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范文1

【关键词】 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171-02

〖HJ1.6mm〗临终关怀护理就是让癌症病人在有效的时间内安详地、舒适地、有尊严而无憾地走到生命的终点。它的目的是以整个人为对象.在生理上解除肉体痛苦、心理上缓和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社会上使其具有社会成员自觉感,从而使其提高生存的生命意义[1]。它不仅是针对病人个体,同时要为临终者的家属提供心理、社会及精神上的支持,使他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和适应。

1 临床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9月本科共收治晚期肿瘤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9―88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肺癌6例.食管癌7例.胃癌3例.结肠癌7例.肝癌7例。

2 临终关怀护理的实施

2.1 用心理解病人:临终病人就要走到人生尽头,其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对未来恐惧使他们失去自信和自尊。对晚期癌症病人治疗要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以支持病人、理解病人控制症状与全面照护为重。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克服一切困难.为病人合理需要提供服务。

2.2 必要时告知患者真实的信息:提供真实信息的原则是希望和诚实,医务人员在了解患者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告知患者病情及相关各种真实信息,但要使患者保持对治疗的期望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要避免漠不关心,闪烁其词或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30例患者中有22例由医务人员告知患者病情,另外8例由患者家属告知患者病情,患者均能够接受和配合治疗护理。

2.3 做好疼痛的护理:晚期肿瘤患者70%左右以疼痛为主诉,其中50%属于剧烈疼痛,及时发现、解决患者的痛苦甚为重要。通常患者的疼痛是由肿瘤压迫或直接侵犯神经所致,但有时会由心理因素引起,护士可采用暗示疗法、放松技术听音乐分散注意力或按摩病人疼痛部位,以缓解肌张力,帮助病人减轻疼痛。采用上述方法无效时,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物治疗癌痛五要点,即口服、按时、按阶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进行止痛治疗,以达到使患者夜间睡眠时无痛、白天休息时无痛、日间活动时无痛,真正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病人的疼痛主诉要表示认同,尽快评估并处理。按时给予止痛药,而不是等到疼痛后才给药,即下一次给药应在前一次给药剂量药效未完全消失之前给予,保证止痛效果。观察并掌握病人疼痛的规律,亲自看病人的服药,不可强调成瘾而拖延或漏给药。

2.4 尽量维持病人心中生存希望: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表情,神态,眼神.体态姿势和非语言行为。探求了解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做好心理诱导,使其以最佳心态.乐观,愉快的心境对待死亡。

2.5 消除自卑心理,确立生活信念:晚期癌症病人渴望得到社会关爱,希望得到亲人尤其是配偶的关怀和爱护。他们害怕孤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不希望亲人离开。我们采用允许家属或朋友陪护和探视,满足他们生命最后时刻与亲人朋友一起度过的愿望,不让他们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2.6 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对癌症患者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意义,医务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并适时运用。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安慰等方式,与患者进行语言或非语言交流,让患者对疾病始终抱有希望和信心;积极开展有意义、有快乐感的活动,如听患者喜欢的歌曲,跳节奏舒缓的舞步,或做一些简单的肢体运动,鼓励患者及时表达或发泄自己的负性情感;重视家属及社会的作用,可通过治疗效果较好的病友讲述其治疗过程及效果,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针对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不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工作。

2.7 鼓励并指导患者家属参与护理工作:除了为患者提供精心的护理外,亦应重视其家属的作用。家属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性格最了解,在患者的内心深处,家属的关心和照顾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应鼓励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如与患者共同回忆美好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趣事;家属尽量多抽时间陪护,护士指导其做好基础护理,如喂饭、翻身、按摩等,让患者感受亲情的力量,从而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2.8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修养环境: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病痛的折磨,身心备受煎熬,在护理工作中尽量为其安排空调、浴室及卫生间齐全的小房间,根据患者的性格、喜好布置病房,可摆放绿色植物、花卉、盆景并允许家属陪住及自带生活饮食尽量由家属准备患者喜爱的食物,保持病室安静、整洁。

3 结果

30例临终病人均平稳地度过临终期,在有限生命岁月里充满温情的气氛中,感受温暖和爱.安详,舒适,有尊严地离开人世。经过精神支持.临终病人家属的悲伤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非常满意。笔者深切体会到肿瘤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与依赖,希望与更多的同行一起努力,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在患者消极失望时给予其信心,在患者充满希望时给予其鼓励,在患者平静面对死亡时给予其尊严,使患者和其家属始终都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情,从而能共同坦然面对死亡。

4 讨论

4.1 晚期肿瘤的病人一旦被确认为临终状态,应该以病人需要为中心的全面照料为根本点,以提高病人生命质量为目标,同时使家属的健康得到维护.虽然患者疾病已无法治愈,但仍拥有生命、有痛苦、恐惧和需要,需要更为特殊的关怀和照顾。首先要解除患者痛苦,痛苦绝大部分由疼痛和对死亡的恐惧引起,联合止痛方法可以缓解90%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帮助患者和家属建立正确的死亡观,情感援助和悉心照料能缓解对死亡的恐惧,让患者平静的接受死亡过程。其次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生命质量评价标准包括患者身体感受,内心体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观满意度。临终关怀目的是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减轻疼痛折磨、有尊严、有亲人陪伴的生活环境,让患者与亲人共同温暖生活,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平静、安详走向人生的最后旅程。

