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经典语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张爱玲经典语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张爱玲经典语句

张爱玲经典语句范文1

一、人物形象不够鲜明

在人物塑造方面,电影演绎的人物不如小说人物那样蕴涵深远。电影《半生缘》中,曼璐是一个给妹妹唱歌,让妹妹吃燕窝的好姐姐。只是当慕瑾的出现让她失去了对真爱的希望,她才在极度绝望中用曼桢去赌自己后半辈子的幸福。随着曼璐对儿子的疼爱和她的病逝,观众对曼璐的憎恶慢慢缓释。这样的曼璐与小说中的曼璐是不同的,小说中的曼璐是阴辣、可恨的,读者对这样的人物有的只是憎恶,绝无半点同情。电影的演绎淡化了曼璐的恶,实质上削弱了原著对人性自私、人间冷暖的叹息。

电影对曼桢的演绎,与小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影片中的曼桢少了几分反抗,多了几分软弱。当她被祝鸿才玷污囚禁以后,她并没有如小说中所述,极力想办法逃出去。电影展现她反抗的场面很少,并且只有一个场面表现得激烈些:当曼璐来看她时,她用破碎的瓷片威胁曼璐放她出去。在被拒绝后,曼桢并未自杀,仅仅只是在门关起时嚷道:“放我出去。”这与小说中那个要与祝鸿才一同跳窗的曼桢是不同的。小说中的那个忠于自己爱情、敢于反抗的曼桢不见了。

张爱玲的作品不难发现,张爱玲实际上是以女性来写男性,以女性的坚韧解构男性的软弱。小说写曼桢的刚强实质是反衬世均的软弱。电影的演绎,妨碍了观众对人物的深度把握,影响了作品主旨的揭示。

《半生缘》中改编最多的人物是祝鸿才。电影中的祝鸿才,不再是那个完全不懂感情为何物的投机商。当家道败落,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他已变成一个慈爱的父亲,体贴的家人。荣宝生病时,祝鸿才佝偻着提着菜篮走了进来。对曼桢解释,医院费用太高所以没送医院。祝鸿才会在厨房里准备晚饭;会在吃晚饭时,殷勤夹菜给曼桢;会在夜里不惧严寒照顾孩子;会对曼桢说:“以前的事是我不好,别再恨你姐姐了”;会在第二天当曼桢醒来前,细心把买好的早点用碗盖上。电影中的祝鸿才让观众看到了担当、慈爱和体贴。

而在小说中,当祝鸿才得到曼桢后,他“对她非常失望了。从前因为她总好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了她好几年了,就连到手以后,也还觉得恍恍惚惚的,从来没有觉得他是占有了她。她一旦嫁了他,日子长了,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稀罕了,甚至于觉得他是上了当,就像一碗素虾仁,看着是虾仁,其实是洋山芋做的,木木的一点滋味也没有”①。小说中的祝鸿才是不懂情不懂义、卑琐庸俗的,是张爱玲对男性彻悟的结果。这样鲜明的人物在电影演绎中被中和、被弱化了,这样的改编减弱了作品对男权意识的反思和揭示。

在《倾城之恋》的电影改编中,对萨黑荑妮的塑造也没有小说那样的鲜明。首先,从她的服饰上来说,电影没有凸显她着装中的东方色彩。第一次出场时,小说中的萨黑荑妮是“脚踝上套着赤金扭麻花镯子,光着腿,底下看不仔细是否趿着拖鞋。上面微微露出一截印度式窄脚裤”②。在电影里,她却身穿宝蓝底银边衣裙,穿一双金色高跟鞋,这样大大减弱她身上的东方色彩。萨黑荑妮第二次出场时,小说的描写是:“虽然是西式装束,依旧带着浓厚的东方色彩,玄色轻纱氅底下,她穿着金鱼黄紧身长衣。”③在电影中她只是穿一套纯黑的西式晚装。当她最后一次出场,小说里描写的是:“身上不知从哪里借来一件青布棉袍穿着,脚下却依旧趿着印度式七宝嵌花纹皮拖鞋。”④但电影中却是红色衣裙,穿一双普通的鞋子,那印式七宝嵌花纹皮拖鞋一直没有出场。

在这些细节上,电影对人物外形服饰的改编处理,未能将小说映射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来。诚如有些学者所说:“张爱玲对萨黑荑妮衣着中东方色彩的强调,透露了在其‘从外观之’的审视下,香港是个光怪陆离的殖民城市,各式人等都有意识把自身置于西方的‘他者凝视’之下。”⑤

