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规能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规能源范文1
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孙致学介绍:“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分子在高压和低温环境下捕获住天然气分子而形成的似冰状结晶态化合物。因其遇火即可燃烧,故又名‘可燃冰’。”而对于其非常苛刻的形成条件,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巨永林讲道:“温度不能太高,高于20℃,天然气水合物就会分解,也不能太低。海底温度在2℃~4℃,才适合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水合物的形成需要30个大气压,这就决定了可燃冰的埋藏深度。形成可燃冰的主要气体就是甲烷,甲烷气富集地区,具备压力、温度条件,就可能产生可燃冰。”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可燃冰能够分解为甲烷和水,1立方米的可燃冰通常可释放出164~180立方米的天然气。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的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两倍。孙致学表示:“在地球上,蕴藏着极具潜力的可燃冰资源,即使我们仅开采其17%~20%的份额,也足够我们使用200年了。自然界中的可燃冰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目前我们已经发现超过230个天然气水合物矿点。”目前,可燃冰资源最具有开发前景的是在北极地区现有基础设施条件下具有高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的优质储层。
可燃冰试采成功能否改变能源市场的现有格局?又能否在不久的将来影响我们的生活?中国真的突破了这一技术吗?2030年,我们是否能够用上干净的可燃冰?其实,可燃冰作为清洁、高效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之一,日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数十年前就已陆续开始对陆地和海洋可燃冰进行勘探。据了解,日本于2013年尝试过开采海底可燃冰并提取了甲烷,但由于海底砂流入开采井,试验仅6天就被迫中断。而我国最近试采可燃冰的方法与日本相同,也是“减压法”。巨永林分析,本次试采中,“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分析,可能并没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相较特殊的开采技术,更难的是特殊的生态保护技术”。开采过程中如果发生甲烷泄漏,很可能引起大规模的温室效应――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2倍。此外,孙致学介绍:“作为海底浅层沉积物胶结物的可燃冰降压气化采出后,位于大坡度陆坡处的海底松散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变形、失稳直至发生大规模的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将会导致海底地震、海啸等灾难,也是目前可燃冰商业化开发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相对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可燃冰研究滞后。虽然有可燃冰的富集规律和成藏机制研究基础、建立了可燃冰开采综合模拟技术系统,但接下来,还需从开采技术优化、过程安全控制、地层稳定性及环境影响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技术、环保题之外,成本也是制约商业化开采的难题。巨永林表示,美国页岩气水平井、垂直井、水力压裂技术的创新,使得页岩气开采成本越来越低,甚至比常规天然气成本还低。可燃冰试采过程从技术方面来说没有革命性的技术,面临诸多难题,成本太高。
常规能源范文2
关键词: 丙烯腈;从业人员;肝肾功能;血常规 中图分类号: R 135.1文献标志码: A
丙烯腈是一种无色易燃易挥发液体,属于高毒类腈化物,是石化工业中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长期接触丙烯腈可引起多脏器慢性毒性效应\[12\]。本研究分析丙烯腈对职业接触人员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的影响,探讨职业接触人员从业时间与健康影响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入选标准:2014年8―10月,选择居住在宁波市3年以上的丙烯腈男性职业接触人员465名作为接触组,根据年龄、性别、吸烟及饮酒因素从非丙烯腈职业接触人员中匹配488名男性作为对照组。按丙烯腈职业接触工龄的大小将接触组分为短期接触组(≤7年)、中期接触组(8~14年)及长期接触组(≥15年)。排除标准:急、慢性肝肾损害及血液疾病患者。
1.2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集样本人群的空腹血,检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比较接触组与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并将有差异的指标与接触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及血红蛋白(Hb);肝肾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STB),血尿素(UREA)、血尿酸(UA)、血肌肝(SG)、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及白球比(A/G)。
1.3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2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3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用F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线性拟合图绘制用R软件。
2结果
2.1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男性,经年龄、吸烟(每天3支以上)及饮酒(每周1次及以上)因素匹配后,接触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接触组与对照组肝肾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人群的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除GGT、ST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接触组与对照组血常规指标比较
