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人工智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的人工智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的人工智能

科技的人工智能范文1

[关键词]人工智能 信息技术 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是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学科,其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数学、哲学和认知科学、心理学、控制论、不定性论、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延,其涉及的学科领域将愈来愈多,它已和人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时代和社会需要此方面的大量人才。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开设人工智能初步模块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从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对我国高中信息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做一下探讨。

一、高中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意义

(1)人工智能定义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己成为一门具有广泛应用的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模拟人脑所从事的推理、证明、识别、理解、设计、学习、规划以及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来解决人类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例如咨询、探测、诊断、策划等。

(2)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意义

现实世界的问题可以按照结构化程度划分成三个层次:结构化问题,是能用形式化(或称公式化)方法描述和求解的一类问题;非结构化问题难以用确定的形式来描述,主要根据经验来求解;半结构化问题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将人工智能课程引入到我国现行的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人工智能基本语言特征、理解智能化问题求解的基本策略过程中,体验、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获得对非结构化、半结构化问题解决过程的了解,从而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更好的解决现实问题。

二、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该学科的教育正处于摸索阶段,由于中学信息技术师资水平、学校硬软件设备等条件的制约,我国尚未在中学专门开设独立的人智能类课程,Internet上与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的中文信息资源也十分贫乏,在教学环境上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条件参差不齐

开设好人工智能课程,就要求安排更多的实践课程和活动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让广大师生切实体会到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些活动大部分要求上机操作或利用网络资源来学习交流,这就对教学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条件相对落后的中学在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上存在很大困难。

(1)对硬件性能的要求

人工智能课程中有较多的实践课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使用计算机进行操作。这就需要学校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学机房,若其性能较差,会延长学生在线进行人机对话的时间,一旦遇到网络堵塞,可能连网页都打不开,这不仅浪费了仅有的上课时间,而且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软件性能的要求

为了降低成本,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上提供的免费下载软件和免费在线教学网站等进行实践教学,可大大减少自研开发软件和软件维护的费用。但一旦遇到网络不通、网络拥挤或在线网站停止服务等情况,将无法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可见,软件的依赖性较强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对人工智能科学的认识不足

(1)学生的认识误区

提及人工智能,给大多数学生的感觉是一门神秘、遥不可及的科学。很多学生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是很高深的科学,离我们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研究和接触这门科学是少数科学家的事情,从而对该科学的关注程度不高。其实,人工智能学科是一门渐渐成长的科学,它将应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去体验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吸引更多对该学科感兴趣的人去研究和使用它。

(2)教师对人工智能学科开设存在偏见

一些从事该学科教学的教师没有接触过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在接触过后被其中深奥难理解的知识所吓倒,认为即使开设了这门课程也不易被同学们所接受;而一些在大学接触过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则认为,其理论枯燥乏味,知识内容艰深,不适合放在高中开设。

(三)一线教师经验不足

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开展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的大学为数不多,师范类院校更是少之又少。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输出少,所以,缺乏具备一定知识结构、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来担任高中信息技术课中人工智能课程的教育工作。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人工智能课程的专业培训,在授课内容上的着重点掌握不好,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授课形式上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寻,这就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软、硬件建设

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网络传递信息的效率,同时加强软件资源建设。鼓励师生上网搜索更多适合AI教学的网站,教师应整理出和AI相关的趣味小故事、电影、光盘等和教材相关的素材,以便更好的配合硬件教学。

(二)端正认识,增强支持

作为教师要树立对高中人工智能选修课程的正确认识。通过对课标中规定的相关内容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克服对人工智能的神秘感或恐惧感,理性而客观的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明确在高中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同时,教师也不能因为该课程的“选修”性质,从而轻视该课程的作用。

作为学生不应该仅仅看见这门课程的娱乐趣味性,应把一些重要的技术理论知识重视起来,不能过分的放松自己而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家长也应该支持和赞同学生选择该课程,不能应认识不到这门课程的作用、怕耽误学生主干课的学习而反对学生积极参与。

校方领导也不应条件限制就轻易放弃这门课程的开设,应给予积极的配合。社会各界也应加强舆论与正确引导,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人工智能并予以肯定。

总之,人工智能是一门逐渐成长的科学,开设好该课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校方领导不断努力,互相交流,共同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人工智能技术与“问题解决”[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0).

