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就业竞争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就业竞争力范文1
[作者简介]巩丽(1979- ),女,山东桓台人,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科副科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田兆富(1969- ),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淄博 25509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94-02
一、就业难问题剖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由来已久,从20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以来,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从笔者在就业工作中的经验来看,当今的就业形势并不是像大众媒体所宣传的那样严峻,从我校近两年的招聘统计数字来看,除极个别社会需求偏低的专业,绝大多数专业社会提供的岗位数是毕业生人数的2~3倍,特别是一些社会需求较大的理工科专业,像机械类、材料类、化工类、电气类、计算机类等专业的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之间的比例甚至高达7~8︰1。单从这些统计数字来看,就业形势并不能用严峻来描述,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乐观的。但从学生的感受来讲,就业难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业难难在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绝大多数同学找不到好工作,这个好工作的标准是以能否发挥专业优势、是否具有良好的个人发展前景等因素来定位的。一边是随着经济回暖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一边是走入人才市场的大学生慨叹“就业难”。这种人才的“供”与“求”的现状真的成了两条难以相交的平行线。
从笔者工作过程中和企业的接触来看,企业招不到毕业生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毕业生的质量问题,专业知识欠缺,专业素质低下,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而且从我校对毕业生的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结论,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低下已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原因。要想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突破口来做工作,这个瓶颈问题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就业难的状况才会得以改善。
二、专业认同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可以称之为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的内容可分为内在就业能力和外在就业能力,它们相互作用,对个体就业造成影响。内在就业能力是个体成功就业、保持、转换工作时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影响个体就业的内在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个人适应能力。外在就业能力是影响个体在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是影响个体内在就业能力成功实现的外在条件。外在就业能力是受客观环境影响而个人无法改变的,而内在就业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来得以改善和提高的。尽管西方一些研究者认为,随着后学历时代来临,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小,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有“核心胜任力”的“聪明人”,而不是那些所谓的“专才”。但从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仍然是影响个体就业的重要因素。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核心竞争力。
从我校进行的毕业生问卷调查也发现,目前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毕业生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个人专业知识欠缺、缺乏工作经验、求职技巧欠缺。毕业生自己认为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相关实习经验或工作经验。从这些调查发现,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原因,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目前大学生专业素质方面的不足。造成专业知识欠缺和素质低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高校办学资源的欠缺等因素。20世纪90年代的扩招,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其中学生的培养质量肯定有所下降,这是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状况。还有一方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学风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这是外部环境因素。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造成专业知识欠缺的根源是“专业认同”。
笔者在2010级学生入校之际做了一个“专业认同”调查,结果发现六七成的学生目前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想学的专业。大学生是一个理想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当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起来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很大的挫折反应和情绪反应,很多学生表现为对专业的漠视,甚至完全否定,不能激发学习兴趣,以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去对待专业的学习。以这样的心态去对待专业的学习是很难做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的,也很难成长为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合格人才。
三、以提高专业认同为突破口来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从上文的阐述可以看出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提高专业认同又是大学生学好专业的基础和前提,下面本文将从“专业认同教育”等几个途径入手,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抓住入校时机,做好专业认同教育。我校在大一新生调查中发现,学生中有六七成不喜欢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高考的第一志愿,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高中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多是父母根据社会经验为子女选择专业,选择依据多是基于对将来就业前景的考虑和对学校知名度的考虑。现实情况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如愿,而被调剂到其他专业,还有部分学生入校后慢慢发现不适合本专业的学习。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存在情感上的心理冲突,表现为对所调剂或所学专业情感上的不认同和理智上的无奈接受,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做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不认同目前所学的专业,与其说是不喜欢,从本质上来讲不如说是“不了解”。对于林林总总的专业而言,以大学生的学识面来看是很难认识清楚的。基于这种状况,在大学生入校之际,学校要做好学生的专业认同教育,帮助学生认清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和发展前景,让学生从心理上、情感上接受所学的专业,提高专业认同,这对以后专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能够促进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教育一定要抓住入校时机,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开始对大学生活等一系列新事物建立最初的认知,也是建立专业第一印象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全方位的专业教育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如若错过这一时机,其一不利于专业认同感的重新塑造,其二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