勺槿巳貉常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接触组WBC和P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3。
2.4观察指标与丙烯腈接触时间的相关分析
鉴于接触组与对照组之间某些指标有统计学差异,假设有差异的指标是受丙烯腈接触时间的影响,分析短期、中期及长期接触组各指标,结果ALP、UREA、UA、SCr及WBC水平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LT、AST、Alb、Glb、A/G及PLT水平在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ALT、AST水平增高,而Alb、Glb、A/G及PLT水平降低。见表4。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接触时间与ALT(r=0.564,P
3讨论
丙烯腈属于高毒类腈化物,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主要分布在肝、肾、肺、脑部\[3\]。进入人体后,一部分以原形随气道呼出,一部分在肝脏经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2E1作用形成2氰环氧乙烷,并释放氰根离子,最终经硫氰酸酶的作用形成硫氰酸盐随尿液排出\[45\],剩余部分可在体内蓄积。高浓度丙烯腈可导致机体急性中毒,低浓度可引起机体慢性中毒。长期接触丙烯腈可引起多方面的慢性毒性效应,可引起肝脏、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道和生殖系统等损害\[12\],对于长期从业人员危害较大。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防护加强,急性中毒在临床已极为少见,因此,学者们关注度转向长期接触丙烯腈对从业人员健康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丙烯腈职业接触人员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两组人群多项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丙烯腈职业接触人员的ALT及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按接触时间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接触时间越长,ALT及AST的值越大;为排除年龄对ALT及AST的影响,通过偏相关分析后发现,ALT及AST值确与接触时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示丙烯腈对职业接触人员的肝脏有一定的影响,与之前报道的结果一致\[67\]。接触组的AL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在各接触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接触组的白球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接触时间越长,白球比越低。白球比的降低可能源于肝细胞受损,导致肝脏白蛋白的合成受阻,从而引起白球比降低。应加强对长期接触丙烯腈的从业人员肝功能的监测。
SCr、UA及UREA的浓度变化主要由肾小球的滤过率来决定,滤过率下降,其浓度升高,因而SCr、UA及UREA水平能较灵敏地反映肾脏功能。接触组中的SCr、UA及UREA虽在正常范围内,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接触组的肾小球滤过率可能低于对照组,SCr、UA及UREA在不同接触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因为血SCr、UA及UREA水平受饮食结构的影响,本研究未对样本人群的饮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完善。
王振全等\[8\]曾用大鼠呼吸道静吸入染毒方法研究丙烯腈对大鼠血液的毒性。结果发现丙烯腈染毒组大鼠外周血WBC、PLT计数降低,推测丙烯腈可能存在一定的血液毒性。在本研究中,接触组的WBC和PLT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一定程度上支持这一观点。
丙烯腈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是生产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染料、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丙烯腈的接触人群因此不断在扩大。除了丙烯腈对肝肾及血液系统影响外,丙烯腈在神经、消化道和生殖系统等引起的损害也时有报道\[912\]。同时,丙烯腈是确定的致癌物,早在20世纪70~80年代,研究者对丙烯腈职业暴露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作业工人的肺癌、前列腺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正常人群高,将丙烯腈归为2B类致癌物。
虽然目前丙烯腈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鲜有发生,但是长期接触丙烯腈对于从业人员的慢性健康影响更应得到重视。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定期进行健康监测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TARSKIKH M M, KLIMATSKAIA L G.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 in workers engaged into acrylonitrile production\[J\]. Med Tr Prom Ekol,2008(10):1215.
[2]钟先玖,吴鑫,周元陵,等.丙烯腈对男工生殖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22(4):173177.
[3]陆荣柱,金复生,陈自强.丙烯腈的神经毒性研究概况\[J\].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2002,20(1):7880.
[4]CARTER 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s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to occupational health\[J\].Occup Med,2000,50(4):231236.
[5]陆荣柱,陈自强,金复生,等.丙烯腈作业人群的神经行为特征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 2001,19(6):408411.
[6]肖卫.丙烯腈的肝脏毒性作用研究\[J\].卫生研究,1996,25(2):7477.
[7]郑发寿,王瑞娟,钟先玖,等.丙烯腈对大鼠肝脏的毒性\[J\].肝脏,2002,7(Suppl 1):8690.
