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坚强意志的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坚强意志的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坚强意志的名言

有关坚强意志的名言范文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到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品格,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了解意志坚强的主要表现。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名人名言,体会坚强意志的主要表现。

2、在了解一些意志坚强的事例的同时,能对意志品质的积极与消极的两方面加以区分,能初步判断哪些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哪些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关意志品质事例的分析、对名人警句的深刻理解与体会,学生能进行初步的判断、思考,了解意志坚强的主要表现,从而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正确的分析。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中产生初步的影响,使其对事物、对人、对社会与国家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评价标准与尺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意志坚强的四个表现,是第一框的教学重点。本框要求我们在意志品质的不同表现中,能划清正确与错误的界限,正确理解什么是富有主见、处事能果断、坚持不懈、善于自制。

(2)本框的难点主要有:侧重在教法上,如何能帮助学生在正确区分积极的意志品质与消极的意志品质的基础上,把握意志坚强的表现。

教法建议

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有主见、果断、坚持不懈等的含义,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或者分析学生自己身边的一些事例,来认清意志坚强的表现。

②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分清意志坚强的表现与意志薄弱的表现。

③为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开展一些生动、活泼、有一定趣味性的活动。比如利用填“反义词”的活动,使学生把握坚强意志的表现及其对立面。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小前言--奥斯特洛夫斯基战胜困难写作的事例。

2、教师设问:是否只有像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桑兰这样身体有残疾的人,才需要坚强意志?是不是只有科学家、伟人才需要坚强意志?

学生思考、归纳:其实,每一个人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

教师:

任何人、任何职业,包括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要想做成一件事,就离不开意志品质。比如:现在,同学们就要依靠你的毅力来专心上课,坚持一天的紧张学习。

可见,意志品质也是和同学们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心理品质。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去了解意志品质的相关内容。

新课:

第三课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板书)

一、意志坚强的表现(板书)

首先,请四位同学讲几个故事:(可任选四个故事,只要能分别体现意志坚强主要表现的四个方面就可以)

①许光达大将的故事(参见教材)

②一个笑话:一个人到朋友家喝酒,后起火、救火的故事

③一个美国科学家研究人造血浆的故事

④妙答记者的故事

学生活动:

全体同学在听故事时,一边用心去思考故事的含义,一边可做简单的记录(写下你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最令你有所触动、感悟的地方)。

教师提问:这四个故事分别反映了人的何种心理品质?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学生思考、邻桌同学交流观点,进行探讨。

学生归纳:

四个故事分别体现了意志坚强的四方面主要表现

1、遇事有主见2、处事要果断3、做事坚持到底4、善于约束自己

教师:

为了更好地认识意志坚强的表现,我们先分组讨论,找出其特征,并指出其对立面的特点。同时,结合自己在意志品质方面的表现,说说大家在此方面应注意什么。

(教师利用投影仪或电脑等技术手段提供给学生一张对比意志坚强表现与意志薄弱表现的表格)

学生活动:

结合教师提供的表格及前面的四个故事,进一步深入分析、讨论。

在给学生充分时间的思考、讨论后,每个小组出一个代表发表本组的看法,全班共同探讨。形成基本一致的认识。

设计思想

为避免教师的枯燥说教,此课教学设计为:由学生自己讲相关故事,自己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置疑、答疑来自我解答什么是有主见、果断、坚持不懈等知识点。另一方面,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把握坚强意志表现的对立面,划清它们的界限,在教学中设计用对比列表的方式进行。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探究活动

编写《意志》辞典

目的:

(1)了解意志坚强的具体表现,能划分意志坚强与意志薄弱的界限;懂得什么是有主见、果断、坚持不懈及意志对一个人的影响。

(2)学习如何收集资料、整理归纳资料,进行简单编辑的能力。

教学步骤:

(1)通过报刊、书籍、互联网等信息来源,收集有关意志的字词、成语、名言警句等。

(2)学生分组(可分成字词组、成语组、名言组等)整理、归纳收集的资料。主要分成意志坚强与意志薄弱两大部分。

(3)小组讨论"意志"词典的设计思路,由擅长绘画的同学设计草稿;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

(5)全班交流、展示。(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年级间的交流、展示或在学校的宣传橱窗中展出。更可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教师的建议:

(1)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应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开展探究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辨某一词或成语是表现意志坚强还是意志薄弱的,引导学生在争论中作出判断。

(2)教育学生有版权意志,要求所找的全部资料都要注明出处及作者。

评价重点:

(1)参与的程度:是否能与他人合作;是否有个人的见解;能否在组内或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关坚强意志的名言范文2

这篇课文叙述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分为三段,第二段即课文二、三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设计理念:

本课文本语言浅显,情感浓烈,蕴含哲理。教学时从新《国榷》的诞生入手,抓住“新”和“原先”这两个词语,引出课文的内容,再抓住“厄运、信念、打不垮”这三个词语,采用读中体验,读中明理的方法,走进谈迁的内心世界,领悟谈迁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那种不屈不挠地与厄运抗争的精神。从而明白“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 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让我们钦佩。理解“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学习运用数字的表达效果。

2. 通过品、读、感悟,明白谈迁完成《国榷》的艰辛,树立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退缩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学习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回顾与谈迁有关的词语。

家境贫寒 博览群书 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年老体弱 奋笔疾书 翔实精彩 鸿篇巨制

2. 用上这些词语来介绍一下谈迁这个人物。相机板书课题。

【本环节的设计,重在考查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及对谈迁这个人物的了解,学习谈迁的精神,学会正确使用一些重点词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上课伊始,可以燃起学生的自信,激起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二、 激活文本,感悟谈迁精神

1. 出示课件1: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1) 这段话谁会读?该怎样读呢?学生试读。

(读时应把“新”“原先”“翔实精彩”“不可多得”这些词语突出出来。)

(2) 为什么要突出这些词语呢?

(这些词语能看出谈迁在这部著作中所付出的心血之多,还有从“104卷”“500万字”也可以看出。)

过渡:那谈迁原来的著作又是什么样子的?再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国榷》 翔实精彩 不可多得

2. 出示课件2: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从“终于”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谈迁付出了很多心血,写书非常不容易。)

【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跃跃欲试、竭力获取知识的欲望,这样,才能诱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活动,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读课件1和课件2的两段话,从中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20多年――时间之长 6次修改――次数之多 500多万字――字数之多(从这些数字中体会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突出人物的品质。学习数字表达的作用,学会说明方法。)

板书:完成史书

4. 谁能用朗读的方法,读出谈迁的艰辛。指名读,齐读。

【由新的《国榷》引出原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感受谈迁为了写这部史书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从一系列数字中,体会谈迁的精神,学习谈迁的品格。为下文写《国榷》被盗,谈迁所受到的打击,埋下了伏笔。】

过渡:谈迁为了写《国榷》吃了很多苦,终于完成了。可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谈迁又发奋重写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5. 认真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谈迁遭到了怎样的厄运呢?找出相关的句子。

(1) 什么叫厄运,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板书:书稿被盗

(2) 理解“化为乌有”的意思。

(3) 此时的谈迁非常伤心,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情绪?

出示课件: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4) 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面对遭此厄运的谈迁,你想对他说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谈迁的悲伤,感受谈迁为写《国榷》所付出的艰辛。初稿被盗,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让学生来安慰谈迁,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感受谈迁的不幸,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从而走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4) 谈迁为什么会这样?他写《国榷》又付出了哪些心血呢?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有关语句,体会谈迁所受到的打击,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过渡:遭遇如此打击的谈迁,已经50多岁了,他还会为自己的信念去努力吗?继续读课文,画出谈迁面对挫折的句子。

出示课件: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板书:重写史书

(5)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话要对谈迁说吗?从中你又受到怎样的启发呢?

【前后两次的说话,心里感受是不一样的。前一次是为谈迁伤心,这一次是敬佩谈迁,口吻不一样,更能让学生进入课文的角色当中,感受谈迁打不垮的意志,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6. 小结:谈迁在即将成功时,遭遇如此大的打击。为了自己的信念,他毫不动摇,毅然决定再写《国榷》,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再次走进人物的内心,感悟谈迁不屈的精神。板书:厄运 信念 精神

过渡:为了重写这部史书,谈迁又做了哪些事情?找出段落,画出词语。

7. 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示有关的词语。感受谈迁再写《国榷》的艰辛。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谈迁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中描写新旧《国榷》的语句,比较一下这两段话有什么异同点?

8. 学生交流,再次体会数字描写的好处。板书:名垂青史

三、 整体把握,得到启示

1. 从谈迁的事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引入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 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2) 得出结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一定会有希望。

2. 生活中你也遇到过挫折吗?你是怎么对待的?

