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屈原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屈原的诗范文1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of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effect, should be flexible in operation, not mechanically copy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social benefit and ecological benefit of green space, residential areas so that really is a good place residents, the rest of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spect of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and landscape design the principle and main points of landscape design are analyzed.
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分析
1.1 园林景观特性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 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 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在景观层面上来说, 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中国的古典园林侧重于意境的渲染, 而西方的园林侧偏重于美学视觉效果。
1.2园林景观的生态特性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 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 也是生物圈赖于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 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 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 而园林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万分, 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园林设计目的, 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 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 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 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些年, 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生态园林, 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 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 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 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
2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内容及手法
2.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居住区景观规划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自然活泼、富有创意,结合生态园林要求,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效果,创造自然、清新、舒适、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高品位、高格调的绿化环境。
2.1.1小游园的设计原则
小游园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和儿童,主要活动方式有观赏、休息、游玩、体育活动和课外阅读等。根据游人不同年龄、特点,划分活动场地和确定活动内容,场地间要有分隔,布局既要紧凑,又要避免相互干扰。
(1)场地:一般设在入口附近,稍靠边缘的独立地段上。儿童游戏场不需要很大,但活动场地应铺草皮或选用持水性较小的砂质土铺地或海绵塑胶面砖铺地。
(2)园路:园路的宽度和绿地的规模与所处的位置、功能有关。绿地面积在0.5hm2以上,主路宽3~4m,可兼做成人活动场所;绿地面积在0.5hm2以下,主路宽约2m,次路1.2m左右,通常最小宽度为1.2m,以两人可对行为宜。路面用碎石、卵石、毛石等铺砌园路。
(3)小广场:按形式可分为规则式或不规则式。小广场的标高一般与园路的标高相同。
(4)园林建筑与设施:由于小游园面积不大,所以园林建筑与设施应小巧玲珑、各具特色,摆放在适当位置,一般有坐凳、坐椅、花坛、花架、园灯、宣传栏等。
2.1.2组团绿地的设计原则
绿地组团是结合居民建筑组团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公共绿地,面积不大,靠近住宅,居民尤其老人和儿童使用方便。由于住宅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多种多样,组团绿地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也就千变万化。要求服务半径小,使用率高,不同的功能区域中间以绿化或小路隔离,互不干扰,各得其所,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游憩环境和社会交往场所。
2.1.3住宅庭院的设计原则
庭院处于住宅群环境中,因建筑物所造成的阴暗部分较多,所以选择和配置耐荫树种十分重要。保持居住环境安静,也是庭院绿化的一个主要任务,如以植篱分隔庭院,可降低噪声。植篱以高2m左右、宽1m左右效果较好。
庭院的空间尺度、树种的大小、高低要与庭院的大小、建筑层次相称,应以绿化设计的立意为前提。居室外种植乔木与住宅墙面的距离,一般应在5~8m,避开铺设地下管线的地方。通常以落叶树为好,常绿树要避免直对窗口。
花木配置宜采用孤植、丛植方式,栽植于靠近窗口或居民经常出入之处,以便近赏,充分提高花木的观赏效果。
室内外和院内外的绿化相结合,要考虑将自然环境和住宅环境联系起来,使两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2.1.4居住区道路绿化
道路两旁种植行列式乔木遮荫,根据道路的宽窄,可选择种植中、小乔木,如香樟、广玉兰、女贞、银杏等植物。
2.1.5居住区绿地的树种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选择树冠大、枝叶茂密、落叶阔叶乔木。在夏天,居住区有大面积的遮荫,冬季又不遮阳光,还能吸附灰尘和减少噪声,使空气新鲜。选择有季相变化的常绿树和开花灌木。选择耐荫植物和攀援植物。在阴暗部分,选择耐荫植物,如垂丝海棠、梅花、罗汉松等;攀援植物有常春藤、络石等。
2.2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2.2.1设计原则
居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2.2.2植物配置
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居住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合适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面积10hm2左右的居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以上。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特别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舒缓人们的神经,调节人们的情绪。
3 现今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意见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相关部门的一些局限和开发商的不科学开发,导致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建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其实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只要我们遵循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原则和思路,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3.1 园林景观设计盲目种植,不科学规划很多开发商盲目引进外地或者是外国的物种,结果可能导致移植植物难以存活,或是引发生物入侵从而导致生态灾难。目前我国很多属于外来物种入侵的植物都是原先作为园林景观植物引进的。再者就是在设计规划时,不注重与周围生态环境的融合,不懂得合理运用空间。进行“粗放”的设计和建设,对于此,我们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种植,并且对园林景观建立科学的管理养护制度。
