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资源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资源实践报告范文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人类最宝贵资源的水,更是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主题。当前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忧虑和关注不断加深,对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期望也在不断增加。在我国的各地区,已经不仅是过去经常提及的“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也可能“宜荒则荒”;也不仅局限于“退耕还林,退田还湖”,还可能“退取(取水)还流(河流)”。从“空间均衡”、“区域协调”与“循环经济”的讲课中,进一步认识到了规划与宏观调控在水资源论证中的地位与作用—“什么样的地方可以干什么,什么样的地方不可以干什么”,特别是从水资源论证工作“做得了,做不了?”的反诘问话中,感受到了水资源管理高层对水资源工作的重视,能更深切体会到水资源论证工作的任重道远,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的重任在肩。
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总体原则
要明确水资源论证的工作阶段是在定位在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之后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前,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一般选择范围大小适宜的行政区划,建设项目的取水水源论需要首先确定工作等级与论证范围等。笔者所在单位为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局盘锦分局,结合实践谈以下看法。
水资源论证工作阶段。水资源论证工作服务于取水许可审批,工作程序与基本建设程序的关系为,水资源论证工作开始于可行性研究阶段,系在报审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立项后进行,结束于报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之前。2002年3月24日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第15号《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在技术方面提出了要符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基本要求》,《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培训教材》新增了工作等级和工作深度要求,并且水利部已明确要加快制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技术规范》,工作深度上将由“基本要求”而至技术规范,对水资源论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论证从业人员不断学习提高,深入调查研究,将水资源论证工作做大做强。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的界定,一般选范围大小适宜的行政区域为宜,尽量紧扣取水水源论证范围且不打乱行政区划界限是很切合实际的,硬性地以划分区域统计资料极可能造成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失真。笔者所在单位为水文行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水文行业而言是编制的难点,水文的行业优势在于水情与水质资料的收集整理,水情的主体径流资料仅为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来水量,区域需水量及工程供水量资料难求,落实到所论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就更难。在笔者所参加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中所收集的流域规划均为上个世纪80年代的资料,现在所进行的水资源综合规划远水不解近渴,给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水资源论证不同于流域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仅此是流域中的一个点,在没有新近的流域规划的前提下,在没有强大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作支撑的情况下,以点代面论及现状与规划水平年,显得比较苍白而单薄。就过去所做的流域规划,除需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之外,少了一年半载是做不出来的,以水资源论证来完成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远景规划,笔者认为对缺乏资料地区是难以满足要求的。对水资源论证报告中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最有效与可靠的途径是采用新近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找到新的依据与支撑点,但目前尚无正式成果可用。
水资源论证范围。对于水资源的论证范围的确定,在地表取水水源论证中指出,通常以便于水量平衡分析,易于与现有成果与资料配套,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为原则;同时,也指出不易找到一个通用的准则。笔者认为结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基本要求”,水资源的论证范围内应以包含取水水源、水环境以及对周围取水户的影响范围为好,三者不一定要硬性重合,一般相交与相含。
对于地表取水水源论证,重点应针对建设项目取水口以上径流范围,根据所论证的径流范围内的水文站、湖泊、水库等不同情况,决定是否划分不同的径流区间进行论证;对于取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论证范围的水文地质单元最好与地表的水文测站控制的径流范围相近,便于对论证范围内的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的相互转换与现状进行对应研究。
对于水环境论证范围,以取水河段所处水功能保护区划范围为主要依据确定,与取水水源论证范围有相重叠的河段。
对周围取水户的影响问题,于地下水资源主要指所在水文地质单元,于地表水资源指对下游取水户影响的河段,结合河流特性,论证范围宜以径流量大的支流汇口为下界为好。
做好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培训。上级水利部门要以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和咨询专家三支队伍培训为重点,分层次、有重点、有计划地举办专题培训班,全面加强培训工作,力争使队伍整体素质的有一个较大地提高。笔者认为十分紧迫而必要,同时,不只是论证从业人员需要经培训考试后持证上岗,更需要咨询专家来把握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深度与尺度,特别是需要提高基层水政水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需要符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关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基本要求”的规定,希望《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培训教材(试用)》中增补一些“基本要求”中有关篇章结构与格式方面的内容,增补一些“基本要求”需用的术语解释(例“项目性质”、“水源类型”、“排放方式”等),最好能推荐或推行一种更合理的报告编写体例。
参加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上岗培训的人员应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的学员,并具有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积极的效果:一是能促进企业自身节水工作的开展。在论证过程中,要求建设项目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约用水工作,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二是能够有效促进了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在一些缺水地区,建设项目采用中水、海水、矿井疏干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实现分质供水、优水优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可以改善城镇居民的用水状况。四是能够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对耗水大的农业项目加以限制和控制,使节约下来的水用于发展低耗水高效益产业。五是保障建设项目的用水安全。通过对水资源条件、建设项目的用水和退水、周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全面论证,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避免建设项目的盲目上马,这对于保障人员的安全用水,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环境状况起到明显作用。
水资源实践报告范文2
水资源论证工作是依据江河流域或者区域综合规划以及水资源专项规划,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取水、用水、退水的合理性以及对水环境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其本质是寻求人的活动与自然水系统耦合的平衡点,实现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的良性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深入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红线管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论证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加强水资源论证,有利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源头控制水资源论证工作涉及水资源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是贯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的基础性、前置性工作。规划水资源论证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环节,从宏观布局上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总体控制,预防把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水资源问题。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是在具体项目建设决策方面,从微观层面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要求,预防把关建设项目上马后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其他取用水户的不利影响。水资源论证关口直接关系着后续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充分体现了水资源管理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是水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前置环节。