[8]王振全,肖卫,李芝m,等.丙烯腈对大鼠外周血液的毒性作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15(4):196198.
[9]RONGZHU L, ZIQIANG C, FUSHENG J, et al. Neurobehavioral effect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acrylonitrile in Chinese workers\[J\].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2005,19(3):695700.
[10]张丽丽.丙烯腈生物膜毒性致损机制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11]吴鑫.丙烯腈雄(男)性生殖毒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常规能源范文3
一、在三年规划落实中的职责是协助院长
农垦法院系统的三年规划是一段时期法院的总体规划,一旦形成并付诸实施,对法院各方面的工作都将带来深远影响。法院的每名工作人员,都在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对三年规划的落实。
三年规划的主要决策者和责任者无疑是院长,在抓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又会依循一定的工作层次,确定每名工作人员的责任和权利。那么,法院副院长处于什么位置?是否也构成一个工作层次?长期以来的实践中,对此存在不同看法,而这不同的看法还都带有普遍性。
有些同志以为,副院长是法院上层的领导成员之一,除了受院长领导,对其他干警来说属于领导干部,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也构成一个工作层次。这种看法注重的是工作状态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但却只看到了表浅现象,没有透彻地看清工作职责的实质,也就是权力配置的关系,因而这种看法不够准确。
一个基层法院的总体工作层次,包括法院党组一层,业务庭(室处队)和派出法庭(含办案组)一层,最终到每个干警一层,大抵是三个工作层次。而若从司法角度来看,则仅包括法院审委会一层,合议庭或独任审判一层,也就是说只有两个工作层次。至于一个判决书的下判,有的还经过了庭务会评议,但那不属于必经程序上的工作层次,仅仅属于管理方法的范畴。同样,一个判决书经过副院长审核后,由院长签发,也并非就增加了副院长审核这一工作层次,而仍然属于管理方法的范畴。因为副庭长也可以审核,副院长也可以签发,他们分别行使的都是庭长或院长的职权。
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法,基层院之间,以及过去与现在对比,往往是不一样的,原因在于负有总责的院长,想对案件的审理控制到什么程度。所谓控制,也是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一般是由于上级法院有要求或司法环境所迫,想减少办案瑕疵或避免错案发生。
司法改革尝试过“一步到庭”,设想过审判长签发裁判文书,减少审委会议案和定案的数量,后来均有所调整,但相应增加的也仅仅是管理工作的环节,目的在于保证办案质量,控制上诉和上访的发生。倘若今后真正实现了法官队伍精英化、审判工作公正化和错案责任一律追究,还可能重提审判长签发裁判文书的改革。
院长对全院每个方面的工作,都负有领导责任,抓上去光荣,抓不上去就不体面。而全院的工作千头万绪,精力再充沛的院长,也不可能事必躬亲,有时难以分身,所以组织上给安排了两至三名副院长,协助院长做一部分领导工作。
从三年规划的制定开始,院长很自然地就进入角色,组织研究制定,然后部署实施。院长也可能把三年规划的起草工作,交给分管常务或者研究室的副院长,组织相关同志分别执笔和综合,拿出初稿并修改拟定后,再提交法院领导班子会讨论。三年规划议定和印发后,副院长随即转为协助院长抓落实。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有了副院长协助,院长承担的领导责任就相对少了,他负的责任还和原来一样多,只是一部分或全部责任不再直接承担了,体现为对部门工作的具体分工;也不是由于副院长协助院长承担了部分领导责任,那一部分责任就降低为副院长一级,还仍然属于一院之长的责任。这一点,在法律和司法解释中也是明确的,不存在副院长或副庭长层级的权利。
二、在三年规划落实中的常态是分工负责
如前所述,副院长分管一些部门工作,来自于院长对其所负全部责任的分工。院长一般也会分管部门工作,有的院长侧重审判管理,有的院长侧重人财物管理,有的院长则分管他认为副职一般缺乏热心的部门。究竟如何分工,完全取决于院长的个性领导风格。
院长如果精力特别充沛,能力特别突出,乐于自行管理和单独负责,那就可以少给或不给副院长分配部门管理工作,这将导致有的法院少配或者不配副院长职数。当然这是理论上的说法,主要是为说明管理法则的由头,实践中愿意让副院长闲着而把自己累吐血的院长,毕竟难得一见,除非他遇到了不肯协助的副手。
有的法院之所以出现领导班子不团结现象,往往是正职或副职没有遵循管理法则行事所致。仅从副院长的角度来审查,可能把分管部门视为自己权利的小天地了,喜欢拉帮结伙,为所欲为,不想让正职直接插手分管部门的工作,不愿意听取其他副职从全局出发提出的合理意见,甚至出现未经院长委托而超越分工范围用权的问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能够理解,院长本应直接管理各个部门,只是为了管好管到位,从而保证工作效果,才把一些管理权限分配给副职,由副职代行院长管理权,以加强与部门领导的沟通协调,那么,无论正职与副职之间,副职与副职之间,还是副职与部门领导之间,都会增强全院一盘棋的观念,减少有碍团结的嫌隙发生。
许多年前,有一位庭长半开玩笑地说,院长根本不把副院长当回事儿,他想管啥就管啥,你们副院长说了不算。我当时说道,副院长就是配合院长工作的,院长要是都想管,副院长闲着也可以。还有一位庭长说过,有好事了,院长都自己管着,有麻烦了,就交给你们副院长去处理。我当时听了只是笑了笑,觉得不便就此评说。
