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以患者为中心 全面质量管理 医疗设备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R - 0 文献标识码:A
医院医疗设备是个大系统,具有纷繁复杂的结构和万千变化的功能,它是医院开展医疗业务、诊疗服务和提升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固定资产。全面加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科学构建其管理体系,能够完整、有效的组织起医疗设备的集群化规模效应,提升设备利用的效率和效能,对提高医院诊疗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和保障其重要地位,建立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我国在2000年后陆续开展这项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各项制度。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重少数人管理,轻全员性管理。
当前,一些医院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医疗设备的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只是个别领导以及设备科(医学工程部)的事,缺乏全员共同管理的共识和理念,因而在管理理论体系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管理人员结构配备等方面总是围绕少部分人员做文章,往往是就设备管理谈设备管理,对全员管理设备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并不多,对全员管理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实施管理的主动性和执行力也不强。[1]据《2007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提供的数据,我国30多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0多万人 ,而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还不到 10万人,并且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偏低[2]。医疗人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待遇高,处在医院的核心层,普遍受到重视;而工程技术人员的政治、经济文化待遇低,处在医院的边缘层,培训机会少,晋升职称难。
(二)重单体设备管理,轻全要素管理
医院普遍存在重视一个个单体设备的管理,而没有把一个个单体设备及其他要素当成整体或系统来进行维护和管理。有时个别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了联动设备的故障,影响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这其中有各科室“小而全”的医疗设备配置模式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对设备缺乏整体考量,缺乏对设备及其运行环境等要素的综合管理意识。
(三)重部分管理,轻全面管理
全面管理要靠体制和机制。医院在设备管理中忽视全面管理,往往会存在部分与部分之间不能有效对接,设备形不成整体效应的情况。尽管医院高度重视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建设,实现了其有序性和完整性,但是有些制度由于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被挂在墙上,执行力不高,往往存在有章不循,有规不守的现象。即使执行,由于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环节作出具体要求,致使员工不能了解各自执行制度的程度、要求和努力点,也使得考核没有可操作性的依据。同时激励机制存在滞后性,现有薪酬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
(四)重结果管理,轻全过程管理。
医院往往重视设备的使用环节,忽视计划、招标、采购、维护等全环节。就是在使用的环节中,也是重修理,轻维护。由于平时不注意对设备的及时维护和保养,以致使其带病运行,导致故障多发,最后付出高昂的维修成本,直接影响医院经济效益甚至导致医疗纠纷。有资料表明国外预防性维修工作在整个医疗设备维修中占70%以上,故障性维修仅占30%以内;而国内预防性维修仅占30%以内,故障性维修达到70%以上。 [3]
二、 构建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要求,要以系统思维,实施采取全人员、全要素、全过程、全面性的针对性措施,提升医疗设备总体质量。
(一)全员性
建立医院、职能部门、使用科室三级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制。成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和通过年度医疗质量工作计划、不良事件评估等。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制定设备质量管理计划,开展医疗设备检测、维护保养 、报废检测以及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等。各科室安排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负责本科室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相关工作。用责任和经济杠杆营造人人参与设备管理的大氛围,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二)树立全要素大质量观
以管理队伍为主体,以医疗设备为客体,以各科室的单体设备、联动设备以及设备运行的环境等元素为要素,实施全要素管理,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医院提高设备的有效性。设备运行要素对于设备尤其是高精尖设备要求很高,比如强弱电、电压、温度、湿度等,稍有不慎,则会影响乃至损坏设备。因此要多方面对设备进行管理,树立大设备质量观,通过综合治理获得设备整体质量的上升。
(三) 全面性
全面性的质量管理就是要对设备的各个方面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进行管理。它包括从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对设备质量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时效性和适应性进行管理;包括对其使用情况、工作情况和维保情况进行管理;包括对单机管理和设备之间的联动管理;包括对使用部门、质保部门、检测部门、后勤部门、医工部门、医务部门等与设备相关部门的管理;包括设备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还包括对人员进行管理等等。
(四) 全程性
全程性就是从计划、采购、验收、运行到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的管理。在全过程中建立和健全设备的计划、采购、验收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成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加强技术人员配置,开展各层次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监管职能,在实施 、运行、反馈和管理等环节中不断地总结并有所创新。
