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发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小发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小发明

科学小发明范文1

转变教师观念,让僵化的思想活起来

新课程实施的前提是观念的变革。为了让教师从长期传统教育观念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

围绕校训“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开展校训诠释活动,将释文精选后编印出版,以确立学校核心价值观。我也在释文中写道:“学生,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教师,以此实现成功的人生;这,也是我的追求。”

围绕“教育三问”,即“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怎么做”组织讨论活动,让每位教师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出自己的理解,引导教师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让教师做有思想、有内涵的教育工作者。牛成玉老师认为,教师就是要为学生服务,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围绕改革实践中的困惑及认识差异,学校组织开展读书、学访、论坛等活动,以弥合分歧、形成共识。在课堂教学改革初期,围绕实施“先学后教”教学策略发生了很长时间的争论,对自主学习的怀疑,在教师中并非少数。就这种现象,我们适时地组织了学习论坛,从多方面阐述了教学方式变革的必要性,教师普遍认同了这样的道理:必须变革传统课堂的“满堂灌”,教师讲得再精彩,也无法替代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

新课程的理念,像一股春风,把教师的思想激荡起来,改变了他们僵化、沉闷、保守的思想。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习生活活起来

应试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与高考有关的科目上,学生的学习脱离生活,学生接受片面的、死的知识,学习氛围沉闷,令人窒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很好地体现了学习的本质特征,为此,我们首先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入,开发生活实践教育功能。2001年,我校在蓟县建立了综合实践教育基地,集学军、学农、社会调查、生态考察、科技活动、传统教育等功能为一体,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高涨,使教师教学深受鼓舞。

2003年以后,我们提出将活动课程化和常态化的思路,使其具备一定的课程要素。只有具备一定的课程要素,符合课程化的标准,才可以称之为“活动性课程”。只有课程化,才能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常态化实施。经过12年的探索,我们坚持课程实施的4个基本理念、按照“三点预设”开发课程资源、以“四题递进”的方式编制课程内容体系、开辟4条途径创设活动空间、构建5个阶段完善实施过程、运用6种具体方法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课程学习的3种基本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课程化的第一个关键是因地制宜,开辟实施途径。实施途径是为课程实施提供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学科课程的实施途径是课堂教学。我们经过10年的努力探索,最终形成了课程实施的4条途径,即:在蓟县基地开展社会调查和生态考察活动,到家长工作单位开展职业岗位体验观察活动,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实践活动,以学校生态园为依托、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课程化的第二个关键是精心设计课程实施环节。设计和形成实施途径环节,实际上就是构建活动的模式。模式规定了什么时间由教师和学生做什么事,学科教学我们有六环节教学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需要有模式,我们把它分成5个阶段:基础培训阶段、课题准备阶段、实地考察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反思提升阶段。

课程化的第三个关键是“三点预设”开发课程资源、“四题递进”编制课程内容体系。学科教学有教材,课程内容才有充分的保证;综合实践活动也必须有课程内容,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

“三点预设”开发课程资源,就是在课程实施前,选择看点,从中产生研究课题;找知识联系点,将学科知识运用于课题研究;挖掘教育点,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我们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采用了以“三条线索”为轴线,“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安排。

学校用了12年的时间,努力探求课程化和常态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作为校长,我多次受教育部委派赴全国各地介绍经验,并受聘于华东师大,定期为全国校长班讲学。2010年,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我校的经验也被各大媒体宣传报道。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让课堂活起来

传统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性,扼制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校领导班子意识到,必须让课堂动起来,使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改革初期,对应教法、学法和考法,我们分别制定并实施了3个基本教学策略:先学后教策略、画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策略、形成性检测矫正策略。2009年,学校构建了“引入―自学―交流―展示―反馈―总结”自主学习课堂六环节教学基本模式,初步改变了灌输式的、沉闷的课堂面貌,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化了自主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自主学习课堂模式不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充分条件,东施效颦地照搬模式,同样会导致教学的无效。

教学方式只有在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教学的内容,离不开教师的设计,而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文化积淀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为了提升教师教学设计和指导的水平,我们启动了校本教研。把小课题研究作为促进和完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手段,先后研究了10个小课题,教师以问题为课题、以教室为研究室,保证小课题研究的质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科学小发明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课堂;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只有引导学生把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放在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如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更加有效地展开自主、探究、合作W习呢?