作为一名副院长,想当好院长的助手,就要把职责分担,看作是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凝聚几个角度的合力,构成整体工作推进的态势,而不是分割成各行其是的小圈子,七拧八挣,弄成一盘散沙。身为副院长,也要像院长一样,讲政治,讲团结,讲正气。这样,才能有大局观念、全院观念和全员观念,才具备一名副院长起码的条件。
作为一名副院长,还要与党组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配合好,以集体利益为重,分别承担管理职责,共同为法院的领导工作效力。彼此之间,要多一些互相学习和互相鼓励,不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多一些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不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多一些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不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多一些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不做推诿扯皮和袖手旁观的虚伪人。
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比较多的工作接触还是参加各种会议,属于集体办公的常见形式。不管讨论全院工作计划、人事调整、设备更新,还是讨论案件审理、处理、 司法制度建设,都应遵照“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要求,本着协助院长和对全院总体工作负责的精神,大公无私,任人唯贤,公平合理,维护正义。
三、在三年规划落实中的方法是收放有度
院长与副院长在制定和落实三年规划中的关系,说到最高境界,应当配合得跟一个人一样,成为一艘航船正派的舵手。在院党组按照上级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本院三年规划也即航行方向之后,院长好比运行中决定微调打舵转数的头脑,副院长好比操作打舵的左膀右臂。这仅仅是一种比喻,实际呢,其他党组成员和审委会委员,包括院长本人,也都参与打舵,共同来保证不偏离航向。
就法院整个集体来说,在三年规划落实过程中,就是众人开桨划大船的关系。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合力,船就划行得稳健快捷,就有比较大的把握先于其他一些船到达目标彼岸。如果有人少划桨,不划桨,甚至倒划桨,向前航行的速度就会下降,就会出现落后的难堪局面,所以,一个集体的成员绝对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那么,作为副院长,在三年规划落实过程中,如何处理承上启下和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呢?大概基本的工作方法就是收放有度。
首先在思想感情上,要把院长看作是同舟共济的伙伴,努力保持追求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共度难关,共奔彼岸。当院长在大项工作中需要支持时,应当挺身而出,甘当左膀右臂;当院长遇到工作麻烦需要处理时,应当提供参考意见,及时地予以分忧解难;当院长临时有事需要外出时,应当按照交代和委托,保证相关工作的延续和推进;当院长因工作出色受到表彰时,应当对协助见了成效,而由衷地高兴。
其次,在协助院长抓三年规划落实的方式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能只按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而应按照全院的总体部署来运作。要实事求是地将自己的见解或建议,用院长便于接受的方式提出来,并在被院长确定下来之后,不遗余力地付诸实施。要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使院长的长处得到展现和发挥,更有力地推动整体工作前行。要通过非正式沟通方式,提请院长摆脱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放弃超越司法底线的处理问题方法,避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以维护正职和法院对外的形象。
再次,在落实三年规划的工作程序上,要把自己作为副手的位置摆正,全心全意地支持院长的工作。要将自己分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反映给院长,一并提出新对策或新预案,使院长能把握大项工作的动态,清楚驾驭整体工作的底数,便于灵活有效地决策和调度,加强对全院的司法管理、行政管理和队伍管理,处理好棘手案件或突发事件等。
最后,对待分管部门的数量和日常业务的管理,一切以院长需要协助的尺度为准,不争不抢,不推不卸。不要觉得别人管得多了,自己管得少了,或自己管得多了,别人管得少了,而心生不满。大凡已经形成的分工现状,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必要性。争争讲讲,惹气生非,只会使工作节外生枝。尤其对院长临时交办的事宜,因为往往是分工之外的负担,一旦推辞不就,很可能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弄不好就会贻误工作时机。所以,下级服从上级这一党的组织原则,身为副院长是必须遵循的。
而在处理与分管部门的工作关系时,则主要不是收放有度中的接收任务,而是放手使用,尽量调动部门领导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扬他们的创新精神。在部门领导能够正常开展工作时,一般不要干预他的业务进展,不要左右他的思想行为。当他的工作遇到难题或遇到麻烦时,再及时地予以指导,必要的话才参与处理。不过,在处理过程中,应当允许人家表述自己的观点,共同商量解决办法,不可简单地包办代替。