3.2 园林景观地方性、识别性不强,文化氛围不强开发商在设计和规划园林景观时,缺乏文化积淀,设计杂乱无章,没有明显的主题,识别性不强,也未有突出地方特色,没有地方性。只是片面地照搬照抄外地或者外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忽视了当地人的居住习惯和审美习惯。好的园林景观规划应该是充分利用和体现地域特色的,回归自然,符合居民生活习惯,让居民可以感觉到乡土的回归。
3.3 园林景观设计重视外表,忽视功能自然开发商在设计建造时过分追求一些园林景观设计上的搭配,忽略了发挥立体式,复合式的园林构建所具有的生态功能,简单地拼接园林景观,导致原本居住区园林景观可以发挥的保水,防尘等功能大幅下降。应当注重居住区园林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立体式栽种,合理布局。注重审美与功能的整合统一。
关于屈原的诗范文2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要从事经济活动以实现其既定目标,就必须使用各种资源作为投入。这些资源基本上可分为五类:即人、财、物、信息与时间。这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或缺的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其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财、物、信息与时间的利用,必须通过人力资源活动去实现,人才、人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其他资源的组合运用都是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的,效能的发挥也都是以人力配置的优化和人才效益的发挥为前提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可使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依据美国田纳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劳伦斯S。克雷曼的观点:为了成功,企业必须获取并维持其对竞争对手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达到:一是成本优势;二是产品差异化。“而这两条途径的实现均得益于人力资源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提升企业竞争力量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是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研究企业管理发生演变历史的过程中,只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以及组织人、协调人等,才能使企业形成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良性结构和良好氛围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才能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问题
(一)考核目标不明确。在我国由于一些企业目的不明确,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考核内容、项目设定等方面无相关性,体现长官意识和个人好恶现象严重。绩效考核体系更改随意,缺乏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绩效考核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是以有效的绩效考核创建高绩效的员工阶段对员工阶段性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并不是管理的目的。
(二)考核标准不清晰。在一些企业存在绩效考核的标准过于模糊、表述不清晰、标准不齐全,以主观代替客观等现象。将不完善甚至是不相关的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得到结果也必然是不全面、缺乏客观公正的,其考核结果往往不会得到被考核者的认同。
(三)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不科学。有的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只是单向的考核,即上司对下属的审查式考核。如果考核者曾有过私人感情或冲突、存在偏见等许多非客观的因素将势必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而且由于考核人员也有自己的职责分工,有时考核者也很难了解被考核者在上司不在场时的工作表现,这样会形成信息不全面,绩效考核结果产生偏差。
(四)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差距明显。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非常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策划企业文化。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重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建设,而忽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重视策划人员的创意,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企业文化只是花瓶,无法获得员工的认同等等。这些都影响到企业应对未来环境和企业员工潜力的发挥。
(五)企业文化未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而我国目前企业文化的现状则没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核心价值观念。
(六)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方法落后。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手段与运作模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内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视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还仅停留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上是不够的。我国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技术诸如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培训分析、绩效评估管理、薪酬设计、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还相当落后。
(七)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岗位需求与人员的能力脱钩。在企业岗位培训方面,尽管我国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仍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状态,培训的效益难以体现,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企业对培训的投资又少,员工的素质难以提高,人员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观念向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
(一)管理职能涵盖的范围不同。传统劳动人事工作,考虑的是员工的选拔、使用、考核、报酬、晋升、调动、退休等。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了工人、干部的界线,统一考虑组织中所有体力脑力劳动者的管理。传统人事管理部门的功能是招募新人,填补空缺,人事相宜之后,就是一系列管理环节督导执行了。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有这种功能,还要担负各种工作设计、规划工作流程、协调工作关系的任务。
(二)实施管理的重点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以降低成本为宗旨,它是把每一位被其所雇佣的人的工资都打入成本之内。因此,如何少雇人,多出活是其关心的问题,而人力资源管理则首先把人看作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认为通过开发和科学管理,可以使其升值,创造出更大的甚至意想不到的价值。
(三)激励机制。体现奖罚分明,以绩取酬。企业应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治、相互促进。激励机制的重要部分是体现对员工的分配制度上,国有企业必须打破原有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大锅饭”做法,分配制度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如年薪制、岗薪制、实施计件工资、持股分配等,使员工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和个人业绩相挂钩,激励机制要体现奖勤罚懒,以绩取酬。
(四)业绩考评机制。体现崇尚业绩,注重素质。要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就是对任何人的业绩考证方法是公开进行的,对各人制订的业绩指标是公正的,以岗定职、不以人划线,对考证的结果一视同仁。
