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体育课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课总结范文1
一、重视课题研究,提高研究水平
1、以研究课为中心,努力探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认真做好语文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高度重视研究过程,扎实有效,力争早出成果。按计划开展课题实践,及时做好个案积累,及时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
二、依托课题,深入教研
1、课堂教学重视拓展,与课题紧密结合。本学期,是我校课题进入实施的阶段,因而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主动参与到课题的学习研究之中,不断深化对课题的理解。我围绕本年段制定的子课题展开教学研究,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进行教学尝试,特别是在每一节研讨课上都针对课题进行或针对课题的一个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并使课本资源、媒体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和拓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重视实验的日常管理。注意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做好教后反思、典型案例记载等工作。要求自己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教材,落实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在每节课结束时,都对本课教学及时记录,认真总结、反思。
3、围绕课题开发校本教材,建设校园文化。本学期我加强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
三、实施课题,突出特色。
本学期我在实施课题,深化教研的过程中主要以四大板块为课外阵地,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以学校阅览室、图书室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是每期期初向学生开列出阅读文学名著的书目,初步规定每个人每期必须完成的阅读量。其次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必须写读书札记。最后是要求学生进行审美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学素养。如写读书随笔、书评等。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2、以“艺术天地”为展示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本学期,我班继续加强对学生课内的书写指导,狠抓写字教学,强调书写教学规范。
3、结合“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开展如诵读《三字经》、诗歌朗诵、快板表演、绕口令展示、故事会、演讲活动、手抄报评比等活动,探索语文课外教育活动的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课外活动成为课内教学的补充。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课题研究工作苦乐相伴,下学期我将充分利用博客网继续加强交流和积累,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原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体育课总结范文2
关键词:读懂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创新
我校年轻教师比较多,老教师的观念比较旧,很难带动青年教师的发展。老教师,老思路,体现丰富的教学经验,但需要与时俱进。这些丰富的经验如何能够和我们的课题相结合,将现时中新的思想融入到教学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新老师,有活力,体现在对工作的热情和干劲上,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如数学教学中知识内容归纳提炼不准确,缺乏深入的思考。教学设计缺乏深度思考,教学思路不够清楚。对学情的不了解,缺乏对知识的形成及学生认知规律的思考。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介于这种情况,自从2014年11月,参与了区里的市级立项课题“读懂教材与有效教学设计”以来,立足于教师的发展,我带领本校教师积极参与研究,脚踏实地让课题为教学服务。现将开展的活动做以总结:
一、首先进行理论学习
任何的研究,都需要理论做依靠。理论的学习,能让老师的观念和思想有冲击。思想和观念上的东西发生了改变,行动就很容易实施。根据区里的培训,首先带领老师明确读懂教材的实际意义。读懂教材就是读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目标,每个目标就是问题串设计的依据。读懂每节课的情境+问题串,就抓住了一节课的核心。这样,教师知道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1.自学读懂教材和有效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自主到网络上学习。2.形成研讨,大家将学到的知识互相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选取适合我校的进行尝试实验。3.跟随区里的课题研究脚步,一步一步进行理论上的学习,然后去实践。
二、分解目标,细化在教学诸环节之中。研读教参,分析教材,设计问题串下的师生行为
1.围绕学习目标去设计“问题串”,也可以说学习目标是“问题串”设计的主要依据。抓住了学习目标,抓住了问题串,就抓住了一节数学课的核心。我带领学校的数学教师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分解为目标一、目标二……,并定位其与教学环节相对应。体现哪个目标在哪个环节达成。不仅如此,课后的每道练习题与哪个哪个目标相对应都要进行细致划分和标注。如:这样目标和环节相互照应,老师更加明确每个环节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从某种程度上为读懂教材服务。
2.“问题串”的设计注重问题的思考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和建构知识,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我校带领教师研读教参,分析教材,设计每个问题串下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教学环节下,为实现一个教学目标教师该干什么,学生该干什么,这些师生行为都细致进行设计后,形成了线线相连,环环相扣,形成缜密、连续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系统。
通过问题串下的师生行为设计,老师对教什么,怎么教,心中更加有数,课上处理重难点也比较自如。青年老师受益更多,能够独立备课并上课,环节清楚,问题处理到位。无论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能够轻松把握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教学不再是难题。
三、轮班摩课,实践问题串情境与习题的设计意图及操作策略提升教师读懂问题串及情境习题设计意图的能力
为了实践情境问题串下的课堂教学,我在学校1-3数学备课组实行轮班摩课。所谓的轮班摩课,就是每个年级组每个老师备一节课,然后备课组组内集备,在自己所在的年级上三次,即每个班都轮流上一次。第一次在自己班级上课后,整个备课组教师当天进行反馈和总结。当天进行全组的交流,主要围绕“课堂中实现了哪些关于读懂教材的思想?”“上课者自己觉得最舒服的环节在哪里?还有什么疑惑?”“其他看课者根据集备,哪里没有做到位?怎么改进?”结合目标的达成情况,师生行为设计是否得当等,上课教师根据大家意见,自行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思路,第二天继续借班上课。课后仍然进行反思和总结,进行二次修改。第三次上课为展示课,课后进行轮班摩课后的反思和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作为自己的经验。每次上完课,经过三次上课,老师对统一类型的课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能够基本把握同类类课的思路。