1.2加强水资源论证,有利于保障水生态文明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不断利用和重新分配,必将改变现状水资源情势,进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面对今后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水资源有限和已经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文明安全发展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水资源论证工作,以国家产业政策和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规划等为依据,检验规划及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流域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的要求,是否符合节约用水的要求,以及是否符合水功能区的管理要求;并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出发,充分保障规划及建设项目的合理需水,分析对其他相关用水户及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建设项目取水和规划布局与当地水资源禀赋条件、水资源管理要求相适应,改变了以往我国被动的“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合理调整了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了经济布局优化调整,促进了经济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的,保障了水生态文明安全建设。
2对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新思考
水资源论证工作从源头上加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管理,提升了取水许可审批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促进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中要求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全面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等管理制度,面对新形势,水资源论证工作还存在以下不足:(1)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知识面相对狭窄,技术基础不扎实,论证报告编写质量有待提高。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新态势的要求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写规范也愈加严格。水资源论证涉及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水环境和生态、管理及取用水工艺等多专业,目前从业人员专业相对单一,对相对复杂的取用水工艺分析不够深入,造成项目取用水分析不够科学合理,水资源论证成果不准确。(2)水资源论证法规体系不完善,标准规范不健全。面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制度相对落后,论证范围、管理环节和管理内容尚处于探索阶段;现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设计不够严密;论证报告书编写收费标准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和各级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指导价格,竞相压价会导致论证工作无法保证成果质量和论证工作所应持的公正立场。(3)水资源论证后评估与后续管理相对薄弱。水资源论证后评估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对于水资源论证成果的实效发挥以及建设项目的取用水约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的水资源后评估和后续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3着力改进水资源论证工作,切实服务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资源论证的目的是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针对当前水资源论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进。(1)加强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规范管理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上岗培训,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全面掌握论证制度的精髓,领会技术路线和基本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决策能力,从而提高报告书编制质量,促进水资源论证总体工作健康发展。(2)强化水资源论证制度建设,完善立法。水资源论证制度对于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水资源论证制度,但较为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需加紧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立法,制定有关水资源论证制度的专门的行政法规,并以此为统领,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立法体系,从而彻底扫清制约水资源论证制度发展的障碍,为进一步促进水资源论证制度功能的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3)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后评估与后续管理工作。水资源论证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初始环节,要想取得实效,将论证成果切实落实,还需要扎实、长效的后续管理保障。要加强对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结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结合取水许可审批、竣工验收和取水许可监督管理等工作,对论证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论证报告书质量进行检查评估。通过后评估,强化企业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意识;全面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查找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审查、审批及取水许可审批、发证和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完善水资源论证审查制度与实践的统一。
4结语
水资源实践报告范文3
王浩,1953年8月生于北京,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原创性地提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在水资源监测、模拟、评价、配置、调度、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次、省部级奖励17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曾荣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2年9月26日上午,王浩院士抱病在第五届黄河国际论坛“江河综合调度”专题会上作了题为《两纵四横巨型水资源系统综合调度设想》的报告。作为中国水资源领域的领军人物,王浩院士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
记者曾拜读过王浩院士有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相关著作,研读了他的一些背景资料,十分尊崇他独特而富有哲理的思维模式,早就想对他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但从侧面得知,为了破解中国水资源瓶颈,他长期超负荷工作,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记者实在不忍心去打扰他,就趁他参加第五届黄河国际论坛的间隙,对他和他的助手作了短暂的采访。
踏遍江河寻良策
有资料显示,1977年联合国的水资源会议上,曾有科学家预言:水问题将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下一个危机。中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水资源的现状验证了这位科学家的预言。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资源研究,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并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奖,为破解中国水资源瓶颈作出了重大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他是怎样与中国的水资源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呢?
