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醉花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清照醉花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清照醉花阴范文1

有一年重阳节,因为思念在外的丈夫赵明诚,李清照有感写下《醉花阴》一词并寄给了他。收到信后,赵明诚对妻子的真情和美词十分欣赏,但作为男子汉,心中又有些不服气。于是,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写了三天三夜,共作了五十首《醉花阴》词。正好有友人陆德夫来访,赵明诚便把李清照的词和自己的词混杂在一起,请陆德夫评价。陆德夫把这五十一首《醉花阴》词反复品读,然后说道:“只有三句绝好!”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结尾的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赵明诚由此对妻子更加佩服。

喜喝长寿桂花酒

《本草汇言》告诉我们:桂花能散冷气,消淤血。对女性有很好的养生功效。在日本和我国香港等地,凡有女性参加的宴会,必备桂花酒。

因为沁人心脾的幽香,这种貌不惊人的黄色小花赢得了从古至今数不清的赞美,衍生出了“蟾宫折桂”、“吴刚捧出桂花酒”等诸多的美丽传说。宋代词宗李清照也酷爱桂花,她曾写诗歌称赞它:“暗淡轻黄体性柔,性疏迹远只留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虽然“吴刚捧酒”只是一个传说,但古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懂得运用桂花来酿酒了。三国时期的曹植有“玉搏盈桂酒,河伯献神鱼”的诗句。宋代坡也曾亲手酿制桂花酒。每年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爱酒爱桂花的李清照都会“精选待放之花朵,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闲时,她常倒出一小壶自酿的桂花酒,细细品味,桂花酒给她的灵感让她写出了不少佳句,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桂花酒不仅甘美醇厚,其养生功效也是非同小可。在古代,桂花被认为是“百药之长”,因此常饮桂花酒就能达到“寿千岁”的养生效果。《四民月今》中就记载,桂花性温味辛,浸酒内服,可以化痰散淤、活血温经,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肝胃气病、上腹饱胀、嗳气不舒、牙痛、口臭等症都有一定疗效。

郊游成就豁达个性

李清照的长寿得益于她自幼喜郊游,并爱好荡秋千、划船等多种户外活动。

少女时期,李清照便是个疯丫头。她很享受清晨的朝露与凉风,自觉地加入到晨练的队伍中。不过,她可不舞剑,也不跳扇子舞和打太极,一大早起来,单衣薄衫的她到后花园,将秋千荡得老高,将鞋子都踢飞了。这个场景在她《点绛唇》出现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李清照爱郊游的喜好,在她的许多词作品中都有印迹:在《如梦令》中,就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由于喜欢户外活动,常常接触大自然,除了筋骨得到锻炼以外,李清照还养成了豁达、豪放的性格。在金兵入侵,家乡沦陷,举家南迁,尤其是丈夫突然病死后,李清照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可是,她支撑着、抗争着,坚强地活着;晚年的她虽生活在国破家亡的境况中,但她豁达的性格却使她经受住了天灾人祸的打击,活过了古稀之年。

从生理上看,郊游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树林中、田野里、河边空气清新,饱含负氧离子,经常呼吸可以使人心肺受益,有消除疲劳、调节神经等作用。

第一个调制“熟水”的古代女子

闷热的夏秋季,许多人爱买瓶装饮料来解渴,其实古人早就会制作解暑饮料,这些被称为“熟水”的饮料采用天然材料制成,口感和保健效果都很好。

李清照醉花阴范文2

下面我就以李清照词两首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来谈一谈我的这种感触。

新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与《声声慢》。按照常规,这两首词是分开来讲的,我参考了几个教案,也是分开来讲的。但是通过分析后我发现,这两篇课文表达的情感都是一个“愁”字,为什么不可以以“愁”为线索将这两首词串起来一块儿讲呢?

