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范文1
一、何为“梳理探究”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其的解释是:“梳理”,就是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而对于“探究”只是强调探究并非要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以及富有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一种重视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梳理”是对过去学过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学过的知识更好地保存在自己的头脑里更好地去运用,“探究”是在整理过程中形成独立的学习方式、行为能力。
二、“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这15个专题分别是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交际中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有趣的语言翻译。这些专题与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与实际生活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爱上语文学习。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论述“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一)知识能力方面
“梳理探究”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对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对培养语文知识的理解力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向来是学生最不喜欢学的一种文体,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不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有关。必修五“梳理探究”的第一节“文言词语和句式”正好弥补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些分散的零乱的文言文知识,通过这节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的梳理学习,可以使学生分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无疑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而下一节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古代文化知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这些例子是学生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字词的含义也懂了文言文的语法规律和古代的文化背景知识,文言文对学生来说也就不会那么难学那么不受欢迎了。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梳理与探究”每一个专题下面知识的传授都是有一定逻辑步骤的,对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有推动作用。如必修一的“优美的汉字”,先是介绍汉字的起源,其次是汉字的形体,再次是汉字的构成,最后是汉字文化。对于汉字学生早已熟悉,但这样有系统有逻辑地讲授分析之前并没有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找一个或者几个汉字,看它的起源、形体、构成和它本身的文化,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也就随之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了。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孔夫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如果很喜欢语文,那么他的文学素养、学习成绩不会差。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梳理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梳理探究”不像“阅读鉴赏”中的名家名篇有时与读者、学生有些距离,它离学生很近,并且有些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如必修一的“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这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密切,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的热爱语文,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就以必修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为例,它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姓氏源流、年节风俗和民族探源。高中生在保持好奇心的基础上还有探究的能力,学生会好奇自己姓氏的来源,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对自己姓氏来源的探究。风俗节日更是学生喜欢的,但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节日,为什么有这样的风俗。通过探究,学生会发现原来我们的节日是有历史渊源的,原来我们的语文不只有深刻眼光视角的名家名篇,还有这样丰富而有趣味的知识。
