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试题范文1
盗传必究
大作业(占总成绩的50%)
大作业:撰写教学设计方案(15分)
任务描述:请大家亲手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方案,有完备的各个设计环节和有针对性的设计思想,提交到课程作业中。
参考答案
《未来的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理由
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话题是“未来的桥”。这一单元以“我们身边的科学”为主题组织教材内容。本组第32课《兰兰过桥》一课,介绍了新奇美观的潜水桥和轻巧实用的塑料桥。课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了让学生自己设计未来的桥的要求。学完《兰兰过桥》一课后,学生会产生极大的设计未来之桥的愿望。这节口语交际课上,他们会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生发出更多的、丰富多彩的对未来的桥的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要求是:“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贯穿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和学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入手,多种方式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式的情境中自由交际,有表达的愿望和自信心,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交际情境中畅谈自己设想的未来之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清楚、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设计的桥,评一评谁设计的桥好,培养学生的交际兴趣、评价能力及审美情趣。
3、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学习倾听、质疑和评价。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课前安排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桥,搜集关于桥的资料、图片或向别人请教有关桥的知识,看一看、问一问各种桥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等。
3、在《兰兰过桥》一文学习之后,安排学生思考“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子?”,再把想象中的桥画下来,上课时带来。
四、教学过程
(一)引导回顾,谈话导入
1.课前板书好“桥”字,开课齐读。
2.你在生活中、电视上、网络中见过什么样的桥?结合你们课前搜集的桥的图片或资料,介绍给小朋友。(指名说)
3.(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桥的图片)仔细看,想一想:你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指名说)
4.谈话:从古到今的桥梁师设计、建造了一座座美观、实用的桥,造福后代子孙。那么,你们长大了,你们老了,你们的子孙老了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桥呢?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谈一谈“未来的桥”。(板书:未来的桥)
【设计意图: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回顾生活中已有的桥,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说话题目,学生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二)创设情境,指导方法
1.创设喜羊羊请小朋友帮忙的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播放录音:小朋友们,我们最近碰到了一个难题:灰太狼想抓我们,在羊村周围挖了一条又宽又深、跳都跳不过去的沟,我们已经几天不能到青青草原上吃草了,羊儿们都饿坏了,这可怎么办呢?小朋友们,请帮我们想想办法吧!
2.指名说各自想出的办法。
3.喜羊羊在大家的提示下想到建造一座伸缩桥。认真听喜羊羊介绍他设计的伸缩桥,想一想:喜羊羊是怎么介绍的?你喜欢他设计的桥吗,为什么?
出示图画,播放录音:
小朋友们,这是我设计的伸缩桥。它主要由木头和树藤建成,能伸能缩。收起来时,它就像一个中间空心的木头桩子。在羊儿们要出村时,用遥控器打开开关,它就可以伸长,搭成一座桥,桥面平平的,桥身长长的,两边有软树藤围成的护栏。不用它时,就可以用遥控器把它收回去,可不能让灰太狼通过呀!它是绿颜色的,从远处看,它和草的颜色一样,不会轻易被发现。最重要的是,我在桥头设计了一个分辨仪,这个分辨仪能识别狼和羊,判断出站在桥前的是狼还是羊。只有来者是羊时,遥控器才会起作用,桥才能延伸,让它从大沟上过去。
4.指名说:你喜欢喜羊羊设计的这座桥吗,为什么?
5.小结:介绍桥时,可以先说说它的名字,再介绍它的样子,它有什么作用,还可以讲讲这座桥不同于其它桥的地方等等,只有把自已设计的桥介绍清楚了,别人才有可能也喜欢你设计的桥。
【设计意图:喜羊羊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动画人物,用他创设请求帮助的情景,学生会很快被吸引,焕发出浓厚的交际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帮喜羊羊想办法,在告诉大家自己想到的办法时,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口语交际的练习。教师小结介绍桥的方法,其实是将口语交际的方法指导渗透其中,为下一步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评比激趣,互动练说
1、创设喜羊羊想和学生比一比的情景,指名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其他小朋友想一想:他是怎么介绍自己设计的桥的?你喜欢他设计的桥吗?