在确定了这样的思路之后,我首先介绍了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并强调了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特色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前期词在内容上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风格清丽明快;后期词表现爱国精神,抒发伤时怀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风格凄凉低沉。然后在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练习之后,请两位学生激情朗诵,这样就营造了浓浓的抒情气氛。接着,我按照以“愁”为线索将两首词串起来的思路来讲这两首词的内容和特色。

我先讲两首词的意境:《醉花阴》离别相思之苦清新寂静愁;《声声慢》国破家亡夫死之痛凄惨悲凉。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宦游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携酒去东篱观赏,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再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总体上来说,这两首词都写“愁”。《醉花阴》写与丈夫短暂离别的相思之苦。这种愁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声声慢》写国破家亡夫死之痛。这种愁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在意境方面,《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营造的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这样,我抓住这两首词都写“愁”的特色,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处理,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内容集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兰亭集序》时,我一直苦苦思索:这篇文章比较枯燥,怎样导入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然我灵光一闪,以故事导入:很久很久以前,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王羲之等41人在阴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在兰亭集会,他们在水边洗濯嬉戏,祈福消灾,饮酒赋诗。他们作的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其作序,即《兰亭集序》。以这样的形式来交作背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篇文章要求全文背诵。为了帮助学生背诵,我在讲课过程中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因为理清了思路,才能轻松背诵。

第一段的思路:作者依次记叙了集会的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缘由(修禊事也)、与会的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周围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人物的活动(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二段的思路:先描写了天气情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然后写了作者的活动和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第三段的思路:先感慨人生的短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然后写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再写不同的人生却有相同的感受(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最后写作者的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第四段的思路:先写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与古人的感受如此相同(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再写后来明白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最后写录诗集、写序的原因(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李清照醉花阴范文3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是李清照寄给在太学读书的丈夫赵明诚的一首重阳怀念丈夫的词。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营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这是全篇最为精彩的三句,也是宋词中难得见到的结拍佳句。据元代伊世珍《琅记》记载,作者将此词寄给丈夫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无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休要说这良辰美景不会愁损柔肠,黯然神伤,当秋风吹卷起门帘,你就会看到,闺中人竟比外面那还要消瘦。这三句刻画了一个日日夜夜思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无比深笃相思之情。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仿佛看到从词境走出一位思念丈夫而憔悴瘦损的多愁善感的女子,我们仿佛听到她的长吁短叹,让人感受到她的绵绵哀愁。

李清照醉花阴范文4

[关键词]李清照;女性意识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作家,不仅她的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她的爱情也是至今受人关注和向往的。李清照的两次婚姻中,既有难得的幸福,又有不可避免的不幸。而在她的爱情中我们可以发现她毫无封建女性的卑顺之气,本着男女平等的意识,抛弃了封建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束缚,追求志同道合的爱情。因此,她的爱情体现出突出的女性意识。

一、李清照爱情中突出的女性意识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个男权社会,文化传统也是男子本位的文化传统。女性处于边缘地位,被排除在社会的名利场之外。她们只属于家庭,不属于社会。“嫁人”几乎是向她们敞开的唯一“职业”,因此她们对婚姻有更多的憧憬和设想。如黑格尔所说:“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和推广成为爱情。爱情成为整个生命。”[1](P327)而在这种极力宣扬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婚后女子大都老实服帖地接受丈夫的辖制。司马光也宣扬这种男尊女卑的观点,他在《训子孙》中说:“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夫,阳也;妻,阴也。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日无盈亏,月有圆缺。阳唱而生物,阴和而成物――故妇专以柔顺为德,不以强辩为美也。”(《训子孙》)

对女性而言,禁忌颇多,防范弥严,出现了“诸妇必须恭敬,奉舅姑以孝,事丈夫和,无故不出中门,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如其狎,即宜屏放”(《郑氏家范》)等禁锢说教。妇女处在卑下位置,坚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支配自身命运的权利。而李清照没有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女子那样逆来顺受,恪守女子以含蓄温柔、敦厚顺从为美的传统道德,而是以清醒的女性意识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作为有内心感受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积极争取爱情中的人格独立平等。这种爱情理想超越了时代,确切的说是对时代意识形态的超前。

