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文化建设范文1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它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具有催人奋进、努力学习、开拓进取的教育力量,能够促使学生健康的成长,促进人格的发展。但目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校园生活单调贫乏,校容校貌多年一个样,对文化建设认识模糊,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发挥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小学小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二是加强学校风气建设,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使学生作对社会有益、对家庭有爱的新时期少年。三是通过开展校园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教娱乐之中,增强心理素质。四是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建设,营造出校园人文气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校园的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大学、高中、还是小学,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善于管理、有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校来说,管理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规范约束全校师生的行为,引导学校教育健康发展。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抓好教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用制度来约束师生。在制度的执行上必须严格,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公正高效地执行,保证所有教学人员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徇私情,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管理水平,并将行为规范延伸到社会和家庭,在各种不同场合使用文明用语,促进学生文明礼貌行为的自觉养成。同时,学校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修订,多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学校制度的有效落实。学校还应建立学生学习信息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然状况及相关信息,档案内容分为自然状况、家访情况、学习情况、违纪情况及其它记载。教师每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当前的信息,至少填写一次,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便于开展管理工作。
2.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优美的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所以,学校要精心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优美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树立核心价值理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校园的环境文化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学校要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校园环境卫生清理活动,大力实施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彻底消除死角死面,保证校园面貌每年都有新变化。教师和学生要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不要乱扔纸屑、杂物,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并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平。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加强牌板、标语、宣传栏管理,完善广播宣教网络,安设各种警示、指示标牌等设施,使学生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气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和集体主义观念。改造学生班级学习环境,补充黑板、桌椅、电脑等设施,购置各种图书、报刊及其它学习资料,设置“读书角”供学生于阅读,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用优秀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以及身边优秀人物的人生经历,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加强自身学习,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
4.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学校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组织成立书法、美术、象棋等多方面兴趣爱好小组,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广泛开展德智体美劳相关的竞赛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有益、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多组织拔河、跳绳、足球等体育活动,多组织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会乐趣,在比赛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学校要对每项活动,评出前后名次,在校内板报上公布,以此激励其他学生的上进心,进而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同时,还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利用学雷锋日、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庆典节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与祖国、与学校荣辱与共的感情,培养高尚品德,做对国家有用、对学校有爱,“品德、智力”全面发展的学生。
5.加强校园文化的组织领导
学校要深刻领会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倾听广大教师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本校的实际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确定推进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标准、推进步骤等内容,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宣传栏等形式,逐级渗透,强势灌输,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增强教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集体观念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
三、结论
小学文化建设范文2
一、 用“绿色文化”引领物质环境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她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入校园,你会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洋溢着一种绿色和谐之美。我校的校门一边是一本打开的大书,一边是高高耸起的不锈钢的大笔。这样勾画出的大门造型,象征着我校“自强不息、和谐共进”的绿色办学思想。“展翅”不锈钢雕塑,曲径通幽的绿韵紫藤长廊,造型别致的蘑菇亭,融种植、养殖为一体的2500多平方米的“绿源生态园”实践基地,丰富了绿色文化,凸显了生机与活力。校园一年四季绿意盎然、鲜花朵朵、果实飘香,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我们诠释、提炼与设计校园文化,如以“绿”字打头的楼名、“绿源生态园”、“绿源”回收站、“绿源”广播电视台、“绿”字打头的走廊,以及绿色环保类标志、世界珍稀动物主题长廊等,无处不透露出绿色文化的气息,充分体现了绿色文化所倡导的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为学校推进绿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用“绿色文化”拓展德育工作
“绿色文化”教育最终是塑造“人”的教育,融合了绿色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等思想的一种现代德育观。它包涵了这样的德育理念:教育者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人类的长远利益考虑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进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和谐协作、相互关爱的道德境界,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和发展观。