2、指名说一说:你喜欢他设计的桥吗,为什么?听了他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
3、你设计的桥又是怎样的呢?四人小组说一说、评一评。
课件出示要求:
1.讲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图画,声音响亮地介绍自己设计的桥。
2.听的同学想一想:听了他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问的吗?
3.小组成员都讲完后,推选出一位设计得最好的同学。
4.指名组内推选出的选手在全班进行介绍。
5.你觉得谁设计得好?谁介绍得最清楚?
【设计意图:激动人心的“评比”环节是口语交际的良好训练时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交际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说、问、议、评中有更多地参与机会,有效地训练了他们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评判意识。】
(四)巧设情境,发展语言
师戴头饰扮演慢羊羊村长,招聘“小小设计师”。学生做应聘者,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关于桥的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招聘的情境,使得学生交流的话题贴近生活。训练的形式也是师生面对面地交谈,与生活实际状况比较吻合。学生课堂上学的,正是生活中要用的,颇具实用价值。】
(五)再设情景,拓展训练
1.再次创设情境,村长把
“小小设计师”设计的桥都建好了。想请你再编一个发生在桥上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指名讲故事。
【设计意图:以讲发生在桥上的故事为契机,再一次创造口语交际的兴奋点。因为桥梁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所以他们都能编出生动有趣的故事。孩子的情绪达到,使“招聘小小设计师”这个环节进一步拓展延伸,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也使学生的个性设计、丰富想象变得更加实用。】
(六)课堂小结,引发向往
孩子们,这节课,你们介绍了这么多神奇的、有特色的未来的桥,每一座桥都是一个梦想,(教师边说边给板书中简笔画的桥涂上颜色)让我们带着这个美丽的梦长大吧!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看到这些神奇的未来的桥!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捏一捏:用橡皮泥捏一捏你设计的桥。
2.讲一讲:除了桥,你还想设计未来的什么?它是怎样的?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用橡皮泥捏一捏自己设计的桥”,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时反思自己设计的桥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说说自己设计的未来的其他事物,可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宽交谈的范围,延伸课内所学的知识;在与家长交际时,也将再一次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大作业:制作数字资源作品(20分)
根据你在“单元导入”阶段选定的教学主题(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或者小学数学《周长》)及素材准备情况,从演示文稿(PPT)、视频微课(Camtasia)、动画课件(Focusky)三种整合资源的方式中,选择一种最适宜的整合方法,将素材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提交作业说明:
1.
使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请上传到百度文库(大小不能超过20M),再将地址复制粘贴到提交作业的文本框中;
2.
使用Camtasia制作的视频型微课请上传到优酷平台,再将播放地址复制粘贴到提交作业的文本框中;
3.