谈起这个话题,王浩院士说, 自1985年他从清华大学水利系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起,他就与水资源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一干就是28年。他坦诚地说,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扎扎实实地认真干好。人所共知,水利是个艰苦而又清贫的行业。从事水资源研究,就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走近江河湖泊,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同实践有机结合,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水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王浩院士的助手说,王老师为探寻破解水资源问题的良策,长期奔波在祖国的江河一线,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南国海岛到北国边陲,攀高山、穿峡谷、蹚激流、跨平原,哪里有河流,哪里就有他的足迹。为搞好“九五”攻关项目,他多次赴西北各省(区)实地调研,足迹遍布整个大西北,常常是三四个月不回家。在海南省水资源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他一去就是12个月。为此,他非常感激家人的全力支持与理解。从江河实地考察到工程引水线路的论证并付诸实施,他已为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付出了整整16年的岁月。
实践出真知,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回报。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1952年,主席视察黄河时就曾说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也是可以的”。那么,南方水多到什么程度,北方水又少到何种地步,就得有具体的准确的数据做论证依据。通过多年的实地考察,王浩院士逐步摸清了我国南北方水资源的家底,对大江大河水资源分布的实况了如指掌。他说,中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世界人均水量为7800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水量只有2100立方米,在有水资源量统计的153个国家中排名第121位。同时,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全国的水资源总量是2.8万亿立方米,南方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诸河、西南诸河4个流域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4%,仅长江流域就有1万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相当于25条黄河;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内陆河等北方的6个一级流域的水资源,只占全国的16%。而这6个一级流域的耕地面积却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5%以上,而且都是国家粮食生产的主产区。这足以说明南水北调的构想是合理的、可行的,是破解中国水资源困局的重要措施之一。
南水北调是一项宏伟的调水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引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整体构成了我国“三纵四横、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总体格局。总调水规模达到448亿立方米,相当于给北方地区新开辟了一条黄河,直接惠及人口达5亿以上,润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为44座大中城市缺水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抓手。东线、中线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将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建成通水,造福人民。
开拓创新破瓶颈
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研究,王浩院士在水资源监测、模拟、评价、配置、调度、保护与管理等研究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原创性地构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与方法、流域水资源全口径层次化的动态评价方法、基于“三次供需平衡”的水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不仅广泛应用于中国水利的实践,为破解中国水资源瓶颈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且也为世界上同类地区所使用。
谈及多项水资源科技成果的取得,王浩院士深有感触地说,每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压力逼出来的。因为每接受一项科研项目大都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研究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必须探寻解决的好办法,这就迫使你要去思考去创新。创新的原动力是“问题”,创新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这个富有哲理的新话题引发了记者极大的兴趣,记者紧追不舍地探究下去。
王浩院士解读说,以往,许多人对水的认识有个误区,总是错误地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实际上,水是很少的、有限的。地球上的水只有3%是淡水,淡水里也只有0.2%是河流的水。一条河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生态服务功能,另一个是社会经济服务功能。为了发展社会经济,高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建设中,大量地从河流取水。河流的水少了,生态服务功能就降低了,断流、缺水问题就突出了。所以,水资源紧缺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容易被人们认知,而社会人为因素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就是由此问题切入的。
王浩院士解析说,流域水循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自然的降雨、蒸发、入渗、产流、汇流、补给、排泄这些基本环节组成的自然水循环,另一部分是由人为社会活动的取水、输水、用水、排水、再生利用等形成的社会水循环。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改变了自然水循环的基本模式,并产生了系列资源、生态和环境效应。因此,要解决各类水问题,就必须从流域水循环演变的机理出发,对它进行模拟和调控。比如,缺水问题是由于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演变失衡而造成的,生态退化是由于与水循环伴生的生态过程演变失衡而造成的,水污染问题是由于与水循环伴生的水化学过程的演变失衡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是由于与水循环伴生的水沙过程演变失衡而造成的……我们对这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究其内在的机理,提出了 “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式理论,把由传统水循环的“实测—还原—建模—调控”的一元水循环模式,拓展为“实测—分离—耦合—建模—调控”的二元水循环模式。二元水循环模式创新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已应用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及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中,并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浩院士说,众所周知,在我国,一方面是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因此,要破解水资源困局,一方面是广开水源,另一方面则要大力提倡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后者特别重要。由于水资源浪费问题十分严重,节约水资源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节水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水价这个经济杠杆问题。比如一瓶矿泉水两元钱,而一两元钱就能买百十方黄河水,水价太低了,人们没有节水意识。不提高水价,节水就成为一句空话。一讲提高水价,许多人就会反对……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如果能探寻出一种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一种创新。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就认真思考研究探索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全流域的统一调度管理问题,这就是“多层次多目标群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研究的切入点。