三、建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
(一)管理体系框架
用全面质量管理视野,以患者满意度为目标,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指标,从全员性、全要素、全面性和全程性四个方面去建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见图1。
(2)建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设备的全寿命周期包含三个阶段,一是在前期通过对其调研论证、制定计划、招标采购、检测验收等环节实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确保引进医院急需的性能稳定的、高质量的设备。二是在中期主要通过开展周期性检测、定期巡检、全员维护维修等措施,及早发现医疗设备潜在安全隐患。建立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设备质量;三是在后期主要通过完善报废流程,最大限度充分发挥设备使用价值,节约医疗成本。这三个阶段均应实施信息管理。
总之,对医疗设备实施全员性、全要素、全面性和全程性的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提升医院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发挥医疗设备在诊疗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关于医疗设备计量工作的探讨[J].医疗装备, 2010,23(10):42―43.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在工科类本科教育过程中,毕业设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大学生们要学会综合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工程技术问题。通过毕业设计,学生们的文献阅读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思维都能受到训练,其价值观、工作作风等综合素质也能得到提高,有助于其顺利适应工作岗位,早日成才[1]。因此说,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质量主要通过成绩来评定。毕业设计成绩一般包括以下三部分:(1)指导教师评阅成绩;(2)评阅教师评阅成绩;(3)答辩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各学校有所不同。该方式的主观因素多,难以做出客观、准确、定量的评价,对学生乃至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2]。本文从研究工科类毕业设计的特点入手,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以期对提高工科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所借鉴。
1 目前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
上述质量评定方法主要存在下列问题[3]:
(1)带有主观性,评价原则和标准难控制
三部分成绩按照比例组合成总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可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但仍无法避免主观性。一般说来,某个评阅教师或答辩教师只了解自己所设计题目的工作量、难易程度、创新性和学生的完成情况, 对其他老师题目的情况只知其大概,于是在评价时往往受到指导教师的影响。而指导教师所给成绩一般存在一定主观性,甚至存在打“人情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评阅教师参考指导教师的做法,就会放大这种主观性影响。答辩教师的评分依据来自于三方面,一个是指导教师给的成绩,一个是评阅教师的成绩,再就是学生在答辩现场的表现。答辩教师参阅前两者,会把前述的主观性影响再度放大。而学生的答辩表现虽然起决定性作用,但短短的10~20分钟,对于那些善于表达和表现的学生往往有利,对于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则不大好,有时会出现平时不好好工作的学生答辩成绩很高,而好好工作的学生却不高的情况。
(2)缺乏过程性评价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高凌飚教授[4]提出:“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 三位一体的评价”。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识到过程性评价方式具有全面、灵活、及时、深入、可持续性等特点,不过目前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中关于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有待加强和完善
很多院校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在进行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改革。其中, 以开题考核、中期考核和结题答辩考核为主要方式的“三阶段考核”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的结题答辩考核的不足,但是很多院校的开题考核和中期考核仍属形式主义, 只是为了应对管理部门的检查,并未引起学生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另外,若涉及校外聘请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那么导师间的分值权重以及指标设置、指标分级等方面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2 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采用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应遵循如下原则[5]:
(1)导向性原则。指所建立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围绕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反映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利用导向性评价指标权重,使评价重点突出,引导并调动毕业设计教学各个环节创新思维的产生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综合提高。
(2)科学性原则。指质量评价体系应遵循学历教育规律,符合教育管理要求;评价指标的分类要科学合理,各项指标之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本科教育毕业设计的情况。
(3)客观性原则。指质量评价体系应考虑本科教育的现实客观情况,在结构和内涵上体现出客观正确性和结构平衡性,较准确、较完整地提供毕业设计质量状况的信息,把主观因素降到最低,以利于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加强。
(4)系统性原则,即评价体系覆盖毕业设计全过程,对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全面进行质量管理和评价。