2.引导低年级学生,切实做好职业规划。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顺利就业,走上社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人,但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学生在这一阶段缺乏清晰的认知,很多大学生经历高考进入大学之后,对以后的路如何走是比较茫然的。这一状况较西方发达国家学生的职业规划,是非常滞后的,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必然在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在就业工程中存在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很多学生在进入毕业班之后才来考虑就业的问题,其实已经是为时已晚了。学生在入校之际依据所学专业与社会发展做好职业规划,并为将来的成功就业积累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成功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其实职业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在大学四年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根据专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来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有《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课程,但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课时量非常少,而且很多高校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也往往与就业指导的概念相混淆,这对于职业规划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要从学校的层面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保障体系,确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和培训计划,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平台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评估体系来提高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职业规划的知识。
3.转变观念,树立专业素质是就业中的立身之本。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导向,它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对这一教育模式的理解,笔者认为教育主体和客体对此的理解存在偏差。素质教育并不是降低专业教育的质量,而是在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在实际教育操作过程中却是重视了综合素质的教育,而降低了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从学生自身的学习来讲,也存在着专业学习的困惑,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学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应用,或者教材滞后于技术的进步,所有这些情况也降低了专业学习积极性。但现在的大学教育培养目标人群是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知识体系的毕业生,把基础学好,这样才能在求职的过程中增加就业竞争力,在工作过程中增强胜任力。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是能否胜任工作的核心内容。用人单位在衡量一个大学生对某项工作的胜任力时,最关键的就是要考察他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对用人单位来说,拥有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他们在招聘大学生时一是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要求他们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实践素质。简言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专业素质的人,特别是后者,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为用人单位所看重。高校要充分利用成功校友访谈等教育形式,让学生能够从这些校友身上发现专业的重要性,并树立专业为立身之本的思想。
4.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将实习变为就业的演练。目前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很多企事业单位会向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带薪实习机会,但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像这样的实习机会还是比较少的。从高校提高就业质量的角度来讲,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表现更高的心理成熟度,能够正确地在就业过程中做好职业定位,而且在就业后的稳定性比较高。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通过实习毕业生可以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实习来考察就业单位,在经历过实习之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可以通过双向选择来完成就业的过程。这种渠道的就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增加人才稳定性,提高就业质量。目前各个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安排实习实践活动,但现实情况是大规模的实习实践的效果和前面所讲的实习的实际效果是不一样的,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就要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实习单位,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也要利用招聘会等渠道来捕捉实习机会,以此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抓好大学生入校之际的专业认同教育,这是高校就业工作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大学四年成长式的培养教育,引导低年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同时帮助学生纠正一些“专业无用论”的社会风潮,树立专业是大学生进入社会成长成才的立身之本,社会、企事业及高校要多方协作,为更多的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为将来的真正就业做好演练。如果做好了这四个方面的工作,笔者相信就业难的状况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韩秀景.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就业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就业竞争力范文2
关键词: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76-02
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已形成共识,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也成了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职院校以其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关注,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广大考生越来越认同高职教育。然而,据2010年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麦可思就业调查数据,英语专业被列为“红牌专业”——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英语专业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往一直是人才市场的抢手专业,为何成了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究其原因,除英语专业毕业生相对市场需求过剩外,其主要原因是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脱离了社会需求。外部因素并不是导致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因,自身的内部因素才是造成英语专业学生在数量上过剩的主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10年了,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以面对激烈的国外市场竞争,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技能。但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除掌握英语之外,对其他实用知识知之甚少,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本科英语专业既如此,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应来自哪里呢?
