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说新语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说新语的故事范文1
完成对《雷雨》主人公鲁侍萍的人物访谈。此任务的完成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准备采集采访信息;阶段二:小组讨论,整合信息,提出解读人物角度;阶段三:小组推选人物接受主持人的采访;阶段四:具体实施过程,观众提问。
通过这样的四个步骤,我们不仅可以达到在前期锻炼学生合作探究人物的效果,而且可以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自主发问,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课堂实践展现:
准备四个场景:情境1,刚见面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情境2,周朴园知道鲁侍萍的身份后大变脸 ;情境3, 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控诉;情境4,周朴园签5 000块钱支票的情节。
[采访场景一]
拿衬衫引出、相片所引出的相认场面
(1)提问周朴园:此时的相遇你为何大变脸?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采访角度:”人物心理”“人物性格”
教师补充思路:能不能换成你们相认、抱头痛哭,共同回忆三十年前的美好时光?
『回答角度: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
(2)提问鲁侍萍:为什么你之前的含情脉脉会变成此时的悲愤、愤怨?
『采访角度:“清醒”“撕下面具”
学生回答:你刚才只说了三句话:“干什么?”“指使?”“(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几句话你来不及甚至完全没有顾及到夫妻之间的情谊或者怀念之后任何应该做的事情,直接站到了对立面,考虑自己的方方面面,有没有人背后指使,是不是敲诈我来的?
学生精彩回答:此时此刻,他的冷漠已经把之前的那些残留的虚伪的温情驱散,没有错,我的三十年的选择是正确的,我想在彼此面前没必要在假装,应该把他可恨的虚伪的面具撕掉。
[采访场景二]
『采访角度:“你们”暗示了赶鲁侍萍走不仅有周朴园,更主要的是周家、周朴园当时的反应。
学生补充材料:“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没有自主可能性的,命运不可违的时代,他又能改变什么呢?我们也可以看到,文章当中或者是整本书当中,他们两天分开是突然性的,没有相互解释的机会,甚至连见面的机会也是没有的。”
[现场观众现场提问]
(1)提问周朴园:有人认为周仆园性格很虚伪,有人也说其性格很真实,他对侍萍也是真情流露,你是怎样理解他的性格的?
(2)提问周朴园:一般说来,父子血脉亲情是剪不断的,那么30年后重逢他们之间关系是父子关系还是敌人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3)提问鲁侍萍:见面前侍萍想不想认周萍这个儿子?见面后还会不会认这个儿子?
(4)提问鲁侍萍:你以后还会再见周朴园吗?
开放性回答
[教师补充]
同学们的讨论很精彩,下面请大家看看作者的观点:“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世说新语的故事范文2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由南朝宋时的刘义庆和他的门下文人编撰而成。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为人简约恬淡,爱好文学,所以他有能力编撰此书。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来源:文章屋网 )
世说新语的故事范文3
1.暑期教师布置学生假期阅读两本现代文和一本文言文经典,每本写五篇读书笔记。现代文经典推荐书目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山居笔记》、《精神明亮的人》、《古典之殇》、《朱自清散文》、《丰子恺散文》、《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文言文经典鉴于大家只接受了初一一年的学习,因此推荐阅读《世说新语》。它短小精悍,又基本是故事的形式,文词上理解并不难,容易引起阅读兴趣,而且含义隽永,是领略中华文化渊博的良好媒介。
2.新学期,教师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优秀心得作品。由于《世说新语》是全班共同阅读的书籍,容易引起共鸣,遂选择此书进行读书交流。
3.开展班级读书会前,以小组为单位,商讨本组汇报主题,确定主题后,由组长负责分配组员任务,汇报形式可自由选择。教师在前期只作为整个活动的导引者,在课堂上是必要的评价者,串联整个课堂,评价学生活动,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弥补学生阅读之不足,把读书活动推向深远,使学生对该经典做进一步地阅读。
具体流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朱灵龙同学评述“提笔忘字”现象。
一、导入
华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浩如烟海的母语文献代代相传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努力写好字,也要阅读经典,这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暑假里我们阅读了《世说新语》,撰写了读书笔记,每个小组还分别选定了一个主题要在今天的班级读书会上进行交流。