一、把“激发学习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时,就意味着我们的探究性学习教学已经顺利地叩开了数学的大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扮演好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使自己逐渐从“指挥者”变为“指导者”,从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兴趣是带有积极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它能促进人的大脑皮层快速达到兴奋状态,从而促使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因此,唯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那我们该如何做呢?我认为课堂激趣,首先要“精”,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或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巧设迷障等,但不能冗长.其次要“巧”,开课引题,最好具有延伸性.用这样的巧办法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兴趣,而且能创设悬念,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带着良好的心态去学习.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猜一猜,下面这些分数56,78,13,740,325,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猜后再引导孩子们想一想,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由于学生急于找出结果,学生积极性就会高涨,兴趣就会倍增,教师就势利导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将分数化成小数.接着由学生提出分数,教师猜,学生验证(这也是学生对分数化小数新知的巩固),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以观察、理解、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知识点只有在实验的基础上才能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探索的这一特点,多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这样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就活起来.学生通过动手获得的感性经验记得特别牢固,同时也提高了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有的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有的学生用“量一量”的方法;也有的学生用“比一比”的方法.从而得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体验,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心智才会得到开发,才能让学生遇到问题就会互相讨论,共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丰富多彩.

三、力求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堂上必须有大胆的尝试.教师在学期初要通过多种渠道深入了解学生的信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情,极力营造“生命化课堂”的氛围,要求顺遂生命的多层次要求,尊重差异,承认差异,善待差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把学生按组织领导力、学习能力、思维活跃程度、性格差异、责任心等方面分成四个层次,每个小组都要包括各个层次的学生,以保证每个小组的均衡.可把第一层次的学生定为1号,1号为组长,是小组的灵魂,是小组合作的支撑,各组里的2、3号学生基本能达到与组长优势互补,4号学生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假如是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学困生,那就要了解他跟哪个小组的组长更谈得来,他比较佩服谁就把他安排到哪个组.当然每一个小组要分得很平均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及时调整,让学生遇到困难时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

四、评价做到多元化,让课堂充满活力

科学小发明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有效教学 生命活力

一、重视情境创设,点燃学习激情

人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思维能发挥到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愉快、轻松的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所以,在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如我在教学《微笑》一课时,在课前播放一首曲子《歌声与微笑》,歌声悠扬柔美,旋律轻松愉快,令学生陶醉,此时,再告诉学生这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歌声与微笑》。从而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创建了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情感激励,追寻人本教育

情感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的匣门。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激感,我以为首先应从自已的性格优化开始,做到良好的情感修养。第二,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仔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第三,上课要善于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文章,运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自然、轻松、活跃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和达到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如执教《信任》一课,我善于运用各种手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握课文的内容,体会文本所蕴含的各种情感,对于学生情感的影响尤为深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巧妙地利用情感因素,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因素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情操和促进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三、依托信息媒体,感悟文本内涵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大都借助于课文这一载体。但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时空跨度大,课文内容有的关于战争时期或上个世纪的有关事件、也有异国风情的、感受科幻之神奇……仅凭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描述或简单的几张图片,那是很难让学生真正把握透彻的,毕竟“置身事外”与“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而多媒体是一座跨跃时空的桥梁,化无为有——拉近作者、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了三者之间的感情。

在教学中,学生情感的自然迸发是学生领悟课文意蕴的完美体现,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再现生动感人的画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带到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感受场面,情感产生共鸣。

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作者向我们再现的是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的激烈场面。通过了解飞夺沪定桥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感受的是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但由于时代的距离,学生理解课文肯定会有所困难。仅凭文字描述学生很难感受激烈的战斗场面,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突破时空亲自去感受战士在夺桥过程中的惊险悲壮,去体会战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这样由于学生的“身临其境”,再回到课文,阅读文本,从语言文字中受到爱国、珍惜现在生活的熏陶就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体会作者寄予的情感也就比较自然到位。

四、关注合作学习,实现高效互动

合作学习是双边活动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它应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融于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教学《丢失的骆驼》时,我就以课本剧的形式展开教学,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并提出具体要求,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编,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角色,并将其尽情地表现出来。充分把握文本的内容,设计表演的语气、神态、动作等,课堂上大家对表演点评、质疑、提建议。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做到学科间整合,更是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

五、呵护动态生成,彰显独特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细节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意外生成”,并且这种“意外生成”常常不期而至,稍纵即逝的。她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及时的捕捉,智慧的点拨,以至生成课堂的精彩。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从而生发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教育的资源来珍惜和开发,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科学小发明范文4