与行业相结合是高职应用英语
专业与本科英语专业的重要分野
本科英语专业近几年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语言知识传授、轻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技能单一,适应能力不强等。外语教育界也在对英语专业教育进行反思:英语学科究竟是人文学科的分支,还是应该走市场化复合型的道路?不少英语教育专家、学者的倾向性意见是:英语专业还是应该体现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应该以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领域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同时,还要加强人文通识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通晓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学、文化,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独创精神,真正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级英语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0年提出: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应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尽管这一目标界定未明确对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但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英语专业不可避免地同样带有高职教育的普遍特性,即与职业岗位群的紧密联系。因此,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市场化、复合型的道路应该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行业相结合应成为高职应用英语专业与本科英语专业的重要分野。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建设离不开行业背景,各行各业都需要既懂外语,又懂行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外语结合专业,专业结合外语,在开放的国内外市场显得尤为重要,也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基础。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
就业竞争力来自变革与创新
高职教育要紧跟市场,面向行业。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近年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对课程设置实施了大胆的变革与创新,构建了“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模式,提出了“会英语、懂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筑业是我国最早“走出去”的行业之一,我国加入WTO后,更多的建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然而,“会英语的不懂工程、懂工程的不会英语”一直困扰着公司的发展,影响着公司的声誉及经济效益。国际建筑工程施工一线需要一批既会英语,又懂工程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建筑业的发展。“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适应了这一需求。应用英语专业不再是完成“通识”教育,而是培养既有较强的英语专业知识,尤其是听说能力,又有一定的建筑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一线语言与施工技术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该创新模式将课程设置分为四大模块:公共课模块、英语知识模块、建筑专业知识模块及实训模块。公共课模块旨在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爱国主义思想,主要课程除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外,还有职业教育、心理教育、就业教育、建筑法规、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课程。英语知识模块旨在为学生奠定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同时,强调建筑英语学习,包括施工程序、施工计划、基础工程、砌体工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围护结构、建筑设备及园林绿化等,以此提高学生在建筑施工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建筑专业知识模块是为国际工程承包方向设置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课程有《识图与构造》、《建筑概论》、《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也包括工程管理及索赔,该模块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现场施工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实训模块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特色,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目的也是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这一模块中设置了英语综合实训、施工现场参观认识实习、施工现场教学、识图大作业、顶岗实习等内容,旨在通过英语实践、专业实践及综合实践,形成专业核心能力,达到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目的。
大胆的变革与创新使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有别于传统的英语专业,能满足社会、行业的需求,也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基本保障。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
就业竞争力范文3
民办高校 学生 就业竞争力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1.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理论研究乏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能力作为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工具,被广泛用于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的研究领域,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就业竞争力做了不同的定义。如C.Overtoon从横、纵切面的视角认为它与所有行业、职位相关;CBC,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从雇主和客户的视角把它定义为品质和能力;J.Hillage和E.Pollard从就业时间的视角把它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总体上看,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国家从就业指导的视角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已比较成熟。
国内在就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薄弱。我国学者多从就业竞争力的模型构建、评价体系、就业指导等经验层面对就业竞争力进行研究,与国外相比,国内同类研究中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理论引领下多视角的实践探索显得较为薄弱。
2.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更为薄弱
不论是在欧美还是在日本,私立高等学校均与公立高等学校相辅相成,共同承担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历史使命。与之相比,我国民办高校无论是产生历史、生存状况、教育地位以及发展的轨迹都有较大的不同。就业竞争力是民办高校办学之本,几乎所有民办高校都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当着最重要的工作来抓。遗憾的是,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尤其是相关的理论探索非常少。
二、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学生就业问题已是社会性问题。2011年2月22日,在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提到“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提出:“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他指出:“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相比之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
2.理论价值
有关学者指出,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就业鸿沟”日益扩大的真正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严重不足,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以往的研究侧重于智力能力的提升,不太重视人的非智力因素。这几年来,许多学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但多数还停留在对策层面的经验总结。本文以民办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比较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差异的基础上,探索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以人本理念探索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三、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要素
