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问题范文1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环保;道德风险;汽车保险
1.新能源汽车保险发展的现状
新能源汽车增速迅猛,汽车保险改进缓慢。2014年新能源汽车承保量只有24.9万辆,到了2017年突破了170万辆,在短短几年之间新能源汽车承保数量翻了近7倍,这得益于我国目前的法律政策以及环保低碳概念推行,使新能源汽车承保数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不同的是增加了电池、电机和电控等核心设备。随之而来的,其配套产业、汽车售后市场必将面临新的一系列的改革,新能源汽车保险改革也必须进行,设计适合新能源汽车投保的保险险种以及理赔模式。
2.我国新能源汽车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投保时,车便宜,保费贵
在我国目前车险市场中,分为交强险和商业险两大类,其中交强险必须投保,保险费也是根据汽车座位数,排量等因素计算的,交强险的价格基本相差不大。而对于商业险来说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说车辆历年出险次数,车价,车辆型号,车辆用途,等因素,系统会自动计算出优惠系数,通过系统的优惠系数来计算车辆的保费价格,其中有很大影响的是车价,也就是车的官方价格,车价越高的车其对应的保险费肯定会偏高。表1中,是市场上销量比较好的几款新能源汽车。从表中可以发现,新能源汽车经过政府和地方的补贴以后,补贴后价格会便宜10万元左右,在高车价的影响下保费自然会高。然而在保险公司的车型库之中,系统默认的是官方的指导价格。以北汽E150EV为例,此款车型价格在22.08-23.08万元之间,当新能源汽车车主投保过程中,在人保系统中输入此车型,系统默认价格为22.08-23.08万元,而实际情况是,车主享受了国家和政府的补贴9.5万元,实际上车主只支付了12.58-13.58万元,虽然系统中有发票价格选项和约定实际价值,但是车辆约定实际价值只能比系统价格下调20%,也就是系统里可以调整这个车的实际价值为17.664万元,但这与车主实际支付的钱数也有较大差距。
2.2保险险种缺乏创新性,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在核心技术、造价、动力来源、维修技术等多方面与传统汽车有较大差距,但是此时车险市场没有相对应险种出现,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有待发展。在为新能源汽车购买保险的时候,仍然是以传统汽车的保险险种进行计算,对新能源汽车车主造成了虽然有保险但是不能得到足额的保障,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不易划分责任,进而造成保险公司理赔不到位等一系列后续问题的发生。由于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所以应该改进保险公司现行的理赔模式与保险险种的更新。
2.3新能源汽车缺乏专业性人才,理赔定损易造成纠纷
长久以来,保险公司与汽车维修厂之间一直存在着维修标准化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维修标准的话,保险公司和汽车维修公司之间就容易产生对汽车维修情况的分歧,这个分歧体现在保险公司认为维修公司在报价时比较昂贵、维修时间较长和零配件更换不合理等问题,而维修公司会感觉保险公司对维修汽车的价格压得太低。维修标准化问题就是对汽车维修技术不了解、不熟练,只有对汽车维修技术掌握熟练,对相关配件都了解的前提下才能达成保险公司与维修厂之间的共识。
3.国外新能源汽车保险情况
3.1英国新能源车险制定评级机制核算保险费率
在英国,在车辆投保过程中会根据年龄、驾龄、车型、居住地、行驶里程等等因素来测算新能源汽车的保费。英国的电动汽车保险公司会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一些专业性的服务,而且保险公司的车险算费系统中就有专门的为电动汽车投保的通道,有一些有针对性险种和费率政策。虽然目前英国电动汽车投保过程和普通汽车大致一样,但在英国会有一些补贴和优惠给新能源汽车车主,减少车主的投保负担。一些企业也会为新能源汽车投保时提供优惠政策,与普通同大小的燃油汽车来说,英国更注重汽车的评级。一般来讲,保险评级影响着报废的多少,评级高的车,保费也高。但是,车主的驾驶风险等级在保费厘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业界认为新能源汽车车主的风险等级会普遍低于燃油汽车车主的风险等级,所以说在英国电动汽车保费会比较便宜。
3.2日本依据车龄核算保费并提供针对
日本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形式不同的费率优惠政策,而且补贴的力度比较大,可以分为按比例和定额两种给予优惠。日本的保险公司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的优惠是根据政府制定的环保等级来看的,环保等级越高,补贴政策越多,力度越大。日本的优惠政策是根据新能源汽车车龄来看的,车龄上限最高的可以到达37个月而且这些优惠政策只是根据汽车的车龄来看的,别的都不是他的影响因素。环保汽车的定义在不同的保险公司里面有不同的解释和标准,有的保险公司对环保汽车的定义相对来说比较宽其中包括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甲醇汽车等多种车型;而有的保险公司(如“索尼损保”)仅仅认为电动汽车才是环保汽车。日本目前的环保优惠政策范围比较狭窄,只针对私人家用车。
4.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保险的对策
4.1为新能源汽车制定专属定价体系
裸车价格、使用年限、使用性质及座位数是传统车险定价体系的主要依据,车价高保费价格就相对较高。虽可以再系统中约定汽车的实际使用价值,但是价格浮动不能低于实际价值的20%。汽车技术对新能源汽车风险的影响一定要体现在车险的定价体系之中,因为新能源汽车在某些方面出现概率较高,新能源汽车要有新的车型定价方式,风险与费率相匹配,才能体现出不同车型的风险因素,为新能源汽车计算保费中加入整车结构、动力结构、安全性能、电池种类及电池续航里程等有针对性的费率因子,可以让新能源汽车的定价更精准。
4.2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理赔质量
加快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使其技术成熟,做到技术不封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新能源汽车技术。由于新能源汽车更多地加入了一些计算机技术,所以维修新能源汽车也需要懂得这些技术,再有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应该有一定的环保材料的了解。所以前期保险公司应该定期组织理赔查勘人员进行该方面的学习,以便于理赔定损人员能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结构以及简单的修复能力,这对事故现场的事故处理以及纠纷的解决都有一定的作用。后期,保险公司应该设置专业的新能源汽车查勘岗位,让更专业的人处理新能源汽车事故,以及定损,让新能源汽车的事故解决更方便快捷。
能源问题范文2