(5)可操作性和便捷性原则。指评价体系应遵循重点突出、通用与兼容、简明与可操作的原则,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以达到对毕业设计质量的科学、客观、全面的量化评价。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简单,具有可操作性。
3 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按照评价目标的类型来分,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可分为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大类。成果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例如论文、图纸、作品等,进行评价;过程评价就是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进行评价。必须将二者结合,才能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具体地说,就是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由各个阶段的各项评价成绩共同构成,每项评价内容都有独立的评价规则,并对应一定的成绩权重,最后加权计算出毕业设计的总成绩。
3.1 选题阶段
在选题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要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毕业设计课题。这个阶段是毕业设计的开始阶段,是后续工作的基础。
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之后,要同时给出设计任务书,说明课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作为毕业设计过程的指导依据和最终结果的评价标准。在任务书中,每个课题都须对课题的难度、工作量、综合训练程度、和科研项目的相关性、创新性等信息给出说明。上述信息都可以用参数(如A~E)来表达其程度,既能使学生对课题一个清楚的了解,又能作为未来评价的依据。
3.2 开题阶段
在开题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文献,二是完成毕业设计课题的总体方案。
文献阅读的成果是文献综述报告和外文文献翻译。文献综述报告和外文文献翻译都要按照科技文献的书写规范进行撰写。指导教师对其报告的阅读量、深度、翻译的准确性以及格式的规范性、文字数量这五个方面进行评阅,并给出评价结果。
毕业设计课题的总体方案要通过开题答辩来进行评价。在完成开题答辩之前,学生要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当包括对已有成果的分析和归纳、课题技术方案的设计、实验条件和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以及清楚的进度计划。开题答辩则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考核学生的科研表达能力。开题阶段的评价主要由指导教师来完成。
3.3 课题研究阶段
在课题研究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日常管理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因此指导教师需要保持与学生见面指导的频度,及时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
课题研究阶段的评价,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日常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其依据是与指导教师见面的频次;还包括学生的工作态度,主要依据是学生每个时间间隔内完成工作的情况,以及对出现问题时是否积极主动去解决等;还有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依据是学生是否有突破性思维或成果。另一部分则是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可以设置在学期的中间时段,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设置一次。中期考核的方式可采用书面材料和中期答辩结合的方式。书面材料可以反映出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状况,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而中期答辩可以由指导老师安排,由其所指导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集体答辩。中期答辩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提高其口头作报告的能力,还可以让掉队的学生看到差距,起到督促作用。中期答辩可由指导老师邀请其他老师参加,采用小组同学互评和老师打分结合的方式给出成绩。
3.4 答辩阶段
在答辩阶段,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并参加毕业设计答辩。答辩阶段的评价,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毕业设计的实物成果评价,包括纸质论文;另一部分则是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设计的实物成果评价一般采用双评阅法,即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采用背对背方式分别评阅学生论文,对照“论文规范程度”、“综合运用知识及文献资料能力”、“论文的难易度及工作量”、“论文创新性”、“文字表达及逻辑性”以及“论文水平”、毕业设计任务书内容和要求,开题报告的研究目标以及论文阅读的观后感给出评阅成绩。
毕业设计答辩的评价由答辩小组给出,根据学生的课题表述和回答问题情况等现场表现,以及课题的实质性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和答辩小组给的答辩成绩应当独立完成,避免后续工序受到前工序的影响,产生主观因素。
3.5 后答辩阶段
学生答辩后,毕业设计还有后答辩阶段。
毕设论文经修改完善后,学生应当将的相关毕业设计资料一起进行整理,并提交完整的毕业设计纸质和电子资料。根据学生整理提交的资料的质量、完整性进行评价,既有利于毕业设计成果的长期保存,也可以培养学生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及时整理和移交的习惯。还要用一定的分值,鼓励学生对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延伸研究或利用,包括、书写专利、开展后续研发、产品转换等。
4 结论
针对当前毕业设计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中首先提出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针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课题研究、答辩、后答辩五个阶段,论述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该体系能比较系统地包含了毕业设计的各个方面,能比较准确地体现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教师不同的评价目的,又能比较全面地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作出较客观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孙守昌,韩红芳,林康红.高校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13,(31):174-175.