(四)考试成绩方面
无论怎样改革,高考始终作为一根指挥棒在无形地指导着我们日常的教学内容,目前我们仍无法摆脱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状态,但我更想说的是如果你有知识、有能力还担心高考吗?并且高考除了古诗文背诵已经很少直接考书上的知识。现在高考更重视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查阅了辽宁省2010年-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发现除了上文提到的古诗文背诵,没有一道题是在语文教材中能找到确切答案的。而“梳理探究”这15个专题就是在提升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通过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学生在文言文知识能力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这对高考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的帮助与提高是毋庸置疑的,这一大题的分数高达36分。“梳理探究”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不仅仅就在古诗文阅读方面,更在其他的方方面面,比如阅读、写作等等。这些提升不仅提高的是学生的知识更是学生的能力。
三、如何指导“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有许多的优点,但如何在课时安排有限的情况下来对他进行指导?依照现在语文课时的情况,把“梳理探究”全安排到课时计划当中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笔者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打破每册书的界限
“梳理探究”这15个专题分布在五册必修教材中,教师指导的时候可以不按每册书依次来讲解,把一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结合到一起,安排一个课时来探讨多个板块。如必修一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二的“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三的“交际中语言运用”等等,可以进行整合。
(二)善于取舍
在“阅读鉴赏”中标出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我们在“梳理探究”中可以参考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都要讲解,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喜好进行选择,不仅是版块间的选择更可以是一个版块中各个部分的选择。
(三)与“阅读鉴赏”相结合
“梳理探究”是对原先学过知识的梳理,我们可以在最初学课文的时候就把“梳理探究”加进去,例如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在讲授文言文课文的时候把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加到其中去,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增加了系统性、逻辑性和趣味性,还减少了日后课时的安排。
(四)激发学生兴趣
课时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的课下时间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来进行学习,有问题找老师进行探讨,或者安排一两个课时对学生自学的版块进行答疑、梳理和指导。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范文2
粘姓始自金,本复姓完颜,是东北女真族的后裔。闽台两地粘氏族谱皆奉完颜宗翰为一世祖。宗翰,本名粘没喝,汉语讹称“粘罕”,生于1078年,是金景祖乌古遁的曾长孙,金太祖阿骨打的长侄,因功受封周宋国王、金源郡王,卒谥“桓忠”。粘罕有两个儿子:长子为真珠,曾任直使官出使于宋;次子割韩奴,从宗弼(即金兀术)征战,封武义将军。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弑熙宗夺位自立。因完颜亮残暴肆虐,杀戮宗室,为避夺权嫌疑,完颜真珠及其弟割韩奴共同商议,决定以父粘没喝的名冠为姓,改复姓完颜为粘,表明无争夺皇位之意。此后,其裔孙均以粘为姓。这一说法,在所见闽台两地粘氏族谱记载中得以佐证。
有关粘氏先祖改复姓“完颜”为“粘”姓,另有一说。据朱维干《福建史稿》载,金元之际的粘合重山,金亡后,改事元为显官,其子孙遂以先祖之名为姓。而朱则奎编著《姓氏简介》则将“粘”姓由来解释为“他族系定居中土,逐渐汉化,为适应环境,多改汉姓……粘罕改为粘”。
入闽播迁
粘姓入闽始祖是博温察儿(粘氏八世祖)。据《浔江粘氏族谱》中“浔江粘氏家乘・纪略世系”记载:“博温察儿,南合公之子也,知河中府。旧谱遭倭乱散失,政绩事迹莫考,闻之故老,谓公因世乱流寓江南,遂浮海抵泉,居晋江永宁杨丹,公殁,遂葬于本山。”博温察儿墓至今尚存(在今石狮市永宁镇杨丹村)。因“以粘氏不载姓氏之传,又系元之衣冠故也”,博温察儿墓在当地又被称为“番人墓”。目前,闽台两地粘氏均奉博温察儿为入闽粘氏开基祖。
由于博夭於的事迹在史籍上无记载,族谱上生卒年月不详,入闽具体时间目前尚无法考证,据推测应为元朝末年。