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司法业务的专业性很强。对副院长来说,在三年规划落实过程中,处理与分管部门工作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出主意,解难题,否则就没有这个副职存在的必要。副院长一定要有自己业务的专长,在分管工作中能够协助院长独当一面,否则也没有这个副职存在的必要。收放有度,是建立在良好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基础之上的,副院长在分管工作方面理当是行家里手和精英法官。
四、在三年规划落实中的形象是率先垂范
三年规划逐步落到实处,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身为副院长,应当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在事业上争取有所进步,但不要过于追逐个人名利,不要有擅权弄权的野心。应当有比较宽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干事业拿得起,遇调整放得下,对名利看得开,被误解耳能顺。即或所有同行或同等资历的人都比自己进步快了,也要努力做到看淡、看透,不失进取心,并且不失平常心。这样才能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对事业负责,对院长负责,对干警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同样,一个不刻苦学习法学理论,不注重从事司法实践,不吸取业内同行经验,不听取周围同事良言,也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副职,肯定不会成为一名称职的副院长,也就不能在三年规划落实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身为副院长,要多方面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力争时时处处走在前表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从推动三年规划落实的需要来看,身为副院长,除了要有良好的政治觉悟、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之外,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首先,要拥有必要的专业知识。除了法官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要特别注重充实和更新分管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要通过不间断的学习,使自己在分管工作方面站位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透一些,说得准一些,从而成为分管部门可以请教和信赖的“军师”,成为院长管理那几方面工作的“高参”。为此,万万不可疏淡业务。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勤于研究个性问题,积累业务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办理疑难案件和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要善于把研究问题的心得,整理成各种体裁的调研文章,力争使自己成为完成调研文章数量较多和质量较高的法官,在全院发挥业务建设的引领作用。要运用学到和积累的专业知识,分析诊断分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在三年规划落实过程中有步骤地加以解决。
其次,要拥有必要的领导方法。身为副院长,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导方法,就是在集体面前,尤其在分管部门面前,始终体现着具有司法公正理念,并严守司法底线。要坚持遵循立法精神和信守法官的职业道德,率先加强自我约束,成为公正司法的模范。此外,作为院长的助手、其他副院长的同事和分管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应当干到位不越位,出阳谋无阴谋,只用权不弄权,常尽职不失职。在院长委托之外,不超越职权行事,该由院长决断的事,绝不擅自处理。对其他副院长分管的工作,不随意谈论和干预运作,但需要配合时就及时帮助。同时,正常管理好分管的部门,肯放手而不放任,肯指导而少指责,使他们有比较宽松的工作心态和平台,卓有成效地完成任务。
常规能源范文4
近期,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对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制定情况作了全面介绍和解读,并称条件成熟后,将适时出台新能源规划。而在此之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如3月份财政部公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等。这种种迹象表明,新能源行业将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得到长足的发展,而投资新能源也将获益匪浅。
认识新能源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因此可以称新能源为非常规能源。常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在技术应用上已经比较成熟了,并且现在已经被大规模的使用了;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等等,都是在新技术基础之上系统开发利用的能量。不过也有将核能列入常规能源的,因为用核能发电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并且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例如法国,核能的发电量甚至能占到当年发电总量的76%,不过从习惯意义上而言,一般还是把它归入到新能源中。