规范学生的绿色行为习惯。我校以“净”、“轻”、“律”、“礼”、“护”为行为规范突破口,积极开展“德积小学学生绿色行为规范”教育,通过班主任和教师例会,明确要求,达成共识。充分利用晨会课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利用绿源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形式加强宣传。同时,加强常规检查、评比,结合绿色之星、绿色班集体等评比,从一点一滴抓起,强化学生绿色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内化学生的绿色道德品质。我们注重实践育人、体验育人,以校本课程《绿源》为蓝本,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整合,带领学生走进“绿源生态园”综合实践基地,走向社会,开展“帮果树过冬”、“欢乐枇杷节”、给果树修剪、施肥、浇水等活动。同时,还把“绿源”实践活动与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相结合,教育学生要爱护果实。每到收获季节,基地中的梨、枣、橘子等果实挂满了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这些果实不仅仅是基地之果,还是学生的劳动之果,也是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的特色之果,更是全体师生的道德之果。另外,还积极参与当地的绿化、环保教育宣传工作,使学校的影响向社会辐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净化学生的绿色心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我校以创建“苏州市合格心理咨询室”为契机,对我校心理咨询室进行重新设计。每一位小朋友走进我们的咨询室,都感到非常温馨。学校不断加大对心理工作的管理,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学习困难学生和行为问题学生,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我校本着“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对这类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关爱。重视品德与社会、班队课等德育课程教学,拓展校本德育课程。
构建绿色德育新机制。我们定期组织家长学校培训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组建家长委员会,召开家委会议,向家长反馈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家长畅谈学校的办学思路,请家长对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等。每学年,我们都要带领学生走进元丰社区、学前社区,举办共建活动,学校、家庭、社区三块德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三、 用“绿色文化”推动教学改革
构建绿色生态课堂,落实有效教学。学校承担了全国“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的子课题“农村小学绿色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和苏州市规划课题“‘绿色’校本课程开发对课堂教学促进作用研究”,其中后者已经结题,并着手“十二五”课题“绿色理念下的小学文化品牌培育研究”的研究。学校在科研课题的引领下加强了“构建绿色生态课堂,落实和谐有效教学”为主题的“课前预学案―课堂教学案―课后拓展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制定了“三模”,即“绿色课堂评价标准的一般模式、绿色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预学案编写的一般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倡导“三进”,即预学案进课堂、练习进课堂、作业进课堂。通过系统的绿色教育理论学习和各学科备课组的研讨实践,“积极有效的绿色课堂”有了新突破。“绿色生态课堂”为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展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我们严格按上级规定设置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活动。其中以室内“琴棋书画”、室外“跑跳投踢”、基地“种喂看护”为依托的德丰少年宫建设更具特色。2010年9月学校少年宫建设经验在张家港市第37次校长论坛上进行了交流。2011年9月,《光明日报》在宣传我市少年宫建设报道中专门列举了我校的做法。同月,在全国少年宫建设推进会上,我校作为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实施绿色生态评价,促进学生快乐发展。我们改变了原有三好学生和特长学生两个单一的评价体系,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立体绿色评价体系。既有平时学习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和文学之星的评比,也有在期末评选的三好学生、绿苗之星等。这样的考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获奖面,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应有的肯定与激励,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快乐地成长。
四、 用“绿色文化”促进教师发展
学校文化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文化的建设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绿色文化的思想,能帮助教师抛弃陈旧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确立现代人才观、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当作是有感情、有灵气的人,进而巩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在“厚德尚绿”的校训下,要求教师常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常思《教师“十不准”规定》,常念绿色文化之“经”,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对绿色文化理念下的“绿色和谐教育”的认识,并努力践行。如秉承绿色文化思想、绿叶精神,开展 “绿叶教师”和“绿色办公室”的评比,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并以此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和精神风貌等。
加强教师学习培训活动,积极开展“绿源发展论坛”活动。我们利用每周一的教师工作例会时间,安排20分钟让3~4名教师上台交流上一周的所学、所思、所悟,以此为平台,促使教师认真准备,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大胆交流,促进成长。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投身于“绿色文化”课题研究,促进自身发展。各个备课组根据学校的“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管理研究”课题,分解成自己的子课题,把各教研组、备课组内部组织进行的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等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走上了教科研联动、科研促成长的良性轨道。
五、 用“绿色文化”推进行风建设
学校行风建设也注入绿色文化的品质,既增强了依法治校意识,又渗透了人文关怀,学校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充分展示出了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的成果。
小学文化建设范文3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标语
1、让我们一起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2、让我们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3、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4、事在人为,路在脚下;
5、知行一致,行胜于言;
6、求实创新,与时俱进;
7、全面发展,提高素质;
8、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9、树百年报国志,做世纪栋梁才;
10、敬人容人,助人爱人;
11、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12、做人诚为本,做事实为基;
13、种下一种个性,收获一种命运;
14、敬业 修德 强能 健体。
15、实践新课程,创造新教育。
16、以滥用水为耻,以节约水为荣。
17、道路的拐弯处,人生的转折点。
18、放飞你的青春,奔洒你的热情。
19、珍惜每一滴水让地球妈妈不在哭泣。
20、绿色的生命需要我们的共同呵护。
21、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
22、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
23、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
24、文明是快乐的源泉。
25、让我们的心灵像花一样美丽。
26、关心学校,我们的职责;爱护学校,我们的义务;热爱学校,我们的心声。
27、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28、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
2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30、文明是彼此沟通的桥梁。
31、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32、天空是温暖的摇篮,不要再向天空吐烟,让地球心酸;草地是美丽的地毯,不要再乱扔杂物,让地球难堪!
