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美学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美学基础范文1
【关键词】护理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又是护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临床实际护理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形象和信息承载量大,迅速被护理教师接受和推广,学生的满意度也普遍较高。在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发挥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1护理授课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1理论环节
1.1.1教学内容 一改传统教学中语言描述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图示乏味和片面的缺点,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及时地处理多种形式的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使内容丰富而详实,缓解了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快了知识传递速度,加大了课堂信息量。同时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渗入新理念、新信息、新内容,并且将此很好地进行兼容。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还能为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启发学生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扩大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涵。
1.1.2兴趣与效果 多媒体教材较文字教材有三个特点[1]:①多媒体课件不是文字教材的简单电子化,而是多媒体(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音乐、视频)形式的知识载体;②是具有一定的交互能力的知识载体;③是众多知识点组成的具有非线性结构的知识载体。因而多媒体护理教学增强了课堂的表现形式,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以它清晰、活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优美的声音启发了学生的灵感,极大地增加了教学感染力,增强了教学效果。它的灵活性、趣味性直观性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知识对感官的刺激和传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给学生创设一种喜闻乐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使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状态下自主地、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1.2 试验环节
1.2.1 重点与难点 护理学专业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而我国护理高等教育自1983年恢复以来,学科发展迅速,尤其近几年,用人市场需求量大,本专科招生数连年攀升,大大超过了实验室的承载量以及教学医院见习的承载量[2]。传统的实验教学是由教师示教,学生围观。由于学生过多,视野有限,不易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实验步骤,大大影响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的个人操作技术及示教水平也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教学效果;亦有些示教属创伤性,如静脉输液、肌内注射等,不能在真的人体上反复进行;还有些教学内容,实验室无法以真人示教,只能在实验室模拟或在教学医院见习,如导尿术。多媒体教学则较好地解决了实验室教学容纳量小、可重复性差、易受教师个人素质影响等问题,特别对于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可以反复示教,不受视野影响,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实验步骤。例如,胃管、气管插管、导尿管等插入法,导管进入管腔后的走向和确切深度使学生难以掌握,用录像又不能直观表现,在多媒体课件中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动画很好地表现出来,以保证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各种注射法既是重点(注射部位、进针手法及力度),也是难点,该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后为患者服务的质量。在编制多媒体课件时,可将注射部位的神经、血管与肌肉的解剖图扫描入计算机,制成动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清晰地展示注射部位与解剖之间的关系,并将进针的操作录像导入计算机,分解动作讲解,尤其是突出演示局部进针的动作,使课堂上难以表达的重点内容真实、直观地再现出来,便于学生实习操作时掌握。教学中采用每次实验课首先在实验室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正确操作和重点难点,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和解答。然后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际练习,学生练习中遇到疑点难点问题可通过教师解疑释惑,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这样在模仿的基础上达到熟练,在熟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最终使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实现融汇贯通,灵活应用。
1.2.2 学生的素质 传统的教学方法面对模型人进行操作,护生不能进入“护士角色”,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加强护生的姿态、手势与动作等的行为规范(在操作过程中应体现节律美、韵律美、协调美、轻柔美);同时具备与患者良好的交流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设置真实的医院情景,如从住院处到病房内的护理工作内容,展示出护士应有的言行举止及与出入院患者的沟通技巧,还表现了出入院患者所具有的心理活动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样学生在实验室直接接触到医院的临床工作,对护士在医院怎样工作有了初步认识,为日后临床见习、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护理授课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优势的同时,仍应辩证地看待其不足,以便在教学实践中扬其长,避其短。我们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出以下问题:
2.1把课件当成了电子黑板 目前,有些课件只有文字,而无其他;或是在文字旁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并不相关的卡通图片。这种只有多媒体的形式,却没有多媒体内容的课件,其实际效果就是把多媒体当成了电子黑板,这样的课件无法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生动形象直观;还有些课件虽然有图片、有动画,但所占比重较小,其质量有限,课件设计不够严密周全,和理想中的多媒体教学仍然相去甚远。
