这些医生对精神病的防治等问题的也研究也有待提高,因此开展精神病医生的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研究也是势在必行的,务必做到每年举办4次以上的学习和专业培训,同时提倡自学精防专业知识,提高精防工作水平,同时各个服务中心要保证精防医生用于精防工作的时间。

2.4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难度大 精神病患者分布范围较广,有些精神患者,特别是情感障碍性精神病及青年精神患者,他们不愿意公开患病情况,对社区医生上门表示出很大的反感,对其工作极其不配合,对于这部分患者的建档和管理还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Lechner S C,Whitehead N E,Vargas S,et al.Does a community-based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ffec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black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onographs,2014,2014(50):315-222.

[2]Korten N C,Sliwinski M J,Comijs H C,et al.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memory function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ults[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14,28(5):626-633.

[3]Chang E T,Wells K B,Gilmore J,et orbid depression and substance abuse among safety-net clients in Los Angeles:a community participatory study[J].Psychiatric services,2015,66(3):285-294.

[4]谭焕君,朱艳清,顾慧英."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改善社区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11-13.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3

[关键词] 心理护理;精神病;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088-02

心理护理是研究护理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患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影响或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康复,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其形式有意识心理护理和无意识心理护理。有意识心理护理是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设计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无意识心理护理是指护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护理人员的一切言谈举止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心理护理对精神疾病的防治、转归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如何做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3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24例精神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3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66岁,年龄40岁以下17例,40岁以上7例,平均年龄(34.71±2.9)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7例,中学5例,文盲12例;职业:工人8例,农民10例,干部6例;婚姻:已婚11例,丧偶10例,离异3例。病程2个月~10年。本组患者均无严重躯体疾病及智力障碍,均能理解调查问卷内容。

1.2方法

采用自制的心理需求自评问卷对入组患者进行调查,每项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十分不满意5个等级。内容包括患者对着装的要求、护理人员形象和态度、治疗效果、护患沟通、医院环境和娱乐生活等。最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1]。

1.3心理护理的方法

1.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尊重、理解患者,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不断变换交流方式,提高沟通技巧,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进行精神卫生常识教育,组织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教育,讲解精神疾病知识,使他们知道某些治疗的必要性,而不是有某种“特效药”或“断根药”,消除误解、恐惧感,用真实的事例去说明,以消除顾虑[2]。开导、关心、同情患者,有悲观情绪的家属常表现为唉声叹气,这时护士要耐心地进行解释开导。在家属来访时,护士要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对家属的同情。在心理教育时,除对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作解答外,对有关康复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要作指导,如对观察病情、药物反应的处理、复发的征象、作息时间的安排、饮食的注意事项、何时复查等问题进行指导[3]。

1.3.2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要从心理上使患者接受患病的现实。要尊重患者,不歧视患者。也只有尊重患者,不歧视患者,才能真正做到关心、体贴和帮助患者。患者也才能感到家庭的温馨。要关心患者的日常生活,帮助患者坚持按时服药,经常到医院复查;生活要有规律。要让患者在家庭得到温暖的同时,还要学习一定的工作、生活技能,对患者要有耐心。还要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体贴、鼓励、支持患者;在服药方面,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患者,在其他方面,如一般日常生活、个人卫生、一般工作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患者,不能因为患者患病,就什么活也不让患者干,而由家属全部代劳,这样对患者没有任何好处,使患者失去学习的机会,结果是患者的社会功能得不到恢复和重建。

1.3.3出院指导要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作、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在家人的看护下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与社会接触,多与他人交往,提高生活情趣。多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但不要过于疲劳。不宜参加剧烈运动,不要观看情节过于悲伤或惊恐的电影或电视。对睡眠障碍、情绪不稳、烦燥易怒等不良情况,及时找医生反映,作进一步检查和处理,以防复发。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定期复诊。

2 结果

本组24例精神疾病患者经临床治疗、护理后,有效控制了病情,问卷调查结果为满意率达82%。

3讨论

应用精神病理论及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家庭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执行到位,可使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重新走上社会、融入社会,起到积极作用[4]。患者应在家人的看护下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与社会接触,多与他人交往,提高生活情趣。多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但不要过于疲劳。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作、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患者要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家人要注意患者的饮食,不吃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最好不要抽烟、喝酒、饮咖啡或浓茶。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不宜参加剧烈运动,不要观看情节过于悲伤或惊恐的电影或电视。对睡眠障碍、情绪不稳、烦燥易怒等不良情况,及时找医生反映,作进一步检查和处理,以防复发。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定期复诊。

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运用医学心理知识,引导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沈渔屯.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2]张黎明.临床心理护理方法探讨(上)[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73.

