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文言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范文1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价值;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悠悠古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璀璨文化。很多民族文化精华都引入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古代先贤们的博大思想、精深智慧、精妙哲理,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面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结晶的文言文,究竟该如何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呢?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流行说法:学生学语文,文言文、周树人、写作文成为三怕。这三怕值得我们教师反思,在害怕和厌恶的情绪下学习文言文,那么文言文的学习效率何在?文言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何在?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文言文现状

教师的文言文教学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教法单一乏味,致使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更无从谈起。一些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字词疏通,字词句意思理解了,文章就基本理解了。他们只注重字字落实,上课花大量时间疏通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有的教师备课囫囵吞枣,草草了事,只知道照搬教科书和“教参”,根本忽视学情,僵化地套用一种或几种课堂教学模式。文言文的人文价值、文化深意荡然无存,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没有感染力,没有生命力。

(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现状

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现在的潮时代,大家都说网络潮语,谁去学那些老掉牙的‘古董’(指文言文)?”所以很多同学认为应该多接触新鲜事物、时代流行语,如“也是醉了”“且行且珍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成为他们经常交流的语句。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他们不会也不屑去深究,于是就硬着头皮敷衍了事来学习。有些同学为了考试而学,那也是考前匆匆突击背诵整理,考完就完全放之脑后。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让90后、00后这一代赶潮流的学生越来越疏离文言文,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二、明确价值,激发学习内驱力

上述现象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清,缺乏学习的欲望和内需,这是影响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就已经向文言文有效教学迈进了一步。

(一)引导学生发掘文言文的应用价值

首先,学习文言文可以促进文学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文化常识、习俗等都是古代一直沿用下来的,学习了文言文,对这些成语、俗语、文化常识会理解更透彻,运用起来也会更准确自如。如“世外桃源”这一成语,学生经常把“源”字写成“园”。后来学了《桃花源记》,明白“桃花源”是在溪水的源头处,因此“世外桃源”就不会写成“世外桃园”了。其次,学习文言文可以促进写作素养的提高。如写作素材的积累,像《孙权劝学》《隆中对》《陈涉世家》等就可以增加学生写作历史人物的素材;像《论语》《孟子》《礼记》及唐宋家的文章包含了很多治学为人处世的箴言,如果在作文中巧妙引用,那么学生的习作在文采和思想上都将增辉不少。积累一定的文言文也有助于改进写作中的语言表达。韩军曾说过,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那么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

(二)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文言文涵盖了古代文化的精粹,是反映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好好利用,尽量多拓展课文相关资料,如写作的社会背景、作者经历、作者思想等,这样学生认识到的是整个古代的文化传承变迁,也能真正认识到古代文化精华对于现代人的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曾提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可见世界顶尖人才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认可和重视。先秦诸子散文中,有许多传统美德精神光耀千古。也可以不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在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之下走向成功的人。如杨振宁先生,他曾说,影响他最深的不是他专长的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思想,因为幼年时所背的《孟子》在他心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思想准绳,成为他日后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学生听了以后,惊讶的同时也感叹,原来文言文也有如此的影响力,这无形中就增强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动力。

三、促进文言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阐明文言文的价值、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教师也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常文言文教学有诵读法、质疑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那么是否可以探索尝试运用现代元素来促进文言文学习呢?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是否有实效最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有学习主动性以及是否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肯定是能改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投入学习,让他们能自主参与到文言文课堂中,能丰富学习文言文的体验等。

(一)拉近古今的距离

文言文堪称中华文化的精华,只是学生觉得文言文同现实生活的距离太遥远,很难理解古人的精妙情思。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把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拉近文言文与生活的距离,让他们认识到经典其实很实用很有价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大家都知道于丹的《论语心得》,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读者,就是因为于丹能尽量联系生活的事例来解读《论语》,把《论语》生活化了,拉近了大众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她的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效仿的。如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我首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去周游列国,在前往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这个孩子霸道地拦住了他的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能继续通行。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回话说:“那么,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它的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之后,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呀,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故事讲完了,我问学生:你怎么评价故事中的这个老师?他是谁?这样的导入首先给学生一个谦虚好学的孔子印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就会结合日常生活的事例,理解难度降低了,理解深度加深了。学完文章后,我又提到这一故事,问学生这一个事例证明了文章中的哪些格言。这就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联系起来了,学生对这两则语录的理解当然是更进一层了。然后追问学生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和这两则格言相符或相悖的行为,请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这样学生自然就得到了思想情感的熏陶,无形中会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反思修正,“见贤思齐”就在课堂上产生了,岂不妙哉?