二、第一小组(小主持人――李燕秀)
展示内容:《世说新语》之“最”
(1)最美妇人――许允丑妻
师补充:贤媛,指有德行有才智有美貌的女子。本篇所记述的妇女,或有德,或有才,或有貌,而以前两种为主。许允的妻子阮氏虽丑但有才德,这个故事之后还有许允两次落难时阮氏的才德表现。当然在所有的夫人中,我最喜欢谢道韫,那位以咏雪著名于课本的谢道韫。
这个人物并不像其她夫人那样,仅仅是贤惠聪颖。她是一个可以媲美男子的存在。只有在谢道韫身上,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魏晋人对女性的尊重,能在男权社会存在这样一抹明亮,也是魏晋吸引后人崇敬的原因之一。
(2)最奇葩――王蓝田性急
师补充:忿狷,因小事而生气。《世说新语》的语言特点简约传神,这一则中作者妙用动词“刺、掷、、啮、吐”和神态“怒、_”,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最淡定――夏侯太初倚柱作书
师补充:雅量,雅量指宽宏的气量。逢喜事却能不异于常,这就很有涵养而显出雅量。例如谢安得知淝水之战大捷的消息后,“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就算遇上牢狱之灾,杀身之祸,也应该若无其事,好像心胸能包容万物。例如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
(4)最聪明的酒鬼――刘伶病酒
师补充:任诞,指任性放纵。刘伶喝酒不节制,任性放纵到了病酒的程度,但是想到他借酒浇愁,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还是感觉辛酸。
(5)最孝顺――焦饭遗母
师补充:第一小组以“最”的方式来积累《世说新语》的故事,有趣亲切。我想还可以有很多“最”吧,最方正、最随性、最宽容、最豪爽、最深情、最幽默、最伶牙俐齿、最风度翩翩等等,大家也不妨用这种方式重读经典。
三、第二小组(小主持人――王雨婷)
展示内容:来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故事
(1)课本剧表演《小时了了》
师问:这个成语我们能不能拿它来夸赞人啊?
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轻蔑人的。
例:一个小孩就算天资聪明,仍要靠后天的努力,不然就会“小时了了”。
(2)成语猜猜看
组员表演,请其他组来猜猜看
道边苦李、身无长物、渐入佳境
提醒:身无长物不能误用为缺点;渐入佳境,顾恺之的故事。这么诗意的一个成语来源于生活小事,有意思。
补充:难兄难弟原来读音应为二声。
陈的两个孙子争论,都认为自己的父亲更好,就找爷爷评理。爷爷觉得他们的父亲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样的,于是感叹道:“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从此,这句感叹被人们紧缩成“难兄难弟”成语。不难领会,原成语的意思是说兄弟皆佳,无可挑剔,并驾齐驱。但是,这个本指好到“难于做兄,难于做弟”的意思渐渐被人遗忘,大家把“难于”之“难”解作了“落难”之“难”了。这解法同原解恰恰相反,一改形容兄弟都非常优秀的意念,变成了讥讽一对兄弟都同样坏的语义了。
补充:应接不暇《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王子敬即王献之语)
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师提及中秋时看到秋景想起这句话的感受。
四、第三小组(小主持人――杨凯)
展示内容:《世说新语》中的少年
(1)展示词:王子猷经宿达友人家门前却还家,因兴而去未至却尽兴而返,显示非凡个性――《世说新语・任诞》
子敬受卑贱门生评论深感不满,言“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抬出名士偶像辩门生,示自尊自爱与不凡心志――《世说新语・方正》
卫d因思索玄理不得竟成病,印证柏拉图那爱智的热情――《世说新语・文学》
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辩孔君平,善于应对,长于辞令,展敏捷才思――《世说新语・言语》
补充:玄理深奥的道理柏拉图:我一息尚存而力所能及,总不会放弃爱智之学。
王羲之误听谋反之事,诈睡骗过王敦,颖悟机敏善于处理紧急问题,得以保全生命――《世说新语・假谲》
孔融之子危急时言“覆巢之下,复有完卵?”展现恢弘气度与达观人生观念――《世说新语・言语》
谢安阻止谢奕以酒作罚为难老翁,以天真善良感动兄长,使其改容相敬――《世说新语・德行》
师补充:这一小组非常用心,能挑战自己。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说新语》中专门有一章是写少年的聪明过人之处,考考大家这章叫什么――夙惠。第三小组还把散落在整本书中其他典型的魏晋少年形象找了出来。
(2)第三小组还把刚才的展示词缩写成了一首诗歌,只是这首诗还没有题目,请大家帮忙想一个题目。接着请学生选择配乐,从《平湖秋月》和《广陵散》中选,并说出理由。(《广陵散》更激昂更旷达,嵇康临刑前弹的就是这首,他说“《广陵散》今日绝矣”,幸运的是曲谱在明代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得以重现。)
(3)诗朗诵
那雪夜洒然飘飞的小舟啊,
那张扬飞舞的少年狂气啊,
那孜孜不倦的思索探求啊,
那信手拈来的幽默风趣啊,
那化解无妄之灾的智慧啊,
那泰山崩前的处变不惊啊,
那纯真善良的悠悠童心啊,
好一个魏晋,好一群少年!