相比新能源能源,常规能源的大量消耗,容易造成严重的污染,而新能源的污染相对就较轻,甚至没有污染,如太阳能、风能等等。其次,相对于某些常规能源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枯竭的问题而言,新能源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几乎不会枯竭,例如太阳能,几乎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除非太阳没了(估计要是人类还能在没有太阳的时代生存,那么可能又会有另一种新能源取代太阳能)。
不过,新能源的优势虽然多,面临的唯一问题可能就是技术问题。而推动技术不断革新的背后力量除了国家政策外,另一股可能就是资本的力量了。
新能源前景
有人说,“第四次”能源革命已经到来。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都开始把新能源看作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点之一,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后提出的“哪个国家在清洁能源技术中领先,哪个国家就将引领21世纪的全球经济”也被广泛的认同。奥巴马政府也一直在致力于推行新能源政策,并且加大了对新能源技术的投入。在美国硅谷,大约有80%的风险投资基金开始转向新能源领域,而新能源也已成为了美国风投的第三大行业,仅次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行业。
在法国,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就开始转向新能源领域,尽量减少对常规能源的依赖,经历三十余年的发展后,核能就已成为法国的主导电源,占全国总发电量的七成多,其次则为水利发电。
而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是自石油危机之后开始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其太阳能发电量一直都位列世界前茅。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的最新一项计划是,到2030年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发电将占日本总用电量的20%。也有报道曾称,通过对新能源的利用,日本每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只有美国的37%。
但是我国对新能源的利用目前却还没有这么发达,核电的占比才2%左右,这意味着未来新能源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介绍,中国将力争在205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比重从目前的9%提高到40%左右,占据主导能源地位。而近年来,我国政府用于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每年增幅都在20%以上,2008年
对新能源企业的资金扶持规模达到38亿元。
投资渠道
新能源上马的项目都非常大,动辄上亿。对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要拿出这么一大笔钱做投资,肯定是不可能的。并且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分析你如何能准确的判断这个项目在未来是否会盈利?因此,直接投资是不可能的了,但是却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投资。若想参与到这场“盛宴”中来不妨试试间接投资。
间接投资的首选还是股票,A股中概念板块就有70只股票与新能源相关,产业涉及核能、风能、水电等等,几乎所有的新能源产业都涉及到了,有的公司还是新能源设备的提供商,在产业链上占据着优势地位。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概念股都值得投资,在这70只股票中也不乏ST股票,这就需要你有择股的能力,不要跟风盲目的追涨。
对择股能力没有什么信心的话,也可以通过基金投资新能源。在年初各基金公司出的2009年策略报告中,就有许多基金公司看好新能源,甚至不少基金公司都以新能源为投资主题,可以适当的关注这方面基金。
其次还可以通过信托产品投资新能源。现在市场上推出了不少专门针对新能源领域的信托产品推出,例如,北京信托发行的“振兴2号能源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等。除此之外,不少的PE信托产品也将重点放在了新能源上。不过信托的资金门槛较高,一定要慎重选择。
最后一点,其实应该算是一个风险提示,因为当资金开始涌向新能源领域时,往往也意味着一个泡沫正在形成中,虽说现在新能源的投资还不至于像世纪初的网络股那般疯狂,但是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还是必要的。
常规能源范文5
一、认识“废气”毒害,采用更换燃料的方法进行“减排”
例1飓风、暴雨、洪水、泥石流等极端气候现象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的恶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叫做常规能源
B,燃烧煤炭时生成的二氧化硫使雨水酸度升高,形成酸雨
c,大量消耗常规能源产生了“温室效应”
D,核能是一种常规能源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是常规能源,使用后的最终产物是CO2,副产品是SO2等有毒气体,答案为A、B、c,