(二)运用网络流行语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网络已经非常普及,网络流行语、年度热词纷纷亮相,层出不穷,这些“流行语”“热词”成为现代人语言交流的“新宠”。在这样的时代,网络语言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如此看来,面对当前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网络语言,语文教师不能全部采取拒绝排斥的态度,而应该抓住时机为我所用,这在文言文教学中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如看了《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学生对张岱这一痴人很是好奇。我借鉴了网上最潮老师的教学方法,在大量介绍了作者的资料后,结合文章让学生理解张岱的“痴”,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现在的流行语瓜、雷、囧、呆代替“痴”,你会用哪一个,把这个字代进去读读文章,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对此极为兴奋,课上出现了好几个版本的“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而且学生对这些网络流行语都非常熟悉,解释起来颇有现代味道,这就把文言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难以理解的古人的思想也和现今社会打通了,学生自然印象深刻,自然也喜欢上文言文课了。学生在课后还抛出了一句流行语:师上的不是课,是寂寞。

(三)巧妙编演课本剧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有些叙事的文章,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活,很适合用课本剧的形式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如《陈太丘与友期》《邹忌讽齐王纳谏》《孙权劝学》《愚公移山》《陈涉世家》《曹刿论战》等。这里的课本剧不是指经过长期训练搬上舞台的,而是课堂教学中的小表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人物有邹忌、妻、妾、客、君王等。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表演这一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分组编写好剧本,确定好角色,熟悉自己要表演角色的对白,想好一些环节的衔接,补充一些自己认为合适的情节话语。每组同学演完之后,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作点评,指出他们表演中的优缺点,评论他们的表演和课文的实质内涵是否一致,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建议等。这样的点评其实就是对人物风貌的良好再现、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人物精神的领略,这是在表演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合影视歌作品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部分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可以包含电影、电视、广播等。由此可知,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影视作品这一教学资源的恰当运用。

1.合理引入影视作品

如今媒体飞速发展,电影电视已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也深受中学生喜爱。这时,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加以运用,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的优点,通过形象鲜活的画面,帮助学生了解那个距离现今久远的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时为了表演需要,影视剧对文言文作品要进行改编,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观看影片后与课文进行比较研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隆中对》时,我引入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让学生认真观看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特别是主要人物诸葛亮、刘备。看完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指出和文言文原文相比,电视表演的优劣。学生纷纷扬扬讨论后,师生再一起交流总结。这时,很多惊人之语便从学生口中说出来了。有些同学指出了电视表演中的一些小纰漏,有的同学甚至能联系诸葛亮的其他事件来评价电视表演,达到意料之外的极佳效果。当然,影视作品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把语文课上成影视欣赏课,这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2.巧妙结合流行歌曲中的“古风”“中国风”元素

“古风”“中国风”是近几年音乐界出现的一种风格,“古风”是指具有古代的风韵,而“中国风”主要是指在歌词中融入古诗词句或者化用诗词的意象意境。近几年,“古风”“中国风”元素在网络中非常流行,甚至网络流行起歌词和文言文的互译,让传统和流行巧妙结合起来。这也给我们文言文教学带来启示,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并不矛盾,流行文化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比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在了解了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这首歌的歌词和课文有什么联系,请你根据课文评价一下这一歌词创作。这个问题一抛出,有些学生马上精神高涨,因为他们对《愚公移山》这首歌很感兴趣,于是边回忆歌词边讨论。课堂其乐融融,学生非常投入,而且结合歌词,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愚公的不怕困难坚忍执着的意志力和精神。最后我让同学们共唱《愚公移山》歌曲,记住这个非同一般的“愚公”。这一节课没有传统课堂的追问、逼问下学生眉头紧皱、昏昏欲睡的情景,而是在非常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这和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有个人的独特体验是不谋而合的。