好一个魏晋,好一群少年!
五、第四小组(小主持人――刘媚媚)
辩论主题:现代社会需不需要张扬个性
不是严格意义的辩论,各抒己见即可,围绕《世说新语》和生活实际来谈。
(1)组员自由发言
(2)主持人总结
(3)其他小组点评
师补充:刚才辩论中一度提到个性打扮去了,鲁迅著名的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考据了魏晋时期,兴起“服石”之风,称“五石散”,服后烦热,士大夫于是到处“行散”乱窜或睡卧路旁,以显示其高贵。鲁迅说,“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更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在现在这两样肯定是要摒弃的。而王子猷雪夜访戴的那份洒脱,陈元方不理无信无义之人的正气,嵇康和孔融的不畏强权,尤其是《世说新语》中那些少年的智慧从容,这样的个性值得张扬和传承。
张扬个性需要符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在现代社会,偏激的行为不是张扬个性,那是性格扭曲;表面的雕琢不是张扬个性,那是肤浅无知。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张扬个性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勇气。只有真诚、诚实地秀出自我,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才能变成一颗耀眼璀璨的星星,升起在人生大舞台上。
六、拓展提升
魏晋风度:来源于鲁迅那个著名的演讲。那些名士在我们印象中“简约云澹,超然绝俗”。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桃花源记》,带领学生了解魏晋时代社会特点。
讲述魏晋风度成因: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世说新语》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风度的最好画像。
赠言: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殷浩)
补充:老师看到了一句“既然来到了人世就没打算活着回去,那就听从自己的内心,活出个真我来吧。”话糙理不糙。与殷浩的回答异曲同工。
世说新语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世说新语》 复音虚词 同义词 聚合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重要的研究中古汉语词汇史的代表性作品。《世说新语》是语录体性质的作品,口语成分鲜明,基本能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中古汉语最突出的词汇现象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进程加快,研究表明《世说新语》复音词有两千多个,且以复音实词为主。[1]进一步排查划分,《世说新语》中的复音虚词有三百多个,此时的复音虚词较先秦时期有了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古汉语复音词时,《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研究也必不可少。
《世说新语》复音虚词同义词、多义词繁多,值得注意。笔者将从《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语义角度出发,探讨《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聚合现象。同义聚合指有着相同语义关系的词语之间的聚合。关于同义词的界定有三种说法:“意义同近”说、“概念同一”说、“对象同一”说和“义位同一”说。[2][3]王力、刘树新、高名凯等赞成“意义同近”说,他们认为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陈满华、石安石等持有“概念同义”说,认为同义词是指在同一概念内,但稍有差异的词。刘树新、武占坤等持有“对象同一”说,认为同义词的辨别应该是看其是否指称同一个对象。“义位同一”说是王力先生在“意义同近”说的基础上提出的,随后蒋绍愚(1989)进一步指出,同义词的界定不能以词为单位,而要以义位为单位。[3]这四种各界定说从不同的角度为同义词进行了界定,都有其合理性,随着时间的推入,区分的角度也越来越细致,为我们今后同义词研究开拓了思路。根据《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实际情况,笔者主要采取王力、刘树新的“意义同近”说,将同义词界定为:在同一对象范围内,词汇意义相同,附加意义稍有差异的词是同义词。同义词意义的确定是根据《世说新语》上下文,并以大量的现有的训诂学资料加以佐证。