使用Focusky制作的动画课件请使用“到云”的方式,再将课件地址复制粘贴到提交作业的文本框中。
答案略:
大作业:编制学习评价方案(15分)
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入融合的今天,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应用也越来越多。请选择你熟悉的一堂课或某一个教学单元,在教学设计方案中添加详细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案,并提交到课程作业中。
要求:
(1)学习评价方案中至少用到本小节中的一种评价方法;
(2)学习评价方案中应说明此评价方法使用的时机与操作流程。
参考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评价方案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及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特点——实践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每节课都会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评价采取日常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充分展示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及技巧。
一、学习评价内容
(一)自学情况
信息技术课着重突出学生的探究精神,每节课会让学生通过课件、教材、教学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课上的检测来考核学生的自学情况,从而对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有效性学习进行评价。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考核主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具体有合作讲评、作品展示、作品评价等形式,从而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作品展评
每节课学生都要通过展示完成作品(任务)的情况进行学习情况的总体把握。在评价时,让学生自己评、小组评、教师评三种评价方法。
二、学习评价的方式
采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
三、学习评价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品展示现等进行评价,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1.教师评价
教师观察记录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方面的重点。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能力、情感、态度和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在案。
2.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注重学生自我改正与激励,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3.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是小组对他人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策略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同一小组的学生,应该不定期地进行互相评价,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种评价有助于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新课程的合作理念。
信息技术试题范文2
一、创设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为教学设计与互动生成提供前提保证
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的教学形态以其实现师生间跨时空双向交互和个性化学习、教育资源高度共享等优势,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建立具备师生、生生交互与教学管理功能的平台,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崭新网络学习环境,是支持学生主动学习极为重要的条件。
我们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网络环境平台建设,二是课堂教学设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做好了网络环境平台建设,教学设计就可以信手拈来。
在网络环境平台建设中,我校前几年已建有千兆位校园网基础硬件平台,现在主要建设两个系统:一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在线考试系统,供学生课堂内外练习、考试,检测教学效果;二是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我们选购了两套功能强大的电子教室,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很多交互功能,供课堂内交互式教学使用。
二、搭建开放性在线考试平台,突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
经过调研,我们在网上选择下载一套基于PHP+MYSQL技术B/S架构的免费开源系统(可以自由修改、无版权争议),其安全性高(互联网应用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可以跨平台使用,安装在网管中心一台专用Linux服务器上,并映射一个公网IP地址以便学生在校园网外(互联网)练习、考试。平台安装调试好之后,根据教学需求及网络硬件环境和性能,灵活修改、配置基本参数,如同时支持200人在线考试(大于两个班同时测验的总人数)等。
基本框架搭建好之后,首先将学校自然班级建好(空库),然后进行考生基本信息入库。入库不采用传统的由教师导入学生基本信息,然后告诉学生登录账号和密码的方法。而是开启允许考生注册,把考生注册过程作为新生开学的第一课,要求每个学生在考试系统(http:///tzks/exam)中注册一个账号(学籍号)。注册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此时机进行信息素养养成教育,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账号、密码的安全性及申请加入班级等事项,同时强调:“今后除课堂上经常用这套系统练习、测试外,同学们还可以在家里通过互联网访问这个地址完成课外练习、考试,每次检测成绩的平均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你们的学籍档案。”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区县的初中学校,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录入数据,不容易忘记账号、密码等信息。在这一注册教学过程中,很多基本技能通过互助、请教习得,既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的目标,又自然生成了考试系统必需的学生基本信息库。
