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管理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管理方式

科学管理方式范文1

【关键词】:传统管理;弊端;科学管理方式;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高等院校、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而言都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是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科学管理是安全之母,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故我,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我国应采用的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推行科学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虽然一般的管理侧重点不同,但在管理中必须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由企业法人组织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

(三)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很注重,常常采取“感情投资”的方法,解决职工的住房、子女入托以及汽车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六)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七)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八)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形成从厂、分场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运用好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含信息的反馈)5种功能。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共享网络中的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设备等资源,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在实际生产中,每天获取的事故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判断,靠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的,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建立管理系统。因此,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用一句话表述,就是通过建立以安技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中央处理机),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此系统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因而,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凭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一方面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才有可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金 科,张连生《运用科学管理手段 不断夯实安全基础》;《铁道运输与经济》;2001年第10期

2、崔政斌《提高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途径》;《化工劳动保护》;2000年第21卷第4期

3、《严格执法强化安全管理》;《建筑安全》;总第121期

4、赫天虹 王 剑《企业安全管理如何与国际接轨初探》;《化工施工技术》;

1998年第20卷第4期

科学管理方式范文2

[论文摘要]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企业的生产效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了企业自身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带动了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中,管理思想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成为了发展不竭的源泉。本文主要从一些过去和现在实际存在的生产方式的分析,来阐述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在生产方式上的变化以及导致了这些变化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和科技创新。

人类社会经历了不断的革命和创新,发展至今,渊源颇深。然而真正繁荣和昌盛却是在最近100多年中,才得以完美诠释。有这么一项统计,最近一百年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远远超出了以往所有年份的总和,这真是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而财富的创造,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社会产业的变更,由农业走进了工业时代,而工业时代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制造产品。所以过去一百年财富的爆炸式增长亦即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其发展的依据。毫无疑问,管理方式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完美结合,促成了一次又一次生产方式的改善和巨大飞跃。

机器的发明促成了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巨大改善,这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社会带进了机械化时代,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渐被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所取代,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了当时时代的主流,社会上出现了专业的分工和集中化加工,企业和企业间出现和更多的合作,而不是各自闭门造车。但是随着机器生产和合作化生产的发展,企业内部协调和企业间合作的秩序很难控制,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普遍不高,老板和工人的关系甚至处于对立的状态。鉴于这样的现象,泰罗的科学管理应运而生,从而第一次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打破了以往的经验式管理。泰罗的科学管理主要强调的是对人的管理,针对工人的各种怠工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无数企业纷纷效用,于是企业的生产的重点转移到了对工人的控制和管理上,生产效率发生了大幅度提升。

但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却存在着缺陷,泰罗当时以人为本的假设只是建立在把工人当作经济人这个基础上的,认为工人的一切出发点就是金钱,然而却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大量企业加强了对工人的管理,然而生产效率仍不见提高,于是一轮新的对于工人的探索实验逐渐展开,历史上将其称为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经历了“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四个阶段,深入细致地探索了工人在不同环境下的生产效率,最终证明,工人并不能够单纯地作为经济人来对待,工人也不是机器的延伸,而其心理归属感和团队感知以及其工作满意度才是影响工人效率的最主要的维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管理的激励理论开始迅速在企业中应用,企业领导对工人有了更高的重视和关怀。

二战之后,经济迅速膨胀,企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获得更高的竞争力以及获取更高的利润价值,无数企业开始对于改善企业内部价值链以降低生产成本的探索,最后,以大规模生产为代表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这也被现在称为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产品的单位成本逐渐下降,这样既达到缩减成本的目的,同时也使企业迅速扩张。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专业化生产出现了,人员分工更加细致,员工技能分散专一,工作更加熟练,这样的生产方式成为当时乃至现在普遍采用的方式。