能源和环境问题,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高速度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能源的消耗迅速地增长。近年来,我国在一次能源和电力工业上有很大的发展,但与年增长率8%左右的国民经济相比较,尚有较大缺口,能源和电力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对日益突出的能源问题,必须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来解决。节能的观念已朝着能源的多级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方向转变,以不增加或少增加能源的消耗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能源岛”系统建设就是针对当前能源利用和发展趋势提出的。用于能源的转换、利用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及环保方面等进行研究。
1.“能源岛”系统及发展背景
1.1“能源岛”系统的特点
“能源岛”系统是一个小型燃气机或燃气轮机为主体的发电系统和余热锅炉及利用余热的制冷装置所组成的内燃烧式热、电、冷三联产的系统。系统的内燃烧式主机通过交流发电机发出电能,经余热锅炉间接地利用燃气机或燃气轮机排出烟气所带热量;或对燃气机或燃气轮机排出烟气直接加以利用,驱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也可通过换热器、蓄热器等设备,利用余热向用户提供生活热水。
同时,由于小型热电冷联产的“能源岛”系统是分散式的,贴近用户的。它可在用户所在地,例如办公楼、住宅小区、医院等处安装,不需要太长的输送距离,使与发电相联的低品位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由于该系统把原来废弃的能量收集利用,其能源利用率大大提高,经测算主机的机械效率在25~35%,而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可达70~80%。
1.2“能源岛”系统与天然气的应用同步发展
为改善由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日趋严重污染,开发和利用低碳和无碳的清洁能源,逐步过渡到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方便、高效的化石燃料,各国都在加快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利用。近年来我国也大力发展天然气,规划将天然气在能源消耗上的比重从现在的2%提高到10%,特别陕北和东海等气田的开发,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和产量大幅度增长,天然气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将在我国的主要城市普及利用。然而,天然气的消耗特性和电力负荷特性类似,也有存在峰谷差,燃气的使用高峰在冬季,夏季处于谷底。“能源岛”系统的应用,正好与电力的负荷特性有互补作用,能够削减电力的高峰负荷,从而减少电力投资。同时,“能源岛”系统对燃气也起到了填谷作用,可提高天然气管网的利用率,推进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1.3“能源岛”系统对环保有利
在所有的能源中,电是高品位的,应合理地加以使用。对空调的冷、热源可以不用电驱动时,应该尽可能不采用电驱动。由于我国目前的电力主要来自于煤炭,引起我国煤烟型大气污染主要因素的SO2以及烟尘排放量的21%~35%,均来自于发电的燃煤电站锅炉。“能源岛”系统采用天然气清洁燃料,并用余热的形式提供空调冷、热源,其产生单位制冷量的污染物的排放量与提供相同冷量所需电力折算的污染物排放量相比, SO2、烟尘的排放量不到后者的1/4,NOX、TSP等也只有1/3~1/2,对控制环境污染相当有利。
“能源岛”系统提供制冷量,采用以热源为动力的吸收式制冷机形式,不涉及电力制冷中的氟利昂制冷剂,不存在CFCs制冷工质的替代问题。“能源岛”系统的使用,也减少了CO2的排放,有利于防止地球温暖化。因此,“能源岛”系统利用余热制取的制冷量来取代电力提供空调冷源,具有明显的环保意义。
2.“能源岛”系统余热利用方式
以热为驱动源的制冷方法有吸收式制冷、吸附式制冷和蒸汽喷射式等。
2.1采用吸收式制冷技术
吸收式制冷机是以热能为动力,利用液体汽化连续制冷,其中最常见的是氨水吸收式制冷机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氨水吸收式制冷机能制取0℃以下的低温,但氨、水的沸点比较接近,制冷机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增设精馏和分凝设备,来提高氨气的浓度和纯度,使制冷机系统复杂、结构庞大。“能源岛”系统的主要对象是改善室内环境的空调系统,一般不需要0℃以下的低温,所以余热利用不采用氨水吸收式制冷机,而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特点是能源利用范围广,能利用诸如余热、废热、排热等低势热能。在“能源岛”系统中,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对燃气轮机排烟余热的回收有借助余热锅炉的间接回收和直接回收两种方式。
a用余热锅炉收集发电主机排出烟气所带的热量,把烟气所带的热量转变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所需的热源蒸汽,来驱动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取冷量。当“能源岛”系统发电主机的排气温度比较高,经过余热锅炉能产生0.4~0.6MPa的蒸汽,可采用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以提高吸收式制冷机组的热效率。若发电主机的排气温度不太高,只能产生压力在0.15Mpa以下的蒸汽或150℃以下的热水,可采用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
b采用烟气直接加热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即直燃式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省却了余热锅炉的中间环节,省却了余热锅炉的设备,余热不经蒸汽转换直接使用,使余热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当选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为热泵型时,不仅在夏季为空调提供冷源,还可在冬季为空调提供热源。
2.2采用吸附式制冷技术回收废热
吸附式制冷也是以热源作为驱动源,特别是对温度较低的废热、太阳能,在能量的回收上发挥作用。吸附式制冷根据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关系不同,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分,但是不论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一般对热源的温度要求不超过120℃,使能源可实现梯级利用。尽管吸附式制冷在余热利用上有许多优点,但是制冷量小,体积较大和吸附工质对的使用寿命短、系统循环周期长等关键问题尚需解决,与吸收式制冷技术相比,实用性方面还有差距。
能源问题范文3