现将《世说新语》复音虚词同义聚合词例举如下:
表“曾经”义:往者、昔者、畴昔、昔尝
表“当时”义:于时、尔时、当时、一时、是时
表“已经”义:既已、已复、既自
表“近来”义:顷来、近者、自顷
表“一向”义:向来、由来、一往、平昔、平素
表“正在”义:正自、正尔
表“同时”义:即时、一时、同时
表“将要”义:方自、方当、将当
表“一会儿”义:俄而、须臾、俄顷、顿尔、少时、小悉、一时、咄嗟
表“随后、不久”义:既而、已而、顷之
表“很久”义:久之、移时、良久
表“当天”义:经时、经日、终日、累日、弥日、即日
表“每次、常常”义:常自、每自、恒自、往往、每辄、辄自、辄复
表“又、还”义:亦自、已复、还复
表“有时”义:不时、有时、脱时、时复
表“最终”义:既终、会当、终当
表“一定”义:当必、必当、必将、必自、当复
表“就是”义:正自、正当、正实、正尔
表肯定推测“本来、应该、确实”:自复、自当、乃自、乃复、乃当、固当、故当、固自、本自、实自、故乃、诚复、信自、故复自、故复、自然、居然
表不定揣测“恐怕”义:将不、将无、无乃
表不定揣测“也许、大概”义:大略、容必、将恐
表“竟然”义:乃竟、竟然、乃复
表“难道”义:乃复、岂复、乃更、岂必、讵复、不亦
表“难道可以”义:讵可、岂可、乃可
表“姑且”义:何苦、聊复
表程度加深:大自、深自、盛自、高自、笃而
表“很”义:殊为、殊自、颇复
表“非常”义:大修、非常
表“差不多”义:小加、差如、差可
表“全、都”义:悉共、咸共、并皆、并共、齐共、皆一、众咸、一举、都尽、皆复
表“到处”义:处处、往往
表“仅仅、只”义:不过、正当、政当、正自、正尔
表“不仅”义:故是、直是、不翅、唯独
表“共同”义:相与、更相、相向、相率、自相、共相
表“假设”义:若使、若令、若复
表“因果”义:是故、是以、由是、所以、因此、由此
表“况且”义:而况、况且
表“不仅”义:非唯、非徒、非但、非特
表“这样”义:如此、如是、此复、阿堵、尔馨、如馨
表“你们”义:汝等、尔曹、尔等
表“从此”义:由此、于此、自此、自是、自尔
表“以来”义:以来、已来
表“以后”义:以后、而后
下面将具体分析五组同义聚合词:
(一)表“将要”义
方自 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文学4[8])
方:将要。自,词尾,无义。[4]“方自”一词属于附加式构词法。意思:女婢将要分辨,郑玄大怒,叫人把女婢扔进泥水中。
方当 丞相翘鬓厉色,上坐便言:“方当乖别,必欲言其所见。”
方当,与“方自”用法相似,“当”词尾。[5]意思:将要分别了,我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你。
将当 郭景纯过江,居于暨阳,墓去水不盈百步,时人以为近水。景纯曰:“将当为陆。”(术解7)
将当,与“方自、方当”同,表“将要”义。当,词尾。当,不应作助动词“应该,应当”理解。《术解》是记录魏晋时期有特殊技能的人,有通晓医术、占卜、风水等,此则中的郭景纯就是通晓风水之人,当别人认为其母墓地离水太近不好,郭却能自信说:“那里就要变成陆地。”因此,这里“当”不能包含商量、揣测语气。
(二)表“常常”义
常自 司马太傅府多名士,一时俊异。庾文康云:“见子嵩在其中,常自神王。”(赏誉33)
常自,常常。自,词尾。意思是看到子嵩也在这里,常常叫人精神焕发。
每自 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夙惠7)
每自,同与“常自”。自,词尾。车骑每次看着自己的座位说:“等到灵宝长大成人,我一定要把这个座位还给他。”
每辄 此道人语,屡设疑难,林公辩答清析,辞气俱爽。此道人每辄摧屈。(文学30)
每辄,每次、总是。同义连用,辄,每每。意思是这个和尚每次都被驳倒。
辄自 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汰侈1)
辄,每次。自,无义。意思是丞相向来不能喝酒,这时总是勉强自己喝酒,直到喝醉。
辄复 遂因酒,转无朝夕礼。桓舍入内,奕辄复随去。(简傲8)
辄复,与“辄自”同。复,无义。意思是谢奕因为喝酒,越来越无视觐见上级的礼节,如果桓温丢下他走进内室,谢奕也总是跟随着进去。
恒自 祖于时恒自使健儿鼓行劫钞,在事之人,亦容而不问。(任诞23)
恒,经常。自,无义。意思是祖狄当时经常派勇士公然抢劫,管事的人也容忍他,不追究他。
往往 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文学84)
往往,常常。意思是陆机的文章好像是排除沙粒来捡取金子,常常能够发现瑰宝。
(三)表“本来、自然、确实”义
自复 王子敬语王孝伯曰:“羊叔子自复佳耳,然亦何与人事,故不如铜雀台上妓。”(言语86)
自复,自然、确实。复,无义。意思是羊叔子确实不错,但却不参与任何人、事,所以还不如铜雀台上的歌妓。
自当 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文学29)
自当,确实、本来。当,无义。意思是义理确实有难易之分,难道每天就要以一卦为限吗?
