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1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知道发生过多少点点滴滴的小事,而在这些小事里又蕴含着某种意义。准确的说应该叫真理。有一本书不仅让我学会去发现他们,也告诉了我不少的真理。他就是由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着名的寓言家伊索着作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他不仅富有极强的童话且寓意深刻。特点是多拟人化的动物故事为主,也包括阿拉伯故事和印度故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偷和他的母亲》。
《小偷和他的母亲》这篇故事讲了有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同学一块写字石板,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不但没批评,反而还夸他能干。后来他又继续偷。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大成小伙子了,便开始去偷更大的东西。有一次,他被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刽子手那里。他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这时,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一句话。他母亲马上走了上去,儿子一下猛地用力咬住她的耳朵,并撕了下来。母亲骂他不孝,犯杀头之罪还不够,还要使母亲致残。儿子说道:“我初次偷石板交给你时,如果你能打我一顿,今天我何至于落到这种可悲的结局,被押去处死呢?”这故事说明,小错起初不惩治,必将酿成大错。我也曾今犯过和小偷一样的错,可妈妈却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我很不甘心,因为我认为偷了也不会怎么样。可是当我读了《伊索寓言》后,我终于明白了妈妈当初为什么打我了。还记得我买那本书的时候,售货员对我说:“我认为《伊索寓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世界名着。”现在我也认同他的观点。《伊索寓言》告诉我了如何做人,也讽刺了社会上的一些人,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告诉了我真理。《伊索寓言》可真是一本好书,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啊!
广东广州岭南中英文学校六年级:来瑞麒
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2
读伊索寓言——《狮子和蚊子》有感
去年暑假里,我买了一本厚厚的伊索寓言。其中,《狮子和蚊子》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骄傲的蚊子,战胜了强大的狮子,却一不小心被蜘蛛网网住了,成了小小蜘蛛的囊中之物。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
我也有过这样的教训。记得有一次语文期中考试,我考了100分。这全班唯一的100分使我的头脑发热,日渐骄傲。老师让我做的作业,我随便应付一下。老师提醒我的话,我就当作是耳边风。结果期中后的那次单元测验我只得了68分。我想:我不就是《狮子和蚊子》中的那只蚊子吗?不怕难度大的挑战,却栽在了小小的测验中。由此,我知道了,人不能骄傲,如果一骄傲,对自己放松了,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了。
浙江省绍兴县柯岩街道永红小学三(2)班 孙晓红
指导老师 蔡鑫芳
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3
福建省南平市剑津中学初二(13)班
陈硕
指导教师:张碧新
作者通讯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滨江中路447号A座904#室
邮政编码:353000
人类没有了智慧,世界就没有了灵魂。留些智慧给自己取暖,思想着,我们才能清醒处事,明白做人。
------题记
生活就象一部电影,其中有不少令人发笑的情节,却很少有人能进一步揣摩事情背后的道理。而当我细读《伊索寓言》时,不禁被它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智慧所吸引,它是社会的缩影,为我们立体地展现了周围的人情世故,它仿佛一杯浓茶,令人回味无穷,它为囚在生活琐事中的我打开一扇心灵之窗,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
一双黑葡萄般的大眼睛,总是狡诈地转个不停,蓬松的尾巴如一团燃烧的火焰,这是《伊索寓言》中狡猾的代名词------狐狸。但在《母狮》一文中,狐狸却显得愚蠢又自大,狐狸嘲笑母狮只生了一个孩子------而它却生了四只小狐狸,最后母狮冷冷地答道:“虽然只有一个,但它是狮子。”文章的结尾是这样总结的:“关键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是啊,无论多少只狐狸,都只会跟在一只百兽之王的身后虎假虎威,当百兽之王瞪大雪亮的眼睛,亮出锐利的牙齿时,它们便吓得战战兢兢,四处逃窜。而这只威武的百兽之王也许就是母狮的孩子。这个故事同时也让我明白:越是美好的事物,就越是稀少。
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4
1. 唤起经验,谈话导入。说起《伊索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谁来说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 引入古文版《伊索寓言》。其实,《伊索寓言》与中国还是颇有渊源的。早在1840年,这部书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名字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他是个中国通,翻译使用的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中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成语。于是,故事中的狐狸、乌鸦、狼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语,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你们想读读吗?(出示)
《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3. 诵读小古文。读准句逗、停顿,读好文中的四字词语,说说大概文意。
4. 有感情地读好课本中的故事。小古文都能读得这么通顺,现代版的《狐狸和葡萄》读来,应该更不成问题了吧,谁能有声有色地读给大家听?(读好狐狸“直流口水”的馋样,读出狐狸“一步一回头”的不舍)