其次,电影对萨黑荑妮的风情亦作了淡化的处理。在小说里,萨黑荑妮的仪态令人神往,非常撩人。小说中她第二次出场时,对柳原说流苏不像上海人。当柳原反问流苏像哪儿人时,“萨黑荑妮把一只食指按在腮帮子上,想了一想,翘着十指尖尖仿佛是要形容而又形容不出来的样子,耸肩笑了一笑,往里走去。”⑥在电影中这些小动作都未表现出来,她只是冷傲地笑了笑。这笑的意味太过模糊,且将萨黑荑妮的风情完全遮掩住了。萨黑荑妮第三次出场的描写是:“一群男女嘻嘻哈哈推着挽着上阶来,打头的便是范柳原,萨黑荑妮被他搀着,却是够狼狈的,裸腿上溅了一点点的泥浆。”⑦可是在电影中的萨黑荑妮没有嬉笑,更没有裸腿,而是穿着白色长裤。这样的萨黑荑妮不再以其特有的风情,与流苏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原著中人物形象的构筑是改编的难点也是重点。张宗伟曾经说:“文学名著之所以成为文学名著,往往是因为它们塑造了成功的人物形象。对文学名著进行影视改编时,能否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成功地转化为银幕形象是改编是否成功的关键。”⑧导演和编剧在改编张爱玲的小说时,是否应该尊重作家的本意,更准确表现人物呢?

二、心理活动不够细腻

张爱玲的小说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她作品中到位的心理描写,常常留给读者心灵的触摸和悠长的回味。将张爱玲小说改编为电影的最大障碍就在此。

《倾城之恋》小说原文中写到:“流苏想着,在这夸张的城里,就是栽个跟斗,只怕也比别处痛些,心里不由得七上八下起来。忽然觉得有人奔过来抱住她的腿,差一点把她推了一跤,倒吃了一惊,再看原来是徐太太的孩子……”⑨流苏的心理在此表现得很微妙。而电影里在风景中呆坐的流苏,做着简单动作的流苏无法给我们传达这么多的信息。观众只会疑惑:流苏为什么发呆?她在想什么?仅仅是在看风景吗?

关锦鹏在执导《红玫瑰与白玫瑰》时大量采用独白与旁白的方式,就是希望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能通过主人公的低吟浅讲传达出来。这种做法虽可以弥补一些遗憾,但终究收效甚微。例如:“振保指挥工人移挪床柜,心中只是不安,老觉得有个小嘴吮着他的手。”⑩但在电影紧凑的叙事节奏下,观众无法展开联想,无法静静品味与思考,无法体会到主人公这种细腻的情感心理变化,难以产生共鸣。

小说所展现的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是电影无法企及的。或许,通过电影的特写镜头,通过专业演员的表情变化可以传达部分内容。但是要让观众理解得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具体、深刻、全面,是无法实现的。即使采用旁白的手法,电影对人物心理的展现也难以与小说作品相媲美。

三、人性传达不够深刻

张爱玲在其作品中用简单、犀利的文字揭示深刻的人性。读她的作品,读者会在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同时,审视自己的人生。导演们尝试使用镜像语言把那些经典文字表现出来,但效果不佳。

例如在《倾城之恋》中,读者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这样能让读者思考的语句,仅仅是通过镜像的快速转换、累加来传达。这样的处理,大多数观众是很难像读小说那样走近张爱玲。银幕上给予观众的信息太少,太抽象,观众难以把握作品传达的人性深度。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导演深知如果不把这些经典呈现给观众,那么电影也就失去了深度感,缺乏内涵。因此导演在影片一开始就把小说中精辟的话语用画外音进行展现:“也许每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这样的处理的确让部分观众留意到了这一段经典话语。但是,由于电影与小说不同的接受方式,使大部分电影观众没法像小说读者那样品味到作品传达的对人性的深层思索。小说是个人的阅读,读者在纯私人的空间,按照自己的节奏阅读小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详读和略读;看到经典话语可以停下来琢磨品味;甚至可以随时停下来,重新往回翻读,回顾赏析。而电影是集体行为,电影观众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电影是按叙事节奏一气呵成的,不可能为了某些人中途停下来,让某些观众思考。所以,尽管有画外音进行提示,但观众对影片的画外音还来不及思考就必须跟着电影节奏往前走。对大多数电影观众来说,如此精湛的话语是需要仔细品味、慢慢回味的。没有几个观众的思维可以同伟大的小说家同步。在此意义上,电影作品的人性内涵传达必然没有小说作品那样的厚重。