4.2 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常规镇痛治疗并不能使疼痛完全缓解。这就需要我们护士对临终病人护理的重点从生理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要求护士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注重自身素质修养,掌握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培养良好的业务能力、分析能力和应激能力,帮助病人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生与死,使病人在精神与躯体痛苦的双重压力下,生理、心理得到最适当的安慰和满足,从而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全身心护理上。护士用自己娴熟的技术、亲切的语言、良好的服务态度、人性化的护理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使临终者能信任护士的工作配合治疗享受着每一天;通过临终关怀护理再现人情味,使临终者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最后一刻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比较舒适而又无痛中死去,达到死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的目的、真正达到安详、舒适,有尊严地度过人生最后阶段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范文2

【摘要】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由于脑血管壁粥样硬化,致使血管壁狭窄,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血压升高等诱因的影响下,造成脑血管破裂,产生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导致病人剧烈的头痛、喷射性呕吐、昏迷和偏瘫。因本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并发症多,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我院多年来收治脑出血病人100多例,在护理此类病人中,笔者有几点切身体会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 中老年;脑出血;护理;体会

The middle and old aged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 nurses the experience

LIU Guo-rong

【Abstract】 the cerebral hemorrhage is middle-aged person's and old person's common disease, the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the senior citizen as a result of the blood vessel of brain wall gruel type hardening, causes the blood pipe wall narrowly, in the mood excited, mental strain, the blood pressure rises the higher cause under the influence, creates the blood vessel of brain to burst, has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pressure to advance with hydro-cephalus, causes the patient fierce headache, to spray the nature to vomit, the stupor and the hemiparalysis. Because this sickness sends, the mortality rate critically ill high, the illness complication many, nurses the work especially to be important, my courtyard for many years has admitted the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 more than 100 examples, in nurses in this kind of patient, the author has several points of intimate understanding to refer for the colleagues.

【key word】 middle and old age; Cerebral hemorrhage; Nurses; Experience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的出血,多发生于高血压患者,具有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脑出血中医称为“中风”,属“中脏腑型”。以突然昏倒,神志不清,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至失语,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评估病情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病人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等方面作出病情的初步评估,明确护理要点,配合医生抢救处理,使病人尽快脱离危险期。常见的脑出血死亡原因为脑疝及肺部感染、出血等病。若发现患者意识不清,呕吐频繁,瞳孔先是短暂缩小继而进行性散大,光反应迟钝,血压急剧升高,脉搏徐缓,呈潮式呼吸等,既为脑疝前期症状。若出现深度昏迷,双侧瞳孔散大,严重生命体征紊乱,临终前呼吸衰竭.心跳停止,既为脑疝形成。应考虑病情恶化,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挽救生命,避免死亡。

2 根据病情,制定护理计划

2.1 急救期护理要点

2.1.1 脑出血一般发病急,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到达急诊室后即应积极抢救,减少搬动,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严密观察神志与呼吸情况,防止呼吸道阻塞引起窒息。

采取如下措施:(1)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分泌物,防止口腔感染及肺炎。脑出血因颅内压升高而频繁呕吐者在急救期间取侧卧位,采用引流方式进行气道引流。(2)气管内的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或吸出时,给予雾化吸入,以利排出,必要时行气管切开。(3)每1~2h翻身拍背1次。病人平卧位时,头偏向一侧,以利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排出,及时清除呕吐物,防止误吸发生窒息。(4)有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的患者,及早插胃管鼻饲。(5)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输注20%甘露醇250-500ML,以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是急救期间的有效治疗手段。(6)常规头布置冰袋、冰帽,可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脑细胞缺氧,头部降温还可防止继续出血。

2.2 预防褥疮发生:脑出血病人多伴有昏迷和偏瘫,最易发生褥疮,应采取如下措施:(1)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渣屑。(2)有大小便失禁病人,及时清除排泄物,便后用温水擦洗外。小便失禁者给持续导尿,每日做会护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干燥,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缺血表现。(3)床垫软硬适度,骨突出处加放棉垫气圈。(4)每1~2h翻身1次,动作要轻,避免推拉硬扯。防止擦伤皮肤,容易受压部位经常按摩。

3 恢复期的护理

脑出血患者度过急性高危期,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包括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的恢复。

3.1 肢体功能恢复:(1)针对不同的病人制定不同的康复锻炼计划,指导并督促病人按计划锻炼。(2)加强肢体被动活动,鼓励病人主动地进行肢体活动,进行肢体收缩锻炼。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活动强度由轻到重,根据恢复程度,循序渐进。(3)进行肌肉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肢体保持功能姿势,防止肌肉萎缩,造成畸形。配合针灸、穴位注射效果更好。

3.2 语言功能的恢复护理:鼓励病人多说多练,从字开始,到词、到句。病人取得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适时增加难度。发动病人周围的人与其对话,给病人创造一个锻炼的环境,以利语言功能恢复。

4 重视饮食护理

脑出血病人经治疗三天后,仍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混合奶,每日2500-3000ML,分8-10次注入,每次250-300ML,诸如是速度勿快,避免反吐。并要保持温度适宜,温度太低易腹胀。对从未进奶病人可在奶中多加些蜜糖,以免腹胀,并能保证足够的营养。此外要注意预防并发症。

5 心理护理

5.1 注意病人心理:清醒后病人因偏瘫或失语,生活不能自理,常烦燥不安,恐惧害怕,悲观失望,护理人员应从关心爱护,细心护理和耐心解释,充分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人心理状态,耐心与病人交谈,使之对本病树立正确的认识并配合治疗,安全渡过危险期。

