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绘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绘画

儿童绘画范文1

摘要:本文通过对儿童艺术特点的剖析,揭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吸收和借鉴儿童艺术造型符号之后所形成的前所未有的率真、稚拙和清新的品质,并结合艺术家的具体作品分析进一步指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在本质上有别于儿童稚拙艺术,张扬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大巧若拙,拙中藏巧的艺术境界。

一、引言

人们过去并未意识到儿童随意而愉快的涂抹有什么特殊意义,更谈不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关注,然而,随着人类艺术史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现代艺术的产生,儿童艺术在当代艺术世界的位置正日益凸显。现在,“儿童艺术”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儿童艺术中那种形象的简化、画面的和谐、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大胆的纯色平涂以及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艺术家怀着新奇的目光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

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对儿童艺术的认识与评价

儿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什么会吸引全世界艺术家的目光?在儿童艺术中,儿童常常以其天真率直的心态每每使我们拍手称快,是任何人为的方法都无法企及的。儿童艺术是无意识下创作的作品,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往往呈现着艺术创作最初的也是最纯粹的源泉。其构图造型稚拙有趣,似无法之法,有意想不到的生动。正如黑格尔所说:“儿童是最美好的,一切个别特殊性在他们身上好像都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东西在他们的胸中激动,在儿童还在变化的面貌上,还看不出承认繁复意图所造成的烦恼,因而在儿童绘画里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对事物无意识的、天真率直的看法。”儿童艺术更具创造性和表现性,注重个人感受。儿童天性充满热情,能主动、自由地表现画面,儿童看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眼光,他看起人来,只看到一个人的一个大头,头上的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什么耳朵、头发、眉毛,他都没有看见,所以他不画一个人的身体,他看得不重要,只画一条线来表示。这些入眼的观察对象在儿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鲜明。儿童是画其所想而非画其所见,因此儿童画出的作品往往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富有生气,有更多的灵性。西方现代派艺术中,反叛传统,追求单纯和质朴无华是其共同的目的和重要特征,因此,现代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儿童艺术,而且给予儿童艺术以高度的评价,甚至对儿童的艺术状态和儿童的艺术作品崇拜不已。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我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了毕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这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其实这种对儿童艺术的新的认识和评价在野兽派那里已有所表现。康定斯基崇拜儿童艺术是因为他认为儿童艺术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直觉表现,他说:“儿童除了描摹外观的能力之外,还有力量使永久的内在真理处在它最能有力地得以表现的形式中。……儿童有一种巨大的无意识力量,它在此表达自身,并且使儿童的作品达到与成人一样高(甚至更高)的水平。”画家马蒂斯、杜飞、夏加尔,尤其是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同样感到了儿童艺术的魅力。西方艺术家所向往的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信手涂抹”在儿童艺术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儿童艺术的借鉴与模仿

从19世纪后半叶起,西方画坛发生了重大变化,眼花缭乱的西方现代画派,既受到儿童绘画在艺术形式上以及表现技巧方面的启发,更受到儿童对待绘画的基本态度无意识的强烈冲击。对儿童艺术的推崇与模仿直接反映在他们作品的形式中。克利就一直崇拜儿童的这种天真状态,并以自己的方式加以模仿。克利在绘画技巧上使用儿童那种环绕的、粗陋的轮廓线,反应在作品《动物园》、《他喊叫,我们玩》和《女舞蹈家》中,这些画中线条技法与儿童素描的线条技巧很接近,尽管它更细窄,更优美。《高架桥的革命》画面上简单的甚至笨拙的高架桥,表现出了克利对儿童画天真稚拙的形象以及符号化形象的兴趣。在米罗的绘画世界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对儿童艺术的推崇,在他1948年至1953年的许多绘画作品中,人物没有身体表现,头部直接安在以球形脚为末端的直腿上,整个脸像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或圆形,这种极端单纯化的形象的变体,也就是儿童画中的“蝌蚪人”样式,如作品《在甲壳下部》、《黎明时瞪羚的哭叫》和《绘画》以及早期最有名的作品《农场》都已呈现出一种儿童般稚拙的风格倾向。后来由于战争,米罗的作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恐怖之感,但画面依然保持他那种天真、优美的风格。如系列《星座》及《女诗人》都是在战争的威胁之下创作出来的,但我们从中看不到任何血腥的痕迹。无怪乎有批评家说:“米罗的天才是一种返老还童的天才。”涂鸦和儿童艺术也是杜布菲的范例和灵感来源,他特别赞同用最简单的正面和侧面形象及儿童的轮廓线风格画出大脑袋粗陋人物,也赞同儿童对记忆中传达信息的细节的强调,杜布菲甚至希望以更加粗蛮、直接和确定的方式抛弃“后天学到的手段”,去探讨一条回到“艺术基本的、形成的时期,记录下儿童式的天真与好奇状态的道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街上的男人》画面中描绘的是巴黎的景色与生活,具有一种天真稚拙的趣味。此后,他很快摆脱了克利艺术中那种幻想、略显天真的气质,而转向一种独特的、奠定自己在艺术史上地位的绘画创作方法,创作出一些涂鸦形态的作品,如在《人间的联欢节上》,我们可以看到的一种以此法创作出来的令人厌恶和不安的欢乐氛围。