2.2课件过于繁琐 我们观察到有些教师以为多媒体就是要大量图片、动画,忽视了课堂内容本身的需要,把非生点内容也做得五彩缤纷,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弱化了教学生点,一节课上完,虽然很热闹,但不知到底想说什么,要学生掌握什么。
2.3教学中与学生眼神的交流相对减少 课堂上使用计算机需要教师操纵演示进度,教师被局限于电脑前控制鼠标,过多时间注视显示器,
故与学生眼神交流相对减少。这样,一方面不易及时了解学生的反应,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因缺少与教师的交流,降低了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适时离开电脑,适当采用教鞭指示,或穿插使用其他合适媒体,以充分发挥教师这一主要媒体的作用。另外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选择要严格把关,要注重教学效果,防止一味追求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
2.4过多依赖多媒体,忽视传统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是相互狐立和排斥的关系,也不是一种教学手段取代另一种手段的关系[3]。多媒体教学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亦有其缺陷。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是教师掌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基础,是教师把握课堂授课节奏,临场授课效果的基础;授课教师的教态、动作、眼神等身体语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关注,对本门学科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不考虑授课内容的具体需要,整本教材、每节课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而教师只是坐在控制台前操作计算机,其课堂效果会受到限制。传统的板书、站立讲课、课堂讨论课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我们认为有以下对策:
3.1 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积极生动的要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加强对教师进行功能较强的多媒体制作软件的集中强化,保证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制作和放映技术,学会制作电子教案,并使她们更多的了解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利弊,可提高教学质量。
3.2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亦有其缺陷。排斥其他教学法,把多媒体教学当成了可以替代一切的教学法宝是对多媒体教学的曲解。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将教师的形体语言功效与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形象化教学结合起来,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4]。
3.3 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好的多媒体课件就好比一本好教材,没有一本好教材,要上出一堂好课,非常困难。因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规划教材,组织一定的人员,积累、制作相关的教学素材和研制开发课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基护教学中的应用,将能很好地拓宽基护教学方法,提高基护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拓宽知识面,努力钻研护理业务,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是相互孤立和排斥的关系,也不是一种教学手段取代另一种手段的关系。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适当地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之成为最佳的教学辅助手段,最大限度发挥它在教学中的积极性[5]。传统的讲述加板书、课堂讨论课、试验课教师示教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其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翁苏湘,王彦丽.浅谈多媒体教材的建设[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6,27(1):53-54.
[2] 徐淑秀.护理学技能实验课件开发[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4,1(3):69.
[3] 孙新生.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平原大学学报,2003,5(2):100-101.
护理美学基础范文2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尿激酶;疗效;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b)-093-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危急症,病死率、病残率均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手术治疗早期清除颅内血肿可降低颅内压,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保留和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我院2005年2月~2008年3月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2例,疗效好,病残率与病死率显著降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出血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经头部CT证实均为基底节区及脑叶出血量600 ml以上病例。治疗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38~75岁,平均57岁;基底节区出血31例,脑叶出血5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60~80 ml者18例,81~100 ml者12例,>100 ml者6例;有明显高血压病史32例,4例发病时血压高;嗜睡、昏睡者22例,昏迷者14例;发病至手术时6 h以内者9例,7~24 h者23例,24 h以上4例。对照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37~76岁,平均58岁;基底节区出血30例,脑叶出血6例;出血量:60~80 ml者17例,81~100 ml者13例,>100 ml者6例;有明显高血压病史31例,5例发病时血压高;嗜睡、昏睡者23例,昏迷者13例;发病至手术时6 h以内者10例,7~24 h者22例,24 h以上者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症状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颅脑CT定位,测定血肿距离颅骨的深度后,以脑内血肿中心作为靶点确定穿刺点(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和功能区)。常规消毒,局部麻醉下用手摇钻快速钻颅,置入带侧孔的12号硅胶引流管于血肿腔内,以20 ml注射器抽吸血肿(能抽出>10 ml最好),4 h后治疗组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2万U加生理盐水4 ml,对照组仅注入生理盐水4 ml,夹闭引流管,4 h后开放引流,计算引流出的液体量。引流术后第3、7天分别复查CT,待脑内血肿基本清除后拔出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②安全性观察(包括出凝血时间,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等);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④血肿吸收情况;⑤死亡情况。