能源问题是指由于能源生产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导致能源价格过快上升从而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2004年以来石油价格迅速上升,2008年7月1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价格曾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后石油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目前又向高位回升。由于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受资源量限制增产有限,而同时非化石能源又难以弥补能源供需缺口,因此,总的来看,廉价能源时代结束,能源价格保持在高水平是对未来能源形势的基本判断。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金融危机,部分人认为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是毫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在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时不需要考虑能源问题。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不能够把它们截然分开,如果只关注金融危机而不考虑能源问题那么金融危机也是难以解决的,本文就对二者的关系作一探讨。
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成因
对于金融危机的成因,通常认为包括以下几点:房价的下降、利率上升、抵押贷款条件过于宽松、贷款者的过度借贷以及监管不力等。在所有这些因素中,贷款者的还款能力超出自己的收入水平是个最基本的原因,而贷款者还款额超出自己能力的原因除了还款数目过高外,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贷款者支出扩大也是个重要原因,因而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最近几年能源价格总体大幅上涨,而随着能源价格上涨,能源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2002年美国个人消费总支出为73507亿美元,其中能源商品与服务支出占4.51%,2007年这一数字升至6.03%,能源消费的增幅为76.8%,而消费总支出的增长比例只有32.1%。能源消费因而成为美国人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再考虑到能源价格上涨是这些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那么能源问题对消费者收入的销蚀作用就更大,能源问题成为除过高的房贷负担外,又一个造成贷款人无力还贷的主要原因。
美联储提高利率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这也表明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具有内在的联系性。自2004年以来,随着能源价格大幅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这导致美联储在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连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至5.25%。同时由于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的形式,随着利率提高,贷款人还款数额也大幅增加,最终导致贷款人无力还贷。制止能源危机的政策却导致了金融危机,这表明二者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并且在政策上也是互相关联的。
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解决措施及其效果
尽管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政府陆续出台多个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然而金融危机仍然不断恶化。这固然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政策的效果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2008年以来能源价格暴涨也是金融危机恶化、政策难以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2008年以来,能源价格暴涨,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从2008年1月份的每桶92.97美元升至6月份的133.88美元,所有等级汽油零售价(含税)2008年1月份为每加仑309分,6月份升至411分,居民用天然气由每千立方英尺12.12美元增至7月份19.83美元,居民用电由1月份每千瓦时10.2分增至8月份11.9分。能源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例继续上升,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能源商品和服务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为6.33%,2008年第二季度这一数字升至6.69%,多支出517亿美元,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如果把食品也计算在内,则能源和食品消费支出在这半年内增加了1082亿美元;对于所有商品和服务而言,通过计算可得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的CPI上升了大约3.36%,即在2008年第二季度仅要维持2007年第四季度的消费水平就要多支出3300多亿美元。与此相对,2007年全年的CPI涨幅只比2006年上升了2.85%,物价的过快上涨导致更多人收入缩水及无力还贷,恶化了宏观经济形势并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美国救市计划本应具有的作用,因而金融危机的恶化和油价暴涨几乎同时发生决不是偶然的。
另外,解决金融危机需要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而解决能源价格上涨则需要实行紧缩政策,处理不好,则可能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引发或加重另一个问题。事实正是如此,金融危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实行紧缩政策的结果,而2008年以来的油价暴涨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为应对2007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实行扩张性政策的结果。目前,美国仍在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但扩张性政策会导致流动性增加,可以预见,如果美国经济状况得以改善,大量资金将涌入石油期货市场从而推动油价迅速上升,反过来又导致经济的衰退。由此可见,能源问题的存在加大了解决金融危机的难度,如果在解决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二者之间无法取得平衡,美国经济有可能陷入复苏—油价上涨—衰退这样的恶性循环。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
