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社会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社会调研

社区社会调研范文1

社区图书馆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是公共图书馆的纵向延伸。它的出现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它主要为周边的居民读者提供便利、快捷的信息服务,从而成为所在区域群众的精神乐园。生活在每个社区的居民,感受最多也最为关心的还是身边的文化---社区文化。因此,城市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显然应该在基层,在社区。笔者就如何建设一个让居民满意的社区图书馆提几点拙见。

一、社区图书馆的地位

现今的公共图书馆最基层设置为区(县)级,社区图书馆并未纳入公共图书馆体系。现有的社区图书馆多数只是作为社区文化站或居委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并隶属文化站或居委会管理。

二、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社区图书馆的地位决定了它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经费的逐年提高,社区图书馆条件相应也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总体情况还是相对滞后,存在一系列问题。

1、资金匮乏

现有的多数图书馆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投入方式单一,投入有限,藏书增长受到限制,设备更新速度缓慢,文化活动等一些延伸性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直接影响社区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文献资源欠缺

国际上衡量图书馆发展水平有两个主要指标:一是平均一座图书馆的服务人口数;二是一座城市的人均公共藏书量。标准是5万人应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最少3册。在社区建设初期,区政府给每个社区补贴一千元用于购置新书。现在,虽然每个社区都设有图书室或阅览室,但有的阅览室藏书量还不及个人藏书量多。城市社区尚且如此,乡村的条件就更可想而知了。

3、藏书品种少,内容单一

社区图书馆一般只藏有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几乎没有;图书的类型较单一,多数是文学、生活类图书。因缺少购书经费,也存在购买盗版书的现象,图书更新速度缓慢。因此,门庭冷落,少人问津。

4、服务管理效能低

社区图书馆缺乏具有管理知识和运作能力的专业人员,基本只能承担简单的图书借还工作,服务类型单一,影响图书馆效能的发挥。

三、社区图书馆运作模式

长期以来,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是遵循计划经济下“一地一馆”、千“区”一面的模式。在藏书量、馆舍面积、管理规范、设施标准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因此,急需更新旧的管理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大循环,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应努力寻求建设特色馆的模式。除了政府投入办馆外,能否尝试其它的几种办馆方式。一是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与一个或若干个社区图书馆联合起来,形成一种总馆与分馆的关系。由社区提供场所,文献资料由公共图书馆提供,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负责管理。这样,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闲置的文献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又有了经济效益;而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又可以在身边享受到与公共图书馆同等质量的服务,使社会利益最大化。位于赛罕区的学府花园图书馆正是这种模式的尝试者。该馆是内蒙古图书馆的分馆,是自治区第一家社区图书馆。八千多居民拥有二万册藏书,借阅方便,居民满意。二是社区与附近高校图书馆联合办馆,实行一馆两用。高校历来代表着当代的最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合作办馆将会提升社区图书馆的素养。三是社区图书馆与企业共建。社区内一般都驻有一些企业和单位,社区可主动与之联姻,由这些企业和单位出资、社区出面联合办馆,服务面向社区居民和企事业职工。四是个人办馆。鼓励热心公益事业的实业家以个人名义出资建馆,由出资者全权运作,在不影响公益服务的前提下,使投资者获取合理的经济利益。社区居民只是图书馆的受益者,两相得益,各取所需。五是居民集资办馆,自建自用。一般由居委会倡导,由社区居民捐资、捐物、捐报刊、捐书籍等来筹建,管理人员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担任。

四、社区图书馆服务措施

社区社会调研范文2

年是街道不平凡的一年,因河西“奥体”中心和新城建设,沙洲街道面临整体拆迁、规划,拆迁任务繁重,规模空前,矛盾突出。非典疫情的防范控制,“三小车”集中整治兑换,双创(争创国家卫生城市、争创国家环保示范城市)等突发事件及重点工作给街道稳定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保证街道拆迁及其它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狠抓基础,强化防范,制订预案,及时钝化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工作方针,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一切工作无从谈起。稳定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明确街道工委书记为街道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村党总支(支部)书记为村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街道工委成员按联系点实行分片包干负责,成立街道稳定工作班子,建立稳定工作办公室,各村和各有关单位均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层层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街道主要领导与各行政村签订了社会稳定工作责任书。将稳定工作纳入街道综合考核,稳定工作情况与责任单位的经济、精神文明、党建“三位一体”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街道严格按规定查究领导责任,行使“一票否决建议权”。