学生本身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已有的经验、能力和兴趣是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要让学生活动起来,注册这样的活动,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要代劳。常言道:“懒师傅才能带出好徒弟。”通过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使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经验、问题、想法进行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资源生成。
三、利用师生智慧共享,动态生成考试题库
考试系统题库中试题质量与数量直接影响考试系统应用的实效。那么考试题库怎样建立呢?传统方法是,教师进入考试系统后台,把收集、编制、整理的试题批量导入考试系统题库。这种方式虽然简单快速,但试题并不一定适合本校教学实际,不过是传统纸质考试的无纸化过程而已。学生是被动地应考,对考试索然无味。我们采用师生智慧共享生成的方法,教师提前通过考试系统后台,新建具有包含关系的高中信息技术空题库,高一、高二、上学期、下学期空题库等,并开启允许考生命题(需教师审定)。在每一章教材教学完成时,用一节课复结。在这一节复结课中,教师提出网络在线测试要求:测试之前,要求学生登录考试系统,根据章节的学习内容,每个学生命题一个。同时告知学生,被教师审定通过入库的优秀试题的提供者可以获得加分,以后的多次检测可能抽到自己的命题。一个班几十人,一周课下来,题库中就可能会自然生成成百上千道试题,而且这些试题很贴近学生学习实际。
通过学生自己命题,改变了学生的角色(当老师了)。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和任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共享智慧,学生喜欢学,投入学。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引导思维走向理性,走向成熟,走向深刻。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推进,考试系统中不断生成章节题库、学期题库、学年题库、高中题库,为后面的教学考试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试题资源。这种题库资源的生成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一举多得。
四、灵活配置应用,提升教学实效
有了前面的题库资源,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信手拈来,灵活应用了。例如,为了让学生不断复习巩固已学知识,我们配置一套学期“万能”练习试卷,控制参数为―
试卷名称:2013届高一上学期平时练习试卷;
题库选择:高中信息技术/高一/上学期;
开始时间:2010年9月10日00时00分(开学第二周的一天);
结束时间:2011年01月25日00时00分(学期结束后的一天);
完成时间:20分钟;
最短答题时间:10分钟(防浮躁交卷);
抽题方式:随机抽题;
题型/数量:单选题/10,多选题/5(免教师阅卷,交卷知分);
答卷保密:考试期间;
每人最多考试次数:20次;
成绩使用说明:20次测试的平均分计入平时成绩学籍档案。
这样一套试卷可以一劳永逸,学生可以练习一学期,每次只需花20分钟练习,“随机抽题”使每个学生每次抽到的题目可能不一样。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题库在不断更新,越到后面题库涵盖的知识点也在动态地更新扩展,抽到重复试题的可能性也越小。这些在预定动态范围自动化、随机性的出题考试练习,就像游戏一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主动、有效地参与练习、学习,并不断获得发展。认真研究配置试卷的时间限制、允许考试次数限制等控制参数,根据教学需求、题库更新状态,灵活配置适合课堂内外的练习卷、学期考试卷、学年考试卷、假期作业卷等等,选好时机进行灵活运用,实现和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我校在这两年的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研究、实验与应用中,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分析,在相同初中生源的情况下,我校没有专门花时间组织复习备考,教学时数与以往一样,学生于2012年5月直接参加贵州省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率与良好率高出全市平均值的20%左右(见表1)。
表1 2012年5月贵州省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 铜仁市成绩统计分析表
五、结束语
从两年的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的开发建设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以下特性:综合性,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加广泛;发展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实践操作性,大部分的应用知识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动态的整体。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的过程中,和学生都处于多元变动的交互作用之中。这种把师生都定位成教学资源的挖掘者、课堂内外活动的参与者、课堂信息的重组者、课程资源的激发者和增长者来思考并实施教学研究,对不断推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与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教师技能素养与教学智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何静.有效利用学生资源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EB/OL].[2010-05-31].http:///product.free.10024907.1/.
信息技术试题范文3
关键词:学习兴趣 演示 自主学习 课堂容量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受到普遍关注,在数学课改理念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新模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者共同探究的重要话题。笔者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经。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初中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兴趣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轻松活泼。课堂中适时采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活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是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校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技术设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形象、色彩,就能够为学生多种感官所接受。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形象、直观、动静结合、灵活逼真、可进可退、可整体、可部分、可再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这一章时,通过多媒体的手段,给学生展示图形向一个特定方向平移一定距离的直观过程,或由一个基本图形旋转而得到一个复杂的旋转图形的直观过程,这样,学生就容易由此把握住平移与旋转变换的深奥特征。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中的数学知识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合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学中进行。