33、绿色、文明是希望,让我们一起来播种希望吧!
34、让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35、文明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36、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
37、向老师说声好,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坚持向老师真心地说声好。
38、 自信成功,自强成才,自律成长;
39、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40、付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份赞美。
41、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4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6、同一片蓝天下,我们一起走过。
47、爱心造就生命的新绿,新绿展示爱心的美丽(爱护花草)。
48、有一种恩情是手下留情,有一种爱心叫脚下留心(爱护花草)。
49、芳草有情君当怜,学海无涯我自勤。
51、一份爱,献给你;一份情,送给你;一片绿,留给你。
54、不要踩我,我是你们的绿化者。
55、我是小草,是你的朋友。
56、草坪为我们贡献绿色,请保护它。
57、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
58、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
小学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四项原则 四个关系 重点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建设的一个永恒课题。从大学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culture)原意为种植、耕作,含有通过劳作获得成果之意,到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培育、教养等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各级、各类大学如何更好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独特作用,需要我们每一个大学人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
一、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其职能的必然选择
不同的高校,因类别不同、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同及社会文化背景和办学理念上的差别,会表现出类的属性和个性化特征属性,但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却是一致的,反映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中,就是育人是根本,科研是重要职能,服务是职能的延伸。大学校园文化因其特殊的价值,在大学校各项职能中,始终起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就校园文化的功能而言,它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课堂,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概括起来有精神激励、价值导向、行为约束、情操陶冶等教育功效。其次,从校园文化的育人方式上讲,校园文化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环境创设”和“文化营造”潜移默化而非强制性地发挥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不教之教化。最后,从美学角度分析,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发展过程就是对能够启迪、感化学生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对其文化价值挖掘和升华的过程。通过审美,学生得以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通过审美,学生能够将个体耳濡目染的感悟和体验,内化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认同,成为约束和指导个人的处世方式和人生的指航明灯。
二、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1.没有摆正校园文化各组成部分,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组织的等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2.在特色建设上,没有很好地考虑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盲目从众,满足于借鉴他校现成的经验,自主与创造不够,致使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个性不鲜明。
3.在实践操作层面,没有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方案,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学校主体活动结合起来,始终形不成对校园文化具有统领作用的学校精神。
4.在组织管理上。把校园文化建设只视为某个或几个部门的职能,没有发挥和调动校园人(教师、职工、干部和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校园文化建设许多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流于形式。
三、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四项原则,处理好四个关系
1.坚持传承原则,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虽然我国的近代大学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出现(以1862年的问世、1903年“癸卯学制”的颁发为标志),比欧洲(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西方现代大学萌发于中世纪的欧洲)晚了数百年,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积淀,却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遗失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选择就是要坚持文化传承原则,认真梳理、发掘和反思办学历程,正确处理好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将校园文化建设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这片沃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广大校园人通过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在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增强校园文化的先进性,进而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坚持时代性原则,处理好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1]生活是与时俱进的。显然,文化也并非永恒不变,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嬗变。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即是一个营造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的基础上,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创新与跨越,而且这种创新越多,跨越越大,大学校园文化就越富时代朝气。哈佛大学的成功归根结底就在于她不断主动迎接时代的挑战,敢于推陈出新,领导潮流的创新精神。北京大学在“五・四”时期之所以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也是得益于敢为时代先的文化创新精神。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不能体现时代的特征,站在时代改革发展的前沿,也就失去了其先进作用。
3.坚持多元化原则,正确处理与域外文化的关系。