乃自 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文学36)
乃自,确实。自,无义。意思是支道林的见解新颖独特,心中的想法确实是美妙之极,你想见见他吗?
乃复 王大语东亭:“卿乃复论成不恶,那得与僧弥戏?”(规箴22)
乃复,确实,本来。复,无义。这是王大劝阻王不要去和名声本来就胜过自己的弟弟僧弥比,大意是你本来的名声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和僧弥比胜呢?
乃当 王中郎尝问刘长沙曰:“我何如苟子?”刘答曰:“卿才乃当不胜苟子,然会名处多。”(品藻53)
乃当,确实。当,词尾。意思是你的才气确实不如苟自,但融会贯通名理的能力比他强。
固当(故当) 谢公问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品藻75)
故当,与“乃当”同。意思是确实不同。
故乃 安石居然不可陵践其处,故乃胜也。(品藻45)
故乃,自然,确实。同义连用,故、乃,都表“自然”义。
诚复 王子敬问谢公:“嘉宾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诚复钞撮清悟,嘉宾故自上。”(品藻82)
诚复,确实,的确。复,词尾。意思是道季的确集中了他人的清虚善悟,嘉宾本来就很优秀。
故复自 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文学55)
故复自,自然。与“故复、故自”义同,是由副词“故”附加词尾“复、自”构成,口语色彩较“故复”“故自”更鲜明。意思是你一直刻苦钻研,自然就很优秀。
自然 王曰:“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公亦万夫之望,不然,仆射何得自没?”(容止34)
自然,确实。然,副词词尾。相王担任丞相确实像神灵一样清澈。
居然 王丞相见卫洗马,曰:“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容止16)
居然,显然,确实。然,词尾。大意是身体显然很瘦弱,即使整日很和畅舒适,还是弱不胜衣。
(四)表“都、全”义
悉共 于时竺法深、孙兴公悉共听。(文学30)
悉共,同义连用。
咸共 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栖逸1)
咸共,同义连用。
并皆 ……山中有迹虎,并皆暴犯百姓……(自新1)
并皆,同义连用。
皆一 赴客皆一作驴鸣。(伤逝1)
皆一,都,同义连用。
众咸 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文学1)
众,都。咸,都。同义连用。
一举 羊既去,郭送之弥日,一举数百里,遂以出境免官。(赏誉9)
一举,一下,全。举,皆、都。同义连用。
皆复 人问王长史江兄弟群从,王答曰:“诸江皆复足自生活。”
皆复,都。复,词尾。意思是他们都能够自立。
(五)表“这样”义
如此 陆太尉诣王丞相咨事,过后辄翻异,王公怪其如此。(政事13)
如此,这样。
如是 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文学97)
如是,如此。
此复 既出,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言语37)
此复,这。意思是江南有管夷那样的人,这还担心什么呢。
阿堵 夷甫晨起,见钱阂行,令婢:“举阿堵物!”(规箴9)
阿堵,这个,六朝时期的口语词。意思是举起这个东西。
尔馨 王丞相云:“见谢仁祖,恒令人得上。”与何次道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品藻26)
尔馨,这样。馨,词尾。
如馨 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方正44)
如馨,同“尔馨”义,“这样”。[6]
从上述五组同义词看出,《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词大量存在,这说明汉魏六朝时期复音词的繁荣,同时说明了复音词之间的差异和复音虚词在使用中的严密性和活跃性。[7]“当必”和“必当”等同素异形的同义词的存在,说明汉魏时期复音虚词的不稳定性。《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词丰富的两个原因,其一是社会的发展,语言表达要求越来越精密,许多感彩、语体色彩等不同的同义词、近义词大量增加,如,“并皆”和“皆复”,“皆复”一般用于对话中,口语色彩更强,“并皆”既可用于对话,也可用于叙述性的语言中;其二是语言结构内部,构词法的发展完善,这时期附加式构词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词尾,如“自”“复”“当”等,大大丰富了原有的附加式构词方式,出现了许多与同义复合词并存的同义聚合现象。如,“乃复”与“乃竟”,“必自”与“当必”,“每自”与“每辄”等。汉语有讲求经济的原则,同义词等义词过多会造成人们的记忆负担。因此在汉语词汇史的发展中,大部分同义词等义词都被淘汰了,除了“所以、因此”等几个表因果关系的词,其他均不见于现代汉语。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音虚词同义聚合的繁荣面貌,我们将选取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且口语色彩较强,年代作者都明确的作品进行比较,这两部作品分别是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东晋干宝《搜神记》。《高僧传》是佛教史书,南朝时期慧皎为了传扬佛教,梵语转译过来尽量贴近当时的口语,其口语色彩十分明显。《搜神记》是一部专门记载古代民间传说,各种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干宝基本都是直接记述,很少改动,其文学价值不高,故事性强,口语性强,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因此,以此三部作品比较分析,基本能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音虚词同义聚合词的情况。我们将选取同义词聚合关系相对较多的三组:表“常常”义、表“的确、自然”义、表“全、都”义。