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性与儿童艺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是一致的。“荒诞艺术比起优美、崇高的艺术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生命力。”这是西方现代画派对怪诞艺术的看法和推崇。现代派大师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从古代非洲的绘画和雕塑中吸取怪异而又荒诞的特点,在我们的眼中极不符合常规,但这与儿童美术中的无意识荒诞的想法极为相似。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儿童艺术的接受主要表现在欣赏他们的天然和单纯,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稚拙的面貌,法国评论家在观看他们的画展时,曾称这些颜色不符合“客观实际”,艺术形象难以理解。虽说在现在看来有点言过其实,然而的确在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反映出画家进一步转向表现内心情感,这也是近现代以来西方绘画逐渐摆脱传统上摹写现实的主流画法的新的一步,在野兽派绘画中,马蒂斯等画家的一些人物画有一个特点,人物的形象往往有弯曲的形态和封闭的轮廓线。如马蒂斯的《浴者》和《海滨妇女》,这些作品使人想起儿童艺术的某些特点,人物的形象看起来“不准确”。上述这些对儿童艺术语言的模仿甚至直接挪用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现代艺术家们从儿童那里重新获得天真、纯朴和清新的内在品质。

四、现代主义绘画大巧若拙

现代主义绘画在许多方面更借鉴儿童艺术,但他们的目的并非简单地重创儿童绘画,在技巧、表现形式上与儿童绘画有很大差别。儿童绘画是在生命之初对世界的探索尝试,表达的是整个生命尚未展开的天性。而大师的绘画则是在生命成熟阶段对探索世界的提炼总结,表达出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凝结出来的人格特征和艺术个性。所以,儿童画一张张来看,大不相同,而大面积看起来,其面貌给人的感觉大同小异。大师绘画则不同,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现代画家在对儿童艺术的借鉴中充分展示了各自的艺术个性,他们使用儿童的符号和技法也并非偶然,而是他们比其他艺术家更需要这种敏锐的感觉力,带着激情去感受儿童的绘画世界。他们的绘画有着精致的层次和精湛的技巧,虽然绘画的最终效果有着明显的随意性,但与儿童天真的艺术并未完全融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又相得益彰。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原始”形态的、天真纯朴的,而又往往以“稚拙”的样式表现出来。这在儿童是很可贵的,也是许多中外画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那么艺术家追求的天真纯朴和稚拙与儿童绘画所表现出的天真纯朴和稚拙是否如出一辙呢?这对于我们更深一步了解儿童艺术是至关重要的。审美创造一般都是由拙到巧、再由巧返拙的阶段。开始之拙,是生疏幼稚的真拙,随着审美创造技巧的提高,进入精巧工巧阶段,有了丰富的经验、功夫、素养,才能落尽繁华归于朴淡,进入大巧若拙的境界。没有深厚的功底,片面为拙而拙,只会粗陋低俗。戴复古说:“朴拙唯宜怕近村。”(《论诗十绝》)即使是巧后之拙,如果刻意追求拙的外在形式,则是一种造作,失去其真正的天然本质。拙朴绝非粗率平庸之辈所能达到的,它是审美创造高度成熟的标志。追求儿童趣味的艺术家在某些方面与儿童绘画较为相似,例如:以线为主,平涂色彩,不讲焦点透视及夸张变形手法等等。但儿童艺术中的那种天真稚拙的情趣被艺术家们加以发挥、拓展,成为崭新的艺术形式。虽然他们画中的“拙”与儿童绘画中的“拙”有着形式上的相似,但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之“拙”。写意大师崔子范也曾说:“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孩子只凭热情作画。在他长大之后,也应该注意使自己回到童年的心态,去重新发掘自己儿时的天性——自由地而不是造作地在画中表现自己的感情。当一个成熟的画家运用这种方式作画时,当他将艺术大师的精湛技巧与孩子般的天真烂漫融合在一起时,会感到极大的快慰。”虽然西方的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画家的作品源于儿童绘画的造型符号,但他们靠熟练精深的技巧来完成。大体上都经历了由开始的不成熟,到技法日趋精深,进而追求“返璞归真”的过程。虽然也有追求儿童“拙味”的画家未经过专门的训练,但他们也难免经受艺术传统的熏陶,前辈及同代画家的影响与个人技巧的锤炼。克利虽曾说:“无需什么技巧”,但他毕竟经过了传统艺术熏陶,其艺术风格必有传统技巧的痕迹。可见儿童的稚拙是幼稚的拙,而画家的稚拙是“拙中藏巧”之拙。“拙朴最难,拙近天真,朴近自然,能拙朴则浑厚不流为滞腻。”拙朴之拙,是大巧,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它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东坡题跋》),在平实朴素粗散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审美素养和丰富的情感意味。没有一定技巧的锤炼,一味片面追求儿童“拙味”,只会流于粗俗浅薄,达不到自然浑化的拙朴之境。