综上所述,张爱玲的小说人物是丰满、鲜明的;人物心理是细腻、复杂、微妙的,人性传达是深刻、犀利、富有哲理的。张爱玲作为一个优秀的小说作家,追求的是文学语言创造力的极致,这种极致形成其影视改编过程中的巨大障碍。也许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改编实践的不断摸索,改编与演绎的结果会越来越好。

注释:

① 张爱玲:《半生缘》,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页,第1页。

②③④⑥⑦⑨ 金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第60页,第63页,第85页,第64页,第71页,第 60页,第50页。

⑤ 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张爱玲经典语句范文2

1、原谅想念关不住,原谅回忆不听话。

2、不是越长大越孤单,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爱越来越少了。

3、不要对别人轻易许诺,因为很多话,只有听的人会记得。

4、要确定自己是否喜欢一个人其实很简单:就是靠近她的时候,你想吻她。

5、再烦,也别忘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苦,也别忘坚持;再累,也要爱自己。

6、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栋梁。故要养深积厚,等待时间。——毕淑敏

7、若只是喜欢,何必夸张成爱。若只是多心,何苦虚张成情。若只是微凉,何必虚夸成殇。若只是微苦,何必虚说成殇。若只是多情,何苦句句是恋。若只是心痛,何必说成心碎。若只是神伤,何必虚说成怨。——张爱玲

8、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生活。——尼采

9、如果开心和悲伤时,首先想到的都是同一个人,那就最完美的。如果开心和悲伤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同一个人,你应该选择想和他共度悲伤的那个,人生本来是苦多于乐。开心有太多人可以和你分享,不一定是情人,悲伤却不是很多人可和你分担。你愿意把悲伤告诉他,他才是你最想亲近珍惜的人。——张小娴

10、有时我沉默,不是不快乐,只是想把心净空。有时候你需要退开一点,清醒一下,然后提醒自己,我是谁,要去哪里。——龙猫

11、有时说好要相忘于江湖,却又总在路途转弯处重逢。那是因为,当两人内心方向一致时,怎么走,都是同路。人生并非有缘自会再见,而是有爱才会重逢。两个失去了感情的人,即便日日同城,也难再见。心怀挚爱的,才走不成陌路。人间万般情,但凡能重逢的,都是因为“不舍得”。

12、对一个人的回忆大概在120天左右,如果过了这个时间段,还是对那个人念念不忘,那么这个是你深爱过的人。

13、当你只渴望一种舒适的感情,这就是恋爱不幸的源头。真正的爱情里,或许辛苦更多于舒适。磨合、体谅、包容,每一样都是累活。磨难是为了让爱情长得更结实,也最容易让人半途而废。很多人在感情中疲累不已,因此开始怀疑爱错了人。不,恰恰这才是爱情的真面目。

14、再唯美的爱情也掺杂着悲伤,再凄美的故事也有结局,世事何求完美。(经典台词)

15、当你是快乐时,悲伤便在一旁窥视;而当你是痛苦时,那随之而来的就是欢乐。到了最后,你会发觉,每一样都配得好好的,每一种痛苦与快乐,每一样你所得到的和失去的,好的与坏的,到了最后,你终会发现都是一样的。

16、有些话你可以不说,但是绝对不要撒谎,因为你的谎话一旦被我识破,我对你的信任该如何坚持?以后的以后,其实,我只是怕自己不相信你。

17、世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别瞧不起自己。不论是否创造过巨额价值,爱你的人眼里,你都是奢侈品。要对得起自己。不论周围人如何的眼含轻蔑,都不该妨碍你冷艳高傲的活着。你很贵,要活得珍贵。——苏芩

18、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对任何人都不悲不喜,对任何事都不痛不痒,那我的世界一定会很安静。

张爱玲经典语句范文3

那就打开记忆的百宝匣吧……

我和她初遇的那天,背景是一湖平静的秋水。起初,我漫无目的地漫步于湖边,习惯性地低着头,踢着脚边的石子。石子跳了起来,在空中画出几道优雅的弧线,弹向远处。我追着石子而去,却意外地在树丛背阴处看到了一个瘦削的背影,肩膀微微耸动着,不难猜测,背影的主人正在梨花带雨。我不禁好奇,蹑手蹑脚地走上前去,没有惊扰到她。我微微偏头,发现果然是一张带着泪痕的侧脸,正出神地看着波澜不惊的湖面。我觉得这侧脸很是眼熟,于是愣愣地盯着,又费劲地搜索着大脑的每一处角落,结果却是“查无此人”。“笨……”我自嘲地笑笑,欲转身离去。可我毕竟是公认的“热心肠”,思索着走了几步,又折了回去,摸遍身上的衣袋,终于搜出一点小得可怜的纸巾,递给她:“喂……”她像受惊的兔子,猛地蹦了起来。许是有些尴尬,她没有接纸巾,只是用衣袖胡乱地抹了把脸,眼神闪躲着:“不了,谢谢。”然后,匆匆离去。于是,初遇就这么不了了之。但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一只怕受伤的小兽,用重重围墙将自己护了起来,让人听不到围墙里边的声音。