(通过比较,突出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3. 出示有关战胜挫折的名言警句,读一读,进一步勉励自己。

4. 小结: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挫折或失败,但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希望,有坚定的信念,即使厄运来临,也终究打不垮我们。让我们齐读课题,愿我们永远成为生活的最强者。

四、 板书设计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厄运: 书稿被盗

谈迁 信念: 完成史书

(名垂青史) 精神: 重写史书

有关坚强意志的名言范文3

【关键词】 人格教育 自主人格 关爱品格 乐观性格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育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第一,积极的自我心态。第二,恰当地认同他人。第三,面对和接受现实。第四,主观经验丰富,可供使用。

当然,人格不是生来就有的,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人格都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遗传素质和环境教育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有资料表明,在小学阶段,有人格障碍的学生约占13%,初中阶段约占15%左右,高中阶段,这个比例达到19%,而在大学阶段,这种比例增长到20%以上。小学生中存在的自私、任性、好动、情绪不稳定,初中生中存在的说谎、嫉妒、偏激、攻击性行为,高中生中存在的自卑、焦虑、迷茫、意志不坚强等,都是有人格障碍的具体表现。这些心理与行为倾向,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也就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可见,将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为目的的人格教育势在必行。

人格一般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针对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比较典型的人格障碍,我认为人格教育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预防和矫正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倾向,促进心理健康。

由于受环境与教育的种种不良影响,相当一部分儿童青少年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倾向,如,任性、脾气暴躁、说谎、恐惧、焦虑等。对于这些问题,要通过适当的人格教育与行为训练来加以矫正。对此,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相倚原理",认为只要我们把复杂行为分解成一系列小的循序渐进的步骤,精确地安排强化的组合方式,使有机体逐步向目标逼近,学习的过程总会达到成功。教师也可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合理的思考方式,并通过行为训练和强化,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对于那些尚未出现但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要及早进行人格教育,打"预防针",以防患于未然。

二、培养儿童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针对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自私、嫉妒、攻击性行为,自卑、迷茫、意志不坚强等人格障碍,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应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自主坚强的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认为,有自卑、迷茫、意志不坚强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的青少年可能有一些典型的原因或类型,它们是:1.低预期--高效价。对某种行为的心理需求十分强烈,可是对于成功的期望却又很低。2.冲突。对两个不能相容的需求同时赋予高效价。比如,既想勤奋学习拥有好的学业,又离不开电子游戏机前的激动与兴奋。3.缺乏能力。在某方面缺乏能力,于是不断地放弃该活动的机会,以至于越来越丧失自信。4.不适当的最低目标水平。

针对上述原因,要培养学生坚强的人格,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全面看待他人和自己,了解自己性格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自信心。以自信的姿态广交朋友,从而融入集体,获得快乐。其次,引导学生制定合适的目标,从小事做起,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尝试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进取心。第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韧不拔、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毅力。第四,学生有点滴进步,要及时鼓励。正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当受到激励后,人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通过激励,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第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可让学生搜集有关坚强意志的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可坚持写日记,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可找一位知己人(同学、老师或家长)做自己的监督人,及时提醒自己,消除懒散情绪。

第二,培养关爱品格,养成良好的社会兴趣和交往技能。个体的关爱品性是完善人格的重要特征。作家雨果说过:"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关爱他人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教师要以身示范,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做学生的楷模。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爱、发现爱、理解爱、学会爱。要组织学生开展关爱活动(分组到校外开展保护花草树木、清洁公共环境卫生的活动;进行合作学习,互帮互助,解决疑难问题;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差生摆脱学习困境,实现共同发展等。),在活动中体会爱,创造爱,在关爱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技能。

有关坚强意志的名言范文4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渗透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针对教育问题毫不含糊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德育教育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渠道。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思考着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并进行了认真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的经验。现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物理学家的事迹、高贵品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物理学中许许多多的物理学家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我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我将牛顿的一段名言读给学生:“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时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在讲核能这一节时,介绍原子弹和氢弹时,我把我国两弹专家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富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讲给学生。通过这件实例,不但让学生体会了物理学家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崇高美德,而且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讲解欧姆定律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以及为得到这个结论欧姆付出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让学生课后阅读“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的文章,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激励。

二、介绍我国物理领域的科技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因此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长期坚持。我国古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物理教材中有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比如,我在讲磁场时,讲到磁偏角时,我说,关于地磁场的磁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到,比西方早400多年;讲到惯性时,我说惯性现象的描述早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

(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

(2)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拘泥于教材,大胆设想,积极思考,不怕困难和挫折,认真实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发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研究,但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实、求新,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做出应该的实验现象、验证物理规律,还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对待,这样学生不仅看到一个实验现象、验证了一个物理规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在协作中养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习惯。

四、在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我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了两种德育渗透途径:

1. 结合物理学科教学内容进行隐性的有机渗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章节内容的德育因素并不突出,而是融汇在对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对于这些内容,应将德育内容渗透于知识讲解过程中,并不一定非要将德育内容提到课堂教学的高度。因此,“德育教育”的重点在于渗透,即如何在不影响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德育内容隐性地穿插于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例如,我在讲解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时,我告诉学生最大静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临界点,这实际上就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而不是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从哲学角度进行详细地讲,而是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互转换的介绍,引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使他们自觉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如,物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物态的改变,而物态的改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等量的变化,让学生进行比较,自然地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