博温察儿有三个儿子:子寿、子禄、子正。据《浔江粘氏族谱》记载,子寿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晋江市杆柄村、粘厝埔、许婆庄、萧妃村、吴坑村等地。子禄后裔主要分布在泉州城区及南安梧杭、晋江金井、深沪、石狮永宁沙美村等地;另有部分粘姓族人迁徙到福州、厦门、三明、漳浦、台湾及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尤以台湾为多。子正后裔不详。
渡海迁台
明清时期,福建民众纷纷渡海迁台,经营谋生。
据族谱记载,粘氏族人最早渡台是在明代。清代,有较多的粘氏族人前往台湾开发垦殖,在泉州和台湾两地的粘氏族谱中有众多关于粘氏族人渡台的记录。《浔海粘氏秉珂公派私谱》记载,乾隆朝有延璋、德路、德江、奕祥、祥素、亦刺、世牵、世连、世磨等迁台。“奕祥,德亨公之子也。生乾隆十五年庚午九月廿四日巳时,卒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三月初九日辰时。葬在台湾。娶许氏。”
《南浔粘氏皆山家谱》记载,有累按、传江、冠文等渡台。
台湾《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德字辈粘尚,偕妻欧氏并带五子渡台经商,居彰化县福兴乡建立粘厝庄,即今顶粘村,今传九代。乾隆五十五年,德字辈粘粤与弟粘恩,背带祖父母及父母木主,由今龙湖镇粘厝埔迁入台湾,于彰化县福兴乡建立粘厝庄,今厦粘村,为开基始祖。第二十五世粘干于咸丰四年(1854年),独自渡台谋生,时年28岁,先到鹿港,旋移居福兴。
粘氏族人在移居台湾的过程中,奉粘尚、粘粤、粘恩为粘氏渡台开基祖,聚族而居在彰化福兴乡,并以姓氏作为村落名称――“粘厝”。道光年间《彰化县志》中首先出现了“粘厝庄”的记载。这也说明粘氏宗亲在福兴乡的拓殖已具有一定规模,由于人口繁衍增多,后“粘厝村”又发展分为“顶粘村”和“厦粘村”,每村都有三千多人,并向鹿港及台中、台北、高雄、屏东、花莲、台东、南投、嘉义、台南、基隆等县迁移。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粘姓现有近万人。
宗亲交流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知识;积累方法;梳理方法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和能力。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不重视积累,就会导致语文“营养不良”;学生不注重梳理,就会被收集来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甚至被活活压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一、提供必要时间
现在的学生课程较多,作业较多,一天累到晚,也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语文老师应考虑有利于学生积累梳理的因素,拿出一些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去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
二、加强方法指导
1.积累方法
(1)诵读。
朗朗书生是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有效的积累方法,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佳句,学生能提高语文素养。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声少了,甚至连读都让学生快速默读,这实在是语文的悲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诵读易引起学生强烈的有意注意,精神饱满,容易识记;默读则易让学生情绪低落,处于无意注意状态。
(2)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几千年的经典之谈。老师应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等方法进行积累。比如学习人教版新课程必修2《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时可把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分别整理成卡片,帮助积累识记。再比如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的“美轮美奂”“差强人意”“不以为然”等成语,错误频率很高,可整理相关资料。
(3)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经验。
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知识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发现。这要求我们关注生活,处处留心,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所需营养。在语文积累中,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思想文化等隐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比如指导学生看电视、上网学习语文,并定期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心得。
(4)积累要注意层次性。
老师应注意根据年级阶段特点,将高中阶段必须积累的知识分解到各学期,循序渐进地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化整为零,不断提高,庇千山之材,成一家之言。在这方面,教师最好是编辑校本教材,将各知识点整理成册,利用早读、晚自习督促学生积累。
2.梳理方法