表1:魏晋南北朝复音虚词同义聚合对照――表“常常”义
文献
词目 《世说新语》 《高僧传》 《搜神记》
常自 +1 +2 +2
每自 +1 +1 +1
恒自 +2 +1 -
往往 +2 +6 +2
每辄 +1 +1 -
辄自 +1 +1 -
辄复 +1 - +1
表2:魏晋南北朝复音虚词同义聚合对照――表“的确、自然”义
文献
词目 《世说新语》 《高僧传》 《搜神记》
自复 +1 - -
自当 +3 +4 +1
乃自 +3 - -
乃复 +2 - -
乃当 +1 - -
固当 +1 - -
故当 +1 +2 +1
固自 +1 +1 -
本自 +1 +2 +1
实自 +1 - -
故乃 +1 - -
诚复 +1 - -
信自 +1 - -
故自 +10 - -
故复自 +1 - -
故复 +2 - -
自然 +3 - -
居然 +7 - -
表3:魏晋南北朝复音虚词同义聚合对照――表“全、都”义
文献
词目 《世说新语》 《高僧传》 《搜神记》
悉共 +1 +1 -
咸共 +2 +1 -
并皆 +1 +10 -
并共 +2 +2 +1
齐共 +1 - -
皆一 +1 - -
众咸 +2 +30 +1
一举 +1 +1 -
都尽 +2 +7 +1
皆复 +1 - +1
以上三个例表可以看出,表示“常常”和“都尽”义的同义词在三部作品中均有分布,只有表肯定的揣测意义的同义词,在三部作品中分布不均,基本以见于《世说新语》中为多,《高僧传》次之,《搜神记》几乎没有。这大概与文体内容有关,《世说新语》语录体,对话较多,文中商量揣测语气自然较多。《高僧传》是佛教史,《搜神记》记载民间传说,商量揣测的语气相对使用较少。整体看来,相较于其他两部作,复音虚词同义聚合现象在《世说新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古时期复音虚词同义词已比较繁荣。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度南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研究课题[项目号:YKC15027]成果之一。)
注释:
[1]程湘清:《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池昌海:《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3]周文德:《同义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
[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刘瑞明:《中的词尾“自”和“复”》,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
[6]万久富等:《中古汉语中的词尾“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7]蒋宗许:《古代汉语词尾纵横谈》,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6期。
[8]数字为《世说新语》的篇目名。
参考文献:
世说新语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世说新语》;书体;王羲之;王献之;隶书;楷书;行书
《世说新语》生动地记录了汉末魏晋时期人物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风俗。为我们呈现了该时期宏大的社会镜像,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周祖馍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一书的前言里说:“《世说新语》虽然是古代的一部小说,但一直为研究汉末魏晋时期的历史语言和文学的人所重视。”
《世说新语 品藻第九》75则载:“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刘孝标注曰:‘宋明帝《文章志》曰:献之善隶书,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媚,绝妙时论,与父俱得名,其章草疏弱,殊不及父。或讯献之云:羲之书胜不?莫能判。有问羲之云:世论卿书不逮献之?答曰:殊不尔也’它日见献之,问尊君书何如?献之不答。又问:论者云,君固当不如?献之笑而答曰:人那得知之也。”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合称“二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文中所说的“隶书”,八面停均,蚕头雁尾,大体上以汉碑为标准,过去曾经认为这种隶书就是汉代通行的书体,但是从大量出土的发现已经改变了这种认识,如居延汉简等,东汉汉简军事法律文书,买地券上的书体已经很大程度上抛弃了收笔时上挑的笔法,“较多地使用尖撇”带有很多现代楷书和行书的笔法,与汉碑相去甚远。