1、清晰的自我形象。

首先,自我形貌形象的关注。当女性从沉重的男权社会中觉醒,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人生时,她们发现的第一个美好形象就是她们自己。李清照的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她的心路历程记录。因而词中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描写爱情的词中。如“绣面芙蓉一笑开”(浣溪沙),将自己比做一株出水芙蓉,亭亭玉立,袅袅娜娜。更多的时候这种形貌形象的描写是通过咏花委婉含蓄地表示出的。如《减字木兰花》是对自己美貌的自信,“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犹带彤霞晓露痕”。这是多么美丽的花呀!含苞待放,红艳欲滴。词的下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李清照写花是为了突出自己容颜之美,这里可见其对自己容貌的自信,才会有“云鬓斜簪”,“让郎比并看”。李清照在写相思之苦时,也没有忘记对自我形象的美化。如《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风中,满蕴着愁苦,无力摇摆的,正是被思念煎熬的容颜憔悴的女词人。这里没有因相思而起的蓬头垢面,没有百无聊赖,而是像一样,虽有愁苦不能摆脱,但仍有一种凄楚的美丽,这美让人怜,让人痛。人们在花上看到自己的青春美貌,也感悟到青春美貌的短暂和脆弱。对大多数女性来说青春美貌是她们获得爱情和婚姻的唯一资本,李清照虽然是个才女,青春美貌仍然是她的一笔巨大财富。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表达了女词人对花的怜惜,对青春红颜易逝的无限伤感。

其次,人格形象的关注。几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灌输和压抑,无数次自我选择斗争的失败,使女性的自我意识渐渐沉寂了。自我意识的彻底丧失带来的是对生活的“责任式”对待和知天乐命的生活态度。生活对于她们不再是一种生命的追求、幸福的体验、享乐的获得,而完全的外在于她们,变成一种负担、一种折磨。这种情况下女性往往只是卑弱、屈辱和依附的载体,在她们的爱情婚姻中只有卑顺、服从。而李清照的爱情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她特别看重人格的独立。她在情感中体现的是一个真正属于女性的自我,是一种独立的人格形象。她在情感中有女性的娇羞,但仍保持着女子的自尊自爱,她也因爱而失落惆怅、幽怨和痛苦,然而这绝不是作为依附者失去依附对象的愁苦埋怨,是主体自我情感的流露。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极写相思之深。但从“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话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情是双向的,是女性同所爱之人的相互交流。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词人极写相思、孤独、寂寞,而我们看不出任何人格依附的痕迹。同时“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人比黄花瘦”等话语中,可见一个清冷空寂、吐着幽香的美学意境中孤影伶仃的女性形象,这是李清照自我人格清幽高洁的体现。作者以爱菊的陶渊明自喻,这不是她的女性意识的失落而是独立人格的展示,同时也是平等意识的体现。

总之,在李清照的爱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独立的人格,如果说第一次婚姻中她的形象还有点柔弱的话,那么在第二次婚姻中则体现出她更明显的人格特点。在第二次的毫无半点爱情的婚姻里,李清照便以决绝的态度,不惜身受牢狱之苦,甘心冒世人讥笑之耻,与之(张汝舟)离异,这里可见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强个性和追求男女平等的高洁人格。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斌杰.李清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江之淮.古今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李清照醉花阴范文5

关键词:李清照 相思离别之愁 家国之愁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李清照之词,卓然自成一家,其中以愁词最为姿态百出,异彩纷呈。她的词集《漱玉词》中收词40多首,愁词多至近10首。李清照的愁词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靖康之耻”为界,南渡前愁词的基本旋律为离别之愁;南渡后愁词的主题则为遭遇之愁、家国之愁.

