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会计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企业会计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企业会计制度

新企业会计制度范文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会计业务处理日益复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会计工作在发展中正面临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和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管理失控、作假账、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比较严重,损坏了国家和相关利益主体乃至社会公众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留下了隐患,为此,新企业会计制度的与实施为遏制这种事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资金方面

(一)新《企业会计制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扩大了对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范围与提取比例,而旧的分行业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标准中没有考虑资产作为一种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个至关重要的经济属性,使一些不符和资产定义或者已经丧失价值的项目都作为资产核算和报告,而资产价值的减损又得不到恰当的反映,最终必然导致会计信息背离经济事实。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对各项资产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终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原则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另外在提取比例上也不再规定硬性的提取比例。这在一定程序上防止了企业高估资产虚增利润。

(二)从对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的处理上,新《企业会计制度》与旧行业会计制度相比,更加注重了资产的真实性。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不能使企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收益的,应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而旧的行业会计制度则无此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另外在对开办费的处理上,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开业当月一次性计入损益,而旧的行业会计制度规定开办费从开业的当月起在不少于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因为就拿开办费来讲,实际上只是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不是实际的资产,也不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产生收益。

二、负债方面

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进一步明确了或有负债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在核算中涉及符合新《企业会计制度》中或有负债确认条件的,在资产负债表中要作为一项负债反映,这与旧的行业会计制度相比更加符合谨慎性原则,更能指导投资者做出合理的选择,因为或有负债在将来很可能变为企业的一项真实的债务,造成资产的流出。同时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不再运用公允值的概念,对于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一些不符和我国国情的规定进行了修正。

三、收入方面

新《企业会计制度》与旧的行业会计制度相比在收入的确认上更加注重谨慎性原则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例

如:当企业所提供的劳务不能可靠的估计时,新《企业会计制度》就明确规定了收入的确认额不能超过预计可能得到补偿的已发生成本额,并且规定了合同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时,应将预计损失计入当时费用,另外对于企业发生的或有收入,在此项收入来实现前不得作为收入处理。所有这些新规定对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来讲都是非常必要的。

四、成本、费用方面

从成本费用来看,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别并不很大,只是新《企业会计制度》较旧的行业会计制度来讲,对成本费用的内容项目的划分上更加严格,对成本费用项目的支出范围上扩大了些。例如:提取各项坏账准备,企业出售住房的损失等。所有这些都对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新企业会计制度范文2

(一)《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范围的问题。根据《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本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该制度在适用范围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未做出标准规定的小企业是否应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根据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仅仅对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小企业规定了标准,对于其他未做出规定的小企业是否应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制度中未作明确规定。第二,外商投资的小企业、金融行业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小企业是否需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二)《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协调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准则),于2007年1月1日正式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相关内容的规定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小企业会计制度》仅要求对日后事项期间涉及的报告年度或以前年度的销售退回按照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做出规定,对于其他的发生于日后事项期间可能对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事项,仅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不要求小企业调整尚未报出的报告年度的会计报表。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建议及对策

向管理型转变,有利于我国会计制度跟国际接轨,对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小企业会计制度》也存在适用范围不够明确、与税收法律制度的差异等问题。

(一)进一步明确和完善适用范围

(1)《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对象需要扩大。对于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规模企业,由于权益方面的特殊性,既无法适用《小企业会计制度》,又无法适用《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这类小企业的会计规范目前处于“真空”地带,没有适合自身的会计制度。因此,可以把它们纳入《小企业会计制度》调整范围,完善《小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2)明确外商投资的小企业、金融行业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小企业是否需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对于外商投资的小企业、金融行业和股份公司的小企业是否需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强制性执行还是备选性执行等问题,《小企业会计制度》和其他规定都没有明确。《小企业会计制度》应该进一步明确相关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

(二)尽快明确《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协调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新准则所带来的很多理念和做法与中国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有相当大的差异,有的可以说是根本性的改变。如果在小企业中实行新准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要上一个新台阶,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所以有些小企业呼吁能够推出适合小企业的简化会计准则体系。小企业究竟是适用通用的企业会计准则,还是应独立制定适合小企业的简化会计准则体系?当具体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相关内容不一致的情况下,小企业应以制度优先还是准则优先?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对上述问题尽早作出明确规定。