[2]段东辉.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第19卷第二期2006,6.

科技的人工智能范文2

【关键词】高职 工作岗位能力 人文教育 课程体系

2011年6月8日,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教育应从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方面入手。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下,在课时、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忽视高职人文教育,出现高职人文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争课时、抢资源、教学效果差的现状。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构建一个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高职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

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高职人文教育是针对现状而提出的一种职业形态的特殊人文教育,在分析人的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的对原有高职人文教育进行了改革,有助于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该体系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考虑专业教育对人文教育的共性要求,突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对人文教育的个性化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开拓教育途径,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设计以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法

(一)变纵向课程体系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横向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并不恪守学科性。现存的两段式或是三段式课程体系,都过分强调分阶段。在这种体系下,分成一、二学期基础课,三、四学期专业课,五、六学期设计与实习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或支解。”[梁春阁·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职教论坛·2003年第2期第19页。]这种课程安排还会使刚进校的高职学生感到迷茫,体会不到高职课程与中学的区别,也感受不到不同专业的区别,还可能导致高职学生的流失。因此,有必要将人文素质课根据专业课需要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特点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各专业自成体系。据笔者调查,高职学院普遍在第一学年集中开设“两课”、高等数学、应用写作、高职英语等人文素质课,其实大可将这些课程与专业课程交替开设。这样既避免同类课过于集中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同时又可让人文教育课与专业课程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围绕专业设置人文教育课程,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打破学科逻辑的界线,抛弃呈现完整的学科体系的思路与想法,在课程体系设计前对相关职业或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针对专业职业能力构成来组织内容,以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它们在工作过程中的排列顺序为顺序组织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人文素质课,不同专业的人文素质课也各有侧重,做到既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又为学生能够继续深造打好基础。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进行日常会计实务的会计处理能力和对日常经济业务进行正确核算的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必须同时具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知识和应用文书写作能力。因此可以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后紧接着开设经济法基础,并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应针对会计专业的岗位需求增删内容。会计专业的高等数学应设在第一学期,而高职英语为了方便广大学生过级,可在第二、第三学期开设。

(三)整合专业技术课与人文素质课,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

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契合点,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基础,强调对学习者的行动导向,使其能够在与工作过程相吻合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仅掌握职业技能,还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参照专业培养目标,以工作岗位过程分析为依据,将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加强现有专业课程的内容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等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四)机构联手,实现人文教育课内、课外实施

人文教育的实施由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人文课程”与以课外活动为载体的“素质拓展”两部分组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各自为阵,未能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人文教育需要打破这种“两张皮”的格局,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人才培养新格局。“人文课程”由“核心课程”(公共必修课)和“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组成,由教务处牵头,各教研室配合,统筹安排。“素质拓展”由院级和系级素质拓展项目组成,分别由学生处、团委和各系部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胡燕燕. 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2]李爱香.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 财会通讯,2011(5) .

科技的人工智能范文3

[关键词]职业能力 理工类专业 人文课程 模块化教学

[作者简介]罗杰文(1967—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副编审,研究方向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一般A类课题“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模块化人文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GA31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24—02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高职生作为未来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其人文素质修养是体现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等方面掌握得较好,但人文素养方面欠缺,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不足,成为再发展、再塑造的瓶颈。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本文从工科类高职生的角度,提出模块化人文素质课程改革,试图解决目前高职院校理工科人文课程无序、无效的局面,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高职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分析

“人文素质”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也就是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为了解目前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状况,笔者对八百多名新入校的理工类高职生做了问卷调查。在调查的26个问题中,90%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起重要作用;80%认为所在的学院不太重视人文教育;没有读过马克思类哲学书籍的占92%;能背出30首以上唐诗宋词的占55%;85%愿意抽出时间读人文书籍;96%觉得最有助于培养人文素质的途径是开设必需的人文素质课程;学生最想学习的是文学、史学、艺术类,最不想学习的是哲学、政治学;在列举的十几门课程中,学生最想选修的人文课程依次是:口才与沟通、社交礼仪与职业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名著欣赏、音乐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60%对自己的评价是一般。

通过调查分析,高职学生学科基础不厚实,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理工类学生重理轻文现象比较严重,文史哲基础浅薄,人文基础相对薄弱。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使学生特别是理工类学生缺少对中国文化和哲理贤德的解读,削弱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在口才表达、心理素质和气质形象等方面明显弱于文科类学生。除问卷调查外,我们也调查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行为能力。学生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后,掌握了相应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基本能胜任岗位需要,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总结经验、表达技巧等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只能止步于一般的工作岗位。