1.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状态分析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学生是三本和专二阶段录取的学生。在学习中,他们大多存在底子薄、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现象;在思想上,他们大多自卑感强,学习情绪不稳定;在生活中,他们独立适应能力不足,自我约束力较弱。表现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有的学生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较差;有的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差;有的学生由于自卑和失望心理的作用而缺乏主动性;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好而存在就业依赖和侥幸心理。
2.市场人才需求分析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学生继续深造的机会少,大多数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就业,在和用人单位的双项选择中踏入社会。从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表现基本满意,但对于其他方面的能力却不尽如人意。在大学生供给数量越来越大的同时,市场本身对大学生的需求也越来越苛刻。IBM在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有几个方面要求:第一,是服务意识,即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第二,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是沟通的能力;第四,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这说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市场化的,市场更关注学生的各种实际能力。
3.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要素
根据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状态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分析,以人本理念为重心,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概括起来体现为三个“力”即逻辑思考力、人际沟通力、综合执行力。逻辑思考力以求“真”为本质,是探究各种业态的运营规律进行业态创新的基本能力层次;人际沟通力以“和谐”为取向,这是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需具备的重要能力,沟通要在复杂的博弈中求得平衡,在学习、实践中都可得到锻炼;综合执行力以“实”为特征,要求行知合一,干实事、出成效,在社会大课堂中独挡一面地执行任务,解决问题。
四、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
坚持“能力导向”、“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要素为依托,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
1.基于逻辑思考力培养的专业学习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是大学生能顺利从事相关工作的前提。民办高校学生,应在学习中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扩大课外阅读量,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举一反三,在思考中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2.基于人际沟通力培养的第二课堂
丰富第二课堂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时代特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开展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各项主题活动、社团活动、文体艺术活动。开展有助于人际沟通力提升的主题活动,如组织开展班会、讲座、集体活动等,使班级中的每位学生经常在一起沟通交流,在活动中增强了沟通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开展有助于人际沟通力提升的社团活动,如构建公关关系社团、学术型社团、志愿服务社团等,社团的这种广泛性使不同专业的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乃至思维方式的学生经常在一起沟通交流,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互相熏陶;开展有助于人际沟通力提升的文体艺术活动,文体活动能使学生提高审美兴趣,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激励学生对美的向往,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形成积极的人际沟通态度。
3.基于综合执行力培养的社会实践
为了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有学科考察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实践、订单式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大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升华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次尝试、切身感受和证明某一认识的正确性,促其情感和信念的产生与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设计综合执行力提升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开辟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模式。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学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未来就业作充分准备。
五、结论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学生是三本和专二阶段录取的学生,底子薄,自卑感强,做很多事情都缺乏自信,这些状况自然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了难题。同时,“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民办高校学生就业不容乐观,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研究。在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国内在就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薄弱。我国民办高校无论是产生历史、生存状况、教育地位以及发展的轨迹都有较大的不同。就业竞争力是民办高校办学之本,几乎所有民办高校都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当着最重要的工作来抓。遗憾的是,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尤其是相关的理论探索非常少。本文以民办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比较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差异的基础上,研究了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以人本理念探索了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8):24-27.
[2]Overtan,C.Employability Skills:An Update[EB,0L].
[3]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Employability Skills 2000[EB/OL].2008-02-22.
[4]]Hillage J&Pollard E.Employability:develping a frame work for policy analysis.DfEE Research Repon RR85.1998.
[5]Departmem of Education and Skills.Higher Education Carees Services.2003.
[6]Kazushi Nishida.Youth Employment Measures in Japan,International Affairs Division,Ministry of Health,Labor and Welfare.Japan.2002.
[7]Mazzeo C,Rab S Y,&Alssid J L Building Bridge8 to College and Carees:Contextualized Basic Skills Programs at Community Colleges.The Workforce Strategy Center,2003.
[8]The Japan Institute of Labour.PESOs strengthen Their Labor-matching Role.Japan Labor Bulletin,2003,42,(04).
[9]Val Butcher.HE Carees Advisory Senrices in the UK: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National Institute for Careers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02.
[10]Watts A G&Van Esbroek R.New Skills for New Futures:Higher Education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Services in the European Union.Brussels:VUB Press,1998.
[11]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5-91.
[12]施炜.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结构分祈[J].江苏高教,2010,(2):102-103.
[13]姚德超,晏月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9,(1):75-77.
[14]柯羽.反思・扬弃・超越――从“就业率评价”到“就业竞争力评价”[J].江苏高教,2004,(5):33-35.
[15]王保义.中欧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64-67.
[16]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1-83.
[17]河洋.以就业指导工作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J].科教文汇,2009,(1):120-124.
[18]于美来.国外私立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J].高教观察,2007,(10):52-53
[19]阎程.提升民办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4.