(三)做好《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制度的协同

(1)由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制定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由于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密切相关,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相对较少,主要就是税务部门及债权人,这便使小企业会计核算对外报告的职能处于从属地位。另外,税务部门是小企业会计信息最主要的外部使用者,所以,由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制定《小企业会计制度》是符合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目标与特点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尽可能减少《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制度的时间性差异。试图找一条会计处理与税收法规相一致的捷径是不现实的,只有尽可能减少时间性差异,并简化时间性差异的会计程序,在不违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原则的前提下,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能够一致的尽量保持一致,或者提供可以保持一致的备选方法。

(3)改进《小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利润表的编制要求。《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小企业利润表的编制未考虑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的要求,仍然采用通用的会计报表格式和内容,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所要求提供的数据很少涉及。

(三)进一步改进《小企业会计制度》部分会计处理方法

对于《小企业会计制度》所存在的脱离小企业的实际或欠妥的部分会计处理方法,应在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使得《小企业会计制度》既能简化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又更符合小企业的实际,以利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贯彻和实施,更好地促进小企业的发展。

新企业会计制度范文3

一、采用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别:

《所得税准则》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

《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应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

即《企业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只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所得税准则》只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二、不同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差别

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该方法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在这种方法下,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间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税率变动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递延法和债务法。采用递延法核算时,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但是,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按照原所得税率计算转回;采用债务法核算时,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应当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按照现行所得税率计算转回。  利润表债务法是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当预期税率或税基发生变动时,必须对已发生的递延税款按现行税率进行调整。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当税率或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

三、实例比较分析:

例:某企业核定的全年计税工资总额为200000元,2007年至2010年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均为240000元。该企业2006年底购入一台价值120000元不需要安装的设备,该设备预计使用4年,会计上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无残值;假设税法规定应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也无残值。2007年至2010年该企业利润表上反映的税前会计利润均为300000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2007年和2008年为33%,2009年起改为30%。

(一)计算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的基础数据

1、2007年会计上计提折旧48000元,发备的账而价值为7200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90000元。相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异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18000(48000-30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940(18000×33%)

暂时性差异18000元(9000072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5940元(18000×33%)  2、2008年会计上计提折旧36000元,设备的账面价值为3600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60000元。相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异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6000(3600030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1980(6000×33%)  暂时性差异 24000元(6000036000)

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7920元(24000×33%)

3、2009年会计提折旧24000元,设备的账而价值为1200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30000元。相开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异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6000(3000024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说影响金额1980(6000×33%)或1800(6000×30%)

暂时性差异18000元(3000012000)

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5400元(18000×30%)

4、2010年会计上计提折旧12000元,设备的账面价值为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0元。相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18000(3000012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940(18000×33%)或5400(18000×30%)  暂时性差异为0元(0-0)  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0元

(二)《所得税准则》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59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9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99480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20

4、2010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966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5400

(三)《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应付税款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81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41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02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00200

4、2010年:  借:所得税 966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96600

(四)《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不同方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A、应付税款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与上述《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应付税款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相同。

B、递延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59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19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会

——应交所得税100020

递延税款 1980

4、2010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96060

递延税款 5940

C、利润表下债务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59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19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99480

递延税款 2520

4、2010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新企业会计制度范文4

建筑业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实际过程中,企业会计信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完全真实的反映存在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利益

Study on distortion problem on basis of building industry business enterprise accountancy's information system

Xiao Xiao-hong

(Shandong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Building industry business enterprise is 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the management the actual process, accountancy's information of the building industry business enterpris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 and can't attain the reflection of complete reliability, business enterprise accountancy's information of the existence building industry distortion problem.