(五)选才用人机制。体现竞争、择优、规范、灵活。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真正解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复杂,无法控制人才流失和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其重要一环,就是在选才用人上做到“知人善任,用人为能”,使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接轨,最终实现优化配置。
四、中国人力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一)由战术性向战略性人力资源转变。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者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服务和服从的角色,转变为关心组织发展和管理者能力的战略角色。新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是规模更小,权利更大,核心任务就是战略,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家不仅要对商业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要擅长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干预方法,并且还需要具备分析能力和人际关系的能力,以推动变革的顺利开展。
(二)人力资源的使用与薪酬发展趋势。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能本管理要求企业必须打破身份界限,特权门第和人情关系对用工的干扰,打破在少数人圈内根据人情关系、领导印象和主观好恶用人、选拔人的弊端,根据才能选人才,按照人才的特点用人才。要求在工资制度上,实行按能绩分配,根据人的学历、能力、岗位贡献分配工资或收入。
关于屈原的诗范文3
关键词:城市新区;产业园区;互动发展
城市新区是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良好结合点,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健康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是,各地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市新区发展缓慢,产业园区独立于城市建成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等现象,产业园区未能充分发挥推动城市新区发展,拉动人口聚集的作用。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加快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的互动发展,对于提升城市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园区的竞争力,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
1.1产业园区城市化是城市新区建设的根本动力
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拉大城市框架,扩建新区的目标,但是部分新区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发展缓慢。目前我国大多城市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仍在培育阶段,这表明了我国城市发展仍然是以工业为主要发展动力,在城市建设中,仅靠第三产业无法支撑城市框架的拓展。因此城市新区建设应该以产业园区为依托,通过产业园区带来人口和资源的聚集,逐步向多功能复合方向转化,完成城市化转型。
1.2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是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
目前,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园区内往往缺乏商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设施。一方面导致产业园区的产业功能拓展难以继续,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功能的缺失,职工不愿意住在产业园区内,宁愿早晚往返于产业园区和城市生活区,这样既加大城市通勤交通压力,又使产业园区缺乏人气,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开发。因此,应将单独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通过完善产业园区生活配套,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城市新区。
1.3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是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的关键
加快产业园区城市化转变重点在于改变现有产业园区建设中重产业发展,轻生活配套的思想,要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变。
1.3.1调整完善规划,促进产业园区合理布局
对于现有生活服务配套不全和不足的产业园区,要尽快做好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的调整,根据产业园区发展规模,安排足够的生活配套用地。产业园区配套生活区要根据产业发展类型,在保证不影响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就近、集中设置。配套生活区内要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
1.3.2优先考虑在产业园区的配套生活区建设城市保障性住房
要加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在建设保障性住房时应确保有一定比例指标安排在产业园区的配套生活区,保障性住房申请也要优先考虑产业园区内工作的中低收入的产业工人,促使产业工人就近集中居住,带动产业园区的人气聚集和第三产业发展。
1.3.3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分配土地指标
严格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土地指标分配时要根据产业发展规模,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用地用于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引导产业园区的生活服务设施集中建设,带动生活配套区的建设完善。
2 科学定位城市新区,培育适宜产业
城市新区往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具备培育和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平台。要充分发挥城市新区在招商引资中的骨干作用,必须对城市新区进行科学定位,并正确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产业方向。
2.1科学定位城市新区
城市经济条件和城市化程度不一,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发展的重点和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城市新区的开发首先应做好新区功能的科学定位,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制定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城区的特色优势、比较优势,使资源配置得到有效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提升城市新区的综合竞争力。
2.2完善城市新区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新区规划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要突出整体性和科学合理性,要明确城市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确定重点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类型。通过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引导,加大城市新区对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推进和扶持力度。
2.3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产业园区
城市新区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产业支撑。经济发达城市以行政办公、生活居住功能为主的新区,应积极发展商贸、金融、文化等第三产业,并就近发展低能耗、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发展基础良好,发展趋势较好的城市新区可以同时考虑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群。
2.4加快城市新区产业升级