二、突出重点,加大不稳定因素调处力度。在认真贯彻“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方针的基础上,街道工委制定了稳定工作制度,街道每月坚持一次“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将排查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汇集,建立不稳定纠纷档案,对排查发现的不稳定因素按性质和轻重缓急进行梳理分类,详细记入档案,做到一目了然,有底有数。综合200年度街道排查及群众上访情况分析,街道稳定工作重点是拆迁工作。

社区社会调研范文3

接到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关于对和谐肥矿建设进行调研”的通知后,我们立即向矿党委领导进行了汇报,根据党委领导的安排,由宣传科牵头,组织有关人员就和谐肥矿建设进行了深入座谈。特别是联系近几年和谐矿区建设的具体实践和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广泛交流了认识和体会,提出了构建和谐肥矿应实现的目标,找出了影响矿区和谐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并就如何加强和谐矿区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就有关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一、构建和谐肥矿应实现的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从这个角度看,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矿区,应该是产业和谐、管理和谐、文化和谐、人际和谐的统一体,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以公正维护和谐,以道德素质孕育和谐,以党的先进性引领和谐,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构建和谐矿区的目标定位在促进矿区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职工生活更加安康上。从我们肥城矿区的情况看,要实现和谐矿区的美好愿望,必须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实现更高层次的创业发展,努力为建设和谐矿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建设和谐矿区,发展是基础,没有发展,什么事也做不了。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五年百亿目标不动摇,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三个一体化”建设进程,把提高发展速度和质量放到更加突出位置,集中资源大力发展优势项目。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发展式、增效式的要求,大力推进节约型企业创建。要更加注重投资业绩,建立完善投资回报考核评估体系,力求效益最大化。要坚持盘活存量促增量,激发存量活力,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2、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努力为建设和谐矿区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对煤炭企业来讲,做好安全工作,无疑是建设和谐矿区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但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矿区的最大变数。必须高度重视,群策群力,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安全工作,实现安全发展,为和谐矿区建设提供良好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主动安全观,规范岗位操作行为,深化“三违”专项治理,促进人的本质安全。要深化质量标准化建设,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装备水平,从根本上提升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要积极推进安全理念变革,改善安全思维模式,培育先进安全文化,引领创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努力推动安全工作水平逐年提高,力争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目标。

3、实现发展成果全员共享,努力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建设和谐矿区,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做到“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惠及职工”。要以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实实在在地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实现他们的愿望。要在企业效益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职工收入,尽快实现小康目标。要加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职工居住条件。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完善扶贫助弱机制,不让一个职工家庭吃不上饭、子女上不起学、职工看不起病。要通过持续不懈地努力,力争到“十一五”末,把矿区建设成职工收入较大增长、各种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职工安居乐业、欢乐祥和的新矿区。

4、实现公平正义的机制保障目标,最大限度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矿区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不断完善民利保障机制、厂务公开公示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矿区稳定机制,努力消除影响和谐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源头上保障公平正义。要切实推行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以职代会为主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让职工知情,听职工议事,请职工监督,提高职工主人翁地位。要尊重和兼顾各群体利益,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坚持公平正义的角度,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建立起既体现个体价值、又相对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要创新工作机制,倡导“有话好好说,有事按程序找”的工作新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妥善处理好新形势下的新矛盾新问题。要积极推进依法治企方略,坚持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将肥矿集团建设成为法治矿区、平安矿区,使公平正义成为建设和谐矿区的重要支柱。

(五)实现企业文化和谐,为和谐矿区建设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谐文化是广大职工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企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集团公司应大力倡导人际关系融洽、干群关系密切、各种群体相互理解、企业愿景普遍认同的和谐理念,积极培育“团结、协作、诚信、互爱”的和谐精神,建立起具有调节利益、增进融合、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具有肥矿特色的和谐文化。要坚持用和谐文化培育人、鼓舞人、塑造人,引导职工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广大职工的重要价值取向。要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的教育,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树新风。要提升文明创建活动层次,推动文明创建活动向以人为本、体现关爱等主题延伸,更大地促进人文环境和谐。