五、结语

总之,现代艺术家们从儿童艺术中获取到了造型符号的灵感,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促成了人们对儿童艺术的进一步关注、承认和了解。在现代艺术中,传统的审美标准首先被打破,几乎没有什么尺度可以将儿童艺术与大师的作品相区别。当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与儿童的绘画作品之间的相仿程度,也不能真正完全划上等号,这些现代艺术大师的绘画毕竟是落尽繁华归于朴淡,大巧若拙,拙中藏巧。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戈德沃特.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M].殷泓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54.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崔庆忠.现代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儿童绘画范文2

【关键词】儿童绘画;绘画心理;自然表达

儿童绘画在美术教学中处于起始阶段,也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关键。儿童绘画的自然表达是指儿童绘画时内在的动力、想象力,通过绘画表达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并用他们自己的艺术语言传达出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用成人的眼光来观察和评价儿童画的好与差,用成人对世界理解来约束儿童绘画的想象力,使儿童的心灵受到束缚,这就有可能影响儿童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持儿童绘画的原动力。

一、儿童绘画的原动力

儿童绘画不只是一门艺术语言,也是一种游戏,具有多种功能。香港耆英在“发展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与学前儿童绘画教育”中说:“孩子的智慧发展阶段与绘画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相应的显著性,绘画是儿童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方式,因此,对孩子来讲,绘画不是任务,而是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活动,这种活动是自由的、轻松的、快乐的,他们喜欢自由自在地画画,不愿意被束缚。他们可以随意地拿一些东西当画笔,凡是能被涂鸦的地方都是他们的画板,他们可以创作出各种新奇的作品。”皮亚杰认为:“孩子们专注于自己的观点,他们对想象力称为自我中心主义。”在绘画的过程中他们能体会到绘画的乐趣,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这类对应关系证实了儿童绘画能够作为儿童发展的一种标志。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纯真的、无邪的,但又是神秘的。他们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传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意境。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喜、怒、哀、乐等)用绘画的方式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在幼儿时期,他们对文字语言还没有完全掌握时,那么绘画就成为他们的另一种传达内心世界的方式。他们绘出各种不同的画面,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

二、儿童绘画的心理

绘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也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方式,儿童绘画是孩子的纯真本能对世界的理解,其基本价值是促进儿童对生命和世界认识和感悟。儿童绘画心理和儿童绘画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同阶段的儿童画有着不同的绘画特征,其发展和变化都受其个性来支配。

(一)儿童画中的无意识心理状态

在孩子们的绘画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有一个美好的能力,他们的画有一种独特的个性,在他们的画面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天马行空的场景。因为他们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描绘出来的,他们的这种能力就是与生俱来的。孩子用他们的眼睛来观看世界万物,用丰富的联想来代替固定的思想,把梦境和现实交汇在一起,只是去施展自己最初的心理情感,而不被表达技巧所束缚。这份纯真,这份自然,赋予了儿童绘画创作的冲动性,这是一种无意识状态。