以上列举了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实践,但任何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如果教学文言文时矫枉过正,过分追求形式,如滥用多媒体、滥用影视歌作品、随意讨论探究、放任自流美其名曰自主发现式学习等,片面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摒弃了传统的讲授法、诵读法、训诂法等教学方式。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低效学习,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学生似乎讨论得很热烈,但最终学生对重要内容却模糊不清一知半解,这是应该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的问题。总之,我们需要找到贴近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合适方法,加以灵活运用,巧妙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文化教学中,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体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初中文言文范文2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等词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初中文言文范文3

关键词:象征;互文;比喻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其特点是可以是修辞对象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因而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显得委婉含蓄而耐人寻味。在初中课本里选的文言文美文中,所用的修辞格很多,所以理解这些文言文时,要把握准文章中的修辞,才能准确理解文言词句,有效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下面我就从几种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来探寻初中语文中文言文的修辞之美。

一、象征

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关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方法。其特点是以象征物凭联想来暗示象征意义在文言文中也常用象征手法。有些意象由于反复使用,已经有了固定的象征义,如被人们称为“四君子“的竹、菊、梅、兰就有它固定的象征义:竹倔强向上,气节清逸;菊傲霜艳美,高洁脱俗;梅斗雪坚强,清香飘逸;兰高雅纯洁,幽香可人。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把握诗人在具体语境中临时赋予事物的象征义。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文中分别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菊象征像陶渊明那样的有高超的品格但消极避世的人,牡丹象征当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利禄,趋炎附势的世态,莲象征着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文中用三种不同物体的象征意义精辟的概括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而莲显示出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单纯雅致的操守美深入人心。

像《爱莲说》这类托物言志的文章,所托之物一般具有象征义,二借景抒情的诗词中,有的意象被作者赋予了象征义,这类文章悉心品读更能读出其中修辞美。如刘桢《赠从弟(其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此诗中刘桢以人们喜爱松柏来象征,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正是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精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使他的诗歌具有“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美。像这种运用了象征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音韵美,意境美,增添了文章的审美情趣的诗文在初中语文文言文中比比皆是,如七年级上册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年级下册的《夸父逐日》、八年级上册的《陋室铭》。

二、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文言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我们只能从修辞角度去理会、分析才能解释得确切,翻译得顺畅。所以,探寻文言文修辞中的互文之美,有助于准确理解文言词句,有效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而试着从修辞角度去理会、分析就能解释得确切,翻译得顺畅。

例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很多人受了教学参考资料的影响,译为:“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出江湖就替君主担忧。”按照这一译法,似乎在朝廷上做官就不为君主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不为百姓忧虑了。显然,范仲淹不可能这样刻板地将“君”与“民”对立起来。实际上,范仲淹“居庙堂之高”时既“忧其民”也“忧其君”,“处江湖之远”时既“忧其君”也“忧其民”。这里分明是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其中“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文义互见、“忧其民”与“忧其君”文义互见,这两句又可还原成“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忧其君”一句。要是不如此理解,显然不符合“古仁人”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当然更不符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比喻

比喻也叫“譬喻”,也是文言文修辞中常用的一种。比喻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它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读者产生联想。所以,探寻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比喻修辞,能使学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诗文中的形象能留给人鲜明的印象。

初中文言文范文4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阅读教学 策略

当前,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逐渐提高,与此同时,精神生活也逐渐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人们在享受当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时候却忽略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初中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理解文言文的内涵,通常对文言文语句都是一知半解,导致在文言文考试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多笑话。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文言文成绩,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探索出一套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原因。(1)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当前学生受社会环境以及应试教育形式的影响,对文言文的学习严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文言文的学习在学生的眼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觉得只要在考试的时候文言文部分得到几分就可以,没有必要去深入学习,对学习文言文没有什么兴趣可言;(2)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没有适当的学习方法,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普遍都没有自觉意识,当然也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自然就不会有一个好的成绩。