二、影响矿区和谐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通过座谈交 流,我们认为,集团公司在推进和谐矿区建设进程中,尽管取得了很大成效,促进了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政治、经济、分配、就业、劳动保障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影响矿区和谐发展的不和谐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1、发展需求与结构调整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们肥城矿区通过采取结构调整、改革改制、资产重组等措施,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阵痛”,在寻求煤炭资源、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作出了较大牺牲,遗留问题较多。

2、企业发展与基层单位利益之间的矛盾。由于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基础上,要求建成公司一体化运作、集约化管理的统一平台,对基层单位的要求更为严格,管理更为规范,对资金等重要资源实施集中运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单位的利益。

3、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渴求和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的矛盾。由于种种原因,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我们肥矿集团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在社会高度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砝码的今天,这个矛盾尤为突出。

4、党群干群关系之间的矛盾。当前正值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和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在矿区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碰撞磨合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矛盾。比如由于干部与群众在执政理念上难以对接,在理解执行党的政策上难以取得一致,在企业发展变化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等,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摩擦与矛盾。

三、构建和谐矿区的几点建议

根据六中全会“决定”精神,我们认为,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矿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从人力资源开发上为构建和谐矿区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谐矿区贵在“人和”。而“以人为本”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实现人和的基本保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企业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员工多方面的需求,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既是企业的主体、和谐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如何启动员工的兴奋点,使员工的一切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坚持以发展为根基,从物质需求保障上为构造和谐矿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矿区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企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构建和谐矿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思想、发展的理念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思路,做到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和谐促进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围绕增盈提效,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和谐矿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坚持以学习为手段,从队伍素质的提高上为构建和谐矿区注入创新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通过“建设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来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也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实现学习型企业的进程中,要积极引导职工学习成才,更好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要逐步完善岗位成才激励机制,引导职工钻研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浓厚氛围。

第四,坚持以文化为导向,从团队精神的凝聚上为构建和谐矿区塑造精神支柱。要以文化为导向,建设独具肥矿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树立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愿景,培养“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团队精神,为构建和谐矿区提供精神支撑。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品牌效应的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扩张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从而创造最佳效益,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真正起到育企业之“本”、铸企业之“魂”、谋企业之“道”、塑企业之“形”的作用。

社区社会调研范文4

社会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工作,根据市政协安排,第二调研小组一行10人,于6至7月份,深入淇县和淇滨区,进行调查、研究。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走访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重点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淇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县区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淇县、淇滨区社会保障工作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为实现“两个确保”,我市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弥补了保险基金的缺口,维护了全市改革发展大局;进一步完善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12项救助制度,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济为基础,医疗、教育、司法、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运行平稳,社会效果明显。

养老保险淇县应参保单位286个,实参保单位247个,占86.4%,应参保职工17653人,能正常缴费职工11661人,占66.1%;淇滨区应参保单位36个,实参保单位28个,占77.8%,应参保1800人,能正常缴费职工1286人,占71.1%。失业保险淇县应参保单位295个,实参保单位281个,占95.3%,应参保职工18000人,能正常缴费职工9100人,占50.6%;淇滨区应参保单位36个,实参保单位16个,占44.4%,应参保1140人,能正常缴费职工639人,占56.1%。医疗保险淇县应参保单位295个,实参保单位191个,占64.7%,应参保职工22000人,正常缴费职工12000人,占54.5%;淇滨区应参保单位36个,实参保单位9个,占25%,应参保1100人,正常缴费职工516人,占46.9%。淇县共有城镇居民低保对象7108人,农村低保对象3069人;全县农民“参合”19万人,“参合”率92.67%,为全省“参合”率最高县份。淇滨区城镇居民低保对象5254人,农村低保对象3213人,没有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二、主要做法

淇县和淇滨区采取了多项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

1、加强领导,建立完善了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做好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淇滨区推行目标责任制,将目标完成情况列入区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与有关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完不成任务的责任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年度评先资格。推行目标责任制以后,淇滨区养老保险费征缴工作进展顺利,2003—2005年连续3年在全市养老保险费征缴工作中排名第一。两县区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社会保障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了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社保工作的开展。

