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负数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认识负数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认识负数课件

认识负数课件范文1

【关键词】 B超监视; 妇科; 手术仪; 人工流产术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042-02

以往临床上实施人工流产术都是单凭手术者的手感进行,风险比较高,而近年来行人工流产术时所使用的B超监视妇科手术仪,在可视条件下缓解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手术成功率[1]。特别是对一些高危患者,更是大大降低了出血、漏吸、流产不全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率[2]。为了探讨B超监视妇科手术仪在高危人工流产中的应用价值,对82例高危人工流产的孕妇采用B超监视妇科手术仪进行人工流产,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12月在门诊部主动要求人工终止妊娠的早期妊娠高危孕妇164例,均通过B超和尿hCG检查确诊为宫内早期妊娠者。年龄23~38岁,平均(24.6±4.8)岁,均行血常规、阴道分泌物等常规检查和身体检查。根据就诊顺序将164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例。两组患者年龄、妊娠时间、孕次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B超监视妇科手术仪,术前对患者的外阴、阴道以及宫颈等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再按照患者的子宫位置在特制前叶或者后叶窥阴器上将阴道探头连接上,使用利多卡因在宫旁阻滞麻醉5 min后再行手术。借助B超的引导,将子宫图像转换到纵切面,根据子宫方向使用探针对宫腔的深度和子宫位置进行探测,将宫颈扩张后把吸引器的吸头对准胚胎着床处进行吸刮,接着吸刮宫腔里面的蜕膜组织一圈,利用B超仪对内膜线居中进行观察,让宫腔里面没有残留明显的组织,手术完毕。

对照组患者使用利多卡因宫旁阻滞麻醉以后,根据常规步骤实施手术。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出血时间和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出血时间均比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要有效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就要实施节育手术,人工流产术作为主要的终止妊娠方式被临床广泛应用[3]。对于孕妇来说,人工流产是一次大创伤,特别是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果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人工流产术,经常会担心吸宫不全反复吸引,导致手术时间过长,过多出血量以及过高的人工流产综合征等,而且还比较容易出现吸宫不全、穿孔等情况[4-5]。早孕合并高危因素常规人工流产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1)剖宫产术后或者产后1年哺乳期合并早孕[6]。这几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剖宫产后再次妊娠者也在不断增加。剖宫产术后子宫壁上留有瘢痕,1年内子宫壁还没有完全愈合,再次怀孕后子宫壁变软,如手术就容易出现穿孔。产后1年内哺乳妇女怀孕,子宫壁相对也较软,在实施人工流产术时,也容易穿孔[7];(2)畸形子宫,例如双子宫、双角子宫、中隔子宫等畸形子宫,在合并早孕要实施人工流产时,因为宫腔的形态结构异常,容易发生吸宫不全或者漏吸[8];(3)子宫肌瘤合并早孕。子宫肌瘤通常会导致宫腔变形或者变大,子宫肌瘤合并早孕手术比较棘手,更容易发生漏吸情况[9]。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如何让广大节育妇女树立起自信心,更安全地度过手术期,提高节育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等是广大医疗工作者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也是顺利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问题。笔者所在医院妇科门诊在人工流产术中使用了B超监视妇科手术仪,此仪器是实时超声诊断仪和电动流产吸引器两者的互相结合,在一些妇科手术中,如取放节育器和人工流产等给予实时监控,可视效果良好,对整个手术过程都能进行动态观察。和传统采用的盲视下人工流产术,具有更大的优越性[10]。有研究显示,应用B超监视妇产科手术仪,监测过程由手术医生一个人操作,减少了手术医生和超声医生之间操作上的不一致不协调的因素[11]。

传统的人工流产术,对于一些子宫前倾或者后屈的患者,特别是实施过数次宫腔操作的高危妇女,很容易形成子宫肌体假道,让手术器械难以进入宫腔,导致漏吸或者穿孔现象发生[12]。而实时超声可以将宫颈内口和宫腔线显示出来,让吸管可以准确到达妊娠囊处,方便吸取,这样也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让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术中出血量,让子宫收缩自如。本研究中手术患者例数不是很多,使用B超监视仪在不全流产发生率和减少人流综合征这两方面效果不是很明显,不过对于一些宫内组织物残留手术,因为组织长时间残留,刮宫比较困难,如果力度偏轻则不能彻底刮净组织物,力度过大又会给基底层带来损伤导致粘连,对患者将来的生育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在人工流产中,B超监视妇科手术仪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它可以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薛和令.B超监视下的人工流产术与普通流产术的效果比较[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4-95.