随着陷入金融危机,美国许多经济指标都在恶化。在私人国内投资总量中,除了住宅建设大幅下降外,固定资产投资也连续出现下滑,非住宅建设增幅出现下降,使2008年第二季度私人国内投资总量下降达11.5%;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第二季度降幅达2.2%,是2006年第一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并且是198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却大幅上升,2008年第二季度增幅达6.2%,每小时实际收入自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制造业国民收入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一直在下降,到2008的第二季度降幅达7.89%;物价持续上涨,2008年上半年美国城市消费者CPI增幅为4.24%,远高于2007年同期1.02%的增幅,2008年8月份制成品的PPI同比上升9.69%,而2007年8月同比只上升了2.34%;失业率也不断上升,2008年8、9两个月的失业率均高达6.1%,2008年9月份美国共损失15万9千份工作,是5年多来就业机会减少最多的一个月,也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就业市场的第二大单月降幅。
当前金融危机已蔓延到实体经济,其解决尚需时日。这些指标还表明,能源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比如在各产业GDP的变化中,汽车生产从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下降达25.7%、14.2%和33.8%,成为拉动GDP增幅下降乃至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8年上半年与2007年上半年相比,除食品和能源外的其他商品CPI增幅只有2.35%,这表明食品和能源对CPI上升的贡献达45%,而2008年8月能源类制成品的PPI同比涨幅高达27.4%,远远高于制成品的平均涨幅。目前油价已回归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从而使油价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有所削弱,同时,随着美国政府承担起更多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责任,金融体系将重新获得稳定,金融机构也将得以正常运转,由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体系混乱局面将逐渐结束。
然而由于金融危机已蔓延至实体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并不表明金融危机的结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持续存在,市场信心难以在短期内恢复,美国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也阻碍着经济的复苏,美国经济困难局面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同时能源问题持续存在,并且由于美国经济的任何复苏迹象都可能带来油价的迅速上涨从而使美国经济重返困境,能源问题将因此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能源问题,金融危机最终将会转化为能源危机。
结论及启示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二者中,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偶然性和暂时性的历史事件,能源问题则更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能源问题引起了金融危机,并影响和制约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就象能源问题引起粮食危机那样。这是因为能源是世界经济的基础,能源领域的变化是根本性的变化,必然要求对世界经济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人类不主动进行调整,经济自身就要进行调整,在当前就表现为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目前调整仍在进行之中,未来世界经济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并采取措施应对,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世界经济困难局面将会持续更长时间,过程更曲折,代价也更昂贵。
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一定影响,但相比之下,能源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根本性。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消极影响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能源问题,并采取诸如严格厉行节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源利用强度、积极开发新能源等措施积极应对这一挑战,从而使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能源问题范文4
关键词:俄罗斯;欧洲;能源合作;过境运输;能源战略
中图分类号:F451.262;F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03-O005-04
一、石油过境运输问题
俄罗斯石油主要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出口到德国、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原南联盟国家。俄输出石油共有两条线路:第一条,先经输油管和铁路将石油运到位于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等国和列宁格勒州的海港,而后再用油轮运往国外;第二条,经友谊管道输往德国、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
由此可见,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在俄罗斯石油过境运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据俄能源部统计,2001年经新罗西斯克(俄罗斯)、敖德萨(乌克兰)和文茨皮尔斯(拉脱维亚)等港口外运的石油达6000万吨,占俄石油出口总量的47.6%。如抵达敖德萨港,须途经乌克兰领土(友谊石油管线―敖德萨港―油轮);如抵达文茨皮尔斯港,则须途经白俄罗斯、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等国领土。这样,约一半的俄罗斯石油由这些港口输出,而另一半则直接通过友谊管道输往欧洲,它须过境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等国。