[3]谢爱凤,裘雅贤.称谓是沟通护患关系的桥梁[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4):74.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4

心理学认为,人格包括四个方面: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客体。由于疾病的原因,精神病人的人格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从而不能自如地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精神病人更应该受到保护,人格得到尊重。这不仅反映了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而且对建立良好的护惠关系,促进疾病的转归及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

尊重病人的人格,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维护病人生命和健康的权利。第二层:尊重别人的意志和选择。第三层:尊重病人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和实现。临床护理工作中,尊重精神病人人格,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冷落、鄙视和训斥病人

受疾病影响,精神病人的情感、思维、意志行为往往脱离现实,变得古怪、荒谬、不可思议。这时侯病人很难与外界进行有效的心灵交流,其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与关心,工作中切忌用冷淡、鄙视、训斥的态度对待病人。

2.耐心倾听病人的陈述,满足其正当要求

精神病人的言语有些属于病态思维导致的胡言乱语,也有些属于正常的生理或物质方面的需求,要正确区分。对于病人正当的需求,应尽力满足,让病人人格得到尊重,使其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康复。

3.对治疗过程中的资料保密

帮助病人重返社会,是对精神病人治疗的目的。随意公开病人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不仅违反了保守医密这一医德要求,也损害了病人的社会尊严,严重背离了使病人重返社会这一治疗目的。因此,护士应对病人个人情况保守秘密。

4.协助、监督病人的日常生活

由于疾病原因,精神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差,饮食、穿衣和排便都需要特殊照顾。协助病人的日常生活,不仅是医疗护理的要求,也体现了对病人人格的尊重。对那些生活懒散的病人,略带强制性的督促,使病人自觉料理日常生活,是恢复病人生活能力的治疗方式,同时也是恢复其尊严的一种方式。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5

【关键词】 长期住院老年精神病; 糖尿病;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9-0087-02

doi:10.14033/ki.cfmr.2015.09.04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发生改变,社会心理应激事件的增多,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两病均为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由于两病并存,使患者病情更加复杂,治疗和护理难度加大。患者对疾病缺乏自知力,病程长,因此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是管理和治疗糖尿病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而长期住院的老年精神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极低。这就要求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2011年5月-2014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老年病区住院患者中的19例长期住院老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老年病区2011年5月-2014年9月长期住院治疗的19例老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60~81岁,平均68岁。精神分裂症13例,老年痴呆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3例,焦虑症1例。6例食欲强,3例常将大小便解于裤子上。

1.2 护理方法

1.2.1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治疗措施,有利于减轻体重,缓解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的严重程度,也可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1]。合理控制膳食能有效的缓解和控制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症状,控制总热量,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改善血糖、血脂、保持体力是糖尿病治疗的原则[2]。宜给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多吃粗粮、豆类和蔬菜,限盐、戒烟酒。患者自知力缺乏,自控能力差,长期封闭管理,家属来医院探视次数少,加上糖尿病饮食控制和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导致进食欲望增强。而一部分患者因病程长产生消极情绪,担心进食会引起血糖升高,出现少食或拒食。应让患者了解合理控制饮食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加强管理,定时定量进餐,合理分配三餐热量。设糖尿病餐桌,专人看护。对食欲增强的患者防止暴饮暴食、抢食;对进食较少、拒食的应耐心劝食、鼻饲,并经常与营养师联系,尽量提供能促进患者食欲、营养丰富的食物。对于患者自己购买和家属带来的水果、点心由工作人员检查后交总务护士统一保管,在两餐之间定时(每天14∶30)定量发放,并在工作人员看护下进食。