5.2 注意家属心理:由于病情危重,家属多恐惧紧张,加上陪护时间长,精神压力大,在病人面前流露出焦虑情绪,引起病人情绪波动,可能加重病情。因此要安慰家属并给予健康的心理指导,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6 结论

脑出血病人的预后不佳,但是能得到良好、正规合理的护理,预防并发症就能减少死亡率。认真观察病情加强护理工作非常重要,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过程中,应及时评价,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找出新的护理问题,制定新的护理计划,同时,护理人员,家属,病人应相互沟通,相互联系,共同努力,以最优质的护理质量,最大的情感支持,使病人最大程度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任永红,杜成佳等.35例脑出血病人的整体护理体会.《西南军医》 2007 年 4 月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范文3

【关键词】下肢截肢;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81-02

下肢截肢是指对于一些下肢严重创伤、肿瘤、感染及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以手术方式切除部份或全部下肢肢体。截肢造成的永久性肢体缺失,从形体上、生理功能和心理上都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其术后护理及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1]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截肢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幻觉痛护理,残端包扎塑形护理,残端皮肤护理,残肢护理,残肢功能护理等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为使护理同行进一步了解掌握截肢术后病人的康复护理,提高和改善截肢病人术后生活质素,促进护理专科发展,本文对其护理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1 截肢术后病人心理护理

1.1 心理分析: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交流,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言语表达,情绪变化,对治疗护理的配合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病人存在自我概念的改变,不确定感,社会适应力改变。

1.1.1 自我概念的改变包括自我形象紊乱和自尊下降,患者截肢后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缺陷,影响形象,术后恢复期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2]

1.1.2 不确定感主要表现在几乎所有患者都担心失去肢体对今后的生活影响。尤其是下肢截肢后,更担心以后的生活而出现患病性焦虑。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以及病情的认识产生焦虑、恐惧及强迫的敏感性增高。

1.1.3 社会适应力改变主要表现为害怕与人交往和无助感。 截肢术后的日子里生活习惯会有所改变。截肢后往往感到前途一片漆黑,整天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内心感到无助,这种无助来自于个人、家庭和社会。

1.2 心理护理

1.2.1 大部分患者因躯体缺陷而导致自我概念降低。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热情与患者交流,帮助正确认识疾病,接受现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认识到虽然失去了肢体但同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患者方面,他们对自己的身体需要重新认识,对别人的反应也要重新评价,而且必须适应与接受这些改变,以符合其形象,才能重新适应自我概念。

1.2.2 不同程度的截肢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截肢平面越高,心理问题越重,有必要选择性向病人通报病情,介绍治疗的必要性及预后,促使病人心理转变,对截肢有充分的准备和认识,并帮助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说明截肢治疗的必要性和目的,介绍手术的具体方案和日后假肢的安装及功能重建。

1.2.3 引导病人注视残端,加强对肢体截除事实的心理感受。要针对性地疏导和帮助病人,具体分析每一个病人的性格、气质、心理特点,鼓励积极对待人生,与他们密切接触,亲切交谈、聊天,谈家庭、孩子、家乡、事业等,鼓励其振作精神,克服截肢后人格缺失,面对现实,重新选择生活目标。讨论术后假肢的选择、装配、训练等康复计划;充分发挥家庭、亲友、单位等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保护其自尊心,克服自卑心理,使之既要面对现实承认残疾,又要树立勇气战胜伤残,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2 截肢术后幻觉痛护理

截肢术后仍有已截肢的手或脚的幻觉即幻肢,发生在该幻肢的疼痛即为幻肢痛。幻肢痛多为持续性疼痛,表现为针刺痛、挤压痛、烧灼痛、痒、冰冷感,以夜间明显。幻肢痛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其可能机制为:(1)截肢后,感觉伤害的神经纤维、背根神经节细胞受到损害,从而对机械、热、化学刺激异常敏感,而致异常性疼痛。(2)截肢后周围神经损伤,脊髓突然失去外周向心性传入冲动,背角发生一瀑布性形态、生理和神经化学变化,导致背角神经元去抑制,兴奋性增高,对非伤害刺激也出现反应,从而引发幻肢痛。(3)截肢后的大脑皮层功能重组尤其是大脑皮层躯体感觉区的功能重组与幻肢痛有直接的关系。[3]

2.1 幻觉痛原因分析:主要原因包括术前疼痛控制不好,多次手术,伤口愈合不好及焦虑等因素。

2.2 幻觉痛诱因分析:主要诱因包括接触残端,排尿排便,感染,刺激,冷暴露及等因素。

2.3 幻觉痛的护理

2.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患者,理解其痛苦,使患者充分表达真实想法,通过平等交谈,使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医护人员热情耐心的态度,可使患者具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减轻不良情绪影响。

2.3.2 评估疼痛: 通过与患者交谈,对患者的表情、活动、睡眠及饮食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采用数字分级法(NRS),方法是将疼痛分为0~10分,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并将计分粗略分为三级,即轻度(3分以下)、中度(4~6分)和重度(7~10分)。[4]

2.3.3 评估病人引起疼痛的因素,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避免诱发因素,同时重视心理护理,转移注意力,调节患者的情绪。

2.3.4 给予充分止痛治疗,客观评估,认同病人感受。指导按摩残肢,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或肌松剂,必要时给予理疗针灸辅助治疗。