5. 对比阅读。两个版本的《狐狸和葡萄》,你更喜欢哪个?说说你的理由。
【点评】说到《伊索寓言》,学生似乎都不陌生,《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狐狸和乌鸦》,他们几乎个个耳熟能详;对于“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他特别博学,聪明机智,是个编寓言故事的能手”,“在每则寓言的最后,作者通常会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等,学生也早有所闻。故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若仍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读懂课文,明白道理”,就会显得平淡无味;那么,如何让看似简单、熟悉的文本依然拥有陌生感、新奇感?如何让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获得新的视野拓展和能力提升?小古文的引入就特别巧妙而有意味,妙者至少有三:其一,《伊索寓言》竟然有古文版的?而且竟然还是“老外”用中国古语翻译的?“一睹为快”“一读为快”的学习热情被迅速点燃;其二,小古文本身极具语言美、节奏美,读来琅琅上口,细品又倍觉形象鲜明;其三,古今版本的对比阅读和鉴赏评述,又能勾起学生的思维张力和表达欲望。
二、 展开想象,扩编故事
1. 找出文中的留白之处。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了觉得意犹未尽,留给你发挥想象、扩编故事的空间?
2. 学生实践,想象补白。我们就选择“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这一句来想一想,扩编一段故事。
3. 教师提示。先想一想,狐狸可能想到了哪些办法?再把“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说具体。
4. 学生练习,交流。(教师随机适时点评:想象是否合理,逻辑顺序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形象生动)
【点评】学生在对《狐狸与葡萄》古今版本的对比阅读和鉴赏中,发现现代版(即课文)的描述比较简单,不如古文版的来得细腻生动、形象鲜明。于是,执教者就“顺势而下”,让学生对“意犹未尽”处想象补白,扩编故事,既进行了言语实践,又为下一环节“巧改寓意”埋下了伏笔。
三、 智慧解读,巧改寓意
1. 故事比较,发现狐狸身上也有闪光点。听着你们编的故事中的狐狸,为了够到葡萄,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全力,颠覆了我们传统观念中对狐狸的认识。比一比,两个版本中的狐狸,你喜欢哪只,说说你的理由。
2. 对这只“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依然不能如愿的狐狸,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 拓展阅读心理小故事:《狐狸和葡萄》。
五只狐狸都想吃到葡萄,可恨葡萄架太高。
第一只狐狸吃不到,就说:“嘿!酸葡萄。”便一走了之。
第二只狐狸摘不到,不停地往上跳,结果累死在葡萄架下。
第三只狐狸便大发牢骚,诅咒葡萄架太高,被主人听见了,一棒打死。
第四只狐狸则得了相思病,整天口里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第五只狐狸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这个葡萄不简单。但最终还是没得到,所以生闷气,抑郁而死。
最后,只有第一只狐狸还有机会回到葡萄架下。尽管人们说它“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对它而言,吃到葡萄至少还是有希望的。
4. 介绍小知识“酸葡萄心理”。原来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经典语录“葡萄是酸的”正是它自我解嘲、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在心理学上,这叫“酸葡萄心理”。(出示小知识:“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5. 续写寓意。读到这里,你能为这则伊索寓言改写一句新的寓意,也算为这只“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的狐狸吧。
【点评】教材给出的寓意,是“告诉”式的。这种告诉式的唯一的寓意,其实只对考试有用,它不能成为真正的智慧,无痕地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这一板块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智慧解读,巧改寓意”,是要引导学生读出寓言故事背后具有个人深切体验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寓意,它锻炼的是学生的思辨眼光和具有个人意义、个性价值的表达。由于这样的思辨与表达是“内生”而不是“外烁”的,故而,它才更具备进入学生思想深处的可能性。
【总评】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正成为课程改革深化推进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和追求所在。那么,语文课堂中,应着力助长学生的哪些智慧?又如何力促学生智慧的蓬勃生长?吴老师的这则教学案例无疑能给我们不少启迪。
首先,语文教学要以促进学生言语智慧、学习智慧和思想智慧的生长为己任。
本课教学,如果仅把学习视野局限在通常意义上的读懂课文、掌握寓意上,那么,学生所得的无非就是一个外在的、与他的生活、智慧毫不相干、毫无触动的冷冰冰的“事实性知识”,这样的“事实性知识”对学生智慧的开启、生成与提升是并无多大帮助的。教者正是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对教材作重组与创生,小古文以及心理小故事等,多个版本《狐狸与葡萄》的引入,与原教材形成对比阅读和拓展阅读,学生在有滋有味读故事、阅读比较评故事、想象补白编故事、多元解读改寓意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既领略了小古文善用四字词语、语言生动凝练、节奏明快、形象栩栩如生的表达之美,又获得了现代文朗读、想象、扩编、改写等方面的学习策略培养,还激活了思维,获得了处事方式与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启发。
其次,遵循智慧生长的特点与规律组织教学,方能力促学生智慧的蓬勃生长。
第一,智慧生长需要自由的而非压抑的、开放的而非框定的教学情境。新奇、快乐、自由、开放、创造、体验等,构成了智慧生长必备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本教学案例中,“诵读‘中国通’罗伯特・汤姆翻译的趣味横生的小古文”“评论哪个版本寓言故事更让人喜欢”“挑战编者、在意犹未尽处扩编故事”“摒弃成见、改写个性化寓意”等环节的设计,无一不充满新奇、自由、开放等元素,学生在一个接一个充满兴趣而又不乏挑战的学习情境中,或读或思,或评或写,加上同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思维互启,其学习热情和智慧的增长就自然得以实现。