[2]吴逢霞,王薇,王美玲.阴道B超引导下无痛人工流产术109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9):45-46.

[3]徐立宏,孙静,曲明会,等.妇产科手术危害因素的自我防护[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201-202.

[4]刘刚英.经腹超声引导无痛人工流产术在高危人工流产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07,27(9):73.

[5]马志勇,袁德利.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镇痛63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30-31.

[6]孙静.宫腔注射利多卡因联合双腔导尿管扩张宫颈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4):139-140.

[7]姚红芳.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133.

[8]杜晓虹.203例B超监视妇产科手术仪在人工流产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0):131-132.

[9]何国梅.B超监视妇产科手术仪联合微管终止早早孕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57-58.

[10]蒋红梅.无痛人工流产613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64-65.

[11]刘春艳.4例人工流产失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86-87.

认识负数课件范文2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手动起来、口说开来、脑活起来,从而逐步理解所学概念,增强数学感知。

[关键词]实践活动 数学感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38

“数学教育本身是个过程,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实践,从而抓住其发展规律,掌握知识。”(弗赖登塔尔语)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积累中逐步理解所学概念,增强数学感知。下面,通过“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谈谈实践活动对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促进作用。

教学片断: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一个三角形吗?

生1:我用铅笔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2:我把长方形剪成两个一样的三角形。

生3:我用吸管也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4:我直接画出了一个三角形。

师:画三角形这个方法很实用,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生4:先画一条线段,再在它的两个端点各画出两条线段,这样就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能听懂吗?依照他的说法试试,并在试的过程中想想如何才能更好地画三角形。

生5:画三角形时一定要把三条线段连接起来。

生6:线一定要直,既不能多出来,也不能有空隙。

生7:我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连接起来的。

师:很科学的思考。在数学上,这样的连接叫围成。仔细观察自己的图形,想想我们是如何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呢?(学生合作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看投影,思考问题。

……

思考:

“三角形的认识”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题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紧扣这一特点不放,并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的存在,就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感知,让数学学习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扎实地建构在熟悉的生活基础之上,善于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问题的引导下,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目的,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灵性。

1.探寻活动资源的价值与学生经验积累的价值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活动经验,自主探究如何能创造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操作、科学思考。当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创造出一个个三角形时,数学学习就蜕变成活动的反思、经验的提升。这样教学,将数学学习建构在丰富的活动资源上,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当学生畅谈创造出的三角形时,这样的讨论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促进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又为他们后续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埋下了伏笔。

2.创设新奇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上述教学中,课始教师让学生自己说、主动地看、积极地议,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来。在学生自己找出三角形、画出三角形、拼成三角形、围成三角形等活动中,教师仅仅是活动方向的掌控者、问题激发的诱导者、学习深入的指导者。同时,教师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既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又让学生的活动得以最完美展现。如教师利用展示台尽情地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巧用电子白板的点、画、移、拖等功能,使活动成果在动态的演示中更具有启发性。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而且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动手实验和小组合作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主动探究的状态。

3.以活动为依托,以思考为灵魂,促进学习活动的有效深入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探索活动,不仅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而且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中来。因此,教师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知识的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唤醒学生的经验,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去,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观察、互相评价中明晰学习的目的,提升学习的自觉性,让学习变得深刻、有效。如上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围绕“三角形的认识”来设计一组练习题,以此考量自己和考察同伴的学习。设计练习题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更是锻炼学生能力的一个机会。同时,让学生设计习题,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学习真正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认识负数课件范文3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正负数,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2.会用正负数描述在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了解正负数的意义,感知正负数的作用。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正负数,会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了解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

课件、自制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领略一下我国的热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师:出示课件,观察画面,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结合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正负数。

师:谁能解释零上13℃和零下3℃是什么意思?

学生尝试说。

师:谁能借助自制温度计来说一说,现在温度计上表示多少摄氏度?零上13℃在哪里?零下3℃又在哪里?

生:零上13℃是从0℃向上说13小格,零下3℃也就是从0℃向下数3个小格。

2.认识正负数及读写方法。

师:你能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零上13℃和零下3℃吗?