3 残端包扎护理

截肢术后早期残端包扎塑形对病人康复后假肢安装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残端妥善包扎,包扎前要评估病人皮肤情况,骨突处要用软棉垫保护,弹力绷带裹扎,直至安假肢为止。弹力绷带包扎不可过紧,斜形环绕,直至关节近侧。注意不能在残端近端加压,以免远端缺血引起疼痛水肿。包扎绷带的力度应有远侧到近侧渐渐减轻,尽可能把残端塑成圆锥形利于配戴假肢。[5]

4 残端皮肤护理

保持残端皮肤完好,提高皮肤耐磨耐压很重要,避免往后病人皮肤与假肢摩擦出现破损甚至溃疡。伤口愈合后,指导病人每日用中性肥皂清洗残肢,不能浸泡或在残肢上涂冷霜或油,以免软化残肢的皮肤,也不可擦酒精,酒精会使皮肤干裂。早期加强残端护理,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注意残端皮肤的摩擦,拍打,提高皮肤的耐摩、耐压。

5 残肢护理

为了预防关节屈曲、变形而延迟义肢装置时间,应随时维持正确姿势。站立骨盆应保持水平位置,患肢应尽量保持向收及自然伸直姿势。同一坐姿或坐轮椅每次勿连续超过一小。

5.1 为防止残肢屈曲畸形,应尽量保持肢体残端于伸直位。术后固定或包扎患肢时,维持残肢残端于伸展位,必要时用支具、石膏托,避免挛缩畸形。应禁忌的姿势有,不要放枕头在膝关节之下;坐轮椅时不要长时间

弯曲残肢;躺着时不要长时间弯曲残肢;不要将残肢垂放在床沿;半坐卧时不要在臀部垫枕头,以免残肢翘起。

5.2 预防残端水肿,截肢术后肢体残端可适当垫高,但应注意截肢后因肌肉力量的均平衡导致下肢截断部位以上的关节常易发生屈曲、外展、畸形,可严重影响以后安装假肢。故应维持截肢残端位于伸展位,保持残端固定于功能位,即使为了防止出血或血肿而垫高残端也不能采用膝下垫枕的方法,而应该整体抬高床尾。[6]

6 残肢功能锻炼

残肢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对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畸形及日后病人更好操纵假肢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卧床休息一周即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残肢功能锻炼在于改善截肢患者全身状态,促进残肢定型,增强肌力,提高关节活动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存留肢及假肢的功能。

6.1 残肢功能锻炼时间:术后指导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尽早床上坐起或下床进行残肢主动活动,上肢残肢1~2天可以锻炼,肢2~3天以后练习坐起。患者情况良好,术后1周开始扶拐走路。截肢的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

6.2 不同卧位残肢功能锻炼方法:分别是仰卧将身体向内旋转仰卧将患肢尽可能下压仰卧将患肢尽可能由外往内移动俯卧将患肢尽可能上举卧向患侧将患肢尽可能往内移动。[7]

6.3 残肢肌肉加强锻炼:包括有6病人双大腿夹枕锻炼大腿肌肉股四头肌舒缩锻炼直腿抬高运动患肢髋外展运动。

6.4 其它康复训练:可评估病人不同阶段具体情况指导病人站立平衡训练迈步训练步行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及上下斜坡训练。

近年来,国际上采用术后即装假肢即在手术台上,截肢手术结束后,麻醉尚未清醒,给截肢者装上临时假肢,术后一、两天可下床练习走路或作其他功能训练,这种方法不仅对截肢者心理上有很大的鼓舞,对加速残肢定型,减少幻肢痛和其他痛苦,也有采取环境控制治疗法CET在手术后将没有任何敷料覆盖的残肢置入一个空气调节器相连的透明气囊中练习走路。容器内压力可以调整变化使残肢收缩定型,达到残肢早日定型。[8]

7 小结

截肢术是临床医生对严重外伤、感染、恶性肿瘤等治疗的重要手段,是一种严重的破坏性手术,为保全生命不得已的选择。随着肢体的缺如,体形外观不同程度破坏,造成躯体相应的生理功能障碍,自理能力下降,导致病人出现严重心理失衡反应。截肢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缺乏系统的长期的追踪调查,因此,本人认为对截肢病人实行全人护理,早期介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幻觉痛护理,残端包扎塑形护理,残端皮肤护理,残肢护理,残肢功能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及重新回归社会,促进护理专科发展有举足轻重作用。

参考文献

[1] 檀智, 丁桂丽, 魏红 16例下肢截肢患者术后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4年11期

[2] 洪敏玉,郑万芳: 截肢病人术后护理,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7):840-841

[3] 侯晓玲, 聂忠惠, 李晓玲.截肢患者幻肢与幻肢痛的护理, 华西医学,2001年02期

[4] 唐晓春, 林峰, 蔡讯, 姚阳.骨肉瘤截肢术后幻肢痛的临床观察, 中国医学工程,2006年04期

[5] 吴梅祥, 严广斌, 吴景明, 伍有棠, 黎文.现代截肢术的新观点,广东医学,2001年03期

[6] Amputation,省略,Revised November7.20073.香港医管局骨科专科指引,Revised July 1.2007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范文4

人物简介:

罗点点,1951年出生,“”时下乡当过知青,后作为工农兵学员考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进入协和医院进修,后在总参管理局卫生处门诊部从事临床和行政工作;1992年转业,曾在北京某投资管理公司研究部任职,现任中国互动媒体集团创意总监。