我被选入了合唱队,并得到通知要加紧排练。我欣喜地赶去教室,却在进教室时,第一眼瞥见了她。身着大红T恤的她,阳光明媚地与他人笑闹着,倾听时大大咧咧地叉着腰,说笑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全然没了那天的忧郁,简直判若两人。只有追逐打闹时,她依然是那只小兽,却是霸道地将伙伴追得直求饶,让我开始怀疑自己大脑的分辨力。

天气异常炎热,老式吊扇嘎吱嘎吱地奏着跑调的曲子,熏人的热风与我们的合唱交织在一起。忽然,她所在的位置传来一阵骚动,声响之大,引得全体侧目。旋即,有异味在空气中弥散开来。看到她弓着身子,我们顿悟:她吐了!周围的女生捂着鼻子,自觉地退出她的天地。她难受地皱着眉,求助似的看向四周,然而,目光所到之处,不时有人后退或撇开脸去。我想,敏感的她一定读出了众人眼中的“嫌弃”,所以下一秒,她又缩进了围墙,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我打量了一下四周,犹豫片刻后,向老师报告:“老师,有人吐了!”这真是废话,我暗暗自责。老师看向她,似要征求我的意见。于是,主角又成了她。我听到身后有窃窃私语声,还夹杂着幸灾乐祸的笑。同时,我看到她紧握拳头,直起了身,眼中已没有了颤抖的泪水。是何等的坚强使泪水放弃了自由的外泄?“你去扶她。”老师吩咐我,却不再看她一眼。我急急地跑过去,搀着她走向窗边吹风。围观的人群散去,她抬头对上我的眼,感激着:“谢谢。我上次……”哦,她也认出了我。她眼中悄悄燃起的火光,是信任么?“朋友嘛……”我拍拍她的肩,她冲我展出最明丽的笑。我知道,我又种下了一朵友谊之花。

秋说:“其实,我并没有伪装自己或怎样,只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话题来开始一段谈笑。我喜欢热闹,却不知怎样融入这个喧嚣的城市,就干脆打造了自己的城堡。现在,欢迎你进来!真心的!”

我给她听了一首歌:“你的心有一道墙,但我发现一扇窗……就算你有一道墙,我的爱会攀上窗台盛放……”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道墙。我与你之间也有一道墙,但这并不影响我倾听住在隔壁的你的声音。我用爱、用友谊,开启了一扇窗。我们还是分住在墙的两边,但心已连成一片。我们既是邻居,也是一体。

也许,进入彼此的内心,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发现那扇窗。又或许,不用窗,用爱,我依然可以听清隔壁的你的心声。

专家点评

一般同学见到“隔壁的声音”之后,总会习惯地将“隔壁”现实起来、具体起来,于是,“墙”那边的“声音”便会在耳边回放:难忘的、触及心灵的、痛苦着的、百思不解的……然后写作。张李欣同学读出的却是比喻义,她把一道非常生活化的、现实的命题,旋即文学起来,凭着独特的敏感以及对郭静演唱的《心墙》的熟悉,在审题与立意上,即刻超出了众多选手。

更让评委们欣赏的是文章的叙说与展开。当回忆的序幕拉开之后,小作者显得不紧不慢,细细地描,缓缓地叙,让“秋”这个主要且特别的角色,一面一面地亮相给读者,用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就是“波澜不惊的湖面”,用白居易的诗句表达就是“轻拢慢捻抹复挑”。直到“秋”突然呕吐之后,“我”扶秋“走向窗边吹风”,文章才渐入佳境。无论是对两人对话的描写,还是对听歌的叙说,既给人意想不到之感,也让读者收获了阅读的满足。尤其是“也许”引出的最后两段的议论和抒情,从墙到窗到友谊,紧承歌曲,巧妙升华;从速度到窗到爱,回应开头,再次升华。这真是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享受。

(第十四届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评委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