二、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开课现状

针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薄弱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了探讨和研究。然而,很多研究只侧重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薄弱的原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误区,以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特别是理工科类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开发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人文课程的开发处于不够科学和完善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人文素质课程放到人文公共选修课中,不分文理,统一开课,学生只能选修一两门课程;二是把人文素质课程等同于才艺教育或文学欣赏,只开设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影视欣赏等兴趣课;三是各二级学院“各自为政”,有的学院开设“口才与沟通”课,有的学院业开设“公关礼仪”;四是人文课程让位于专业课程,只能以讲座的形式完教育任务。

三、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和灌输某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由于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目标和普通高校不同,理工类专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因而在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不可能与培养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相提并论,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并不客观现实。理工类高职生在知识基础、人文底蕴、人际沟通等方面不如普通高校学生和文科类高职生,其人文素质课的培养目标应有所降低,在内容渗透和功能层次上进行调整。针对理工科学生在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上的缺陷,应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人文教育,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针对工科类课程设置特点,有效地实施人文教育;第二,将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第三,把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和培养健全的社会人格相结合。因此,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可以定位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使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职业能力与模块化人文课程的构建

1.理工类高职生的主要职业能力。高职理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的专门技能型人才。根据高职理工类专业学生未来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我们归纳了职业能力涵盖的三个方面: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被学者称为关键能力,是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基本发展能力,主要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跨岗位、跨专业、跨职业的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能力、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团队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个体的作用表现为帮助个体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人文课程的定位和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服务。2003年教育部进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指标纳入了学生素质的测评中。

2.理工类专业模块化人文课程的构建。人文素质的内容宽泛而丰富,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对所有内容都涉足是不可能的。理工类专业模块化人文课程的内容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拓展其视野,陶冶其性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人格的自我完善,激发创新能力,使学生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成为拥有较强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模块化人文课程是将模块化教育模式运用于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是以学生未来职业生活中必定存在的某种职业核心能力为前提,以能力培养为主,将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进行分解整合。在分解人文课程的内容时要找到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契合点。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在职场上发展,需要有较强的理解力,如对领导意图的理解,对友情、爱情、亲情、同事之情的理解,对职业理想的追求等;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如掌握交谈的技巧,具备基本的应用写作能力等;需要有较好的职业形象与礼仪修养,如有规范的仪容仪表仪态,使用规范的职场礼仪等。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表达能力和职场形象是提升其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提升其人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人文素质课程可以分解为“阅读与理解”“沟通与表达”“形象与礼仪”三大模块,这三个模块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阅读理解是基础,沟通表达是提高,形象礼仪是完善。第一模块:阅读与理解,内容包括文学欣赏(情感篇)、中国文化(理想篇)、艺术欣赏(审美篇);第二模块:沟通与表达,内容包括交谈艺术(口才与沟通)、实用写作;第三模块:形象与礼仪,内容包括职业心理、职业形象、职场礼仪。每个模块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人文知识的内容进行设置组合,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是理工类学生必修的最基本的人文知识,以此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表达沟通、形象气质等方面的素养。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等人文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选修和讲座的形式加以拓展和延伸,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组成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应调体验式学习,使人文素质教育在职业能力培养中得以体现,职业能力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得到提升。

3.模块化人文课程的特点。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学往往因涉及面宽、课时少,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模块化教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几个模块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也可以分几个阶段完成,具有灵活组合的特点。模块化课程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一是用有限的课时学到有价值的人文知识,解决工科类专业课程计划中专业课时多、人文课时少的矛盾;二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可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选择模块学习,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三是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强;四是人文与技术相融合,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并围绕其组织教学内容;五是每个模块内容有度,讲究“必需、够用”,针对性强;六是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组合增减模块,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以体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五、实施人文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要真正认识到在工科类学生中开设人文课程的重要性,改变重专业课程、轻人文课程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内涵和职业修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2.配备专任教师。课程模块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调整、扩展和深化。每个模块要由相对固定且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讲,逐渐形素质课程教学团队。

3.满足课时需要。模块化人文课程实际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整合,可以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也可以分段完成,至少需要48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接触8门科目的知识,有利于提高整体人文素质。

4.编制专用教材。人文课程的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编制教材是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积累素材,完善构想,编制出适合不同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

模块化人文课程开发依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特点,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其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都不能套用传统教学的评价体系。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如何评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评定学生的成绩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不断完善模块化人文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7X).