(1)梳理要分门别类。
积累多了,头脑中的知识自然就多而杂,要让杂乱无章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梳理是必不可少的。如,表达技巧知识梳理,古诗词常用意象指向,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归类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中经常出现你问表现手法,学生答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这些令人尴尬的事情,显然是学生不善积累梳理的结果。再比如学生对成语掌握困难,可指导学生分门别类进行简单的梳理,一个类建一个档案,考试或者做练习时,遇到一个填入一个,三年下来,各个类别的成语就很熟悉了。
(2)梳理要讨论探究。
梳理比积累更难,教师要善于组织专题,让学生讨论、归纳,帮助学生建立条分缕析的知识网络。如我在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要求学生讨论:“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表达哪些情感?”学生举例、探讨,内容涉及相关诗人及处境,诗词及感情,表达及技巧等。通过学生的探讨,最后古典诗歌的情感分类不言自明。
(3)梳理要比较交流。
语文学习中有许多知识需要比较,在比较交流中明确知识体系。如文言文中学到的“以”字,有时相当于“而”字,这两字有何异同?为解决此问题,我要求学生把凡是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以”字和“而”字相关的句子记录下来,排成一队,用法相同的归成一类,看可以归成几类。整理完毕,每组抽学生进行交流。“以”、“而”的用法就一目了然了。再比如教学《琵琶行》一诗,我特从比较艺术方面设置了三组比较:一是琵琶女与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比较;二是白居易音乐描写与李贺《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之比较;三是作者与琵琶女身世比较。论题研讨完成,教学的深度和学生知识的广度充分彰显,学生素养有效提升。
三、督促措施得力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范文4
一、讲故事,激发了学习兴趣
以往留下预习题,学生总不爱做,或大打折扣地应付一下,这次不一样了,这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且还有合理的理由,课堂上学生的故事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有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梁祝的故事,有的讲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霸王别姬的故事,还有的甚至讲出了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同学讲了陆游和唐婉的故事,并读了他们的《钗头凤》。从找故事到讲故事,这一过程就是一个筛选吸纳知识的过程,就是开窗透绿的过程,这节课平时打盹的醒了,走思的回来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谈情说爱”。
二、评故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每讲完一个故事,都有自己的评论,有的同学认为楚霸王是真正的英雄,他在末路之时依然和虞姬不离不弃,这就是真正的爱情,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有的同学认为,陆游虽是一位爱国诗人,但在爱情方面就是一个懦夫,屈从于封建礼教,他认为,为难之时不能担当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还有的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他们不该双双为爱殉情,可以选择离家出走,最好的反抗不是死,而是活着,争取最后的胜利。看到他们带着稚气的脸上洋溢出来的激动,我暗自窃喜,这些观点对与不对又有什么关系呢?本来他们就是幼稚的年龄,关键是他们的思想被激活了,敢于表达自己的心声,张扬自己的个性这就足够了。
三、抢抓时机,进行情感教育
正在大家激烈的讨论中,有一位同学突然向我开炮:老师你是成年人,你说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看时机已成熟,就说,其实每一个时代的爱情都或多或少的打上时代的烙印,那么新时代的真正爱情是什么呢?我展现了舒婷的《致橡树》,同学们你们读完这首诗就能找到答案,最后同学总结:极力攀附的爱情,单方痴恋的爱情,一味奉献的爱情都不是真爱情,这样的爱情不平等,不独立。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平等独立,心心相印、福祸与共,相知相依。就像橡树与木棉一样相依相伴的共担风雨。此时我又问同学们:现在你们长成参天大树了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没有”。你们的枝叶还不够繁茂,还不能独立地承担风雨,现在正是蓄积力量的最好时机,在你人生的前方一定有一位你最爱的并最爱你的人在等着你,你们将携手共度美好的人生。此时掌声四起。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实践活动课确实能开阔学生视野,弥补语文素养不足的缺陷,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的教学。一堂成功的语文活动课离不开老师的精心设计,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设计要考虑以下方面。