2. 重视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教学成果评价

(1)初中物理学科考试的出题是由教研组统一出题,出题组可要求各个教师提供能够隐性地反映德育成果的新颖试题,这些试题要能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与社会发展相呼应,从而既检验了德育渗透效果,同时又巩固了德育成果。

有关坚强意志的名言范文5

【关键词】激发;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中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力欲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兴趣,确定自己课程吸引的教师。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知”、“乐知”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品德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给严肃而沉闷的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呢?笔者在思品课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 运用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一课堂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他们才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机性。否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那么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作为教师对教材应当有准确的把握,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具体地讲,教师可通过讲述与本节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可在新课的开头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也可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的导语,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有意注意,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在讲九年级“我国的环境问题”一节时,我首先给学生讲:“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据中国舟曲灾区指挥部消息,截至21日,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累计门诊人数2062人”。舟曲县发生了特大泥石流,造成了人员、财产重大伤亡和损失,那么造成这一自然灾害的原因是什么呢?随后由学生去讨论,最后教师点拨:造成这一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如滥伐林木,乱开垦荒地等等,破坏了环境。通过这样导入,既有机地结合教材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诙谐风趣的语言艺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使沉闷、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主动进入学习前景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用生动的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想学、爱学。例如,在讲初一“坚强意志品质”一节时,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则幽默故事:东汉著名政治家的孙敬——“头悬梁”,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苏秦——“锥刺骨”的故事。然后询问学生,我们在学习中是否有头悬梁、锥刺骨的坚强意志品质?在笑声中领悟到: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锲而不舍,挫而不折的精神。这种风趣幽默的故事语言,不但给课堂增添了轻松感,而且使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总之,作为一名思品课教师,如果能从呆板、乏味、枯燥、空洞的说教中摆脱出来,恰当地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利用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健康优美的音乐,不仅能陶冶情趣,而且能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使用音乐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讲初一如讲七年级下册《集体的力量》一课时,我就用付笛声的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一支竹篙也,难渡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导入新课,学生在歌曲中就听明白了,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说,教师妙趣横生的导入,会使课堂更加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记忆力时发现,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能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增加记忆痕迹,学习效果更深刻更持久。多媒体电教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表示和传递手段,它集音像图文于一身,具有新颖、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有有趣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如在讲授初一“开拓进取的品质来源于浓厚的兴趣”内容时,我把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对科学书籍有浓厚的兴趣,终于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创立了举世闻名的生物进化论的故事制成课件。通过多媒体显示出来,使学生在趣味横生中,真正懂得正当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好奇心,是学业和事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由此可见,运用电教手段,可给学生提供一个直接形象的感知背景,使抽象化、理论化和知识具体化、感性化,增强课堂效果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学目标。

5 课堂讨论、互助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关坚强意志的名言范文6

【关键词】鼓励猜想 引发猜想 提出猜想 验证猜想 运用猜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30-01

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 猜想是一种高难度跳跃式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鼓励猜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如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任意说一个分数,我便能很快判断出它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他们用计算器验证,这时学生急于知道其中的秘密,“这到底是为什么?”“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哪个部分有关呢?”他们有的猜想与分子有关,有的猜想与分母有关,有的猜想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这样很自然地促进了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便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再如在“圆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先让学生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如图所示,边观察,边猜想提问: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r2)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4r2)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圆面积

二、动手操作,引发猜想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思维为主,且有好奇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观察、操作,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等操作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猜想。

例如“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口,可能摆几个口,剩下几根?再让学生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与余数的大小有何关系?从中你猜测出什么结论?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此时我们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当除数是5时,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是6呢?除数是7呢?为什么?

9÷4=2 ……1

10÷4=2……2

11÷4=2……3

12÷4=3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观察猜想中探索出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三、探索新知,提出猜想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的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还围成这个圆。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

四、运用猜想,验证猜想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运用猜想,验证猜想。如把0.1、0.3……化成分数时,它们的分母是几呢?学生们动手寻找答案,很快猜想出:■=0.1250.1,■=0.3750.3;而■=0.10. 1的循环,■=0.30.3的循环,也就是说,■0.1■,■0.3■,所以分母可能是9。结果验证:1/9=1÷9=0.111……=0.1,■=■=1÷3=0.333……=0.3,■=4÷9=0.444……=0.4等等,计算结果说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对他猜想的构思、生成过程及其所经历的体验也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五、巩固新知,运用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