王浩院士解析说,对流域而言,它的上中下游和左右两岸是一个整体,对水资源必须统筹考虑,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能“水从门前过,想咋用就咋用”;否则,就会出现问题、出现矛盾。许多河流的断流、生态恶化就是由此造成的。因此,对水资源必须实行全流域统一管理。首先,要把人与自然和谐最为必要的生态水也就是全流域的公共财产留出来,由流域机构代管,剩下的水再分给流域的各省、市、县、乡。分水工作有很多的科技含量,诸如人均用水权大体相等的原则、尊重在现状的基础上逐步调整的原则、丰增枯减的原则、市场经济的原则、某些产水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发展缓慢给未来生存发展空间多留一点儿余地的原则……这些原则就组成了多个目标、多个决策主体的一套复杂的分水模式。经过这套模式计算出来给各个省多少水,然后再经过民主协商,征求各省意见,再经过国家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的仲裁,最后才能把分水指标层层分解下去。这就是“多层次多目标群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的基本框架。上述理论已在黄河、松花江、辽河、黑河、塔里木河等流域实施应用,该项成果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功之路无捷径
王浩院士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为破解中国水资源困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了多种奖励和荣誉称号,可谓功成名就。但每当人们问及他的成功秘诀时,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虽然在水资源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应用于中国水利的实践,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谈不上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只能说是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对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内涵,王浩院士的解析是:“天时”是指作为改革开放时期第一届高校毕业生,当时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之时,自己赶上了好时机;“地利”是指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这个水利系统屈指可数的大科研单位,这里项目多、老专家多,自己年富力强,有条件有机会到全国的江河一线实地考察调研,锻炼成长;“人和”是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既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又有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指导,同事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学习、和谐相处、干事创业。这一切都成就了自己。
按一般的思维,王浩院士的成功之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梳理总结出多条经验,比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深入实践,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等。而他却换个视角作了解析。他的解析看似平淡无奇,含金量却极高。透过“天时、地利、人和”6个字,展示了他的内在美,引领人们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谦虚大度的高尚品德、团结和谐的凝聚力、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王浩院士献身水资源研究的无私奉献精神使他养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他的大脑经常处于思考状态。每当思考到一个关键性的重大问题时,他总是习惯性地不分昼夜地一直思考下去。说到此,他的助手给记者讲了一个“夜半敲门声”的故事:以前,同事和王老师一起出差,他经常半夜敲开同事房间的门,一起讨论科研问题。现在,他搬到水科院家属院里住,更是便利得很,一般在晚上10~12点他会敲开相关同事家的门。有时即使同事或助手都入睡了,他也会把他们喊醒,继续研究讨论科研问题。大家笑称他的行为为“夜半敲门声”。
王浩院士的助手介绍说,王老师惜时如金。有一次,中央电视台邀请他参加现场直播采访,他身着西服、脚穿凉鞋走进了演播室。主持人见状提出了疑问,王老师解释说,这也是无奈之举,因患有腰椎病,若穿皮鞋,不能弯腰系鞋带,穿凉鞋既可解除弯腰系鞋带之苦,又能节省时间。主持人顿时变疑问为敬佩,随即向观众作了解释:“对于这样一位为了我们的水资源问题而四处奔走的科学家,我们大家是不会介意他的穿着的。”
小事见真情。小故事,大道理,体现的是王院士的精神风貌。
与时俱进永向前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随着治水理念的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不断完善,水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中央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在我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王浩院士备受鼓舞。他紧跟形势、与时俱进,以“三条红线”的建立与贯彻落实为切入点,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言献策,提供科技支撑。
王浩院士认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键是落实“三条红线”,即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纳污限制。而水资源调度则是实现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基本途径,是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的重要抓手,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他带领他的团队积极谋划,提出了以用水总量模型确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实施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技术体系等技术支撑的具体措施。
王浩院士说,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黄河、黑河、塔里木河的水量统一调度,其他江河也开始进行或正在积极筹划。水资源调度领域的拓展,为促进我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呈现出“四多四少”的基本特点,即点上自发实践多,面上规范管理少;应急调度多,常规调度少;单个水利工程调度多,流域水资源综合调度少;行政手段运用多,市场手段运用少。因此,他认为必须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指导思想,注重区域内子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制定水资源调度目标;积极开展水库群联合调度、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重视水权、需水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王浩院士分析说,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上游挤占下游用水、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是近年来多处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就是要改变各自用水的旧思路,以统筹的思想进行大区域的水资源配置,以联系的视角进行子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水资源调度的指导思想,注重区域内子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不仅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还要兼顾地区之间的公平发展。