2.教师的原因。(1)教师在文言文教学当中缺乏创新的思维。新课改以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现阶段受考试的影响,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创新的思维,这严重影响着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教师对文言文知识掌握不足。在实际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重视增加自身知识的储备量这一点,一味地参考教科书进行教学,完全将课本的东西复制给学生,就连考试的试卷也是从网上拷贝拼凑起来的。久而久之,教师知识储备已经无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必将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改变对文言文学习的看法。由于很多学生都觉得学习文言文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多大用处,所以放弃文言文阅读学习。为此,就需要教师对存有这样思想的学生改变其对学习文言文的看法,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建立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正确观念,清除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想法。要让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学习文言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教师要不断地改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想法,学生受教师的影响也会逐渐改变自己的想法,从而能够更好地阅读文言文。

2.改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文言文教学当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讲教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立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言文,从而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融入一些创新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提高对学习文言文阅读的兴趣,才会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3.学习文言文适用的方法。(1)反复阅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文言文学习,首先就是要多读。苏轼也曾经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反复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2)善于联系。文言文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联系,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与现代文联系,与所积累的语文知识相结合,帮助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的记忆;(3)积累词汇。对文言文的理解需要有一定的词汇量,为此,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当中要注意文言文词汇的积累,通过掌握不同的文言文词汇,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成绩。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生教育的不断重视,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已经越来越严格。就初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而言,通常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都被认为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当前的一些学生对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并且文言文的成绩也不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也不恰当;另一方面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讲教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自身的文言文知识储备量也不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创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庆楷 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09,(07)。

初中文言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文言文 教学 经验 策略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130-01

一、确定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引导以及学生后期的学习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一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狼》这篇课文,笔者认为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即课文涉及的基本知识,例如作者的背景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中某些字词的用法、写作手法的运用等等;其次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教师要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进入课文,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例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危险情况,要灵活的处理,要勇敢机智的与恶势力进行斗争,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二、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是进行授课的前提,同时也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以便为课堂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备课工作是一项需要多方考虑、周密计划的工作,比如教师要考虑到大纲要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等等。此外,文言文备课与普通的的白话文教学备课就不一样,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认识等等。就拿《狼》这篇课文来讲,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大纲的要求,《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要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文言文也要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教师要根据这些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其次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初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较少,知识积累也相对薄弱,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文章的讲解需要更为具体、详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再次教师也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老教材把本文当做文言文单元进行教学,新教材则将这篇课文放置在了动物单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备课的时候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三、进行课堂教学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新课改将学生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但这个过程中也缺少不了教师的讲解教育。比如对于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介绍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了解了一定的文章背景,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对文章进行学习。比如《狼》的作者蒲松龄,教师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补充,让学生认识到他的生平,比如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后来做幕宾,但也不甘为人所用,就设帐教学,直到70岁,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对于《聊斋志异》的介绍则要让学生认识到书中的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其实就是“借物言志”来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当前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狼》这篇课文,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采用散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让他们对于文章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同时对于文章的难点进行总结,以便教师进行释义。所以需要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划出有疑问的字词。同桌互说课文大意,相互答疑、存疑。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分析。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握好,对于简单的就略述,对于难点就要详述,以便学生能够听得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注重常用词的分析之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于疑难词的理解,比如对于文中的通假字(如“止”通“只”)、多义词(如“少时”是“一会儿”)、名词作状语(“犬”-像狗一样),要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内容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进一步理解文中形象

笔者认为,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对于文中形象以及思想的分析才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同时也是对于学生有教育意义的部分。所以笔者就特别重视这一部分的教学。比如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小组交流,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发言、辩论,让学生认识到屠夫从遇狼、惧狼到“御狼”、杀狼的心理变化,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文中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四、归纳提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师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笔者也深有感触,通过这个例子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也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在《狼》的教学之后,笔者就让学生找一些自己知道的与狼相关的词句,大家便总结出了很多例子,比如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心狗肺、如狼似虎、引狼入室等等,这些成语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形象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多总结、多交流,同时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而努力,以便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范文6