[3]朱保华,杨红春.职校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探讨[ED/OL].,2009—02—09 .

科技的人工智能范文4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1;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背景,从物联网智能服务应用的角度建立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深入认识,进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15JGB209);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桂电教[2013]20号、[2015]23号)。

第一作者简介:张敬伟,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海量数据管理,gtzjw@guet.edu.cn。

1 背景

物联网的雏形是采用射频识别等技术将物与互联网连接形成的网络,进而实现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促进了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的信息产业发展浪潮。为了支持国家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0年教育部批准在本科阶段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致力于为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型人才。

物联网本质上是物物、人物互联的系统,其延伸内涵是借助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多样化的智能服务。物联网的目标即借助传感、通信等基础核心技术,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借助软件系统,提供顶层多样化服务。因此,物联网技术属于“集成创新型”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应该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

由于物联网是个宽范畴的概念,具有技术综合性和跨学科特征,因此,不同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南京邮电大学借助其学科和技术优势,较早开设了物联网专业并建立了研究院,从管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对物联网展开研究,致力于新的商业应用探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科研和竞赛来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突出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特点。辽宁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江南大学等也分别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于2011年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并招生,也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方面不断进行探索。

在不同的应用领域,物联网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如车联网、船联网等,这决定了物联网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人才培养也不是单一领域的。现实生活中物联网快速发展的诉求,也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借助现有的学科优势来培养综合型的物联网工程人才。

从宏观角度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分为4层:感知层、网络层、数据管理层和服务层。这个层次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格局,且很大程度上能够在现有专业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例如感知层和网络层与通信类和电子类专业有较多交集,而数据管理层和服务层的相关技术则与计算机类专业有较多重叠。正是这种综合性的培养需求,使各高校不断探索求证物联网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联网的核心是基于万物互联提供新型智能化服务,其数据管理层和服务层是体现物联网核心价值之所在,这实际上与大数据概念不谋而合。未来,来自物联网的数据将是大数据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云计算的主要处理对象。从提供服务的角度看,物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紧密相关。在物联网应用域,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看作物联网的外延。图1展示了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物联网的核心是实现实体感知和互联,是大数据的主要数据源;大数据研究则侧重知识发现,帮助物联网拓展创新型智能应用,深度挖掘物联网内在价值;云计算则利用其强大的计算平台和充分的存储设施,满足物联网域不同应用的实时需求。三者之间的辨析关系有助于我们明确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而拟定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2 面向物联网智能服务的相关课程植入

基于对物联网的宏观认知,其具有两项基本功能:实体感知互联和智能服务。这将引导我们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并根据高校自有的学科优势来优化配置,彰显课程体系特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由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建设,鉴于在计算机领域具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深厚底蕴,在充分借鉴了第一批物联网专业建设单位的经验后,学院确定了物联网实体感知互联和物联网智能服务平衡发展的模式。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兼顾服务感知互联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植入了面向数据处理和智能服务的相关课程,充分利用计算机大学科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物联网工程的课程体系,以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面向物联网智能服务的课程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面向数据管理及数据挖掘的课程;一类是面向物联网软件开发的课程。面向数据管理及数据挖掘的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原理、物联网数据处理、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联网的内涵,提升学生对物联网数据的认识,帮助学生认知并拓展物联网的外延。面向物联网软件开发的课程主要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Web应用开发、QT程序设计及相关实践类课程等,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在掌握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其开发物联网软件和建立智能应用的能力。这些课程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让学生在具备好的物联网大局观的基础上,更好地拓展物联网的外延。基于自身的学科优势,融入面向物联网智能服务的相关课程,建设有特色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将很好地满足物联网发展的进程中对工程型人才的需求。

3 结语

物联网驱动的实体感知互联和智能服务,正在与大数据和云计算倡导的创新应用产生交集,物联网工程作为一个新专业,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学校在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过程中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我们讨论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相关技术驱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路,进而提出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当然,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跨学科特征以及面对问题域的宽泛性,其发展还存在诸多挑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待时日进行验证,但相信随着物联网产业的不断成熟,基于物联网智能服务的应用将成为物联网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

参考文献:

[1]孙其博,刘杰,黎羴.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 1-9.