例如,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传统教学难以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屏幕上作出任意三角形ABC其内角A的角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角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D,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合一。
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创设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以问题共同解决、培养能力为中心并且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将深入人心。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了数学重视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到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已经有许多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和做“数学实验”。
在这种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像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他们设计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激发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框架。这种探究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问学生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数学信息的工具。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试题范文4
1 注重双基考查,坚持能力立意
“知能并举”一直是高考数学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课程的旗帜下,它又被增添了新的内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河北省所采用的人教A版数学教材中新增的算法初步、三视图、定积分、几何证明选讲、不等式选讲(理科选考)等知识以及对应的基本技能,都是考生应掌握的新“双基”。鉴于数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双基”作为数学的主要内容,必然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内容之一。“能力立意”在近几年全国卷的高考数学命题中得到很好的践行,新课程数学高考对能力的要求,无论从数量上或是质量上均有增无减。其实,以“能力立意”为指导思想命制出的兼具良好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的数学试卷,最能体现出高考选拔人才的作用。例如,新课程高考省份数学试题中诸多以三视图为背景的立体几何试题就是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的优秀作品。“双基”是能力的蓝本,能力是“双基”的升华。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是新课程数学命题永恒的主线之一,这也是中学数学教学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
2 强化数学思想,彰显思考深度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要义。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因此,重点强化数学思想,必将是新课程数学高考命题坚持并发扬光大的举措。新课标中重点指出:数学教育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习数学思想,使学生运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其实,反思现今我国的中等数学教育,一个让人很揪心的现象就在于,很多学生厌恶数学学习,成绩走低自然不足为奇。笔者认为,学生对数学有严重抵触情绪,除了对数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外,一个重要的症结在于:学生未能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与畅快,或者说是未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如果教师能八面玲珑地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与思维价值传递给学生的话,学生必将敞开心扉,用心体会数学那些缤纷要素的瑰丽。这些同时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秉承的基本理念。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说话艺术、教学水平。
3 关注知识交汇,适度彰显创新
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在考查要求上开门见山地强调“知识交汇”: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其实,在知识交汇处命题,也是一张容量有限的试卷尽可能全面考查规定知识点的必由之路。
“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一直是高考命题所坚持的原则,命题说明以及考试大纲等几乎所有的官方文件都对“创新”给予浓重的笔墨。课标在有关评价方式的具体建议中也明确指出,笔试要注重探索与创新的水平。“创新”的试题需要“创新”的土壤,“知识交汇”则为“创新”提供了平台。创新在命题中的应用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命题内容及背景上的创新;二是命题手法上的创新。而“知识交汇”则是两种创新方式的有机结合。为适应新课程发展,课标的内容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所涉及的知识点,相对以前增加不少。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点的增加也使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新课程的高考命题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资源,并将“显交汇”的特色突出地彰显。