2、广泛宣传发动,增强社保意识。县区充分利用电视、墙体标语、公示栏和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工作程序及流程,增强社会和群众对社会保障工作的认识。淇县在新农合工作中,印发合作医疗“明白卡”12万份,编制“合作医疗就是好,农民看病能报销”等“顺口溜”万余册,发放到农民群众手中。淇滨区每年都举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月活动,广为宣传社保知识;邀请市有关领导、市劳动保障部门业务骨干到区大中型企业举办政策业务知识讲座,并采取致企业负责人一封信的形式,向法人代表讲解有关企业职工参保的责任和义务,提高用人单位的参保意识,引导广大职工树立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大大激发了用人单位和职工参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扎实开展低保工作,努力做到“不漏保”、“不错保”。淇县在县城区的朝歌镇和铁西区成立了三个居委会低保工作站,设立专职低保工作人员,分块管理城区的低保工作,形成了居委会低保工作站、乡镇、民政局三级审批的管理机制,实现了城镇低保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两县区建立了低保申请、审批、三榜公示、“一评三审两榜、三公开一监督”、“三对照”、低保金社会化发放、低保对象分类施保制度,规范了低保工作,严格了操作程序。坚持定期核查,动态管理,对家庭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取消低保待遇,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申批加入,努力实现应保尽保。2005年以来,淇县共取消低保对象800多人,新增低保对象100多人。淇滨区大河涧乡为解决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返贫的问题,积极想办法,与郑州大学医学院和新乡医专进行合作,每年在全乡举行2次义诊,为群众、特别是特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今年,大河涧乡缴请30多名专家来乡里进行为期6天的义诊,并准备与郑州大学共建实验、教学基地,为群众提供长期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4、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资金运作是社保工作的核心和关键。两县区把社保资金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建立专账,由财政监督执行;严格资金发放手续,低保资金全部实现了银行发放,为低保对象建立专户,保证每一笔资金都用到低保对象身上;严格审计监督,每年均要组织审计、财政等部门,对有关社保资金进行严格的审计。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淇县按照“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原则,初步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保证新农合的有序运转,强化经办机构建设,在县乡两级建立了办事机构,固定人员专门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制定了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合医办工作制度、公示制度、审计监察制度等26项规章制度,并对县、乡合医办人员进行了集中学习培训,确保新农合试点工作有章可循,有案可查;确定了定点医疗机构,5个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所乡镇卫生院和3所大型民营医疗机构已被确定为淇县第一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村级定点医疗机构正在按甲级卫生室标准进行评定。新农合已全面启动运行,截止5月份,淇县农民享受补助7056人次,补助资金98.96万元,其中门诊小额补助13.41万元,住院大额补助85.55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应保未保和不能正常缴费现象比较突出。根据淇县和淇滨区提供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数字显示,应保未保和中断保险费缴纳现象普遍存在,各项社保费欠费比较严重。养老保险正常缴费率淇县为66.1%、淇滨区为71.1%,失业保险正常缴费率淇县为50.6%、淇滨区为56.1%,医疗保险正常缴费率淇县为54.5%,淇滨区为46.9%,两县区在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费征缴工作中还有较大差距。出现这种情况有的是企业有缴纳能力,也恶意欠费,拒不缴纳;有的是企业由于生产经营不景气、改制、破产等原因,无力或中断缴纳。原淇县电厂由于破产,正在对原职工的社会保险费进行清算,就无法正常缴费,厂方表示将在清算完成后,尽快把所欠职工的社会保险费足额缴纳;一些新建企业,由于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也没有参保。

2、社会保险覆盖面小,民营企业参保率低。两县区参保单位多数是原来的国有、集体企业,大部分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都没有参加社会保险。许多民营企业主没有认识到参加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追求“利益最大化”,把为职工投保视为负担,认为参保是从我口袋里往外掏钱,会增加管理成本,却没有意识到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一种法律义务,所以对保险费能欠就欠,能拖就拖。民营企业员工流动性大,企业不愿意为他们参加社会保险,一些企业参保,也只是为企业较为固定的职工参保。河南大用公司作为我市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民营企业,现有员工3000多人,只为130多名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参加了养老和失业保险。鹤壁市绿色环保生产有限公司有职工72个,只为36人办理了养老保险,为46人办理了医疗保险。由于我国社会保险费征缴缺乏强制性执法手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拖欠保险费问题显得无能为力。