一.靖康之耻前:离别相思之愁

李清照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女性,虽为才女,但是作为女性仍然是基本被排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外,甚至在家庭也是男人的附属品。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一个爱她的好男人,有地位、有才华、两人在学术上有共同语言,婚姻生活相当幸福美满,夫妇二人恩爱异常。一旦离别,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一剪梅》这首词就是这样愁苦情怀的抒发。描写离别之情不能排遣,由外表而及于内心,思念丈夫的相思之愁可谓浓烈。

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的,但一别多年,就渴念难忍了。赵明诚为官宦子弟,他有自己的事业要做,他不可能终日陪伴在妻子左右吟诗作对,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了十多年,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这揪心的离愁和缠身的别绪排遣不了,挣脱不掉。于是词人呼出感人肺腑的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尽管相思想念之词未着一个,但人物内心隐秘却披露无遗。

纵观李清照前期的词,纵然愁词多为离别、相思之愁,但是她对女性世界的描绘却不象其他男性词人对女性世界的描绘,而是一扫艳词中红绿绮艳的妩媚气氛,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敢爱、敢恨、敢写出自己内心世界,从而冲破了封建社会女子所谓“三从四德”的思想束缚,所以她的愁词自有一番清高生活的意趣,一种淡雅的情味。

二.靖康之耻后:家国之愁

公元一一二七年,即李清照四十六岁那年,发生了“靖康之变”,接着北宋灭亡。靖康三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故,接着又有词人对“失节改嫁”的恶毒中伤,一连串的变故使词人由前期的离别之愁转变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愁。

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空有满腹的恢复之志,以酒消愁,身处异地,国破家亡之痛早就已经是痛彻心扉了。她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透露着国破家亡之愁。《永遇乐》这首元宵词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一个愁字油然而生。

李清照后期愁词中以《声声慢》最为典型,全篇都写愁,这种哀愁情绪是那样的深沉,那样的浓厚。靖康之难以后,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与前期词中的那种贵族少女的离愁、相思不同,这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这深切的“愁”是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其中充满了词人的身世遭遇之悲、沦落异乡之悲、国破家亡之悲。

李清照醉花阴范文6

关键词:诗词;女性;气质

一、天真开朗的纯真少女气质

李清照出生于学术氛围浓厚的书香门第。在父亲李格非的呵护下,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天性得到了自由发展。相对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她的心理、情感能够在一种比较宽松的言说语境中保持较为自由的思想状态,这使作为女性的李清照始终没有产生传统女性特有的自我贬抑心理。这样的生活经历,能够让李清照通过女性的视角,传达出女性特有的情感。比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这篇词中,这位天真、活泼、好奇、娇羞、多情,又有几分聪慧的纯真少女跃然纸上。在动态的细节描述中,细腻而真切地表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对女子的约束和少女向往与现实生活中异性接触的微妙的复杂心理。李清照是以女性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传达女性独特的心理情感。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中充满了李清照对分别之后的思念,一边是对丈夫充满了柔情,一边是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但是她又有女性的矜持,“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虽是无可奈何的语气,但李清照刚毅任性、富有自尊的个性便跃然纸上。

作为是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文化中,李清照却具有与男性一决高低的个性,作为大家闺秀,她能突破传统观念,以女性敏锐、细腻的感触和明确的自省意识,从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自身的命运,并力图用女性自己的话语将它们表达出来,在词中尽抒自己的个性心理,表现出了她的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美。在《渔家傲》一词中,表达了词人渴望鲲鹏展翅,直飞理想世界的愿望,展示了李清照有别于一般女性的宽阔襟怀和崇高的境界,想象奇特,散发着理想的光芒。在《浣溪沙》一词中,李清照描写一位和情人传递书信并幽会的女子,这位女子正是作者的自画像,年轻漂亮、活泼多情、大胆泼辣、性格开朗。这在封建时代,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蔑视和叛逆。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这种纵横词坛的气魄非一般人所能为之,更何况女性。

二、婉约深情的多情形象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李、赵二人情趣相投,婚后生活和谐。《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把新婚女子的爱美天性和在新婚丈夫面前的娇媚神韵、心态写得坦率、真挚。

婚后生活虽然幸福,但却与丈夫常在离别之中,敏感善虑的李清照围绕着自己的闺阁生活创作了许多离愁别恨的作品,她大胆直率地抒写自己的爱情生活,表现一个多情的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在《醉花阴》中,“薄露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瑟瑟秋风中摇曳孱弱的黄花,比喻一个相思憔悴、茕茕孑立的思妇,形象上富于创造性,写出离愁别恨和相思之苦。在《一剪梅》一词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把夫妻相思之情,写得曲折多致,剪不断,理还乱。