基金项目:
就业竞争力范文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多就业形势严峻,笔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的对策,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2015年达到727万人,2016年毕业生745万,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共需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达到800多万,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增长的相对平稳,这就造成了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要想在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就要求毕业生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竞争能力。
一、就业竞争能力的含义
自20世纪90年代,就业能力被大多数欧美国家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瑞士学者戈德斯密德教授通过大量调查对影响大学毕业生取得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进行研究,并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分为5个要素:良好的个人素质、出色的人际关系技巧、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与开阔的视野,并得到广泛认同。根据美国雇主协会最新的一份调查美国雇主最注重大学生个人素质前五项依次为:与人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工作的能力、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统招统分毕业生就业模式,所以对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郑晓明老师在2002年提出了“就业能力”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知识的积累和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和满足社会需要,并在现实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谢志远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匹配的综合能力,它既包括知识、技能、个性和心理承受力也包括价值观、团队合作以及人际交往等其他方面,是多种能力的总和。笔者根据近5年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取得职业成功的调查分析,并与用人单位交流的中可以看到:个人品德、学习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职业道德以及务实等方面都属于大学生的竞争力范畴,综合分析可以将就业竞争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
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
但目前有些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是近几年高校改革的重点,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进入到了关键时期,但是由于传统高等教育影响,培养的人才方向定位不明确,全国1千2百余所本科院校,大都以培养科研人员为目标,特别是不少升本不久的院校依然按照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路子走,造成了目前我国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应加强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我国高校毕业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本科毕业生大学四年的学分在160-180,其中实践环节的学分仅有20多个学分,而且大部分实践环节安排在毕业年份,由于毕业生多,毕业实习教师不能及时跟踪毕业生的实习情况,有不少毕业生也仅仅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上章,并没有真正实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也是造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德国既有培养科研人员高等院校也有培养专门人才的院校,而且他们对大学生的就业实习要求非常严格,大学四年必须进行6个月的企业实习经历,其中前两个月由指导教师带队,剩余四个月每个学生都要有规划的完成实习,如果有作弊行为,将无法正常毕业,另外由于在德国征信体系较为健全,极少会出现,盖章没实习的情况。
2.学生自身方面。大学生职业意识、竞争意识薄弱,其在思想意识上对人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等、靠”心理严重,他们还对就业抱着很高的期望值,希望得到一些高薪职位,网上曾报道,某高校15年11月份的一场招聘会上,很多应届毕业生简历做的一塌糊涂,有些同学不知道怎样做简历、怎样去找工作,不敢去招聘单位的展台,更有甚者什么也不带直接去招聘现场凑热闹,没有一点就业意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把考上大学看作自己的人生目标,考上大学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没有新的目标。另外,有些大学生大学期间没有给自己做好职业规划与学业规划,没有考虑到毕业后要干什么,需要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求了解书本上的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很多是陈旧的,对于新技术了解很少,以致出现用人单位面试时提出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考试时没有通过的情况。缺少实践动手能力。动手能力较弱是现在大多数本科院校毕业生常见的现象,很多学生以为在校期间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就够了,很少参与实践实践动手能力,只是在学校安排的实习课去动手操作,而且有些学生还没有动手,这就造成了他们眼高手低,真正遇到需要动手的时候又不知该如何下手。综合素质欠缺。司马迁说过“无德无才,庸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有才无德,小人也;德才兼备,圣人也”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应德才兼备,但有不少毕业生有德无才,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在校期间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缺乏毕业生就业所需的素养,就业的过程不仅考专业知识,更多的是看个人的综合素质,就如木桶原理,可能就是因为综合素质的短板导致就业不理想。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快高校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针对本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用人单位又招聘不到想要的人才的时弊,也为了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挂钩,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国家应积极推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以社会需求为指导,积极推进本科院校转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摒弃所有本科院校往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老路子。在人才培养方式中要提高实践动手环节的比例,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统招统分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要加强大学生时事政策理论的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端正就业态度,增强就业观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帮助大学生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奉献青春的决心,自觉地学习,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投入到祖国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岗位上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建立个人职业(学业)规划档案,建立分年级全过程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大一、大二主要进行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结合专业,初步设定职业目标,大三要结合开设的专业课,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更深入的了解工作岗位,逐渐掌握本行业的现在,发展趋势,岗位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同时要利用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更多了解工作岗位特点及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来迎接毕业季用人单位的挑选,结合前三年对专业的认识,大四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提高自己的面试能力,增加面试经验,做好就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力。
4.加强实践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工程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在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中举足轻重,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将专业知识学习同实践能力提高相结合,同时高校也要与企业对接,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采用订单培养、合作办学等形式接收更多的大学生到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毕业生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实践。