3、宣传不到位,影响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有关部门虽然对社会保障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但仍然缺乏细致的、有针对性的宣传,部分企业和职工对社会保险政策和具体操作程序并不十分了解。有部分从业人员认为企业普遍不景气,如果中断交费致使累计交费不满15年,那么以前的交费就等于白白丢掉了,因此不愿交;淇县民营企业用的农民工较多,许多人认为参加社会等保险没有用,不如现在多拿些工资,因此不愿参保;原来在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过的职工,对社会保险有所了解,有比较强的参加社会保险意识,但由于当前就业困难,大部分人认为能保住现在的“饭碗”就已经不容易了,虽然有这方面的要求,也不愿或不敢争取;有的企业虽然参加了社会保险,但对具体政策不了解,使自己本应享受到的保障无法实现。鹤壁市绿色环保生产有限公司参加了社会保险,一个职工因看病花费732元,但企业和职工本人不知道只有去定点医院看病才给报销的规定,结果在非定点医院看病花费的425元不能报销,对社保政策产生误解,认为参加社会保险也得不到补偿,影响了参保的积极性;一些参合农民不知道报销程序和补助办法。淇县北阳镇王庄村一个参加了新农合的农民,可以使用新农合医疗证免费在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看病,但他却不知道这个规定,看病时依然付的是现金。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偏低,难以解决农民看病需要。目前的新农合医疗制度基本目标定位还是以“大病为主”。淇县的新农合每人每年50元,纳入新农合医疗基金专帐,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基金、大病统筹医疗基金和风险基金三部分。基本医疗服务基金,即农民个人帐户中的金额太少,每人每年只有10元,如果不住院,在门诊看病,只能使用个人账户的钱,一年10元,根本解决不了大多数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由于大病统筹基金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补偿比例及补偿能力也就较低,造成慢性病补偿的病种较少,仅限于门诊治疗肿瘤的放疗、化疗、肾病的透析等慢性病,对其他需长期门诊治疗且费用较高的慢性病均未纳入,农民患大病后的医疗负担仍然较重。淇县北阳镇王庄村一农民因患类风湿病,由于经济等原因不能住院治疗,只好长期门诊服药,每年治疗花费3000多元,但这个病又不需要住院,除了花个人帐户的10元钱外,其余的无法报销,只能自己负担,对于一个长期有慢性病患者的家庭,几年下来已是家贫如洗。这类人大多因病部分或全部丧失了劳动能力,收入很少,因病返贫、因病致病现象非常严重。大病补偿比例、报销封顶线偏低,农民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农民在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补助起付线是100元,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补助起付线是500元,大额医疗费用超过起付线以上部分的可享受大额分段补助,补助封顶线每人每年累计不超过1万元。淇县北阳镇南口村一农民因病住院,花医疗费1.5万元,报销了4038元,报销比例只有27.22%,自己负担10962元,农民认为难以承受。

5、低保救助资金紧张,补助标准低。县区财政困难,上级资金有时也难以及时到位,导致救助能力不足。淇滨区反映,由于城市失业人员、农村因病因灾返贫人员增多,救助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但区财力有限,省市匹配资金都没有及时到位,低保资金缺口较大,仅有能力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鳏寡孤独人员、残疾居民及无劳动能力且未纳入五保范围的居民。低保金补助标准过低,只能解决低保对象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而低保对象在就业、就医、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的困难仍然十分突出。淇县一个城市低保户,大人没有工作,2个孩子上大学,1个孩子上高中,每月312元低保金只能解决基本生活,孩子上学等其它花费只能另想办法。淇滨区一个农村低保对象因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有一个孩子正在上学,每月低保救助金20元,只能保证基本生活。

6、准确界定低保对象困难。在对贫困人员进行核查界定时,个别家庭不如实申报收入,特别是隐性收入难以了解,干扰了低保工作人员对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的核查和确定,给救助对象的确认带来很大困难。