学生展示。

小结:为了便于交流,我们采用一种统一的说法。零上13℃通常用+13℃表示(板书:+13℃),它是正数(板书:正数)。零下3℃通常用-3℃表示(板书:-3℃),它是负数(板书:负数)。

师: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小结:“+”,表示正号,+13℃读作“正十三摄氏度”, +13℃还可以写成13℃,也就是说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它表示负号,“-3℃”读作“负三摄氏度”,负号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3.课件出示吐鲁番地势图。

师:在这幅图中,中间的虚线代表海平面,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天池比海平面高1980米,用刚才研究过的知识在练习本上表示出这两个数。

学生试着写。

师:谁先汇报你的写法?

生:把海平面看作0米,海平面以上的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用负数表示,海平面作为分界线用0表示。师板书:+1980,-155。

4.生活中的正负数。

师:在日常生活中,正负数用处广泛,请同学们用正负数把他们记录下来。课件出示信息。

①工厂昨天进货3000吨,今天出货2800吨。

②公交车下来12人,又上来9人。

③电梯上升5层,下降2层。

学生交流,板书。

师:正负数表示的这两种量有什么特点?

生: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两种量。

师: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集体交流。

小结: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三、反馈练习,升华认识。

过渡: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动脑思考,研究出了正负数的读写方法,接下来是检验你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敢不敢挑战自己?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要求填一填。(出示课件)

学生读数,并说出是正数,还是负数?关注学生对0 的定位。

2.走进生活。(出示课件)

每格表示1米,小卫开始所在的位置在0处。

①如果小卫从0点向东行3米,表示为+3米,那么从0点向西行4米,表示为( )米。

②如果小卫现在所在的位置在+5米处,说明他向( )行了( )米;如果小卫现在所在的位置在-7米处,说明他向( )行了( )米。

③如果小卫先向东行5米,再向西行8米,他现在的位置表示为( )米。

3.知识应用。

牛奶包装盒上写着:“净含量250±5毫升“,这一组数量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说。

4.你知道吗?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交流,互相补充说。

师:正负数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课件出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早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付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则要迟于中国数百年。

师:看后你有什么感受?

认识负数课件范文4

教材简析:“负数”从生活及生产实践中产生,如温度的计量、买卖与借贷的计量等。

例1通过观测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引出负数表示方法,接着引出例2存折明细中分别用正、负数表示存人和支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负数的意义以及负数的读、写方法。教材先编排“生活中的负数”,再编排“正负数”。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最后通过与生活链接,强化学生对负数意义的理解,从而为(第三阶段)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习“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课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让其体会“负数”产生的简单背景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思想的渗透,使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为今后进―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设置冲突,尝试记录相反意义的量,体会负数产生的背景。

2.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过程。

3.初步了解正、负数及其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教学重点:

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流程:

一、设置冲突。引出负数

1.请同学们用2、3这两个数组成尽可能多的减法算式。(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汇报。算式:3-2=1 2-3=?)

2.2-3等于多少,已经不能用我们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表示了,它应该用新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由两个数“2”和“3”写出―些算式,引出问题。创设了―个开放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尝试记录新数。

课件出示例l:小玲用温度计在教室里测得室内温度是16℃,小英用温度计在教室外堆雪人的地方测得温度也是16℃,不过是零下16%。

请问,室内与室外的温度相同吗?(不同。)都是16℃,为什么会不相同呢?(一个是零上16℃,一个是零下16%。所以不相同。)

同学们想一想,你能不能不用语言而采用符号将它简洁地表示出来,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你所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先独立思考,然后写在本子上。)

2.展示比较,反馈交流。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略)。

3.简介负数的产生及其表示。

相反意义的量怎么表示?科学家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用不同颜色区分,画斜线来表示,加不同的符号表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20世纪初,数学家开始用“+”“-”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种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直沿用至今。这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温度)在它们的前面分别加上“+”“-”这两个符号,就将它们准确地区分开了。(师板书:+16℃,-16℃)

4.试一试:独立完成例题2。

三、沟通联系。丰富认识

1.进一步认识“0”。

(1)过渡:在温度计上,怎样区分零下16摄氏度与16摄氏度呢?