[2]柳巧玲,米天胜.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7(3):100-104.
[3]马敬峰.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3
一、 背景
国家“十一五”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基于国家的这一发展战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 部署高校和一般本科院校的情况对比
在国家对各部署院校引领下,质量工程建设通过见年的建设成果显著,尤其是出现了一批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等,通过质量工程建设的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但是,对于普通院校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由于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情况和部署高校存在如下差距:
1、经费优先部署院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而一般本科院校没有,并且还要和当地的其他高校进行均衡实用经费。
2、项目优先在申报“质量工程”项目的时候某些项目是部署高校先行申报,之后才是一般本科院校申报。
3、专家优先由于部署高校和一般本科高校存在着很多差距,尤其是以专家尤为明显。部署高校有着国家级的各类专家教授,而一般本科院校不存在这样的优势,在项目申报的过程中就存在一般本科院校举全校之力对部署高校的一个专家现象。
4、资源优势部署高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从“大楼”到“大师”都是一流的,而一般本科院校不是为“大楼”发愁就是为“大师”发愁,教学资源同样存在的差距。
三、一般本科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思考
由于“质量工程”建设的重点是提高质量上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好的教风,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端正学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对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是全国所有高校一起建设,如果一般本科院校想要和部署院校竞争,必须有一定的实力和特色,因此建议,一般本科院校可以考虑从内涵建设,着重培育出发,通过培育建设,来逐步的达到有竞争优势的,有特色的“质量工程项目”。
四、 二级建设保障体系的构建
为了搞好“质量工程建设”,一般本科院校可以考虑建立学校一级的“质量工程项目”立项,并投入经费进行建设。但是具体建设还是在各教学单位,因此各教学单位的重视程度就成为校级“质量工程”建设的关键。为了能够做好“质量工程“建设必须建立必要的二级监控保障体系(如图)。
因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宏观控制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及特色优势立项一批有助于学校发展,学生受益,能整体提升办学质量的项目。
2、实现两级管理 质量工程的推行前提在学校宏观把握,而关键在各教学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态度。因此,要适当的给予教学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权利,放宽经费使用的权限。给学院主动建设的权限和动力。
3、加大过程的检查和监督力度在给予政策导向、权利下放后的监控体系中,必须加大项目建设的检查和监督力度,特别是项目建设的速度、建设的内容以及经费使用,这样可以发现在建设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的给予解决,使项目能快速,向好的方向发展。
4、加强推广应用质量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建设项目推广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推广应用了,学生才能受用,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广应用,就是要让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信息及方法手段,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就是要让学生享受学校提供的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最终实现办学水平的提升。
一般本科院校在国家进行“质量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好自己的脉,理清本校的特色优势,集中力量进行培育,先进性内部建设,借鉴经验,提升质量,最终达到具有和其他高校及部署高校的有竞争离得项目。因此构建质量工程二级监控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一体化 问题 方案 应用
1 现状分析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1.1 珠海市发展现状
珠海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肩负着我市建设工质量的监督和检测的管理工作,目前已经建成的电脑系统有:
1.1.1 建筑材料检测系统
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和现场构建的检测管理。
1.1.2 工程质量监督系统
主要用于工程质量监督的日常管理。
1.1.3 OA办公系统
主要用于公文处理、人员、设备、标准资料的管理。
以上系统都是独立运行,不能信息共享。而且珠海目前社会要求检测市场放开的呼声越来越大,检测机构推向市场是新的趋势,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提出新的要求。
1.2 解决的主要问题
珠海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主要解决如下问题:
(1)缺少基础信息数据库,工程信息中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督(下称各方责任主体单位)企业信息、人员信息不互通。