然而随之,一个新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大规模的专业细致的分工,导致了生产环节的大量增加,进而导致了生产的每个环节产生了堆积如山的库存,而且生产秩序的控制难度也进一步加强,前后之间的缺乏联系使得部门之间效率不一,进而影响了整体的有效产出。基于这样的混乱情况,以色列物理学家以小说的形式阐释了混乱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知道,现在这个理论被成为TOC约束理论。高德拉特提到,衡量一个企业好坏的重要指标有RIO、现金净流量以及利润率,但是这些指标却很难指导实际的生产作业,于是提出了有效产出、库存和营运费用这三个新的指标来衡量生产效率,这三个指标可以被实时观测,而且包含了生产型企业的全部内容。企业中的生产环节普遍存在着统计波动和依存关系,统计波动是指环节内的生产效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平均效率必然意味着有时高于平均有时低于平均,依存关系是指环节与环节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个环节的结束后才是另一个环节的开始。由于统计波动和依存关系的存在,每个生产环节部分出现了大量的不平衡,生产并不能按照预期的平均效率发展,而只会由效率较低的环节决定,这叫TOC中的慢制约,于是企业出现了大量的瓶颈,瓶颈必然产生了大量的库存,瓶颈处的损失和浪费就是系统和总的有效产出的减少,所以要针对瓶颈做相应的努力。当时提出的想法是鼓--绳模型,进行流程式的管理,大致的思想就是生产环节的统一化管理和步调一致的生产,但是这只是一种思想,在当时技术环节特别是信息行业还相对落后的时代很难做到统一化管理和生产,问题仍然存在。超级秘书网

到了90年代,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有些专业化分工生产已经开始极大地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在世界企业的无数次探索和尝试过程中,丰田汽车公司迅速崛起,在世界汽车界中具备了很强的影响力。而大野耐一,丰田汽车的前副社长,以其丰田生产方式的提出,迅速享誉全球。及时化、自动化、看板方式、标准作业、精益化是其方式的最精要思想。而“一人屋台”生产方式更是一改之前的专业化分工。以前总是一味的强调大规模生产,把工作环节分解得越来越细,以提高效率,然后大量的生产环节却产生了大量的浪费和大量的库存,同时伴随着较低的周转率,新的一人屋台方式的培养,要求培养更多的多能工,于是一个人可以做更完善的工作,浪费减少了,同时工人的工作也更有意义了,自身的价值也更好的得以实现了。正式由于这样的生产方式,丰田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各方面运营成本也大量降低,现在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商,而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方面,状况也明显好于美国底特律汽车三巨头。

而现在IT业迅速崛起,管理信息系统正在茁壮成长,大量大型企业都在尝试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之路,而企业IT的发展正是TOC理论中鼓--绳的最好工具,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将迅速使企业连成一体化,而基于此的大规模专业化分工的库存、波动和混乱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因此我认为“一人屋台”生产方式仅仅是目前信息技术还不成熟的一个权宜之计,随着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更加顺利,生产节奏能够以一个很一致的步调进行,那时大规模专业化分工合作还将成为时代的主流。

参考文献

科学管理方式范文3

Abstract: Urban water supply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is the lifeblood of the city water supply. Water supply network may seem complicated, but there are certain rules. If it is managed properly, urban life is more dynamic. Water supply network has a wide distribution, strong hiding characteristics, so we must implement a scientific system of management, to fully play its role. Bengbu Central Water Works Co., Ltd. implements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water supply pipe network, is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ensur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water supply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ir actual job,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urban water supply network.

关键词: 供水管网;科学管理;漏损;暗漏

Key words: water supply network;scientific management;leakage;dark leakage

中图分类号:TV6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085-02

1 蚌埠市供水管网存在的问题

1.1 供水管线陈旧老化 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负责为全市生产及生活提供用水。目前蚌埠市区DN100mm以上供水管线长度超过800公里,其中一部分管线的使用年限将近50年,属于老旧管线,在分布上位于市内各区。这些管网的材质多为铸铁、塑料。该类管道缺乏抗压性,韧性也较差,一旦遇到重压或外力碰撞,甚至是天气突变等,容易发生破裂。特别是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很多管道已经严重老化,受到外力冲击或遇到天气变化时容易发生爆管,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长年的使用使得管道内壁容易被锈蚀,不仅会影响对居民的供水量,而且还存在漏水和二次污染的风险。

1.2 供水管网档案资料不全 供水管网管理的一个难题就是管网的分部不易被掌握。由于供水管网一般都被埋在地下,人们无法直观对其走势布局进行观察,因此保存完整的供水管网档案资料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城市的很多供水管道是上世纪埋设的,当时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尚未广泛应用,管线资料多为纸质资料,加之管线信息更新不及时、新旧资料混合存放,使得人们很难分辨出图纸的有效性,导致经常出现图纸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在过去的供水管网管理中,人们往往习惯于用脑子来记忆图纸所标示的信息,形成依靠日积月累的经验来做判断的工作方式。那些经验丰富职工常被称为“活地图”。因此,如果现在遇到管线位置无法确定的难题时,依然不得不去请出那些已退休的老职工来帮忙。同时也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软件来管理这些图纸资料,因此对没有完善的管网资料管理,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管网管理。在不断更新管网资料的同时,开发出图纸资料的管理软件势在必行。