在教育日渐走向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大学正以其广博的胸怀接纳来自世界不同的文化与声音。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已成为现代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校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激荡,青年学子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出国门就能快速便捷地享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大餐。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开放式的趋势,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正确对待域外文明,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也唯有如此,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而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
4.坚持区域化原则,正确处理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一切大学的校园文化都有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也无不打上她所在区域的文化烙印。身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大学,其时代气息和前瞻意识要强一些;而地处经济偏远地区的大学,则更贴近宁静志远、淡泊明志的精神港湾。因此,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注重规范化、科学化,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挥区域文化的优势,形成人无我有的独特区域个性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越能吸收她所在区域文化的优势,校园文化建设就越具特色。越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就越能提升校园人的个性品位。
四、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重点加强的几项工作
1.凝心静气,突出学校精神的培养。
学校精神在整个校园文化中处于灵魂的地位,是由学校办学的历史传统、学科特色和名师、名生的品格、修养、社会影响力等共同孕育而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和个性特色,反映着校园人群体意识的价值追求。学校精神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是办好一所学校所必须具备的宝贵精神财富。世界上所有特色鲜明的大学都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牛津大学在八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献身上帝、献身学术的精神和求实、辩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耶鲁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国北大的“兼容并包”,清华的“厚德载物”,南开的“允公允能”无不都是这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层面的凝聚和结晶。
学校精神主要是通过校训、校风、校歌和校徽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校训是一所学校传统和特色的简要概括,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校风则是学校风气的总称,是由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校园文化建设诸方面的综合反映。二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文化核”的作用。一旦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就会自然而然地被他们自觉发扬,从而演变、升华为代表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的学校精神。成功的校训和优良的校风的形成不是空穴来风,也不能通过某种方式从别处移植而来,只有在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合理的现实存在的基础上,经过校园人(几代,甚至十几代人)倡导、践行、提炼、升华、结晶而形成。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者们要潜下心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目标,认真总结和梳理本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征集、挖掘、设计最能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并在实践中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循序渐进。大力营造学术自由和科学、民主之风,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学术腐败等不正确文化的侵蚀和蔓延。引导广大教师潜下心来做学问,管理人员专下心来做管理,全体学生静下心来做功课,为学校精神的早日形成而努力奋斗。
2.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校园和谐。
校园人的行为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从事教学、科研、文体娱乐及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意识的能动反映,是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在师生员工个体及群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养成师生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创建和谐校园,对当前我国高校由外延型扩张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高校都要根据总书记在清华大学成立一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立即行动起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从言谈举止、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尊敬师长等方面强化当代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而系统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从精神风貌、敬业态度、专业水平、人际关系等方面塑造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形象;广泛而深入开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的教育,促使各级管理、服务人员形成履行职责,忠于职守,敢于负责和乐于奉献的优良工作作风。
3.营造多元智能型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学生、干部、职工等)属于高深知识密集型的社会群体。较高层次的智能型知识文化是大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亚文化(如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等)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智商理论的局限。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至少8项智能,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韵律、人际沟通、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智能[2]。这不仅为教学策略,而且为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差异教育和个性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首先,要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宣传倡导多元智能理论,促使他们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自觉地把促进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同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开设等结合起来。自觉实现由学生的控制者向学生的观察者转变;由学生的监护者向学生的协助者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情景的提供者转变。其次,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会、团委会牵头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智能发展的活动。除了定期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科普讲座等活动外,还要组织起学校、院系和专业三个层面的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努力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中有检查,学期末有总结。确定好辅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和资金投入,使各项活动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要全面规划,综合考虑,围绕着大学生智能活动的开展,优先配置好各项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度,为大学生智能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参考资料:
小学文化建设范文5
物质文化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建设,二是使用管理。学校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营造和布置,当然包括建筑物的最初的设计效果是否美观和实用。一所好的学校,必有一流的建筑,能满足师生学习、生活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它能按照使用的意图来搞建筑,这是最好的。当然,任何学校的设计和建设都会最大化地考虑使用者的愿望和需求。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其核心是对校园环境的营造和布置。
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包含生态的和人文的两方面。所谓生态的是指建筑设施要以自然的、和谐、安全的、环保的方式呈现,要以人为本,化人育人。在彭阳二中工作时,学校让我负责建设文化长廊。长廊的位置选择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长廊跟着道路走,一种是跟着建筑走。倘若跟着建筑物走,建成的长廊与建筑物墙面之间就会形成一条狭窄的通道,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后来长廊就跟着道路建了。学校图书室要放在一楼,因为图书很重,楼板房难以承载其重量。化学实验室也要在一楼,要有专门的排污管道,通风效果要好。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学校在绿化美化校园时,要因地制宜,栽花种草要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学校,栽种柳树、桃树、槐树、常青树易活,成本低,玫瑰、刺玫等花期长,生命力顽强,都是极佳的选择。
物质文化建设的人文性布置重在原创,重在启迪与激励,重在体现学校个性,重在陶冶与示范。校训、办学理的张贴悬挂,教室、宿舍、餐厅布置,要选择合适的位置,自然、美观、大方。内容要反映师生心声,征求师生意见,为师生所认同。忌随意涂抹,心血来潮,个人喜好。庆阳六中文化墙是孔子浮雕非常大气,选刻了《论语•述而》中一段语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立志、做人、修养、学艺几方面阐述人才培养观。参观过一个学校教室门的布置,非常实用,上面是班级学生座位表,下面是当堂上课教师胸卡,谁上课,谁在教师辅导学生就是谁的胸卡,好像上岗证,一目了然,方便学校管理和查课,教师教育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在这一张小小的胸卡上折射出来了。贴在墙上的文化,忌千墙一面,万人同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水平,干净、整洁、清新、自然、幽静的校园环境是学校管理的结晶,是学校育人成效的体现。有人说,看了学校的厕所,就知道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素质。良好的环境管护是墙壁说话的另一层意思。但是,校园环境治理长期以来为中小学管理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垃圾天天扫,纸屑时时有,墙壁乱涂乱画,手摸脚踢……教室、宿舍、餐厅,卫生状况不佳。有的学校雇佣了许多清洁工,环境状况还没有改善。然而,也有许多学校,规模也很大,却没有雇佣一个清洁工,学校卫生由学生打扫和管理,校园环境干干净净。营造温馨洁净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学校每一个成员责无旁贷的责任,从弯腰捡拾一片废纸做起,从洗脸、铺床叠被这些小事做起,其本身就是育人的开始,并且让好习惯伴随一生,这就是教育的本真。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就要从小事做起。20世纪80年代,我刚上初中,那时学生常常不洗脸。有一次,学校搞个人卫生检查,可是很多学生没有重视,学校将全体学生集合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前一张桌子上放了一盆水、一条毛巾和一块香皂,学校教师逐个检查,发现头发脏的,脖子没有洗的,就现场由教师当众清洗……这件事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从此打扫卫生这么点简单的事情在这个学校就不会有人做不好。只要想办法,努力去做,校园环境管理其实能做好。楼道和建筑物外墙面,这些人流密集通过的地方,学校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贴上瓷砖,便于护理。
小学文化建设范文6
[论文关键词]低碳文化 学校文化 生态文化
文化是人们对生活的反映。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发展由传统“三高”向“三低”转变,生活方式由高碳生活走向低碳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转型发展的实质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基础的生态文化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标志着生态文化的诞生。党的十报告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又为生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新的部署,这也就决定了作为社会文化子系统的学校文化也将处于变革和重构的关键时期。
一、生态文化视域下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1.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本意是人的全面、幸福、和谐发展。但由于受工业化科学主义思潮、技术理性的影响,教育走向了功利主义,把人变成学习的工具,成了知识、信息、技能的容器,忽视了人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只懂科学、缺少自然人文素养的“畸形人才”。随之而来的便是资源枯竭、气候变暖、人的生命健康权、环境生存权受到威胁等,这严重背离教育的本质和原始目标。人类开始反思物质主义和技术理性的危害,要求教育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化,实施绿色教育、生命教育、低碳教育,引导学生放弃对物质财富的过分追逐与迷恋,照管和抚慰自己的心灵世界,重拾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传统生态道德,使千疮百孔的自然界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为人的全面发展争取一个广阔而光明的生态前景。
2.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文化。生态文化“从人类整体主义出发,基于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发展的唯一载体,立足于地球资源的永续利用,倡导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发展的价值尺度上,充分认识到自然的发展演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质疑并批判工业化带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度发展”。强调“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向“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转化,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成为学校所有教职员工新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