(2)现有的监督系统是监督单位事后登记录入备查,问题整改处理反馈不及时,不能与各方责任主体单位互动,不能实时反映当前建设工程的实际状况,各单位软件开发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具体情况有:
(1)检测报告无法第一时间通知各方责任主体单位,各检测机构检测报告真伪无法快速识别,对比。
(2)无法确保现场取样混凝土试块的真实性以及检测数据的有效性。
(3)解决混凝土现场回弹检测结果的完整性及数据录入工作效率问题。
(4)目前已有的信息系统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未能形成完善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度不高。
(5)现我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和检测是由市站统一管理,随着检测市场的放开,需要建立一套检测机构监管系统对全市检测机构的资质、人员、设备、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进行监管。
2 建设内容及实施方案
2.1 软件设计
珠海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一体化平台以建设工程项目为主线,从建筑施工管理系统、建设工程项目招标管理系统中读取相关建设工程的数据,进入一体化监管平台进行管理,该平台系统主要包括:材料检测应用、商混检测应用、视频监控应用、质量监督应用、其他应用基础平台、关系数据库管理后台和公共数据接换平台组成,该平台功能架构图如图1。
2.2 应用部分
2.2.1 材料检测应用
在材料检测系统中,将建筑原材料入场检测和工程构件现场检测从委托检测、检测数据录入、数据处理、报告审核、批准、报告发印、统计查询等进行电脑网络化管理;材料检测系统中的试验数据自动采集的数据和检测报告自动上传到检测机构检测监管系统进行监管。如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在材料检测系统中进行委托检测登记,使用现场数据回弹仪系统在工地现场进行检测,然后与材料检测系统对接将检测数据导入该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报告审核、批准、报告发印、统计查询等,其中第一时间将原始数据和批准后的检测报告上传到检测机构监管系统供监管部门进行监管。
2.2.2 商混检测应用
混凝土生产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销售情况的信息化监管。与材料检测系统关联,将商混合同备案审核、商混生产配比数据、商混用于那个工程某个部位、试件抗压强度等信息 上传到工程质量监督系统中。使得商品混凝土生产、使用、检测数据都处于受控状态。
2.2.3 视频监控应用
融入信息一体化平台系统内部进行了无缝连接。使检测机构、商混企业、工地、在平台中统一管理,加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的权威性和惩处的震慑力,及时有效地掌握企业运营动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管信息化。
2.2.4 质量监督应用
质量监督系统主要是监督站的工程监督员以及行业部门通过电脑或移动端,与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单位对工程日常监督、不合格项的处理、工程整改意见反馈等,与材料检测系统、商混检测系统、视屏监控系统关联及时查询、查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环节情况。极大的提高监督站的监督效率。如材料检测系统不合格的报告第一时间通过电脑系统及手机客户端通知监督人员、施工、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将处理结果上报监理单位,监理人员检查完成后将最终处理结果上报监督人员。
2.2.5 其它应用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是一体化平台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工程库、企业库、人员库,相互之前互联互通。保证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关联性和动态性。
2.3 制度建设
一个好的系统建立和运行,必须要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要建立珠海市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制度、珠海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等,对单位资质、人员、设备、办公场所、检测实施、监督管理进行规定。
3 总结
运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围绕工程施工和质量建立的珠海市工程质量监督信息一体化平台,可以实现如下目的:
(1)加强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联动的行业监管,强化建设工程的全过程、全要素动态监管,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管理水平。
(2)为建设、施工、监理、检测机构、商混企业、监督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端口,数据共享,减少各部门各企业软件重复开发,节约费用。
(3)加强从业人员的监管和制度的建设,严格按照规定和系统流程进行业务处理,防止腐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 药检机构;质量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123-02