1.3 供水管网漏损较大 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供水管网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相应的其漏损率也呈现增大的趋势。其中,管网暗漏是造成漏损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供水管网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找出管网暗漏点,最大限度降低漏损率就成了摆在供水企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加强供水管网科学管理的意义

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城市地下管网资料存在缺失和滞后的情况,使得当前在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管理时缺乏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在发生管网故障后,由于不能及时掌握管网信息而造成抢修不及时,不仅对用户的正常用水造成影响,而且还带来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另外,由于缺乏地下管网的详细资料,在铺设新管线的施工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容易造成对原有地下管道的损坏,由此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供水企业而言,能否对供水管网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最终关系到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只有加强管理、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3 供水管网科学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3.1 陈旧老化供水管网改造成效显著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本着实现“零维修”的目标,一改往日被动应急抢修的工作方式,将供水管网管理工作提前,加大了对旧管网更新改造的力度。采用耐腐蚀性较强、弹性更好、更结实耐用的球墨铸铁管或PE管代替老旧管道,不仅保证了供水过程中水的质量,而且也提高了供水管网的压力和输送能力,确保了供水安全,实现了供水管网运行效率的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3.1.1 供水管网漏失现象减少,供水效率得到提高 在公司进行供水管网改造后,城市一些地区的管网跑、冒、滴、漏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管道维修数量大大减少,在2002年这一数字为360处,而到了2009年维修数量则降低到了138处,实现了水资源的节约和供水效率的提高,促进了供水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3.1.2 供水管网的承压能力增强,保障了安全供水 经过对城市部分供水管网老旧管线的升级改造,使得一些地区经常出现的爆管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供水压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从而保证了供水效率和供水安全。

3.1.3 改善供水管网水质,保证居民饮用水 在对供水管网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一些旧有管道的老化锈蚀问题得到了改善,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发生,促进了供水水质的提高。

3.2 管网资料的收集与管理 对供水管网资料进行收集和管理在整个管网管理工作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如果缺乏真实准确的供水管线资料,则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盲目性,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所以,对已经掌握的历史存档资料要进行及时的整理和完善,并进行信息化处理以便更好地保存;对于尚未明确位置信息的已铺设管线,应加大检查和探测力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依据经验和地面标识进行判断,也可以采用科学的探测技术进行查找。对于新建的工程,要做好跟踪更新工作,对最新的管道铺设方案进行电脑存档保存。总而言之,在供水管网资料的收集阶段,要保证资料的真实、及时和准确。而对于已经收集好的资料,就要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由于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纷繁杂乱,为了尽可能提高资料的使用效率,就需要对已有资料进行分类管理,使其一目了然,便于查找。在管理工具上,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而成熟的管理软件的使用也使资料管理难度大大降低。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就在供水管网的管理工作中采用了微机信息系统管理,并自行开发了一套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老旧图纸资料的信息化管理。2008年,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图纸管理系统》软件,该系统收录了本市施工、竣工图纸3000余份,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由于该系统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图纸查阅时间,在实际应用中收效良好。经过国家版权局审核批准,该项软件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3.3 强化城市供水管网暗漏检测工作 在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强化供水管网的维护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管道漏损对于保证供水安全通畅非常重要。蚌埠中环水务有限公司高度重视供水管网漏水检测工作,近年来,听漏队就检测出供水管网上的暗漏200余处,漏量近千万吨。主要工作是:

一是理清思路,制定可行性方案。管线所采取三个步骤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首先,在测漏人员的选择上,选用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技术人员,保证工作的质量。其次,通过学习交流,吸收借鉴本公司其他听漏队伍的经验,取长补短,尽快提高管网漏水检测工作的效率。第三,拟定管网测漏方案。

二是进行检漏情况分析。依据造成漏水的原因不同,如地质、工程质量、管道质量、气温变化以及第三方施工等原因,对管道损坏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三是优质合理选择管材。管材的选用是减少管网漏水的关键环节。它需要考虑到输出压、接口方式承受外部压力、管道内外壁防腐等因素。依据实际的漏点检测分析,在接口选择时尽量采用具有抗震性的柔性接口。另外,根据管道的埋深不同,采用相应的管材,以达到耐外压和抗震效果。