一、关注学生,抓住学生的“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无论设计哪种活动课,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书山题海及高考的压力中得到暂时的解脱,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愉悦。如我现在执教于一所艺术高中的器乐班,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我挑选了一些经典篇章,让学生自读诗歌,通过合作为诗歌配背景音乐,学生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玩音乐这是他们拿手的,但真正操作起来,他们才发现,要想为一首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必须了解诗歌背景、意境、情感等,然后再找合适的曲调,但毕竟这种形式他们喜欢,活动课上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和高超的弹奏技艺着实令我大吃一惊,课后他们都说,这首诗并没有刻意去背,但都记住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将学生永远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创设一种宽松的,愉悦的教学氛围,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一定是学生向往的殿堂,这样的语文活动课才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二、关注教材,把握语文的“魂”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精神的沃土。语文教材从厚重的中华文化中,精挑细选出最经典的作品,就是让学生和优秀的文化接触,和高尚的灵魂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形成独特的文学气质。然而语文课本和语文课堂都只是“大语文”的沧海一粟,语文活动课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补充,关注教材,适当穿插语文活动,不但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还可以开阔视野,如开展“名著导读活动”、“我与‘大家’对话”等;同时,语文教材的后面的梳理探究也是很好的活动课内容,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等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永远都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展现语文的魅力。
三、关注现实,聆听时代之“音”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种封闭式学习方式早已不适合当代学生了,高中语文的学习真正营造的是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电子通讯技术为囿于学校的莘莘学子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们看到了五彩的世界:国际形势、社会焦点、人生百态、世间万象……这些都会被他们捕捉。语文活动课的设置也要关注现实,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同时还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学会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思考问题。如观看“感动中国的人物颁奖晚会”后,可以谈观后感;可以畅谈“在新时代——我的期待”等活动。通过组织系列紧扣时代脉搏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华夏冷暖,胸怀五洲风云,同时让他们开阔心胸和视野,树立远大理想,从而引导他们实现自己的多彩之梦。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范文5
用功五志
博学是多功夫;审问不是口问是听劲;慎思听而后留心想念;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注解:
用功五志为程所注,原文源于《礼记・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以坚持不懈的精神便可以达到修身之目的。程以中庸之道作为《用功五志》意味深长,一方面,体现出宋明理学儒释道之融合,另一方面,“中”指“中和”,“庸”即“平常”,“中庸”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不偏不倚,道法自然,既不过分,也无不及,这也正是太极拳应用中不丢不顶的核心体现。
解读:
太极拳修炼者首先要做到博学,但却要以平常的心态面对拳术功夫上身,切莫操之过急。从思想上要明确这个博学修行之路是漫长的,俗语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指这种功夫是苦修内功的。长练积柔,久柔成刚,这也是考察人们毅力的一个过程。太极前辈说过成大器者需具备“脱胎换骨的精神,万夫不当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舍此则一事无成。”太极功夫的上身并非仅是表现在行拳走架的流畅舒展,里面揉入了广博深厚的功夫内涵。首先,要经历定式,全套拳近三百的拳势,每次六个呼吸。这种练习是在近似静止状态的中去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但恰恰是经过这个过程,太极拳的标准动作根深蒂固的印入脑际,一旦将这些招式贯穿起来行拳动作舒展而自然到位,规范标准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为加深功力,还要进行太极功的练习,通过长期的练习养气筑基,气归丹田,如太极功劲功的粘黏、弹抖和搓打等练习,最终感受丹田开合与外部动作开展的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由最初的按照太极拳的动作、招势应用打击对手的招打,到中期的应用太极劲发拿打化的劲打,最终到最高阶段的应用太极气功的气打、乃至凌空劲神打。但是太极松功、太极桩功、太极劲功及太极气功的训练过程不但单调而且漫长,为求知劲、懂劲,还要经过被他人看来是枯燥的推手练习。可见,要想获得上乘功夫,非广博深学苦修磨练不可。