一、受语文复习“无效性”思想的影响

“温故而知新”,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但是在语文复习中,这似乎成为了空谈,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语文复习不复习一个样,做了那么多练习,上了那么多节复习课,考试也考了那么多次,可效果还是不理想,说穿了考好的学生不复习也考好,考不好的复习了也还是考不好。”这就造成了我们学生对语文复习的漠视。而文言文虽然对继承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语言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它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很难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内容过多,任务过重

有人曾戏言:中学语文学习,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由此可见我们学生对文言文的态度,但是,翻开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发现初中三年的教材中,单纯的文言文(不包括古诗)就将近40篇,对于我们学生而言这近四十篇的文言文的任务太重了,试想之前花了近三年的时间去学,都没有掌握的知识,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又怎能融会贯通?

三、没有准确为学生“号脉”,没有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古人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性,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在文言文复习中,我们老师都是一本复习资料,一张嘴,就是一轮复习。盲目相信复习资料,缺乏对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分析,同时抱着课都上过了还能有什么问题的心理,对学生复习训练的结果不予重视,不加反馈,训练题不做讲评或者只是简单地核对答案,不去追究和指导学生怎样得出这个结论,复习教学达不到“使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的高度。这就导致了复习的无效。

那么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提高文言文复习的有效性,将文言文复习落到实处,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结合本届初中教学实际,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有效复习的理念是前提

理论指导实践,观念决定行为。只有先确立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才会“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才会真正关注教学效益,关注语文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对“有效”的理解,设定文言文的有效复习的评价标准,即以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而非以文言文复习的节奏快慢来评价复习是否有效。(初中语文论文|初中文言文有效复习教学论文)

二、准确确立复习目标是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归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制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进步或发展。而文言文的复习中,我们必须明确有一个明确的复习目标。

三、积极调动学生兴趣是关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的课”。叶圣陶也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的去想,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

(一)了解学生:由于基础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书本的知识不够落实,在解释、翻译重点词句时往往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有的学生缺乏对知识之间纵横联系的了解,不能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此外,在各册、各篇上,学生也有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而有效复习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地为学生“号脉”,明确不同类型学生的“病症”所在,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所疗效。

( 二)激发信心: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面面俱到的讲授,对有的学生来说并没有触及他们 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不能预示着成功,因而不能激发他们的信心,对有的学生来说这可能是炒冷饭,早就已经知道了,因而不能激发他们的激情。所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应该设置不同的要求,如在复习中,对于基础好的同学,我不仅要求他们能背诵、默写重点课文,同时对一些不列入重点但同样文质兼美的课文,也要求掌握;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求掌握课文中重点词、句的解释,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强很多了。

(三)享受成功:在以往的复习课上,我们受其他科目的影响,往往也会采取“题海战术”,可是实际效果却不高,同时也使学生对语文复习更加反感。因此,在本次的复习上,我改变了策略,既不搞“题海战术”,也不再成 “一家之言”,而是讲练结合。

四、必要的方法指导是钥匙

文言文内容丰富、深奥,若学生盲目地学,死记硬背文言文,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没劲。所以老师应该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古人亦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认为文言文的有效复习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注重学法指导,点拨思路,传授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因此在本次的文言文复习中,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以导促学,注重预习:教授新课需要预习,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共识,其实复习课同样需要预习,文言文更是如此。通过预习,我们的学生可以对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有一个大致了解,明确了复习目标、重点、难点,使学生在上课时有明确的方向,提高了复习效率。

(二)整合资源,比较阅读: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分课时、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学生仅仅学会了某课时内容、学好了某阶段知识,而缺乏不同课文、不同阶段之间的交叉、渗透、整合学习的能力,其学习品质是很难发展、提升的。而文言文复习它特别强调知识点的链接与集合。既要注意作品内涵的相似之处,又要注意作品的个性化特征;既要注意文言词语的通常用法,又要注意区别于不同语境中的语境义。因此,在复习的时候我教导学生学会“回头看”要随时反省复习的收获,总结复习的效果,尤其要让学生学会对所复习的知识做系统小结,以实现左右逢源,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