笔者认为,“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将是新课程高考数学必将坚持、光大,并继续创新的命题手法。如函数、方程、不等式、导数的交汇,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交汇,解析几何与平面几何的交汇,概率统计与计数原理的交汇,均为重要的交汇类型。所以,无论在新课标教学还是2012年的高考备考中,都应引起做够的重视。
4 重视概念理解,提高应用意识
概念是数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建立体系中各章节知识联系的桥梁。没有概念的深度理解与灵活理解,学科内综合将很难实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概念同时也是整个数学逻辑系统的基础,故几乎所有档次的试题均离不开对概念理解的考查。可见,“概念理解”是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有关“提高应用意识”,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面鲜明旗帜。对“应用意识”的理解,笔者认为,它绝不仅仅只代表用数学知识解决所谓的“应用题”。实际上,高考数学试卷中,遍布对应用意识的考查。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高考数学中,几乎任意一道试题的解题思路,都来源于基础概念(含公式,定理)的应用。换句话说,数学试题的命制,也需依据概念的应用及概念间应用的交汇。
5 考点数量增加,难度稳中有降
稳定中降低高考难度,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举措。课改先行省份的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相对从前难度均有所下降,表现有二:首先,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所涉及的知识点相对以前,增加的数量多于删减的数量,因而在复习范围加大的情况下应降低难度来平衡整张试卷;其次,考试大纲中被删除或降低要求的知识在高考中都未出现或大幅降低难度。根据河北省“平稳过渡,难度适中,适当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三条命题原则,高考的数学命题也会充分借鉴先行课改省份的做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在2012的备考中应重视下面几点。
1)数学学科是由概念、命题所组成的逻辑系统,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高考亦是如此。据此,教师应特别注重专题总结,将其精炼性与前瞻性尽量提高。学生也应在这样的过程中养成认识规律、举一反三的好习惯。
2)鉴于高考数学命题特色――关注知识交汇,在二、三轮复习中应据此将备考内容进行有机重组,提高备考效率及针对性。
信息技术试题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数据库安全
现阶段,计算机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然而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储存信息内容越多,说明整个计算机面临的风险越大。必须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使计算机的安全性能得到保障,阻止黑客或不法分子钻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空子,避免损失。
1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概述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必须确保计算机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正常有序运行,预防外在因素攻击计算机整个系统。因此,要保护各种计算机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不只是在技术层面上的保护,主要还包括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操作管理方面的保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仅局限于在个人生活中使用,还包括在各个政府机关或者是大企业等中使用,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的保护,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但是,在信息储存的过程中对信息安全带来较大的挑战,个人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个人信息易泄露,而在政府机关或企业中,易导致数据泄露或重要文件丢失。因此,必须要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护信息系统不遭到破坏,否则所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2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体系的建立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被不断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网络安全十分重要,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物理安全。这主要是指计算机的优盘、磁盘等外在硬件,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止恶意破坏事件或自然灾害破坏等各种问题的出现。同时,也要恰当限制整个用户身份的使用情况,防止用户越权操作,从而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阻止非法入侵的各种行为。访问策略主要是指在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有效防止网络资源被非法利用或者是访问,这主要包括在保护网络系统安全和资源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相互配合,加强对网络的保护。其次,数据库安全。主要是指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将有关系的数据进行分析,有效进行管理和使用。而数据库的安全性主要是指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能被恶意篡改,或者是侵犯。在数据库加密的过程中,要把控整个数据的储存或者是传输,从而掌握数据的问题,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有效的操作。再次,密码技术。密码技术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信息进行加密,进入信息通道之后,必须再将信息转化为原有的格式,这样才能有效使用。最后,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计算机病毒侵犯会使得信息丢失,因此,必须加强对防火墙的应用,从而保护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在计算机使用防火墙的过程中,阻拦一些不利的信息,有利于保护信息,阻止计算机病毒对于信息安全造成危害。
3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立