四、几点建议

1、加大力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保障的主要思想障碍是利益矛盾,是局部与全局、个人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办法,组织学习条例和细则,使企业和职工掌握政策法规,认清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强制性和共济性,增强社保意识和法制观念。要将宣传工作重心下沉,组织专门力量深入企业特别是到民营企业中去,耐心细致地宣讲法规,解惑释疑,推动企业和职工参保;制作通俗易懂的电教片,在企业播放,使广大员工了解社会保险的性质、意义和政策法规,提高参保的自觉性;要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组织以及各种商会、协会的作用,开展宣传活动;新闻媒体应加强社保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大张旗鼓宣扬先进典型单位。

2、加大清欠社会保险费和扩面征缴工作力度。在社会保险法未出台前,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加大社会保险费清欠催收力度。对拖欠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分清原因,属恶意欠费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一是通过法院强制征收,二是通过媒体曝光,实行舆论监督。对效益差、经济困难的企业,职工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应先到位,单位缴纳的部分暂时挂帐,待企业走出困境后再予以补缴。对企业缴费应建立目标责任制度,企业与政府签定缴费目标责任书,年终完不成缴费的,追究企业经济责任等等。协调税务、工商、卫生、工会等部门,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的配合,共同建立社会保险征缴联动机制,对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出具有关证明和证件,如对安全监察重点企业,没有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参保证明,安监部门不予办理许可证。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新建企业可以区别分类,先易后难,逐步纳入。对那些有一定规模、经营正常的民营企业要按照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同样的政策,尽快纳入,一步到位。

3、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门诊医疗补偿模式。建议按照“大病统筹,兼顾门诊”的原则,在不影响基金运行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慢性病补偿种类,提高慢性病门诊治疗报销标准。

4、把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衔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医疗救助分属卫生和民政两个部门管理,但其资金的来源渠道、用途、目的和宗旨具有一致性,建议把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结合在一起,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特别是农村五保户和农村特困(低保)户,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然过高,难以承受,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由医疗救助专项基金给予一定数额的医疗费用补助。民政部门应根据医疗诊断书、已支付的医疗费用原始收据、已领取的医疗保险补助凭证等有关情况证明,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农民给予救助。

5、在三个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调研中了解到,淇滨区希望尽快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已经做了准备。在国家未能批准我市城区纳入新农合试点范围的情况下,建议由市政府出台政策,在我市三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市、区、乡、农民个人分别按比例筹集新农合基金。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在全市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市级统筹,在市级层面上建立医疗基金,增强基金保障的能力,给农民看病提供更好的服务。

社区社会调研范文5

积极参与社区精细化管理

——xx街道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调研报告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法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城市基层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城市社区日益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心,改善民生的依托,维护稳定的根基。根据此次主题教育的要求,我对xx街道所辖六个社区居委会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  xx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基本情况

xx街道管辖范围东至风景街、西至xx路、南至xx路、北至xx路,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辖区共有23个居住小区727栋居民楼,管辖户数42399户,常住人数7.2万人。xx街道办事处下设东城xx社区、东城xx社区、xx社区、xx社区、xx社区、xx社区共6个社区居委会。社区现共有工作人员78人,其中聘用人员50人,人事7人,公益性岗位18人,临时用工3人。社区居民委员会担负着街道办事处及市、区有关职能部门下达的面向辖区居民的诸多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包括治安、卫生、计生、就业、低保、文化体育活动等,同时还承担社区禁毒、社区矫正、流动人口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任务。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建立了相对规范的社区干部队伍。通过推行社区干部形象公开、职责公开和工作内容公开等制度,社区公共场所设立公示牌,公开社区干部的照片、分工及职责,接受社区居民群众的监督;同时积极推行民主评议社区干部制度,完善社区工作考核办法,每年年底通过居民评议、社区互评、部门测评等方式对各社区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通过内外监督结合,打造风清气正的社区干部队伍。

(二)构建多元化治理模式。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创新社区管理机制,提高社区管理实效,扩大社区居委会的服务功能,构建“社区——网格支部(居民小组)——楼长——居民代表”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执政党基层组织的作用,让居民群众他们的各项诉求有正常上传的通道,更好地促进城乡基层群众与政府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减少或避免矛盾尖锐化现象。

(三)公众参与度有效提升。加强对责任片区各商户的卫生情况、经营秩序的日常巡查,加强对沿街店铺“门前五包”责任情况的考核,推动形成“家家店铺树形象,文明经营创和谐”良好的经营氛围。同时,广泛开展了清扫街面、清运垃圾、清除牛皮癣、路面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网格员和志愿者见人见事见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参与意识,实现了民众对城管工作支持力度和城管工作服务民生能力的“双提高”。