5.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冰山模型”告诉我们有些能力是表现在外的是显性问题学生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可以通过成绩单或是资格证书看到,但有些能力是内在的如个人的综合素质、个性特点、求职的动机和个人的价值观念等问题,但内在问题同样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例如:智能车竞赛就业锻炼大家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在智能车制作过程中有电路、单片机、编程与现场调试等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以有这方面特长的同学为主,其他成员共同参与完成的,成绩的好坏与每个环节密不可分,也与每个成员的协作能力有重要的关系。学生社团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协调能力,志愿服务奉献爱心培养大学生的奉献意识,模拟面试大赛和简历大赛积累面试经验等等都要要大学生积极主动去参加。
四、结语
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目前过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要求。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于大学生顺利就业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树文,成钦.浅析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J].新校园,2015(9):147-148.
[2]熊好琴,李贵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5.
[3]胡春阳,刘晓艳,金怀玉.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6):147-150.
就业竞争力范文5
论文摘要:职业道德素质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的核心要素,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培养存在着“宏观政策层面重视与微观操作层面轻视的矛盾突出、学生对职业道德轻视与企业对职业道德重视的矛盾突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轻视职业道德培养的现象普遍”等问题。为培养毕业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院校应采取“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开发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校本教材”等策略。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培养;就业竞争力。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职业劳动应遵循的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分支,也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如今,因供大于需、供需错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用人单位对被聘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除了测试拟聘者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外,还极其重视考察其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的核心要素,而当前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从而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及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基本状况
当前,毕业生在简历中造假、随意签约和毁约、缺乏敬业和团队精神、频繁跳槽等现象十分普遍,也因此暴露出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宏观政策层面重视与微观操作层面轻视的矛盾突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部分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6年,教育部又推出14号、16号文件。14号文件在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16号文件则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过程中,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要求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但很多学校在实际操作方面却忽视职业道德培养、不能落到实处。据笔者的课题组在高职院校访谈时发现:有三分之二的行政人员和教师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持消极态度,认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职业道德素质需在今后职业实践中慢慢养成。据课题组对40所院校的调研统计:只有10%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90%的学校还是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或就业指导课上,且涉及的职业道德内容少而浅,既没有系统性,更谈不上专业性与实践性;80%的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也过于简单,主要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不注重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实践职业道德规范,进而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成为自觉行动。
(二)学生对职业道德轻视与企业对职业道德重视的矛盾突出
课题组曾在高职院校发放了1020份有效学生问卷,学生在回答“你心目中如何权衡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问题时,中低年级学生回答比例统计结果是:50.3%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比职业道德重要,23.7%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比职业技能更重要,15.8%的学生认为二者都很重要,10.2%的学生认为二者都不重要;高年级的学生回答比例是:58.2%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比职业道德重要,20.7%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比职业技能更重要,18.4%的学生认为二者都很重要,2.7%的学生认为二者都不重要。统计结果分析表明,60%以上的学生都轻视职业道德,而随着高职生年龄的增长和就业的临近,对职业道德的忽视更为明显。
目前,不少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明显表现出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如心浮气躁、害怕吃苦、追求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感、缺少实干精神等。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已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顺畅就业。课题组曾在部分企业发放196份有效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学生的预期。具体统计比例是:54%的用人单位把职业道德素质放在人文综合素质的首位,40%的用人单位认为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综合两项统计说明90%以上的用人单位都重视职业道德。所以,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强调: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员工除了拥有熟练技能外,更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80%的企业还表示。职业人才必须具备综合能力。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轻视职业道德培养的现象普遍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处在摸索阶段,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第一。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专业化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第二,就业指导的对象主要指向毕业生。忽视了对学生的系统化、全程化指导,未能从大学一年级就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职业理想;第三,就业指导的形式单一,导致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据课题组在高职院校发放1020份有效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表示“很满意”的比例仅有8.2%,表示“满意”的比例也只有16.4%;相反,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则达到了49.4%和26%。上述统计比例表明:目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要求。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学校就业指导内容普遍浅显,主要是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讲解,就业信息的传递和应聘技巧的辅导,过于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与速效性,而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较缺乏,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些高校的就业指导甚至等同于面试指导,只重视面试技巧的教授。而轻视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已在毕业生就业中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一些学生伪造简历、荣誉证书、学习成绩、实践经验等,一些学校的老师也默许学生上述种种不负责任、不守诚信的行为,认为“区区小节”不过是帮助学生应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无奈之举。孰不知,这些“小节”却大大伤害了用人单位的感情,用人单位对学校不信任感的增强直接影响了后续对同所学校学生的再聘用。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素质要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就业指导应依据专业对口行业对岗位人才所需素质的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把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放在学校培养的核心地位。