无意识的心理状态是儿童绘画所隐藏的奥秘。无意识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直觉,它具有很强的神秘性,以致于我们对其不甚了解。也因为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忽视,导致在美术教育技能型工匠式的培训下不能触及孩子的心灵、不能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

具有奇异性的绘画作品也是儿童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专家说:“无意识代表真正的灵魂!”无意识的儿童画与孩子的灵魂是相关的,也是是最真实的。从表达中形成无意识的审美创造风格充满儿童独特的创意。正如康定斯基说的:“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处构造的形式,岂不要比希腊式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有创造性吗?”儿童绘画教育应该在轻松的氛围里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责怪儿童反常的画,应该让所有的孩子可以在绘画创作中遵循无意识的状态。

(二)儿童画中的自主沉浸性表现心理

儿童自我表现心理绘画是儿童知识的绘画。首先,儿童绘画中的个性表现传达了他们的思想、情绪和意愿。儿童画可以说是艺术,但儿童却从来不是为了艺术而绘画,他们在绘画中使用简单的基本符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在一幅自主性绘画中其实浓缩了他们的情感表达;其次,自主性是创新的灵魂。自主性能够对已知知识的解构、重组来启发儿童的心智,促使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绘画。增加儿童对学习绘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并使作品具有新颖性。儿童绘画本来具有自发生成的规律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协助儿童绘画,让其绘画能适时超越自我,不断创新。

三、儿童绘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模仿

随着素质教育的拓展,各类培训班频频出现,其中不乏有各种儿童美术培训班,所到之处无不是各种范画挂在黑板上,老师讲解作画步骤之后让孩子们开始“依葫芦画瓢”地临摹,求形的绘画标准影响了儿童绘画教学,也违背了儿童绘画教学的初衷。也有美术教师教育理论的缺乏原因,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跟风”的现象。这样教出的孩子,他们的画面无非都是千人一面。这种教学方式脱离了儿童自然表达,忽视了儿童对绘画的原始认识及兴趣,不利于儿童自身潜在的发挥和培养,违背了儿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抹杀了他们的自由想象空间,因而束缚了儿童的创造力。

(二)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儿童画

儿童绘画与成人的绘画有所差别,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种差异。因此很多成人通常以“像不像”来评价儿童画,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儿童。我们常会听到一些人这样评价儿童画:“你画的树怎么是蓝色的?”“鱼有这样的吗?”这些评价标准其实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儿童画自身的特点和孩子内在本性的表达,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限制了孩子的原创性。而且对儿童艺术教育有所阻碍,不利于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

四、保持儿童绘画的自然表达

儿童阶段是培育绘画兴趣的特殊而又重要的阶段,在此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天真、单纯,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比成年人简单得多。他们看到的事物都是最简单直观的。在他们拿起画笔的时候并没想太多,他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是丑是美,没有思想上太多挣扎。虽然有时最后呈现的画面可能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但至少这是最真实的表达。

儿童画也存在好坏之分,不是所有的儿童画都具有审美价值。由于儿童生活的环境及所接触的事物不同,他们的画往往也有所不同,有的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画,这种画其实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儿童画。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去感受并创造性地用自己形象的“语言符号”来表达情意,这样的儿童画才属于儿童原创的。自发性的儿童画有时也会呈现与大师的绘画作品有着相似的点,但儿童画并不能与大师的作品等同,因为他们的作品尽管是表达他们的纯真心态,但还只停留在自发阶段。因此,绘画也应及时引导儿童使用专业的情感,通过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经过探索与发现来总结经验,在艺术表现能力上得到不断提高。

结语

总之,儿童画是孩子们感知世界的另一个窗口,在儿童美术教育中不能一味地把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应该让孩子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要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正确地加以引导,让其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始终保持儿童绘画的自然表达,这样才有利于拓展儿童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孔起英.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与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和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1996(4).

[2]杨晓柳.抓住儿童绘画特点发掘儿童绘画潜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3]杨晓柳.儿童绘画教育“误区”和“评价”的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6).