审问是在对待功夫上面,要不断的自问,并探寻究竟。以太极推手为例,习练太极功夫之人,从中体悟虚实之理,全靠不断实践才可懂劲和知晓,其中听劲的本领就是在自审自问中咀嚼出来的。推手时柔化顺遂对方的劲力,不和对方顶抗,自己动作协调,还要和对方相合,让对方的劲力总是落在你的虚处。你要用自己的虚对应对方的实,自己的实对应对方的虚。这样,双方的虚实就能够和谐起来。通过推手,双方不断完成着虚实转换,往复循环的过程。双方对待时运用“听劲”,也就是说用肢体的接触、用皮肤的灵敏感审问对方,进而了解对方,然后运用化劲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最后把对方发出去,打倒战胜对方。
慎思是指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但要学会思考,而且要善于思考,只有不断探索和研究,才能更深刻地感悟出太极拳博大精深和深邃的文化内涵。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太极拳的真谛?那就是在勤学苦练的过程中学会慎思,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以必“悟”,以理悟道,少走弯路。如果光学不“悟’就不会真正得到太极拳真功夫的上身。练拳先明理,明理就要看书,看太极拳前辈们流传下来的宝贵太极拳文献,领悟太极拳大师们关于太极功夫的经验结晶;通晓太极阴阳之理,了知道法自然之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会不断地开悟,使自身的功夫得到提高和升华。
明辨讲的是首先要明辩太极拳之原理,从核心理论上讲,太极就是指辩证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两仪构成统一之体,脱胎于混沌未分的原始“无极”状态。太极拳是哲拳,其中的虚实、开合、刚柔等无处不存在着阴阳变化之理,阴阳是其本源。太极拳用肢体运动展示拳势,通过肢体实现阴阳变化、虚实转换。太极拳的行拳,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其形体上的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动作劲力的刚柔变化等,都是阴阳变化的具体体现,刚就是阳,柔就是阴;开就是阳,合就是阴,这些就构成了太极拳阴阳变化。第二,要明辨太极拳之拳术,“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诫大家太极拳本来是舍己从人的功夫,但许多以这种拳术命名的旁门流派很多,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归纳起来大部分是强胜弱,力大的胜力小得,手快的胜手慢。这些属于先天之本能,不用后天练习也是这个结果和规律,不是学会用力而后懂劲的作为。如果只想着以力取胜,必然会出现顶抗双重之病,不能引进落空反而造成失败,这就是舍近求远。一语概括之就是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所以,学习太极拳者必须要明辨这个道理,方不至由于理解的偏差而误入歧途。
太极拳是功夫,要想获得功夫就要身体力行的去下功夫,用体悟去感知太极拳的精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意也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太极拳就是如此。以太极拳修炼内气而言,就是用时间和汗水才能换来真正要练的内容。通过练习是去实现人体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蓄气力于体内的过程。如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中语:“予练拳术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通过太极功法的练习,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行拳时,在意念引导下,使丹田呼吸来带动拳式动作的开合。然而这一切都是经过长期苦修实践,最终获得功夫上身。在笃行方面,前辈们更是榜样,为了获得功夫上身,他们有的一天当做两天或三天用,上午修炼后为补充精力,午睡片刻,下午接着修炼。甚至下午修炼后再小睡片刻,晚上接着练。这也是太极拳前辈门功夫深不可测,大师高手云集的原因。
原谱:
四性归原歌
世人不知已之性,何能得人之性,物性亦如人之性,至于天地亦此性。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受我偏独灵。
注解:
此歌为程所作。这里指的四性为天、地、人、物,概属自然之列。
人所具有的天性和本性。
解读:
从这首歌诀的表面意思理解并不难,讲的是说如果人们不知道自己天性和本性,又怎能了解他人的特性。古人认为世界只有天、地、人,天地合一就是自然环境,人也是来自于自然,世界上只有自然,概括说天地万物也就是“两仪、四象、万物”。所以歌诀又说万物之特性和人的特性一样,就如同天地也是这个特性一样。人之一身,莫不合阴阳之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人在天地之间存身、生活,而天地之间又由于有了人的智慧绽放出文化光芒而变得丰富多彩。如果能够全面的了解了自己的天性和本性,那么天地一太极,人身一太极。遵循天地一太极的运行规律,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这就是笔者对歌诀的宏观理解。