第二, 智慧生长需要整体的而非割裂的、实践的而非灌输的学习方式。知识可以传授和记忆,可以交给和转让,而智慧则不能。智慧必须是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常识去亲历、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去顿悟、去生成。智慧和能力联系在一起,有能力往往是有智慧的表现。因此,智慧的课堂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智慧生长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标志。而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有整体的、实践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去支撑。本课教学中,“诵读”“评述”“扩编”“改写”等,都是整体性、实践性、情境性很强、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与任务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感悟不断在加深,智慧不断在生长。
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5
现代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启示我们:读写结合的可能性在于,读文与写文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由“读”可以获得一类文章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套文章的结构图式,这种结构图式可以与写作形成映射关系,成为写作时的“先行组织者”。阅读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化为能力,灵活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阅读就可成为学生写作的另一支源头活水。因此,我们倡导“阅读并写作着”。
一、因物生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熟读背诵是学习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它不仅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同时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积累。哲学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当学生的诵读积累达到了“言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时,一旦碰到合适的言语机会,便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比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是《离思》写爱情的名句,此处用上,情境移位,颇有戏谑效果。巧用诗文名句厚重凝练,意蕴丰富。
教学《游褒禅山记》之后,启发学生对接现实生活,有感而发。学生有感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一句,慷慨激昂道: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再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学生有感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说道: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
有感于“有志者”一句,学生说道: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
直接从文本中提取写作材料“为我所用”,引导学生借他人杯中之酒,浇自己胸中块垒,由他人之“物”,生发一己之“意”。学会从文本中筛选写作素材,并系统地整理出来,进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是一条提高写作能力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
二、因意选文
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造表达所思所想所感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所谓“生命生存的自由秩序”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语言结构秩序”,二是指“情感思想秩序”。写作原理第一层面关心的问题就是“语言结构秩序”和“情感思想秩序”的形成和生成机制。当作学认为这二者都是通过写作思维来生成的。正是因为思维与写作的密切联系,顾振彪先生指出:“启动思维操作,是牵住了作文训练的牛鼻子。”
阅读教学中,针对内涵丰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够变换角度看问题,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通过联想、想象、推理等方式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进而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定向转述,概括出不同的论据材料。以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如下操作:
①从赵王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观点:不拘一格用人才。
论据:赵王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他在人才的使用上不拘一格,并没有因为蔺相如出身卑贱而弃之不用,相反委以重任,体现了一代君王的用人之明。
观点:宽容才能赢得下属的忠心。
论据:赵王是大度的,他有容人之量,即使属下讲出要叛逃这样重大的事情,他也原谅了,正因为他对属下的宽容,属下才会对他吐露真情。
②从蔺相如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观点:位卑未敢忘忧国。
论据:蔺相如的地位是低下的,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有难之时,他挺身而出,并且不辱使命。
观点:面子很重要。