其中,乌克兰在俄罗斯石油过境运输方面的作用最为重要,这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友谊输油管的终端在原苏联领土上的分布形态有关。将俄罗斯石油运往欧洲市场的过境运输管线系统如表1所示。
尽管随着“干谷地―罗季奥诺夫斯克”新管线的建成,原油将从俄罗斯境内直接运抵新罗西斯克港,乌克兰在俄罗斯石油过境运往欧洲国家中的作用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完全绕过乌克兰也是不可能的。有数据表明,近几年经海路运往欧洲国家的原油数量有下降的趋势,而经友谊管线出口的石油则有所上升。鉴于往欧洲国家运输能源的特点,对俄罗斯来说,应优先考虑发展与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等过境国的双边关系。
下面再来分析一下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国家原油外运的情况。位于立陶宛的布金格港和拉脱维亚的文茨皮尔斯港是经波罗的海原油外运的重要港口,对俄罗斯的原油出口已形成明显制约。为了扩大能源出口、推动出口线路多元化、减少对这两个港口的依赖,俄罗斯现已开工建设波罗的海管道运输系统。其一期工程建设了从基里什至普里莫尔斯克的输油管,计划每年可注油1200万吨;二期工程的实施将在20年内向波罗的海和欧洲北部(法国、瑞典)等国每年注油2000万吨。该管道可使科米共和国境内富饶的油田与俄罗斯北部的芬兰湾沿岸(普里莫尔斯克新海港)连接起来,以保证波罗的海输油管道运输系统获得充足的原油供应,从那里再用油轮把石油运至西欧各消费国。
此外,还新增铺设了巴库一新罗西斯克输油管的连接管线,它全长390公里,穿越达吉斯坦并绕过车臣,属于俄罗斯南方出口的重要管线。它使巴库一新罗西斯克输油管线的吞吐量由2000年的3200万吨提高到2002年的4500万吨,从而保证把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原油运达新罗西斯克港。
综合以上分析,俄罗斯在21世纪初以过境运输的方式向欧洲国家出口原油的比例为:4860万吨经过乌克兰(占对欧出口总量的39.5%),2300万吨经过白俄罗斯(约占17%)和2 120万吨经过波罗的海国家(约占11%),俄罗斯经本国领土出口的原油占33.5%。换句话说,在向欧洲国家出口原油方面,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按可接受的价格实施过境运输的可能性,而且这种过境能源运输还会受到这些国家极为复杂的政治经济局势的影响。
二、天然气过境运输问题
除石油外,欧洲目前还是俄罗斯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市场,是继俄国内市场之后的第二大市场,来自俄罗斯的供应保证了西欧天然气需求总量的20%以上。据统计,购买俄天然气的主要欧盟国家是德国(2000年的供应量为341亿立方米)、意大利(218亿立方米)和法国(129亿立方米)。在确认了长期合同(按“照付不议”条款供气的协定)的有效性之后,针对欧洲市场的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到2010年有望从原来的1 300亿立方米提高至1750亿~1950亿立方米。
尽管近几年的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不太稳定,但欧洲市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市场却表现得相对平静。鉴于欧盟内部的发展进程将会对俄罗斯在欧洲天然气市场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它们针对俄罗斯及俄天然气生产商制定了特殊的战略。在俄罗斯分析家看来,欧盟在能源领域的政策旨在解决以下这些根本性问题:
第一,为加强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应降低其产品价值中所包含的能源成本部分。开放电力和天然气市场,以及把各国市场融合为统一的欧盟市场是解决该问题的基础。开放市场的目的是要降低最终用户购买能源的价格。
第二,扩大从外部获得碳氢化合物原料和电力资源的可能性。欧盟自己的产地显然不能满足它对此类能源快速增长的需求,而对外部能源的需求,按欧洲专家的估计,将在今后15~20年内由40%上升到70%。因此,为使这些能源顺利进入欧洲市场,欧盟将制定获准利用能源和天然气系统的相关法律文件。在这方面,欧洲感兴趣的首先是俄罗斯和中亚国家。
第三,俄罗斯95%以上的天然气须经别国领土才能被运到消费国,而且其交易量的2/3要经过三国,甚至是四国的领土。俄罗斯用于出口天然气的管道共穿越14个国家的边界,比欧盟任何一个国家都多。例如,过境运输占荷兰天然气贸易的24%,挪威的这一比例为32%,所有荷兰和挪威的过境运输实际上只须经一国或两国领土。
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既有德国、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也有匈牙利、捷克、波兰、斯洛伐克、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等东欧和独联体国家,还有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等。据统计,2004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把在西西伯利亚开采的大部分天然气出口到西欧,出口量达1450亿立方米,约占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总量的90%,占西欧国家天然气进口总量的113,其中80%以上须通过乌克兰境内的天然气管道输送。从俄罗斯到乌克兰只有一根主管道,然后分成若干分支管道供应乌克兰的天然气网络以及输往西欧,如图1所示。
实际上,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与乌克兰在能源价格、过境运输费用和天然气截流等方面的摩擦时有发生,其背后隐含着诸多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
为了打破乌克兰对俄罗斯天然气过境运输的
垄断地位,俄欧双方共同拟定了一系列替代性的天然气输送方案。在这些方案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是一条向欧洲输送俄罗斯天然气的全新路线――沿波罗的海底部通往德国,继而再到英国――的天然气管道方案。2001年,经欧洲委员会决定,在实施大规模建设方案――“横贯欧洲管网”的框架内,给予北欧天然气管道以优先地位。这条管道将直接沟通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商与欧洲国家的消费者,实现天然气出口线路多元化并使对它的调配成为可能;另外,从地理的角度看,它为俄罗斯天然气开辟了一条新的出口通道,使天然气的过境运输无须经过那些经济上不稳定的国家,从而提高天然气供应的可靠性。
三、《过境运输议定书》的制定
国际实践表明,缺少明确而固定的、且包含调整过境运输关系公认规则的条约,将会给出口国造成严重困难的局面。俄罗斯出口商在实施经乌克兰的过境运输中所遇到的种种麻烦,便可作为这方面的一个例证。因此,在能源外交的框架内,俄罗斯以多边为基础已进行了多年有关《欧盟天然气过境运输议定书》的制订工作。在俄罗斯学者看来,此项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在方法论方面也很有价值,因为其科学的论证过程使得今后可继续沿用该种研究拟定方法,同时还对筹备签署其他能源运输协议有指导作用。但遗憾的是,各方至今没能就有关俄罗斯天然气过境运输给欧盟成员国的一系列观点达成一致意见。俄罗斯学者指出,其中存在的几个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明确现有设施的归属、“优先拒绝”权、制定过境运输费率、调解过境运输争端的程序、如何看待地区(欧洲)能源的一体化。