受婆婆临终遗言启发立志

2003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生的一件事情引起了罗点点的关注。一位名叫特丽的植物人靠鼻饲法(把胃管通过鼻腔送到患者胃中,通过胃管往患者胃中输送食物的方法)存活了13年。当时,关于要不要拔掉特丽的胃管的争论震动了美国。起初,当地一家法院批准了特丽的丈夫提出的申请,她的胃管首次被拔去。仅仅两天后,另一家法院作出相反判决,胃管再次上。后来,佛罗里达州最高法院判定拔掉管子;可法案仅通过一个小时,州长便命令给特丽重新插入胃管。最后,医生按照法律判决拔掉了特丽的胃管。13天后,特丽离开了人世。

人在生命垂危进行抢救时,需要从鼻腔、口腔、胸部等插入多种管子,以供给患者营养物质和氧气而维持生命体征。出于职业敏感,罗点点由特丽的事开始思考如何有尊严地死亡这个人生课题。行医多年的经历让罗点点目睹过各种各样的死亡,而给她强烈震撼的还是婆婆的离世。

罗点点的婆婆有多年的糖尿病史,又在2003年被诊断为患阿尔茨海默病综合征(即老年痴呆症),于2004年前后生命陷入垂危状态。一次,婆婆翻身时突然被一口痰堵住喉咙,心跳、呼吸骤然停止,抢救过来后医生说,想恢复原来的生命质量几乎不可能,如果进加护病房使用生命保障系统,还能拖很多时日。

婆婆清醒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对罗点点说过,如果自己病重,她不希望被切开喉咙插上各种管子。罗点点向丈夫及家人说明了婆婆的病情和意愿,也向医院院长咨询了专业意见,希望撤掉婆婆已经使用的呼吸机。然而,当她回到病房,拉着处在深度昏迷中的婆婆的手轻声叫妈妈的时候,看到婆婆的眼球在半合的眼睑下转动,她所有的决心在那一瞬间崩溃了,没有撤掉婆婆的呼吸机。她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是真的符合婆婆的愿望,是不是在保护她不痛苦。

第二天,罗点点再次征询家人的意见。在家人的支持下,婆婆的呼吸机和维持血压的药物被停用,两三个小时后,老人平静地走了。

整理婆婆的遗物时,罗点点发现了一张夹在日记本里的字条,婆婆在字条上清楚地写着生命尽头不希望被过度抢救的要求。这让她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总算有了些许安慰。

婆婆的事给了罗点点很大启发,她开始考虑,应该让更多的人在生命的尽头不受过度抢救带来的痛苦,有尊严地离世。但有什么方法能让患者及其家属在作抉择时不再那么折磨人呢?

有一次,罗点点和几位医生朋友聚会时谈起了生命中最后一段路的话题,大家一致认为,死也要死得漂亮点儿,不希望直挺挺地躺在ICU病房(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里,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浑身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的抢救费而无意义地多活一阵子再死去。

在罗点点的提议下,十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立了“临终不插管俱乐部”。有一天,罗点点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份名为“五个愿望”的英文文件,这是一份美国上千万人正在使用的叫做“生前预嘱”的法律文件。“生前预嘱”(Living will),是指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醒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这份法律文件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的时刻,通过简单易懂的问答方式,自己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插气管等。

罗点点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从那时起,她把推广“生前预嘱”当成要一辈子干到底的事业。

宣传“生前预嘱”不屈不挠

2006年,为了在国内推广“生前预嘱”,罗点点筹资创建了“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并亲手设计Logo(标志)。她设计的网站徽标是一棵美丽的七彩树,树下一片红叶正随风飘落,画面温馨得让人丝毫感觉不到与死亡相关。

除了在网上普及“尊严死”以及“生前预嘱”知识外,罗点点还在网页上设置了多个板块,其中有“生前预嘱”注册中心,凡是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均可填写,以便于人们事先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说明文件。文件的五个要点是: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我希望让谁帮助我。这些要点是根据中国法律环境和使用者的特点反复修改后制定的。

网站创办前期,宣传力度较小,登录的人较少,罗点点和志愿者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他们印制了一些精美的小册子,将其放在咖啡厅、书店、银行、医院等公共场合一些放置期刊的架子上,让路过的人免费取走。罗点点把这样的行动称为“种树”。

有一次,罗点点带志愿者到一家医院大厅“种树”,并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生前预嘱”观点。她把材料递给一位中年男子,那人看了下内容,连忙塞给了罗点点,说还没看病就让写“预嘱”,有些晦气。还有一位老人接过罗点点递给的小册子,罗点点正想和他聊一聊时,他连忙摆着手说:“你们说的这事情太高深了,我理解不了,你还是找别人聊去吧!”被拒绝得多了,志愿者情绪有些波动,罗点点就鼓励他们说:“我们所做的事情很有意义,要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由于事前沟通不到位,很多医院认为罗点点和志愿者的行动有欠妥当,对他们下逐客令的也不在少数。曾有一位医院负责人说:“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患者是来看病的,哪里受得了你们开口闭口谈死!还是换个地方去宣传吧。”无奈,罗点点和志愿者只好撤离医院。

公园是老年人经常聚集的地点。有一次,罗点点带着志愿者到公园里发放调查问卷,看到一个老年合唱团在唱歌。趁他们休息时,罗点点便向他们发放了调查问卷。老人们好奇地接了过来,看后却立马嚷了起来:“你们什么意思?我们活得好好的,早早地就让我们想到死,是什么道理?”