儿童绘画范文3

对孩子兴趣的转移要正确对待。儿童兴趣广泛,有好奇心,什么都想摸一摸,试一试,这是健康儿童正常现象。尽量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明智的,如果他本来喜欢画画,忽然不喜欢了,一定要分析原因,可能是成人指导不当,打击了他的兴趣,这可以补救,也可能遇到更有吸引力的事情,转移了也不是坏事。如果孩子上了中学,忽然迷上了画画,也为时不晚,总之强加给孩子的,效果都不会好。

兴趣只是人才的契机,想象力和创造性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目标。评选作品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作品,是不是表现了不同年龄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否表现了他们自己起初的生活体验,其次才是一定的绘画技巧。有些孩子画的中国画俨然地老画家风范,一般都是程式化的模仿之作,题材狭窄,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画其他题材既没有能力,也缺乏自信。另一种画,一眼就看出是临摹的简笔画或简笔画的组合,同样缺乏独创性。这些作品一般很难入选。

我们推崇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大胆泼辣地表现出儿童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幼儿的作品以天真幻想更具特色。天真,是儿童画美的价值所在。

儿童画画很少有计划性,只顾想象,表现自己意志,只求情绪的表达,不计后果。至于别人是否能看懂他是不管的,自己有没有能力画,也从不考虑。他们敢编故事,画热闹场面,没有人教过,就凭自己的想象画,当然谈不上大小比例、透视构图了。在涂鸦初期,画得一团乱麻,其中也不管他们美丽的想象。很多孩子你问他会不会画什么东西,他总是毫不犹豫非常自信地说:“会!”虽然画得不像但他自我感觉却很好,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和赞扬,可惜这种良好素质不被成人所理解,有时反而受到嘲笑奚落和打击,给孩子的心灵很大的伤害。

绘画能力因儿童手眼脑等生理器官的发展不同而呈不平衡状态。例如女孩一般手的准头强于男孩,造型能力往往领先于男孩,而男孩想象力往往超越女孩。有的孩子手的功能比别的孩子笨拙,但与智商无关,以后仍可能变为巧手。家长老师不能只看孩子某一方面落后,就说孩子笨。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强,就发急,总喜欢当孩子的面说:“看人家画得多好,你画的那叫什么呀!还不肯好好用功画。”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去揭自已孩子的短处,这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很大的摧残。这不是望子成龙,而是训子成虫。

儿童绘画范文4

关键词:兴趣点;创造力;个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2-02

一、抓住兴趣点激发创造力

浓厚的兴趣是孩子们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就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课题活动,就无法激发孩子们丰富的创作情感,不能挖掘儿童的绘画创造潜能。因此在绘画课中,教师应掌握儿童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绘画课题的好奇点、兴趣点,调动儿童的积极思维,激发创作兴趣,展开想象,并留给儿童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的艺术个性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儿童想象画设题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内容,能让儿童积极自觉主观地展开想象思维,要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观感受,萌发创作欲望。课题引入可以利用幻灯、名家画作、影像等辅助素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感受也大不一样,对美的定义也有各自的理解。例如引导学生以“我最喜欢的活动”为主题创作,孩子们想到了很多记忆犹新的游戏活动,思维活跃起来了,孩子们的遐想空间打开了,比如有的画《蹦蹦床》用流畅的曲线画出有弹性的色彩艳丽的蹦床、蹦得高高的孩子们表情丰富,不难看出孩子通过画画的形式能够再次感受游戏的乐趣,再现了小朋友的真实感受。教师结合学生不同的构思、意愿,正确引导他们用恰当的绘画表现技法。这样孩子们的作品共性中有个性,充分体现儿童的艺术语言、儿童的主观情感。

二、绘画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创作的源泉。儿童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孩子们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因此,教师应多引导儿童进行写生创作练习,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从而发展个性创作思维。

1.在写生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写生中教师应引导他们观察事物的特征、形状、结构和空间关系等,引导学生用减法方式去创作,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画面需要的部分,使构图完美,主体突出,意境更充实。引导孩子们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等绘画手法表现对象,色彩鲜明对比、线条粗细、深浅、刚柔地巧妙运用等表现效果。引导孩子们从光的角度去观察景色,在不同的时间段去体验、感受绚丽缤纷的色彩变化,让孩子们更大胆地运用色彩。多提供不同材质、绘画工具,鼓励儿童学会运用多种绘画表现手法完成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例如以“海底世界”为主题创作,海底小动物的形态各异,让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表现情趣,突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海水与小动物的虚实效果的生动处理,加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这样的作品才具备儿童的个性、色彩鲜明,画面布局合理,独特的想象与创造,富有儿童的天真与童趣。