在针对原合同到期后决定是否加入新合同的优先权――“优先拒绝权”问题上,双方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按照俄方的观点,过境运输合同的有效期终止之后,作为原合同参与者的能源供应商应该享有参加或拒绝参加新合同的优先决定权。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欧洲消费者所承担的原合同义务的履行将会出现问题,它最终将降低欧洲天然气供应的可靠性,并与俄欧能源对话的基本宗旨背道而驰。
另外,如果借助“稀缺资源管理机制”,或换句话讲,借助欧盟代表所期望使用的竞价手段来确定能源过境运输的费率,在俄方看来,这从根本上与欧洲希望获得可靠的和预期的能源供应的美好意愿相抵触。以竞价方式确定的过境运输的费率多半会高到这样一种地步,它要么导致对消费者的价格飙升,要么会使承担长期义务的供应商的能源供应陷入亏损。
在讨论能源过境运输的问题时,俄罗斯与欧盟围绕地区(全欧)经济一体化展开了激烈争论。在欧洲社会经济政策发生实质性改变和建立新型相互关系的情况下,欧盟成员国认为,对欧洲范围内的能源过境运输应适用内部运输规则,它们应受欧盟内部相关法令的调整,而不受过境运输协议的调整。这实际上意味着,对于其他国家的能源出口(如俄罗斯),协议将只在欧盟版图以外地区适用,它使已有出口线路的可靠性和通畅性都面临额外的风险。如果俄罗斯同意欧盟的观点,那么它在加入争夺欧洲市场的激烈竞争的同时,还将不得不在欧盟日益扩大的整个地域上服从其现行的和不断变化的立法。非但如此,随着欧盟的东扩,俄罗斯天然气途经毗连国家转运到欧盟的所有相关问题都将只能在其内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解决。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俄欧之间《过境运输议定书》的谈判进行得相当复杂而艰难,有关谈判目前仍在继续。
能源问题范文5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然而农村能源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短缺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能源现状,并提出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最后,根据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给出了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一、我国农村能源的现状和问题
农村能源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紧密相关,农村能源的发展状况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人均商品能源的消费水平很低。目前我国农村能源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浪费和短缺并存
我国在过去一段时间积极开展农村节能工作,但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还很严重。乡镇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比国有工业高出一倍以上。农村生活用能中,薪柴和秸秆等传统的生物质能的使用绝大部分采取传统炉具直接燃烧的方式,能源的有效转换率仅为10%—20%。
(二)农村能源消费对生态与环境的压力大
农村能源对生态与环境的压力来自开采和使用两个方面。目前煤炭在农村能源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农村一些小煤矿的开发不当给当地造成环境破坏的情况屡屡发生。薪柴作为农村生活用能最主要的来源,目前仍占20%左右,其过度采集是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的原因之一。在使用能源方面,燃煤烧柴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也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
(三)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机制仍不完善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必须加快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步伐。中国在建立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从政府到农民和相关企业,能源意识不强,造成了农村能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费。农村能源宏观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有利于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融资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
二、可再生能源在新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绝大部分资源分布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不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保护森林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制止森林过度采伐,必须解决农林区的烧柴问题。各地要根据农林区烧柴的需要,大力发展薪炭林,加快沼气、风力、太阳能、地热、煤炭、作物秸秆等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普及改灶节柴、改煤节柴技术。从而保护农村资源,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严峻形势,保障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顺利实施实施。
(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我国农村商品能源地供给一直比较低,农民的很多家用电器因为电力供应不足而闲置,从而不利于各种科技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提高农村能源的自供率,农村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已成为各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如沼气发酵技术作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一种主要技术,在我国己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洁净能源,不仅可以燃烧,而且可以用于照明;沼肥可以回田,增加土壤肥力;沼液可以浸种,还可以预防虫害。因而,可再生能源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更新缓慢,开发规模偏小