城市新区的产业发展要逐步由传统型工业向都市型工业转变,大力发展与城市功能、生态、文化、居住、环境等相协调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都市工业。另外,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现代信息业、现代会展业,现代咨询业、现代管理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
3 体制创新是加快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互动发展的保障
推进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创新,加强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资金配套,是加快城市新区科学建设,培育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园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进一步带动城市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3.1推进产业园区改革管理模式和建设模式
研究产业园区改革管理模式和建设模式的可行性,推进国家级产业园区托管城区乡镇,实施统一开发建设管理,综合协调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加快形成综合性城市组团。支持省级产业园区与县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引导城镇功能布局完善。
3.2统筹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发展、集约增长、适度超前”的思路,把产业园区的要素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新区整体统筹考虑。建立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城市新区与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共建共享。
3.3建立产学研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园区服务环境
城市新区要建立优化服务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城市院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增强产业园区的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发展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形成配套产业园区的社会服务体系。
关于屈原的诗范文4
市房产局、物业办负责同志:
你们好!签于目前疫情形势需要,坚定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严格把控小区居民生活安全,做实做好“守门员”具体工作。现将要求增加防控人员说明一下:
1、建龙小区共有17栋住宅楼。现有住户1380多户,人囗近5000多人。日平均流动3000人次;目前存有车辆1000多台,日平均流动车辆600台。是大岗片人囗密度大、车辆流动最多的一个小区。是周边其它小区不可相比的。
2、建龙小区是有近15年的老小区,软硬件设施存在严重不足,有的年久已失效,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完全呈现出来。
3、特别是在周一至周五每天上下班高峰时,我们倍感到束手无策。建龙职工多、车辆杂、居民素质低、配合不到位等因素,已经严重影响小区防控工作的开展。国土局16名防控人员在执勤时,车辆堵塞排至啤酒厂处,人员都排成长队,严重影响交通运行。由于此事发生,百姓和职工都已状告到市纪委和监委处。
4、现在我们要招50多岁、身体好、素质强男同志做防控执勤工作,干脆没有应聘的,都说时间长,工资低。
特此向级主管部门申请增加防控人员
致谢
关于屈原的诗范文5
关键词:对口援疆;喀什;建议措施
1 概述
喀什地区位于中国西部边陲、新疆西南部,与五国毗邻,拥有四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是中国连接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桥梁”,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10年,根据中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确定从2011年到2020年实施的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由上海、山东、广东、深圳四省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援疆工作的开展,使喀什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随着喀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2 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2.1 对口援疆关系缺乏立法保障
从目前主要援助形式上看,支援方主要是在政策要求和行政任务驱动下对受援方实施资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引进等方面的援助,实行的是行政命令的形式,缺乏法律依据。如在资金援助方面,根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方案》规定:“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财政收入的0.3%-0.6%考虑,而具体内容由支援方确定”,这一规定,促使支援省市很有可能采取按下限提供资金[1]。在实施支援过程中,支援方会迫于“政治任务”才采取支援工作。但对口支援是一项力求长远的东西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机制,单纯的依靠行政手段支持的援疆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完善对口援助的法律制度,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国家也应重视法制建设项目,通过加强监管的垂直和水平间关系,确定每一方的权利和义务,为未来的实施提供可靠的法律保护政策。
2.2 自身“造血”不足,导致援助依赖
喀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依靠“输血”可以满足当地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促进经济的正常发展。但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容易地导致受援地对援助的严重依赖,阻碍自身发展的积极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认为:援助本身会扭曲,容易导致对援助的依赖,进一步导致“荷兰病”[2]。如果在援助过程中当地居民形成了“等、靠、要”的习惯,这就与援助的初衷完全相反了。因而要求四省市在支援中不但要注重对喀什地区的直接“输血”,还要不断增强喀什地区的“造血”能力。增强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避免产生援助依赖,着力解决支援地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帮助喀什地区兴建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并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增强当地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增强区域经济合作,避免产生援助依赖。
2.3 产业基础薄弱,配套协作能力不足
在新一轮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工作中,四省市都大力推进产业援疆,以增强喀什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但喀什地区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突出表现为较小经济总量,薄弱的工业基础,不发达的物流,不便的信息流通及不配套的产业体系,这些严重制约着喀什地区自身的快速发展。另外,要使对口支援的效果发挥到最大,需要支援双方的配合,如果支援方投入很大,但由于喀什地区发展水平比较低,配套协作能力不足,也将会影响对口支援的效果。在大力发展产业支援过程中支援方应该考虑到喀什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在未来十年里建如此多的工业园区是否会远远超出当地人的消费和需求能力。主要方法在于增强受援地配套协作能力,有效地促进受援地经济发展,通过加强援疆企业与受援地地方企业合作,将援疆企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带入受援地,发挥受援地比较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受援地地方企业产业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能够加快经济发展。
2.4 援助过程中配套人才严重缺乏