1.2.2 健康宣教 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3]。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达标率,减少并发症患病率、住院率和死亡率[4]。通过多种方式(专题讲座、宣传手册及图片专栏等)达到宣教目的。患者年龄大、自知力缺乏、记忆力下降,接受知识能力差,应将疾病相关知识、用药注意事项、适当运动锻炼及饮食控制的重要性穿插于日常护理工作中,每次宣教内容要少,并反复宣教,为患者提供适合个体的健康教育处方,内容具体、细致、通俗易懂。同时做好家属的宣教。对沟通困难的痴呆患者还要做好护工和陪人的健康宣教。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明白坚持合理用药、适当运动锻炼及合理控制饮食对疾病治疗、康复、预防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3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其可以清楚地反应患者现阶段内的血糖浓度[5]。定期监测血糖,准确的血糖记录是医生观察治疗效果、调整用药剂量的关键依据。护士要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强调不能在检测到几次血糖正常后就认为可以停止测血糖或减少用药量甚至停药。应定时、定期监测血糖,按医嘱使用降糖药物。对血糖控制好的患者给予鼓励,继续保持;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查找原因,尽快改善状况,积极预防并发症[6]。

1.2.4 生活护理 患者年龄大,病程长,因患精神疾病和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大部分患者懒散、被动、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抵抗力降低,故应加强生活护理,督促按时起居,定时督促协助患者用温水洗澡更衣每周1次,督促协助患者用温水洗脚每天1次,注意洗澡和洗脚前一定要用手或温度计试水温,因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对温度的感觉能力下降。做好足部护理,冬季注意保暖。协助患者修剪指趾甲(与指趾端平齐)。穿着棉质宽松衣裤及鞋袜 ,经常检查患者足部情况及有无皮肤破损。长期卧床的患者,做到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发生。对经常将大小便解于裤子上的患者,应加强巡视,督促入厕,因无法及时上厕所而将大小便解于裤子上,应及时协助患者清洗更换。有视物模糊时减少活动,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及安全照顾。

1.2.5 心理护理 老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因其自身疾病因素会产生许多不良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等。加之患者年龄大,病程长,长期住院与家属相处时间少,部分家属很少到医院探视,让患者有被遗弃感,加上长期服药与糖尿病饮食控制,患者便产生消极情绪,影响血糖控制。因此,护士要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耐心解释、主动倾听患者主诉,并向其说明焦虑、紧张可使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升高,影响治疗效果;说明糖尿病虽然是终身性疾病,不能治愈,但可以控制;让家属多到医院探视,让患者感受到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关心、支持,使其尽快消除不良心理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7]。

1.2.6 药物治疗护理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通过降低血糖来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8]。老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大多数对治疗的依从性差,护士应掌握常用降糖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的药名、用法、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患者讲解相关治疗药物的作用、用法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出现副作用时的处理方法,告之坚持长期用药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坚持合理用药、加强遵医行为、定时定量服药、正确对待疾病。同时,护士要认真查对处理医嘱,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及注射胰岛素,服药看服到肚,防止假服药及藏药、扔药。以确保疗效、防止意外。同时严密观察用药后反应、药物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安全。

1.2.7 康复训练 由于患者长期住院接受治疗,主动性缺乏,意志减退,社会功能退化,应鼓励患者起床时自己整理床上用品、床头柜,督促每日参加工娱疗活动(听音乐、读书、看报、下棋等),促进社会功能恢复。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剧烈运动,应以有氧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为主,适当的运动锻炼(每天上午或下午饭后1~1.5 h后,带患者到户外散步30~40 min),可以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加速脂肪分解,改善心功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老年痴呆患者活动时一定要有人陪同,行动不便的患者可在室内或床上活动。运动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2 结果

19例住本科室治疗的老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和采取及时合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病死率为0,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血糖控制理想,皮肤完整性好,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存质量提高,能积极配合治疗、进行康复训练,很好的坚持糖尿病饮食。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属也增加了探视频率。

3 讨论

老年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病,易反复,随着病程的迁延和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患者出现退缩、活动减少、肥胖等,均可引起血糖水平增高。而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需终身治疗,由于治疗时间长,经济负担重,加之大多数患者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恐惧等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将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与血糖的控制水平[9]。控制血糖浓度是治疗本病的核心,这就要求护士给予患者支持性心理护理和针对性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坚持长期药物治疗与糖尿病饮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讲解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掌握合理饮食、合理用药、合理运动及监测血糖等相关知识,提高对疾病防治的信心与治疗依从性。

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学习,熟练掌握老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治疗和护理的相关知识,严密观察病情,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如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血糖监测、用药护理、康复训练等,加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遵医行为,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颖.健康教育对精神科住院患者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212.