1.4 疗效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判定疗效[2]。
1.5 护理
1.5.1 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生命体征、肢体功能等的变化。生命体征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病情轻重的程度,认真观察,及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3],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变化,意识是判断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如果意识逐渐恢复表明病情好转,逐渐恶化,为脑受压的表现,可能是继续出血或血压升高,随时报告医生。
1.5.2 引流管护理及观察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引流系统要密闭,引流袋每天更换,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检查有无管道扭曲受压及血凝块阻塞,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始端位置要高于穿刺点15 cm避免穿刺孔脑脊液漏;末端引流袋要低于穿刺点,避免引流出的液体反流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要注意引流液的量、颜色。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一般1~2 d复查颅脑CT,血肿消失和消失80%以上即可拔出引流管。
1.5.3 压低温疗法 应用冰毯、冰帽、冰袋等,可以降低脑耗氧量,促进脑功能恢复,术后体温超过38℃的患者可采用头部冰帽,同时给予冬眠合剂定时使用[4]。
1.5.4 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鼓励清醒患者咳嗽、咳痰,对于年老体弱、术后昏迷、长期卧床患者,常容易并发肺部感染,首先应该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彻底地吸出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配合家属给患者翻身、叩背以利于痰液咳出,不易吸出者给予雾化吸入,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肺部感染。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6例中,总有效率为80.6%;死亡7例,死亡率为19.4%。对照组36例中,总有效率为55.6%;死亡16例,死亡率为44.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的临床疗效评价
2.2 安全性观察
两组治疗期间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等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目前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采用脑内血肿穿刺管引流和使用血肿液化剂对脑内血肿进行冲洗、液化和引流,具有安全、简便和疗效显著的优点,且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害,但临床上单纯应用微创清除术往往会出现积血梗阻而加重脑水肿等症状,从而影响临床疗效。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直接激活剂,可使纤溶酶原降解为纤溶酶,后者可使血块中的纤维蛋白分解从而使血块液化,无抗原性和毒性,小剂量应用短时间内即可达到溶解凝血块的作用,冲洗和引流促进血肿吸收,加快脑内血肿的分解液化,缩短脑内血肿的引流时间,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且病程长,术后连续地、动态地、严密地观察病情,是手术成功的保障。细心周到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根本,良好的健康教育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护理人员在细心、耐心的前提下,术后意识转清、但失语、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很容易产生急躁、焦虑和恐惧心理,因此要给予患者安慰,对患者的顾虑给予解释和指导,精心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6):379-38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19(6):381-383.
[3]段杰,王庆珍,金颖,等.神经外科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66.
护理美学基础范文3
1.1研究对象
根据我院护理学基础实验课的教学计划,随机抽取2012级护理本科学生72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8人,女生64人,年龄19岁~21岁。将72名学生随机分到6个模拟病房进行授课,其中第1模拟病房~第3模拟病房的学生36人为观察组;第4模拟病房~第6模拟病房的学生36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年龄、性别、所修课程、基础知识、入学成绩、任课教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1.2.1授课内容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均按我院自编教材《护理学基础实验教程》内容进行授课,观察组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中融入护理美学相关知识,对照组按照原教材内容未刻意加入护理美学知识。
1.2.2美学相关知识培训
在上实验课前利用周末和晚上对观察组的护生进行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具体内容包括:①护理美学基本原理;②规范着装仪表;③规范行为举止,包括推治疗车、端治疗盘、持病历夹、站姿、坐姿、行姿、蹲姿等训练;④培养语言沟通能力;⑤培养人文关怀能力。
1.2.3评价方法
1.2.3.1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
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的护理学基础理论考试成绩、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和总成绩进行评价,理论考试采用统一试卷闭卷笔试,满分70分,由护理学基础教研室老师集体阅卷;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参照我院自编教材《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评分标准》,满分30分,考核内容以抽签形式由学生随机抽取,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授课教师交叉考核。总成绩为理论课和实验课成绩之和,以平均成绩进行比较。