三、社区管理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管理出现了不少需要重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城市管理法律依据相对滞后

在参与城市管理过程中,社区居委会人员因没有执法权只能进行劝解和疏导,造成管理力度薄弱,效果不佳。相关执法部门也由于法律依据相对滞后,导致实践中执法部门对此类违法行为只能口头劝导,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权威。以小区管理为例,社区居委会提出的整改意见,物业公司往往不予理睬,管理部门也由于《物业管理条例》没有相关条款而束手无策。造成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二)城市管理薄弱环节依然存在

主要表现为:一是占道经营现象屡禁难绝。特别是街道部分次干道存在占道经营、流动摊、店外摊、店外作业加工等现象。二是交通秩序整治存在死角。机动车辆乱停放、随意上人行道现象比较普遍。三是是环境卫生现状不容乐观。市民随地乱扔垃圾,部分居民随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规划空地管理难度大,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小开荒现象还时有发生。四是私搭乱建屡禁不绝,缺乏有效手段进行整治。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基础设施不配套、硬件设施不健全,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城市管理的质量。主要存在问题是居然之家和唐人中心缺少垃圾中转站或设置不合理,对周围环境卫生造成影响。

(四)市民的文明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这部分人群中既有从农村进城的移民和外来农民工、又有城市自生的下岗职工,还有部分的弱势群体,他们生存于城市底层和边缘,没有固定收入,基本依靠摆摊设点的收入来维持生活,以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城市文明往往被抛在一边,市民素质与现代社区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卫生意识、环境意识还有一定距离。

(五)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队伍报酬偏低,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管理需要。

一是严重缺乏专业社工人才。社区居民委员会聘用的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培训,政策水平较低。二是待遇低,成长空间有限。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的月均报酬只有2600元/月,普通社区干部只有2000元/月,不少社区干部反映,其报酬与工作付出极不相称,仅是凭热情在工作。因社区社工人才聘用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进步空间,大学生及专职社工人才不愿到社区工作。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

城市管理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肩负着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公安交通、市场监管和市容环卫等职能,面临着点多、面广、线长和工作量大的局面,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搞好城市管理,务必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建立服务型“城管”。

(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落实城市管理责任

1.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城市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管理对象和任务也比较复杂,务必加强领导,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全区应建立由主要领导为主任,规划、建设、市政、环保、卫生、市场监管、公安、交通、国土等部门参与的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和部署城市管理各项任务,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部门协作办法,互通信息,及时协调,共享资源,特别是在管理、执法、考核等各个环节加强联系,改善部门间推诿扯皮现象,形成管理的有效合力。

2.加强属地管理,健全城市分级管理的工作体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按照“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完善与现代化城市想适应的“三级网络(区、街、社区)”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以城市管理联席会为统领,街道为主体、职能部门为保障、村(社区)为基础的分级管理体制。一是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街道对人、地、物、事熟悉的优势,健全街道办事处的城管工作机构和委托执法队伍,支持街道对上级部署要求与街道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二是完善城市管理社区为主的体制,增加社区工作力量,配齐社区管理服务设施,重点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治安防范、公共卫生、消防安全、优抚救济、纠纷调解、居民教育等工作,让社区在城市管理中发挥最基层、最前沿作用。

3.建立城市管理社会参与、舆论引导监督机制。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居民投诉、新闻曝光、学生环保行动、百姓体验城管执法工作等方式与活动,让居民了解、参与城市管理,对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充分利用文化活动以及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喻家坡乃至望城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成就以及公园式城区的风貌,提升居民对望城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居民自觉维护市容环境,遵守城市文明公约,支持城管工作的主人翁意识,逐步形成居民自主管理、自我规范、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三)提高认识,着力维护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在执行城市规划方面,区、街道、社区干部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到“规划一张纸、审批一支笔”,严格依法、依程序办事,不能随意改变,全区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不按规划实施的要敢于叫停,真正体现城市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进一步抓好道路建设、背街小巷等城市基础工程建设,加快环卫设施、设备的更新保障。完善住宅小区垃圾收集的机械化作业,确保居民生活垃圾及时收集清运。加快村(社区)环卫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社区)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力度及保洁保序工作的扶持,巩固和提高生活垃圾清运和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水平。