(一)职业道德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核心主题。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经过在校阶段的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就业竞争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参与就业竞争的专业技能,软实力则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更为看重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诚信意识、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即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合格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大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正如很多单位录用人才时都强调:有德有才者破格录用、有德无才者培养使用、有才无德者限制使用、无德无才者绝不录用。
所以,大专院校的就业指导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应聘技巧,要告诉学生职业道德对其毕业后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校大学生,一方面要在专业技能方面多下功夫,以胜任将来的专业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就业储备职业道德软实力,因为职业道德素质决定了将来的工作态度。事实上,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好比鸟儿的一对翅膀,应聘技巧作为包装形式则类似于翅膀上绚丽的羽毛,真正体现竞争实力的还是巨大有力的翅膀。
(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包含要素
当今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个人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和遵守职业纪律等,更通俗地说,就是讲诚信、有责任心、保守公司的机密、对企业忠诚、不传播与工作无关或有损公司的小道消息、团队协作和守时等。其中,爱岗敬业、勤勤恳恳是个人职业道德的基本品质,在此基础上心怀远大目标、行动执着追求的人则能够为企业同时也为个人创造更大的财富。 转贴于
敬业常常是用人单位对员工提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首选。具备敬业精神的人往往很珍惜就业机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爱和敬重之情,甘于为工作付出和奉献并从中感知实现自我的成就感。我国自古就有“忠于职守”的优良文化传统。敬业精神也是个人品质的表现,反映了一个人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明确的目标选择、认真负责的态度、忘我投入的志趣。所以,敬业精神不仅是人们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高度热爱,也是一个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是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更是做人的高远境界。
诚信即诚实和守信,即在职业活动中要做到言行一致、实事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必诚必信”的美德。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企业和个人经济利益至上,为追求快速致富不惜采取坑蒙拐骗的手段,将企业的信用和个人的诚信置之度外,最终使企业和个人蒙受重大损失,从此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丧失了立足之地。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信用危机的情况下,个人在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的基础上,做到忠于国家、企业、老板和同事则显得尤为可贵。所以,诚信是个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德,更是职业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要素。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十分青睐忠诚守信的员工,并给予较多的发展和重用机会。
团队精神是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中必不或缺的要素。成功的企业必然都拥有凝聚力超强的高效团队,因为只有团队员工之间彼此了解、取长补短、气氛融洽,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很多的职业活动都是项目式运作,尤其是在很多跨学科的新兴产业领域,更强调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聚集一起而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所以。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如果完全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单打独斗,缺乏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共生共存的团队精神,个人和企业的事业都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职业纪律是职业道德的底线,也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行规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纪律。员工如违反了职业纪律,轻者会被企业予以警告、处罚,重者会招致被企业开除,最严重的甚至会触犯到国家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在遵循职业道德方面,个体首先要习惯严格遵守职业纪律,既保证工作秩序正常进行,也有利于树立自已遵守职业纪律、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形象,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更好地延伸和提升。
三、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策略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广大院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并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实习的过程中,体察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努力内化到自己的行为当中,成为自觉行动。
(一)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为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大专院校应视职业道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注重增加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因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规范职业道德。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金钱观,提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学生的学习追求,最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校还可通过课程、讲座、培训、知识竞赛、展览宣传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企业竞争实质及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学校还要大力宣传集体主队精神,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学会合作、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奉献、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精神。
(二)将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