四是建立健全供水管道施工工程监督和验收机制。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管道使用寿命和漏水机率的高低,严格按规范施工是减少漏水的可靠保证,从工程开始到工程竣工,全程进行工程监理,才能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同时建立严格的工程验收制度,使管道工程管理趋于完善,杜绝一切漏水隐患。

五是对年代久远、管道内壁腐蚀严重,漏水机率高的管道进行有计划的更换、改造,以改善管线供水状况,提高水压、水质,减少漏水机率。

六是改革测漏工作机制。检漏包含着明漏巡检和暗漏检测,如何加强由被动式检漏到主动式检漏,关键是人的因素。除了配备一定的检漏仪器,培训检漏人员外,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同时要建立充分调动检漏人员积极性的分配新机制。

4 结语

城市供水管网是城市供水的命脉,加强供水管网科学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在传统管理基础上要树立科学管理观念,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发挥供水管网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李文强,毛云丽,毛艳平.加强供水管网管理 提高供水管网效能[J].企业经济,2004(10).

科学管理方式范文4

【论文摘 要】《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通过自身实践,就课程安排、课程特点、案例教学、多媒体使用和学生悟性培养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其对管理学授课效果有所帮助。

管理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其性质属于专业基础课。讲授良好的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有莫大帮助。笔者通过对自身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及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规范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1.管理学基础概念的讲述。在这个层面上,主要要向学生介绍管理活动的形成、概念、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对象和环境等,并由此引出管理者的概念。此外,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管理的基本职能和管理的社会责任,此部分课程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管理活动形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认识到管理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三是认识到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者才是一个真正追求卓越的管理者。

2.管理思想发展的讲述。前人管理思想的形成对我们的后续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部分的讲述是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形成的源远流长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力量。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上,应该按照管理理论从萌芽开始,发展到古典管理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时间发展脉络进行,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管理理论没有过时和现代之说,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说。

3.管理职能的讲述。在这个阶段,重点要向学生讲授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同时要向学生阐述四大职能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在讲课过程中将四大职能分开造成学生各个职能是割裂开来的错觉,要始终在课程中灌输管理学各个职能是一个系统的观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总体和部分的哲学观。

将课程的标准规范起来,按照合理的顺序安排好管理学中涉及到的重要的几块内容,可以有效避免学科知识无法有效整合的可能,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深度把握管理学课程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1.根据管理学通俗性的特点实行疑问——自学——老师解惑授课过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即使他们还没有真正学习到管理的知识,但他们管理有自己的认识(虽然有一部分是错误的)。他们通过自己班级的管理、家庭的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开始对管理有了较高的兴趣,渴望通过学习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处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管理问题。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和对管理学的认识,就可在课程安排中,首先提出一个他们本以为是正确的但实际却是错误的观点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课本中自己先寻找答案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阐述,让学生通过疑问——自学——老师解惑这样的过程完成事半功倍式的学习。

2.根据管理学抽象性特点实行提前预防授课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管理学之前会以为管理学案例丰富,应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而管理学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必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加之管理无定法,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给出学生标准答案的现象。但是因为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一旦面对抽象的东西就会降低对管理学的兴趣,开始怀疑学习管理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在遇到抽象的知识前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管理学面对实践时千变万化,才使管理学充满了魅力,而找到万象中的头绪正是每个管理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提前预防授课方法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学科,引进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案例常常来自于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有加强的真实感,另外案例分析中总是充满着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种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站在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加之在案例分析时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转化到主动参与的情境中来,这对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学科兴趣的培养都很有益处。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求能正确的使用案例,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案例的选择要紧扣课堂内容。管理学的案例有很多,但是要找到紧扣课堂内容的案例却很难。授课教师不能因为案例不好寻找就选择一个贴切程度不高的案例,也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只寻找生动有趣的案例,因为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案例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案例的选择是一项艰苦的过程,授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准备,从大量的案例中精选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管理规律或原理的案例。如果寻找到的案例比较枯燥,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等的形式展现案例来增加趣味性。总之,案例的选择是一项繁重但是有意义的工作,授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坚持紧扣课堂内容的原则,然后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2.授课教师要为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良好的组织准备工作是案例分析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充分考虑在课堂案例分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然后在案例分析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永远站在幕后,但课堂讨论的氛围却一直在自己无形的控制之中。既充当教练,又是导演;既是顾问、又是联络员。当学生出现偏离案例分析目的情况时,应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维道路上来;在学生们观点独特、思维开阔的时候,又要无形中将这个氛围带到一个新的。总之,教师时刻不能忘记案例讨论的根本目的,通过自己合理的组织安排引导学生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3.注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是一个案例讨论画龙点睛的地方,有了这个步骤,整个案例分析的目的才会更清楚,学生才会学到更多东西。案例分析总结可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先让学生通过内部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由各个小组相互比较对方的总结报告,给出学生自己的评价,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分析结果重新思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也颇有益处。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分析的过程观察和结果分析进行最终评价。在最终评价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同时,要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案例所要传达的信息,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案例分析对课堂学习的作用。