论据:什么面子该争?国家的面子、国家的尊严一定要争,渑池会上蔺相如针锋相对,争得好;什么面子不该争?为了大局,个人的面子可以不要,因此身为相国的蔺相如对廉颇一忍再忍,蔺相如做到了是非分明。
当然缪贤的为国举贤、甘做人梯,廉颇的忠心报国、知错就改,也都可以提炼成很好的论据。
作文需要多方面的能力训练,根据意旨定向转述材料,就是思维和表达有机结合的需要。
而多角度引导,把学生的思维之窗打开,使其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作就会像潺潺流水奔流、冲撞,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给作者带来惊喜。
三、评点批注
评点,不是长篇大论,而是有感而发,寥寥几笔,点到即止;评点,也不是作系统的理论阐述,而是注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对作品的妙处随手批注;评点,更不是板着面孔冷冰冰地说教,而是热情地引导读者体会作者的智慧,寻找读书的乐趣。
运用评点式写作训练,把阅读方法运用到写作训练中。余映潮教学《散步》时,他对“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作出如下评点:“我”这个字摆的地方非常重要,他没有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而是把“我”放在前面,这个位置的摆放就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而且在后面和“我”起的作用是遥相呼应的。另外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没有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而是上来就说“我们在田野散步”,然后用了冒号,然后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写很庄重,表现了“散步”这件事在“我”心目中很重要。
对于不同的人事,学会从不同角度点评。读到《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该如何点评呢?教师示范点评:君子、小人之别在于,一个光明磊落,故而坦荡快乐,一个心胸狭窄,故而忧郁不已。因此,常怀无私之心方能快乐。再引用鲍鹏山的点评:君子心底无私天地宽,小人心机太多世界窄。最后精彩留给学生:雨果说过,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一个人要有宽阔的心胸去爱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才能得到大家的敬爱,才能坦荡快乐。若是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总想报仇,那只能成为一个郁闷的小人。
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属于这一类读书笔记点评。写出自己的理解,或感想,或思考,或建议,或评价。这是一种极好的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当然,把理解的东西表达清楚,并不比理解本身容易。
四、读后新解
梁启超《作文入门》中指出:“文章,就是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思想”“表达”两个要素缺一不可。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立场观念、境界与修养必然在文章中反映出来,我们常说的“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就是这层意思。叶圣陶先生也说:“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特别强调认识能力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读后要学会反思,写出自己的见解。
比如,钱钟书先生在读完《伊索寓言》里的驴和狼等几则寓言后,如下新解:(1)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2)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道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五、文本改造
从写作的本质上说,续写、扩写、改写,都属于二度创作。既训练写作思维,又训练写作能力。这里我们称之为“阅读文本改造”。
语序变换就是一种简单的改造,语序变动常产生意想不到的新意,读来妙趣横生。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引用闻一多的话:“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语序一变,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词语替换也是一种改造,笔者在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时,进行了文本改造,表现出时代进步和人民的幸福: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浪花追逐着碧浪。/那哼着小曲儿的浣纱仙女,/点亮太白的多情的目光。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都屏住了呼吸。/不信,请看吴刚领着嫦娥,/正向杨利伟挥手致意。
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6
【关键词】孩子;农村;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孩子语文素养的形成不仅依赖于语文课堂教学,亦依赖于学生课外广泛的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分阶段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农村小学的阅读状况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距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难养成。追根溯源,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呢?根据笔者本人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阅读现状分析
(一)不良的阅读环境
现在的农村孩子父母亲基本上都在外地打工挣钱,平时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熏陶了。还有少部分家长虽然在家附近打工,但由于自身的水平有限,再加上对读书的认识不够,自己也不能起示范引导作用。
(二)贫乏的阅读书籍