我国就业指导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根据中国国情状况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前通过就业指导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尤为关键,为此要落实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就业指导不仅要解决学生即时就业率的问题,更要关注学生的中长期就业率,即要关注有多少学生经过试用期后能够真正被用人单位留下来。通过就业指导要让学生更加关注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等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兼具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为提高就业指导的成效,除了通过专题讲座、开设指导课程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就业法律及政策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为学生到对口单位深入实习创造条件。此外,参观职业道德教育基地,聘请各行业的职业技能高手或道德标兵现身说法,也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开发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校本教材
就业竞争力范文6
关键词:护生 能力培养 就业竞争力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从过去简单的护理工作转向了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工作,不管是病人还是医院,都对护理人才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有极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娴熟的工作技能,还要有很高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各卫校的护理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护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的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增加就业率。
1、加强护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今天的护理专业学生就是明天的护理工作者。作为现代社会的护理工作者,除了要牢固的掌握基础性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等知识外,更需要掌握的是各种医疗知识、医学临床知识、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患者提供适宜有效地健康服务[1]。护理专业的专业技能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护理专业学生毕业以后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这是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思路,护理专业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实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使护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护理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的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
1.1结合临床工作整合实训流程
中职医学教育中临床进展与课本内容脱节的情况一直困扰和影响着临床教学,从而导致护生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影响护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每个临床学科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去除临床中已淘汰的陈旧内容,补充临床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尽可能做到教学与临床的同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从而制定出能适应临床工作中技能操作的简易实训流程。
1.2运用简易流程,改变护生学习方式
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训场地情景模拟医院,护生运用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简易实训流程进行技能操作,从而使护生的学习更简单更实用,改变了卫校护生以往枯燥的死记硬背、机械操作的学习方法,更突出培养护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2]。
2、加强护生培养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在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任何场合都少不了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在护理工作当中,人际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医院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沟通不好造成的。护理工作者的沟通能力也成为各医疗单位对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要求[3]。因此,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护生在专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和提高。
护理工作者的语言沟通是对患者心理护理作用和心理治疗效果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是对患者一定要有恰当的称谓,同时要使用文明礼貌的用语,在患者说话的时候,尊重对方,不要随意打断,避免与对方发生争辩,对患者说话时要真诚,护理工作者说话得体和真诚,就容易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得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表情是观看一个人当前状态的最直观方法,护理工作者应该尽量将自己良好的个人状态表现出来,传达给患者,同时注意对方的表情,发现对方的不良情绪,从而及时的改变自己的沟通策略和方式方法;与人接触要保持微笑,尽量表达出自己的积极态度。避免呆板没有表情的机械式接触,那样只会让患者的心情更糟,从而对你产生排斥感,不利于工作的进展。
提高在校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我们实施了校内沟通能力的提升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2.1沟通能力的校内提升
一般都是采用培养、锻炼、交流等形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心理”,组织演讲等形式,锻炼护理专业学生在多人场合自然发言的胆量、得体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新老学生同堂座谈,锻炼与陌生人的接触和沟通能力。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沟通技巧”“3min演讲”等竞赛活动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磨练机会,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2.2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大多都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和通过在医院实习时加强。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到不同的敬老院义务活动,让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与老人进行交流护理。或者组织学生到各社区进行各种医疗护理知识普及等,让学生与陌生人接触并进行沟通。比较有实效性的是学生到医院实习期间,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对专业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的运用有一个提前的了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与真正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接触,在运用专业知识护理患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找到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举多得。在活动过后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心得体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在新医改的背景形势下,在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护生的就业取向,对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指出各种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护生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误区进行阐述和指导,提高护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样会才会使护生以正确就业观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通过护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提高护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护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在新医改环境下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中职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亚君. 护生人际沟通学习需求调查[J]. 护理研究,2009(19)
[2] 刘雪萍,蒋翔,蒙小严. 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探讨[J]. 全科护理,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