那么如何能够到达《四性归原歌》所讲这种境界,笔者认为那就是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这里面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当然,这里面也包含太极拳之道。
太极拳是崇尚自然、应物自然的拳种,其核心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寻求科学健身和自身防御。顺应自然即是提高太极拳术的秘诀,也是衡量太极拳追求者水平高低的标志。《四性归原歌》虽几句歌诀,但却围绕天地人之性进行启发和开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宇宙间哲理。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太极拳发乎天地自然,汇集武术精要,融通道家养生学说;它源于天然,法于天然,又合于天然。
原谱:
胡镜子在扬州自称之名,不知姓氏,乃宋仲殊师也。仲殊安州人,尝游姑苏台,柱上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仲殊所传殷利亨太极拳名日后天法,亦是蜣奂钒刺桨浦饪恳病H欢势法名目不同,其功用则一也。如一家分居,各有所为也,然而非根本两事也。后天法目:阳肘、阴肘、遮阴肘、肘里枪、肘开花、八方捶、阴五掌、单提肘、双鞭肘、卧虎肘、云飞肘、研磨肘、山通肘、两膝肘、一膝肘。
注解:
宋代的太极拳传人,胡镜子之拳由何人所授,亦不可知,但文中提到的于欢子、李道子、玉虚子,可判断胡镜子应是别号或尊称。胡镜子传与仲殊,仲殊传殷利亭,
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与苏轼往来甚厚。为胡镜子传人。
今湖北安陆。
姑苏台又名姑胥台,在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姑苏台遗址即今灵岩山。公元前492年吴王夫差白战胜越国之后,在吴中称王称霸,开始大兴土木到处建造楼阁亭台,作为他享乐逍遥的“蓬莱仙境”之地。
仲殊是一位性情坦荡、不拘礼法的和尚,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许多是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从这首诗的风格上看是仲殊风格,另附仲殊《南柯子・忆旧》一首:“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可印证其风格。
殷利亨与宋远桥同时代人,但与仲殊相差至少200余年,所以据笔者分析后天法虽承传于仲殊,但中间有隔代传承者。
后天法虽拳势名目不同,且肘法居多,但核心内容就是十三势。
解读:
此段宋远桥介绍自己的好友殷利亨承传的功夫是胡镜子、仲殊一系,拳术名称叫后天法,之所以重点介绍了一下仲殊,概因其名气大,人人皆知,但宋远桥先生意不在此,而是旨在说明太极拳功法,虽然名目叫法很多,但核心内容是一个,因此,尽他所知多介绍一些相同拳法的不同名称。
原谱:
以上太极功各家名目。因予身临其境,K得其良友往来相助,皆非作技艺观者。人也一家人,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书,以授后人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其余太极功再有别名别目者,吾不知之矣,待有所遇者记之可也。且记无论何等名目拳法,惟太极则不能两说也。若太极说有不同,断乎不一家也。却无论功夫高低上下,一家人必无两家话也。自上之先师而上溯其根源,东方先生再上而溯,始孟子,当列国纷纷,固将立命之功所谓“养我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欲大成者则化功也,小成者武事也。立命之道非气体之充,胡能也,由立命以尽性,至于穷神达化。自天子至于庶人,何莫非诚意正心修身始也。书及此,后世万不可轻泄传人。若谓不传人,当年先祖师何以传至予家也?却无论远近亲朋,自家传者贤也。尊先师之命不敢妄传,后辈如传人之时,必须想予绪记之心血,与先师之训诲而已。
注解:
此处绪记者宋远桥先生强调是自己作为行内之人归纳记录的各家太极功名目。
太极功夫虽然以不同命名的名目很多,但核心的内容不能有区别,否则就不是太极功夫。
东方姓源于上古伏羲氏,属于以自然现象为氏。远古时伏羲创制了八卦,八卦方位以东方为尊。汉朝时期白东方朔之后,此姓始出。东方朔之父名张夷,是太吴伏羲氏后裔少昊子张挥的后代。东方朔在西汉时期官拜太中大夫。在东方朔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名字中的“东方”为氏,形成一支东方复姓。如今,东方氏族人大多尊奉东方朔为得姓始祖。笔者认为作者指东方先生,意在强调太极传承之概念,并以汉代为点上溯再往上寻根。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他是孔子之孙孔车脑俅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
出自《孟子》,(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此浩然之气一是指人生精神之气,二是指凛然正气。
解读:
此段宋远桥先生告诫后人自己绪记的目的,自己以内行的目光之所以汇总这样多的太极功不同名目,就是告诫后人名目虽不同,但却同出一源,并且使得后人们从这本绪记中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强调太极功夫虽名目多,但核心的内容却是一样的,如果脱离了这个原则,那就不是太极之功。从孟子始就已开始重视养浩然之气的立命之功,大成者以养生长寿为追求,小成者以防御技击为目标。从根本上说,太极拳就是“尽性立命”之功,正如《大道论》所言:“内药是精,外药是气。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之道。”以人身作炉鼎,以精、气为药物,神为驭能,经一定的炼养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就会达到尽性立命,性命双修结果。合于天性,合于自然,穷神达化,便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快乐,达到人生极至,健康长寿。最后,宋远桥先生告诫后人此功不可妄传,传必贤人,才不辜负他的心血和教诲。