【Key words】Building industry business enterprise;Building industry business enterprise accountancy standard;System;Benefit

我国《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建筑业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建筑业企业会计信息反映真实性的原则。但实际工作中,建筑业企业会计信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完全真实的反映,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作者拟从建筑业企业会计制度影响建筑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探讨。

1. 引起建筑业企业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的原因

1.1 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合约,其制定不是纯施工技术的,而是各种利益相关方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具有不完全性:①在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都想使准则对自己有利,如果在制定机构中代表多方利益的机构或关系人较少,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向性;②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定义和释义的不准确性,如果一项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必然会产生实际操作的不确定性;③建筑业企业会计原则应用的不完全性。如果在建筑业企业会计计量中遵循谨慎性原则,就会只强调预计可能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利得,特别是这种利得有较大可能实现,将会违背充分披露和可靠性原则。

1.2 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由于各建筑业企业的具体情况不一,准则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备,只能对建筑业企业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留有一定余地,就会对同一建筑业企业会计事项的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这就成为建筑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对象。此外,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和建筑业企业会计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常落后于建筑业企业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作为建筑业企业会计操作的依据,因而在实践中常会出现企业的建筑业企业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为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选择提供了空间。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也给建筑业企业会计的"如实反映"带来难题。

1.3 建筑业企业会计法规之间的存在不协调。会计准则和具体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之间,具体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建筑业企业会计制度之间,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建筑业企业会计法规体系内部不协调,必然会增大经营者、建筑业企业会计人员与监管部门、社会公众的"博弈"空间,增加社会的交易成本。

1.4 产权制度不明晰,形成信息不对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筑业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企业建筑业中客观存在的两个控制主体,即建筑业企业所有者和受托经营者。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经营者和所有者在经济上的联系表现为契约关系,"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契约中规定的责任,称之为受托经济责任",由于两者间的利益不一致,从而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不对等,有些参与者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而信息的不对称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逆向选择,通常指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接受合约的人一般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过程偏离信息缺乏方的愿望;二是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合同达成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的利益而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

1.5 建筑业企业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建筑业企业会计的不确定性表现为:①不确定的与事实有差异的计量结果,这与建筑业企业会计估计有关;②不确定的计量方法,不确定建筑业企业会计事项的是指一种状况或处境的最终结果是利得或损失,只有在发生或不发生一个或若干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才能确认。

2. 预防建筑业企业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的对策

2.1 进一步完善建筑业企业会计制度。应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必要修订,加紧具体准则的研究和出台步伐,以尽早形成与国际建筑业企业会计惯例相协调并体现中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的企业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2 制定建筑业企业会计法规、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并对建筑业企业会计的不确定事项作出必要规定。首先,最终制定的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应对未来建筑业企业会计环境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建筑业企业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其次,对于准则中的某些释义和定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均作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以免给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再次,由于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准则制定者必须考虑管理者、政府及其他利益

集团的正当利益,制定者应有广泛的代表性。最后,针对建筑业企业会计的不确定性事项处理应作出具体或原则性规定:建设工程主管部门有责任根据目前情况估计未来事项对建筑业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或作出未来工程影响无法合理估计的判断,并按建筑业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注明建筑业企业会计师应当收集证据,以评估管理当局的分析和判断是否合理。

2.3 大力贯彻《会计法》。《会计法》将建筑业企业会计事务的每一步,包括从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填制、记账方法的运用到建筑业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和建筑业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建筑业企业会计报表的产生均纳入了立法范围,保证建筑业企业会计人员运用正确的建筑业企业会计方法,得出真实完整的建筑业企业会计信息。大力贯彻《会计法》,可以减少建筑业企业会计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把握尺度,从而影响建筑业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问题。

2.4 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制度对建筑业企业会计信息生成过程规范和界定功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产权明晰确定对建筑业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1)建筑业企业追求收益的最大化;(2)各种利益相关方与主管部门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合约关系。针对这两个条件,要解决信息不对称:

2.4.1 可通过有效的合约安排使委托人与人的利益一致,或促使人提供信息,以构建有效的委托关系和约束激励机制,使人行为与股东目标一致,并在国有建筑业企业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以解决所有者缺位和所有权虚化问题,使各利益方有动力加强对企业建筑业企业会计行为的监督,使建筑业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

2.4.2 政府强化建筑市场交易某些重要信息。包括(1)规定从业资格、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建筑业市场的逆向选择;(2)强制建筑业企业披露建筑业企业会计信息并规定其应达到的质量标准;(3)通过会计法规,对违法者予以惩罚,降低的预期建筑业风险收益。