2.运用发散性思维去想象。长期临摹的习惯让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孩子们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他们创作时,孩子们会很困难,画出来的对象总是很概念化。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学生作画时离不开范画,墨守成规。故在绘画创作中,应围绕每节课的主题内容,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启发引导孩子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发挥想象,从一个主题出发寻求多种新颖的答案。如通过童话、儿歌等文学性联想发展儿童有意想象的能力;启发儿童联想各种生活细节,记忆中的游戏活动情节。例如以“海底世界”为主题创作时,让孩子们想象把潜水艇设计成多种形状,开到海底探险,有的小朋友就成功地将鲸的形象和直升飞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描绘了一个鲸形的洒水飞机,形象生动。又如以“下雨的故事”为题画画,有的学生画出小朋友和大人不同式样的雨伞;有的选择用水墨画的形式更形象地描绘出了朦胧的雨景。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教师应该充分注重儿童思维活跃、富于想象的特点,要让儿童在考虑问题的同时保持思维的广阔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个人意愿,朝着多种多样的方法上去探索、追求多种绘画主题和绘画手段。帮助儿童学会变角度思维,摆脱“常规”、“传统”和“习惯”的束缚。

三、鼓励新颖独特的创造思维

儿童绘画范文5

艺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创造感性形象的表现活动或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点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门类。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艺术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演变。

美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的创作视觉、触觉形象的造型表现活动,包括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影、电视)等门类。

艺术教育:一般来说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教育、舞蹈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美术教育:以往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四大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学习。那么,绘画教育就单指其中绘画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学习。

造型艺术教育:侧重的是以造型元素及其组合规律为主线的工艺、设计等知识和技法的学习,强调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视觉艺术教育:超越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等传统美术门类的界限,其学习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和现象,强调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vt Education,VCAE):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每天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的态度、信念及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引导学生建立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能力。

二、前运思与具体运思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前运思阶段的儿童可以对客体形成直接表象,但不够灵活。孩子思考问题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我为中心地思考问题。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所见及所想”的心理状态在画中有直接的反映。例如,画“花”,(如图1)花瓣围绕花心,孩子在绘画花瓣时不会改变方向,而是以自己为中点展开花瓣。又如,伞的造型,伞骨的形态在孩子手中会变形(如图2)。

具体运思阶段的孩子具有抽象的概念,但需要具体事物的帮助才能进行思考。儿童的空间概念提高了,表现为距离守恒,方向明确。随着实体世界规则的日渐清晰,儿童开始寻求个人和社会领域的规则。由于社会情境的复杂多变,因此对这些规则的探寻有时会遭遇挫折。在其他时候,儿童会用他们提高了的推理能力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和安排个人生活。这一时期儿童思维的显著特点是逻辑性增强,特别是在问题解决方面。儿童可以比较两种对立的理论,从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并利用这些信息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三、儿童绘画教育概述

儿童绘画是儿童早期另一种重要的象征性表达形式。孩子的绘画是天性,是内心图景的自然表达,给孩子笔和纸,甚至初学走路的孩子也能模仿他人“乱涂乱画”,但是他们的乱涂似乎并不是线条的随意缠结。

科学家们提出了“视觉脑”和“视觉智力”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的“看”是被动的观点,引出了“看”是积极的、有认识力意图的观点。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活动具有宣泄情感、治愈心灵的作用。因此,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具有丰富心灵的人的有效途径之一,绘画教育则是其中的一部分。

儿童绘画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艺术的影响。

四、儿童绘画与创造力培养

许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孩子的画是:画出所有的内容,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教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这些闪光点就是孩子创造的动力。儿童画不能作“统一”画法,不能作“统一”要求,更不能作“统一”标准。儿童画不是画得很像的就好,不是画得漂亮干净的就好,不是涂色均匀的就好。在画的过程中,既不能“互相学习”,又不能“取长补短”,更不能“互通有无”。

要理解创造力这个词,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思维。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也是最优秀之作。画画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画法不作“统一”,只求“个性”,这就是儿童画。

五、儿童绘画与记忆能力的提高

前运思阶段不要低估孩子的认知能力,孩子有无限的潜力,但是需要去发掘,记忆能力也是如此。具体运算阶段,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是智力,绘画、动手能力、定义能力、算数、记忆、推理。

六、儿童中期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孩子多大可以学画画?

很多家长和教育者都有这个疑问。儿童都会画画,都是小小的艺术家,这是天性。但长大后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使用绘画语言表达自我,在孩子的绘画成长过程中,对其画作的一次误解就可能使他们内心对绘画行为产生抵触,孩子的画没有好坏之分,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画作的观赏者,欣赏与理解他们,这时一幅儿童画就成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桥梁。

孩子学习画画的目的?或是学习画画有什么作用?