药检所是国家对药品质量实施技术监督检验的法定机构,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具的药品检验报告书是判断药品质量的法定依据。报告书的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和药品行政执法能否顺利进行。随着医药经济的迅猛发展,药品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大量现代化的分析检测方法用于药品的日常检验中,检验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来多,这就要求药检所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基础上,加强软件和队伍建设,实现实验室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建立起药检机构整套完整的、严密的质量体系,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和可靠性。本文结合多年来从事质量体系建设的工作体会,探讨了如何建立药检机构的质量体系,旨在提高检测水平和检验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药品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1 充分认识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药品管理法第六条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承担依法实施药品审批和药品质量监督检查所需的药品检验工作。”第八十七条规定:“药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药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不实,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法律地位、权力、义务、责任的明确,使药检所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依法检验的使命,在法律的约束下,向社会出具公正、准确的检验报告是药检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药品检验工作是与社会秩序、市场经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质量行为。质量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实验室资质认定的需要,是履行其法定职责、自我发展和为行政执法提供可靠保障的需要。因此对于药检所来说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 正确掌握质量体系的基本内容
2.1 理解质量体系的真正含义
在ISO/IEC17025:1999中,质量体系的定义是: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在ISO2000中,改为“质量管理体系”。其定义是:在质量方面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1]。质量管理体系含有质量体系的内容,两者的内涵并不矛盾,只是后者更强调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活动是为了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使其简明、科学、操作性强。无论如何定义质量体系,都要正确理解质量体系绝不是几个或一些要素的简单组合,也不是本本上的东西或是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否则将失去建立质量体系的意义。质量体系是一切与质量活动有关的所有要素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模式形成的协调一致的有机的整体。应明确一个实验室只能有唯一的质量体系文件,一项活动只能有唯一的程序,一项规定只能有唯一的理解,不能使用无效版本。质量体系文件一旦批准执行,就必需认真执行,文件如需修改,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
2.2 建立切合实际的质量体系
药检所制定质量体系必须与药品检验的工作职责、任务、活动范围相适应,制定符合实际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如地州级药品检验机构应结合地州级药检所的工作职责,即负责完成本辖区药品的抽查检验、复验、委托检验工作及开展与药品检验、药品质量等相关的科研工作,确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建立质量体系。
2.3 建立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文件的设计和编写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注意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实验室为了保证检验数据的的科学、准确、公正,满足社会需求,就要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同时为了达到资质认定的要求,建立质量体系。在质量方针的指引下,确定质量目标,为实现质量目标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操作程序,完善设备、设施、检验技术和方法、并保证所有人员能按照程序要求履行各自的职责,同时对履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按照程序规定加以完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体系不是一套空文件,也不是死框框,而是一个可控可靠,科学合理的利用人力、物力资源,更好的发挥技术资源,促进单位事业发展的良好的管理模式。
2.4 掌握质量体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质量体系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质量体系要素组成。对药检所机构来说,最终产品是药品检验报告书,整个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要以保证和提高检验报告书的质量为目的进行。检验工作的全部过程以及涉及到的其他方面,如机构设置、人员、设备、设施环境、资金、技术和检验方法、管理等条件因素及其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个活动都是质量体系的要素。这些要素存在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成了具有一定活动规律的有机整体,以确保制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2.4.1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由组织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质量方针为建立和评审质量目标提供了一个框架,质量目标在此框架内确立、落实、展开。方针和目标应保持一致,不能脱节和偏离。方针、目标的制定不能空洞不切实际,目标的实现是可度量的,方针和目标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依据。