四、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喜欢一种“嬉皮”文化,他们热爱搞笑,但是希望这种搞笑的形式中蕴涵有某种社会现象。而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按照课件讲授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但是,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有意思的图片的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延长;而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跟课程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视频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会延长更多。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如搜集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搞笑视频,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讲述中,使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对视频反应的内容进行思考,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

笔者对“悟”的理解是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同样如此,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

悟性是可以在课堂上培养的,这需要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来发展学生的右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在课堂上压力提问形成的,因为压力情景并不利于学生悟性的培养。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自由的环境中提出一些开放性而非结构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线性思维习惯向右脑及逆向思考习惯方面转化。起初这种教学方法对习惯规律性教育的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但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悟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时刻谨记培养学生的悟性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就不会因为短期没有成果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笔者也相信,经过每个老师的努力,我们定能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见地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初蓓.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无锡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科学管理方式范文5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方法 管理课程 教学 渗透

一、引言

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融入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可以穿插大量实践案例,更可以渗透管理科学中的方法,以实现管理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吸收和移植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其方法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显著特点。因此,管理课程中能够并且也需要管理科学方法的关联教学,能够丰富管理课程内容,增强软学科的硬道理,对于工科类学生的管理课学习尤其重要,能够成为其学习软科学的方法及理论的启蒙教学工具,让其明白管理的科学性及系统性;另方面,管理科学方法随时可能也需要吸收新知识新理论加入,随时可能在其内部形成新的独立单元,将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进行渗透,能够使其方法理论结合更多的管理实务,使其在管理现实世界中得到更多的运用,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另外。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待提高加之我国管理科学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分离的情况导致了管理科学及其方法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在管理科学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中,往往将管理课程与方法课程分开设置,而方法教学中,又过于强调数学问题,如公式推导等,而对管理科学思想,如何从实际问题搜集资料数据建立模型的技术,量化方法与实际管理问题有何关系如何应用等问题分析讲解引导不够。这使得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人员对管理科学的方法运用无从下手,将管理科学看成深奥的、难以掌握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因此,管理科学及其方法难以在管理实践中进行普及。

如果在管理课程的讲授中,面向实际问题,运用关联,归纳演绎等方法将管理科学方法串联或并联至相关管理理论知识中,既能让学习者更好、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管理知识,又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更好的促进了管理科学与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基于此目的,本文从管理科学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八手,探讨其在管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渗透教学。

二、管理科学方法能够渗透至管理课程中的原因及优势

管理科学基本研究方法有三种: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经过各其他学科的发展,管理科学吸收了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移植性的特点.主要依靠不断吸收和移植当代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这种移植性进一步决定了管理科学方法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其能够更好的结合管理实际问题得到进一步研究应用与丰富。因此,如何在管理课程教学中渗透管理科学方法。从而让学习者更加明白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的价值,使得管理科学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能够融入渗透至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管理活动自身性质原因。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下产生和进行的,受到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各项复杂管理问题必须通过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才能解决,而管理科学方法恰恰是吸收、移植和集合了各个学科的前沿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因此,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理所应当结合实际经验将管理问题与管理科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讲解。既传授了管理科学新方法,又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并弄清楚管理问题。第二,从事管理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为在管理课程中穿插与渗透管理科学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从事管理教学研究的教师、学者、专家都普遍系统学习研究过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授课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知识加以融合并结合管理问题进行讲解,因此为在管理课程讲授中穿插和关联管理科学方法提供了必要条件。

结合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进行渗透教学,优势是很明显的:

第一,通过将管理科学方法与管理课程中的管理问题进行结合讲解与授课,能够让同学们对管理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并且学会对各种实际管理问题的操作思路和运作技巧。使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术”,而且是可以提高到科学高度的“学”。

第二,通过管理课程中管理实际问题能够概括抽象地关联传授和渗透管理科学的很多方法,如系统论、自组织论、信息论等方法,能够帮助同学们学会分析各种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框架,运用各种观点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管理问题。

第三,无论是在课堂的教学中还是在管理的研究中,都促进了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不断融合。这顺应了将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偏向于“物”,侧重于对外在对象客观描述与分析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以“人文主义”为特征,偏向于“人”,侧重于对人主观感受与体验的描述与阐释的人文管理这两种模式深化与融合的趋势.