李清照在《漱玉词》中塑造了一个满腹愁情、孤寂惆怅、望眼欲穿、哀婉深怨的思妇形象。李清照以女性特殊的细腻敏感,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绵绵情思。叶嘉莹曾在《嘉陵论词丛稿》中说,李清照以女性之作者,使用女性语言和女性化文体,来叙写女性自己的情感,达一种过人成就。在《漱玉词》中最出色的正是这些表现离愁别绪的词,词中对夫妻情爱的坦率,对流露幸福生活的渴望,是对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大胆挑战。李清照用女人独特方式去感受生活、观察世界,表现出特有的女性意识、女性情怀,这也正是“易安体”中最本质的东西。

三、乐观向上、卓尔不群的才女形象

李清照有着一支充溢着女性灵动的笔,运用夸张、用典、比喻、比兴、拟人、叠字等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情韵细美的意境,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主人公的形象。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李清照借惜花怜春来叹惜自己春闺独处,韶华空逝,而这种情感她是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一段情节、外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物对话所构成的一种完美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在《醉花阴》中,李清照运用比兴手法,女主人公在自我怜惜的同时,对的命运产生了类似的联想,想象在风中的凋零,主人公仿佛看到了自己因相思而憔悴的容颜,这种词境正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比喻本身贴切形象,而寓意又深远,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在《凤凰台上忆吹萧》中,李清照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于楼前流水以人的思想,丈夫不知怜惜她,而楼前流水却感知她,成为她的知音,有情人还不如无情的流水,词浅而情深。

李清照在创作上,她不是一味模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易安体”。正因为李清照张扬和叛逆的个性,才使她在心理上突破男权文化的礼教束缚,让自己站在与男子平等的社会位置上,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思想和愁怨。被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视为的爱情,李清照却敢于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无论是“人比黄花瘦”的伤感,还是“终日凝眸”的痴情;无论是“万千心事难寄”的惆怅,还是“生怕离情别苦”的凄凉,都是因为一个“情”字。

四、忧国忧民的丈夫气质

李清照还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了文人士大夫身上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铸就了她虽身为女子,却有丈夫气质的个性。形成了她志趣高远,品格高洁,有着对于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李清照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中深刻总结了唐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一反女人祸水论和歌功颂德的老调,从大处着笔,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权者。李清照以托古讽今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当权者的劝戒和腐败朝政的深深忧虑。朱熹曾叹道:“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也”。

清人沈曾植赞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苏辛,非秦柳也”。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这时赵明诚却不甘寂寞地重返仕途,夫妇二人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此处为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便吟下这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南渡至建康,她写下著名的《永遇乐落日溶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貌似平淡,那种强抑内心的伤痛和对国难期间人们依旧享乐终夜,苟且偷安,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反感暗寓其中。李清照晚年时受尽了孤独的磨难,遭遇国难、情愁。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座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迸发出的国愁家恨。李清照所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它超越了文学艺术中女性作为被观赏者和世俗的命运,李清照完成了文学中女性地位的重大转折。

作为封建社会的卓异女性,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自身的命运,她有着进步的女性意识,她追求男女平等,刚强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她将人本身看作是一切的生存基础,她高扬着人文主义大旗,呼唤着对人间真情的回归,渴望一个能够让人自由生活的理想世界;她厌恶俗世,心志高洁,作为封建社会一个文化女性,她能冲破封建社会重重枷锁,投奔自然,关怀人性,心系国事,她的心灵深处闪烁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她真诚地对待爱情婚姻,既隐忍大度,极尽为妻之道,又勇毅决绝,断不与小人苟且为伍。李清照正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来抒写女性的怀抱与情感,因而走向了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处,获得了当世及后代读者广泛的精神共鸣。

参考文献:

[1]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刘淑丽.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J].山西大学学报,

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