东汉中期以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所用的就是这种“俗体”,这种差别正如明清时期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不过这种新书体在魏晋时期还没有获得专门的名称,与篆隶并列魏晋时期的《上等尊号碑》《受禅表碑》均为曹丕称帝而立,书体方正,气势庄严是典型的官隶书。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以古文,篆书,隶书,草书,为四体。在隶书一体中说“上古往次仲始作楷法”又曰;“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所谓楷法就是严整规范之法,行书法则是流利畅快之法。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载羊欣《古来能书人名》曰:“钟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铭石之书是类似汉碑的“汉八分”体。章草书出了表奏文章公文之外,还用来传抄书籍教授小学,风格介于两者之间,如今看到的钟繇帖《宣示表》,《荐季直表》都应是此体,行狎书用于“相闻”,也就是日常书札来往。《文章志》所说的“隶书”自然是指章程书。行狎书之类。
《法书要录》卷一载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书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不能先发,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遂成书尔。”“俗字”是卫夫人所写的流行字体,不同于汉隶。这段话告诉我们学习书法应顺着书法变化而学。刘孝标注:“献之变古军法为今体。”书体在二王之间又有了新的变化。《南齐书.刘休传》:“右军之体微古,不复见贵。”而此时王献之的“今体”风格受到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还处于古体今体转变中,而王献之的书法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发展很快。时人对书体的划分也在不断地变化中,东晋至南朝前期,草书和隶书是最常用的字体,“工草隶”基本上也是善书法的同义词。
《晋书.卢循传》曰:“循,善草隶弈棋之艺。”草隶与弈棋并列,就是指书艺。在《世说新语》中,书法的好坏也是品鉴人物的重要标准之一。
虞和《论书表》云:“桓玄撰二王纸迹,杂有缣素,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桓玄把二王书法分为正、行两种,相当于锺繇三体中的章程书和行狎书,都是隶书,还不与篆、草并列。不过,大概也就在北朝前期,行书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宋羊欣《古来能书人名》经常称某人善隶行或善草行,就是把行书与草隶并列,不再是一种书法风格,而成了与隶书并列的书体。
《魏书·崔玄伯传》称其“尤善草隶行押之书”,行押就是行狎,亦即行书,也与草隶并列。行书经王羲之的创新成为士大夫阶层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王羲之脱尽魏晋以来用笔滞重的写法,创造出了俊逸、雄健、流畅的书风。从此,行书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是旧书体不断消失,新书体不断产生和流行的过程。《世说新语.品藻》的这一则让我们管窥到了那个激荡的时代社会的巨大变化之一。
参考文献 :
[1]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2007年。
[2]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馆 2006年。
世说新语的故事范文6
作者生活在西方,熟悉西方典籍及其理论方法。但她阅读和研究中国传统经典,却是在消化了西方理论与方法之后,主要是运用了中国古代“知人论世”的传统历史批评方法,言必征信,持之有故,而不发空论。其所研究,首先是弄清事实,然后在力求还原历史真实的情况下来进行自己的探索和研究,以此而颇多创见而启人思维。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时风众势不同,萧虹不去附和潮头而随波逐流,这一点特别值得一提并予以尊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西方理论思潮借助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大批涌入,如旧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新三论(协同论、突破伦、耗散结构论)等。许多大陆学者,为了标新立异,直接把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嫁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这就必然引发了适应与不适应的陈痛。我曾参加某次学术会议,听有的学者大谈文学的耗散结构理论,当时参加会议的许多学者,大多听得一头雾水而不知所云。会后我问当事人,为什么不用通行易懂的学术语言来表述呢?回答是,要创新就必须引进西方新论,不管是否真正弄懂,先搬用再说,以便镇住人们,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学术新天地。其所直言,震世骇俗。虽是个例,但类似个例的出现却是在一定的条件形势下催生的。这就提醒学界应予注意并加以改正。而生活在西方世界的萧虹,她对西方的新、旧三论,应比我侪熟悉,但她却拒绝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而是坚持走自己的实事求是学术之路。