例2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政府对90%的汽车进行了改造,使用天然气作为能源,这种改造过的汽车行驶时,发动机主要是将(
)
A,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B,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D,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解析:天然气当燃料时,燃烧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气体膨胀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总体效果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答案为A。
点评从以上两例知,常规能源的使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理解各种能源的供能转化过程是解题的基础,了解各种形式的能源“产品”及相关含义,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二、了解“温室效应”的来源,理解采取强制性法规“减排”的意义
例3为了减缓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
B,开发使用核能、太阳能
c,将汽车燃料由汽油改为液化石油气
D,植树造林
解析:常规能源的使用是“温室效应”的来源,但由于实际需要,常规能源在人类生活中仍是主要能源,用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代替常规能源可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植树造林后,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消耗CO2,降低CO2浓度,答案为B、D。
例4、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依法规定限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科学家设想用压缩机将二氧化碳送入海底,永久贮存起来,在海底深处,压强很大,温度很低,海底的水肯定能够溶解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为二氧化碳找到了一个永远的“家”,从而避免“温室效应”,在将二氧化碳送入海底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压缩机对二氧化碳做正功
B,二氧化碳向海水放热
C,二氧化碳分子平均动能会减小
D,每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动能会减小
解析:要将CO2送入海底,压缩机要压缩CO2进入海底,使CO2的体积减小,对其做正功,CO2进人海底前温度高于海底温度,发生热传递,放出热量,最终与海底温度相同,温度降低,分子平均动能减小,答案为A、B、C。
常规能源范文6
对世界能源市场而言,过去的一年似乎并没有什么“利好”消息。西亚北非乱局造成油价大幅波动,福岛核危机殃及全球核电产业,重要能源运输航道上海盗活动猖獗,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陷入停滞……然而,就在各国普遍为能源发展走向担忧的时候,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创新正“静悄悄地”改善美国能源状况,调整世界能源版图,进而影响国际关系。正如一只蝴蝶轻轻地煽动翅膀,在能源领域,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美国的天然气“技术革命”
页岩气是天然气的一种,它是一种以吸附及游离状态存在于泥页岩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它与常规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完全一样,且储量巨大、分布广泛,和全球常规天然气资源总量相当,但由于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所以一直没能得到有效利用。它和砂岩气、煤层气一起并称为三大“非常规天然气”。
早在1821年,美国在第一口工业性天然气钻井中就发现了页岩气。将近200年来,相对于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各国对页岩气的研究和开发却仍在起步阶段。美国无疑已经走在了前面。自2001年加利福尼亚惊现供电不足的能源危机以来,美国一直面临着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局面。很多美国人把目光投向了国外,从国际市场上大规模进口液化天然气。远水虽能解近渴,却治标不治本,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天然气能源安全的困局,因此更有一部分人将目光聚焦于如何开采非常规天然气,休斯顿的民间生产商乔治・米歇尔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投身于页岩气开发事业,并将实验室设在得克萨斯州沃斯堡盆地。米歇尔的公司先后钻探了30多口实验井,测试了多种开采方法,花费了17年时间,耗资数亿美元,终于在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中破译了页岩气开采的“密码”。新方法综合利用水平钻孔和液压断层两种技术革新,不仅使页岩气得以大规模开采,还大幅降低了成本,使得这项技术可以迅速进入商业推广阶段。