指出: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多媒体出示。)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读作:0摄氏度。(要求学生)把两个温度在纸质的温度计上标出来(幻灯展示学生的温度计刻度图)。

小结:温度计上的零下温度与零上温度通过O来分界,扩充了O的意义。

四、链接生活.巩固内化

1.我们了解一下陆良县的历史最低温度(媒体出示陆良县的历史最低温度)指名读。

2完成课本第4页“做一做”,并用“正、负数”知识给自己的课堂练习打分。

3、游戏。自选游戏。记分规则:胜一局,记1分;平一局,记O分;负一局,记一1分。结束后统计胜负情况,用正负数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有效地将知识进行整合、提升,克服单调、枯燥、以题练题的弊端,同时检测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总结评价,适当延伸

1.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今天这节课你的课堂表现满意吗?(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小结。)

2.师:请同学们用“正负数”的知识,评评自己、同学的课堂表现。

非常满意+10分基本满意+5分

认识负数课件范文5

[研讨目的]

(1)理解相反意义的量,能够立足“0”和数轴认识正数和负数;能够从数学文化和儿童数学的视角理解认识负数的教学。

(2)通过阅读、思考、解答与同伴交流,引导教师们经历研究负数相关问题的过程,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

[活动时间]

建议集中活动时间为1~2课时,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时间。主持人提前一周该主题活动方案,细化思考、讨论、交流的问题,也可以让教师自由拓展相关的研究内容,不同年龄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允许有不同的选择,从而使得不同的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活动准备]

请每一位教师独立解决以下问题,并准备在小组与大组中交流。(注:以下带“”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供选用)

1.精读与调研

(1)查阅《数学课程标准》,了解对在小学“认识负数”的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2)研读至少两种以上不同版本的教材,归纳出几种教材“认识负数”编写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为了有效地实现以学定教,请设计两至三个教学前测题,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前测,并对前测情况作出必要的分析。

2.思考与归纳

先想一想你觉得为什么要有负数,然后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归纳要点。

德国数学家克罗内克(Leopold kronecker)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自然数,其他一切都是人造的。”古人最早认识的数都是正整数,后来又认识了分数,随着数学的发展,才出现了负数和零的概念。

负数最早出现在中国西汉时期的一部数学巨著《九章算术》(公元前1世纪)中,由于解方程往往会出现未知数系数为负的情形,《九章算术》中指出:“两两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负数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关于数的归纳的一次重大飞跃。我国古算中记载了正负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一是以算筹颜色区分,正算用红色,负算用黑色;二是以算筹的形状区分,正算的截面为三角形,负算的截面为方形;三是将算筹直列为正,斜列为负,以示区别。南宋数学家李治感觉用笔记录时换色的不便,便在《测圆海镜》(1248年)中用画“一杠”表示负数,南宋数学家杨辉在负数后面写个“负”字。印度是中国以外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公元7世纪出现了负数概念和记法。用小点或小圈记载数字上表示负数。

西方数学界对负数的认识落后我国1500年左右,普遍存在不承认负数又使用负数的矛盾,把负数称为“荒谬的数”“虚假的数”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1487—1567)在《整数赞术》中称从零中减去一个大于零的数,得到的数“小于一无所有”,是“荒谬的数”。帕斯卡认为:从0减去4纯粹是胡说,韦达、笛卡尔也不承认负数,把它叫做“不合理的数”。1572年,意大利数学家邦别利(R.Bombelli)在《代数学》一书中正式给出负数的明确定义。1629年,荷兰数学家吉拉尔(A.Girard)在《代数新发现》中第一个提出用减号“-”表示负数。从此,负数符号“-”逐渐得到人们认可,并沿用至今。我国采用正号“+”、负号“-”是从清末开始的。

3.听课与分析

下面是有关“认识负数”一课的两个不同教学设计,请你读一读这两个设计的主要教学过程,想一想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个教学设计?为什么?(或者百度视频中搜索认识负数的课堂视频,在线听课,然后分析)

[教学设计A]

一、从“生活事例”引入——了解负数的来源

这个温度计上显示的是昨天的最高气温,你能看出最高气温是多少吗?

二、由“相反关系”展开——理解负数的意义

1.教学例1:初步认识负数

出示天气预报中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

学生分别读出上海、南京、北京的最低气温。南京正好0℃,上海零上4℃,北京零下4℃。这是一组相反的量。怎样记录这两个相反的气温?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4℃等,并讲解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

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分别出示西宁、哈尔滨、香港等城市温度计图,学生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

2.教学例2:深入理解负数

出示珠穆朗玛峰图:它有多高?(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峰顶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并在图上添加一条海平面的水平虚线。

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

学生讨论表示出这两个海拔高度。(板书:+8844米,-155米)