水资源实践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实践策略
在高中教育阶段地理作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到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引领他们遵守环境保护的规则,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此,高中地理教师需将环境教育积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各个教学环节均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从当前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此强化他们环保意识。
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积极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材中选编的知识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复杂散乱,不过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容易,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为立足点,以此展开环境教育。高中地理教材中不少章节与知识点都与环境教育有着间接或直接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努力寻求知识教学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借此积极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养成爱好环境的良好习惯。比如,在进行“全球气候变化”教学时,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根据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表信息,归纳出不同时间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在环境教育方面,教师可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电影《后天》中的精彩片段:电影刚开始南极冰盖断裂。这是对全球变暖后果做出的大胆假设,让学生思考问题:这段影片反映了什么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这样通过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主动关注环境问题。
二、创新环境教育方式,调动学生主观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实施环境教育,教师不能刻意将常规知识教学和环境教育区别开来,而是应当把两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对环境教育教育模式进行科学创新,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实现环境教育同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教师还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构建愉悦轻松的教育氛围,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环境状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例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关于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顺利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有关水资源的问题,使他们产生心灵共鸣迅速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状态。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本节课需要探究三部分内容:什么是水资源,分布如何?为什么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并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水资源污染前和污染后的对比图片,像化工厂前的小河由清水变为红水、洞庭湖面积不断减少、城市河流脏臭等。通过视觉冲击,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懂得科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和措施,并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主动开展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环境保护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渗透环境教育,仅靠理论知识的讲授效果有限,教师需主动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亲身参与到环境保护中,让他们产生更加深刻和贴切的感悟与体验。高中地理教师应把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融合,主动组织学生成立环境保护研究小组,针对环境问题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引领他们分析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鼓励学生探究和制定解决对策,将实践报告提交给环保部门,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在这里,仍然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为例,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虽然是学生已经接触和了解过的,但是却较为零碎,教师需引导他们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并以合作调查形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解决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对此,教师可积极学生组织水资源利用调查小组,带领他们调查在家庭中水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在社会上调查工厂用水是否节约合理,城市绿化工程是如何使用水资源的等。如此,学生通过亲身调查可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实践中,从身边的实际情况出发印象将更加深刻,内心也会得到震撼,并认识到节约用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四、总结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不仅是地理课程的自身教学需要,还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师需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积极渗透环境教育,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价值和作用,进而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陈瑶,周游游.高中地理实施环境教育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62-263.