[2]姚兰,贾竹敏,吉晖晖.浅谈糖尿病临床健康教育重要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48-149.

[3]杨广声,钱东丽.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4):219-220.

[4]黎艳,李莉,汪晓红,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2型糖尿病治疗达标率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10.

[5]江中秀.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观察分析及护理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7):93-94.

[6]潘超莲.非药物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8):98-99.

[7]刘凤茹,杨玉欣,张德梅.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同类型心理障碍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80-82.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6

关键词:精神病;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72-01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一系列精神行为异常。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之一。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血管持续痉挛或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突然发生阻塞,局部心肌由于血供减少或中断而发生缺血坏死,如缺血在20~30min以上,即为AMI。以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WBC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为临床特点。为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时,应争取及早发现,及时抢救,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率。所以,做好护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现将精神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急性期监护

应用监护仪进行连续的心电、血压、呼吸的监测,早期发现和处理AMI的并发症,检查和补齐急救车内的各种抢救物品。保持病室环境空气新鲜,室内安静,温度光线适宜。

2卧床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一环,在发病的急性期(10天~2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减少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预防压疮,给患者睡气垫床,避免过度翻身。一切日常生活均由护士协助完成(如洗脸、刷牙、吃饭、大小便、翻身等)。而对于精神病患者,有时行为紊乱,不听医护人员的安排,可能四处活动,这就需要加以适当约束。如无并发症者第2周可在床上活动,第3周可下床在室内活动。在急性期谢绝探视,以免心情激动诱发心律失常。

3心理护理

患者总认为自己病情严重,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悲观心理等,医护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增强他们康复的信心,安慰病人不要失望,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使其树立乐观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但要告诉患者应该知道的病情,讲明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治疗AMI措施有了进步,患者在心电监护下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获得及时处理,使患者得到安慰,有一种安全感,取得患者的信任,使他们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的康复。

4合理氧疗

梗死的面积决定于心肌缺氧的程度。急性期给患者高流量吸氧,氧流量6L/min为宜。吸氧后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减轻疼痛,早期应用有助于缩小梗死面积,待疼痛减轻,休克解除,可降低氧流量3~4L/min,维持1~2天。老年患者鼻黏膜脆弱,宜用鼻塞法吸氧。保持各管道的通畅,妥善固定,防脱落,扭曲和堵塞。严格无菌操作。及时协助患者排痰,给予超声雾化等,防止逆行感染和坠积性肺炎等。

5镇静、止痛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疼痛是最早发现的症状,多突然发生,呈持续性心前区疼痛,使患者产生一种焦虑心理。胸闷或胸痛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肌缺氧加重,促使梗死范围扩,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因此迅速止痛极为重要。特别是精神病患者,及时镇静还有利于精神紊乱症状的控制。护士应严密观察,让患者卧床休息,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镇痛、镇静药物。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使患者从不良的心态中解脱出来,配合医生治疗。

6饮食与大小便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饮食上要给予低热饮食,少食多餐,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因病人多卧床,心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故应给病人进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饱食,导致心衰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急性期为了防止便秘、腹胀,保持大便通畅,3~4 天内应给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病情稳定改为半流质饮食,也可口服缓泻剂,以减轻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导致死亡。

7严密监护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三大并发症的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护士应每15~30min测P、R、BP1次,记录24h出入量;做好心电监护,注意心音、心率、心律、胸痛的变化。同时,保证输液通畅,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抢救药品及时输入体内,并同时注意输液速度(20~30滴/min),纠正电解质紊乱。

总之,随着监护及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进展,对精神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制定合理治疗和护理措施,精神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的病死率已逐年下降。通过给病人系统的护理,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仅满足了患者的身心需要,而且还能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其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