四、专题研究,阶段递进,促进教师充分理解把握课标理念及教材设计意图,提升教师把握教材教参、驾驭课堂的专业能力素养
小学体育课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上课现状;激励机制;引入方法
一、小学生体育课上课现状及其行为特点
(一)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总体来看,小学生体育课参与度相对较高,但是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存在排斥心理。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他们是偏好体育课的,因为在体育课上不会要求他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认真听讲并做好课堂笔记,而且体育课上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尽情玩乐,因此体育课程成为学生放松身心的有效途径,这一定程度上符合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但是,部分学生认为学好文化课才是重点,体育课又苦又累,就算只是低强度的体育锻炼也让他们怨声载道,甚至还存在逃课的现象。
(二)小学生体育课行为特点
1.以自我为中心,不听教师管教。大部分小学生把体育课认为是自由活动时间,逃避教师的指导与管教。导致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服管教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完全从幼儿园自由的环境中调整过来,毕竟幼稚园中的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以“哄”的姿态来迁就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有些人认为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与幼稚园差别太大,繁重的课前课后作业使他们将体育课视为放松的时间,一味自己嬉闹;第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他们“宠”坏了,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家里人捧在手心的挚爱,体育课又苦又累他们选择逃避。
2.集体意识薄弱,合作精神差。小学教育过程不再像幼儿园时以个体为中心,而是强调集体教育,而体育课在培养小学生集体意识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来说,语文、数学等小学教育科目比较注重个体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体育课上则有更多的项目可以让他们共同完成,例如集体跳绳、小型篮球或者足球赛,还有一些类似于“丢手巾”、“找伙伴”等小游戏都助于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然而,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主要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强,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教学设备和参与团体项目,从而使得让小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存在很大难度。
3.缺乏安全常识,易发生教学意外。小学生对安全常识认知度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小学生危险意识薄弱很大程度上是造成惨剧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很多危险动作缺少认识,譬如翻跟斗、叠罗汉、高空跳跃等等这些稍有不慎就会伤筋动骨的危险动作。小学生对危险性认识不够加大了教师体育课管理难度,加大了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二、激励机制的定义及其作用
激励是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技巧的集中体现,所谓激励机制指的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发生转变,从而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激励机制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采用适当的激励方法,激励方法是指在团队合作中,组织者对参与团体项目的各个成员给予肯定性评价,主要是在各个阶段目标完成的贡献值予以肯定,从而保证每个队员都处于主动参与的状态的方法。主要的激励方法有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等等。
在小学教育阶段,在体育课上引入激励机制有助于克服小学生上课行为特点,开发小学生天赋,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各类体育项目的学习和集体意识的培养。团体项目中激励机制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采用适当的激励方法能够调动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激发学生学习乐情和增强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精神。
三、激励机制在课堂的具体实践
(一)竞争激励法
小学生对体育项目掌握程度都会有一定差距,将竞争激励法引入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技能。例如,教师在体育课上可以跳绳比赛,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跳绳最多的获胜。由于组员之间跳绳技能存在差距,集体操作过程中必须相互磨合才能克服被绳子拌脚、互相碰撞等问题,对于那些由于摩擦而使比赛终结的同学,老师可以给予鼓励,不必太过于责备自己。
(二)总结激励法
总结激励法可以在竞争激励法的基础上实现,根据小组或者组员之间不同的学习情况及其经验加以总结分享,最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例如,在上述集体跳绳项目中,获胜的小组可以将自己小组的成功经验与其他组员分享,而中途退赛或者在比赛中表现欠佳的队伍也对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在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改进。教师还可以在比赛结果出来后,对于成绩突出的小组进行奖励,同时鼓励表现欠佳的队伍。
小学体育课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研讨式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09
由于体育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师单纯的对动作构造的描述无法使学生准确的把握动作要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需要体育教师的示范演练,以使学生更加容易、准确地掌握体育项目技巧。体育课的特殊性使得体育课教学模式几十年来一成不变,时代在变,模式不变,就造成了体育课的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下降。
1 研讨式教学法的理念与特点
研式教学法起源于早期的德国,现在西方一些高校中已应用十分成熟,这种方法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从接受者变为自主者,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以掌握知识。