原谱:
此书十不传
一不传外教;二不传无德;三不传不知师弟之道者;四不传收不住者;五不传半途而废者;六不传得宝忘师者;七不传无纳履之心者;八不传好怒好愠者;九不传外欲太多者;十不传匪事多端者。
注解:
原意是指佛教徒称佛教以外的儒、道九流为外教,源于《梁书・武帝纪下》:“川流难壅,人心惟危,既乖内典慈悲之义,又伤外教好生之德。”但绪记中明显不是此意,因宋金之际著名道士王重阳曾提出过:“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全真道教金元时期很受推崇。宋时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因此,以宋远桥先生所处的社会背景,这里指的应是儒释道以外的教派。
论语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里的师弟之道指对师父的敬爱,对同道兄弟友爱。
此处指约束、控制,不能自控的不能传授。
源于《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晾,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此处指尊重老人和具有大度胸怀的人。
贪欲太多之人。
指事非多端的人。
解读:
宋远桥先生在告诫后人此功不可妄传,传必是贤人的同时,进一步具体写出不可向十类人传授此功,一是信仰社会非主流的外教者;二是无道德无素质的人;三是不懂得敬爱师父并和师兄弟和爱相处者;四是不能把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人;五是不能持之以恒无毅力者;六不传武艺学成后忘却师父者;七不传无大度脚怀且不知道敬老爱老的人;八不传爱发脾气爱生气的人;九不传贪欲过多的人;十不传是非过多的人。以现在的观点看,这十类人也是习武者的大忌,更何谈传承了。
原谱:
此书有四忌
忌饮过量之酒;忌当色者夫妇之道要将有别字认清;忌取无义之财;忌动不合中之气,一饮一啄在内。
注解:
此处指。
据《后汉书・列女传》载:“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惰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所以说合乎礼数的夫妇之道区别于放纵和,此文讲夫妇之道重在说明此意。
虽同属“色”的范围,但与正常的有别。古时的“房中术’可以作为古代性科学的代名词,房中术中无论是养生、快乐都和中庸之道所提倡的阴阳合一、男女同乐、不温不火、行而有节、兼顾两端以及灵活掌握有很大关系。
意气相合,意与气随,气血经络畅通,精气津血之间相互化生,润泽脏腑和肌体,抵御外邪的侵入,人体自然健康和生命力的旺盛,益寿延年。
饮水啄食,引申为吃喝,生活。语出自《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解读:
要想修炼此书中之功夫还有四忌,一个就是忌酗酒无度者,这里强调了过量,但小饮无妨,因书中出现的许多前辈也是善饮之士,如许宣平、仲殊等。再就是忌不明夫妇之道而恣情者;更忌讳取不义之财的人,但是,最重要的还有就是由于各种外界原因造成自身气血不和,意气相悖,哪怕是因为一食一饮不科学所造成的意气不合都是习此功夫的大忌。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前辈修炼者们的做人道德水准。太极拳如此强调人品及道德行为对于拳功的重要性,大到道德涵养,小到饮啄行为,一方面是拳术修炼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太极前辈们的高远境界。
原谱:
用功三小忌
食吃多;水饮多;睡时多。
注解:
食必过饱,言过量进食。
饮水过多。
贪睡,指睡眠过多。
解读:
练功还有三小忌,那就是饮食过多和睡眠过多,也就是说饮食要有度,一方面过量饮食不但会增肥,加重心脏的负担,同时也会影响到行功时的轻灵圆活,更何谈头脑的松静虚空,而睡眠过多则是好逸恶劳的一种表现,太极功夫是一个苦练漫长的过程,没有毅力是成功不了的,正如太极拳前辈说过成大器者需具备“脱胎换骨的精神,万夫不挡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舍此则一事无成。”
结语: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不仅是一部前辈们记录太极功精髓的经典文献,同时也是一部记录太极拳发展历史的珍贵史料,涵盖内容广泛,涉及人物众多,对后人研究和考证太极拳功法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正是这样一部宝贵的文献曾被个别人怀疑过其真实性,笔者认为古谱中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均以客观的角度平实记录,并无派式主观倾向性之意,况且核心强调记录的是太极功法,这就失去了臆造的目的和意义,花费如此的气力为了宣传中华远古代代传承下来的功法,若以此目的为宗旨,那其境界也算很高尚了;二是古谱内所涉及的太极秘籍和功夫精髓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非有体悟者不能领会其中的精妙,如果说是臆造,那么臆造者可以说是太极功夫高不可测,说其是武林亘古罕见高手也不为过;三是古谱上世纪之初就已出现,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版)及吴图南大师《国术太极拳》(1929年版)都有转述古谱上的太极传承历史人物内容,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前辈大师们对古谱中所记录内容的共识与认可,其中的太极秘诀内容被许多大师们奉若至宝,并潜心学习,交流研究,并虚心求教,这些大师许多都是后人们公认的太极功夫高手,但是他们健在时,谁也没有对这部古谱提出过质疑,到是这些大师们驾鹤西去以后出现了质疑古谱的声音,这一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