必须对整个信息系统进行保护,主要是指通过相关的安全保护目标和策略,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只有在保证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促进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立。除此之外,必须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使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同时,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主要是指信息工作人员针对信息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要有效保障信息系统中的每一个部分,确保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及所受到的侵害程度,然后,将防止危险发生作为主要目标,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有效采取措施减降低整个信息系统的风险。最后必须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研发等专题项目。目前,保证信息技术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大量的投资,完成复杂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主要是指通过专家或者是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研究,从而升级整个信息系统,加强防火墙技术和密码技术等的应用,确保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系统受到侵害,从而维护公众的个人信息,避免政府、企业等重要数据、文件泄露。
信息技术试题范文6
关键词 水情分中心;信息传输;体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P33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328-02
市级水情分中心负担本地区的水情信息传输工作。分中心从2006年建设至今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分中心运行有人工报汛服务器2台、遥测系统接收处理服务器2台、数据库及信息转发服务器2台以及若干网络设备和终端工作计算机。从2009年开始,分中心收发的汛期降雨信息以遥测为主,人工为辅。分中心从2012年开始运行目前的传输体系,经过一个时期的运行,系统基本运行稳定,能够满足工作需要。
但是,通过实际应用,也发现目前运行传输系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今后的水情分中心信息传输工作,有必要对现有传输体系进行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水情工作需要。
1 现状
2012年以前,市级水情分中心具有2条独立的信息传输系统。如图1所示,全部防汛水情信息通过人工报汛服务器上传到17服务器,经过翻译入库后自动上传到省中心97服务器。而遥测信息作为备用手段,是试用阶段,信息上传到省中心和其他分中心后终止,没有得到实际应用。
2012年以后,为了逐步使用遥测信息,并实现平稳过度,建成了如今的传输体系。如图2所示,新建体系增加了18服务器,实现信息的处理、入库、反编报文以及上传。同时,保留了17、11的信息传输通道。
人工报汛报文通过人工报汛接收服务器接收后上传到17服务器,经过翻译后保存到11机器的整合数据库中;遥测数据经过10遥测接收服务器接收后保存本地,通过18服务器运行的程序保存到11机器的整合数据库中。然后,通过18服务器运行的软件,读取11机器的整合数据库最新数据,进行反编报文操作,并将报文上传到省中心18服务器和其他分中心。省中心通过18服务器接收各分中心的信息,并翻译入本机数据库,同时,实现信息的上传。省中心97、11服务器接收的人工和遥测信息没有实际使用。分中心需要其他分中心的信息通过18机器接收,经过翻译后保存到11机器的整合数据库中。
目前,分中心传输体系中17、11上传信息没有使用,应予拆除。18处理服务器运行反编报文程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为了确保向省中心转发的报文的唯一性,避免报文的重复,以及很好地解决信息传输体系的更新过渡问题,便于测试。系统保留了之前的2条上传信息路径,又新增加18传输路径,方便省中心过渡和分中心测试。系统更多地考虑过渡时期的需求,既能满足过去的要求,也能满足现在和未来的需要。
2 存在的问题
2.1 系统过于复杂,维护困难
目前的传输体系过于复杂,比如1份人工报文需要经过人工报汛接收服务器17数据库服务器11整合数据库服务器18转发处理服务器后,上传到省中心。报文在分中心层面经过4个服务器后才进行上传。并且,各服务器运行多个程序,例如18转发处理服务器正常情况下至少运行6个独立程序,多个程序有1个出现问题就可能造成信息无法上传,给维护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2.2 信息上传路径繁琐,影响信息传输的时效性
由于整个传输体系过于复杂,信息上传的路径繁琐,需要经过多个服务器,以及数据库的写入和反编报文过程,由于各服务器可能存在一定时间的误差,以及程序运行设置了一定的延时,影响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而且,一旦某服务器死机,重新启动将对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2.3 存在一些处理问题
如删除报和更正报无法通过人工报汛接收服务器正常上传,需要人工处理,给工作造成不便,容易产生报文丢失等错误[1]。
3 对策
3.1 改进建议
①人工报讯和10遥测系统接收机2个服务器功能不变;②停止11机器的信息传输功能。11机器作为专用实时水情数据库服务器,不运行任何程序;③信息的接收、转发和上传,以及遥测信息读取和翻译入库等功能全部由18处理服务器完成。主要承担如下操作:如图3所示,读取10遥测数据入库,并形成报文进行上传;接收人工报讯、人工置数、其他分中心报文,并翻译入库;信息(报文)上传;④拆除17服务器。停止分中心向省局97机器的信息传输。
3.2 改进说明及问题的解决
①因为17、11服务器上传信息没有使用,予以拆除;②停止使用18处理服务器反编报文程序。避免报文的上传重复可以通过人工控制得到解决。在18服务器读取10遥测数据入库的程序中加入测站上传数据选择内容,确保非汛期以及遥测站出现问题时停止该站数据上传。人工报文、遥测置数信息以及其他分中心转来的信息等都是报文形式,可以顺利处理;③11服务器作为专用水情数据库服务器使用,设计合理,确保数据安全;④18服务器独立完成分中心的信息收发、翻译入库等功能。整个信息传输体系流程,方便维护[2]。
4 结语
市级水情分中心的水情信息传输体系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遥测向人工过渡而设计的,适应当时的工作需要,方便省中心过渡和分中心测试,很好地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但是,随着实际应用以及工作的发展,有必要对系统进行改进。系统改进应充分考察实际需求,科学分析各种因素,力求系统简洁实用,流程清楚,便于使用和维护[3-6]。
5 参考文献
[1] 孙宝杰,王才,丁阳,等.辽宁省防汛水情手册[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36.
[2] 林祚顶,朱春龙,余达征,等.水文现代化与水文新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213-253.
[3] 王战友,宾爱华.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简述[J].中国防汛抗旱,2012,22(1):52-55.
[4] 张军保,钟诚.吉林省水情信息传输系统现状及发展展望[J].吉林水利,2009(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