1.1 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在前面讲解示范,学生就像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通过耳朵和眼睛被动地接受知识,然后再加以练习。学生从一开始接受一项体育技能的启蒙就是通过体育教师的传送,一项体育技能在教学过程的开始就已经在学生的大脑中给定了性,他们能对这种体育技能的动作结构进行掌握,却由于学习过程的枯燥而往往不能对这项运动产生浓厚兴趣长久运用。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还是有一定优势的,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动作构成掌握动作要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又有很多弊端。体育课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能够喜欢上至少一项体育运动,作为平时锻炼身体的方式,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研讨式教学注重人的发展,将教师和学生科学的定位,把一人的积极性变为多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1.2 亦师亦友,师生平等
在传统的中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高高在上,一群远远观望的不平等状态,学生对于教师唯命是从,完全按着教师的要求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体育丧失兴趣以至于不能主动学习掌握技能,而教师往往会失去自我批判和反思的意识。研讨式教学主导师生平等,教师既是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成为引导者、策划者、参于者、追问者、合作者,学生之间通过团队合作学习,主动去接触一项体育运动,利用各种方式了解学习这项运动,在课堂上向同学老师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以朋友和师长的身份与学生就其学习效果进行交流指导,共同提高。研讨式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师从学生处获得灵感还能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取得进步。
2 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特点与现状
体育课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通过对体育各项运动技能的学习,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使其掌握体育技能,学会一些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以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1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以语言传递信息和直接感知为主,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机械化,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它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接收所学体育知识,锻炼学生的模仿学习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否接受、转化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能力。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降低体育课教学质量。
2.2 我国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几乎每个孩子都要接受基础教育,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特别多,每个班级至少有50人。尤其在河南省,人口基数大,有的学校班级人数甚至远远超过这个数目。而体育课高质量的关键在于授课人数,就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来说,以一名体育教师为主,在学生练习时指导纠正这一环节就要耗时很多,再加之场地器材的匮乏,学生缺少自主练习的机会,体育活动受到制约,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体育课教学质量。
2.3 近些年来,中小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由于学生身体状况而导致的体育事故也逐渐增多,因此许多学校、教师都担心学生出意外而停止了体育课一些科目的教学。体育课上不让学生进行剧烈运动,只能在教师视线范围内活动,这样学生和家长就慢慢地在脑海中形成一种体育就等于危险的意识,抑制了体育的发展,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不能掌握一项体育爱好,不懂得体育健康知识,不会应用体育知识,体质健康越来越差。
3 研讨式教学法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应用策略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符合当今中小学体育教学规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讨论的机会。在进行体育学习过程中,创设出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并且还能使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关系一起参与到教学中进行探索研究,有利于增进师生关系,促使师生共同进步。
3.1 改变传统教学角色,将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首先教师要准确的给自己定位,转变意识并付诸实践,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老师布置的任务,并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像是传统教学模式中那样,教师高高在上,主宰课堂,学生在下面低头闷听,枯燥烦闷,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起着引导作用,还可以和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2 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现阶段掌握体育运动基础、所学内容以及现有场地器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应在第一节课明确学习项目内容(以足球传球为例)、学习这一项目的时间分配以及学习方式,把学生分组,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方式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例如:通过网络查询,在网上搜索足球运动传球的视频资料,或者查阅书籍,也可以请教身边熟悉这一运动的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先进行初步了解学习,然后把自己搜集学习到的内容在小组中汇合讨论整合。然后在展示课上,每组进行汇报演练,可以是单独的展示动作技能,也可以是团队合作,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接下来,就是同学们之间的讨论过程,对比其他小组学习成果和自己学习成果,每组选出代表做出研讨结果发言。最后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展示和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对错误地方进行指正,不足的加以补充,这时再让学生自己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3.3 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是体育教学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参与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研讨式教学方法适应当今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发展现状,符合时代要求,在教学中根据教师的指引,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去学习一项体育运动,还能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以往教师枯燥的讲解示范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了中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在课余时间主动地开展运动,锻炼了他们的探究合作能力。