3.各学科课程与环境教育互动共生的课程文化。生态文明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是更深层次的环境教育。20世纪70年代环境教育进入学校,并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但仅把环境教育当作知识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致使环境教育知识化、边缘化,远离现实生活世界,其教育效果不佳引起部分专家和权威的忧虑。随着人们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公众对化解生态危机的新期待,生态环保与科技日益走向融合和互动,今天已进入以“生态环保”为标识的科技时代。由此,各学科教育与环境教育也开始整合互动,成为当今国际学科课程发展的新趋势。环境教育从过去的学科边缘、从属地位上升到与其他学科并列的地位。毫无疑问,生态内容将成为各门学科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不仅加强了学科课程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而且能够克服传统科学的非人性、非自然性,有利于全民科学素养和生态素养的提升。
4.低碳节能和崇尚自然的行为文化。生态教育是一种行动教育、责任教育,其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承担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拒绝浪费的崇高责任,并将这种责任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有学者认为,学校文化就是“我们”在这里做事的方式,学校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因此,学校生态文化就是“我们”在这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文化,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低碳化、与自然和谐的特征,如学生饮食消费不要热衷快餐文化、一次性消费,人为缩短消费过程;学生日常生活消费崇尚节俭,戒除大手大脚,反对铺张浪费。
二、生态文化视域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局
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但目前真正以生态理念去构建学校文化的甚少,因此,将生态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生态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任务。
1.考试文化绑架生态文化。虽然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时代和社会对学校教育发展的最强音。但对于教育质量的考核,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仍多停留在能够宏观控制的“升学率”“优秀率”等方面。所以,目前应试教育依然很强势,许多学校特别是重点中学对环境教育、生态文化建设表现出排斥甚至抵制的态度,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丢西瓜捡芝麻的事,如在学校荣获的许多荣誉证书中很难找到绿色、环保、低碳的荣誉。学校的教学文化仍是考试文化为中心,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即使在考点中涉及的环境内容也当成知识来训练,对当今的生态困境不闻不问。
2.教师生态教育素养的缺失。学校没有专业的环保师资,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的缺失是有目共睹的,其原因既有学校文化的影响,也有教师自身的因素,教师重复性的职业特点往往容易使教师文化陷入封闭性和保守性,害怕变化,抵触变革。另外,还有教师培训政策的原因,在数量众多的教师培训项目中,至今没有一项是针对教师环境素质方面的培训。目前,教师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大都通过电视、报刊或网络等媒体渠道获得,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更谈不上什么知识结构和环境人文素养。当面对学生的一些环境问题时,教师没有话语权,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更谈不上主动承担环境教育的社会责任。
3.学校教育功能的异化。学校本应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创新源,正是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致使学校文化日益保守和功利,陷入功利主义圈套,不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发展,忘记了自己真正的使命在于探索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使学校教育脱离社会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时代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相悖,淡化“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校教育育人的本质落空。
三、学校生态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1.校长生态文化理念的自觉能动性是根本动力。校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人物,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校长文化就是学校文化,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和文化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领导。学校领导一定要从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自己,重视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正确认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提高对学校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深刻理解党的十报告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面对食品危机、生态危机、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尖锐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校长要对学校的教育及文化价值取向进行深入的思考,学校文化的建设不能仅局限于学校范围,而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并思考如何满足社会需要来谋划学校文化建设,从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学校文化的创新。学校文化建设要立足社会转型发展,主动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谋划学校绿色、与自然和谐的新文化样态,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新的人才。
2.加强学校生态文化资源建设是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化的不断发展,在我国文学创作领域,涌现了一批生态文学作品。如《伐木者,醒来》《中国:另一种危机》《放生》《黄河生态报告》等生态小说,可以为学校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人文资源。与此同时,生态文化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文化,如道家学派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了自然的自然观和知足者常乐的适度消费观;佛家的戒杀生、慈悲为怀的“生命观”,这些传统文化成为学校生态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伦理支撑。学校所在地的企业转型发展、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程、垃圾处理站的变废为宝工程等社会生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为学校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社会文化资源。学校在生态文化建设中,要充分挖掘这些生态文化资源,打造“对话交流”的平台。邀请校外知名的生态伦理专家作专题讲座或报告,解读传统生态思想,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介绍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及当代价值;购买生态文学书籍,设置生态特色阅览室,为师生的专业阅读提供良好氛围;学校师生还要走出去,参观学习社会上生态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倾听社会声音,感受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脚步,从而确立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人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