(五)疏堵结合,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社区社会调研范文6

关键词:社区信息化;城市社区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4日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趋向于便捷、舒适、高效率等高品质的追求。人们对社区的要求不仅仅存在于对实体面积、周遭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具有超强信息意识的我们,更需要信息领域交流,反映到具体的社区要求,诸如外界沟通、通信服务、安全防范、物业管理等方面。

(二)意义

1、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需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在实体经济以及众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之外,对信息的要求亦是必不可少的。京津冀一体化的逐步实现将逐渐打破过去智慧城市“割据”的状况,实现协同发展。

2、城市发展与管理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由“京”到“津”,再由“津”到“冀”成阶梯式发展,在具有差异的城市发展现状下,出现了参差各异的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系统的社区发展与管理的建设方案,而智慧社区在此时让我们看到了曙光。

3、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伴随着国家改革步伐的深入,在国民素质提高、道德文明增长、生活水平上升的情况下,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与现下社区管理之间的矛盾差异逐渐显露。智慧社区势在必行。

二、智慧社区建设相关概念

智慧社区的定义:智慧社区是指全面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网络通信技术把物业管理、安防、通信、交通、社区服务等系统地集合组织在一起,并通过通讯网络连接物业管理处,从而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网络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一种管理社区形态。

三、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分析

(一)保定市社区建设相关分析

1、居民态度分析。居民对智慧社区管理的总体满意度是一项综合指标。据调查,70%的人群满意程度为“非常满意”,有20%的人“较为满意”,17%的人群均为“一般满意”,剩下3%的人均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据此得出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居民的满意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当前保定市智慧社区建设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刚刚进行探索,成熟度不高,仍旧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与发展。

2、政府导向分析。在家庭紧急呼救系统拥有数量的数据中,有97%的社区拥有社区摄像监控子系统,92%的社区拥有社区周界防护子系统,90%的社区拥有社区门禁控制子系统。由此可知,就保定市的社区而言,在家庭紧急安全方面的智能化相对较高社区监控系统几乎全面覆盖。这保障了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接下来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增添了自信心。

在智能信息化环境设施社区拥有比例方面,有96%的社区实行收费管理,88%的社区拥有车位管理,69%的社区拥有远程抄表管理,64%的社区拥有电子公告管理,56%的社区为其他。由此可见,如今就保定市的社区而言,信息化管理在有了不小成就的基础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建设优势

1、政策优势。自我国“十二五”将“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写入《纲要》便确定了将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政策支持。

2、管理的交流优势。迄今为止,智慧社区的建设在北京已经有了不小的建设成果,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京”的管理建设经验与“津冀”地区做有效交流,从而达到少走弯路,加快建设的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的短缺。目前,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人才毕业后普遍进入企业,而很少有人进入基层社区工作。

(二)各小区缺乏统一的标准。由于智慧社区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各方面认识研究不足,没有统一高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使得小区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不一致,局面较为混乱。

(三)小区信息化管理与居民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相较于河北地区的社区居民来说,信息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广大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还未能充分形成智慧社区的意识。

五、对策建议

(一)专业人才短缺是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人员数据库。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工作能力建立企业人员储备表,具体包括以前的经历、培训背景、技能证书、职业兴趣、主管的评价等内容。

2、做好人员接续计划。流动性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重要岗位及早做好补充计划,以避免人员流失尤其是关键人员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3、建立企业绩效考评体系。使每一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同时有明确的业绩目标规定。

4、综合分析。产生人才短缺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解决方案也是一个系统过程,不仅需要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更需要整个人力资源体系的支持。

(二)针对各小区缺乏统一的标准建设,政府应建设统一的制度与交流平台

1、相关政府部门可将各个社区单位进行总和,在实地调查后,出台相关制度与实施的标准。

2、政府建设一个小区信息化交流管理平台,使经费保障、人员配备、设施管理维护等诸多方面可以相互沟通,时刻协调。

(三)针对小区信息化管理与居民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应大力发展信息化。政府和企业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发挥各自的职能,提供各类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迎燕.城市社区信息化服务实现途径研究[D].重庆大学,2007.