2.4.2 质量体系的文件化实验室需要建立文件化的质量体系,而不是编制质量体系文件。建立质量体系的作用是沟通意图、统一行动以利于质量体系的实施、保持和改进。所以,编制质量体系文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质量体系的一种资源。质量体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质量体系文件是质量体系存在的基础和证据,是规范实验室检验工作和全体人员行为为达到质量目标的质量依据。质量体系文件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计划、质量记录。实验室管理者结合工作类型、范围、规模、员工素质等因素综合考虑,编写自己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体系文件层次根据实验室规模和自身检验工作的需要加以规定。如果实验室规模小,程序简单,在质量手册中对过程和要素进行了描述,就不必建立其他指导性文件。规模较大的实验室,除应制定质量手册外,还应建立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同时注意质量体系文件中上下层文件应相互衔接、前呼后应、内容一致。质量手册是规定质量管理的文件,其内容范围应涉及整个实验室的全部检验活动,并对实验室的质量体系简明而又纲领性地阐述,能反映出质量体系的总貌,同时对质量方针、目标、组织机构、组织与管理、设施环境、部门职责、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协调等进行描述。程序文件是规定实验室出现质量活动方法和要求的文件,对检验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作出具体细致的规定。结构内容包括:目的、范围、职责、工作流程引用文件和表格。作业指导书是指某个具体的过程,事物所形成的技术性细节描述的可操作性文件,要求要合理、详细、可操作。总之质量体系文件化就要把质量体系的形式、过程、要求规定等用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形成文件,所有质量活动均按文件化的规定执行,并真实记录执行的过程和结果,这是质量体系文件的本质。
3 质量体系运行的措施和保障
3.1 领导重视,加强管理,严格执行
实验室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质量体系编写得再好,运行不好等于无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是空的。领导要以身作则,发挥领导作用,加强管理,让每一位职工都严格执行质量体系规定,让管理水平在质量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体现。
3.2 全员参与是质量体系运行的重要保证
要实现实验室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单靠领导和某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实验室的全体人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在质量体系中的作用。在质量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体系内部没有旁观者,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单位的质量目标的实现。对于药品检验来说,从待检品接收、检验到出具报告书,除要求有符合规定的人员、实验环境设施、合格的试药试剂、对照品、标准品、性能正常的仪器设备等到硬件设施条件支持外,各部门、各类人员的优质服务也是保证检验工作准确可靠的基础。质量管理不能留空档,要充分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把所有因素有机的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是保证质量体系运行的重要手段。
3.3 认真开展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是质量体系不断改进,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条件在改变,任何一个质量体系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每个实验室应根据评审结果、质量反馈等信息,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实事求是地对质量体系的运行作出评价,对发现的缺陷,要结合实现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错施,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补充,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同时质量体系的改进不是随意的,必须通过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作出正确的分析评价后,按照规定的文件化要求和程序进行修改完善。
3.4 适应发展需要,不断壮大自己,提高检验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的更新提高,实验室应制订技术发展规划,包括检验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添置、实验室环境的改善,检验人员新知识培训及补充新的符合要求的人员等,以满足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而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真正发挥药检所在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的技术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发挥;质量体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48-01