[2]吴昊.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25.
水资源实践报告范文5
关键词:水污染事件;那蒙江;应急监测;应急对策
中图分类号:Q95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文以那蒙江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为例,探讨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机制及对策,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机制,提高应急监测的能力和水平,是为科学处置水污染事件提供保障和技术支持的关键。
1流域概况
那蒙江是广西沿海独流入海河流茅岭江的一级支流,位于茅岭江上游,发源于南宁市邕宁区大塘镇团洞村,在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圩江口村汇入茅岭江干流,流域涉及南宁市邕宁区和钦州市钦北区,河长42.6Km,流域面积393Km2,河网密度0.2 Km/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3.458亿m3。流域内建有小型水利工程16座,总控制面积8.67 Km2,总库容771.5万m3;电灌站11处,总装机容量340千瓦;水轮泵站5处,总装机5台,小型电站1座,总装机容量165千瓦,这些水利工程,对于合理利用那蒙江水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2水污染事件概述
2007年2月20日钦州市茅岭江支流那蒙江发生水污染事件,造成下游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水厂停止供水,影响到沿江农村居民饮用水的安全。调查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水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是那蒙江上游南宁市邕宁区一制糖企业废水氧化塘溃坝所致。由于那蒙江河段闸坝较多,大量污水滞留在各闸坝河段上,水体发黑、发臭。由于科学的应急监测,收集了准确的水污染信息,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并要求污染企业进行停止生产整顿,控制了污染源,那蒙镇水厂改建了取水口,未造成人畜伤亡的发生,使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3 应急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旦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责任部门之间大多是各自开展应对工作,单兵作战的现状,未有形成协调统一的应急监测管理机构,对水污染事件只是简单的调查报告,事件现场的应急监测能力也不强等。概括起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3.1 缺乏及时、准确的水污染信息报告系统
对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而言,事件报告的及时与准确是能否及时实施应急处理措施的关键,而实施应急处理措施是依靠应急调查监测来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处置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最大的问题是信息反馈不及时、信息不全、准确程度低或漏报等。就近年来广西沿海辖区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反馈信息情况看,大多数均为群众举报,这样容易错过了处置的最佳时机,同时还可能造成水污染事件的进一步恶化蔓延,因此,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系统,是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主要内容。
3.2 现场应急监测能力不强
目前,对于地市一级的水污染的现场应急监测一般只侧重于常规项目,如水体中的溶解氧、pH值、氨氮、氰化物等项目,也相应只配备了常规的现场监测仪器,对于一些有机毒物元素还缺乏现场快速测定仪,大多数项目还是需要采样回固定实验室去完成,或送上级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水质监测仪器设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有些监测的水质指标也没有得到检出,这样容易失去监测污染物的最佳时机,也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及时报出,贻误了对水污染事件处置的决策时机,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3.3 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
目前,水资源的管理还存在着“多龙管水”现象,不利于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水污染事件的处置涉及到企业管理、河道管理、水利工程调度管理、水量及水质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卫生监督管理和渔业管理等多个部门,在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很多部门对污染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和调查,如污染源的调查、河道水质水量调查和应急供水调查等,这些工作目前还是由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去完成,环保部门专业人员调查污染源、水利部门对水利工程水量调度、水文部门对河道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等等,这是由部门的职能和行业优势所决定的。由于部门之间平时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对水污染事件的应对工作未形成合力,导致调查监测收集信息不及时,决策信息不足,造成重复浪费。不利于对水污染事件的及时处置,这就需要上一层面的来组织协调,因此,平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部门间的统一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建立由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协调一致的应急队伍,发生水污染事件时,形成有机的整体,这样就增强了应急监测能力,提高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工作效率。
4应急监测对策
4.1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监督机制和协调机制
建立和完善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机制,加强中小流域水资源的监督管理,强调责任意识、监管到位,建立河流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的协调机制,尤其对河流水源保护区、保留区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水功能区的保护和监督,切实执行水功能区管理制度,根据水功能区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促进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利于流域水资源的保护管理,掌握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主动权,增强对水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4.2 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水污染信息报告传递系统。