生物质能源利用来说,绝大部分秸秆、薪柴仍以直接燃烧为主,生物质汽化、炭化技术尚在部分农村试点应用,粪便资源大部分直接作肥料,用作沼气开发的数量,仅占可利用总量的很小一部分,太阳能利用虽己市场化,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市场推广开发利用,地热能应用技术处于试点阶段。
2、技术开发体系与服务网络尚未形成。
从事农村能源工作人数少,缺少专业科技队伍,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困难,好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由于技术难以消化而难以进行实施;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可再生能源资源一般较为分散,必须就地开发,就地使用,必须有技术服务、物资器材供应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专业服务网络。
3、可再生能源开发尚未纳入法制管理轨道,缺乏相应的保障激励政策。
农村能源机构所遵循的总体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划、计划都属于指导性质,缺乏相应的法规条例的强制作用,主管部门没有强制监督依据,其发展只能更多地取决于各方面的认识,因而发展缓慢;对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认识,保障措施力度不够,致使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村能源产品的生产经营比较混乱,质量低劣的农村能源产品充斥市场,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对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工程、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缺乏手段和法规依据,从而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影响了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措施
我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是一项很有前景的事业。为了有效地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步伐,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经济激励政策
激励性政策就是政府提供经济上的扶持。政府采取财政和金融等经济刺激措施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关键性措施之一,也是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农村推广的初期,由于农民现阶段的支付能力相对较弱,新技术的价格与农民的承受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一般较长,农民难以接受,政府部门要完成推广目标,必须采取相应经济激励措施。
2、建立技术保障和服务体系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涉及面广,任务繁重,是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和加强市、县、乡可再生能源建设管理机构,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管理体系。可再生能源资源由于资源分散,不便于大规模集中开发,一般是上门服务,就地建设,就地开发,就地使用。项目的实施必须有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服务网络支撑。因此,乡镇农村能源服务站的建立健全,在技术推广服务中至关重要。服务站负责组织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施工,物质、器材和产品的就地供应,产品工程的安装和维护等,更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对民间技术队伍的管理。
3、建立发展基金
资金匮乏,是阻碍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的一个主要因素。地方组织要多渠道筹集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资金。提倡建立专项资金,其目的是把有限的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以低息贷款和分期偿还的方式用于支持和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和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的开展。
4、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我国加入WTO,可再生能源的国际合作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广阔。我国政府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外商以各种方式参与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从资金、技术和人万方面争取国际的合作与援助,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引进一些国家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节省我国技术研发时间,降低技术成本,以加快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
参考文献
[1]邓可蕴等,中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能源问题范文6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促进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 A
一、研究背景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与世界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过程中,能源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各国政府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能源政策以保障能源安全。
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太阳能