前言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食品产业也在不断的进步,在食品产业管理运营当中,其发展趋势已经实现规范化、集约化,在实际当中,食品检验实验室系统统筹管理对食品产业运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这非常的关键。在食品检验实验室系统统筹管理当中,制度性纲领准则为质量体系,其作用非常重大,切实灵活地结合检验实验室的阶段实际,充分有效地贯彻落实上级领导关于质量体系建设完善的会议精神的宣讲以及SOP的细化操作,加强完善整体化方针机制的确立创设、充分引导发挥系统群体的参与互助、规范细化监督考评的综合适配,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提升,让员工更有责任心,从而对质量体系真正实现完善性,最大程度的优化食品检验实验室统筹管理,让其能够更好的发展。
一、加强完善整体化方针机制的确立创设
想要检验实验室统筹管理制度得以实现,整体化方针体系的规则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我国食品产业的现状来看,想要对质量系统方针规则进行合理的制定,应该以实验室系统的自身特点为出发点,通过科学的择选,从而让其更加完善。尤其是当下检验实验室的硬件基础、试验项目、人员结构、技能水准、市场划分都呈现出了分异化、复杂性、多元式的趋势导向,所以规范灵活的质量体系方针规则的编排制定就显得必要而关键[1]。
第一,质量体系方针规则的文件统筹和其他不同,它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比如说检验实验室系统的人员配比、技术层次等。质量体系当中,每一项的内容在描述上,必须清晰的表示权属分配、责任划归以及奖惩限定等内容;第二,对于质量体系方针规则的细化适配方面要进行全面的贯彻,将个人责任制要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将检验实验室系统的仪器装置、设备组件的养护检测稳步划入管理范畴,准确细致地将各自对应的机器设备名称规格、时间限度以及义务责任进行纸质标签的粘贴检查,并协同推进监督核查的任务执行;第三,质量体系方针细则需要同步兼顾样品标准品试剂的抽测手段、环境控制以及检测质控的细化要求,检验实验室的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食品开箱验收时,应该与物资采购人员、技术督导人员共同合作完成,在进行验收过程中,应该遵照合同条例的每一项细则,仔细的对实验室内的设备元件规则、质量等进行详细的比较,另外,要对重点极其装置清点要随机,并且抽取样本进行仔细的核实,对于数量短缺、规格实效、质量低劣的物资品类要坚决不予入室,从而全面确保实验室设备器械整体质量的良好稳定。
二、充分引导发挥系统群体的参与互助
如果说实验室团队相对来讲,经济实力比较强,相关的领导应该对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成本进行加强,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实验室系统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传授教学的人才应该聘请具有专业技能及高职业素养的专业性质量管理人才,分别通过方法演示、试品摆放、资料整理、药剂统筹、设备养护、考核编排等充实全面的流程内容进行集中讲解、针对讲授。同时合理灵活地采用“强弱合作,交流互惠”的经济实用的模式进行全体人员分组交流、团体协作的开展推进,这样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实验室系统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提升[2-3]。
对于实验室系统的相关人员以内审的形式进行分组,对所有的人员进行内审,这也是质量体系管理运作的集约化最直接的表现,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不管是机构设置方面,还是人员岗位等方面审核,通过内审员组长制和分层统筹管理的两者有机结合,更为适宜,这样的情况下,审核主体以及审核对象就变成了所有的人员,使得审核主体以及审核对象两者之间形成了互相制衡、互相依赖的关系。这样一来,检验实验室系统的各个分支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都可以依照细则规定以及权属分配而将所属部门的划定周期内的符合审核范畴的技术业务指标数据进行整理编制、形成原始凭证以及原始凭证汇总表,然后按照规定定期按量递交给对应上级的审核人员,最终全面细致地实现质量体系的协调运转[4]。
三、规范细化监督考评的综合适配
首先,作为执行管理人员,应该及时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监督考核工作的开展,其要体现出动态性、时效性等特性,对相关的考核指标内容要从整体上进行强化,检查力度要进行加强,在进行班组的划分、责任分配等方面,应该以相关规定细则为依据,对权责归属方面进行统一的明确,最大限度杜绝质量体系管理班组执行安排分配上的人员交叉、权责重复。相关领导决策层需要稳步拔高班组相关责任人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业责任感。
其次,系统人员在一些关键流程方面的监督考核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比如说操作规则、实验质控、标准限定等。对于新招收的人员的职业素养要进行有效的强化,并且对其专业技能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核,有效的运用“量化检测”与“阶段考核”,密切根据被考核人员的学习情况、操作实效以及综合表现,进行针对负责的督导评价,切忌流于形式的突击检查、敷衍考核[5]。
结束语
社会的迅速发展,给行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食品a业方面,使其在不断的进步,食品企业系统运营过程中,检验实验室系统管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食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立足之本。进一步加强完善整体化方针机制的确立创设、充分引导发挥系统群体的参与互助、规范细化监督考评的综合适配,有力助推食品企业产业运营系统稳定、协调、长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伍玲燕,黄启红,黄璇莹,邴矗熊娟,陈敏儿.浅谈第三方食品实验室团队建设与管理[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01),17-39.
[2] 昝伟,刘培.农产品检测质量管理体系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6(13),8-23.
[3] 苗卫东,王保庆.浅谈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J].福建质量管理.2016(01),18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