首先要分年龄段来探讨这个问题。

6岁以前的孩子,画画是自由的,应引导孩子们在画纸上释放压力与情绪;但是充满自由的是画的过程与画面内容,幼儿的基本行为规范及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同时要通过课堂逐渐建立起来。

6岁~14岁的孩子,美术的学习应是充满趣味的,享受在画纸上绘画、制作手工的乐趣,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美术课堂就是一个舞台,展现着自信的孩子们。

14岁开始,热爱艺术的孩子可以向专业绘画方向转变,系统的学习美术。例如,学习素描静物,需学习透视课程,为提高造型能力,学习基本的雕塑知识,从而完善构成认识,扎实而通透地学懂静物造型。同时,这时期绘画学习的动力应是强烈的“我要学”、“我爱绘画”这样的心理动机,孩子们通过大量的绘画练习提高自己的技法技能,在枯燥的练习中享受完成作品的快乐。那么不选择向专业绘画方向的孩子如果对绘画有兴趣,可以作为自己的爱好学习绘画,拓展自己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与观察能力,修养身心陶冶情操。

家长说:我孩子不会画画,总是乱画画。请家长丢掉这样的想法,未成年的孩子心智发展不完全,易受到暗示,家长的一句“不会画画”、批评孩子绘画或是比较孩子们的作品都会让孩子给自己贴标签,影响其绘画学习与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天生的丰富的创造力,绘画教育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天赋与指导孩子们展现出自己。

请家长们这样说:我的孩子很有个性,他的画也特别,他很有想象力。自信的动力是孩子成长的巨大财富。

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有许多画画的孩子胆很小,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就是画不大。研究表明,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办事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度、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陪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

孩子的画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但孩子的抽象不是成人理性化的抽象,孩子的具象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具象,而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孩子在看问题时,仅凭感觉或直感,还不懂得理性思考,孩子奇异美妙的幻想与想象几乎占生活的全部。孩子画写生事实上是记忆、联想、创造加写生。心理变化和发展历程。孩子的奥秘藏在孩子的心理中,进入孩子的“心理”,才能找到孩子的“奥秘”。

七、儿童绘画评价具体策略

用个性的色彩,支持孩子运用有个性的方式表达色彩。例如,在学习彩虹的颜色之后,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地使用这组美妙的色彩,图3中,在桌子的边缘,孩子用鲜艳的色彩作为墙面的装饰,但是没有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样的顺序。在评价时,可以帮助孩子回忆彩虹的颜色。

图4是练习图形与色块,组合生活中看到的各种图形,并将其组合成一块地毯的形态。色彩的运用已经很大胆了,但是地毯的最后一格没有画完,可以让孩子谈谈为什么地毯缺失了一格,然后帮助孩子联想,不要将其作为错误看待。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这样想:这是不是风筝,所以牵着一根绳子,可以试着将绳子延长;是不是用了隐形的色彩,所以这一格看不见,这样想多么奇妙。总之,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误,要引领孩子发现各种各样的闪光点。

图5有个很有趣的背景故事,三角形和方形的故事。起初只有三角形在画面中,三角形不断地重复,变成了一颗圣诞树树冠的样子,但是没有树干,怎么办呢?孩子发现要让方形和三角形组合在一起,于是有了孩子纸上的这棵圣诞树。那么在评价的时候,重点应放在引导孩子讲解画背后的小故事,看看三角形和方形是怎样合作的,三角形和方形组成圣诞树,方形的礼物盒用两个三角形装饰,这些小小的想法引导孩子学会合作的概念。

当看到图6的时候,教师们很好奇漂亮的彩虹伞下面是什么,不规则形状的大大的“屋檐”。同样,评价时我们应该先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和孩子一起探索彩虹伞下的世界。不难发现,伞边垂下来的形状像手指,彩虹伞像是温暖的手保护着小朋友。可以问问孩子,如果这是一只保护我们的大手,会是谁的手呢?