有几位老人看得倒很认真,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对罗点点说:“我很赞成你们宣传的这件事情,我的一位朋友,最后两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只能靠食管和呼吸机维持生命。他痛苦不堪,但家人希望他活下去,这位老友再痛苦也要配合治疗。老友不止一次对家人说:‘这样活着是对我的折磨,我是为你们而活啊!’如果将来我遇到老友这样的处境,我同意按你们宣传的办法做,回头我就去做家人的工作。”这位老人豁达的态度让罗点点很欣慰。不过,像这样的老人他们遇到得不多。

为了进一步宣传“生前预嘱”,罗点点还写了一本书《我的死亡谁做主》。新书出版时恰逢2011年春节,她把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所有的亲友。有的朋友不满地说:“点点呀,大过年的,你却在说死时的事,多晦气啊!换了别人,我就直接把书给烧了!”不过,有些朋友看过书后,纷纷给罗点点打电话,说书里讲得挺有道理,这事还真得认真考虑考虑,还说书是一份文明的礼物。

罗点点创办的“选择与尊严”网站运行近7年,2011年之前,注册提交“生前预嘱”的人数一直是两三百人。罗点点接受了央视《小崔说事》专访后,人数才突破1000人大关。《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也对罗点点宣传的“生前预嘱”进行了报道,此后,网站访问量激增。

2012 年年底,杨澜在《天下女人》节目中对罗点点进行了专访。随着媒体的宣传,“选择与尊严”网站点击量持续攀升,前后加起来有160万人左右,注册提交“生前预嘱”的人数达5100多人。

罗点点说,如果单纯地看数字,5000多人相对于13亿中国人,数字不大;但毕竟有了可喜的进展,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对这个事情的接受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为自己写好“生前预嘱”

为了推广“生前预嘱”,罗点点组建了庞大的专家支持团队,好多国内顶级医学专家在为推广“生前预嘱”做着不懈努力。

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遇到过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她和已故著名残疾作家史铁生颇有交情。史铁生对于生命、死亡的认识比任何一个健康的人都要全面和深刻。生前,他对凌锋教授以及罗点点倡导的“生前预嘱”非常赞同,早早地安排好了自己身后的一切。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突发脑出血入院。由于大量出血,他的脑干受压,抢救之后很可能会偏瘫或变成植物人。史铁生的妻子根据丈夫的“生前预嘱”与凌锋教授商量,决定让他安静地离开人世,并联系红十字会和武警总医院,为他办理了肝脏器官捐献手续。

根据史铁生的“生前预嘱”,他生命最后的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由于要进行器官移植,需要他的身体一直保持生命体征。凌锋当时心里一直在不停地祈祷:“铁生,你千万要挺住,只要再挺几个小时,你的意愿就能达成了。”也许冥冥之中还有一丝潜意识在苦苦支撑,当一切手术完成之后,史铁生才最终停止了呼吸。凌锋接受采访时,数次讲到这个感人的事情,感染了很多人。

刘瑞祺是总医院肿瘤科前主任,也是罗点点专家支持团队中的一员。刘瑞祺从医40年,经手死亡病例至少2000例。他认为罗点点所做的事情太重要了,就加入了她的团队。2012年10月中旬,有位肺癌晚期的老太太,做了3个周期的化疗后,被药物副作用折磨得不成样子。彻底弄明白自己的病情后,她跟刘主任商量,想放弃化疗,让刘主任帮着做通家人的工作。老人的家人经过考虑,表示尊重老人的决定。老人提出的唯一的特殊要求是,希望有一间单人病房,空间由她自己安排。

意愿得到满足后,老人将单人病房布置得非常温馨,墙上挂满了家人的照片,她还请人把自己喜欢的一张沙发和几件小家具从家里移到病房,圣诞节、春节她还亲手制作了充满童趣的小礼物,送给来看望她的同事。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老人一直在平静状态中度过。昏迷后,偶尔醒来的时候,她总会费力地向每一位查房的医生、护士微笑;有力气的时候,她还努力地摆摆手、点点头。她所做的一切,保持了她生命独有的优雅和尊严,直到生命的尽头。

还有一位让罗点点印象颇深的老人。这位老人姓陆,当过多年武装部主任。看到罗点点那本《我的死亡谁做主》的书后,他亲自给罗点点打来电话,说前段时间感觉自己不太舒服,到医院一检查,是肿瘤晚期。对于死亡,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老人看得很开。他和孩子多次沟通,要求生命垂危时不进ICU病房,不插管,不过度抢救。老人去世后,他的女儿哭着告诉罗点点,因为父亲反复交代,父亲情况不好时,他们放弃了抢救,父亲走得很安详。

罗点点团队里有位叫蒋亢祖的志愿者,他曾是一名脑瘤患者,因为发现得早,他也足够坚强,于是,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文字,被许多媒体转载。罗点点注意到他的事情后,想吸收他到志愿者队伍中来。起初,他并不愿意参加,觉得自己还没有活够就说死的事情,让他很难接受。当他接触了一些“生前预嘱”的信息后,就没有那么抗拒了,也愿意在这个平台上和一些病友交流。

时间一长,蒋亢祖越来越觉得罗点点做的这件事很有价值。他说,人类对生命和死亡的了解非常有限,中国人尤其缺少死亡教育,希望大家都开始考虑这件事情,尝试着谈论死亡、想象死亡,最终,正确地对待死亡。

临终病人的护理要点范文5

推广“生前预嘱”成余生事业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曾做了10多年心脑血管医生,后来怎么弃医从文了呢?