比如对于陶潜(渊明)这个东晋大诗人,萧虹并没有依照西方系统论,把陶诗分为感情层次、思想层次、环境层次、逻辑层次等等,去作烦琐的机械分割,犹如今日医院的人体“CT”透视一般,而是坚持传统的“知人论世”的实证分析。有的文学史家认为陶潜在政治上是反对刘宋政权而维护东晋王朝的,所以作为刘宋亲王的《世说》作者刘义庆,当然就不会把反对派的诗人请入自己编撰的作品中来加以描绘称颂。这话表面上似有道理,但萧先生不同意这一看法。经过对于历史事实的梳理,她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说:“不过,要说陶潜受政治牵连而被摒除在外,不能不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他与本书编撰者年代离得太近,还不存在有关他的可供选用的文献记载;二是,陶潜所处时代,他的声名还不够响亮。《世说新语》编者是否知道此人,他们是否读过他表达不满的诗而且认定他达到该避而不录的程度,统统是无法肯定回答的问题。若无进一步的相反证据,笔者更倾向把陶潜的被忽略看作一种并非有意的偶然。”也就是说,《世说新语》不录陶潜及其诗歌,“并非有意”,而与政治迫害无关。其所论述,态度实事求是,更合乎历史实际,而不能随便什么问题都盲目地牵扯到政治大方向上去。陶潜很有个性,其诗平淡自然而韵味无穷,今天我们很欣赏,推为东晋第一大诗人,似乎陶潜在当时是个无人不知的文学之星。但这是历史的误会。陶潜所处的六朝时代,文风绮靡艳丽,陶诗的朴素平淡并不符合时人的审美胃口。因此,直到梁代昭明太子编选《文选》,才选录了陶诗若干。而在钟嵘《诗品》中,陶诗也仅列中品。于此可见,萧虹所论,很有见解。
对于中国传统实证的乾嘉考证方法,作者颇为熟练。但传统考证法如果片面地推之极端,也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烦琐一面,而生言不及义之弊。这正是萧先生所竭力避免的。考证某人某事,必须顾及整体综合及其复杂性。比如《世说新语》中谈到东晋名相王导与皇亲国戚庾亮的关系,时有自相矛盾的记载。当日庾亮这个国舅爷,作为荆州刺史,总长江中上游的东晋兵力,是个强势的军区司令官。他因与王导政见不和,准备发兵顺流东下京师,废除王导。如《轻诋》篇云:“庾公(亮)权重,足倾王公(导)。庾在石头,王在冶城坐,大风扬尘,王以扇拂尘曰:‘元规(亮字)尘污人。’”丞相王导,明显对庾亮抱有敌意。但在《雅量》的故事中,当人们向王导报告了“庾公有东下意”,即准备兵下建康,劝王导安排兵马、京师以相抗时,王导却拒绝,说:“我与元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所稍严?”乌衣,指乌衣巷,当时王、谢家族多住其地。王导意思是说,如果庾亮要来夺权,我马上回家相让,用得到兵戎相见吗?这个故事与上面的敌意不同,表现的是王导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广胸怀,并以此向庾亮示好。在表面上,“两条目之间相互矛盾”。但经萧先生详核事实之后,透过事实背后,直揭其精神本质,分析说,王导自其堂兄大将军王敦兵谏失败后,受到牵连,权势渐失,已非昔日“王与马,共天下”的昌盛局面。因此,这时王导用权,“在各派间求得微妙的平衡”。以此,“王导无疑正以庾亮权力增长为患,但是表面却必须与之维持友好关系。也许由于这种藏而不露的矛盾,王导表露出对庾亮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若有人在场,且此人回去在庾亮面前会将他所说一一复述,他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印象;只有心腹在场时,王导就把持不住而流露真情实感。笔者以为这完全可信,也符合人之常情”。也就是说,作为一代名相,王导要照顾到自己的公众形象,而不能直接洞开心扉以示人;但在私下场合,作为丞相也是人,也要有个发泄自己真情实感的场所。如此考证推论,正可见到隐藏在历史事实背后的真理。这样结合整体来作具体的综合分析,就比一般的考证方法进了一步,言而及义,因而更富有服人力量和启发意义。
作为外国作者,萧先生的考证有时思维跳跃,见其丰富的想象力。如对《世说》作者群的考证分析,不仅对刘义庆作为主编资格之可能,作了全面细致的事实揭示,而且对刘编书时的助手袁淑,也作了生动的考证描述。史称袁淑“不为章句之学,而博学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辩才”。袁氏曾作《鸡九锡文》这样诙谐滑稽的小品文,是个很有文学个性的作家,这样的人,正适合编撰小说笔记之类的工作,而不适合于讲经论道的严正之事。除此之外,“袁淑的父亲袁豹是谢安的外孙,他的伯父又娶了谢玄的女儿,因此《世说》中的人物,一定有很多是他幼年所亲见,至少也是他常听父亲和伯父谈及的,对描述东晋末年的人物,他可以提供极佳的第一手材料”。对作者群中袁淑几代人的考证推断,很有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以启益。这也说明,《世说》的艺术成功,并非仅为刘义庆一人之功,而是来自方方面面,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