建立水污染信息报告传递系统,则是实现动态监测资料运用于防污管理、指挥调度的重要环节。通过将动态监测、监视等各种手段收集的信息资料,以最快的速度传到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应急监测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实践演习,提高应急综合能力,组建专业应急监测队伍。在强化对应急监测系统硬件设备、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使在流域发生水污染事件时,根据水污染事件污染物可能扩散范围,能够及时布置自动监测仪器,通过自动监测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及时将水质水量信息传递到应急监测指挥部,提高水污染信息收集速度,为减少因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提供技术保障。
4.3 建立基于应急预案的流域综合数据库
综合数据库包括流域水文气象特征数据、供用水、水利工程、水环境数据等,通过数据库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查询流域水利工程分布、入河排污口位置及分布、危险源分布、饮用水源地取水口位置及供用水状况、社会经济状况、水资源配置等。及时调查到水污染事件信息是处置水污染事件的关键一步,是做好水污染事件布点调查及应急监测的基础。因此,在应急预案的平台上建立流域综合数据库,实现流域数据化管理,有效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和信息采集现代化水平。
4.4 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预报系统
预警预报系统主要着眼于对事件的预防跟踪、紧急通报和应急监测,以便于对可能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作出预报。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地理信息系统,掌握重点排污企业、重点敏感水域、重要河段的污染事件隐患情况;建立祥细的流域水资源状况档案,对可能造成突发性事件的污染源及时跟踪,提高应急反应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智能化水平提供保障。
6结语
防范水污染事件的发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因此,需要广泛的宣传,建立事件隐患防范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强调职责到位、管理到位;完善应急预案的管理,加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能力建设和机制、制度建设,包括职能部门之间和相邻行政区域之间协调机制、管理指挥机制、应急监测机制、现场快速处置机制、预测预警机制、信息处理传递机制等,同时,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并形成长效机制,为科学处置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广西水资源公报》,2004年,2006年,2007年;
2、《广西钦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钦州市水利局,广西水文水资源钦州分局2008年;
3、《钦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钦州市水利局,广西沿海水环境监测中心,2002年;
4、崔伟中,刘晨 . 松花江和沱江等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反思.水资源保护,2006.1 ;
5、吴小则,尹定轩,宋洁人,黄亚东等 .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机制的若干问题评述.水资源保护,2006.2;
水资源实践报告范文6
>>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人才资源生态战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博弈 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物流人才资源开发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全球化下中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风险分析 市场全球化下的战略性自然资源国家治理 全球化下的中国企业海外人力资源管理 《建国大业》:全球化语境下革命文化的资源再造与史诗合力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广东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策略 全球化教育视角下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策略 全球化对国际政治资源的影响 政治机会视角下的反全球化组织 全球化视角下的市场失灵研究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夹层效应” 全球化视角下的西方体育文化发展 全球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短缺形态下的雨水资源化利用 全球化视野下我国央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浅谈金融全球化下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互联网全球化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全人类的水”是英国乐施会为小学教师开发的以水为主题的在线课程资源,包括7个循序渐进的活动。网站建议的活动方式为图片故事、测试、问题研究、数据研究、提出解决方案、社区实践、成果展示等。从网站提供的图片中,小学生能直观地看到生活在其他国家的同龄人面临着哪些与水有关的困境。采用小学生能理解的语言简明扼要地介绍问题,是这个网站资源最成功的地方。
语言:英语 用年级:小学高年级到初一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 源使用:免费下载
WOW水教育资源在线数据库
http://wsg.washington.edu/education/resources/
数据库汇集了教育家、科学家、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帮助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了解水和海洋。161项课程方案、99项户外活动、64个专题教师职业发展指南,强大的数据量足以体现项目雄厚的科研实力。例如“春天的信号”这项活动,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网站中提供的卫星数据追踪海洋中某种动物的运动踪迹;在教师职业发展指南中则深入介绍所涉及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技能。网站还提供便捷的检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