技术革新迅速传播到美国多个州,从路易斯安那到阿肯色、宾夕法尼亚、纽约,甚至传播到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影响广泛而深远。以宾夕法尼亚州和纽约州为例,它们传统上是大宗能源进口区,页岩气开发之后,它们开始成为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应区。当前,这些地区的公共汽车和卡车正逐渐用燃气代替石油。而能源密集型企业也成为受益者,它们不必再费力将制造业转移至海外,廉价的天然气电力将使它们留在本土发展更加有利可图。美国的石化工业在页岩气开发的推动下由弱转强,成为工业复苏的领头羊。
页岩气技术革命不仅使美国成为天然气世界第一大储备国和生产国,还实现了天然气自给,并逐渐成为重要的出口国。仅2008年美国页岩气的探测储量就已达到33万亿立方英尺,随着科技进步和探测的持续进行,这一数字将继续增大,加上已经探明的250万亿立方英尺常规天然气的储量,美国已经能够满足未来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2009年,美国首次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并从进口国变为出口国,预计美国五大天然气公司2015年的产量同2010年相比将翻番,而到2025年,产量将增长三倍。目前,美国正同中、澳、德、印、俄、罗马尼亚以及波兰等国企业合作,推广页岩气技术,并从中获取丰厚收益,未来还计划与页岩气储量丰富的非洲、拉美合作,使这一科技成果惠及全球。剑桥能源研究公司主席丹尼尔・耶金在《华尔街日报》上发文盛赞这一技术是“十年来最大的能源创新”,而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唐熙华也给予高度评价:“页岩气不仅使美国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还将改变美国乃至世界未来100年的能源前景。”这种技术进步具有革命性,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艰难而且缓慢的,其对世界的影响尚在初始阶段,国际能源署将其誉为“悄无声息的技术革命”。
世界能源版图改变
21世纪是“天然气世纪”,非常规天然气在各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增大。根据权威机构预计,常规油气资源供应20年后,将出现枯竭,要延续石油时代就必须在近期找到新的、能够大规模商业开发的接替能源。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就是最现实的替代能源。与传统的煤和石油相比,天然气更廉价、更清洁。释放同样的能量,天然气的成本仅为石油的1/3,且碳排放少,利于环保。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天然气可作为未来石油替代品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化工等部门,降低各国对石油的依赖。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应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能源枯竭”的担忧,也提升了人们依靠科技寻找新能源的信心。澳大利亚、中国、欧洲都有大量的非常规天然气储藏,使用新技术开采这些能源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还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虽然未来能源发展趋势是“零排放”,新能源是主要发展对象,非常规天然气开采还存在着一定的环境风险,但它的大量生产和使用缓解了转型时期的能源紧张,与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世界各国的能源格局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变。
目前国际天然气市场大体分为三个区域:北美、亚洲和欧洲。与石油贸易不同,因远距离输气成本较高,加之贸易方式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三大市场的价格相对独立,差别明显,主要靠长期合同确定。但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将改变这一格局,加速三大市场价格趋同。一方面,市场供给大幅增加导致气价下跌。美国进口的天然气主要来自中东,随着美国进口量锐减,一些天然气出口国不惜降价来寻找新的买家,在此影响下,欧亚天然气现货价格已经开始下滑;另一方面,开采成本降低使得远距离输气变得有利可图,液化气交易将更加频繁,有利于平衡价格。传统的液化气出口国如尼日利亚、卡塔尔、俄罗斯等国将面临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国际天然气市场正朝着更多元、更均衡的方向发展。
油气地缘政治调整
天然气进出口国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政治关系。出口国常常将能源作为政治工具,而进口国则深受能源安全和价格的困扰。随着开采技术的革新,全球天然气储量、产量大幅增加,不仅使出口国经济利益受损,能源作为外交工具的作用也在不断降低,新兴天然气大国与传统天然气大国之间的竞争在加剧,而进口国则在“廉价天然气时代”获得红利。
在页岩气经济开发的作用下,美国凭借资源主导优势在能源外交方面有了更多主动权,正同俄罗斯争夺天然气贸易伙伴,排挤它在欧亚大陆的天然气垄断地位。在美国天然气大幅出口的影响下,俄罗斯在欧洲的强硬定价权以及市场份额都被削弱。油气一直是俄罗斯的经济支柱,气价下跌、市场萎缩对俄罗斯影响显著。目前,加拿大的管道气和卡塔尔的液化气都在寻找新的买家,若它们进一步占领欧洲市场,俄罗斯能源出口环境将更加恶化。
在新技术的带动下,欧洲丰富的页岩气资源有了用武之地,对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依赖也进一步下降,能源安全状况大幅改善。
伊朗因经济制裁,天然气出口有限,短期内损失不大,但长期看,它主要依靠能源出口的财政政策正面临巨大风险。
沙特阿拉伯长期致力于天然气的深度加工,丰富的储量、充足的供应使其具备长期发展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