1.2.3.2调查问卷测评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教学效果评价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服务态度、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思想、职业形象。分好、一般、差3个等级进行评价。问卷相隔2周的重测信度为0.87。共发放问卷72份,有效回收72份,回收率100%。
1.2.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护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观察组护生的理论课成绩、实验操作技能成绩、总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在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巩固专业思想、塑造美好职业形象方面观察组护生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护理美学教育是现代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卫生部2005年8月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在护理基础课程设置中增加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护理美学作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美学修养,树立护生的职业形象,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及职业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护生美学素质及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忠实于护理事业的职业精神是现代护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改善对病人的服务态度、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巩固专业思想、塑造美好职业形象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美学基础范文4
【关键词】 凝血酶; 消化性溃疡出血; 护理
凝血酶用于胃镜直视下喷洒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效已被公认并广泛用于临床[1]。近两年,笔者对24例采用口服凝血酶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其疗效及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临床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并经急诊内窥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36~64岁,平均年龄50岁。胃溃疡出血8例,占3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16例,占67%,均住院治疗。临床症状均有:进行性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反复呕血或黑便,出血量均在500 ml以上。
2 治疗方法
病人入院后,在输液、输血补充有效血容量及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用凝血酶1 000~2 000 u以生理盐水或<37℃温开水50 ml溶解后一次口服,视出血情况每隔4~6 h服药1次,服药后嘱患者缓缓改变,使药物充分与出血创面接触。用药时间最短1 d,最长5 d,平均3 d。
3 疗效判定及结果
3.1 疗效判定 参照马氏评定标准。
3.1.1 显效用药后12~24 h呕血停止、休克纠正,36~48 h黑便停止。
3.1.2 有效36 h内呕血停止、血压稳定,72 h黑便停止。
3.1.3 无效72 h仍有呕血和黑便,肠鸣音亢进, 而且血压脉搏不稳定,胃镜检查仍有活动性出血。
3.2 治疗结果见表1。表1 治疗结果
4 护理
4.1 用药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对凝血酶过敏者禁用。用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严禁静脉、肌肉、皮下注射,防止导致血栓、局部坏死而危及生命。
4.2 必须在临用时新鲜配制。用凝血酶500 U加10~20 ml温开水(水温不超过37℃)或冷冻生理盐水配成溶液口服,每6 h 1次。由于液态的凝血酶易失去活性,因此要现配现用,并注意勿污染。
4.3 空腹给药,清醒患者直接空腹口服,昏迷患者抽空胃液后经胃管注入。用药前或同时给予抑酸剂(洛赛克、西米替丁等抑制胃酸分泌,使胃内pH值保持6.0以上,避免凝血块被消化溶解导致再出血。)和止吐剂,防止药物吐出,加强凝血酶的止血效果。以保证用药剂量和药物疗效,保证药物有效地到达局部创面达到止血的目的。由于凝血酶受胃内容多少和胃液pH等理化因素影响。胃内有大量滞留液时,会稀释药液,使凝血酶不能达到有效的止血浓度;另外凝血酶在酸性环境下容易失去活性,止血效果差;呕吐对凝血酶的止血作用也会有一定影响。胃内低pH环境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凝血机制,妨碍血小板在出血部位聚集、凝集,而且可溶解已经凝固的血块。由于在体液及血小板诱导下形成的血小板凝集和凝血块,只有在胃液pH>6.0时才能发挥止血作用[1],因此常与抑酸剂合用。
4.4 服药后嘱病人注意服药后缓缓改变或轻轻按摩上腹部,使药物均匀分布于胃、肠黏膜,充分与出血创面接触。凝血酶为局部止血剂,必须与出血部位直接接触才能发挥止血作用,否则药液难以与血管端面接触,而达不到止血效果。
4.5 服药后观察项目: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呕血、便血、肠鸣音等情况;检测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大便潜血;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呕吐物、大便的性质、颜色及量,并详细做好记录。若出现呕吐或大便由黄变黑、血压不稳定、脉搏增快、体温持续不降或降后又升,病人出现腹痛、烦躁、头昏、心慌、出汗、口渴等表现时提示有再出血可能,应立即与医生联系,积极配合抢救。
4.6 凝血酶不能与酸碱及重金属药品混用,因为凝血酶遇碱、重金属发生反应而降效。加强饮食护理,急性期应禁食。开始进食时,应先进流质,后改半流质、软食,服药后不急于进食。少吃多餐,忌浓茶、咖啡和生、冷、硬等有刺激性食物。防止诱发再出血。
4.7 做好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往往发病急,经久难愈,大出血时,均会产生一种恐惧、紧张的心理反应。因此,医务人员必须给病人精神上安慰和鼓励。在抢救过程中保持镇静、避免慌张、消除病人恐惧、紧张的心理,使之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5 讨论
凝血酶止血机制是:①直接作用于凝血过程的第3阶段,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而加速血液的凝固,当凝血酶与断裂的血管创面接触时,立即使血管破损面上的小血管栓嵌顿,达到止血的目的。②使已流出的血液在创面形成一层厚厚的血凝块,不但加固了止血作用,而且隔离了胃酸的侵蚀,促进了胃黏膜的修复。③促进血管平滑肌收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局部炎症水肿,收敛创面而利于止血[3]。④能促进上皮细胞有丝分裂而加速溃疡面的愈合。另外,凝血酶还能促进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并使其释放活性因子,促使疏松的纤维蛋白凝块变成紧密的纤维蛋白凝块,起加固止血作用,达到与胃镜下直视喷洒凝血酶止血同样的效果。观察结果表明,口服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止血作用迅速确切、方法简便、安全、无痛苦, 易被病人接受,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邵孝洪.现代急诊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464.