罗点点(以下简称罗):我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时,医生就对我说:“你应该去急诊室,那里能见到所有的病例,最能锻炼人。”我在一所医院急诊室工作几年后,又做了十几年心脑血管医生。很多人都认为我是一个很好的医生,不仅仅是因为医术,而是我从来没有对病人发过脾气。退伍后,我到一家投资管理公司调研部工作,接着又转行到媒体公司做创意总监,后来,我就把写作当成了自己的生存状态。2001年,同期电视剧中收视率最高的《永不放弃》,就是根据我的作品改编而成的。

记:您何时开始关注“生前预嘱”这个人生课题的?

罗:2003年,美国发生了一件很轰动的事情:佛罗里达州一个叫特丽的植物人靠喂食管存活了13年,关于要不要拔管子的争论,几乎震动了整个美国。起初,当地法院批准了特丽丈夫提出的申请,她的喂食管首次被拔去。仅仅两天后,中级法院做出相反的判决,特丽的喂食管再次上。后来,佛罗里达州最高法院判定,要求拔掉喂食管。可法案通过仅1小时,州长却命令给特丽重新插上喂食管。当时整个美国为特丽心碎,无数人举着“给特丽食物”、“别让特丽饿死”的标语牌抗议示威,甚至布什总统也介入到“抢救特丽”事件中来。不过,医生们按照法律判决,镇定地拔掉了特丽维持生命的喂食管。13天后,特丽真的被饿死了。出于职业敏感,我一直关注着大洋彼岸“特丽事件”的进展和结局,并开始思考如何有尊严地死亡这个人生课题。

记:您做过多年医生,目睹过很多这类事情吧?

罗:我目睹过各种各样的死亡,而给我强烈震撼的还是我婆婆的离世。我婆婆2004年前后陷入垂危状态,她患有多年的糖尿病,又在2003年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综合征(即老年痴呆症)。一次,婆婆翻身时,突然被一口痰堵住,心跳、呼吸骤然停止。医生给的判断是,想恢复原来的生命质量几乎不可能,但如果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还能拖一些时日,最好能进加护病房。婆婆意识清醒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如果病重,她不希望被切开喉咙插上管子,既浪费又痛苦。我向丈夫及家人说明了情况,同时也向医院院长咨询了专业意见,希望撤掉已经使用的呼吸机。然而,当我回到病房,拉着处在深度昏迷中的婆婆的手时,看到她的眼球在半合的眼睑下转动,我所有的决心在那一瞬间崩溃了。我问自己:我们这样做到底是不是真的符合婆婆的意愿?是不是真的能让她不再痛苦?

记:作为亲人,这种状态确实让人很纠结。

罗:在家人的支持下,婆婆的呼吸机和维持血压的药物第二天被停用,几个小时后,婆婆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整理婆婆的遗物时,我发现了一张夹在日记本里的字条,上面清楚地写着生命尽头不希望过度抢救的要求。看到这张字条之前,我一直心惊肉跳,一直不能确认我做的是不是婆婆想要的。如果事情不是像后来那样,而是另外的样子,比如说没有发现字条,或者字条上写着别的意思;再比如,我没有揣摩对婆婆的心愿,而是把她送进了加护病房,让她在最不愿意的状态中挣扎受苦,那我该怎么办?就算我曾经是医生,见惯了临床上的生死,但这种选择对我来说依然很艰难。从婆婆这件事情开始,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这件事情变得不再那么折磨人。

记:这件事是您关注“生前预嘱”的最大原因吧?

罗:多年的经历让我这个念头越来越清晰。有一次,我和几个医生朋友聚会时,谈起了生命最后的路。大家一致认为,死要死得漂亮点儿,尤其不希望在ICU病房,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然后“工业化”地死去。在我的提议下,我们十几个人成立了“临终不插管俱乐部”,俱乐部听起来有些不严肃。一天,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份名为“五个愿望”的英文文件,这是一份美国上千万人正在使用的“生前预嘱”的法律文件。“生前预嘱”是指人们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识清醒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这份法律文件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时,通过简单易懂的问答方式,自己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插气管等。这时,我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从那时起,我就把推广“生前预嘱”当成了我余生的事业。

受尽冷落仍坚持不懈

记:为了在国内推广“生前预嘱”,您都做了些什么?

罗:2006年,我筹资创建了“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并亲手设计了网站徽标。除了在网页上普及“尊严死”以及“生前预嘱”知识外,我们还在网页上设置了多个板块,其中有“生前预嘱”注册中心,凡是年满18周岁的人均可填写,以便于人们事先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做出签署说明文件,文件的5个要点是: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和我希望让谁帮助我。这些文件都是根据中国法律环境和使用者的特点设计的。网站创办前期,宣传力度小,登录的人比较少,后来,我们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

记:我们的民族传统对死亡讳莫如深,推广这项工作很难吧?

罗:相当难。我们印制了一些精美的小册子,想把资料放在咖啡厅、书店、银行、医院等公共场所的期刊架上,我们把这样的行动称之为“种树”。有一次,我带领志愿者到一家医院大厅“种树”,并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生前预嘱”观点。我把材料递给一位中年人,他看了一下内容,赶忙把它塞给我,说还没看病就让写“预嘱”,真晦气。还有一位老人看了我递过去的小册子,我正要和他聊一聊,他连忙摆手说:“你谈的事情太高端了,我理解不了,你还是找别人吧!”被拒绝的次数多了,志愿者们的情绪有些波动,我给他们鼓励打气,说:“我们所做的事情很有意义,要有坚持的信心和勇气。”由于事前沟通不到位,院方认为我和志愿者的行动有些不妥,还派一位负责人过来下逐客令:“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患者是来看病的,人家哪里受得了你们开口闭口谈死,还是换个地方吧!”无奈,我们只好撤离医院。

记:其他公共场所尝试过吗?