儿童绘画范文6

“原始”一词,最初描绘的是一种尚未开发的自然或初级状态,表示未受教育的、最初的观念、宗教等,也可以表示人内心深处未曾开发的潜意识与天赋。“原始形态”在本文中指的是人类最初状态下的形象思维及表达过程,这些在岩画与儿童绘画中都有所体现。

岩石,作为自然界的天然之物,从远古以来一直用于制造工具与生活用品,被人们所利用,也用来作为生活或死去后的住处,先民们已经意识到可以将岩石作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绘画载体来刻画与涂绘人类的生活、想象与愿望,因此为世人留下重要的文献资料,这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岩画,同时因为他们利用了岩石的壁面来绘制,也被视为壁画的一种存在形式,外国人称之为岩石艺术。现存下来的中国岩画分布很广,可以大致分为北部和南部这两部分,北部的岩画处在山地、草原上、沙漠中或是森林里,可代表的有黑龙江海林县群力屯岩画,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与乌兰察布草原岩画,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阿拉善岩画,新疆岩画等,而南方的岩画可以谈到的有广西的宁明花山,云南的沧源岩画和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等,数量众多。岩画所展现的是人类最初的原始状态,绘画动机单纯,主要表达了包括原始与先民的生活生产状态两方面,而绘制这些精品的原始先民们并不是职业的画师,这些岩画也多为少数民族的作品,他们拥有着原始自由的心态,主观表达的愿望,出于某种本能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也体现了先民们对自身生活状态的关注。在原始绘画中,岩画的载体大小、位置、岩质都对绘制者是一种限制,但我们却能在大大小小的岩壁上发现他们的痕迹,北部岩画绘制在长廊式的山脉上,就像一幅巨大的画卷,居住环境里的岩壁都有可能成为先民眼里的画壁。这种可以毫无顾忌类似随手“涂鸦”的绘画状态在儿童画里也可寻觅,就像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常常画到画面以外却并不觉得不妥一样,无统一的空间概念,平面化、混合式空间居多,他们更多在意的是一种情绪,而这些原始的自然的流露,随着画面中自然的节奏、移动的笔触、敏锐的感受、多样而丰富的情感成为主观表达的一部分。儿童的思维与原始人类相似,行为特征都处于本能或无意识状态,并且也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内心的想法,表现出他们的世界,可以说岩画与儿童绘画是潜意识原始情感的自然外露,移动笔时就已经流露出来了。

原始岩画与儿童绘画都具有“泛灵性”, 他们关注生活的本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不仅仅是各种飞禽走兽,树木植被、甚至雷雨风电、太阳月亮、房屋河流等,认为他们与人类一样,拥有着各种生命形态,常常儿童表现的月亮公公会笑,江和海有人类的五官能对话等等,他们的作品简洁有趣、丰盈饱满、形式自由,蕴含着真实自然的感情,动人心弦的力量。当然岩画的内容同样丰富,通过刻线、敲凿、平涂等方式表现出生动的人物、动物形象及他们的祭祀活动、狩猎、采集、农耕、服装、战斗、居住、交通等,造型语言质朴简洁,表现真实生动,画面中的物象都极具人性。如阴山岩画的太阳神面具,太阳与人面相结合表现。

象征主义理论家德尼认为:“象征就是以色彩和形态,把灵魂的状态翻译出来或唤起共鸣的艺术。”在远古的岩画作品与儿童绘画中,平涂的画面、强烈的轮廓线表现经过概括和简化了的形,这些形都服从于一定的秩序,富于音乐性、节奏性和装饰性,似乎用简单的线条就能表现一切。岩画中几何图形的力量,不管是可见的概念,还是外在世界的客体,都是具有着神秘力量的象征,总是同样的图形,却表达的永远都不会完全一样,比如三角形,我们无法了解三角形到底能代表怎样多的惊人的力量,也许就是意味着一个完整的世界。就如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所绘的三角形禾苗及云南沧源壁画中倒三角形的人物等等。在儿童的绘画世界里,充满着天真和浪漫,似乎有着无数稀奇的想法和无尽的想象力,儿童作品中也常出现的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和概念性的图式,比如幼儿时期绘画中出现的像蝌蚪一样的人物(无身躯,直接将腿与头连上),圆圈或同心圆,这些作品中,体现出他们与原始先民一样,拥有着极其感性的原始抽象本能。

岩画与儿童绘画者是天然的艺术家,他们是习惯于本能而未被一系列头衔与技法而变得迟钝的“原始”绘画者。人类的这种原始状态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与儿童逐渐长大的进程中逐渐被遗忘,保存在人类未知的无意识深层知觉里,而在岩画与儿童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关注,对生命的理解,以及画面中所具有的抽象性、符号的象征性,对人类的艺术创造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上一篇安全感想

下一篇诗歌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