参考文献

新企业会计制度范文5

关键词:成本价值;新旧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财务人员

现代企业极为注重内部管理情况,尤其对于会计核算工作更是予以了高度重视,期望能够通过会计核算工作,来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有效监管。而在新会计制度推出之后,会计核算工作方式以及具体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不得不对新旧会计制度中会计核算的差异进行深度探究与分析,以便掌握最新的核算模式,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新旧会计制度下,企业会计核算差异

(一)历史成本方面的差异

在原有会计制度中,认为企业中的所有财物都需要按照购买时的实际市场价格进行成本计算,如果市场价格发生改变,除特殊财物之外,都应按照原有价格进行计算。但这一点在新制度中发生了调整,认为在市场价格发生影响改变时,企业应根据新制度要求,将减值准备提取出来,除特殊规定之外,不得私自对账面数值进行改变。从这一差异中可以发现,新制度更加注重对成本变化的调整,认为财务老化、技术改进以及市场供求变化等因素都可能会致使财产出现减值的情况,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一种改进,企业需要通过市价孰抵法以及其他手段,提前做好减值准备工作,以便合理对内部资产价值进行估算,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二)形式与实质方面的差异

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企业会存在遇到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符的可能性,像融资租入资产在没有到达租期时,就法律层面而言,承租人并没有获得资产的所有权;但就经济层面而言,该项资产所产生的经济风险以及经济收益以由承租人所负责,即应该拥有资产的所有权,同时会负责对资产的大修理以及计提折旧进行计算。这就表明新会计制度中,遵循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不仅是对会计核算信息和客观经济事实相一致的一种保证,同时也是对经济实质予以足够尊重的一种表现,而在原有会计制度并没有对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进行明确规定。按照新制度的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根据事项或交易经济实质来完成相关操作,要改变以往只是以法律形式将其作为核算依据的工作方式,要对经济实质予以足够重视,并要按照国际会计惯例,科学对会计准则以及制度进行制定,这也说明了新制度中对于会计核算制度的重视程度。

(三)原则表述方面的差异

会计制度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应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保持一致,要与各方对于企业经营成果需求相一致,要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相应的财务数据支持。在新制度之中,企业需要为有关人员提供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内容,且这些信息能够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以及经济情况进行呈现。这种表述方式与之前表述相比,更加全面规范,则在新制度之中,运用了“会计信息使用者”来对“有关人员”进行了替代,这就切实拓展了该项词汇的含义,也反映出了每一位信息会计使用者都是平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定义较为广泛,像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等都包含在其中,且按照制度原则这些使用者之间都保持着平等关系。这也充分说明,在新时代之中,会计信息既要符合国家需求,也要满足各方需要,说明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企业做出相应的决定,会计信息是具有决策有用性特点的。

(四)成本核算方面的差异

在新制度落实之后,企业成本核算体系得到了切实优化,整体核算效率更加理想。以往的成本核算系统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具有成本核算目标与核算手段标准不一致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进行完善。同时企业在对成本内容进行确定方面也存在着划分方面的问题,像医疗企业会将医疗成本分为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两种,这样在计算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核算口径以及成本信息无法统一的情况,会对成本核算结果造成影响。而这些问题已经在新会计制度中得到了切实优化,要求企业在对成本进行核算过程中,应按照业务资金消耗情况对成本核算目标实施归集与分配,并将所得结果汇总编制成成本报告,有关部门可以按照报告内容,对企业经营合法性进行明确,以达到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有效规范的目的。

二、新旧会计制度中,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新旧会计制度衔接

在新旧会计制度环境中,各企业要对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情况进行优化,以确保各项新制度的顺利落实。企业首先应对新旧制度差异进行深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带动新会计制度的落实;其次要对新旧制度衔接工作进行完善,要从工作细节入手,保证各项工作的高质量衔接,提高新制度开展质量;再次企业应对内部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要使其能够对新旧制度进行更加充分的理解,提高财务人员对于新制度的掌握程度;最后要对企业内部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管理,要定期对企业内部财产实施盘点与核查,要对资产登记实施动态化管理,以保障会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二)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