[2]杨震.物联网发展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 1-10.

[3]刘鹏,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21): 9-12.

[4]贾旭.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研究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 108-109.

[5]陈辉,李敬兆,詹林,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4):13 -17.

[6]崔艳荣,陈勇.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2): 373-374.

科技的人工智能范文5

 

《中国经济信息》综合报道

 

由美国科技媒体Re/Code举办的Code Conference日前在南加州举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伊隆·马斯克、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及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受邀参加,并且在大会上发表了各自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看法。

 

比尔·盖茨:梦想终于实现

 

首先是比尔·盖茨,这位微软帝国的缔造者,虽然对人工智能的崛起感到激动,但是他也承认,能力超过人类的机器将会带来一些挑战。微软公司在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发,比尔盖茨表示,目前人类已经在相关领域取得了足够的进展,足以肯定未来十年将会有机器人能够执行类似驾驶、库管等工作,机器在某些知识工作的领域也能够超过人类。

 

“曾经的梦想终于到来了,”盖茨在Code Conference大会上说道,“这是科技一直以来发展前进的方向。”

 

但是盖茨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也曾表示机器的超人能力将会带来两个大问题。第一个,机器将会让人类社会目前现存的许多工作机会消失。第二个,则是如何让人类保持对机器的控制。盖茨透露,目前他已经在接触有想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人。

 

马斯克: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少数人的工具

 

马斯克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很激动,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实现了科技迷们儿时的梦想。他认为,人工智能是通往未来的途径,机器将越来越强大,甚至会超过人类智慧。但是,马斯克同样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表示出担忧。“它们可能对未来产生负面影响,并非所有人工智能功能都是良性的。”他说。

 

马斯克认为,如果人类创造出超越人类智慧很多的超级人工智能,确保其处于良性状态非常重要。马斯克特别强调,人工智能可能落入少数人之手。当被问及这里的“少数人”指的是谁,马斯克并没有明确指明。

 

贝索斯:亚马逊从事相关项目的团队超1000人

 

亚马逊虽然是一家电商科技公司,但是贝索斯也对人工智能技术极为热衷。该公司的Alexa智能语音助手和Echo智能音箱,背后都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子。在Code Conference大会上,贝索斯透露,亚马逊正在发力人工智能。“亚马逊从事这些项目的团队超1000人,你看见的只是冰山一角。”他对Re/Code创始人莫博士说。

 

他表示,亚马逊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关键项目的投资,已经持续了四年时间。他表示,人工智能产业会越来越大,亚马逊有大量数据的积累,这一点在人工智能的竞争中有优势。

 

皮查伊:谷歌人工智能的优势是能够理解语境

 

谷歌一直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公司,该公司研发的AlphaGo不久前击败了韩国的顶级棋手。外界看好谷歌发力人工智能领域的原因之一,正是谷歌在数据积累方面的优势。谷歌的搜索引擎,每天都会获得各种各样大量的数据。

 

皮查伊表示,谷歌在人工智能上的技术优势之一,就是其语音助手可以处理人机对话的语境。在前后问题有关联的时候,谷歌的人工智能助手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理解。

 

人工智能之外,皮查伊再一次表达了谷歌重返中国的意愿,但是我们可能都知道,这件事要比人工智能的研发,难多了。

科技的人工智能范文6

1936年人工智能之父提出人工智能这个概念,为人工智能乃至现代信息科技奠定了基础。

1958年,10位美国年轻的学者在一起研讨,正式提出人工智能这个概念。

人工智能经过了60年曲折的发展,有过令人兴奋激动的时刻,也有令人非常沮丧的时刻,现在到了一个新的,这是没有异议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年,阿尔法狗是标志性之一,包括竞赛性能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测试中已经超越人。

新版的人型机器非常的震撼人心,在地面上走,尽管歪歪扭扭,但走得还很稳;还有自动驾驶汽车,在雪地里,也可以走得很好;语音识别,这是科达讯飞一个典型的语音识别的例子,效果非常好;人脸识别,尽管还有一些挑战,但是这几年还是不错的。

专用人工智能确实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依然任重道远,要在通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巨大突破还需要尽洪荒之力,曾经有四句话描写了人工智能目前的水平,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有专才无通才。