三、管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渗透管理科学方法的教学

管理科学及方法相关课程在长期的教和学中存在诸如忽略管理特色,教、学、用脱节,教材不适,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导致了管理科学及方法作为独立课程设置后,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没有提问、学习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能力,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管理科学的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等一系列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够既让同学们学习了管理科学及方法,又让同学们了解其在管理中的运用及效用,并且让同学们有积极性有热情去进一步探索管理科学方法在实际管理世界中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法途径与模式呢?在任何一门管理课程中,如管理学原理,基础,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分支课程中,都可以关联、穿插、渗透相关的管理科学方法进行结合实际管理问题的教学颇为一种更好的管理科学及方法的教学方法及模式。

科学管理方式范文6

1.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必须重新定位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讲究以问题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对课题进行资料收集,并对所收集的资料整理分析,然后在资料中获取问题,最后总结出研究资料呈现的规律,并作出合理解释。由于学生选择要研究的问题一般是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而有些问题会超出教师的研究范围,这种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在辅导学生进行学习时,面临很大的挑战,而考验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二是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在实践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来获取有用的信息,而后通过小组讨论、意见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感受问题的不同方面和解决途径,完成真正的研究性学习。要完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既要学习相关专业如政治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又要学习管理学中文科课题如行政学、法学等,以及理科课题如计量经济、项目管理、统计学等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懂得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不同公共事业的管理规则。总之,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学业传授者,而是要使自己既是指导者又是研究者同时也是学习者。

2.研究性学习学生应成为课堂中教学的主角“以师为本”、“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行灌输,把上课当作自己的表演,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有的感到有趣而积极参与,有的漠然处之,而有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完全丧失,使得学习、创造的天性逐渐萎缩,甚至被扼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是改变以往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建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的新型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设计,通过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发现问题,来完成新知识的学习。研究性学习让每个学生能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与客观世界对话,与教师共同探求公共管理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教师如何辅助学生作为主角获得知识和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教师、学生应树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理念

研究性学习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根据学生们的爱好,特长与志向,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取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借助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本质上,“是基于对问题的探究而进行的学习”,是一种“以合作学习方式进行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旨在转变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完全颠覆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改变师生的“主从”关系,因此要顺利实施研究性学习,师生都必须重新定位和认识新的学习理念。首先,这种学习理念对学生来说,与其熟悉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什么”要由你自己选择;在研究性学习中“怎么学”要由学生们自己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学生们自己作出预测和规定。在这种学习理念中学生有权安排自己的学习程序,有权决定“学到什么程度”。其次,新型的学习理念必然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原先的“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主导位置这一角色必须根据研究性学习不同特点不同过程适时变换,学生的“主体”角色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更多地会“主导化”。在这种学习理念中,教师第一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预设者,第二应该表现为一个高明的引导者,引导不是指导;第三当然还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高组织者,但这个组织者不同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二)以案例教学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觉开展研究性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课题把实际中真实的情境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案例,它没有统一的解答方案,必须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掌握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点:1.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案例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互动的,双方都既是学习者又是知识传授者。因为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主动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并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和答案可以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2.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可以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开阔思路。3.生动具体、直观易学。真实性是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具体实例的教学内容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4.能够集思广益。在课堂上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再是被动的听和记,而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问题的解决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收到集思广益良好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教学活动不仅在课内,而且还大量地延续到课外,因此学生是否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也成为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而课外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如何才能把某一选题的内容讲好,除了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在课外广泛查阅相关的参考书和一些专业杂志,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学科的新动态、新观念,要系统地、科学地渗透到学科的专业知识里面。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中,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及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水平布置研究课题,或是提供一定的范围,引导学生个人选题,自由组成课题组,并通过课外学习深入研究与辩论后撰写报告和小论文。另外,通过课外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在学生认真进行课外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题研究、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尽量多参加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发明创新活动。这样边学习边研究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同时学生能体验到创新活动的成败得失,有助于他们掌握创新的诀窍。为了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真正落实“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思路,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的课外学习,这也是研究性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