3.4 由于现在的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运动事故的频发,许多学校害怕学生发生意外担责任而取消了体育科目,体育课上体育教师的任务就是看着学生不让学生乱动以免发生意外,这样只能导致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成为只会书本知识而无健康体魄的“易碎品”。因此,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应首先明确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义务,做好家长沟通工作,布置学习任务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并让学生和家长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是漫无目的的瞎学,而是按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事先安排好的环节进行的,学生对教师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研究得出最终结果,最后在教师的总结指导下掌握预期体育技术。
4 总结
中小学体育课开设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掌握至少一项体育项目,学习基础的体育健康保健知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弊端,而研讨式教学法正好符合当今教学要求,因此,应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到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平等的环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指导,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团队探究学习,通过这种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健康,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伟,谢铁丽.基于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学习方法指 导[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61-162.
小学体育课总结范文5
[关键词]体育课;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78-01
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小学体育课呢?下面,我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及课后总结三个方面,谈谈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一、课前准备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保证。课前准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认真备课。教师要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并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目的。同时,教师要掌握教材重、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及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二,备场地和器材。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教学用具。第三,备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运动量。第四,备天气。此外,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课前要准备好一定的应变措施。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准备部分
上体育课时,学生着装要轻便、整齐,做到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带玩具、尺子、钢笔、小刀等伤害自己和伙伴的物品,并提前按教师要求,在指定地点等候上课。学生站队时要做到快、静、齐,不得无故缺课,不迟到、不早退,服从纪律,听从指挥,遵守课堂的各项规定。学生在课堂上要严格执行教师的各项要求,不经教师允许不得随意移动器材和离开队伍,同时要严格执行教师规定的各项保护措施。
2.基本部分
(1)做好课前准备。
在课的开始部分,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做好上课的准备,包括宣布课的内容、学生思想教育等课堂常规。同时,教师课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如仪表整洁、举止大方、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等,并在上课场地等候学生到来上课。上好一堂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如正确的教学方法、洪亮的口令、清晰的哨声、合理的教学内容、恰当的练习手段和练习次数,所以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2)做好讲解示范。
课的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主要部分。体育课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上好n。如立定跳远项目是一项单调、枯燥乏味的体育运动,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讲解外,还要做好每一个动作的示范,将要领、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易犯的错误、学生练习的方法与次数、保护措施等一一讲解清楚。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有形无形、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身的言语和行为引导学生热爱体育、喜欢体育。教师只有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操场,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热爱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教师在体育课中导入游戏时,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及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纠错、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高尚品质。例如,由于学生觉得练习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可通过游戏进行变化;在各种姿势跑的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听口令做反应速度与动作速度的练习;在跳跃练习中,教师可以运用蛙跳和其他各种竞赛,让学生练习跳跃……可见,游戏教学能很好地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使他们感到学校这个大集体里有自己喜欢的游戏伙伴,并且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欣赏自己,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3.结束部分