另外,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也有了很好的发展,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1270亿美元,今年预计1650亿美元,到2018年预计超过2000亿美元,发展非常之快。目前,人工智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过去一年人工智能领域的十件大事

过去的一年里,人工智能领域有很多新的变化。

第一项,阿尔法狗。

第二项,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包括今年5月份美国白宫举行的4场研讨会。

第三项,IBM类脑超级计算机平台,是基于前几年的芯片。

第四项,软银320亿美元收购ARM,这是很大的收购。

第五项,谷歌、facebook等开源人工智能基础平台反映了一个趋势和动向。

第六项,创建公益性的人工智能机构OpenAI。

第七项,在学术方面,Science发表Bayesian Program 论文。

第八项,微软深层残差网络夺冠2015年ImagnNet。

第九项,谷歌量子计算机取得重要突破,为人工智能计算搭建了一个平台。

第十项,剑桥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所。

怎样通过这个标志性事件看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状态,我将其概括成十段话。

人工智能十大趋势动态

第一,人工智能热潮全球化,从东方到西方,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大国到小国,都掀起了热潮。

第二,产业竞争白热化。

第三,投资并购密集化,过去一年的收购、投资,数不胜数。

第四,人工智能应用普适化,开始向各个领域渗透。

第五,人工智能的服务专业化,一个是研究通用化的人工智能,一个是专业化的人工智能。

第六,基础平台开源化,包括IBM、谷歌开源的平台,是过去一年特别明显的一个新的特征。

第七,关键技术硬件化,包括IBM的类脑计算平台。

第八,技术方法集成化,单一的人工智能计算理论和方法不可能包打天下,集成创新势在必行,阿尔法狗里集成了很多。

第九,学科创新协同化,多学科跨界融合交叉协同创新人工智能创新途径,其中包括量子技术跟人工智能的结合。

第十,社会影响大众化。

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五大思考

第一,要保持警醒。热潮下面尤其需要冷思考,阿尔法狗在围棋上的表现,确实提高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期望,但是对人工智能希望太高,如果没有实现就会非常失望。过去60年中我们有很多这样的教训,在热潮下尤其需要冷静的思考,有就一定会有低谷,这是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任何一个时段不可能一直蓬勃,所以一定要保持冷思考。引用最新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智能机器人、认知等热门技术正处于期望膨胀期,接下来可能是幻灭期,所以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

第二,切忌跟风。我认为跟风难有大作为,这几年风口热好像说得很多,找风口不如找关口,发展的瓶颈在哪里,突破瓶颈就可能开创一个新天地,抢占先机,大家不要再跟风。

第三,不忘初心。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不忘初心继续探索,回归人工智能的本原,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别走偏了。所以从研究的内容到研究的目的,在回归本原的过程中尤其要记着,信息科技与脑类科技的交汇,人脑智能机理的挖掘孕育着信息科技的重大变革。

第四,苦练内功。重视前沿基础理论研究,现在是家喻户晓,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不是那么火爆的时候在干什么,一直坚持,才有深度学习的今天,所以苦练内功很重要,不能被当下的热点一叶障目。深度学习不等于AI,深度学习只是人工智能领域机器学习方向的一种方法,尽管现在效果很好,确实需要思考如何克服这个瓶颈,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个关口在什么地方。深度学习的成功不是理论方法的突破,而是在大数据和大规模计算资源驱动下的基于基础理论的技术突破,其本质是通过映射对复杂函数进行逼近。

深度学习依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尤其在任务的切换和对环境变化自身完善、对小样本的举一反三等方面,人工智能与人类还是相差甚远。

第五,以史为鉴。丘吉尔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你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你过去看的有多深,你对未来才能看得有多准,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思考。从浅层智能到深层智能;从专用人工智能到通用人工智能;从机器智能到混合智能;从数据驱动到数据和知识协同驱动;从线下智能到云上智能;从网下到网上。

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

这些具体的趋势实际上都反映在整个社会化大趋势上,智能化是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最显著特征。

我们国家发展有很多机遇,天时地利人和,当然也有挑战,我们的战略思维、冒险精神还不够,所以要思考这些问题,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

如何抓住这个机会,我觉得首先应该有一个规划,因为只有通过顶层规划协调才能实现一盘棋,最终实现人工智能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