根据《2014年喀什地区人才需求报告》,2013年喀什地区各类企业需要各类用工15879人[3]。在对口支援喀什工作中,很多工程的援建有意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但效果不明显。一方面虽然当地少数民族的就业意愿比较积极,但由于存在语言障碍、缺乏技能、业务素质不高等问题,很多援疆工程对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有限;另一方面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很多,但他们一般都不愿意从事体力型的或被认为是低微的工种。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喀什地区各类人才尤其是技术型人才十分短缺。因此,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出资,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通过建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改善办学条件、普及义务教育,实行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当地劳动力素质,增强当地人力资本 。
2.5 强调“速度”,忽视喀什传统社会对于援助的适应性
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常看到“深喀速度”、“浦东速度”、“上海力量”、“山东效率”这样一些词汇,这些都无一不是在追求速度,而没有考虑到当地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如果不考虑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特殊的民族构成,不重视包括宗教在内的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建设的速度会受到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试图通过经济建设达到的“民族团结、稳定发展”的目的很难达成。喀什地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在支援过程中需要考虑当地民族的特殊性,尊重当地文化差异,是促进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3 结语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实施,不仅给新疆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使新疆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实践证明,对口援疆政策的实施能有效的缩小地区间差距,是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另外,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对口援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为此,在今后的实践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以实现对口援疆工作成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二建.新形势下对口支援新疆的实践研究――以上海支援叶城县为例[D].新疆大学,2012-05-26.
关于屈原的诗范文6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管理; 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67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109- 0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本已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也迅速发展,其观念、思路、制度和方法等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人被视为“劳动力”,在既定规则下组合、使用资源,对企业带来的价值限定在岗位职责的范围之内,人的价值仅仅体现在劳动报酬方面,员工仅仅被看作是生产的“成本”。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关键资源是知识、技术和信息,而人是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主体,因此人力资本成了最关键的资源。人力资本是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
第二,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和制度化。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突出从战略的高度和制度化方面加强管理,强调发掘、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增强人力资源的使命感,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要柔性化、扁平化。所谓柔性化,就是在新时代,劳动者文化素质日益提高,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知识差距日益缩小,整个劳动市场实行双向选择,组织与受聘者的关系,从“契约关系”逐渐演变为“盟约关系”。也就是说,以原来命令的方法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出现新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管理的柔性化,又带来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原来领导指令逐级下传,基层反馈逐级上报。高层信息多,下级信息少,信息分配的多少,决定权力的大小。但由于建构的多层组织形式在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形下,极易造成反应滞后,错失良机。因此,组织扁平化成为一种潮流,在下层建立成本利润中心也是为适应这种变化。整个组织管理的柔性化、扁平化,必然也使人力资源管理趋于柔性化、扁平化。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企业必须吸纳管理的新观念、新方式、新内容,厉行改革,实施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管理方法人本化。未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的智能开发,只有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开发人的潜能,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代管理强调“人本管理”,即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提升职工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充分了解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所有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要求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
第一,要把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与广纳人才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使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人事行政管理的办事机构和领导班子实施人才战略的参谋部。
第二,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首先,要看到人才的层次性,不能将人才仅仅理解为高层管理人才和技术尖子,有时由于中层和基层缺乏人才也严重阻碍了事业的发展。其次,评价人才,不能仅仅根据学历、学位,应该根据实践,依其能否胜任其岗位,是否有创新来判定。再次,吸纳人才,除从外部引进外还要注重内部发现和培养。
第三,吸引人才,在整个组织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和氛围。把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成长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第四,建立健全组织制度,把发现、开发、聘用、考核人才制度化,包括灵活的人才聘用制,科学、公平、可操作的考核评价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开、公正的晋升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人才脱颖而出。
最后,在保险、福利等基本项目社会化保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特点,开展不同层次和多样化的福利项目,量力进行“感情投入”,增强员工群体观念,培养团队精神,持续地改善职工生活质量。
在21 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之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已经逐渐由功能性部门转变为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只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才能为企业创造财富并保持竞争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