我国太阳能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问题,其替代能源的作用仍受到限制。我国尚无成熟的核心技术,生产设备和核心技术大多来自国外,如晶硅提纯技术和设备都靠引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处于被动地位;原材料价格上涨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晶体硅原材料供不应求,供需缺口日益增大,价格持续猛涨,而硅材料占整个太阳能电池成本的60%,直接导致光伏电池的成本上涨 ;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不高由于国家对企业和研发的投入力度不够,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远落后于希腊和以色列等国家 ;开发条件受约束太阳能受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日照强度大的季节,太阳能产量大,而阴天或地势低的地方,太阳能产量低,这直接导致太阳能开发极不稳定。
2、风能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风电行业发展迅速。200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为352兆瓦,2009年达到25853兆瓦,翻了70余倍。2005年,全国已建成并网风场61个,风电机组1864台。2006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量占全球的12.1%,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特别是大型兆瓦级风电机组的总体设计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都还未掌握,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技术,这必然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并埋下质量隐患,造成风电项目在未来面临升级改造或者直接被淘汰的压力;电网结构相对薄弱风电是一种间歇性电源,而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距负荷中心较远的地区,电网结构薄弱成为制约国内风电发展的瓶颈;海上风电开发难度大海上风电的作业受气候的影响大,投资成本高,安装维护困难,且技术复杂;上网电价有待调整在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应对其进行宏观调整,无论是政府指导定价还是以招标形式确定的上网电价,风电电价都需要确立一个具体标准;开发的不稳定性风电的发展同太阳能一样,其开发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只有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季节,风力发电量才多,这种不稳定的发电量导致电网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应加强电网对电力的调度,使其安全运行。
3、生物能
中国生物质能源的资源总量是风能和水能的3.5倍和2倍。我国目前每年可开发的生物质能资源总量大约相当于12亿吨标准煤,超过全国每年能源总消耗量的1/3。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碗在其所写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丛书中测算出,我国农作物秸秆折合热值量约为3.3亿吨标准煤,畜禽粪便产热量折合约为0.72亿吨标准煤,林业生物质热量折合为7200万吨标准煤、我国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一部分科研成果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止2007年,中国有大小生物柴油生产厂2000多家,而且各地相同项目的立项。2010年,中国年生产生物柴油约100万吨。2006至2009年,生物质能发电投资额从168亿元提高到45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2008年和2009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3巧万千瓦和430万千瓦,年均增长达到30%以上。
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存在的问题: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品成本高,因此对农村居民和工业用户缺乏吸引力;资源评价工作及科技研发工作不到位这主要由于国家对新兴生物质能发展的投入不足。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前景生物质能不仅能用于发电、供热,还能转变为液体燃料和生物基工业制品,在石油资源严重不足的国情下,作为替代燃料,它具有广阔的前景。
4、核能
我国核能起步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核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核工业直接为中国的经济服务,核电成为核工业民最重要的支柱产品,中国开始建造商业核电厂。继大亚湾核电站后,我国相继完成了秦山二期、岭澳、秦山三期。截止到2005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854万千瓦,核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2%。
我国核能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核电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困扰核电发展的问题:自主能力偏低我国能够自主设计和制造30万千瓦压水核电站,具备自主设计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能力,但是我国核电体系技术标准大多采用国外标准,国内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核电核心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及设计能力欠缺,我国尚未全面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设计技术;核能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落后,安全是核能领域最重要的问题,而核安全法规体系是对核工业体系的有力保障。
我国核电的发展对保障能源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到2050年,全球大约1/4的发电量将来自核电,这将要求其发电量在未来40年里提高3倍。、在成本方面,与传统能源相比,核能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l公斤铀-235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700顿标准煤燃烧放出的能量,一个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厂每年需要300万吨燃料,而核电站只要30吨就够了。核电比风电和火电的电源成本都低,核电站每度电成本约为0.33元(中广核数据);环境保护方面,核电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极少,有利于核电产业与环境的友好发展。我国核电在未来发展中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