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

三、以“比较反思”提升——深化概念的内涵

认识负数课件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得失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在每次的讲课比赛中,课件的制作成了决定我们讲课优劣的起跑线,有很多老师的课件做得非常精美,让我们叹为观止。我们在惊叹这些课件的同时,也感受到这些老师的付出和自己的不足,多媒体教学早已由刚开始的神秘变成现在的平常,变成了教师课堂上的常客,这样的一种变化也在影响着它的使用者——教师,我们在使用中感受着多媒体的魅力,默默的学习并不断的提高着自己的使用水平。在此,本人就自己在使用多媒体中感到的几点得失向大家汇报一下,希望朋友们批评指正:

多媒体对教学的帮助和促进:

1 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材料,帮助了教师能力的展示

现在的教学不再是粉笔和黑板统治的世界,虽然它们在老师的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魔力,但是比起多媒体这位魔术师来说,还是相差甚远。在我的记忆里,为了讲一个问题或一个图形,老师会手舞足蹈的去描述和比划,尽可能的展示一个形象贴切的情境让我们去理解,现在我还记得我的一位老师讲课时汗流浃背的画面,但这样对学生认知神经来说还是过于单薄,现在有了多媒体,她取代了枯燥的语言,打破了黑板和粉笔的限制,天上的卫星火箭,海洋中的珊瑚鲸鱼,激情嚎叫的大象,顽皮好动的细菌都成了我们课堂上的常客,多媒体从视觉和听觉上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不由自主的进入到神奇的知识世界。它同样解放了老师们吃力的语言,唤醒了学生麻木的神经,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让老师讲得更生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给我们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方向。例如: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一课讲“水—人类的生命之源”,结合着图片,先让学生谈一谈对水资源的认识,这时学生的感受不会太深刻,这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声情并茂的水资源的宣传片,其感染力立刻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景交融的环境,对课堂的开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让课堂更好的抓住了学生的思维。

2 多媒体教学拓展了学习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苦燥乏味、神秘难懂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对任何一节枯燥的课堂,再爱学习的学生也很难调动充足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成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就像厨师做菜一样,虽然有营养,但如果色、香、味很差的话,也很难得到食客的喜欢,因此怎样将知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喜欢接受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多媒体中的动画模拟和生动的过程演示,使静止文字变成动态的视听冲击。这样一个生动的环境就像上海世博园中沙特馆的3D电影一样,让学生感受到整个身体都被包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再思考,然后反馈,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各方面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例如:在六年级数学下册《负数的认识》中,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两个不同视频,一个是烈日炎炎,人们挥汗如雨;一个是冰天雪地,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行走于街上。形象的图像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很明显地意识到前者是说明天热温度高,而后者正好相反,通过对比知道了两者意义上的相反关系,然后迁移到本节课负数的意义上来,理解了负数是为了描述意义相反的量而产生的,以后再有负数问题出现,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这两幅图,问题就很简单的解决了。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既学起来轻松,又点燃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独立地发现问题,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也会相对减少,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起来更有信心。

多媒体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 过分依赖多媒体,限制了教师的活动和课堂的灵活性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就像黑板、挂图一样,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不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这样就难以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很多老师在用多媒体时,先将自己的思路和设计做成课件,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变化,将预设和生成有效的结合,可是在课件的使用中,我们往往变得非常小心,生怕课堂与课件不相符,进而限制了老师的活动,虽然有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但是连接生硬,缺乏灵活,没有和所授知识有效整合。只强调了教学容量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简单的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沟通师生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违背了“以学为中心”的设计原则,成了“多媒体产品”的宣传广告。

4 盲目使用多媒体,忽视了传统教学的使用

教学中的工具有很多,黑板、粉笔、教师用具、语言表达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有其自身的魅力所在,就象电影和书的区别,电影的视听冲击力很强,但是大多数片段容易忘记,最终留下我们脑海中的只是几句经典的台词或者几个感人的镜头,思想性远不如书上读到的深刻持久,因为人们的大脑中也有一台多媒体,同样能将所体会到的东西进行形象的加工处理,所以读书更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提升一个人综合素养。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对多媒体课堂的教学程序进行周密的设计,只是片面、盲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认为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过分抬高了多媒体的身份,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效果。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与手段的脱节,只是使课堂看起来很美,而没有深入的剖析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正确的使用多媒体,让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其更有效、更高效完成课堂任务。同时,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刘逸文.冷眼相看多媒体教学[J].教学仪器与实验.第17卷2005(1).

[2]丁俊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