在实施新制度过程中,各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对企业会计核算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以达到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切实提升的目的。企业要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职能与作用,并根据了解结果对现有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审视,从而找到该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各项问题进行合理处理,进而建立起健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同时要通过招聘或者培训的方式,打造出高水平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使财务团队不仅拥有扎实的财务专业技能,同时还能灵活对相应的财务信息化技术进行使用,以便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确保会计核算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

(三)完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

企业要对原有的会计核算思想进行调整,应根据会计制度的变化情况,建立起新型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并要对会计核算管理手段进行不断创新,以确保核算管理模式能够与时代要求变化相符。为了达到这一点,一方面要由领导带头,强化企业内部对于会计核算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为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结合新旧制度之间的差异,制定出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与手段,并要对管理标准进行合理调整,要明确新制度实施工作的复杂性以及系统性,应保持足够的耐心与严谨态度,加大对制度转变质量的重视力度,不可操之过急。

三、结语

通过本文对新旧会计制度相关内容的论述,使我们对新旧制度中的会计核算差异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各企业在新旧制度环境中,应对会计核算工作发生的改变进行明确,并要通过对核算差异性的分析,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需求,通过完善会计制度衔接、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及完善会计核算管理等手段,制定出新制度各项内容在核算工作中的正确落实方案,从而合理对新旧制度会计核算差异进行利用,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参考文献:

[1]刘素梅.新旧会计制度下医院会计核算的差异对比[J].时代金融,2016(05).

[2]刘欣杰.新旧会计制度下医院会计核算的差异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6(06).

[3]谭旭.浅析新旧会计制度下医院会计核算的差异[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4).

新企业会计制度范文6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第一,要建立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成本、资金的控制。第二,明确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会计人员是单位具体会计工作的操作者和执行者,其工作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会计的好坏。众所周知,有关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诸如我国巨人集团的倒塌,郑州亚细亚的衰败,乃至美国安然公司破产等现象,无不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有:一是统合作用,在一个企业中,虽有不同的经营单位,但要达到经营目标,必须全面配合,以发挥整体团队作用。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利用会计、统计、业务、审计等部门的制度、规定及有关信息、报告等作为基本依据,以实现统合与控制的双重目的。二是制约与激励作用,内部控制对管理活动能发挥制约作用;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并可以稳定员工的工作情绪,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促进作用,内部控制要重视制度设计、控制原则的应用,了解业务部门的实际工作动态,及时发挥控制的影响力,使之扬长避短,达到预期目标。

2.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内控认识不足,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了,不必考虑其先进性。二是少数人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2)权责关系不明,有不少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增加了内部控制受益主体的模糊性。(3)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理解和认识上有偏差,很多企业把内部会计制度理解为汇总各种规章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检查、审计,而不管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有的企业把加强内部会计制度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有的企业制度不全或没有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和补充;有些制度侧重于法律约束,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有些制度缺乏必要的奖罚措施等。(2)信息反馈不畅,职责不清,缺少横向、纵向间的沟通,没有明确权限。出了问题相互推卸责任、互相指责,最后难以追究责任。(3)缺乏制衡机制和控制力,有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在”尤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4.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4.1高度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以此为中心建立企业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的好坏,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取决于其能有效遏制企业不正当行为的发生,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现。主要加强对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重点业务系统实施控制。建议管理者通过打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构建有效机制,提高整体素质,规范工作流程,促进经济效益。

4.2 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内部会计内控制度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建立。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内部控制主体和控制目标,努力做到各控制主体都能顺利实现各自的控制目标,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三是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完善考核与信息控制与交流机制,培养全体员工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全员控制意识,从而形成一个特定的企业文化氛围。

    4.3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监督体系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应关注监督评审程序的合理性、对内控缺陷的报告和对政策程序的调整等等。要关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内控的总体效果,对内控系统应当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及时地向管理层报告和通报,提供决策意见,化解风险,实现组织预期达到的内控水平。

4.4 强化社会机构的监督职能为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

施,应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强外部监督,完善外部监督机制,遏制弱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行为的发生。通过中介组织,独立审计,及时发现企业有关“公允”及其他不当的会计行为。要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签证和奖罚制度,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要发挥政府财政、税收、审计等执法部门监督检查力度,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和制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