罗:公园是老年朋友经常聚集的地方。有一次,我带着志愿者到公园里发调查问卷,看到一个老年合唱团在唱歌,趁他们休息时,便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他们好奇地接了过去。看后,几个阿姨立马嚷了起来:“你们什么意思?活得好好的,这么早就让我们想到死!”有几个老人看得倒很认真,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对我说:“我很赞成你们宣传的这个事情,我的一个朋友最后两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只能靠喂食管和呼吸机维持生命,痛苦不堪。但他的家人还是希望他活下去,他就是再痛苦也要配合治疗。那位朋友不止一次对家人说,‘这样活着是对我的折磨,我是为你们而活啊!’如果将来我遇到那样的处境,我同意按你们宣传的办法做,回头我就去做家人的工作。”我们很欣慰这位老人豁达的态度,不过像这样的老人我们遇到的不多,大多数老人还是保持了沉默。

记:您出版过一本《我的死亡谁做主》的书,反响如何?

罗:当时,新书会在北京世贸天阶时尚走廊举行,由崔永元主持。小崔在会上实话实说:“这本书很难成为畅销书,甚至还不如一个‘80后’青年写的书好卖,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值得我们肯定,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读!”小崔还在会上引用史铁生的话,“死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说,这本书让我们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新书出版恰逢2011年春节,我把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所有的亲友,有的朋友不满地说:“点点呀,真有你的,大过年的说什么死不死的,换了别人我直接就把书给烧了!”不过他们看过书后,纷纷打电话对我说:“书里讲的挺有道理,这事儿还真得考虑考虑,你这书是一份文明的礼物,谢谢你!”

记:您的网站运行近7年,点击率怎样?提交“生前预嘱”的人多吗?

罗:2011年之前,注册提交“生前预嘱”的人数一直是两三百人。我们接受了《小崔说事》专访后,人数才突破1000大关。《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对“生前预嘱”进行报道后,网站访问量激增。2012年年底,杨澜对我们进行了一次专访,现在网站点击量前后加起来有150万人左右,注册提交“生前预嘱”的人数有5100多人。如果单纯看数字,5000多人相对于13亿中国人来说,这个数字大小了。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要接受这个事情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和专家团队一起“战斗”

记:为了推广“生前预嘱”,您组建了庞大的专家支持团队,这些专家都做了哪些工作?

罗:这些专家大都是国内顶级医学专家,他们也在为推广“生前预嘱”做着不懈努力。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遇到过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著名作家史铁生对于生命、死亡的认识比任何一个健康的人都要全面深刻。他和凌锋交往颇多,对我们倡导的“生前预嘱”非常赞同,生前就安排好了身后的一切。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突发脑溢血住院,由于脑部大量出血,他的脑干受压,抢救之后很可能会偏瘫或变成植物人。史铁生的妻子根据丈夫的预嘱,和凌锋商量,决定让他安静地离开人世,并联系红十字会和武警总医院,把他的肝脏移植给更需要的人。根据他的遗愿,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人工干预。由于要进行器官移植,需要他的身体一直保持生命体征。凌锋当时心里一直在不停地祈祷:“铁生,你可千万要挺住,你只要再挺几个小时,你的意愿就能达成。”也许冥冥之中有一丝潜意识在苦苦支撑,当一切手术完成之后,史铁生才停止了呼吸。凌锋接受采访时,数次讲到这个感人的事情,感动了很多人。

记:有没有病人在生命末期主动放弃治疗、自然地离开人世?能否讲一个让您印象深刻的案例?

罗:有位姓陆的七旬老人,他当过多年武装干部。看到我那本《我的死亡谁做主》的书后,他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前段时间感觉自己不太舒服,到医院一检查,是癌症晚期。对于死亡,他看得很开,他说“5・12”大地震中多少孩子都走了,我们活了这么多年,工作上努力过,有相处和睦的同事、朋友,有幸福的家庭,和那些孩子相比,已经很幸福了,得了这个病,不能给社会做贡献了,对儿女也是个拖累,最后关头,就平静地走吧。于是,他和儿女多次沟通,要求生命垂危时不进ICU病房,不插管,不过度抢救。老人去世后,他的女儿哭着告诉我,因为父亲生前反复交代,情况不好时,让他们放弃抢救。

记:您团队里的志愿者也大都是对生死比较豁达的人吧?

罗:是的,不少志愿者都有着特殊的经历。有个叫蒋亢祖的志愿者,曾是一个脑瘤患者,因为发现得早,同时也足够坚强,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文字,被许多媒体转载。我注意到他的事情后,想吸收他到志愿者队伍中来,起初他并不愿意参加,觉得自己还没有活够,就说死的事情,让他很难接受。当他了解了一些我们的信息后,就没那么抵触了,也愿意在这个平台上和一些病友交流。时间长了,他越来越觉得我们做这件事有价值。他说,人类对生命和死亡的了解非常有限,中国人尤其缺少死亡教育,希望大家都开始考虑这件事情,慢慢地愿意谈论死亡、想象死亡,这对生命的本质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