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平时在课堂上表现的记录与反思,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加强对学生体育成绩的综合考核和评定,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指导和改进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课后总结
小学体育课总结范文6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创新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已有近20年,近年来又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从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枷锁,已经少有学校对体育分数“斤斤计较”,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但是,小学体育教育如何持续创新发展,真正走出素质教育的路子,目前还在多方探索中,笔者作为常年从事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认为:未来小学教育的模式将是专业教育和兴趣教育的结合。
1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
(1)室外教育。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室外有更亲切感觉,室外的体育课可以让他们身心得到充分放松。(2)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小学体育课一方面要传授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是教学与实践合一的课程。(3)人际交往。与其它学科教学中以师生交往为主不同,体育课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占比更多。对于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交机会。(4)强身健体。这一点很好理解,体育课的宗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机体活动,强壮体魄,增进健康。
2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
笔者从事小学体育教育多年,历经了多次国家和省市体育课程的教改,从实践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总体来看,专业教育和兴趣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首先,“专业与兴趣的有机结合”作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方向,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的。“专业教育”是体育最为本质的功能,同时,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体育运动具有游戏和娱乐的双重属性,更适应少年儿童的争强好胜、活泼好斗的心理,又可以提高少年儿童机智勇敢,自我防卫的能力。[1]第二,教学方法也应有新的改革。目前普遍使用的“达标测成绩”的方法应该要打破,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参考起点、努力度、参与度等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对小学体育教育的新思考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兴趣。针对小学生超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就要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以适合小学生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同时要精心设计体育课的内容,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将运动与游戏相结合,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到体育的乐趣。例如,平时家中喝过的饮料瓶,让学生找出其中一模一样的,在学校里灌满沙子或水,作为体育课堂的教具———“保龄球瓶”。游戏的规则大致是,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比赛,每人掷球一次,累计积分,碰倒一瓶算一分,最后看哪个小组得分最高予以奖励。这项运动使学生全员参与,既收集了家中的“废物”,实现废物利用,又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二,从课堂上培养孩子的性格。不同类别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要求也不同。因而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自身良好的性格,尤其是可以改善性格上的弱点。比如篮球运动,作为集体项目它要求参加者应具有灵活、拼搏、协作等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篮球运动的学生往往具有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作为教师,平时可多引导那些内向、体弱、胆小的学生多参加篮球运动,对他们性格的培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最后,增强学生社交能力。没有社会交往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难以协调人际关系,就无法在社会中生存。特别是对于当下“05后”“10后”的小学生,他们的父母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成长期就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长大,而这些小学生中既有大量独生子女,又在国家“二胎政策”下面临家庭成员增多的情况,能否让这些孩子拥有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培养学生性格的关键课程之一,体育课在其中承担的作用不言而喻。笔者在日程的教学中总结了以下方法,供大家参考。(1)激发竞争意识。体育课上,会有一些项目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例如“跳高”,需要学生助跑、起跳、垮杆、落地,一系列动作要一气呵成,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但有些学生会面对横杆不敢起跳或者害怕摔倒,导致失败。这时候,体育老师不能一味地强求学生完成项目,而是要从身高、性别、体重等不同因素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况,做好充分的保护和指导,给学生灌输“一定能完成”的竞争感。在一次成功之后,有了“胜利”的体验,继续提高横杆的高度,使学生在这项运动中不断实现突破,获得自信。(2)培养合作意识。过去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主导,现在我们提倡学生主导,自主学习、自主活动,有更强的合作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最常使用的就是分组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间存在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展开不同的学习活动,小组间可进行竞赛、合作等不同的活动方式,在活动中一起交流、总结,整个教学活动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优化。
4总结
教育模式要从应试向素质转变,这个方向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实践中需要结合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方法。就小学体育课来说,笔者认为应当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入手。从兴趣出发,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体育素质,是今后小学体育教育的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