步骤:

1、首先用软纸裁出8个叶状的纸片;

2、将它们对折并用胶水将它们的边粘在一起作成一个气球;

3、用胶带将四根连线粘到气球底部,用橡皮泥将线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桌子上;

科学小发明范文5

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数学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这个阐述中,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又称“显性知识”、“明确知识”)——不会因时、因人、因地而发生变化,并可以通过学习习得的数学事实,而且还包括“主观性知识”(又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只有通过培养与经历方能获取的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这类“主观性知识”更为有用,对其“客观性知识”的习得具有指导作用,可以终身受用。

对应于这两类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一方面设立了知识领域目标——为“客观性知识”而设,另一方面还设立了发展领域目标——为“主观性知识”的获取而制定,应该说这是一个突破。发展领域目标包括四个方面:(1)对数学的认识——涉及到对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数学探索过程、数学文化价值及数学知识特征的认识;(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及演绎论证等方面得到发展;(3)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4)情感体验(又称“数学观念”)——引导学生在兴趣、动机、自信、意志、态度、习惯及数学美欣赏与感受等方面获得发展。发展性目标的设立使“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实现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找到了可实现、可操作、可把握的支撑点。

二、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然而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时,教师有些知识点的讲解,觉得很难联系生活,就望文生义创设情境,但有时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了时间,又窒息了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为什么有的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做了那么多题,却不见长进,而在那里原地踏步甚至是一点一点地退步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学生认为不管什么样的题目,只要它在那个单元里出现了,即使只有一道题没做,心里也觉得不踏实;二是学生认为只要能解出难题,实力就会自然地提高。很多老师也有这样的想法。我们认为那些应该做到融会贯通的题目才是真正重要的题目,这样的题目也不太多,应该先把重要的题目研究明白之后,再去学习不重要的题目。而且应该以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和题目为中心进行学习,能解答出来的题目越多越好。因为唯有如此,学习才会有兴趣,只有保持兴趣,面对难题时才能无所畏惧地鼓起勇气钻研下去。

五、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科学小发明范文6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我国目前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小学音乐课的目的在于是萌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专业素养。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填鸭式”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音乐不是一种享受而是负担,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喜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压制。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研究、探索,通过一些教学创新,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画画、演演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享受音乐的美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解放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活泼可爱、喜玩好动、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为此我根据儿童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游戏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孩子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一年级上册中的歌曲《办家家》,描述的是小孩子玩“办家家”游戏的场景,跟孩子们的生活贴得很近。在教学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办家家”做饭的情境,让孩子们参与其中。首先我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玩“办家家”的情景。对于这个问题孩子们感到很亲切很熟悉,回答起来争先恐后,五花八门。我就抓住跟歌曲内容类似的“做饭”接着启发:“你们都做过什么饭呀?”“怎么做呀?”“能不能表演给大家看?”等等。孩子们表演得非常积极,有的孩子还很形象。接着再转到歌曲的学习中,让孩子们把表演跟歌曲结合起来。就这样把孩子们的生活跟课堂联系了起来,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角色。 再比如学习歌曲《小鹿小鹿》时,我没有按照传统让孩子们先学歌曲,而是先让孩子们随着歌曲伴唱先进行游戏,等孩子们玩得尽兴了,歌曲也就学得差不多了。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音乐不再是抽象的、虚幻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造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在音乐课堂上,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音乐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兴趣桥梁,它既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发展,天真活泼的个性得到了解放。

二、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 激活学生蠢蠢欲动的表现力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欲望,小学生更善于表现自己,而我们的音乐课堂要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学生参与表现可以以舞蹈、绘画等来表现。我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更多活动。例如:在学唱歌曲《小雨沙沙》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利用听听、唱唱和师生间的对答以及自身的表演,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体会到“春雨”和“种子”的情景,并通过听欣赏、唱歌曲、做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又如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材料,鼓励学生表现由音乐引起的幻想和想象,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我通过音乐来引导学生进行动作、语言、的表现。这样多渠道的活动使学生的音乐活动显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并唤醒和优化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音乐趣味,又满足了学生自然、本能的对创新精神U的渴望,在发展他们音乐表现和理解力的同时给予很大的快乐。

三、通过激情澎湃的优美歌曲 培养学生活力四射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