护理美学基础范文5
【关键词】 护理美学;急诊;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护理工作者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护理美学便应运而生,渗透在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患者产生愉悦的心情,激发起积极的生理心理效应,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①那么,作为一名急诊的护理工作者,我又如何将护理美学应用在实践中呢?现阐述如下:
1 树立美学意识
从护理美学的角度分析,护士的品德.性格.情操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情.情绪。患者若有良好的心态,便是就诊的良好前提,急诊工作者的护理美学观念便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在工作中,要安抚前来就诊的每一位患者及陪同人员急躁的情绪,重视患者的生命价值,解除或缓解患者心理及生理上的痛苦,全身心为患者服务,是我们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操。
2 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护理环境也不例外,好的护理环境对人的健康促进与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2.1 自然环境;在临床工作中,首先我们可用不同的颜色来调整救治环境。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合理色彩传达宜于患者身心舒适,恢复健康。②在急诊室我们可选用蓝色护士服,因蓝色可以使人安静,从而缓解患者紧张急躁的心理。其次,我们可以改善我们患者的就医环境,为患者创造一个整洁.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建筑设计合理,用物齐全,整齐规范,温度适宜,光线充足柔和。
2.2 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包括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护关系。护患关系是护理活动中核心性的人际关系。③患者前来就诊事实上是来寻求帮助,而护士的职责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维持健康,促进健康等,实质上是互助关系。因此,良好的护患关系主要体现在: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护士能够走出预检台,积极的关心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尊重患者,认真倾听,耐心解释,热情周到的为患者服务;让患者有了家一样的感觉,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以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为目的,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3 护士形象美
所谓形象,即外在与内在的统一,美好的护理职业形象在诊疗活动中能潜移默化地美化就医者的心灵,唤起就医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④因急诊就医特点就是急,快,短,所以“第一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谓“第一印象”就是指个体在第一次与他人接触时,根据对方的神态,语言,行为所得到的综合性判断。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注意外在形象美:护士仪表要端庄,服装要整洁,大方得体,长发不可过肩,不可浓妆艳抹,淡妆上岗。此外护士要步态轻盈,仪表大方,面带微笑,给患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如果紧绷着一张脸,一脸厌倦,很容易引起误解,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因此,护士温和的表情,会给患者带来愉悦的心情,使其产生信任感,积极的配合诊治护理工作。
3.2 行为美:护士行为美的切入点具体体现在“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等方面。⑤在预检分诊台,我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尽可能关注每一位步入急诊大厅的患者,若患者被人抱入,搀扶或单脚跳进来等,要走出分诊台,主动迎扶患者,给患者轮椅,平车之类的设备。在工作中,护士的动作要优雅,做到三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尽量把美的举止呈现在患者面前,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的护理操作要娴熟,要稳,准,轻柔,迅速,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危重患者抢救时,要保持镇静,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样才能让患者及家属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另外,患者在承受疾病的压力时,原有社会角色退化,自制能力减弱,求助愿望增强,感情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还须具备战胜困难的信心,调动患者,家属的积极性,感染患者的情绪,使其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3.3 语言美: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方式,护理语言美是护士应具备的素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条件之一。患者受到病痛的折磨,心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时对医护人员的语言极为敏感。
3.4 心里美:对急性病的病人,语言要少而精,并富有同情感,在解除痛苦的过程中,尽量以身体语言表示安慰,对慢性病人,言语要热情具有鼓励性,把每一点好的转机尽早告之病人,让他们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老年患者有问有答,不厌其烦地倾听他们的主诉,并做到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让他们感觉自己被尊重,感到亲切,温暖而充满希望。