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制约,农村学校的图书室里藏书量严重匮乏,生均拥有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差之甚远,且图书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图书都已经破旧不堪,内容也过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图书流通量也得不到保障。
(三)不当的阅读指导
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在围绕课外阅读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意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例如,我校就有许多老师每天都给学生布置了硬性的任务,要么阅读课外书,要么写读书笔记,要么写读后感。但这样做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反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把阅读当成了应付差事。
(四)不足的阅读时间
虽然教育部和有识之士都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学校乃至有些教师还是把眼光盯在学生分数上,学生除了要上一天的课,还要完成大量的语文、数学、英语作业。有时孩子好不容易想看书,却招致家长批评。
二、提出应对策略
是任这样的现状自由发展,还是应该挺身而出为之做些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做语文教师的责任。也许个人的努力暂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们不应该放弃,而应该为之去努力,让孩子能从书中寻找到乐趣,能从书中汲取营养。
(一)家校沟通,共同阅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父母亲在推动孩子阅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要让家长转变陈旧的观念,帮助家长树立“阅读对孩子的语文、其他学科乃至其终身的发展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思想。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名人,在回忆起他们的童年生活时,总会对读书的印象特别深刻。
其次,要让家长为孩子营造和谐的读书氛围,要求家长自身带头阅读健康有益的书报,防止对孩子产生负面效应。
再次,由学校或者语文教师牵头,带领家长和学生共同拟定读书规划,提倡家长和孩子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通过读书交流,让孩子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多么有趣、有益的事情。阅读的书籍可以涉及各个方面,可以是童话故事,可以是唐诗宋词,也可以是文学小说,诸如此类,这样的广泛阅读必定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为了激发家校共读的积极性,学校和班级还可以举办一些颁奖活动,每月或者每学期都要进行评比,评选出家校共读的优秀家庭,颁发奖状,从而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二)想方设法,科学引导
(1)利用故事引发兴趣。阅读兴趣是推动孩子主动阅读、认真阅读的最大动力,如果孩子对阅读失去了兴趣,那么他的阅读过程肯定不在状态,阅读的效果自然不佳。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对听故事情有独钟,只要一听说老师要讲故事,个个都小眼放光,精神百倍。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把课外书上的一些非常有趣、精彩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当讲到精彩处,学生正听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停下来。学生自然迫切地想知道后面故事的发展,教师顺势引出故事的出处,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例如,低年级教学《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中高年级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可以推荐学生课外尝试阅读青少版的《西游记》。
(2)创造机会交流读书。上文已经提到小学生爱听故事,自然也喜欢讲故事给别人听。语文老师就可以每个星期在班级开展一次“故事大王”比赛,鼓励孩子们把平时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样的活动既利于孩子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进行巩固强化,又实现了阅读共享,增长了其他学生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语言整理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弹性规定读书笔记。以往教师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都是一刀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严格把关,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学生自然提不起读书的兴趣。弹性规定学生写读书笔记,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读书的具体情况以及自身的实际水平来决定自己怎么写读书笔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感而发。
(4)树立榜样示范引导。教师在学生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一举一动常常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读书,这既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要求,又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也爱上读书。
(三)挤出时间,保障阅读
时间是保障学生阅读最基本的前提,离开了时间,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宝贵的读书时间,一是学校规定的阅读时间要不打折扣,不能总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被挤占,而是语文教师要与其他课程的老师共同商讨,统筹规划作业总量,确保学生有阅读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