3.5 内在美:与患者接触最多的是护士,其迅速干练的工作作风,娴熟灵巧的操作技术,亲切热情的态度会得到患者的尊重。护士技术娴熟,言语亲切,病人会减少痛苦,产生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效应,在得到救治的同时,尽快恢复最佳身心状态。一位合格的护士不论患者的出生,职业,地位,性别,外貌如何,都应一视同仁的给予对方同情和帮助,使他们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在失望中得到鼓励,感受到家人般的关怀和体贴。同时护士要有良好的慎独修养,要学会换位思考,用真挚的感情使护患关系和谐融洽。
参考文献
[1]孙化凤 护理美学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10,20(6):46
[2]王东华,白羽,医护服装的人因设计研究。南北桥,2010,21(3):46-48.
[3]陈丽媛。护理美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100年17(25):94
护理美学基础范文6
关键词:美学;临床护理;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37-01
随着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的期望越来越高,而护理事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因此加强护士的人文教育已成为护理教育界的共识,尤其是美学的学习。美的环境能带给病人舒适感,美的语言是促进病人身心健康的良药,美的仪表能提高护士对病人的亲和力。
1 病房坏境美
优美的坏境,病房内合理布局,陈设与用品齐全,温湿度适宜,病房干净、整洁、通风、安静,病房外有绿化以及休息地,能消除患者对坏境的陌生感和对疾病的恐惧的心理,使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与护理。
2 树立护士的职业形象美
2.1 语言美: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沟通工具。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应用词得体、语调柔缓、吐字清晰、声音圆润明澈,多使用礼貌用语、关切语言和耐心解释式开导语言,满足患者希望被尊重、被关怀的愿望,这样能迅速获得患者的信任和积极的配合,使患者的心理在最佳状态中接受治理与护理.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得以实现,护患沟通更有效。[1]
2.2 形象美:护士美的仪表和愉快的笑容给人以亲切、端庄、纯洁、文明的印象,良好的职业素养,举止文雅大方、衣着整洁利落、走路轻盈,不浓妆艳抹、不奇装异服,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从而配合护士工作,顺利完成护理工作。
2.3 心灵美:心灵美是人的内心世界的美,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心灵美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才能忠于护理事业,并为之而奋斗。才能真正做到不论患者的身份、地位、年龄均应一视同仁,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一切美都基于善,违背善也失去了美,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具备一颗善良的、能容纳美的心灵。护理这一特殊行业必须要积极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道德美,紧密的和美学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们享受到高层次的服务水平。
2.4 护理技术操作美: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同时又很枯燥、机械的工作,应以科学、严谨的操作原则和精湛的技术水平为根本。要就护士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护理知识,还应具备专业护理技能,能熟练地进行专科护理和基础操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医学向微细、快速、精确、高效,新技术和新仪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如各种电子监护和治疗仪器等,这就要求护士要不断地扩大知识面,迅速而准确地掌握新理论的新技术。护士在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三查七对,技术操作准确、娴熟、轻柔,时时患者处处给安全感。
3 提高护士的审美观
审美修养是丰富和完美人生的过程。护士通过美学知识的理论学习,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自身文学修养有重要的作用[2],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自觉进行自我锻炼、自我培养、自我陶冶,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品质。护士的审美修养是护士从事护理实践必备的专业素养,它有助于护士理想人格的形成,造就成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为一体的优秀护理工作者。建立科学而实际的护理审美行为,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是履行护士的“保存生命、减轻痛苦和促进康复”这一崇高职责极为重要的前提。
随着医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士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要重视护理美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不仅适应现代护理发展必然趋势,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及护理人员素质建设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